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东亚的知识点
『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这是我班主任高考前给我资料~本人是读地理的刚高考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贰』 东亚地理区域怎样学习
东亚地理很复杂,学习的时候建议分国家学习。
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日本,回以中国地理为主。答你把中国地理学习好了,东亚地理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日本是岛国,凡是和海洋相关的问题,日本很难跑掉。高中的区域地理教材中,日本都是单独拿出来讲的,学好了也就可以了。
蒙古国的地理不复杂,而且很多都是和中国一起讲的,不必在意。
朝鲜、韩国是近几年热点,请多关注。考试的概率异常的大!
学习时,首先要明白经纬度,这个可以帮助你降低难度的哦!然后就是主要城市、河流、湖泊、山脉。经济上主要看农业、工业。
有问题继续追问。
『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肆』 高中地理,中亚,西亚,非洲的知识点!!
亚洲
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
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3)
亚洲的地形(4)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长河,如长江(6300千米),叶尼塞河(千米)印度河(2900千米)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珠穆拉马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的平原,面积260万平方千米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处达1620米,蓄水量2。3万立方千米死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总有岛屿二万多个,面积243万平方千米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
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多,降水也多
亚洲的气候类型:(7)非洲气候:(9)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六十一,
世界上超过人口一亿的国家(10)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12)
亚洲共有民族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
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
亚洲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亚洲人类文明的发祥地(12)
亚洲不同地区住房服饰等的差异(13)
三类产业: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流动部门和服务部门
『伍』 求高二地理重要知识点:东亚与日本 东南亚 南亚与印度 中亚 西亚 非洲与埃及 欧洲西部与德国 东欧北亚俄罗
写在前面:给你的都是从我老师课件里整理的一些常考的,并不是全部知识点。。。有大量的思考题
亚洲总论:
思考:为什么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分布最 广?
(亚洲面积广大,且有大面积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且有高大山
地阻挡水汽深入内陆)
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三种)
东亚——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思考: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典型?
(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河湖总体特征:多大江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向四周流入海洋
//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思考:东亚、东南亚、南亚为什么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①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
的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多沿海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多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
经济发展差异大
日本——高度发达
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富裕国
沙特等——西亚石油输出富裕国
大部分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
东亚及日本:
东亚五国: 临海国——中国 内陆国——蒙古 岛国——日本
半岛国——朝鲜 韩国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大。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或低温少雨
受纬度位置影响:分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 受海陆位置影响:分海洋性季风(日本)和大陆性季风(我国),朝鲜半岛有过渡性
西部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
成因:海陆位置——深居内陆,受不到海洋气流的调节
地形——山脉的层层阻挡
经济特征: 地区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农业、工业发达.
地区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畜牧业为主。
农业特征
东部沿海——季风水田农业为主,还有种植小麦
西部地区——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
工业特征:东部形成许多新兴工业区,西部以矿业、畜产品加工业
为主
日本:
岛国,山地丘陵多(3/4),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思考:日本的降水在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有什么差异?(太平洋沿岸地区夏季多雨——东南季风,日本海沿岸是冬季多雪——西北季风)
河流短小流急
大部分工业资源贫乏:
矿产资源贫乏,森林、水力、水资源丰富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形成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原因
(1)国内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2)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3)科技水平高,劳动力资源充足
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思考:日本工业为什么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国内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港口条件优越,便于
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城市和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工业区:京滨、阪神、北九州、名古屋、濑户内海
对外贸易
主要贸易对象:美国、亚洲和西欧
思考:日本水稻单产高的主要原因?
(农业科技水平高/精耕细作/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
思考:日本缺乏棉花,为什么纺织工业却十分发达?
(①纺织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良②人口众多,纺织品的消费量大
③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化纤纺织占重要地位)
东南亚:
地形特征:1。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下游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山岭众多,多火山、地震
思考:马来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位于三大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其中印尼称“ 火山国”)
1.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赤道附近海域广阔,水汽充沛
2.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粮食作物——水稻(季风水田农业)
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泰国)、油棕(马来西亚)、椰子、蕉麻(菲律宾)
水系水文特征:
半岛上的河流上游特征:各大河自北向南流,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些河流上游河谷成V字型,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半岛上的河流下游特征: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
群岛上的河流短促,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记住几条主要的河流,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名称
(2)湄公河所流经的国家及对应的气候
(3)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4)根据河流流向判地形地势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从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2)上游V形谷,侵蚀作用为主,水能丰富
(3)下游U形谷,沉积作用为主,重要的农耕区(湄公河平原)
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
源地——青藏高原
注入海域——南海
流经的国家——中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思考:为什么近年来有众多中国人到东南亚的旅游?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又有许多名胜
古迹和风土人情//中国到此旅游的市场距离短//中国经济的发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
思考:泛亚铁路首选修建东线的原因是什么?
