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李楠地质大学

李楠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28 05:51:15

⑴ 参考文献

[1]陶维屏,苏德辰.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与开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2]刘研,李宪洲.高岭土的深加工与新材料.世界地质,2004,23(2):195~200.

[3]孔浩.高岭土改性和层柱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2.

[4]中国矿床编委会编著.中国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王怀宇,张仲利.世界高岭土市场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8,(2):58~62.

[6]吴铁轮.我国高岭土市场现状及展望.非金属矿,2004,27(1):1~4.

[7]张术根,刘小胡,丁俊.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与成因简析.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25(5):433~439.

[8]张术根,刘小胡,丁俊.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矿物岩石,2006,26(4):1~7.

[9]张术根,丁俊,刘小胡,等.湖南辰溪仙人湾高岭土矿物学特征与应用途径探索.矿物学报,2006,26(4):357~362.

[10]李凯琦,刘钦甫,许红亮.煤系高岭岩及深加工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1] Frost R L.Hydroxyl deformation in kaolins.Clays and Clay Minerals,1998,46(3):280~289.

[12] BishD.L.ClaysClay Miner.1993,41:738.

[13]袁树来,等.中国煤系高岭岩(土)及加工利用.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4] Ma C,Eggleton R A.Surface layer types of kaolinite:A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Clays and Clay Minerals,1999,47:181~191.

[15] Frost R L,Kristof J,Schmidt J M,et al.Raman spectros of potassium acetate-intercalated kaolinites at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2001,57:603~609.

[16] Van Duin A C T,Steve R L.Molecular dynamic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on kaolinite surfaces.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143~150.

[17]刘摔摔,张培萍,吴永功.层状硅酸盐矿物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发展.世界地质,2001,20(4):360~365.

[18]刘欣梅,潘正鸿,李国,阎子峰.用煤系高岭土制取白炭黑的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121~124.

[19]王万军,张术根,孙振家,刘纯波.用伊利石高岭石质煤矸石试制橡胶填料.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5):769~773.

[20]张文良.非金属矿物高岭土在涂料中的应用.广东化工,2002,4:38~41.

[21]张怀彬,贾同文,等.沸石催化剂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1993,(1):6~11.

[22] Rong T J,Xia J k.The catalytic cracking activity of the kaolin-group minerals.Materials Letters,2002,57:297~301.

[23]王雪静,张甲敏,杨胜凯,杨风霞.偏高岭土水热合成NaY分子筛的机理研究.无机化学学报,2008,24(2):235~240.

[24]蒋荣立,孔德顺,夏小波,陈文龙.偏高岭石-碱-硅酸钠水热反应体系13X分子筛的合成.硅酸盐学报,2008,36(6):832~836.

[25]孙书红,马建泰,庞新梅,等.高岭土微球合成ZSM-5沸石及其催化裂解性能.硅酸盐学报,2006,36(4):757~761.

[26]蒋笃孝,魏红梅.由高岭土合成环境友好的无磷洗涤剂用沸石添加剂.现代化工,1999,19(12):27~28.

[27]沈水发,陈耐生,陈柽生,等.利用高岭土制备聚合氯化铝净水剂.无机盐工业,1999,31(5):33~35.

[28]陈国斌,唐课文,黄凯明.用高岭土制备聚氯化铝铁-淀粉复合絮凝剂及性能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2):52~58.

[29]吴宏海,刘佩红,张秋云,何广平.高岭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及其溶液的pH条件.高校地质学报,2005,11(1):85~91.

[30]侯梅芳,崔杏雨,李瑞丰.沸石分子筛在气体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135~139.

[31]刘燕.高岭土类粘土矿物材料对模拟核素Sr、Co、Cs的吸附性能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7,(5):25~28.

[32]李恒德.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词典.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411~412.

[33] Bandyopadhyoy S,Mukerji J.Effect of nitrogen content on the sintering behavior and properties of Sialon prepared from kaolin.CeramInter,1993,19(3):133~139.

[34] Suvorov S A,Dolqushev N V,Zabolotskij A V.Highrate synthesis of dispersed sialon power.Ogneupory i Tekhnicheskaya Keramika,2002,4:2~5.

[35] Antsiferov V N,Gilev V G.Membrane-porous materials from sialon.Ogneupory i Tekhnicheskaya Keramika,2001,2:2~8.

[36] Panda P K,Mariqppan L,Kannan T S.Carbothermal rection of kaolinite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Ceram Inter,2000,26(5):455~461.

[37] Panneerselvam M,Rao K J.A microwav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sintering of β prime-Sialon.Mat R Bull,2003,38(4):663~674.

[38]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天然原料合成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稀有金属,2000,34(1):25~29.

[39]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粘土还原氮化合成o′-Sialon基复合材料.耐火材料,2000,34(3):137~140.

[40]李亚伟,李楠,王斌耀,等.β-赛隆(Sialon)/刚玉复合耐火材料研究.无机材料学报,2000,15(4):612~618.

[41]钱扬保,王福明,徐利华,等.粘土碳热还原氮化二步法制备β-Sialon结合刚玉复相材料.耐火材料,2002,36(2):77~69.

[42] Davidovits J.Geopolymer and geopolymeric materials.J Then Angl,1989(35):429~441.

[43] Miao J Y,Dennis W H,Chang C C,et al.Uniform carbon spheres of high purity prepared on kaolin by CCVD.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2003,12:1368~1372.

[44]王银叶.天然矿高岭土制备莫来石复合纳米晶微观结构表征.硅酸盐学报,2000,28(2):68~71.

[45] Karch J,Birringer R,Gleiter H.Ceramics at low temperature.Nature,1987,33(6148):556~559.

[46]吕凤柱,张宝砚,王文斌,窦臻.PA1010/高岭土杂化材料的制备和探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2):187~191.

[47]古映莹,廖仁春,吴幼纯,等.高岭石-MB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贵州化工,2001,26(3):23~25.

[48]魏月琳,吴季怀.高岭土-丙烯酰胺系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表征.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412~416.

[49]王新.聚合填充法制备 UHMWPE/Kaolin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50]朱秀林,顾梅,赵峰.高岭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5):46~49.

[51]熊传溪,刘起虹,董丽杰,王雁冰.HDPE/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1):1~3.

[52]陈汉周,刘钦甫,侯丽华,赵庆章.高岭土/PE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非金属矿,2008,31(3):42~44.

[53]蔡会武,江照洋,王瑾璐,等.丙烯酸/淀粉/高岭土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8,36(4):47~49.

[54]刘钦甫,杨晓杰,张鹏飞.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利用.矿物学报,2002,22(4):359~364.

[55]陆军.煤矸石发电是扩大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中国煤炭,2001,27(7):36~37.

[56]张术根,王万军,谭建农.湖南煤矸石资源环境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7]刘春荣,宋宏伟,董斌.煤矸石用于路基填筑的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3):294~297.

[58]刘俊尧,裴春平,刘晓惠,张淑娟.煤矸石做道路基层材料的应用分析.云南交通科技,2000,16(3):23~26.

[59]施龙青,韩进,尹增德,陆鸿.煤矸石改良土壤的应用研究.中国煤炭,1998(5):37~39.

[60]王刚.利用煤矸石生产肥料.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6,(6):10~11.

