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与法律的例子

地理环境与法律的例子

发布时间: 2021-03-03 00:33:48

Ⅰ 孟德斯鸠是如何论述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

孟德斯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归根专结底要以个属别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孟德斯鸠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孟德斯鸠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性质,它证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决定的。

Ⅱ 有哪些具体实例可以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实挺多的,我就从自然造物说起吧。在我国你很少看见像非洲中东印度那样的版头顶缸 。因为我们权有竹子, 可以做扁担 ,所以不用头顶缸 。这样的情况有更多 比如美洲没有马,那美洲的文明就被束缚住了 而北欧多港湾 多林 多河流的环境又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这些自然对人类的束缚或者助益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工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发展 ,很多地区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如日本自身并没有铁和煤,但是利用海运和全球市场它也可以有发达的钢铁工业。不过,从一个大的宏观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一切成就的基础都建立在对自然造物的应用上 ,我们人类社会本身也可以说是的一种造物 不过是更复杂罢了。

Ⅲ 十个生活中遇到的地理例子

一、服饰与地理环境:
总体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厚南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其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 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
二、 饮食与地理环境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原因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Ⅳ 【地理环境对中央集权的影响】例子及影响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一样,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首先,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有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和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这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面积广大的疆土,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场所,后来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兼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这种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高度统一的状况,形成了中华民族比较稳定的心态和华夏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南为古人无法逾越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为广阔无垠的沙漠,北部多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区有较为有利的农业自然条件,因而形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加上地理环境适宜,因而文明的早期发展是与农耕相联系的,故被称之为农业社会文化.在长期的耕作中,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掌握农时,人们逐渐发明了节气和历法,以及发展了在古代具有较高水平的天文学.由于长期稳定的发展,汉字很早就被发明,并很快成熟和被大量运用,还以次而发展了书法文化,推动了造纸的发明.第四,中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这也影响到了文明拓展的方向.总之,中国历史与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起源、发展和发生迁移的.
中国是人类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原始历史与文化的遗址广布于大江南北,集中于黄河上下.汉文化之所以最早发祥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与这里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黄河中下游有举世闻名的黄土堆积,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积的广袤,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垂直性强,利于穴居;土粒均匀、舒松,含天然养分多,利于耕作;该地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期,利于种植和收获.原始居住地多分布于黄河及某支流的河谷阶地上,既可以躲避洪水泛滥,又利于取水用水.加上在历史时期据说“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夹杂着草原.有耕作稼穑之便,又有渔猎采集之利.”所以,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战国时代,中原诸侯忙于互相征伐兼并,南方的楚族势力向北伸张,进至淮河流域;北方匈奴也乘机崛起,侵入肥美的鄂尔多斯草原.西方,汉民族寻渭河河谷继续向西发展,到达黄土高原的西陲.当时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以黄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为轴线,是东西向的.中国的几个著名古都——长安、洛阳和开封等,皆分布在这一轴线上.秦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的实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扩大了融合的范围,为汉族历史文化的最后形成准备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汉朝建立,使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多的认识.这一时期,有著名的张衡的地动仪的诞生,还有张骞出使西域的伟绩.自西汉末期,由于北方战乱频频,特别是东汉后期,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农民处境日益恶劣,迫使农民到处流亡.这时南方的丰腴富庶对北方农民则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的移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又常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加之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江南地区的经济日趋提高,从而推动了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原来汉文化的核心地带集中于北方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并逐渐产生了向南移动的趋势.隋唐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江南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其他产品的供应基地.到了宋朝,文化中心也逐渐移到了江南,南方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唐宋时期是我国地理学认识和传统地理著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有著名的玄奘与他的《大唐西域记》,有僧一行对大地测量的贡献,还有沈括先进的地理思想.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们对自然地理的知识更为重视了,而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指导生产生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宋金以后,元朝建立,蒙古族入侵中原,连年战乱,又使北方人民纷纷又向南方流亡,北方更为荒残不堪.而南方却继续发展,人口和财富大量集中于东南的现象,至明代越加明显了.
明清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为我国最先进的农业区更为明显.之所以江南地区成为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与这个地区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密切不可分的.这个时期,有关地理知识的认识与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海内外旅行考察的广泛进行,以及随之而来的区域地理知识的扩大.远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半个多世纪,这时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已率领庞大的船队,在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长达30年的航海活动.这不仅是中国海上探险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国地理发现史上的壮举.郑和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不仅扩大了中外经济交流,而且在地理认识史上,也再一次扩大了中国人民对“西洋”的地理新眼界.更重要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深刻认识,也同时推动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地理环境是历史与文化的舞台.综观我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历史文化的起源是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的,而且我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也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我们要加强对地理环境知识的认识,通过对地理环境知识的认识来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Ⅳ 如何论述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