东线的优势区位条件:
运营里程、
人口和经济水平、
地形、
投资费用
思考:自然环境对泛亚铁路修建带来哪些不利条件?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经过喀斯特地貌区)
南亚与印度
南亚:
三大地形区 : 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地南坡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西高东低,起伏和缓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1)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
雨季:6——9月,西南季风
旱季:10月——次年5月,东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高山气候:南亚北部的山地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干旱
分布:南亚西北部地区
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正常年份---收成好 异常年份---收成不好
西南季风较强得年份:
来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灾
西南季风较弱的年份:
来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灾
思考:1.南亚西北部为什么会成为热带沙漠?
(①冬季受高压控制,夏季西南季风影响不到,降水稀少
②人为植被破坏严重)
2.孟加拉国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①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 / ②位于恒河三角洲,水网密集/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
(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当西南季风强时涝灾,西南季风弱
时旱灾)
4.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年降水最多的地区?
(西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了充沛的水汽/该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
坡,受地形抬升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以孟买为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最高值为什么出现在4—5月,而
不是在6—8月?
(东北季风减弱,难以越过青藏高原和喜山山脉//太阳直射点北移,气
温升高//4、5月份西南季风未到多晴燥天气,6月份已进入雨季,阴雨
天气多,气温低)
思考:两条河流水量的补给方式?
1.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
(1)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2)各地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种类多样
(3)土壤肥沃(德干高原上的黑土及冲积土壤)
(4)灌溉水源充足(恒河)
(5)常有水旱灾害发生
农作物种类、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恒河上游地区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东北部低山坡上(多雨及排水良好的坡地)
黄麻—— 恒河三角洲(低平的地形和潮湿的气候)
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为主
①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钢铁、麻纺织工业
②以孟买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③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区
城市
1.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2.加尔各答:最大工业城市,麻纺织工业中心
3.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中亚:
范围 :哈萨克. 吉尔吉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兹别克(斯坦)
地形 地势: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地形类型和地形区:以丘陵、平原为主;图兰平原、里海沿岸
平原、哈萨克丘陵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夏季,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
地表径流贫乏,多内流河、内流湖
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
内流湖——里海(全球最大)、咸海、巴尔喀什湖
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思考:巴尔喀什湖东西侧水域盐度差异及原因.
(①西部有伊犁河补给,东部没有河流补给 ②蒸发量强烈
③东西联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灌溉农业 小麦——北部
棉花——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世界第三大产棉区)
水稻——阿姆河、锡尔河下游地区
畜牧业: 东部山地畜牧业//荒漠畜牧业
(养羊为主,细毛羊、羔皮羊)
思考:分析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气候干旱,光热资源充足/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河流沿岸土
壤肥沃/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为什么近年来咸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气候变化造成气候干旱//无节制地引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发展灌溉
农业,使得入湖水量骤减//周围地区植被的破坏,使得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
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
中东的范围:西亚(不含阿富汗)+埃及
海陆位置: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包围之中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
苏伊士运河——红海、地中海(173千米,法—英—埃及)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曼德海峡——阿拉伯海、红海
高原为主的地形
1.三大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
2.平原分布较少: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两河流域平原
3.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400米)——断裂陷落形成
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常年炎热干燥
世界最大的油库
1.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2.分布: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地区
3.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埃及
运输路线
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日本和中国为主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西欧或北美
or 苏伊士运河——西欧或北美
C.油田(油管)——地中海、红海沿岸——西欧或北美
区域热点问题——阿以冲突、巴以冲突
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H>1000米)
赤道横穿东非高原,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死火山)——
山顶终年积雪
埃塞俄比亚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称
思考: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原先为一内陆湖泊,后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形成陆地)
东非大裂谷
特点:裂谷带两侧多火山、湖泊(维多利
亚湖/坦噶尼喀湖)
成因:板块张裂地区积水则形成湖泊,
并还在扩大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成因)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及西南部非洲
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沙漠会形成全球最大的沙漠?
①北回归线穿过,在副高的控制下——炎热干燥
②从亚洲内陆吹来的东北信风,不易产生降水
③西部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④海岸线平直,不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特点、成因)
——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特点、成因)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以及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和马岛的西部
思考:为什么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海拔较高气温下降,缺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思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什么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大气环流——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地形——迎湿润气流的山坡
洋流——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
刚果河:①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从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②流经地形区 南非高原、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区
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区(为主)
③流量第二大,季节变化小,水能资源最丰富
思考:刚果河成为全球水能资源
最丰富的原因?
