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学科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科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3-04 19:27:53

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方面有哪些影响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课程标准》沿用地理学界一般的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识自然环境是“地理1”的主体内容,本模块涉及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所以,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其次,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些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不会因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而成为学习障碍。因此,《课程标准》中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为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课程标准》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

5.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又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可见,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差异性,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课程标准》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还对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对本模块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尘、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要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2. 地貌对于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在同一个气候区 一般是山地迎风坡比平原降水多
迎风坡由于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背风坡版则相对较少.
如果山权地面积比较大,还存在局部小气候的问题
山地内部的水系(湖泊、河流、沼泽等)蒸发会增加空气湿度 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

3. 紧急啊…长春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地理试题卷答案

高二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非选择题

41.(分)

(1)流域内降水丰富,流量大;流域内地形起伏大,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2分)

(2)实行梯级开发(1分)

(3)土地退化 植被破坏
环境污染(3分)

(4)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答对4点即可)(4分)

42.(10分)

(1)东北 (1分


(2)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③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3分)

(3)纬度较高,蒸发量小;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增加土壤水分。(2分)

(4)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化水平;发展水产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走资源综合开发的道路。(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不知道题目是否相同,附在下面吧

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地表的空间单位,区域内部性质相同

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C.自然区域的边界往往比较明显,人文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图1 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

D.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区域

2.读图1,现在许多城市110指挥中心为提高出警效率,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GIS

C.GPS+RS D.GIS+RS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自然因素是

A.人口激增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干旱的气候条件

D.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4.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采取大水漫灌,可能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 B.次生盐渍化 C.石质荒漠化 D.
土地沙漠化

图2

读某区域图(图
2),完成5~7题。

5.a地区的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是因地制宜治沙的成功典型

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C.沙障固沙成本低、费工少,应大规模推广

D.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6.c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可能是

①修筑公路 ②过度樵采 ③过度放牧 ④过度开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有关d地区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草地沙化

B.该地发展农业的最有利因素是利用山地冰雪融水灌溉

C.该地农业发展方向是改善灌溉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D.大力发展淡水养殖

图3和图4是“2002年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图”。据此完成8~9题。

%

%

图3 图4

8.中国目前需要大量从中东等地区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分别是

A.甲、a B.乙、b C.丁、d D.甲、b

9.下列有关我国能源消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B.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C.我国应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迅速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一致

D.我国面临着人均能源少,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根据世界环境保护机构的统计,每年有大约11万平方千米的雨林因砍伐、焚烧而毁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2题

10.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是

A.土壤 B.热量 C.植被 D.水分

11.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生态旅游 ②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③开辟大型农牧场 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图5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图5

某日本企业投资的甲厂 某韩国企业投资的乙厂
某法国企业投资的丙厂

13.图中甲、乙、丙三家工厂依次可能是

A.纺织厂、汽车厂、服装厂

B.纺织厂、食品厂、服装厂

C.食品厂、纺织厂、汽车厂

D.服装厂、食品厂、纺织厂

14.甲厂原料及产品的主要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15.三家企业的加工地都建在我国境内,其共同原因是我国

A.技术水平高 B.廉价劳动力充足

C.市场广阔 D.原材料丰富

图6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

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图6为“西电东

送示意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西电东送是把西部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火电输往东

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 B.B

C.C D.D

17.三峡电站的电力是通过哪个通道输送的

A.D B.A

C.E D.C

18.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主要是因为

A.使东部电价升高,其他能源消耗增多

B.使东部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使东部地区煤炭使用量减少

D.使东部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境条件

图7为“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华北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 ②人口少

③水资源利用率高 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①④

20.南水北调工程

选择“东线先行”主要原因是

①东线工程经过平原地区,

长江水可通过人工渠道自流到华北平原,直达天津

②东线工程的工程量小

③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水量大,北方受水地区可扩展到整个华北和西北

④东线工程抽取长江水的水量最大

⑤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图8为“世界上四个局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图8