⑵ 现代经济信息的最新目录

宏观调控趋紧背景下的房地产项目风险探究 陈仪福
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程雪芳,鲍芳
资源环境问题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制约 唐晓丽
从经济学再到政治经济学:理解包容性增长 李晳瑶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 宋婷婷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何玲玉
城乡发展二元化困局的突破 李家瑞
浅析国家财政收入的时间序列变化 王旭鹏
绿色物流: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铺路石 徐强
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赵海燕
论农地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付佳佳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看产业结构调整 史高艳
基于截面数据的农村居民消费研究 余建
试论政府采购制度功能的经济学分析 王骏
浅析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赖颖
对业务流程符合性监察的思考 张燕
浅析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李荣安
住房公积金实行绩效考评管理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 茆爱华
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 费彬彬
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龚雪萍
论高等数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黄文质
基于稳定视角的国企改革刍议 李青,李朝华
内部控制制度与ISO的衔接探讨 梁子红
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如何贯彻国家军用标准 龙兴刚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 宋冀疆
关于油田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思考 王云英
关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程序的一些思考 许雨婷
地铁运营效益管理探讨 曾政
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柔性管理 赵子芳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杨艳文
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精打细算出效率 张财明
基于公平与效率角度的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探讨 赵萌
企业在战略并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文化冲突性视角 朱明明
驾驶员人性化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黄东文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环境公平的主导作用 于少青,刘霞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张惠琴
供应链规划下的货期控制 胡淑荣
政行校企合作群落的个体移动及“活性”演化 胡炜,祝宝江
长庆油田矿区供暖节能改造浅析 黄虎,刘元甲
“以病人为中心”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探讨 黄离团
我国以房养老制度的可行性路径初探 贾玉洁
医院医疗经济运行分析方法研究 金家鑫
论新形势下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万婧
物流配送管理中的车辆路径分析 杨芃博
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系浅析 张喜广,王海,王硕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张晓娟
浅谈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瓶颈与对策 周栋伟
绿色品牌顾客价值、关系质量和重复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以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为调节变量 吉秋月,郝晓彤
浅析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设备资产的管理 林秀明
浅谈建筑的工程管理 石中华,王长江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对道路运输经济的影响 王沛宏
美国高层次人才发展策略及启示 徐志宏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系统分析 周述民
国有外向型文化企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宋文君,毛云聪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蔡贞
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任海军
如何做好天然气公司的经营管理 邵东
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 王卯萍
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创新 杨建军
好孩子品牌国际化的渠道策略分析 宋玲玲,张伯玮
企业职能战略研究 张启海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研究 弭伟
试析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顾晨,昂慧,赵辞瑶,开喆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贾晓刚,王静
房产测绘管理机制的建立 杨建军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 王玢
ERP系统风险防控 王龙
改善企业医保规章以提高员工忠诚度 吴秋雷
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余俊鸿
试析如何做好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周隽
浅谈内部控制在地勘单位的作用 陈晓英
浅谈如何合理控制电力企业工程造价 刘琪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袁芳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 王秀芳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许华玉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张倩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我见 章建锋
基建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效益最大化之我见 曾雪芳
施工企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崔战修
建材家居卖场服务营销浅析 张小伟
小议如何对棉花公证检验专项经费进行管理 高江梅
浅析我国政府采购行为中的寻租问题--以“字典门”为例 兰舟
网络环境下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磊
浅谈做好国企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王忠起
物资供应“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张宝丽
谣言传播与当前社会风险的关系研究综述 李静
探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张宁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 范平
电子信息时代会计档案管理的探讨 刘妍
浅析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建议 刘彦
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策略 明杰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孙俊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用及建设途径浅析 王秋香
浅谈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魏桐明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吴双双
浅议淮北矿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流程 章建光
以创新的形式培养优秀的企业政工干部 赵媛媛
浅谈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 李彩霞
高校周转房可持续性探讨 马昆龄,冯慧,左文
探讨建立政府购买污水处理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谢晓蓉
浅谈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应以人心为本 张利峰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娟英
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分析 郭贵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秘书职业道德建设 李仁杰
基于中国特色的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讨 李雪莱
浅谈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展望 万钰
浅谈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管理 王玲
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王震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初探 翟大伦
县级供电企业(子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 张连耀
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赵晓峰
关于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调研和思考 郑兴宏
提高医疗器材管理水平途径的初探 程端
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根本在人才 富红玲
关于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的区别 艾雪峰
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加强企业工会建设 何勇
对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李志方
关于工程造价与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分析 梁谦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意义研究 魏永涛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吴飞
浅析激励与报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刘莉
国有贸易企业的改革和升级 伍超
中核运行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建设及其应用规划 詹应武,李燕麟
关于土地与房产抵押问题的研究 郑红雨
浅析如何做好房地产开发的风险管理 鲍雄亮
浅析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困境与改革措施 丁峰
财务人员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丁晓洁
试论新时期垃圾发电厂的宏观管理 房华
压力管道评审换证事宜及简要注意事项 郭春玲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赖晨捷
影响安全疏散若干因素的思考 石岩峰,刘媛媛
基于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方法的改进研究 夏继平
浅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周云仙
浅析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问题以及改革机遇 王小驹
ERP直运业务执行与生单模式分析 宋景娥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缘起及影响 段静静
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 邢志敏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合理注意义务分析 袁嘉笳
试论在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刘梦楚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孙艳艳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李可隆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盛花
新时代背景下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沈源
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 时浩淞
基于两业联动的新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研究 邵辉,唐向华
中美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应对策略 边丽娜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张菲菲
交易特征、缔约环境与公司和农户的契约选择 喻卫斌,徐忠爱
我国劳动密集产业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袁芳
大庆油田海外市场开发品牌国际化战略分析与策略研究 姚少军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的影响分析 代军
中小企业会计诚信的建设研究 郭勇
浅议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刘萍
论房地产股债权投资的风险管理 杨新林
浅谈借壳上市 刘丽聪
浅析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石金昌,田文美
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几点思索 魏艳如
论项目工程中成本核算的对象和任务 夏睿
探析财务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谢江宏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的重要性 张慧
关于高校财务审核工作量激励方案的探析 李彩霞,罗晓铠
价值链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瑛
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 刘怡
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鲍依梅,朱欣欣,傅银芳
计算机在银行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文国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 雷彦俪,林晶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娜
浅析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利弊 李琼香
新形势下“营改增”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王玺凯,王正,王义茹,孙铭泽
浅谈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傅银芳,鲍依梅,朱欣欣
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崔永霞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冯春莉
浅谈地质勘查单位预算管理 杨晓冰
检察机关司法会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张晓静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管理 陈泓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任杰
ETL在新疆油田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张蓉
浅谈信息系统审计 牛婧
旅游上市公司税收筹划及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孙阳泽
浅论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审计对策 秦忠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樊静薇
关于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执行的思考 高建勇
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 韩晓庆
公司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姜娣
“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税负影响分析 金任茜
省级直管下的财务保障机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汤春娇
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思考 杨纪汉
浅议如何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郭世英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姜滢
浅析现金池模式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何海军
分析电力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英男
完善基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医保基金合理运行 侯晓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问题及措施 徐明彦
浅谈采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管控 张毓芳
浅谈信息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俞泽青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赵子越
试析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若干思考 高小平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分析 纪超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用框架研究 吕涛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俊,杜欢
企业预算管控问题及策略探析 王鹏
公路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方法探讨 冯国艳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解读 李慧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刘昱彤
现代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浅析 孟瑞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 王玲
关于铁路运输费用营改增后对企业的影响 王晟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娟
论电算化发展对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张筠
浅析财务内部控制 朱爽
反倾销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鲍琳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雯
公司投资项目利润率的估算方法 陈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研究 郭茵琳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思考和分析 李瑞红
探讨企业合并报表理论的比较及实务选择 林亚文
对企业现金流量数据优缺点的分析与研究 童雪玲
浅析监狱财务信息化建设 王惠
探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财务处理的异同 韦佩舒
节能服务公司税收筹划设想 杨华
谈营改增对监理服务业的影响和建议 张荣
交通运输行业内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重要性 王涤飞
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安宇宏
浅析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 刘亚丽
浅析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 邢桂云,张艳平
思考企业在工作实践中的预算管理 衣华
解析医院会计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周文清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报废资产的处置 董晓娟
论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吴伟文
充分发挥财会职能作用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黄琴
浅谈新形势下的邮政企业财务管理 潘小红
邮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王虹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综述与启示 吴佳佳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选择问题浅析 徐超
关于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思考 张小云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张星
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探究 祝福冬
企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利弊及对策研究 高驰
浅析集团型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刘华伟
“数字遗产”税收征管的初步探究 白方红
关于铁路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思考 耿煜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利弊影响及对策刍议 胡淑红
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刍议 史明霞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下的应用--以万科集团为例 谢瓅,林婉滢,王聪,史尧磊
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许亚军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探究 闫红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风险及其应对 角家能
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分析 王星懿
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探讨 张艳秀
我国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路径探析 雷茜,陈斌,赵鸿鑫
浅谈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陈静
论企业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王志龙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 章凯琴
关于我国基金管理与审计监督研究 孙映英
关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郑东华
从“中国大妈”被套论我国黄金投资理财市场发展策略 唐红亚
浅谈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困境原因与解决措施 严逸舟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何驰
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何昕
村镇银行代理清算业务发展瓶颈与建议 何燕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 常军
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及改进措施 吉香丽,田珍荣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探讨 李健平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李明军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 田珍荣,吉香丽
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控制要点 冯印
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 邹德娟
浅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韩爱武
现代支付系统运行下基层国库潜在风险及防范策略 邹晓云
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破解措施研究 李莉
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的策略研究 张健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难 金小青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研究 湛承梅
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和维护 刘欢
商业银行间“钱荒”成因及其启示 陈云萍,卞泽阳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打造资本节约型上市银行 麻莹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TSU BPO贸易融资浅析 郑耿
关于特变电工股票市值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检验 银建华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比较及启示 李银平,于金海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许坚,朱晓阳
浅析高速铁路BOT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林静远
浅析当代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关系 邓文君
浅谈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创新 何静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与防范 周琳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 周子凯
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金融危机 廖伟
互联网金融对建行的影响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赵越
地方性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李连伟,颜廷亮
中国银行与民生银行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研究与比较分析 曹坤婧,薛明珠
基于微型企业贷款机制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研究 邓永平
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研究 瑞启光
探讨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及应用 欧金
从经济角度看比特币 付子豪
北京市诚信体系建设法律规范研究 姚银银
论工伤待遇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的法律适用 姚秀盈
新形势下改革减免税备案制度的分析与探讨 丁海燕
探析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 谢昆谕,刘玉兰,杨倩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思考与探索 庞杰,郭文羽
汽车租赁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胡燕玲
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中大众体育长效实施机制及评价研究 兰健,徐彬,郭杰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王春霞
媒介体育的演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许晓峰
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分析 闫东梅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展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用 李楠
论黄河水利旅游发展策略 葛颖
省域经济的产业专业化集聚与产业多样化集聚研究 白玉洁
体育媒介奇观理论问题初探 许晓峰
新险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程金虎
浅谈如家快捷酒店服务营销战略 韩鑫,陶勇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宋玉娥
我国各地区商品房销售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宋晨静,赵卫军
维克里拍卖原理应用于网上拍卖的可行性分析 朱丽萍
基于开发药用经济价值的荞麦黄酮复合物急性毒性实验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韩淑英
试析创新视角下证券行业风险管理 张小松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李伟
我国旅游产业创新与思考 张铭
陕北清涧红枣的营销与定位 杨娜
基于开发产业化的荞麦黄酮复合物对细菌性阴道炎疗效评估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韩淑英
简论我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段俊
探索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 张林章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李聃,罗玉清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的效果分析 孟书宇,刘鑫鑫,车尊岳
浅谈水利工程的环保设计 方大转
浅析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煤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李慧
中石化并购雷普索尔案例分析 李彦
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周桃志
水利投资的发展路径分析 邱浩
数字签名在4G系统中的应用及实现过程 叶书凯
一键控制方式在ZB45型硬盒包装机空车运行的应用 白波
浅析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王亚青
浅谈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杨可言,孔凌曦
YJ27接装机水松纸抬纸辊驱动气缸定位轴的改造 申飞
关于海外代购行业的几点思考 郭雨萌
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薛智升
微观经济思想史学习心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 李文一
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朱欣欣,傅银芳,鲍依梅
关于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文超
新形势下人才“回炉”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柳兴国,吴娟
浅析计算机英语开放式教学方法 徐镱闻
以新公共艺术发展带动城市升级 王曜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岗位情境化形成要素分析 邹萍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 于洪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向凯英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研究 郑华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探究 王昕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优势与机遇 边莉娟
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所起的经济作用 高于
如何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吉丽芳
浅谈学好《审计学》的有效途径 史可
解析铜仁地区旅游文化经济圈的构建 龙建辉,彭虹
浅析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及其影响--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何娟,兰舟
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任立媛
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李君艳
从粉条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县域经济发展 杨娜
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发展研究 张芮琪,蓝玉良,戴宁益,胡祎秋,陈宵雅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探析 秦学春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创新研究 王洋,任艳
渝东南乡镇企业产品开发创新策略 周奇凤,张云逸
加强创业孵化器建设,推动海西经济发展 郭皓丹
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研究 张霞
四川人口老龄化研究 周力
浅谈番禺区加快时尚创意都会区建设的若干策略 王贤铮
山西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研究分析 曹文玉,宋晓晨
强化新疆地州署府城市功能的几点思考 谭永羡
影响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均衡程度的主成分分析 顿楠,徐杰
浅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与建议 郭海霞
基于产业升级背景下的虎门电商产业带模式的几点思考 李葆华
河北省城乡居民婚姻质量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马红霞,刘艳
经济下行压力下山西缓缴社保费的思考 陈健辉,李岩琼
襄阳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何珍
辽宁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研究 刘芷杉
深度开发江西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 马鑫
宜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史雪霞,顾乐平
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差距问题浅议 陈州
平顶山市城市居民住房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董亚琼
河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证研究 李琰
陕西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展望及金融支持策略 张磊
浅谈尤溪县价格认证的现状及思考 林兴
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钱韵
浅议广东省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菊鲜
地方债务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及实际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山西省1990-2012年数据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田鑫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青海清真食品产业研究 吴晓东,徐必维,朱婧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的影响机制和提升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徐弼昉
化肥施用量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 张明旭,赵海英,王小禹
关于北碚区静观镇农户腊梅种植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罗俊
信息化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广西为例 覃冠玉
贵州民营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张潇淼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借鉴 朱珂宇
刍议加快发展修文农产品加工业 陈飞
基于LMDI方法的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苏瑛,雷社平
实现本溪“调结构、稳增长”的现实思考 包书