(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 大/河流落差大)
石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
黄金——南非、刚果 金刚石---刚果
铜——赞比亚 铝土矿——几内亚
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矿产、木材、畜产品和热带经济作物等原料或半成品
北非经济相对发达
北非因石油的开采和出口使各国收入较高
北非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并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
利区位因素
石油和磷矿
有利因素:矿产资源丰富/靠近世界主要航线/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与世
界主要市场联系方便
不利因素: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
埃及:
地理位置
1.位置:地跨亚非两洲,濒临红海和地中海、扼守苏伊士运河
2.范围:非洲部分+亚洲的西奈半岛
尼罗河
第一长河
从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经过地形区——东非高原、撒哈拉沙漠为主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每年6——10月定期泛滥:
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此时气压带和
风带北移,受赤低控制,降水多,
形成雨季
(1)形成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
(2)两岸形成肥沃的土壤
(3)便利的灌溉水源
思考:埃及种植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①光热资源充足 ②便利的灌溉水源
③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
④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阿斯旺大坝
利: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鱼、旅游
弊:库区周围生态破坏/库区以下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口渔业资源
减产/三角洲遭侵蚀
主要经济支柱:
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业
西欧和德国
轮廓特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
冰川地形广布
北部——挪威峡湾,芬兰的“千湖之国”
中部——中欧平原波状起伏
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湖光山色及许多角峰
思考:为什么欧洲多冰川地貌? (纬度高)
气候——
深受大西洋影响
1.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分析(
(1)纬度位置:多位于350N——600N之间的温带地区
(2)大气环流: 受西风影响
(3)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轮廓破碎,海岸曲折
(4)地形:中部为平原,南部为东西走向山脉有利于海洋气流
深入内陆
(5)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极地气候
1)东西差异:
从西向东降水量减少,温差增大
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2)南北差异:
北部极地气候.中部温带气候.
南部地中海气候(亚热带)
3)山地:
阿尔卑斯山地为高山气候
河网密布,水量大,航运便利
多瑙河和莱茵河(源地、流向、入海处)
莱茵河——
发源于瑞士,南向北注入北海
多瑙河——
发源于德国,自西向东注入黑海
思考:为什么莱茵河成为全球货运最繁忙的内河航道?
(①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②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③该地区
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思考:为什么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人口
稠密区之一?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气候.河流.水源
等) ②工业化最早,经济发达
思考:为什么欧洲的乳畜业特别发达?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不适于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多汁牧草
的生长 ②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使本区草场广布 ③人口多,城市
密集,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4.发达的旅游业
(1)主要景点和国家:
(2)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人文景观丰富)
②经济水平高,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便利
英国
乳畜业(西部):气候湿润,光照较少,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适宜多
汁牧草的生长
小麦种植业(东南部):相对光热条件较好,更适宜小麦生长
思考:比较英国和日本的位置特点、气候特征、工农业分布状况.
法国
面积最大的欧洲西部国家
农业很发达:
西南部和南部是地中海园艺业
巴黎盆地及以北混合农业区为主
思考:分析法国有哪些葡萄酒生产的有利条件。
(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盛产葡萄,原料丰富/
生产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
靠近欧洲大陆,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核能利用比例全球最大,
占70%
德国
位置: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连接东欧.西欧.北欧.南欧,邻国 特征:
①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②工业分布较为平衡
③新兴工业逐步向南发展
④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发展的有利条件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
雄厚的科技力量
欧洲大陆十字路口,市场广阔
工业区分布
莱茵—鲁尔区(传统):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
慕尼黑周围:飞机、电子、宇航
城市
柏林——首都,最大城市
汉堡——最大港口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
欧洲东部
国家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东欧平原上三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
跨亚欧的俄罗斯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
俄罗斯
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欧洲东部的大部分和北亚的全部
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总体较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
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主要是平原,东部为高原山地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温
各地差异较大: 东西差异(西部海洋性更强)
南北差异
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较为温和(西暖东寒)
北冰洋沿岸:终年是极地气候
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又漫长
分析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一月份寒冷中心的原因。
纬度:较高且白昼较短,获得太阳辐射少
海陆:位于较高纬度的大陆内部,冬季降温强烈
地形:南高北低成U形,北冰洋南下冷空气聚集在此,不易扩散,
形成寒冷中心。
(1)伏尔加河:欧洲第一长河,发源于东欧平原,注入里海,水能丰富,
航运价值高
(2)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从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有凌汛现象,结冰期长
思考: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三大河流为何向北流?
