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宇宙的知识
1. 搜集100字的宇宙知识
宇宙小知识——地抄球原来是球形
袭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2. 高中地理也学宇宙空间方面的知识吗
高中地理 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 选修科目: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3. 同学们一定看了不少有关地理知识的书籍,你所了解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宇宙是……”的句式,从俩三
宇宙是无限的,它要多大有多大,宇宙是神秘的,有很多秘密我们还不知道,宇宙是危险的,到处充满着各种黑暗的爆炸
4. 关于宇宙探索,地壳运动的一些地理知识
苏伊士运河会越来越宽,地中海会越来越小!
5. 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举例说明地理知识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很多活动都抄要用到地袭理知识,例如:衣,要看天气情况,选择穿什么衣服;食,各地的饮食习惯受当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如北方人喜食面食,南方人喜食米食;住,传统民居各地是不同的,其特点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建的,如傣族的竹楼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屋顶是尖的,便于排水;行,不同地理环境的人的出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我国有南船北马之说。正是因为南方多雨,北方少雨,所以传统出行方式才是这样。
6. 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要点
一、 宇宙及其探索
1、宇宙含义:我国古代把空间称为“ ”,把时间称为“ ”,即天地万物的总称。
组成: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 ,
天体包括 、 、 、 、 、 、 等。
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属于人造天体。
2、人类认识宇宙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世纪 倡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月亮、星星都在绕着 转。
3、天体系统: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 、相互 ,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恒星系 行星系
外部 太阳稳定——地球上光照稳定
4、地球上存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宇宙环境
生物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
内部 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住大气
地球内部结晶水逸出,凝结形成原始海洋
5、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时间 国家 事件 意义
1957年10月 前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开创了宇宙探测新时代
1970年 中国 地球卫星“东方红”号发射成功 成为世界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卫星国家
1981年 美国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人类对宇宙,已经从空间探索阶段,
逐步进入到了空间开发利用新阶段
2003年10月15日中国 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 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发射航天飞船的国家
空间资源(特点: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6、开发宇宙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球上的3He地球上没有,是 理想燃料)
产生原因
危害
7、宇宙环境问题 目前趋势
保护措施
二、太阳
8、太阳概况:是一个巨大炽热的 球, ①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②半径——70万千米, ③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④表面温度—— K。
9、太阳的能量来源:内部核 变(4个氢核聚变成1个氦核,消耗质量,放出能量) 。
10、太阳辐射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维持地表
对地球的影响 是地球上 、 、 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是地球上 的主要来源
主要特点:西部 东部 (东部阴雨天多)
我国太阳能分布 最多区域: 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最少区域: 盆地(阴雨天多)
11、太阳的外部结构:
①光球层:太阳表面一薄层(约500Km),温度6000K,太阳光基本上都从这一层发出,表面有
一些黑色斑点, 叫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1年。
②色球层:厚约几千Km的稀薄气体;可见光很少,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被
人们看到;会喷出很高的红色火焰,叫日珥;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现象,叫做耀斑,
活动周期也是11年,常随黑子群的增多而增多。
③日冕层:色球层外很稀薄、完全电离的气体层;亮度仅为光求的百万分之一,也只有在日全食
(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时才能看到;温度高达100万度,使高能带电粒子脱离太阳引
力飞逸到行星际空间,叫做太阳风。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位置: 从 里 到 外