21.四幅图所示区域中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内流河和内流湖发育典型的区域是

A

.a所在区域 B.b所在区域 C.c所在区域
D.d所在区域

22.图中字母所示地点位于亚洲的有

A.a、b B.a、c、d C.a、b、c
D.a、b、c、d

图9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23~24题。

图9

23.关于该国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位于中南半岛 B.位于内陆地区

C.位于热带地区 D.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4.该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干湿区是

A.温带季风气候 湿润区
B.热带草原气候 半湿润区

C.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半干旱区 D.地中海气候 湿润、半湿润区

图10是“东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25~26题。

图10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25.图10中甲、乙、丙三地气候差异有

①甲—乙—丙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②甲—乙—丙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小

③甲—乙—丙气候海洋性越来越明显 ④甲—乙—丙气候大陆性越来越明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日本1月0℃等温线与38°N纬线基本吻合,中国1月0℃等温线与33°N纬线基本吻合。该事实说明

图11

A.中国1月0℃等温线位置偏南受地形影响

B.中国1月0℃等温线位置偏南受寒流影响

C.日本1月0℃等温线位置偏北受地形影响

D.日本1月0℃等温线位置偏北受暖流影响

图11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7~29题。

27.日本多山原因主要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C.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

D.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板块张裂

28.日本河流水文特征为

A.越往南汛期越短

B.越往南结冰期越长

C.河流水能丰富

D.河流含沙量大

29.日本微电子产业集中在甲岛,该岛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图12是“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完成30~32题。

30.该区域是

A

.印度半岛 B.朝鲜半岛
C.中南半岛 D.巴尔干半岛

3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业地域类型,它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乳畜业

32.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产业部门是

A.汽车制造
B.飞机制造 C.微电子工业 D.玩具制造

图13为世界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33~34题。

33.图示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34.图示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因素是

①位于低纬地区,热量充足

②降水丰富 ③水源不足

④地形崎岖,土壤贫瘠

图13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14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35~36题。

图14

35.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关于该洋流叙述

正确的是

A.属于寒流

B.盛行西风吹拂形成

C.属于暖流

D.

东南信风吹拂形成

36.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图15是“埃及示意图”。读图完成37~38题。

图15

37.甲城是该国著名海港,该海港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8.20世纪70年代,在丙河上兴建了大坝,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水库。大坝建成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加重 ②有效防止河流下游的洪水泛滥

③入海泥沙增多,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 ④由于泥沙淤积,水库的储水量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图16为“欧洲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39~40题。

图16

39.下列关于该区域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A.地势西高东低

B.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

C.阿尔卑斯山地冰川地貌广布

D.主要山地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40.下列关于图中①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河航运价值低 B.该河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东[来源:Zxxk.Com]

C.该河含沙量大 D.该河是欧洲最长河流

4. 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地图技能
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现代地图学知识素养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地图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确的规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图技能的要求更进一步,例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对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归纳的核心素养,地图技能可归属于“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指向“阅读理解”维度,即个体借助地理学习获得地图知识,并能正确地阅读地图(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
(二)空间视角
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理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
(三)综合思维

(四)人地观念

5. 地理中考题

楼主你好,希望采纳,谢谢

2009年山东省中考地理模拟试题
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B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
C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方向 D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 )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大洋洲
3.北京时间1月5日20点,小红在哈尔滨给在纽约的父亲打电话,表达正确的是( )
A爸爸,晚上好!注意防寒! B爸爸,早上好!注意防暑!
C爸爸,晚上好!注意防暑! D爸爸,早上好!注意防寒!
4. 关于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描述正确的是 (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C四分陆地、六分海洋 D四分海洋、六分陆地
5. 图中字母C、E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为 ( )

A岛屿、半岛 B海峡、大洋
C半岛、岛屿 D大陆、岛屿

6. 欧洲西部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风情使其旅游业十分繁荣,下面旅游景点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埃菲尔铁塔——法国 B风车——荷兰
C白金汉宫——英国 D水城威尼斯——德国
7.天气预报中表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是 ( )