⑶ 谁知道四幕话剧地质师~~~~~~~~~~~~在线等~~~~~~~~~~~~~

四幕话剧《地质来师》演出说明
剧目名自称:《地质师》
主创介绍:
编 剧:杨利民
导 演:孙承钢
主要演员:
郭盛、陈翰斌、尹帅、李霆、何丰、林亚、王帅、李婳、汤艳鑫、
曾美慧孜、张群、周毅、周雨冥、屈少春、宋蕾、张青、刘婷、
徐海鹏、孙梦
舞 美:谭泽恩
灯 光:韩东
服 装:李楠
音 响:藏甍
出 品 人:李兴国 高玉新
艺术总监:刘书亮
监 制:李力宏
表演教师:赵宁宇 孙承刚
话剧《地质师》主要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艺术原型,着力塑造共和国第二代"铁人"形象,由大庆石油管理局话剧团于1997年创作并演出。该剧通过一个地质工作者家庭、事业、爱情的描写,浓缩了一代石油知识分子的风雨人生,以及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这部话剧先后在大庆、北京、胜利油田、江苏油田、上海、杭州等地巡回演出,以深刻而隽永的意蕴,丰富的思想力与启示力,在观众中激起强烈反响。该剧不仅获得1996 年度 "五个一工程"奖,还包揽了1997年"文华大奖"、曹禹戏剧文学奖等多项殊荣,中央戏剧学院、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等先后分别重新排演过《地质师》。

⑷ 马琳的人生历程

马琳
姓名:马琳 Ma Lin (中国)
籍贯:辽宁沈阳 性别:男
生日:1980.2.19 身高:1.74米
体重:75公斤 项目:乒乓球马琳6岁开始打球,1990年进省市队,1994年进国家队。右手直板反胶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是激情型的选手,打法凶狠,心理状态稳定。曾经三度夺得世界杯男单冠军,成为继孔令辉和刘国梁之后中国男队的绝对主力。其标志性动作就是在比赛中经常旋转自己的球拍。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男双金牌,2008年获得北京奥运会男子团体、单打金牌。奥运之后由于改换无机胶水马琳的状态有些起伏,队内的直通横滨选拔赛马琳的发挥并不好,不过在世乒赛上马琳还是拿出了良好的表现,只是经过一场7局大战之后惜败给王励勤,获得男单并列第三名。之后的一年马琳受到了离婚风波的影响,在国际赛场仍然延续了无冠的尴尬。2010年队内进行的直通莫斯科选拔赛,5轮比赛马琳只赢了一场球,但就凭借最后一场生死PK对老对手王励勤的胜利,他还是拿到了莫斯科世乒赛的入场券。世乒赛上他再次证明了自己,决赛面对德国队,在新秀马龙先失一盘的情况下,马琳作为第一主力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连续战胜奥恰洛夫和波尔,为中国队夺冠立下了头功。1996年亚洲杯男单冠军,亚锦赛混双冠军,男单第三;1997年美国公开赛男单亚军,世乒赛男双第五,亚洲杯男单冠军;1998年亚锦赛男团、男双冠军,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冠军,中国和黎巴嫩公开赛男单亚军,世界杯男单第五;1999年第45届世乒赛混双冠军(与张莹莹合作)、男单亚军;世界俱乐部锦标赛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澳大利亚公开赛男单冠军;2000年瑞典、波兰公开赛男双冠军,日本公开赛男单亚军,世界杯男单冠军,第45届世乒赛男团亚军;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男单第三,男双、混双八强;九运会男单、男双冠军;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男双亚军;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男双亚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2002年美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波兰、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荷兰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冠军,亚运会男团冠军,男双第三;2003年第47届世乒赛混双(与王楠)冠军、男双(与秦志戬)四强,韩国、中国、丹麦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亚军,瑞典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冠军,世界杯冠军;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希腊站、新加坡站男双冠军、男单亚军,无锡站男单、男双冠军,总决赛男双冠军,男单亚军,雅典奥运会男双冠军,世界杯冠军;2005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男双亚军,中国公开赛(哈尔滨站)男双亚军,第48届世乒赛男单亚军,男双第三名(与陈玘),世界杯男单第三名;2006年第48届不来梅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世界杯男单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卡塔尔站男单亚军,男双四强,科威特站男单、男双冠军,日本站男单四强,男双冠军,广州站男双亚军,新加坡站男单、男双冠军,昆山站男单冠军,男双亚军,总决赛男单四强,男双亚军,多哈亚运会团体冠军、混双冠军(与王楠)、男双(与陈玘)亚军、男单亚军;2007年世乒赛男单亚军,男双冠军(与陈玘),混双亚军(与王楠),世界杯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克罗地亚站男双冠军(与王皓),卡塔尔站男单冠军,科威特站男单亚军,深圳站男单四强,男双冠军,南京站男单冠军,男双亚军,日本站男双亚军,斯洛文尼亚站男单四强,亚锦赛男团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团体、单打金牌。卡特尔公开赛冠军、日本公开赛冠军、韩国公开赛亚军。2009年科威特公开赛男双冠军、卡塔尔公开赛男单亚军;横滨世乒赛男单第三名;中国公开赛(天津站)男双亚军(与王励勤)2010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双冠军(与王皓);科威特公开赛男单亚军;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男团冠军。 引用资料: http://www.smartpang.com/pqjl/pingpangqiu/2010-07-29/1685.html