厚度: 从 薄 到 厚
亮度: 从 亮 到 暗
温度: 越 来 越 高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与降水量有 性。
②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爆”现象;
④高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冲入地球两极高空大气层,在两极地区夜空会看到极光。
⑤太阳活动强烈时,发出的射线会影响人体健康。
三、太阳系
13、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位于中心;
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行星本身不发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肉眼能看到水、金、火、木、土,
有明显的相对运动。
14、九大行星运动特征
共性: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15、九大行星结构特征
距太阳 体积 质量 密度 表温 物质 卫星 光环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近 小 小 大 较高 铁核,金属含量高 少或无 无
巨 行星:木、土 较远 大 大 小 低 氢、氦、氖 多 有
远日行星:天、海、冥 远 (中)(中) 中 最低 氢、甲烷 有 (有)
四、地球的自转
16、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太阳日——24小时(自转360度日9分);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两极点外,处处相等。
线速度:赤道最大——每小时1670千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到南北纬
60度,线速度减少为赤道处的一半,到两极就变为零。
1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晨昏圈,晨线,昏线);
②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地方时计算);
③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厉害。
影响河流、洋流、气流。
④地球形状向赤道膨胀,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南极半径比北极半径小。
五、 地球的公转
18、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速度:(角)平均每天1度, (线)平均约30千米/秒;近日点时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19、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平面(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度26分。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产生二分二至。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最南),开始向北移动;南回归线及以南
地区,太阳高度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昼最短夜最长;南极
极昼范围最大,北极极夜范围最大;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点在赤道,继续向北移动;全球昼夜等长;两极无极昼、
极夜现象;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变慢。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最北),开始向南移动;北回归线及以北
地区,太阳高度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极昼范围最大,南极极夜范围最大;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点在赤道,继续向南移动;全球昼夜等长;两极无极昼、
极夜现象;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变快。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地球上 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昼夜长短变化增大。
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移动 太阳
光线与地平面夹角变化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能的变化 季节变化
某地区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①昼夜长短变化:除赤道上和两分日外,各地的昼夜长短都不一样,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从天文含义
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
季的过度季节;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我国和许多北半球国家把四季划分为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五带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 地区向 地区 的规律。
(见课本22页下图)
这是样本,这里有很多课件,可以下来看看:http://k.3e.net/dl5/
祝你学习进步。
7. 关于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
1、周期彗星一般围绕恒星公转;但也有非周期性彗星,只在恒星周围出现一次(近似抛物线或者双曲线轨道),就一去不复返了。
流星是进入大气层的小天体,本来也是围绕其它天体(在躺阳西内主要是太阳)运转的,只是被行星的引力俘获了。
2、天体在大范围内是可以作为质点考虑的;但星际物质是群体,密度小体积大,并且又与形状有关,所以一般不当作是天体;当然,广义上来说还是属于天体的。
3、天体的轨道在理想化情况下都是椭圆(这里包括圆)、抛物线或者双曲线型的。行星和周期彗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非周期彗星的轨道是抛物线或者双曲线的。但由于其它天体的摄动,一般天体的轨道不会是很规则的上述的几何形状。
