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理环境对文化的
1. 求甘肃天水自然地理概况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
西通青专海、西藏、新属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交通及区位优势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陇海铁路穿越全境,天水南站(徐兰高铁)正在规划。G30连霍高速在2011年在天水地区全线通车,G7011十天高速列入规划,G310国道、G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是西陇海线经济带甘肃段的东部起点、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2003年,全市货运量占全省总量的25%,客运量占全省总量的30%;199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各市地州始终列第二位,年均增长8.9%,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力、带动力,区位优势明显。
2. 甘肃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湾遗址 大约8000年前,一批中华先民生活在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地区(包括天水市的五县两区)和陇南地区的礼县西和等地,他们创造了古老的大地湾文化,接着他们中的一部分迁入现在的陕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大约1000年之后,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先后转化为仰韶文化极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从陕西的关中地区向四面八方扩展,当它到达陕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处时,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庙底沟文化兴起,并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其时空和内涵在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体量最大、最丰富,影响最广泛、深远。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是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中又以后者传播最广、影响最巨,它以晋南、豫西、关中东部为核心,西至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东临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达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都是其影响范围。这种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考古学家把马家窑文化和红山文化当成了仰韶文化的变种。 大地湾遗址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源头,而且还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四川三星堆文明的关系 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和以三星堆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为代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而 根据目前取得的实物资料分析,营盘山大型遗址群历经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波西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为第一阶段,文化面貌与营盘山遗址有一定差异,受到了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因素占据较为明显的主体优势。 第二阶段是以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当时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遗址数量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影响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的遗存以沙乌都遗址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现出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阶段岷江上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已胜于外来文化因素,从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外,大地湾遗址、营盘山遗址、三星堆遗址都有朱砂涂红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在大地湾遗址中出现,所以应是大地湾文化影响的结果。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 裴李岗系统(和大地湾文化一样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误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随着对裴李岗系统尤其是贾湖遗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学术界认识到将裴李岗系统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观点是不正确,虽然仰韶文化的确有部分文化要素来自裴李岗系统,但裴李岗系统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内的海岱地区考古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真正的源头是我国西北天水一带的大地湾文化。 不过根据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之间似乎有一定的联系,都发现了三足钵和彩陶,只是裴李岗系统把三足钵发扬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而大地湾文化把彩陶发扬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后来,裴李岗文化受到发源于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挤压,便进入了山东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并对后世的殷商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地湾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 在甘肃省东南部的大地湾文化兴起了2000多年之后,甘肃省的中部地区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技艺,并推陈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个高峰。以至于有些人将它叫做甘肃的仰韶文化。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马家窑文化是在甘肃东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终与甘肃天水大地湾一带的仰韶文化处于对峙状态。另外,从人种上来说,它们两者的区别也是较大的,天水大地湾人有点像现在中国的南方人,而马家窑人与华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湾遗址和大溪文化的关系 大家熟悉的长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长江流域真正的强势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从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演变而来,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彩陶图案以鱼为主,而天水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遗址更生动地反映了鱼图案的整个演变过程。 有人说湖北的炎帝传说可能与仰韶文化对大溪文化的影响有关。 天水大地湾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距今5500年后,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红山文化早期出现具有后冈一期文化特征的“红顶碗”,此后,红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进因素,特别是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形成具南北两种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征。后者的证据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的蔚县西合营乡三关村附近,发现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征的遗址中,也不时有篦点之字纹陶等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因素出现,特别是发掘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绘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与红山文化绘龙鳞纹图案彩陶罐在这里有共存关系,表明红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扩展,并在桑干河上游一带与仰韶文化相遇。辽西地区作为5000年古国象征之一的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就是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采纳
3. 我想问问甘肃省天水市的地理环境怎么样
天水市哪所学校?师范?天水市的学校都离市中心都比较近 方便到不是问题 环境嘛也不错 气候挺温和的 夏天不是太热 冬天也不是太冷
总的来说 要山有山 要水有水 要清静有清静 要繁华有繁华
4.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丝路重镇,并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士也
