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地质局
❶ 海门县王浩铁矿()
王浩铁矿位于海门市府东北24公里处。通(南通)—吕(吕泗港)运河及通吕公路横贯矿区南部,水陆交通方便。
矿区位于长江下游成矿带的东延部分,处于苏北坳陷南部边缘斜坡带,铁矿床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与寒武系中下统大理岩的正接触带及其内外带上。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矿段。矿物成分以磁铁矿为主,次有赤铁矿、闪锌矿、黄铁矿、褐铁矿,并有少量辉钼矿,辉铋矿、硼镁铁矿等。矿石品位:全铁平均35.42%,其中可供利用的矿石全铁平均40.07%。经选矿试验,回收率大于90%,可获全铁品位大于63%的铁精矿。矿床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矿床。
王浩地区在1978年以前,仅进行过煤田、石油地质普查,长期以来是江苏省金属矿产分布的空白区。
1956年,地质部航测大队九〇二队,进行苏北1∶10万航空磁测,发现本区有400纳特的航磁异常。
1960—1973年期间,先后有华东石油勘探大队、物探队、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团及第五普查大队等单位,做过1∶10万—1∶20万重力、电法、地震工作。
1972年,冶金工业部江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四队(简称八一四队),对南通果园、海门六匡两个航磁异常进行了1∶1万地面磁法检查,提交了工作报告。
1977年,八一四队编制了1∶20万重力、磁法异常图,圈出14个磁异常和16个重力异常,其中王浩为M646、新余为M647号异常。此时,对上述异常并未引起重视。
1975年,冶金工业部江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〇五队(简称八〇五队)成立,担负苏北地区金属矿的地质找矿任务。苏北平原面积广阔,中新生界地层厚达数百至数千米。对这个地区的找矿地质条件如何认识?大队地质负责人钟庆禄和综合研究组郭振润、李惠涛等人,在搜集、研究大量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根据重力和钻孔资料,洼中有隆,应进一步划分基岩构造。于1976年编制了“1∶20万苏北地区地质物探综合草图”,将苏北坳陷进一步划为一个隆起、三个坳陷、两个边缘斜坡带。其中南部斜坡带又划分为三个盆地五个隆起,提出四个隆起为有望远景规划区。而南通—启东隐伏隆起,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东延部分,基岩相对隆起,有古生界地层分布,是金属矿找矿的处女地,应开展工作。从而初步奠定了南通地区找矿的区域地质构造基础。
1978年,为了开展沿江地区富铁矿普查,江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请冶金工业部物探公司航测大队一分队(技术负责人欧忠豪),对扬州—南通地区进行1∶5万航空磁测。工作结果在南通地区圈出23个航磁异常。其中最东面一条航线圈出的异常编号为C31—114(即后来的王浩异常),异常强度高达1000纳特,极小值负150纳特,圈定的面积6平方公里。航测队认为是找磁性铁矿的有望异常,虽经地面检查,但未找准磁异常中心位置。随后,八〇五队地质技术负责人钟庆禄,派出物探组再次做磁法地面检查,确定了异常位置。认为地面异常强度大,垂直分量最大达2200纳特,且形态规则,很可能是矿致异常。
在研究王浩异常时,发现异常还有半个在测区外,因当时飞行时数已满,不可能再加测线,为了解异常的东半部,查阅了地质部九〇六队1960年提交的1∶20万航磁图和八一四队编制的1∶20万重力、航磁异常图,发现王浩异常与M646异常相当,而M647异常位于王浩异常东面(即新余异常),两者可连成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大异常,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推断,M647异常可能为岩体引起,因此也引起了重视。
这一发现引起江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的重视,在胡肃芝、张立公的主持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速评价王浩磁异常的意见,并由八一四队到王浩做了重、磁、电综合剖面;八〇五队又搜集了该区以往煤田、油气普查中的钻孔地质资料,结合物探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排除火山岩异常的可能性,而确认王浩磁异常是由强磁性铁矿体引起;并计算出磁性体埋深为350—380米,这与地质推断的青龙组地层埋深相当,具备找矿条件。
由于王浩异常位于苏北平原厚覆盖区,已获得的找矿信息主要为物探信息,而物探资料又往往具有多解性。八〇五队领导在广泛听取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委书记胡向远召集副队长王仁发、刘岐山,队技术负责人钟庆禄、综合研究组组长郭振润,同时还邀请了八一三队技术负责人谢爱林等,用两天时间对已获得的有关王浩的地质物探资料进行了详细而缜密的分析,最后认为:王浩异常在地质构造相对隆起部位,磁性体埋藏不太深;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从湖北大冶到江苏宁镇地区,大、中型铁、铜矿,多金属矿床的分布具等距性,基本上为75公里及其倍数,而王浩磁异常与西面最近一个大型矿床的距离恰好是基本间距的4倍,即300公里,可能是一个新矿田出现的所在位置。对已获得的各种物探信息作了肯定,认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很大,定量计算结果基本可靠。最后决定先抽调一台钻机进行验证,并对验证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先做了安排。