4、流星体是指引起流星现象的坠入大气层的小天体;流星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距离摩擦并燃烧的现象,但有时候也指流星体。
5、彗星每次回归太阳附近,都会在太阳风的作用下被剥离出一些物质。当地球和这些物质相遇(一般是地球迎面闯入在地球公转轨道附近的这些物质群中间将它们俘获),就形成流星雨。是大量的流星呈辐射状进入大气层,并摩擦燃烧。如果流星没有燃烧完就落到地上,那就是陨石。
另外地球上的陨石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临近地球的其它大天体(通常是月球,火星比较罕见)被小天体撞击时飞溅出的固态物质克服了大天体的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它的引力控制,但又机缘巧合下被地球引力俘获最终坠入地球大气。只是这个概率极小。
----
另外,只是应付学校地理课的话不用这么详细。对于轨道之类的,有个印象就行了。如果要理解,可能需要还没学到过的解析几何、天体物理的初步知识。
8. 哪有一些关于宇宙科学的知识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上的问题。宇宙就是现存的所有。
那些说存在两个或多个宇宙的学者都是在研究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那些提出“宇宙有多大”、“宇宙外边是什么”或“什么东西盛住宇宙”的人都没有确切了解无限的含义,他们妄图以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来注释宇宙。那就像用一个足够大的数说明无限大一样可笑。
正因为宇宙是一切的一,我不支持宇宙膨胀说、宇宙爆炸说,也不承认宇宙有年龄。他们往往以宇宙中的某一具体内容以偏概全,做出形而上的判断。
宇宙是客观的,并不神秘。神秘感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宇宙的认识,再加上有的人在研究中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我国天文界支持宇宙爆炸说。因为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有生即有死,有产生就有灭亡。永恒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认为,他们已经走上形而上学的僵化/教条之中。
真理是永恒的。印记是永恒的。历史是永恒的。谁都不能抹煞。
此消彼长,一切的一,无所谓起源。宇宙没有起源。
天文知识:黑洞||星系||银河系||恒星||中子星||类星体
参考资料:
宇宙是什么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中国有夸父追日的传说,在传说中,天地始是一片混沌,后来夸父累死之后,才混沌初开。在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说,在上帝造人的七日之后,天地初开。一直到现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在进行当中。面对浩淼无垠的宇宙,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而其中究竟隐藏着多么巨大的秘密?这正是人类千百年,甚至数万年来急于解开之谜。
对于宇宙是什么概念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古人云,上下四方为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详见《淮南子·原道训》),按照物理学的观点,上下四方是空间,也就是一个三维的概念,而古往今来是时间,是一个一维的概念,所以,宇宙两个字联系起来,是一个四维空间。可见古人对于宇宙的定义,是带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的。而按照现代的观点,宇宙是指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并且宇宙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的。也就是说人类目所能及的地方以及人类还没有看到但是仍然存在的物质都是宇宙。
人类对宇宙认识进程,先从地球开始,再从地球伸展到太阳系,进而延展到银河系,然后扩展到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在茫茫宇宙太空,它不过是太阳系大家庭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员。地球与其他八位行星“兄弟”一起日夜绕着他们的“母亲”——太阳旋转,连同66颗“月球”般的卫士、神秘莫测的慧星、数以千计的小行星和无数的流星,组成太阳系。尽管太阳系有这么多成员,但它所占的宇宙空间直径仅120亿公里。比太阳系范围更大的是银河系。银河系包括有1000多亿颗“太阳”——恒星,所占宇宙空间直径已达10万光年。
银河系并不是宇宙空间的尽头。在银河系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星系,人们管它们叫“河外星系”。天文学家已发现10亿多个河外星系,每个河外星系都包含有几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云和星际物质。所有河外星系又构成更庞大的总星系。目前,通过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探测,已观测到距离我们地球约200亿光年的一种似星非星的天体,取名“类星体”。这种天体的发现,把今天人类视线拓展到200亿光年的宇宙深空。
所以我们所说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概念。
宇宙的运动
宇宙自形成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按照现代流行的观点,宇宙在不断的膨胀,也就是说,宇宙在逐渐的涨大。
宇宙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正如行星有自转和公转,恒星亦有自转和公转,而星系也是在作快速的旋转一样,宇宙也必然在作不停的运动和变化。而且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过去和现在的运动速度、轨道和形状是不同的,北斗七星几万年前的开头和现在也是不同,所有这些证据都说明了宇宙在进行不停的运动和变化。