A B C D
8.世界三大宗教是: ( )
A佛教、道教、天主教 B基督教、犹太教、婆罗门教
C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9.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1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法语
11.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 )
A 塔克拉玛干沙漠 B 撒哈拉沙漠
C 印度沙漠 D巴丹吉林沙漠
12.如图所示,当地球公转至③点时,阳光直射点位于 ( )
A赤道 B北极圈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
13.以“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基本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
A 世界环保组织 B联合国
C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D世界红十字委员会
14.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C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D大部分地区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15.关于澳大利亚叙述错误的是: ( )
A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 B矿产丰富,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C首都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D国家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中,动物演化缓慢
16.下面的等高线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

A B C D
17.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该河流为( )
A黄河 B长江 C珠江 D黑龙江
18.下列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香港位于珠江口的西侧
B澳门位于珠江口的东侧
C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被誉为“东方明珠”。
D澳门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来源,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19.关于我国台湾省,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甘蔗产量大,有“东方甜岛”之称 B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
C台湾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 D台北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
20.如图所示,有关其叙述正确的是( )
A 铁路线的分布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B主要工业区沿北冰洋沿岸分布
C该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D该国与日本工业区的分布特点相同
21.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你知道下列哪种条件最适合其发展吗?( )
A自然资源丰富 B人口密集的地区
C交通便利的地区 D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2.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从高纬向低纬降低 B.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C.从平原向山地降低高纬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2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C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子
24.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是( )
25.对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描写的省区分别为( )
A宁夏自治区、吉林省 B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C青海省、黑龙江省 D 陕西省、黑龙江省
26.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 )
A亚马孙热带雨林 B刚果盆地热带雨林
C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D非洲热带雨林
27.西双版纳地区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 右图中反映的是哪一民族的文化生活 ( )
A傣族 B壮族 C朝鲜族 D苗族
28.我国最北部的城市漠河冬季寒冷漫长,而海南岛最南部的天涯海角却终年如夏,造成这种南北气候差异的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海陆位置
29.观察下图,与西部地区及沿海经济带构成“H”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的地带指:( )

A黄河沿江带 B珠江沿江带 C长江沿江带 D淮河沿江带

6. 高中地理,关于洋流部分的题目练习,要有答案,还有讲解。谢谢啦。

的问题,你可以复出来,我制给你的答案。西风漂流可达到60多度,北纬原因,因为的墨西哥湾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交汇处,前俄罗斯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北印度洋季风的电流,扎根在地球绕着太阳转,因为黄道面的倾角在印度洋北部冬季和夏季温度,空气压力是不一样的海水温度是不一样的,请记住这些上行了。的气氛是由高压流动的空气压力低。海水啊??。分为风海流,补偿流。不知道如何来问我。虽然它已经是五年前没有学过这些东西。但是,当高中还是比较扎实。

7. 求湘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知识考点。〈顺便带一些地理知识的巧记方法〉忙要!请大家帮一下! 554419276@1...

最佳答案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8. 汕头市2009年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文科基