1979年3月,八〇五队验证王浩磁异常的第一个钻孔ZK1孔于278米见磁铁矿5层,累计厚14米,该孔后因井内事故无法处理被迫停钻。王浩磁异常首孔验证见矿,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向东延长了300公里,填补了苏北平原区无金属矿分布的空白。
王浩磁异常验证见矿后,对Ⅰ号异常作稀疏控制;继而对Ⅱ、Ⅲ号磁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均见矿。与此同时,公司凋集4个队(所)的部分力量在南通地区找矿。
1979年,八〇五队相继对新余、唐洪、正场、国强等航磁异常进行地面检查;八一四队对江滨、陈桥、刘桥等航磁异常进行地面检查。1980年4月,八一四队在八〇五队王浩1∶1万磁法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63.4平方公里的重力、磁法1∶1万详查和4条精测剖面,详细圈定了异常的范围、形态,并做了定量计算推断解释,于1981年5月提交了《江苏省海门市王浩测区物探工作报告》。认为矿区物性差异明显,重、磁方法在该区找矿有明显效果,铁矿体多为捕虏体,单个矿体形态复杂,各矿体垂向叠加引起M1磁异常;又认为矿床具有一定规模,拟施工8个验证孔。
八一三队对陈桥、刘桥、果园、普济磁异常,八〇五队对新余、六和唐洪磁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其中新余磁异常见赤铁矿。
1986年,八〇五队按国家计委下达的任务将王浩铁矿列为评价项目(含新余普查)进行铁矿评价,参加该项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有博良佐、郭振润、刘国清、杨扣富等。1986年底结束野外施工,1987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南通市王浩铁矿区评价地质报告》。华东地质勘探公司于1988年组织审查,批准铁矿石储量2702万吨,(包括新余矿段铁矿石储量144万吨),其中可供利用的储量1656万吨。
在此阶段,有关人员对王浩铁矿的找矿发现和找矿经验进行了总结。
1982年,钟庆禄执笔撰写了《在厚覆盖区找到了铁多金属矿—王浩、新余地区普查找矿的几点体会》一文,在全国冶金地质成果评奖、经验交流会上交流。
1986年4月,张立公、刘朝胜、钟庆禄等3人总结了多年的找矿研究成果,对矿区剩余磁异常进行了重点研究。应用化极滤波技术压制了浅部矿体异常,从而发现了深部盲矿体的次级异常,经钻探验证在600米以下见到了深部盲矿体厚达104米。进一步扩大了矿区找矿远景,同时撰写了《厚覆盖区深部铁矿综合信息找矿方法》的论文,于同年10月在西安国际物探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在江苏省地质学会年会被评为优秀论文,获一等奖。
1988年8—9月,南通市计划委员会,委托江苏省冶金设计院对王浩铁矿进行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9月8日召开王浩铁矿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论证会。在此基础上,南通市计划开发利用王浩铁矿。并报请江苏省计委、国家计委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局,要求安排王浩铁矿勘探。经多次磋商,总公司地质局同意安排该勘探项目。1988年4月,南通市计委主持召开了王浩铁矿床地质勘探设计(方案)讨论会。1989年7月,南通市海门市计划委员会、南通市煤炭公司与八〇五队签订了《南通王浩铁矿地质勘探合同书》。这是一个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勘探的“拼盘项目”。
地质勘探工作由八〇五队副总工程师郭振润主持,先后参加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有顾锦标、刘国清等。于1989年10月至1990年7月结束第一期工程。随后,召开了第二次论证会,调整了勘探方案,因资金等原因减少了部分钻探工程量。1991年12月结束第二期工程施工,于1992年7月提交了《江苏省海门市王浩铁矿区Ⅰ矿段勘探地质报告》。1993年1月,江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组织审查,批准了该报告,批准铁矿储量1375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591万吨。
王浩铁矿的发现及普查、勘探工作,对于缺乏铁矿资源的南通市来说,无疑具有较重大的价值,对今后南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❷ 海门包场镇水文地质条件
海门属长江流域范围,紧靠长江入海口,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道为内人工河道,形成容三横七竖的格局。三横从北向南依次为通吕运河、通启运河和海门河,为境内最主要的三条河流,均为东西走向;七竖自西向东依次为新江海河、浒通河、青龙河、圩角河、大洪河、大新河、黄家港——灵甸河,均为南北走向,境内其它小河多数呈南北走向与这七条河流平行等距分布,区域内的河道已全部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