我们人类是生话在地球上,更确切说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运动不止、噪声、干扰不断的行星上,并时时刻刻在作宇宙旅行,并且随时都有与其它小行星相撞的可能(据天文计算得知,与1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相撞的概率是106年一次;与100公里直径小行星相撞的概率是107年一次),碰撞后必将产生爆炸,产生声、光、电效应。所有行星(如火星、金星、水星等 )及卫星(如月亮)都遭遇到上述来自宇宙炮弹——陨石、小行星的轰击,因此这些星球上都有环形山的痕迹。此外,宇宙中还有无数的周期和非周期彗星在穿行。太空中充满各种光子流,粒子流,宇宙尘埃……我们所不知道的可能比我们所知道的还多得多。神秘的宇宙就是有如此奥妙的结构,有如此神奇地运动,如永动机般地运行,变化万千,运作不止。可以说,宇宙中几乎没有不运动的星体。
根据科学家们的观测,发现远方的银河正在以极高的速度远离我们,这说明宇宙正在不断的膨胀着,就象我们站在一个正在充气的气球上,宇宙间绝大多数星系都在飞离我们而去。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总是周而复始地从诞生到消亡,再诞生,再消亡,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只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无限多的宇宙中的一个而已。
所以宇宙从运动上来说是不断膨胀的,而从时间上来说则是循环的,只不过这个循环的周期很长而已。
宇宙的形状
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是象地球一样的圆形,还是象银河系一样的扁平?这同样是令人费解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不久之前一个由多国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向人们展示了宇宙形成初期的景象,显示出当时的宇宙只相当于现代宇宙的千分之一,而且温度比较高。通过再现宇宙形成初期的景象,天文学家证实了这样一种观点:宇宙的形状是扁平的,而且自形成以来一直在不断扩展。但是这种说法也未必完美。
下面是science上关于宇宙形状的近期报道:
时空结构将宇宙微波背景(CMB)和宇宙的重要结构连在了一起。但是究竟时空结构是什么,而CMB的测量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被连接在一个有弹性的“簇拓扑空间”——一个数学对象中,这个拓扑空间的每个小片粗看象一个四维的橡胶片。光线沿拓扑空间的轮廓前进,这个轮廓被叫做测地线。在一个平坦的平面上,从一个远距离对象发出的平行光将保持和它们接近一个观测者时同样远近的分隔。但是在一个有正曲率的表面,如一个球,接近的光线将移动更远的间隔,使得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比正常物体更大。在一个有负曲率的表面,如一个马鞍,平行光束将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物体看起来更小。
因为弯曲的簇拓扑空间对光的扭曲不同于扁平的簇拓扑空间,所以弯曲的簇拓扑空间也应该产生不同种类的CMB。用微波探测器(叫做BOOMERANG)观察到的1-degree-wide波正好是理论预言的扁平宇宙所应该有的,对于这个结论大部分物理学家至少希望用微波各向异性探针的(MAP'S)图象证实。一些研究者希望MAP将给出关于宇宙大小和形状的更多详细而精确的信息。“当我们看微波背景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留意到了球的表面,”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和MAP科学队的一个成员David Spergel解释道。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最后散射的表面”将不能给出关于它的形状的线索。但是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时空和安置在时空当中的散射表面必需使它们自身向后弯。一个足够巨大的球将会把自己相交贯穿至少形成一个圆周,正如一个围绕着销子搭接起来的圆盘一样。
实际上,Spergel说,因为光能通过不止一个路径穿过弯曲的时空,所以天文学家将看到一个交叉点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与一对圆周在天空的不同部分描绘出冷点和热点的方式相同。在美国的Spergel组和在巴黎天文台由Jean-Pierre Luminet领导的组正在研制一些运算法则以搜索在MAP数据中的这种信号。其间,数学家Jeff Weeks,一个纽约州的自由记者已经写了一个把一对圆周转化为宇宙模式的计算机运算法则。Weeks说,对形象化最容易的是一个“曲面(toroidal)”宇宙比最后散射的表面小。他指出,在包围着一个圆环面的两维宇宙中,天文学家看起来将在假想出的空间的盒子的相对的两个壁上看到同样的点。相似的,在三维曲面(toroidal)宇宙中,天文学家将在相对的方向看到三对圆周。
toroidality仅仅是对扁平的有限宇宙来说10个不同toroidality之中最简单的一个。如果宇宙被证实是弯曲的——这一点在当前还不是事实——那么对Weeks的运算法则来说将会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去尝试。“我们将开始尽可能快的关注任何可用的数据,”Weeks说。如果宇宙合作,他们可以不用等太长时间,Spergel说:“两年后,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住在一个有限的宇宙中。”
注解:CMB是从各个方向袭击地球的持续的电磁声波。这些遥远的声音是大爆炸之后的遗留辐射。CMB也叫做宇宙背景辐射和微波宇宙背景。
最新研究:宇宙是“扁”的 中国新闻社2000/04/27
中新网二十七日消息:宇宙是扁平的,并将永远扩张,而不是像某些宇宙哲学家预测的那样,在一次「大危机」中发生灾难性塌陷。
上述结论,是从某种宇宙超声波中得出的。所谓宇宙超声波,是对一百亿至二百亿年前宇宙在一声「大爆炸」中诞生后,仍然回荡于太空中的微波能量的各种微小变体的分析。
上述数据,是罗马大学天文学家根据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九九年一月的研究获得的。他们收集数据的方式是让一个装有无线望远镜的拴绳气球,飘到南极近四十公里的上空。
他们的文章发表于星期四出版的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他们说,这种古老辐射的图案,「为一个欧几里得几何的宇宙提供了证据」——换句话说,宇宙是扁平的。这是因为微波的直线途径中的偏斜,不会是由宇宙的曲线造成的。
美国自然科学院的胡威尼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中说,上述结果支持了关于宇宙是扁平的理论,这意味着宇宙的总质量和能量密度,与所谓的临界密度是相等的。