学科网
汕头市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 学科网
学科网
文科基础 学科网
本试卷所有试题都是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科网
注意事项: 学科网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白己的姓名和考生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上。 学科网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须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学科网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学科网
2008年12月22日,成都市民政局向37.91万低保对象等低收入人群发放每人100元消费券,至2月1日,消费券全部转化为真实消费,消费主要集中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上,“成都造”企业受益,城乡低收入人群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春节。回答第1~3题。 学科网
1.消费券的发放有利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因为 学科网
A.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B.低收入人群对未来收入有乐观的预期 学科网
C.消费券的发放诱发物价上涨 D.消费券的发放有利于克服通货膨胀 学科网
2.消费券全部转化为真实消费,企业受益,这表明 学科网
A.消费券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B.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是劳务消费 学科网
C.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D.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学科网
3.消费券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上,这是因为 学科网
A.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过小 学科网
B.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过大 学科网
C.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使其消费量急剧减少 学科网
D.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使其消费量急剧增加 学科网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提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回答第4~5题。 学科网
4.经济发展成果必须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就是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 学科网
A.收入差距不能存在 B.收入水平不能过高 学科网
C.收入水平必须保持稳定 D.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学科网
5.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公平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实现 学科网
A.社会和谐 B.绿色消费 C.财政收支平衡 D.扩大就业 学科网
6.社会保险法是一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8年12月28日向社会全文公布社会保险法草案及关于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修改、完善这部法律草案。这表明,全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重视人民群众参与 学科网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学科网
7.P市李某和杨某发生经济纠纷,李某将杨某拘禁,P市某派出所四次接警并出警,均未将受害人解救,致使受害人被非法拘禁数日,是严重的不作为表现,派出所指导员、正副所长被依法查处。这表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 学科网
A.坚持民主执政 B.坚持依法执政 学科网
C.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D.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学科网
2008年汕头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共提出2件议案和70件建议,交由市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关组织共30个单位办理。有关部门向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至10月底,2件议案和70件建议已全部办复完毕。回答第8~9题。 学科网
8.在人代会召开期间,代表可以提出议案和建议,这表明人大代表具有 学科网
A.质询权 B.立法权 C.决定权 D.提案权 学科网
9.市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不是市人大自己直接去办理,而是由市政府去办理。这表明,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国家机构实行 学科网
A.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 学科网
C.依法行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 学科网
潮人人才辈出,蔡楚生是其中的佼佼者。1934年,蔡楚生推出电影《渔光曲》,在表达曲折情节的同时,致力于民族命运的挖掘,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通过人物的抗争,抒发爱国民族精神,上映时观众反应强烈,剧院爆满,连映84天,创下了中国电影史的最高纪录。1935年该片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上获得最高荣誉奖,是第一部走向世界市场的中国电影。回答第10~13题。 学科网
10.《渔光曲》饱含爱国民族精神,以电影为载体,唤醒国民起来抗争,得到了观众的共鸣。这表明 学科网
A.精神产品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B.民族精神是电影的载体 学科网
C.民族精神必须以电影为载体 D.精神产品需要民族精神为载体 学科网
11.《渔光曲》的灵魂是爱国民族精神,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观众的反应强烈,表明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学科网
A.《渔光曲》有强烈的感染力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科网
C.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D.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学科网
12.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渔光曲》等电影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号角。历史证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 学科网
A.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对国家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学科网
C.为民族复兴起基础性作用 D.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学科网
13.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左翼文化运动。在左翼文化思想影响下,《渔光曲》等一批电影充满了旺盛活力,向人民群众传播了当时的先进文化,这种先进文化就是 学科网
A.“全盘西化”文化 B.“文化复古主义”文化 学科网
C.新民主主义文化 D.电影文化 学科网
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自08年10月以来,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面对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回答第14~16题。 学科网
14.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这表明 学科网
A.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学科网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学科网
15.面对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策,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表明政府 学科网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树立了创新意识 学科网
C.运用哲学解决社会问题 D.坚持革命批判精神 学科网
16.面对危机,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政府 学科网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学科网
C.坚持做好量变的准备 D.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科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汕头的大发展,以经济的大开放带动汕头的大跨越,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回答第17~18题。 学科网
17.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汕头的大发展,表明汕头的大发展必须 学科网