5.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日本作为岛国,是地震多发列岛。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担惊受怕的生存,恐怕“万一”的到来,自然造就岛国心态:格局小而狭,但又坚忍不拔;思维直板,但又具有扩张性;由于资源匮乏,人人都有危机意识。 在拥有危机感的同时,日本人常备“防灾物资”在家中。防灾物资包括:手电式收音机、战备服、饮用水、战备饼干、备用医药品等,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筑物都设有 “非常口”,国民脑子里绷着“防御非常事发生”这根弦,时刻做好避难的准备,以防不测的出现。这叫: “常在有时想无时, 不惧一万怕万一, 危机意识脑中闪, 安全防范为第一。” 地震、火灾、老爷子是日本人平时最怕的象征。地震,是日本人的伙伴,岛国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摇篮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时会有灭顶之灾。火灾,是日本房屋的大敌。因为日本多发地震,人们不敢建筑水泥建筑,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伤人的木质建筑,但还是经常吞噬人们的性命。老爷子,是日本守礼的象征。过去,作为家长的父亲,一言九鼎,什么都说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国一样,女人跟孩子顶了家庭半边天。 去年四川发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钟雪迅速组织救灾义演,为灾区捐了大笔钱。但崔天凯大使指示孙美娇参赞让我短时间集帐篷解灾区之需。于是,我除了发动日本公司购买五百顶帐篷运往灾区,还拜托荒井広幸议员在国会上呼吁日本政府拿出帐篷给中国灾区。 当时在国会上,荒井议员提出支援中国帐篷时,担当总务的大臣回答:“帐篷都是从中国加工进口,目前没有现货。”荒井先生当场驳斥说:“我做过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帐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内阁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议?全国各市县村走为地震备用物资有上万顶帐篷,抽出一半给四川灾区,然后我们再从中国进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听大为高兴,带领内阁同意荒井的建议,并还通过了荒井追加五亿日币给中国灾区的提案。 由此看来,日本最常被牵挂的就是救灾物资,他们时刻担心“万一”灾难的发生。所以说,日本人生存没有安全感,总在提防自然灾害的到来。 中国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刚来日本也带过家人跑出过多次,但再看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感到非常奇怪。后来邻居告诉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难,不如呆在家里更安全。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专家讲,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在宣扬非物质资源方面可以说是始终一贯的。 当年二战时,日本人的无线电广播曾叫嚷:“物质资源是有限度的。”“毫无疑问,物质性的事物不能维持一千年。”日本的军人问答手册使用的口号是:“(敌人的)数量要以(我们的)训练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要用(我们的)肉弹来碰撞。”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偷袭珍珠港的飞行员,是被他们一再用来说明精神优于物质的举不胜举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认为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的同时,作为岛国民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有难以想象的事发危机意识,这成为日本人自卑和谦卑意识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热播了一部名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这是对日本经典大片《日本沉没》的再度发挥。上世纪80年代,小说《日本沉没》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相继问世,共分别拿下了日本文学创作“星云奖”的长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一时间成为国内媒体和大众议论的佳话。 《日本沉没》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态中最常见、也最脆弱的一面——“岛国将要沉没”。片中数位地质学家通过地壳学论证得出一致结论: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岛国将面临一年内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机。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则成这一结论反转,变为除日本以外所有国家都相继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这一块地球上最后的陆地,全球难民集中在这个孤岛上,日本人优越感急升。 在该片的描写中,日本首相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高领袖,终日趾高气扬地对他国首脑呼三喝四,而外国代表和其他国民则纷纷齐唱“日本努力”;美元、欧元疯狂贬值;欧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语失宠;黄头发、蓝眼睛也开始低下了高昂的头……这部影片显然将某些日本人的帝国心态推向了极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将会在地球上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终没能摆脱骨子里的自卑、谦卑意识,最终没能摆脱对“岛国沉没”的担忧。因此,在影片的结尾,没有最终的幸存者,就连自称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时间。之后,全世界都沉没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从古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危机意识所带来的“岛国谦卑情结”。 因为但战争失败使日本人认识到“光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还是要有物质作为强大后盾。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多少也与肤浅地接受战争教训有关。但作为一个岛国,经济越发展,资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这几十年来,日本不断地填海造地,东京又有好几块新城区是从大海上建造起来的。 据一位学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价格从中国进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储存,现在价格已翻了几番,这些为争夺资源的举措,但也是危机意识的表现,不能不让我们吃惊。 与此同时,这种对资源的危机意识使日本人特别讲究节能和环保。我曾考察过日本的印刷行业。那里的工厂,为省电,晚上用冰降温,而且许多工厂都与电厂签约,规定每月用电量,违约罚款惊人,没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着你精密计算,系统控制,正好用完。对废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厂61种废物,已有57种被利用,指标从建厂时的37.7%,到现在的93.4%,剩下的四种是烟蒂、油墨残物、专用色条、生活废物。他们还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职工都要养成习惯,把废物分类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骤一一处理。 日本人在这方面确实训练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规矩。看来危机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去宣传环保概念、循环经济的好处。这应该看做危机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正面效应,值得我们学习。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6. 天水的历史文化。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赢非子在秦池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冀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西汉武帝元鼎三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
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民国二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
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三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十六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 ,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
民国18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二十三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6)天水地理环境对文化的扩展阅读: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最高峰天爷梁,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7. 天水的地理环境怎么样
就是一种面食,活好面,从手指中间挤出来下到锅里煮熟了吃的,吃过还不错.
民间传称,相传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呱呱乃皇宫御食。隗嚣之母塑宁王太后,嗜呱呱如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时至东汉,隗嚣兵败刘秀,投奔西蜀,而其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专营呱呱,始此扎根秦州城。
秦州到底有多少出售呱呱的摊点,难以统计。但据当地长者称,千年古城有多少胡同,便有多少摊点。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秦州区绿色市场对面的“常记呱呱”,此外“赵记呱呱”、“东团庄呱呱”也备受青睐。
朝阳初升的清晨,当地人尤喜以呱呱为早点,满街飘香的呱呱便成古城天水一道温馨而独特的风景。香辣的呱呱就着酥软的猪油盒子,在加上一碗汁浓仁脆的油茶,便是秦州人最为惬意之食。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炎炎盛夏,那紫红色的呱呱永远生意红火。
听说当地的“常记呱呱”最为出名,记者曾慕名光顾。该店的师傅向记者展示了这门“绝活”的加工流程:先将盛产于陇南的荞麦粉成荞珍子,入水浸泡后取其淀粉,将其加水入锅,小火烧煮,锅内形成一层呱呱时,方可取出盆内加盖回性,即可食用。
据介绍,“常记呱呱”自开店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以“香、辣、绵、软”著称。目前,每天都有将近三百人光顾该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二00五年十月,“常记呱呱”成为天水市最早一家注册个人商标的地方风味小吃。
8.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8)天水地理环境对文化的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