他说:「一个完美的扁平宇宙,将维持在临界密度的状态中,并继续永远扩张,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使他在一次大危机中再次塌陷。」
宇宙的结构
宇宙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团构成,星系周围是大团看不见的空荡荡的太空。每个星系又包含了数以十亿计的恒星,构成这些恒星的物质是一些小得看不见的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最普通的粒子,它们通常以原子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构成,它叫做夸克。
四种基本力
我们的宇宙由四种力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支配,这四种力即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是由一团粒子带来的,这团粒子叫规范玻色子,它们在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相互交换。物理学家一直试图证明这四种力也许实际上源自于一种单一的基本力。
引力
引力是一种既能将星系结合起来,又能引起一根针下落的力。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相互越靠近,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许多科学家认为,引力是由一种叫做重力子的粒子携带的,但至今没有人在任何实验中找到它们。
电磁力
电磁力作用于所有带电荷的粒子之间,比如电子。作用于固体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电磁力使固体具有硬度,这种力也具有磁性和发光的特性。携带电磁力的粒子叫光子,它也是产生光线的粒子。
强核力
强核力存在于一个原子的原子核(核)内,它把原子内的中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结合在一起(质子经常试图互相推开,如果没有强核力,它们将相互飞开)。载有强核力的粒子叫做胶子。
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引起放射性衰变(原子的原子核破裂),称为贝塔衰变。放射性的原子不稳定,是因为它的原子核容纳了太多的中子,当贝塔衰变发生时,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释放出电子(这种情况下称为β粒子)。弱相互作用是由W粒子和Z粒子传递的。
普适规则
许多年来,物理学家们试图用单一的科学定理来解释宇宙的运动,他们现在正向着“普适规则”方向进行研究。“普适规则”认为所有力中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相互作用力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指出所有亚原子微粒可能都是由一种基本粒子产生的。
星际中最重的有机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的研究是三大基础理论(天体演化,生命起源与物质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交叉点。地球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高级生命的天体,这个问题是不能轻易地下结论的。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星际有机分子,去获取更多与更可靠的宇宙信息。
星际有机分子和类星体,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构成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1968年,人们在银河系的中心出乎意料地发现了水和氨分子的射电谱线,后来又在星际空间中发现了大量的有机分子谱线,这使传统的认为星际空间只可能存在一些简单分子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动摇。
迄今已有四十几种星际有机分子被陆续发现。加拿大河茨拜格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们在金牛座的星际云中发现了一种九个原子的有机分子,分子式为HC7N,分子量达99。这种含有长碳链的直链分子,结构比较复杂,接近于有机化合物,至今,地球上天然化合物中尚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后来,英国化学家克罗托等人在1977年5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它。后来,加拿大阿尔贡天文台报道,又发现了一种十一个原子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HC9N。结构式为 HC≡C-C≡C-C≡C-C≡C-C≡N。这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最重的星际有机分子,它的分子量已达到123。当然,随着科学的发达,星际有机分子的记录还会不断刷新。
《宇宙与人》人类生命源头的深情回望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5日 17:58 北京晚报
一个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
———忻迎一
一部中国人拍的科教片,在科教片云集的北京国际科教影视节目展评会上脱颖而出,它的名字就叫《宇宙与人》,拍他的导演忻迎一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在这部片子中,他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摇篮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从哪里来;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诺亚方舟的故事———告诉我们,船向何处去。
这是一个宏观得不能再宏观的故事———宇宙,这个被我们的先哲们视为很难琢磨的巨大谜团,今天被这个中国人如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使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切感受到宇宙强大而神秘的造物力量。
人们看到,宇宙,一个伟大物质演化的史诗,它以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生物。
在60分钟的《宇宙与人》中,始终蕴涵着一种感情:感激。为地球,也为人类。