⑸ 北极和南极的新考察成果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个国家的10 000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尽管随着北极的地理发现,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了零星的海洋学、地质学、冰川学、测绘与制图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考察,但是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活动的成功,才标志着北极和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正规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阶段。
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俄罗斯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瑞萨鲁特湾市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这虽然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个带有明确政府标志的非政府国际机构。因为,对于北极或者南极这样的特殊地区来说,无论以什么名义开展活动,如民间团体、私人等,都会被视作某种意义上的“国家行为”。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又是一个科学机构,因而至少在形式上表达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淡化经济、军事和政治色彩的愿望。尽管除了少数坚持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以外,谁都知道不同国家在北极的利益冲突是无法完全回避得开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交流与协调,并且对正在北极或非北极开展与北极有关的重要科学活动的非北极国家开放。
1991年1月,该委员会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荷兰、波兰、英国6个国家为其正式成员国。至此,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和平、科学、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委员会积极协调并指导各国的北极考察活动;针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庞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并且以“公约”、“议定措施”、“现行决议”等方式对北极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及环境实施及时有效的保护。该委员会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地区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和表达见解的机会。各个学科、各种专业的科学家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共同的语言。
折叠编辑本段考察之最
折叠东北航线
富兰克林的悲剧公诸于众之后,人们对西北航线一度失去了热情,但对东北航线,并未忘怀,随着欧亚大陆以北一系列岛屿的相继发现,如何打通东北航线的轮廓似乎也愈来愈清楚了。最后,这一殊荣终于落到了一位芬兰人的手里。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兰,其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那时候,芬兰还是俄国的一部分。当他20多岁时,由于激进的活动而被驱逐,被迫移居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人,后来成为诺登许尔德男爵。1858年,他作为一名地质学家,随队到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第一次北极考察。接着于1864年又对该群岛进行了两次考察,并绘制出一张相当精确的地图。 后来,由于在新地岛和科拉海附近的捕鲸活动愈来愈多,诺登许尔德便对广阔的西伯利亚海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能把西伯利亚沿岸的航线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带丰富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直接运到欧洲市场。因此,从1873年开始,他连续两次从科拉海航行到叶尼塞河,并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内地的叶尼塞斯克。然后,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于1878年7月18日,率领4艘舰艇,由来自瑞典、俄国、丹麦、意大利和挪威的海军陆军军官以及科学家、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水手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东北航线再次冲击,将完成一次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到9月初,他们已经进入了楚科奇海,胜利在望。然而,到9月28日,离白令海峡当年库克船长到过的北角只有193公里,他们的船只却突然被牢牢地冻住,动弹不得。10个月之后,就在出发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们的船只才挣脱了出来。强劲的南风把浮冰吹开,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通往胜利之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时,他们终于绕过了亚洲大陆的东北角,进入了白令海峡。来自太平洋的气味扑面而来,人类为之奋斗了几个世纪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的东北航线终于走通了,而这次仅仅用了一年零两天的时间。
折叠西北航线
英国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上寻觅了几个世纪,以富兰克林的失败而基本告终。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里。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国土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他还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极的雄心壮志。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并在那里越冬,这更增加了他对两极探险的兴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后,他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极。
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为了避开债权人的威逼和阻挡,他和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向茫茫大海驶去。8月20日进入拉卡斯特海峡,两天后便登上了富兰克林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接着,在威廉王岛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里便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好得多,不仅可以猎到驯鹿,而且还交了许多爱斯基摩朋友。
1905年8月26日,他们驾着“格加”号小船,终于走出了加拿大北极地区岛屿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宫,进入了广阔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船只,引起了他们一阵惊喜。这是一艘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捕鲸船,是属于白令海捕鲸船队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几个世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寻找西北航线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年以后,即1906年8月的最后一天,阿蒙森驾着小船一声长鸣,进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诺姆港,宣告了他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最后胜利。
折叠最先抵达
人类征服北极点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1527年,一个叫托尼的美国商人就曾写信给亨利八世,认为有必要通过北极点去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后来,威劳毕于1553年,巴伦支于1596年,哈得逊于1607年都曾试图通过北极点而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却为商船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
200年之后,为了同样的理由,莫普斯于1773年,斯科莱斯毕于1806年,伯坎于1818年,潘瑞于1827年再次试图通过北极点,寻找一条到达东方的近路。后来,是美国人改变了这一进程的初衷。先是格雷斯,后有皮尔里,他们把进军北极点看成是一场纯粹的体育比赛,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第一次试探失败之后,皮尔里于1905年发起了第二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一次,他一共带了200多条狗和几个爱斯基摩人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男人可以运送东西,女人可以缝制衣服,孩子们则可以调节气氛。这次努力虽然也失败了,但到达了北纬87°06′的地方,离北极点只差273.58公里。 接着,1908年7月,皮尔里又发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时,由所有的赞助人组成了一个“皮尔里北极俱乐部”,专门协助他解决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次共有22个人,包括船长、医生、秘书和一直追随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还有59个爱斯基摩人,带了246条狗。9月初,“罗斯福”号到达了北极海域,并把所有东西都运到了哥伦比亚角的陆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后一天,共有24人、133条狗,从基地出发,踏上了远征北极点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严寒,造成了严重的冻伤,狂风漫卷着飞雪,迷住了人们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坏了雪撬。后来,又遇上了一条宽大的裂缝挡住了他们的去路。6天后,冰缝终于合拢了,他们才得以继续前进,4月1日,他们行进了一个月,共走了450多公里,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这时,皮尔里将最后一批支援人员遣返回去,只带了亨森和4个爱斯基摩人作最后的冲刺。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连续几天的好天气。1909年4月6日,他们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标,北极点就在他们的脚下!据后来证实,他们那时的位置,是在北纬89°57′。过去300多年来人们追寻的目标,他们只用了30多天便把它变成了现实。
折叠最先飞抵
1926年5月9日,美国极地探险飞行家伯德和同伴贝内特驾驶三引擎的飞机从斯匹兹卑尔根群岛的王湾出发,在北极上空盘旋了一圈。他虽然声称飞越了北极点,但因未敢着陆进行任何考察和探测,所以不仅他们的成功被认为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连他们是否真的飞过北极点也受到怀疑。
两天以后,即1926年5月11日上午8时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国的爱尔斯沃斯和意大利的飞艇设计师诺比尔从同一地点出发,驾驶可操纵的飞艇“诺加”号,经过16小时40分钟的飞行之后,顺利地降落在北极点,并在那里插上了挪威、美国和意大利的国旗。这一行动使阿蒙森成了第一个既到过南极点又到过北极点的人。然后,又经过72小时的长途飞行,于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小村庄着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欧洲越过北冰洋而到达美洲的飞行,全长5460.3公里。
此后,人们仍然围绕着北极点这个地球之巅大作文章,又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 1937年,有两个俄国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从冰下第一次穿过北极点。1959年,美国潜艇斯卡特号第一次冲破坚冰,在北极点浮出水面。1968年,美国的一个探险家,乘雪上摩托,自皮尔里之后,第一次到达了北极点。196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乘狗拉雪撬从巴罗出发,也到达了北极点。1977年,苏联的破冰船北极号第一次破冰斩浪,航行到了北极点。
折叠最先抵达的亚洲人
植村直己
1978年,日本勇敢的单身探险家植树村直己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目前为止,他也是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6年之后,他在又一次独身登山探险活动中,再也没有回来。他终于走完了自己探险生涯的旅途,长眠在阿拉斯加麦肯齐雪山的冰峰下。
折叠最早的中国人
1947年,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他此行回国后,著有《余在北欧时所见之北极光》。冯先生于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胁迫举家赴台湾,已于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高时浏教授,1949年至1951年受聘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大地测量局工程师,在此期间,曾带几名助手进入加拿大北极圈里的一个无人区,进行大地测量。当他们走到布西亚湾和布西亚半岛附近时,蓦然间惊奇地发现,他们手中罗盘上的磁针鬼使神差般冲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动了。再看绘纬仪,原来他们所立的位置,为北纬71°,西经96°,正居地球北磁极!能够找到北磁极,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因为北磁极时刻围绕着一个160公里的圆圈移动着,与人们捉着迷藏。自高时浏幸运地巧遇北磁极,到1985年,北磁极已经“跑”到北纬78°,西经102°,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里。
另外中国人最早进入北极的纪录还有:1958年11月,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李楠,乘坐苏联直升飞机,前往苏联设在北极冰盖上的第六号浮冰站和第七号浮冰站,进行实地采访。此行中,他从空中掠过了北极点。1993年,香港摄影家李乐诗,乘飞机在北极点降落,作为第一个抵达极点的中国人,她在地球之巅展开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进入90年代,北极地区局势和缓,开始接纳一切对之心驰神往的人们。从此,高登义、位梦华、张青松等一批科学家,相继进入这一地区,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研究。
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科学家还通过各种途径参加了有关国家的北极考察队,或者在当地现有条件支撑下,开展部分研究工作。
自199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挪威北极研究所和斯瓦尔巴德大学合作,开展了斯瓦尔巴德地区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物理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部分科研人员,自1992年起,先后应邀参加了英国、挪威和德国的北极地质考察队。
自1993年开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北冰洋的生物学和海冰变化研究。
199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加拿大McMaster大学合作,开展了加拿大北极群岛地区的冻土水文学与冻土环境变化研究。自1994年3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区1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考察研究。1994年5月开始,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波弗特海浅海区域鲸鱼种群与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199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挪威北极研究所和斯瓦尔巴德大学合作,开展了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冰川学研究,先后有3人次参加了野外考察。
1996年4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香港极地科学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了格陵兰地区的测绘学研究。
折叠中国首次远征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km(平方),其中陆地近800万km(平方)。也有学者以最热月陆地10℃等温线、海域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总面积约2700万km(平方),其中陆地近1200万km(平方)。
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总人口近500万,包括拉普人等19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属蒙古利亚人种。
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海冰、洋流和气团的变动直接导致全球变化或异常跳跃。北极地区广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苔原带,是全球最大的固碳地,近200年来该带北缩300-480公里,已使大量的固碳氧化进入大气层,加剧了温室效应的节奏。近100年来,北极苔原带平均升温2-4℃,已对周边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北极脆弱易变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全球变化重要的“指示器”。极光、哨声、磁暴等太空对地球的作用信息,只有在极区才可捕捉,不仅是为日地关系研究而且也为空间科学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人类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挺进北极,不仅形成独特的冰雪文明,而且也提供了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典型样板,尤其在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这一共同命题的今天,探索解析北极人地关系更显其重要。北极酸雨和烟雾等环境污染已开始向中低纬区扩散,我国也已受其侵害,研究其集散机制和路径可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生存环境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是新世纪重要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基地,而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必然产生诸多环境问题,研究环境的脆弱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开采计划,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几乎涉及到全部的学科领域,在此过程中,我国已有少数科学家通过各种形式参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项目,然而我国正式组队的考察则始于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等七个全国性学会发起,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6月24日,孙枢、周秀骥、马宗晋、陈运泰等科学院院士和有关极地专家,全面论证了筹备组提出的《北极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断面研究的计划与设想》,并一致同意将其作为中国北极科考的长远规划,其宗旨是开展北极与全球变化研究,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生存环境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1994年2月24日-26日,筹备组召开了首届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研讨会,孙鸿烈、周秀骥、马杏垣、李廷栋等科学院院士和有关极地专家,审查通过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拟定了1995年和1996年两阶段科考的路线、项目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有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反复蕴酿,形成了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工作内容和执行计划,即围绕全球变化这一核心,开展冰雪、海洋、环境、遥感遥测、生物生态等项研究,所有课题都是在大量分析国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不苟求面面俱到,而是着眼于现有条件下可能孕育的生长点。
1995年1月19日-27日,在东北松花江冰面上开展了封闭模拟训练,检验了所有预备队员的身心状态及仪器设备的可操作性,之后不同层次的论证会详细审查了课题的实施方案及承担人员的能力,经主管部门批准,完成了组队。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是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大型境外科考活动,以政府支持、民间集资方式运作,得到了新闻界、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科考队由25名队员组成,除1人来自香港外,其余分别来自全国七大部委、涉及18个单位。
1995年3月31日,全体队员离境,经美国赴加拿大哈德逊湾开展负重滑雪和驾狗拉雪橇训练。4月22日7名科考队员由设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孔沃利斯岛上的雷索柳特基地(74°N)出发,沿西经80°的冰面自88°N向北极点进发,跨越了波弗特海环流区和贯极点洋流带这两大北冰洋的重要系统,于北京时间5月6日上午10点55分到达北极点。共采集各类样品542号,取得观测数据上万组,拍摄典型样点图象上千幅,还有大量的文字和电视记录资料。这次科考任务的圆满完成,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地域上的空白,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深入北冰洋腹地开展科考观测和取样,部分科研成果及野外执行情况已提交1995年12月21日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北极科学大会,为我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奠定了基础。不久后,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活动使近400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评选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
此次考察期间,开展的雪冰化学研究,在亚北极地区开始不等间隔的布置点位,自北纬88度至北极点以10km间隔等距布设点位,在每一点位进行雪坑观察采样、海冰钻芯以及气象要素观测工作。在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查明了北冰洋表层雪冰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与亚北极地区表层雪冰化学成分的对比表明,现代环境污染不仅在亚北极地区和北冰洋腹地有较高浓度的集聚,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雪冰中储存的环境信息还表明,近年北极地区气温有不断升高的现象;与南极地区的表层雪冰研究结论相比,北极地区不但表露出人工环境要素扰断自然过程的现象,而且还存在对人类活动敏感度降低的特征。
由于此次考察海域均被浮冰覆盖,传统的海洋学研究只能依靠站位钻冰实现,共布设测站5个,同时在北纬82°和北纬84°各布设测站1个。每一测站以100组/m的数据密度进行温盐深观测,以100-500组/m的数据密度观测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以0m、30m、100m和200m的间隔采集水样,初步揭示了Beaufort涡旋区流场的分层特征、断面特征、剪切特性和水体平衡;较全面的了解了该区的温盐特征,对水系和水团范围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海洋微循环及其垂直稳定度和对流特征;水体营养元素和化学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区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的分布特征;水体化学元素对北冰洋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极冰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漂移和冰厚度两方面,利用每晚宿营和早晨出发前的重复位置测量,确定海冰在观测期间的平均拉格朗日的漂移,研究表明在北纬89°附近跨极点洋流和Beaufort海涡流交汇区,海冰的漂移速度最大;海冰厚度采用小尺度观测和大尺度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百米范围内离中心点1-10m的距离密集观测,而大范围则以小尺度观测为基础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求算;基本掌握了极点附近海冰漂移规律、冰厚分布及其与历年的差异,配合海洋学研究,
探讨了北冰洋海水与海冰的热力学过程。
考察队还在北冰洋沿岸区调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采集各类沉积物剖面和树木年轮样品,收集有关观测台站的资料,结合实验室分析,全面认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结构和演变过程;在北冰洋区域,记录每日的气象要素,采集表层冰雪样品,分析人类活动对极地海洋的影响;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分析不同地带气溶胶的特征;不同地理单元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工业发展对北极地区环境的影响强度及其变化过程;寒区环境自净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这将是极区持续发展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沉积物研究表明,近代北极地区的气候有逐渐变干暖的趋向;与其它地区相比,北美北极区似乎有时段上的超前性和变幅上的放大性特征,是全球变化重要的预警区。
考察队调查了苔原带和苔原-荒漠过渡带的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地理分布,测量了植物群落的CO2代谢量;监测生态环境因子的近期变化;进行土壤样方调查,采集各类土壤样品,分析极端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过程;不同地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因子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极地地区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极地生物多样性信息库的建立,为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⑹ 北极科学考察的考察之最