A.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B.坚持群众路线 学科网
C.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学科网
18.以经济的大开放带动汕头的大跨越,这表明,汕头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 学科网
A.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B.坚持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学科网
C.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D.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学科网
19.“王”字的本义是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人之间的人。“王”的称谓一经出现,就为统治者所采纳和继承,主要是因为 学科网
A.王是天地人的主宰,象征最高权力 B.体现皇权独尊 学科网
C.利于打击割据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学科网
20.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学科网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学科网
C.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学科网
21.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学科网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学科网
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学科网
22.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的盈利指数,这组数据直接表明 学科网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 36.93% 21.43% 70.56%
A.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呈现发展的势头 学科网
B.中国重工业发展十分艰难 学科网
C.轻工业发展迅速 学科网
D.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学科网
23.“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撼山东。”上面诗句可能出现在 学科网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学科网
2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述错误的是 学科网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践行 学科网
C.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D.满洲贵族是推动洋务运动的核心力量 学科网
25.“他给孔子穿上了西装。”他是 学科网
A.董仲舒 B.朱熹 C.袁世凯 D.康有为 学科网
26.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列属于“折腾”的是①大炼钢铁运动②文化大革命③反右斗争扩大化④三大改造 学科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学科网
27.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学科网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学科网
C.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科网
28.“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其中的“划地田”是指 学科网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科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科网
29.恩格斯称赞罗马法:“我们所知道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者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罗马法 学科网
A.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学科网
B.维护贵族利益为目的 学科网
C.为欧洲资产阶级提供了维护私有财产的立法规范和依据
D.以法律形式肯定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
30.《大国的崛起》解说词:哥伦布相信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使哥伦布产生这种想法的直接原因是
A.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 B.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西欧社会对黄金的追求 D.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世界市场
年份
产业 1801年 1851年 1901年
农业 36% 21% 9%
工业 30% 43% 46%
服务业 34% 36% 45%
31.右表是英国1801年到1901年10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连年歉收
B.重商主义刺激了英国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农业在与工业和服务业的竞争中失利
D.两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32.与启蒙运动有关的科技成就是
A.日心学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学体系 D.量子理论
3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兵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一种倒退。”这表明列宁主张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进行民主革命 D.全部政权收归苏维埃
34.1952年,西欧16国工业产量超过战前35%,农业超过战前1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雅尔塔体系建立,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行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④欧共体的成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5.美国众议院1月28日晚以244票赞成、188票反对通过了奥巴马提出的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中包含 “购买美国货”条款,即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关于这一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具有典型的贸易保护特色 B.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其目的是拉动内需,创造就业 D.这一计划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36.有人预言:“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为这种理想的实现,提供直接支撑的是
A.报纸 B.电视 C.电影 D.互联网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至此,我国在南极已经有了长城站(62°13′S,58º58'W),中山站(69º22'S,76º23'E),昆仑站(80º25'S,77º07'E)三个科学考察站,请回答37~39题
37.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方向是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38.昆仑站建设在海拔4087米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处,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
A.冰雪地面,反射阳光 B.海拔高,空气稀薄
C.纬度高,风雪天气频繁 D.气温低,气压高
39.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处于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南极洲热容量比北冰洋小 B.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
C.南极洲晴天比北冰洋少 D.南极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强
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请回答40~42题。
40.下列传统节日中,与温带草原有关的是
A.那达慕 B.端午节 C.春节 D.重阳节
41.以下有关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正确的是
A.著名的地方戏曲和民歌形式是秦腔和信天游
B.传统民居为泥草房和泥瓦房
C.饮食以面食和肉食为主,喜辣
D.崇奉海神,敬奉妈祖
42.我国江南水乡的艺术特色是
A.泼辣 B.幽默 C.豪放 D.细腻
GPS接收机可显示当地的三维坐标、动态指示前进方向(其正北方为0°,正东方为90°,正南方为180°,正西方为270°)、生成行进路线、显示当地日出日落时间(早期的GPS接收机只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世界时”)。据此回答43~45题。
43.若GPS接收机显示屏上显示315°,则表示前进方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44.某日一外国游客在汕头时,其早期的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21∶30、10∶30,则汕头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可能分别是