生命的可能像一次艰难的抽奖
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明白宇宙对制造生命的要求有多么苛刻。一般来说,一颗热的星球照耀着一颗冷的星球,就会产生生命。仅在我们的太阳系里看,九大行星都幸福地被太阳照耀着。然而事实是,这颗热的星球和这颗冷的星球必须搭配得非常微妙,才能使生命的产生成为可能;而这种微妙的概率甚至微小到几万亿分之一。这真是一次极端艰难的抽奖,九颗行星都买了彩票,命运却把一切机遇都给予了地球,让这个幸运儿赢得了生存的大奖。
不只是地球营造了地球家园
为造就生命,太阳燃烧了50亿年,用它苛刻的条件一次次考验着九大行星。在耐心的等待中,地球日渐显出她的完美:她选择了与太阳三角的最佳距离,于是接受了最适宜的光照,并且以最佳的旋转动态来使这个光照均匀普照在地表上;她拥有非常合适的质量引力,既没有大到让浓浊的气体遮天蔽日,又没有小到一点气体都留不住;它使水分子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地球最初陆上氧气稀薄的35亿年里保护生命免遭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地球的热核在旋转中产生电动磁场,与大气层一起把来自太阳的所有威胁屏蔽在外。
感谢地球的动能。因为正是直到今天还保持的造山功能,才有了长距离输送生命之水、让生命深入陆地的河流。忻迎一以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这座巨大的水塔,就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感谢月亮。月亮绝不仅仅是墨客骚人寄托情思的环佩。对人类来说,它更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刹车装置———月球的引力大约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否则,人类将每12个小时就痛苦地轮回一天。那样的话,地球就会到处是火山和地震,房地产肯定是最不值钱的生意。
感谢默默无闻制造氧气的微生物。没有它们35亿年的执着努力,生物就永远不可能走上陆地,地球也就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星球。
宇宙的深处还有不可思议之处
观看《宇宙与人》,人们常常会为它许多别有洞天的说法而兴致盎然。比如,如果我们身上的电磁力突然消失,那么原子核就会瞬间碰撞,一个人拥有的原子核的能量足足相当于一颗氢弹。
如果恐龙像哺乳动物一样分得清有害与无害的植物,恐龙就不会在长达1000万年的过程中被富含生物碱的鲜花逐渐毒死。而倘若恐龙没有这种与生俱来的脆弱,人类就可能在这庞然大物的阴影里永无出头之日。这与天体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说法大相径庭。
忻迎一还告诉我们,人类可以通过提高速度来使生命的进程变慢,人类长寿的秘诀原来存在于速度之中……喻姗姗
科学家发现“丢失的宇宙”可能由死星组成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24日 13:53 新浪科技
宇宙的组成物质中,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要想看到剩下那些“丢失的宇宙”就只能通过它们对我们能够看到的物质产生的重力影响探测到了。英国皇家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死星云团,他们认为这些云团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丢失的宇宙”的组成成分之一。
目前,通过对地球南端太空照片的仔细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以前未曾发现的白 色云状星群,而这些星群被认为是包裹着我们银河系的那些古老恒星群的一小部分。这些古老的恒星已经变成了宇宙残渣,它们的表面温度依然很高,体积比地球略大一些,很难被人类观测到。但是现在看来,它们均匀地散布在银河系的外环之中,占到不可知部分的3-35%。
自从人类于1933年发现宇宙的大部分是由一些无法观测到的不可知物质组成的之后,这些不可知物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根据最新的一种理论认为,只有最多5%的宇宙是由“正常”的物质组成的,也就是所谓的重力物质,其中包括那些可以看到的恒星和行星。那些“丢失的”物质也有可能是由正常物质组成的,只不过是由于某种原因我们观测不到它们而已。
《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新的发现,它证明那些古老的燃烧过的恒星可能就是黑暗宇宙组成物质中的“正常物质”部分。
科学家们是通过对38年以来地球南端的太空照片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在仔细查看了10%的资料之后他们就发现了92个可疑的物体。智利天文学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发现,在这92个物体中有38个是距地球450光年以外的一些白色云团状恒星。他们还断定这些恒星可能已经有100亿年的历史,而它们存在的那一地区还可能更多的此类物质。(清晨)
宇宙: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5日 17:59 北京晚报
-宇宙的智慧与人类的身世
宇宙有两点让人类非常困惑,一个是人类在宇宙中非常独特,因为人类费尽心机也始终没有在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到一点点和我们相似的智慧生命的存在。似乎宇宙中允许有偶然;而另一方面,宇宙又处处表现出它的“标准化”。一些基本原则在宇宙中非常通行,因此宇宙应该不是一个刻意创造偶然的场所。
-生命的进化进行了四十亿年,这四十亿年真的是缓缓渐进的吗?
是核能———离地球1亿多公里的地方许多原子核不停碰撞,历经50亿年,才造就了生命并成就了最终的智慧生命。但是这种进化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循序渐进,最简单的生命40亿年前就出现了,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生命状态,却在地球上沉默地存在了35亿年左右。只有到53500万年这个阶段,人们才发现了比微生物大的生物。这种进化就像是一个突然的、甚至是爆发性的。
-在太阳系中有地球与金星,谁给了地球惟一产生生命的机会?
实际上,在太阳系里,最有可能拥有生命的,除了地球就应该是金星了。因为它的大小和地球几乎完全一样。水的存在条件也完全具备。但是最终的幸运落在了地球身上,主要的原因在于地球的引力和温度。现在的太阳温度对于金星显然是太热了一些,而对于地球就非常适合。然而,太阳只要温度变化一点点,它就会对金星合适而对地球不合适了。
-人类进化几万年,大脑也在随之进化吗?