英国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上寻觅了几个世纪,以富兰克林的失败而基本告终。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里。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国土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他还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极的雄心壮志。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并在那里越冬,这更增加了他对两极探险的兴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后,他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极。
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为了避开债权人的威逼和阻挡,他和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向茫茫大海驶去。8月20日进入拉卡斯特海峡,两天后便登上了富兰克林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接着,在威廉王岛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里便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好得多,不仅可以猎到驯鹿,而且还交了许多爱斯基摩朋友。
1905年8月26日,他们驾着“格加”号小船,终于走出了加拿大北极地区岛屿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宫,进入了广阔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船只,引起了他们一阵惊喜。这是一艘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捕鲸船,是属于白令海捕鲸船队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几个世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寻找西北航线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年以后,即1906年8月的最后一天,阿蒙森驾着小船一声长鸣,进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诺姆港,宣告了他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最后胜利。 人类征服北极点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1527年,一个叫托尼的英国商人就曾写信给亨利八世,认为有必要通过北极点去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后来,威劳毕于1553年,巴伦支于1596年,哈得逊于1607年都曾试图通过北极点而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却为商船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
200年之后,为了同样的理由,莫普斯于1773年,斯科莱斯毕于1806年,伯坎于1818年,潘瑞于1827年再次试图通过北极点,寻找一条到达东方的近路。后来,是美国人改变了这一进程的初衷。先是格雷斯,后有皮尔里,他们把进军北极点看成是一场纯粹的体育比赛,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第一次试探失败之后,皮尔里于1905年发起了第二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一次,他一共带了200多条狗和几个爱斯基摩人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男人可以运送东西,女人可以缝制衣服,孩子们则可以调节气氛。这次努力虽然也失败了,但到达了北纬87°06′的地方,离北极点只差273.58公里。 接着,1908年7月,皮尔里又发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时,由所有的赞助人组成了一个“皮尔里北极俱乐部”,专门协助他解决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次共有22个人,包括船长、医生、秘书和一直追随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还有59个爱斯基摩人,带了246条狗。9月初,“罗斯福”号到达了北极海域,并把所有东西都运到了哥伦比亚角的陆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后一天,共有24人、133条狗,从基地出发,踏上了远征北极点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严寒,造成了严重的冻伤,狂风漫卷着飞雪,迷住了人们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坏了雪撬。后来,又遇上了一条宽大的裂缝挡住了他们的去路。6天后,冰缝终于合拢了,他们才得以继续前进,4月1日,他们行进了一个月,共走了450多公里,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这时,皮尔里将最后一批支援人员遣返回去,只带了亨森和4个爱斯基摩人作最后的冲刺。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连续几天的好天气。1909年4月6日,他们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标,北极点就在他们的脚下!据后来证实,他们那时的位置,是在北纬89°57′。过去300多年来人们追寻的目标,他们只用了30多天便把它变成了现实。 1926年5月9日,美国极地探险飞行家伯德和同伴贝内特驾驶三引擎的飞机从斯匹兹卑尔根群岛的王湾出发,在北极上空盘旋了一圈。他虽然声称飞越了北极点,但因未敢着陆进行任何考察和探测,所以不仅他们的成功被认为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连他们是否真的飞过北极点也受到怀疑。
两天以后,即1926年5月11日上午8时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国的爱尔斯沃斯和意大利的飞艇设计师诺比尔从同一地点出发,驾驶可操纵的飞艇“诺加”号,经过16小时40分钟的飞行之后,顺利地降落在北极点,并在那里插上了挪威、美国和意大利的国旗。这一行动使阿蒙森成了第一个既到过南极点又到过北极点的人。然后,又经过72小时的长途飞行,于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小村庄着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欧洲越过北冰洋而到达美洲的飞行,全长5460.3公里。
此后,人们仍然围绕着北极点这个地球之巅大作文章,又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 1937年,有两个俄国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从冰下第一次穿过北极点。1959年,美国潜艇斯卡特号第一次冲破坚冰,在北极点浮出水面。1968年,美国的一个探险家,乘雪上摩托,自皮尔里之后,第一次到达了北极点。196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乘狗拉雪撬从巴罗出发,也到达了北极点。1977年,苏联的破冰船北极号第一次破冰斩浪,航行到了北极点。 植村直己
1978年,日本勇敢的单身探险家植树村直己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目前为止,他也是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6年之后,他在又一次独身登山探险活动中,再也没有回来。他终于走完了自己探险生涯的旅途,长眠在阿拉斯加麦肯齐雪山的冰峰下。 1947年,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他此行回国后,著有《余在北欧时所见之北极光》。冯先生于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胁迫举家赴台湾,已于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高时浏教授,1949年至1951年受聘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大地测量局工程师,在此期间,曾带几名助手进入加拿大北极圈里的一个无人区,进行大地测量。当他们走到布西亚湾和布西亚半岛附近时,蓦然间惊奇地发现,他们手中罗盘上的磁针鬼使神差般冲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动了。再看绘纬仪,原来他们所立的位置,为北纬71°,西经96°,正居地球北磁极!能够找到北磁极,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因为北磁极时刻围绕着一个160公里的圆圈移动着,与人们捉着迷藏。自高时浏幸运地巧遇北磁极,到1985年,北磁极已经“跑”到北纬78°,西经102°,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里。
另外中国人最早进入北极的纪录还有:1958年11月,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李楠,乘坐苏联直升飞机,前往苏联设在北极冰盖上的第六号浮冰站和第七号浮冰站,进行实地采访。此行中,他从空中掠过了北极点。1993年,香港摄影家李乐诗,乘飞机在北极点降落,作为第一个抵达极点的中国人,她在地球之巅展开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进入90年代,北极地区局势和缓,开始接纳一切对之心驰神往的人们。从此,高登义、位梦华、张青松等一批科学家,相继进入这一地区,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研究。
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科学家还通过各种途径参加了有关国家的北极考察队,或者在当地现有条件支撑下,开展部分研究工作。
自199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挪威北极研究所和斯瓦尔巴德大学合作,开展了斯瓦尔巴德地区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物理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部分科研人员,自1992年起,先后应邀参加了英国、挪威和德国的北极地质考察队。
自1993年开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北冰洋的生物学和海冰变化研究。
199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加拿大McMaster大学合作,开展了加拿大北极群岛地区的冻土水文学与冻土环境变化研究。自1994年3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区1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考察研究。1994年5月开始,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波弗特海浅海区域鲸鱼种群与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199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挪威北极研究所和斯瓦尔巴德大学合作,开展了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冰川学研究,先后有3人次参加了野外考察。
1996年4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香港极地科学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了格陵兰地区的测绘学研究。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km(平方),其中陆地近800万km(平方)。也有学者以最热月陆地10℃等温线、海域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总面积约2700万km(平方),其中陆地近1200万km(平方)。
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总人口近500万,包括拉普人等19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属蒙古利亚人种。
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海冰、洋流和气团的变动直接导致全球变化或异常跳跃。北极地区广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苔原带,是全球最大的固碳地,近200年来该带北缩300-480公里,已使大量的固碳氧化进入大气层,加剧了温室效应的节奏。近100年来,北极苔原带平均升温2-4℃,已对周边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北极脆弱易变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全球变化重要的“指示器”。极光、哨声、磁暴等太空对地球的作用信息,只有在极区才可捕捉,不仅是为日地关系研究而且也为空间科学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人类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挺进北极,不仅形成独特的冰雪文明,而且也提供了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典型样板,尤其在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这一共同命题的今天,探索解析北极人地关系更显其重要。北极酸雨和烟雾等环境污染已开始向中低纬区扩散,我国也已受其侵害,研究其集散机制和路径可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生存环境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是新世纪重要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基地,而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必然产生诸多环境问题,研究环境的脆弱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开采计划,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几乎涉及到全部的学科领域,在此过程中,我国已有少数科学家通过各种形式参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项目,然而我国正式组队的考察则始于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等七个全国性学会发起,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6月24日,孙枢、周秀骥、马宗晋、陈运泰等科学院院士和有关极地专家,全面论证了筹备组提出的《北极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断面研究的计划与设想》,并一致同意将其作为中国北极科考的长远规划,其宗旨是开展北极与全球变化研究,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生存环境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1994年2月24日-26日,筹备组召开了首届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研讨会,孙鸿烈、周秀骥、马杏垣、李廷栋等科学院院士和有关极地专家,审查通过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拟定了1995年和1996年两阶段科考的路线、项目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有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反复蕴酿,形成了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工作内容和执行计划,即围绕全球变化这一核心,开展冰雪、海洋、环境、遥感遥测、生物生态等项研究,所有课题都是在大量分析国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不苟求面面俱到,而是着眼于现有条件下可能孕育的生长点。
1995年1月19日-27日,在东北松花江冰面上开展了封闭模拟训练,检验了所有预备队员的身心状态及仪器设备的可操作性,之后不同层次的论证会详细审查了课题的实施方案及承担人员的能力,经主管部门批准,完成了组队。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是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大型境外科考活动,以政府支持、民间集资方式运作,得到了新闻界、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科考队由25名队员组成,除1人来自香港外,其余分别来自全国七大部委、涉及18个单位。
1995年3月31日,全体队员离境,经美国赴加拿大哈德逊湾开展负重滑雪和驾狗拉雪橇训练。4月22日7名科考队员由设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孔沃利斯岛上的雷索柳特基地(74°N)出发,沿西经80°的冰面自88°N向北极点进发,跨越了波弗特海环流区和贯极点洋流带这两大北冰洋的重要系统,于北京时间5月6日上午10点55分到达北极点。共采集各类样品542号,取得观测数据上万组,拍摄典型样点图象上千幅,还有大量的文字和电视记录资料。这次科考任务的圆满完成,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地域上的空白,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深入北冰洋腹地开展科考观测和取样,部分科研成果及野外执行情况已提交1995年12月21日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北极科学大会,为我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奠定了基础。不久后,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活动使近400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评选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
此次考察期间,开展的雪冰化学研究,在亚北极地区开始不等间隔的布置点位,自北纬88度至北极点以10km间隔等距布设点位,在每一点位进行雪坑观察采样、海冰钻芯以及气象要素观测工作。在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查明了北冰洋表层雪冰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与亚北极地区表层雪冰化学成分的对比表明,现代环境污染不仅在亚北极地区和北冰洋腹地有较高浓度的集聚,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雪冰中储存的环境信息还表明,近年北极地区气温有不断升高的现象;与南极地区的表层雪冰研究结论相比,北极地区不但表露出人工环境要素扰断自然过程的现象,而且还存在对人类活动敏感度降低的特征。
由于此次考察海域均被浮冰覆盖,传统的海洋学研究只能依靠站位钻冰实现,共布设测站5个,同时在北纬82°和北纬84°各布设测站1个。每一测站以100组/m的数据密度进行温盐深观测,以100-500组/m的数据密度观测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以0m、30m、100m和200m的间隔采集水样,初步揭示了Beaufort涡旋区流场的分层特征、断面特征、剪切特性和水体平衡;较全面的了解了该区的温盐特征,对水系和水团范围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海洋微循环及其垂直稳定度和对流特征;水体营养元素和化学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区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的分布特征;水体化学元素对北冰洋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极冰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漂移和冰厚度两方面,利用每晚宿营和早晨出发前的重复位置测量,确定海冰在观测期间的平均拉格朗日的漂移,研究表明在北纬89°附近跨极点洋流和Beaufort海涡流交汇区,海冰的漂移速度最大;海冰厚度采用小尺度观测和大尺度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百米范围内离中心点1-10m的距离密集观测,而大范围则以小尺度观测为基础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求算;基本掌握了极点附近海冰漂移规律、冰厚分布及其与历年的差异,配合海洋学研究,
探讨了北冰洋海水与海冰的热力学过程。
考察队还在北冰洋沿岸区调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采集各类沉积物剖面和树木年轮样品,收集有关观测台站的资料,结合实验室分析,全面认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结构和演变过程;在北冰洋区域,记录每日的气象要素,采集表层冰雪样品,分析人类活动对极地海洋的影响;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分析不同地带气溶胶的特征;不同地理单元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工业发展对北极地区环境的影响强度及其变化过程;寒区环境自净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这将是极区持续发展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沉积物研究表明,近代北极地区的气候有逐渐变干暖的趋向;与其它地区相比,北美北极区似乎有时段上的超前性和变幅上的放大性特征,是全球变化重要的预警区。
考察队调查了苔原带和苔原-荒漠过渡带的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地理分布,测量了植物群落的CO2代谢量;监测生态环境因子的近期变化;进行土壤样方调查,采集各类土壤样品,分析极端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过程;不同地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因子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极地地区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极地生物多样性信息库的建立,为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⑺ 植物分类学报的历届编委会