A.10∶30、21∶30 B.05∶30、18∶30
C.06∶30、17∶30 D.09∶30、14∶3O
45.这一外国游客来到汕头的日期可能是:
A.元旦 B.妇女节 C.劳动节 D.国庆节
下图甲是2万年来海平面高度变化图,乙是1万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请回答46~48题
46.2万年来,地表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的时期大约发生于
A.17000年前 B.11000年前
C.6000年前 D.公元1400~1850年间
4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因全球变暖,目前的气温是10000以来最高
B.当全球气温上升时,海面高度也随之上升
C.图中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气温处于相对低点,为冰河时期
D.由图中气温变化趋势推测,现代正处于全球气温下降、将进入冰期的时期
48.有证据证明台湾岛与祖国大陆曾经相连,当时陆生动物可直接经现在的台湾海峡自由往来。若今天台湾海峡的水深大多约为50~100米,依据上图推测,台湾与大陆被海水开始阻隔的时间大约为
A.2000年前 B.8000年前
C.12000年前 D.18000年前
为了因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日本产业积极对外投资,右图为日本在海外不同地区的投资比例。请回答49~51题:
49.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外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欧美地区,其原因是欧美地区
A.劳力充足 B.市场广大
C.技术进步 D.交通便利
50.1994年以后,日本产业外移到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非洲
51.下列不属于日本对外投资的原因是
A.国内原料缺乏 B.国内劳动力缺乏 C.国内市场狭小 D.国内能源缺乏
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52—53题。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1月平均气温(℃) 夏季平均气温(℃) 生产成本
(元/千克)
中国某产区 8~12 490~660 ―1~―8 19~23 0.64
美国某产区 15~17 470~520 6~8 18~21 2.05
北半球最适宜区 8~12 560~750 >―14 19~23 1.20
52.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ºN—40ºN西海岸 B.30ºN—40º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53.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4.下图为“我国3类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图”,图中指数越大,表明商品的竞争力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
A.我国三类出口商品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B.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地位不断增强
C.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强竞争力且发展潜力较大
D.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强竞争力且发展潜力较大
55. 小球从8 m高处自由下落,被水平地板弹回后在2 m高处接住,则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等于
A.10m 和6m B.10 m和2m C.10m 和8m D.6m 和10m
56.洗衣机的脱水筒采用带动衣物旋转的方式脱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脱水过程中,衣物是紧贴筒壁的
B. 水会从桶中甩出是因为水滴受到向心力很大的缘故
C. 加快脱水筒转动角速度,脱水效果会更好
D. 靠近中心的衣物脱水效果不如四周的衣物脱水效果好
57. 竖直起飞的火箭当推力为F时,加速度为10 m / s2,当推力增大到2F时,火箭的加速
度将达到(g取10 m / s2)
A.20 m / s2 B.25 m / s2 C.30 m / s2 D.40 m / s2
58. 人们早在公元前6、7世纪就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等现象,
如图所示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形似勺子,勺柄是其南极,
则司南静止时,勺柄所指的方向是
A.东方 B.北方 C.西方 D.南方
59.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质量可看成质点的铁球和木球,放置在同一张水平桌面上.若选定地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则比较这两个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正确的是
A.铁球的重力势能大 B.木球的重力势能大
C.两球的重力势能一样大 D.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60. 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 “神舟七号”宇宙飞船,首次进行了宇航员的太空行走,飞船顺利返回地面,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当飞船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飞行时,飞船中的航天员
A.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B.处于失重状态
C.处于平衡状态 D.处于超重状态
61. 下列是几种典型的电场线的分布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62.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可用于干燥NH3、H2、O2等气体
B.SO2可用来漂白纸浆、毛、丝、食品等
C.石油的裂化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产量的重要措施
D.煤的干馏的主要目的是将煤转化为清洁燃料,防止污染大气
63.下列物质对应的分离方法(括号中)科学合理的是
A.提纯粗盐(蒸馏) B.回收工场中的废铁屑(磁铁吸引)
C.从废机油中回收机油(分液) D.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萃取)
64.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65.下列各反应中,可以证明烯烃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是:
A.燃烧 B.加成反应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66.小华家中有如下生活用品:碘酒、食盐、食醋、84消毒液(内含NaClO),小华利用上述用品不能完成的任务是
A.检验买来的奶粉中是否加有淀粉 B.洗去白色衣服上的番茄汁
C.除去保温瓶中的水垢 D.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l—
67.已知钡的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钡离子可氧化Zn B.钡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Na
C.钡可以从冷水中置换出H2 D.钡可以从CuCl2溶液中置换出Cu
68.下列情况下,反应速率相同的是
A.等体积0.1 mol/L HCl和0.1 mol/L H2SO4分别与0.2 mol/L NaOH溶液反应
B.等质量锌粒和锌粉分别与等量1 mol/L HCl反应
C.等体积0.2 mol/L HCl和0.1 mol/L H2SO4与等量等表面积等品质石灰石反应
D.等体积等浓度HCl和HNO3分别与等质量的Na2CO3粉末反应
69. 实验表明,维生素D可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的哪项结构或功能有关?
A.膜表面的糖蛋白 B.膜内含有相应的载体多
C.膜的选择透过性 D.膜的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70.下列哪些不是基因工程中最基本的操作工具?
A.限制酶 B.DNA连接酶 C.DNA聚合酶 D.运载体
71.下表是两个细胞分别拥有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Ⅰ比细胞Ⅱ结构更复杂
B.细胞Ⅰ是原核细胞
C.具有细胞Ⅱ特征的生物在地球的出现比具有细胞Ⅰ特征的生物早
D.细胞Ⅱ没有细胞膜
72.果树结果太多,会影响果实的大小和质量,常用喷洒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进行疏花疏果,其原理是
A.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叶片生长,抑制传粉受精
B.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和脱落
C.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花、果实的发育而使其脱落
D.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而使其脱落
73.假设右图是一个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对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精巢中
B.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为初级精母细胞
D.只含两对等位基因
74.用高茎黄色圆粒(DdYyRr)的豌豆自交,其145个子代活到成熟,其中大约有多少是高茎植株并结绿色皱粒种子?
A.9 B.18 C.36 D.72
75.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假设物种B从中消失,以下哪项的推断正确?
A.物种X失去唯一的猎物
B.物种A失去唯一的猎物
C.物种D受益,因为D与物种B关系疏远
D.物种B消失对物种C和D无影响