人类的大脑这个超级信息处理器是目前宇宙中最完美的智能结构。宇宙赠给我们的这个东西似乎很超前。据说,人类从远古的原始状态到现代高科技的思维,大脑并没有进化,我们今天使用的大脑和3万年前的大脑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且一般情况下还只是使用了整个大脑潜能的10%。
科学家制造出宇宙初期“原始物质” http://www.sina.com.cn 2001/01/22 17:14 北京晚报
本报讯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得出了迄今最高的物质能量密度。这对理解宇宙的形成将有重要帮助。
在美国石溪举行的2001年夸克物质会议上,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了上述成果。科学家们介绍说,他们是利用“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将金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使它们进行对撞,最终创造出物质能量密度的最新纪录。
科学家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金离子对撞产生的物质密度比普通原子核内部的密度要高出20倍,其内部的温度高达1万亿摄氏度。能量密度是对储存在对撞离子对撞区域内能量的衡量。布鲁克黑文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称,他们新获得的最高能量密度,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此前所创造的纪录高出至少70%。
为了弄清宇宙的成因,科学家正在利用大功率的对撞机,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假设中的物质形态存在的证据。布鲁克黑文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在获得迄今最高能量密度的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相对丰富的反物质,尤其是含有一个或多个奇异反夸克的反物质,这表明他们制造出了更加接近宇宙形成初始时期的物质形态。科学家们表示,他们接下来的工作是制造更高的能量密度,以进一步加深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的理解。
背景资料:现有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形成于距今约120亿至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美国科学家们此次在实验中所获得的超高温和超高能量密度,据认为只在“大爆炸”后的几百万分之一秒的极短时间存在过。在这一时间,一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物质形态在瞬间内充斥宇宙,然后再凝聚结合形成原子核等物质。
美国科学家再次打破最高密度物质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01/01/19 14:43 新浪科技
美国布鲁克海温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科学家们近日发布消息称,他们通过利用粒子加速器对金原子进行撞击的方式,创造出了目前世界上密度最高的物质。
这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利用一台名为“相对重离子对撞机”(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的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的速度轰击了金属金的原子核,并对轰击后产生的物质残骸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利用这种方式获取的物质的密度比通常情况下的物质密度高二十倍,其内部核心的温度估计将高达一万亿度。
物理学家们希望借助这些碰撞实验将质子和中子分解,找到它们到更加基础的组成物质--夸克和胶子,从而进一步揭示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虽然此次碰撞实验的测试报告中没有说明这一目的是否达到,但该报告称进一步的实验还将进行,这些实验将能够揭示出夸克和胶子这些等离子体的真面目。
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称,“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们急于了解的证据,但我想我们需得到一些更好的数据。”布鲁克海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表示,如果加速器的测试结果能够得到证实,这次实验得到的物质将成为目前全球密度最高的物质,它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日内瓦CERN粒子物理实验室创造的物质密度高近一倍。
此次实验的结果对于研究宇宙的起源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宇宙“大爆炸”后的瞬间产生了大量高密度、高温度的物质,其存在时间极短,大约只有百万分之几秒,宇宙正是在这次大爆炸中诞生的。(王 羽中)
宇宙生命漫谈
【原文出处】知识就是力量【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4 【分 类 号】G32 【分 类 名】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复印期号】200102 【 标 题 】宇宙生命漫谈【 作 者 】钟建业【 正 文 】
宇宙中有无数个恒星系,每一个恒星系包含着无数颗恒星。那么,有多少颗恒星拥有自己的行星呢?在这些行星中又有多少具备构成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及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环境呢?
行星广布
生命并不是行星间共有的,而是行星形成时自然而然产生的。1995年,在环绕佩加西—51号星的轨道上发现了一个巨大星体,之后又发现了24颗围绕不同恒星运转的大行星,其中有些比木星还大几倍。
近些年来,已有12个潜在的行星系被找到。它们的存在说明行星在宇宙间并不稀有。“哈勃”望远镜对猎户座星云的观测结果有力地支持了以上理论。从猎户座的星云图上,可以看到圆盘状的尘埃云环绕着年轻的恒星。可以肯定地说,在这孕育行星的摇蓝中,新行星的形成正如火如荼。
生命要素
目前,
9. 有关地理的宇宙知识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 总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