主任:钱崇澍
成员:陈焕镛、钟心煊、刘慎谔、陈邦杰、秦仁昌、饶钦止、吴征镒、张肇骞、林镕、戴芳澜、郝景盛、侯学煜、王云章 主任编辑:钱崇澍
常务编辑:由在京委员担任
成员:方文培、刘慎谔、匡可任、汪发缵、陈邦杰、陈焕镛、吴征镒、林熔、胡先驌、耿以礼、秦仁昌、郑万钧、张肇骞、裴鉴、蒋英、钱崇澍、戴芳澜、钟心煊、钟补求、饶钦止 主编:秦仁昌
副主编:王文采、郑万均、徐仁、路安民、俞德浚
常务编委:王云章、汤彦承、肖培根、应俊生、杨兆起
编委:于兆英、方文培、王正平、朱格麟、安峥夕、吴征镒、陈德昭、饶钦止、杨衔晋、单人骅、胡嘉琪、郭本兆、高谦、梁畴芬、曾呈奎、曾沧江、傅书遐、魏江春 主编:王文采
副主编:汤彦承
顾问:秦仁昌、郑万均
常务编委:肖培根、吴鹏程、应俊生、陈祖铿、张金谈、贺士元、洪德元、路安民
编委:于兆英、方文培、王云章、王正平、朱维明、朱政德、朱格麟、吴征镒、杨衔晋、陈守良、陈德昭、李锡文、李秉滔、黎尚豪、郭本兆、徐炳声、俞德浚、高谦、梁畴芬、曾呈奎、曾沧江、傅书遐、魏江春 1989年-1991年:
主编:洪德元
副主编:路安民
常务编委:石铸、汤彦承、肖培根、应俊生、吴鹏程、张金谈、陈祖铿、李振宇、贺土元、傅立国
编委: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陈守良、李锡文、李秉滔、俞敏娟、徐炳声、高谦、黄普华、魏江春
1991年-1994年:
主编:洪德元
副主编:路安民
常务编委:石铸、汤彦承、肖培根、应俊生、吴鹏程、张金谈、陈祖铿、李振宇、贺土元、傅立国
编委: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陈守良、李锡文、李秉滔、俞敏娟、徐炳声、高谦、黄普华、魏江春
责任编辑 :汪桂芳、董惠民、杨近辉 1994年:
主编 :洪德元
副主编 :路安民、汪桂芳
编委:马金双*、王文采*、汤彦承*、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吴鹏程*、肖培根*、应俊生*、李锡文、李秉滔、李懋学*、李承森*、李振宇*、陈家宽、陈祖铿*、陈之端*、杨亲二*、俞敏娟、徐炳声、顾红雅*、唐亚、曹同、曾呈奎、傅立国*、潘泽惠
编辑:汪桂芳、徐黎
实习编辑:白羽红
1995年-1999年:
主编:洪德元
副主编 :路安民、陈谭清、汪桂芳
编委:马金双*、王文采*、汤彦承*、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吴鹏程*、肖培根*、应俊生*、李锡文、李沛琼*、李秉滔、李懋学*、李承森*、李振宇*、陈家宽、陈祖铿*、陈之端*、杨亲二*、俞敏娟、徐炳声、顾红雅*、唐亚、曹同、曾呈奎、傅立国*、潘泽惠
编辑:白羽红、汪桂芳、徐黎、郭延平
(带*为常务编委) 1999年-2001年:
主编:杨亲二
名誉主编: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编:杨亲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副主编: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潭清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
郭延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编委 (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印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申家恒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
许介眉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朱光华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
朱维明 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
汤彦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任 毅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肖培根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吴征镒 云南昆明黑龙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吴德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吴鹏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应俊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沛琼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
李 勇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
李德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李懋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大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宪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汪小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心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之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家宽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钟 扬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赵铁桥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系
郝小江 云南昆明黑龙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顾红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家宽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覃海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傅立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傅德志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葛 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avid E. Boufford (Harvard University, U.S.A.)
Hideaki Ohb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Kai Larsen (University of Aarhus, Denmark)
Phillip Cribb (Royal Botanical Gardens, Kew, U.K.
编辑:白羽红、汪桂芳、徐黎、郭延平
2002年-2004年:
名誉主编: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编:杨亲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副主编: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潭清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
专职副主编:梁 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汪桂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谢 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编务:赵 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第八届(2004-)
主编:陈之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仇寅龙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副主编:陈家宽 (复旦大学)
James A. Doy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George F. Estabrook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葛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顾红雅 (北京大学)
郭友好 (武汉大学)
李勇 (深圳仙湖植物园)
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刘建全 (兰州大学)
卢宝荣 (复旦大学)
桑涛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王晓茹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文军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USA)
向秋云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USA)
张宪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Peter H. Raven (中国科学院院士,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吴征镒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编委:Ihsan A. Al-Shehbaz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
Christiane Anders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rbarium, USA)
David E. Boufford (Harvard University, USA)
陈世龙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
陈心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Phillip Cribb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Charles C. Davis (Harvard University, USA)
Mary Endress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傅承新 (浙江大学)
傅德志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傅立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高信芬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Michael G. Gilbert (British Museum, UK)
郝小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何兴金 (四川大学)
Khidir W. Hilu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SA)
黄双全 (武汉大学)
孔宏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博 (复旦大学)
李德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李建华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USA)
李建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李捷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李良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懋学 (北京大学)
李楠 (深圳仙湖植物园)
李仁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
刘启新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Porter P. Lowry II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France)
鲁迎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罗毅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马万里 (内蒙古师范大学)
Ray M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gne, USA)
Dan H. Nicols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USA)
Hideaki Ohb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彭镜毅 (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钱宏 (Illinois State Museum, USA)
钱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饶广远 (北京大学)
任毅 (陕西师范大学)
施苏华 (中山大学)
孙革 (吉林大学)
孙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孙克勤 (中国地质大学)
孙坤 (西北师范大学)
谭敦炎 (新疆农业大学)
汤彦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唐亚 (四川大学)
汪小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王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王青锋 (武汉大学)
王印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王宇飞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韦发南 (广西/植物研究所)
吴德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吴鹏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肖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谢树莲 (山西大学)
杨继 (复旦大学)
杨亲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应俊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奠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张建之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张力 (深圳仙湖植物园)
张丽兵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
张寿洲 (深圳仙湖植物园)
张树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玉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钟扬 (复旦大学)
周世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周浙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朱华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朱俊义 (通化师范学院)
朱瑞良 (华东师范大学)
朱维明 (云南大学)
朱相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⑻ 编写分工

本书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吉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编写,肖克炎完成版绪言和权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编写工作;刘锐、陈学工、肖克炎完成第三章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编写;陈学工完成报告第四章地学三维可视化原理及实现方法及第五章地学三维可视化计算机实现;夏立显、刘光胜、韩燕、黄文斌、李钟山完成第六章及第七章矿山储量地质统计学原理及程序设计;阴江宁、刘锐、邹伟、李楠、范建福完成第八章编写工作。

本书得到侯景儒、李裕伟、朱裕生、王全明等专家的大力指导,863项目办崔小第、何凯涛及主题专家组专家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⑼ 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公布