2008―2009学年度汕头市高三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
文科基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B D A B C D B A C A C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A D C A D D B B C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D C A A D D D B C A A D B B C
题号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A B C B A B A C C A B C D C B
题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答案 C C B A B D C D D C B D D C A

9. 四川高考地理复习方法及大纲

不要老想着奔及格分,要学就学最好,不难的,先抓基础,多做题,查漏补缺,不会的多问老师同学,奔满分去吧!

可以先看一下200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析http://e.qq.com/a/20080312/000175.htm

文综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4)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市。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来、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I.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沿袭传统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考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都是以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其特点。因此,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8)地域分异规律等。
人文地理:(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3)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
区域地理:(1)区域空间定位;(2)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3)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四大目标三级要求 复习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明确提出文科综合考试的四项考核目标,针对考核目标,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复习,其根本点在于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高考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地理试题的不同载体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如对题组类的选择题,一定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首先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根据信息激活头脑中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生经过几轮复习后,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考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论证和探讨问题。考生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题,要善于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并运用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问题进行探讨甚至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十三大区域八个国家:复习重在区域定位
考纲中,世界地理沿袭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分区方法。对于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区和八个重点国家,考生除了全面掌握各区和各国的区域特征外,区域定位尤其重要,根据经纬度定位、根据相邻的地理事物定位、根据区域内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我们进行区域定位的常用方法。
在复习中,左手图,右手书、题,做到图不离手,是帮助我们熟练定位的有效方法。
中国概述和分区:复习重在深入细化
考纲中,中国地理的要求相对世界区域要更具体和细化一些。因此在复习中,应将初中四本教材与高中的选修(二)的国土整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等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较小范围的区域中,如一个具体的地形单元、一个流域等。

10. 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留着地理寝室的是一个主要体现是什么?体现是正常。午休好地方别担多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