(西伯利亚地区地势南高北低)
贝加尔湖:全球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断裂构造湖)
自然资源:
森林——全球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
水能——世界第二,开发主要在伏尔加河上
矿产——石油、煤、天然气、铁矿、有色金属等
思考:为什么俄罗斯亚洲的三大河流沿岸平原农业不发达?
(三大河流沿岸平原地区纬度位置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农作物
生长//河流沿岸沼泽广布,无法进行农耕)
思考:二战后,原苏联人口向亚洲部分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开发亚洲部分的国土)
与日本相比,俄罗斯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简述其原因.
(特点:分布在内陆.
原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矿产资源丰富)
以铁路为主,管道运输.公路.航空.海洋.运输均很发达
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亚洲部分——比较稀疏,有亚欧大陆桥
思考: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南部
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
①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北部气候寒冷,冻土沼泽广布,建设难度大/人口稀少
③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摩尔曼斯克,它具有北极圈内特有的长夜和长昼现象。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罕见的不冻良港,这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河运不占主要地位的交通?
领土东西长,工业重心在欧洲,矿产.能源等主要在亚洲,国内运输主要
货运流向为东西向,河流虽多,但结冰期长,且多为南北向,与东西货
运流向不一致
『陆』 寻一份高中地理东亚分区的详细知识点,谢谢
1、位置和范围
东亚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等国家( 见下图)。其中朝鲜、蒙古同我国接壤,日本、韩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2、地形特征
(1)多半和岛屿,海岸曲折( 多港湾)
东亚海岸线比较曲折( 图7.2),沿海有许多半岛( 朝鲜半岛、山东半岛)、岛屿( 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南海诸岛、台湾岛、海南岛)和边缘海( 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
(2)地势西高东低
东亚的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从西往东注入太平洋。
(3)多高原与山地丘陵,平原少
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河流短促。
3、季风气候显著
(1)东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东亚东部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类型,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受夏季偏南风的影响较小,降水很少,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东亚的气候显著成因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 图),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水汽( 图)。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
东亚地形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 夏季风)来自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富降水;
(2)影响河流( 水系): 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影响河流( 水文): 地形呈阶梯状使河流在流经阶梯之间的河段,由于具有较大的地形落差,蕴藏极为丰富的的水能资源。
(4)影响河流( 水系水文): 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使河流短促,落差大,水能丰富。
(5)影响植被与含沙量( 水文): 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加上气候湿润,有利林木生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山区优点:
山区其他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①森林多,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地区: 最大林区是东北原始林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第二大林区是西南原始林区包括喜马拉雅山南坡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变处以及横断山区,第三是东南丘陵人工次生林区包括台闽赣等;
②丘陵可发展林果,丘陵多己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③名山成旅游资源,少数挺拔峻峭的山峰成为名山和重要旅游资源: 如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大佛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或旅游名胜( 黄山、庐山、武夷山、巫山三峡、台湾阿里山日月潭、桂林山水、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天山天池、承德避暑山庄、湖南张家界、北京八达岭、四川九寨沟、敦煌石窟或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江西井冈山等;
④草山草坡都是重要草场资源( 如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南方草山草坡都是我国发展牧业的重要草场资源)。
⑤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山区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提供多样化的作物生长条件,世界任何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种的地方,也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建立生态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稠密的人口分布及成因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民族: 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1)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及成因: 气候温暖湿润,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所以人口稠密。
(2)西部内陆人口密度小及成因: 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经济活跃-各国经济特点
东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里一向是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1)朝鲜: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朝鲜的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2)韩国: 较发达的国家,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3)日本: 是本区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蒙古: 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中国: 香港、台湾和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是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
『柒』 高中地理亚洲知识点
亚洲除去中国之外最重要的是东亚日本,南亚和东南亚,还有西亚和中亚了解就ok
『捌』 高中世界地理亚洲的重要知识点
亚 洲:
1.亚洲概况. 亚洲是世界第一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岛屿环列,自北而南有千岛群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南部有三大半岛,自东而西是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东南和南部海面还有许多岛屿如马来群岛。亚洲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约占全洲面积3/4,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于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著名的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外围。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亚洲地势起伏很大,有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低的死海洼地,整个地势为中部高,逐步向四周倾斜的形势。
亚洲的大河主要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注入北冰洋的大河在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注人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和循公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恒河、印度河等。著名的湖泊有: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十分显著。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中部和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侯;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区为高寒气候及垂直气候带.