这是我在网上荡的,现在还是初稿,等18号真正的才出来,你先看看吧!嘿嘿!
本科组一等奖(210名,按赛区序号排列,赛区内按学校笔画排列)
序号 赛区 学校 参赛队员 指导教师
1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陈博 武玉婷 孙砚培
2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卜文凯 时昱旻 杨亚旭 韩丽涛
3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陈柯 兴开楠 祝晨琪 韩丽涛
4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洋廷 刘鑫磊 郑梦天 郑勋烨
5 北京 北京大学 田成喆 于晨露 范爱琳 指导小组
6 北京 北京大学 程诚 黄辰 刘瑞恺 指导小组
7 北京 北京大学 匡宇明 吕桐 龚任飞 指导小组
8 北京 北京大学 杨颖 程锴 周瑾 指导小组
9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鹿思珩 刘昊淼 史海波 数模指导组
10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陶雨萌 林梦西 肖牧 指导小组
11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朱茵仪 鲁珵 王情 指导小组
12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任峰 陈雯 张国波 贺祖国
13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赵丽红 尚秋里 王占孔 贺祖国
14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赵若君 薛潇剑 王璟尧 袁健华
15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徐佳祥 张引 黄海龙 贺祖国
16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文佳 覃贝贝 于楠 彭临平
17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叶峰 周润楠 邹贤青 彭临平
18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牛宝龙 康志新 全拥 孙海燕
19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佘昌洋 齐毅 叶子豪 孙海燕
20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姜亚中 淡志强 吕晓帆 冯 伟
21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于腾飞 陈勇波 高原 徐厚宝
22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朱俊杰 王斌斌 李毅彬 房永飞
23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于淼 吴羽乔 周霁颖 指导小组
24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吴卓宴 邱珍琦 朱箫笛 指导小组
25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 邵毅 刘冬鑫 欧阳涣堃 指导小组
26 北京 清华大学 韩科航 周伟国 王小雪 指导小组
27 北京 清华大学 孙立君 汪利 徐悟 指导小组
28 北京 装甲兵工程学院 王磊 刘厚璋 傅文君 齐紫微
29 天津 天津农学院 李建忠 田金歌 王姣姣 穆志民
30 天津 军事交通学院 陈虹睿 伍恒 王立思 鞠涛
31 河北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郑晓云 李春 侯鹏庆 指导教师组
32 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 周振 甄钊 王彬彬
33 河北 防灾科技学院 贺子龙 余坤 曹京津 何珊珊
34 山西 山西大学 张 骁 张连敏 李明宇 李顺勇
35 山西 山西大学 刘俊伶 薛 波 王译梧 刘桂荣
36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陈 涛 程 景 冷 冬 王彩贤
37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范 岳 樊留根 姚金磊 安润玲
38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王恩奇 邓会敏 杜增义 马壮
39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毋岩斌 赵宝强 王嘉宁 张运杰
40 辽宁 东北大学 田涧 任龙 元河清 何雪浤
41 辽宁 东北大学 黄小雨 周小琨 陈美希 王琪
42 吉林 长春师范学院 吴斯 胡晓倩 敖晶 吴登峰
43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王天也 刘文民 朱宝金 成丽波
44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王昕妍 舒文敏 蒲睿 李卫明
45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彭京蒙 刘健 王慧超 李卫明
46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周宇艇 郝贺 梁帅 蔡志丹
47 吉林 吉林大学 姜富春 苏丽娟 侍骏超 吕显瑞
48 吉林 吉林大学 冯海兵 江浩亮 师宪伟 史少云
49 吉林 吉林大学 周天伟 孟晨 王晨 吕显瑞
50 吉林 吉林医药学院 刘海涛 冯俊惠 张苗苗 齐德全
51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周鑫 张叶红 解奉龙 李道华
52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金平 徐妍妍 陈浩辰 尚寿亭
53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车宇航 王泽宇 闫程远
54 上海 同济大学 张森 叶子 熊彼德 郝朝洋
55 上海 复旦大学 陆俊巍 厉传斌 赵晟 曹沅
56 上海 复旦大学 艾里•热孜克 李可嘉 王晨阳 曹沅
57 上海 复旦大学 李天原 朱涵 彭镇 曹沅
58 上海 复旦大学 徐仚 刘苒 孙宁 曹沅
59 上海 复旦大学 曹原 范敏杰 方乐恒 曹沅
60 江苏 东南大学 黄菲 宋爽 卜昕阳 数模教练组
61 江苏 东南大学 羌波 董荻莎 袁颖 数模教练组
62 江苏 江苏大学 冯亦倬 任文婷 万根顺 教练组
63 江苏 江南大学 李磊 苏欢欢 王猛 数模教练组
64 江苏 河海大学 徐晓军 金罗斌 朱鹏 张学莹
65 江苏 河海大学 唐少将 狄克 罗斌 丁根宏
66 江苏 南京大学 言浩 马骏 王宁欣 教练组
67 江苏 南京大学 钱行 强闰伟 钱煜 教练组
68 江苏 南京大学 杨霄 蔺璐媛 付怀龙 教练组
69 江苏 南京大学 彭宇 王晓亮 姚秋爽 教练组
70 江苏 南京大学 陈秦波 成松豪 杜变 教练组
71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张艳 汤晓萌 谢起予
72 江苏 南京财经大学 马健 杜泽宇 施庭 肖丽华
73 江苏 南京邮电大学 李宁騛 邱煜淳 李建蕊 孔告化
74 江苏 南京邮电大学 王睿 洪翠云 王春路 许立炜
75 江苏 南京邮电大学 张伟 张玮 王富广 闫庆伦
76 江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舒宏武 陈凤娇 傅洋
77 江苏 南京理工大学 刘迎 刘文慧 张利强 肖伟
78 江苏 常熟理工学院 曹进 鞠美凤 宗耀东 数模教练组
79 江苏 解放军理工大学 许晓明 高枫越 张驭龙
80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戚立才 洪露 陈小军 数模组
81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余舒婷 章苹 文一章 数模组
82 浙江 中国计量学院 王彬清 张权耀 刘雨 数模组
83 浙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罗云岗 林潮阳 杨雅萌 数模组
84 浙江 浙江大学 马宇斌 莫璐怡 杨琦 数模组
85 浙江 浙江大学 陈鑫磊 丁玫 李子健 数模组
86 浙江 浙江大学 曹臻 罗丁 胡晨玥 数模组
87 浙江 浙江大学 刘胡世阳 杨家程 程功 数模组
88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何伟 王绍楠 陈聪 数模组
89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金超 方佳盈 胡晓馨 数模组
90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丁洁女 温彩哨 钟雷 数模组
91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孟佶贤 谢杰 高艳东 数模组
92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张旭丹 陈余康 陈聪 数模组
93 浙江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金莹 陈伟敏 许明明 徐徐
94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冯荻 兰菲 李天骄 张峰
95 安徽 安徽大学 阮骥 范文萍 罗小兵 章飞
96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魏子翔 胡益清 韩熙轩 张琼
97 安徽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李淼 吴红奎 章龙 教练组
98 安徽 蚌埠学院 吴文健 陶璇 赵红敏 张迎秋
99 安徽 解放军炮兵学院 彭浩宇 肖鑫 冯宝龙 王伦夫
100 福建 泉州师范学院 黄伟菁 杨玲玲 陈世军 杨昔阳
101 福建 厦门大学 林奕 徐梦露 沈忱 谭忠
102 福建 厦门理工学院 宁亦杼 林明阳 梅玉 陈玉成
103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 刘维 张丽 阳春燕 教练组
104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学 项淋飞 万芸 李一帆 教练组
105 江西 南昌大学 郭慧君 江长云 周慧 教练组
106 江西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杨献祥 陈臣 许梦婷 教练组
107 山东 山东大学 崔金杰 王军 肖佃艳 数模组
108 山东 山东大学 刘浩东 苏绍清 滕斌 数模组
109 山东 山东大学 许荣华 秦彦齐 孙开元 数模组
110 山东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戚睿骅 张静源 董方丽 曹祝楼
111 山东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郭翰橙 朱文涛 何勇 杨兵
112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王宗炎 虞鑫栋 宋婉莹 张玉林
113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邱健 李丽荣 刘培龙 王新赠
114 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尚林源 吴立金 李琦 周生田
115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孟繁龙 马瑞松 王成亮 数模组
116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高源 靳光震 王博 数模组
117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王维 曹帅 张文亮 数模组
118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刘雷雷 王一凡 孟令娜 数模组
119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王欢 高合盟 贾言安 数模组
120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张雪 辛金龙 李清杰 数模组
121 山东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 胡光潮 赵大玮 郑良波 曹华林
122 河南 河南师范大学 梁广颖 潘逸飞 杨云飞 指导教师组
123 河南 河南科技大学 袁志凯 许雪敏 胡磊 李培峦
124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马蓁 薛峰 杨京 指导教师组
125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杨绪魁 秦记东 魏星 指导教师组
126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徐一夫 韩洁 张驰 指导教师组
127 河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张辉 杨帆 卫彦伉 指导教师组
128 湖北 三峡大学 陈杨 焦晓晖 胡昌志 指导教师组
129 湖北 三峡大学 刘乐军 陈晓东 敖行 指导教师组
130 湖北 三峡大学 付志龙 辜继明 李美莹 指导教师组
131 湖北 三峡大学 叶润森 陈腾飞 齐紫航 指导教师组
132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李阳 杜佩 陈宁陆 教练组
133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佟昊 高文辉 刘乾 教练组
134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黄天骁 汪光亮 印家星 梅正阳
135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闻铭 肖成志 朱云帆 梅正阳
136 湖北 武汉大学 周朝 胡凡 孙健兴 数模指导组
137 湖北 武汉大学 倪超 杨盼盼 李枫 数模指导组
138 湖北 武汉大学 韩旭 李海波 国玉静 数模指导组
139 湖北 武汉大学 陈鹏 郭双全 田钰 数模指导组
140 湖北 武汉工程大学 黄浩 张晓迪 杨俊威 杨向辉
141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王人福 方越栋 李欣 黄小为
142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陈骁 郑杰 张景源 何朗
143 湖北 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 黄龙权 魏煜 左家骏 数模指导组
144 湖北 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黄振华 周群 郝红芳 数模组
145 湖南 中南大学 唐高朋 田家凯 余道顺 张佃中
146 湖南 中南大学 孙贝 李洋 岳梦楚 张鸿雁
147 湖南 中南大学 呙邵明 陈小龙 肖成 郑洲顺
148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戈先武 罗海星 彭珊姗 戴志锋
149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汤凌 谭敏 李晓恩 戴志锋
150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 马肖肖 张若冰 周应秋
151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 李靖 朱新新 尹晓晴
152 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 杜睿 徐海洋 房晓婷
153 湖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黄准 于俊 唐晓琼 陈国华
154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 王志勇 雷达 万志鸿 刘跃武
155 湖南 湖南商学院 肖蔚 付雅婷 刘霞 谢小良
156 广东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于其位 朱栋 明越 付嵩峰
157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刘鹏 陈晓强 曾浩健 数模组
158 广东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潘亦铭 张樟 詹雯婷 张元标
159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林明进 邵严民 容蓉 数模组
160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利仕坤 佘华煜 周毅 刘筱萍
161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沈孝文 叶彩园 张震 梁鹏
162 海南 海南大学 高峰 葛同广 邝翼飞 教练组
163 海南 琼州学院 吴政婉 苏致远 石震林 教练组
164 重庆 重庆大学 王建 丁超 王昌赢 龚劬
165 重庆 重庆大学 郭攀 徐亦达 罗云琳 龚劬
166 重庆 重庆大学 刘洋毅 梁健斌 郭宗林 龚劬
167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王文姣 白洋 吴静 袁德美
168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王振凯 胡沛 张星星 张聪
169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袁震 陶树人 王位哲 鲜思东
170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曹世伟 胡晨 李楠 郑继明
171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封炳荣 罗剑 董亚苹 陈六新
172 重庆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项俊 陈佳 刘晋铭 杨廷鸿
173 重庆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方海洋 宗福兴 汪辉 方玲
174 重庆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段傲文 王健 白建越 马翠
175 四川 乐山师范学院 陈强 张小欢 余慷 指导教师组
176 四川 四川大学 谈承翌 李杰 李崔堂 黄丽
177 四川 四川大学 赵威 孙侃 蔺海明 邹述超
178 四川 四川大学 朱名发 刘娜 杨博 何腊梅
179 四川 四川大学 陈贞贞 周凡 朱洋民 钮海
180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陈阳 杨卓凯 王嵘 高晴
181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宁超 吕建宏 董荟 覃思义
182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樊波 周慧玲 邸鼎荣 杜鸿飞
183 四川 西华师范大学 潘理 刘荣燕 曾柯方 潘大志
184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学 余奇徽 余婷 吴清霞 李玲娜
185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喻程 曹先腾 张凌雪 何平
186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申伟 涂年杰 毛亚强 梁涛
187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王渊闻 梁霁宁 陈一新 王璐
188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王皓 黄颖 师龙 李绍文
189 贵州 贵州大学 田玲珲 鲍鑫 刘宗权 教练组
190 贵州 贵阳学院 杨国春 王小惠 俞志斌 教练组
191 云南 云南大学 周凌霄 张健 崔俊辉 李海燕
192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 赵勇波 朱琼芳 黄希芳 张洪波
193 陕西 长安大学 丁明畅 任君平 强耀锋 阮苗
194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王宁 王有江 徐引擎 王力工
195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王迅 杨钫韬 顾文婷 袁占斌
196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董川 马建鹏 江小雅 教练组
197 陕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金力 栗涛 郝磊 教练组
198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刘帅 王同磊 王晓冰 王立周
199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李辛昭 薛景安 李硕 高静
200 陕西 西安邮电学院 白雪 吕晓辉 李子蹊 教练组
201 陕西 西安理工大学 丁延鹏 孙靖萱 卢欣 赵凤群
202 陕西 空军工程大学 姜久龙 王旭峰 黄河 教师组
203 陕西 空军工程大学 孙昱 张亦驰 陈知超 教练组
204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麻敏洁 田燕 马俊 指导组
205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朱欣 杨茂珍 邱运先 指导组
206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 任兆勇 康钦谋 金丽 教练组
207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 杨少飞 牟宗轩 贺静 教练组
208 甘肃 兰州大学 邱亮亮 王东晖 毛光才 赵晨霞
209 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 兰金福 王贞 刘波 常胜等
210 新疆 石河子大学 热比古丽 彭海城 王骞 数模组