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法律上内的环境定义必然是以自然科学容上的环境定义为依据,尤其是环境立法必须遵循环境自然科学的原理和规律。因此,二者在质的规定性方面是一致的,也是将“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

Ⅵ 简述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的关系

法律上的环境与自然科学上的环境的关系如下:

(1)环境科学上环境的定义具有无限性。 即不受人类支配能力的限制,而法律上的环境定义受法律的目的和调整适用范围的限制。

首先,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和宇宙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无限性。

而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则局限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够影响和支配的范围内, 对那些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科学环境因素(如太阳、 自然力作用等,尽管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但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不能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 因为法律是通过调整规范人的行为来达到保护某些客体的。

其次,作为国内法的环境定义,受一国法律的空间适用范围的限制。

(2)自然科学上的环境定义具有抽象性且比较一致,而法律上环境的定义大都是具体的,且各国在立法上的表述并不一致。

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各国的环境立法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其次,由于法律上环境定义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具体列举的方法,才能准确地划定法律调整和保护的范围。

(3)法律上的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于,从整体上保护由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的一个人类生命维持系统——生态系统,从而保护的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人类是以自然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绝对地加以保护。

例如,当某些生物濒临灭绝时,就严加保护,当其数量过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时,则可能人为地减少其数量;当某些自然物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法保护的客体了(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庄稼果树等)

(6)地理环境与法律的例子扩展阅读:

法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的科学。

它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及技术两大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法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法所调整的范围和方法。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交通法、太空法、核法、环保法等一些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从而促进了法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次,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由于引进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和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改善了法律调整机制并提高了法律的调整效果。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随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死亡学说提出了异议。

另一方面,法调整自然科学技术的活动,并对其起促进或限制的作用:首先,法律可以用来组织科学技术活动,如设置科学技术的领导机构、编制科研计划等;其次,法是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从而充分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法律可以把有关生产操作、环境保护等技术性规范纳入自己的调整范围,使之成为法律规范,为人们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后,法可以确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和法把科学技术的成果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如原子能既可用来开发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又可用来制造进行侵略战争的杀人武器,威胁人类和平。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一般都把为人类造福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当然,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也很明显,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以法律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而自然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它主要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规律来改造自然等。

Ⅶ 孟德斯鸠是如何论述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孟德斯鸠 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专寒、热、温的气属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摘自《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Ⅷ 人们有哪些保护自然环境的例子

不乱占耕地、不焚烧秸杆、不吃田鸡,保蛙护农、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拒食野生动物。

1、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2、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3、田鸡又称蛙、水鸡、坐鱼,包括普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质细嫩胜似鸡肉,故而称田鸡。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鲜美,春天鲜、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肴。

4、鸟类: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体均被羽,恒温,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时退化。多营飞翔生活。心脏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内充气体。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辅助呼吸的气囊。地球上的鸟类分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鸣禽六大类。

5、野生动物,顾名思义,为野外环境生长繁殖的动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野外独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类力量)存活,此外还具有种群及排他性。

(8)地理环境与法律的例子扩展阅读: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Ⅸ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例子人地中心论例子

“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说明人类意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故属于人类中心论.
故选:B

Ⅹ 试举出两例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有影响的例子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