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中亚和北亚。
2.东亚:东亚指亚洲东部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侧的一个群岛国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统称日本群岛。北方四岛为前苏联占领,现仍被俄罗斯占领。人口1.2亿多,是个地狭人稠的国家。日本属多山地形,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关东平原为最大平原。海岸线曲折、多优良,著名的海港有神户和横滨。多火山、地震,富士山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矿藏资源贫乏。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
日本经济有以下三方面特点:①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大。②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本州南部太平洋沿岩地区,京滨区(东京一横滨)、贩神区(大皈一神户)、名古屋区、九州岛州北部和懒户内海沿岸是日本主要工业区。③农业生产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现代化水平较高。
朝鲜:为多山的半岛国家,四临黄海,东濒日本海,北面隔鸭绿江和图门江与我国接壤,东北部与俄罗斯相邻,南部与韩国接壤。面积12.3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2100万季风气候显著,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朝鲜北部重工业较发达,主要工业部有电力、机械、化学、纺织等,还有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高丽人参是著名特产。此外还盛产苹果。首都平壤人口约200万是朝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韩国:为多山的半岛国家,西临黄海,东濒日本海,北部与朝鲜接壤。面积99000平方千米,人口4300多万。全称大韩民国,于1948年成立。海洋性气候特点显著。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沿海水产及海盐资源丰富。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工业部门主要有石油化工、电工、机械。化学、造船、电子等部门;农业以种植水稻、大麦为主。首都汉城,人口837万,为韩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仁川、釜山是主要海港。
蒙古:介于中国、俄罗斯两国间,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戈壁沙漠,经济以畜牧业为主,首都乌兰巴托,是畜产品加工中心。
3.东南亚: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有1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汉。
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十字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胡椒等经济作物。矿产主要有锡和石油。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区是稻十的重要产地。此外,东南亚还是华侨和华裔最多的地区,佛教盛行的地区。
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棕油、锡居世界首位;菲律宾的椰子、蕉麻占世界首位,泰国的稻米大量出口,天然橡胶、锡和抽木为泰国四大物产。稻米、袖木、紫檀都是缅甸的重要出口物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有“千岛之国”之称。印尼是世界金鸡纳霜和木棉的最大产地。
新加坡:是一个著名的花园城市国家。经济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为基础,发展了炼油、造船、电子、纺织、食品等工业。旅游业收人是新加坡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于1967建立,简称东盟。文莱在1984年加人,越南在1995年加人,老挝和缅甸在1997年加人,柬埔寨在1999年加人。在成立初期,东盟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区域内部争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探索经济合作途径。在80年代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4 南亚:是指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共8个国家:北部有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内陆山国,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临海国;南部印度洋上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两个岛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也称南亚次大陆。南亚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东北部,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面,降水丰沛,乞拉朋齐降水量达11000毫米,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印度:大部分在印度半岛上面,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为邻,印度洋三面环绕,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10亿,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是世界上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之一。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是最大的城市和麻纺工业中心,盂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印度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巴基斯坦:为灌溉农业发达的国家,首都是伊斯兰堡,卡拉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海港和工业中心;也是重要的国际航空站,位于南部沿海。
5.中亚: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
中亚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D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位于中亚的西部。
中亚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有煤、铁和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
早在古代,中亚就是亚欧大陆东西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从中亚南部穿过。现在,铁路交通东起中国太平洋沿岸,西达欧洲大西洋沿岸,中亚位于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横贯亚欧大陆的由铁路构成的“亚欧大陆桥”的中心环节。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首都是阿拉木图。
乌兹别克斯:首都是塔什干。盛产棉花有“白金之国”之称。
吉尔吉斯坦:首都是比什凯克。
土库曼斯坦:首都是阿什哈巴德。
塔吉克斯坦:首都是杜尚别。
6.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十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塞浦路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
西亚有重要的海峡和运河,苏伊士运河沟通厂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土耳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门户。曼德海峡是印度洋进人红海的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运输的要道。
西亚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世界上的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在西亚和北非。
西亚还是世界石油宝库,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石油带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重要石油生产国,西亚生产的石油90%以上供输出,石油输出量约占世界石油总输出量的60%,主要输往西欧、日本和美国。
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上。椰枣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是伊拉克等国的出口特产。西亚畜牧业较发达,土耳其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著名。用羊毛织成的地毯,是伊朗等国的出口商品.
『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转抄;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