⑽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一)西藏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项目来源: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93);国家“973项目”课题(编号:2011CB403103);青藏专项优选项目(编号: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兴、孙兴国、陈红旗、王勤、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丁帅、王艺云、杨超、段吉琳、杨欢欢、张志、宋俊龙、高柯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与斑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发现了众多的超大型矿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级铜金矿床。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浅部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主,深部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主。

2011年以来,增生造山成矿系统中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突破研究分别获得青藏专项优选项目、地调项目工作项目、中铝资源勘查项目、国家“973”项目的资助。

研究内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矿带是否存在与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②多龙矿集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保存条件;③荣那铜金矿床类型厘定和找矿突破。

取得新进展如下:

1.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矿段)发现超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基本查明其矿体地质特征

铁格龙南荣那矿段铜(金银)矿床是2013年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铜(金银)矿,该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所特有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和矿化特征,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现已控制的资源规模及推测的资源潜力远比紫金山铜金矿大(张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刘羽等,2011)。

荣那矿段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分布,控制矿体北东延长超过1200米,南东—北西向约800米,中部钻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矿体(矿体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矿体总体向北缓倾斜,剖面上为中间厚向外变薄的趋势,呈一漏斗状。

走向上、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矿体,矿床规模有待进一步确定,有望实现超大型矿床规模。矿体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金银,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吨左右,伴生银平均品位在2克/吨左右。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发育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石,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从浅部至深部,铜蓝、蓝辉铜矿大量发育,交代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和黝铜矿。铜矿物的含量: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总体含量在3%~35%之间,在矿体中上部发育,上部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中下部黄铁矿呈脉状,个别脉体厚达20厘米以上,黄铁矿多发育在硅化脉、粘土脉体的边缘或中心,表面发育溶蚀孔。显微鉴定表明,黄铁矿形成早于所有铜矿物。主要脉石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矿物等。在浅部发育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不规则状明矾石、地开石,这在斑岩成矿系统中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可见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荣那矿区24号勘探线地质、蚀变及矿化分布图

地开石(正交偏光)

明矾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兴趣的是,矿石中发育大量铜蓝、蓝辉铜矿交代其他硫化物现象,甚至在深达1100米孔深的矿石中也十分发育,此种产状的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带的产物,还是浅成低温条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这关乎对传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理论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产学研”机制和商业性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矿床地质模型、估算了资源量,开展了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预测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可以找到类似的矿床类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1)指导中铝资源制定勘查质量监控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按照N43-101和国家行业规范进行勘查评价,研究工作全程参与,并指导勘查评价。

(2)在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发现孔洞状、块状、条带状的石英、玉髓等,显示深部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体和斑岩型矿体,为企业勘查评价指明方向。

(3)采用Micromine软件,估算了铁格龙南荣那矿床铜金银资源量,铜金属量528.6万吨,平均品位0.55%;金金属量74.8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1115.0吨,平均品位1.17克/吨。其中,工业矿的含量为:铜金属量451.1万吨,平均品位0.64%;金金属量59.1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881.2吨,平均品位1.24克/吨。为一些矿业公司独立技术报告的完成和科学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1)科学新认识:荣那斑岩矿化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化,K1m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形成于成矿后,盖在已经遭受浅剥蚀的矿体之上,起到保存矿体的作用,导致高硫型矿体未被剥蚀。

(2)找矿新发现:发现多龙矿集区存在斑岩型+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的“三位一体”矿体组合,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发现硅帽,为区域找矿指明方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勘查新思路:为高光谱蚀变组合寻找浅部找矿标志;为大功率激电确定矿化强度;为国际标准进行勘查质量监督;形成基于“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优化勘查部署。

(4)找矿新突破:铁格龙南荣那矿段从一个小矿点到500余万吨铜的超大型矿床,短短一年达到详查程度,并提交了基于N43-101标准的独立技术报告。

硫砷铜矿的能谱图(硫砷铜矿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

注释: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铜矿

明矾石的能谱图(明矾石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蚀变矿物)

注释: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矾石

4.结论

(1)荣那铜(金、银)矿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具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中浅部为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深部过渡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在斑岩矿化之上。

(2)该矿床类型的发现及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矿床是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从矿床的矿石特征及矿体规模来看,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规模比紫金山还要大得多。

(3)矿体规模巨大,矿石具明矾石、地开石蚀变组合,黄铁矿的含量在3%~35%之间,铜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特别是铜蓝和蓝辉铜矿在孔深1100多米处大量发育,从矿物组合分析,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低温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推断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

(4)外围寻找该类矿床潜力巨大,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将是下一步找矿突破的重点地区。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和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在尕尔勤矿区发现的多孔状石英(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顶部的硅帽)

(二)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

项目来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叶天竺、杨毅恒、陈建平、丁建华、孙莉、阴江宁、唐攀科、牛翠祎、汪新庆、丛源、娄德波、李楠、商朋强、李景朝、齐帅军、白万成、张莹、王春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矿产预测评价是整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落脚点,该项目经过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矿产预测评价“五统一”的指导原则,通过技术理论研发、方法示范、技术培训、多层次指导、成果验收、成果汇总等,确保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顺利进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地质条件,以我国特有的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依托GIS技术,研发了以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矿产预测全流程信息方法技术;以省级预测成果为基础,完成了全国22种重要矿产的资源预测评价,初步摸清了资源潜力;在资源潜力预测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成矿带划分了找矿远景预测区,提出了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主体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产预测理论框架

在前期国家支撑项目和“863”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动力学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为支撑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发展了三个预测理论、三个基本预测流程和三个基本预测成果的矿产预测框架,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以多岛弧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以成矿动力学为基础建造构造编图,构建扎实的成矿构造环境预测基础;以成矿系列矿产预测类型为纲,建立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方法为指导,开展靶区(最小预测区)圈定和未发现资源量估算。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软件培训班(西部)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验收会议

本次预测由于一轮、二轮区划和矿产预测方法积累,特别是赵鹏大、陈毓川、王世称、李裕伟、朱裕生等国内知名专家长期实践总结预测方法,使得预测评价一开始就有顶层设计,保证了全国预测一盘棋和成果汇总的一致性。

2.矿产预测方法

结合具体矿产预测实践,矿产预测方法创新很多。编制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23种矿产预测方法工作指南、预测资源量估算方法、MRAS矿产预测方法、矿产预测成果汇总方法等技术文档。先后在地学前缘、吉林大学、地质通报、地质学刊等刊物出版预测方法成果。主体预测成果创新是地质预测方面创新,特别是成矿系列指导下矿床模型系统的定量预测方法。

(1)成矿系列在矿产预测全面应用。在前人成矿系列“缺位预测”等理论预测的基础上,全面地将成矿系列理论在矿产预测类型划分、预测工作区圈定、预测模型建立、综合预测区预测成果汇总等进行系统应用和发展。真正做到理论预测与集体实际信息资料预测结合在一起。

(2)以成矿系列关键成矿地质作用为基础,总结了六大矿产预测方法类型。包括沉积矿产预测方法、侵入岩体型预测方法、岩浆热液型矿产预测方法、层控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变质矿产预测方法、综合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等。它们在基础编图、预测要素提取、定量预测方法等有明显不同。这样使预测有可靠地质基础,又有方法指导性和普适性。

(3)矿产预测类型是本次预测纲领。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模型,我们总结了23种矿产77个全国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矿床式为基础,划分了近千个地区矿产预测类型,以此为基础,开展预测工作区划分、预测模型建立、预测要素图编制等工作。

(4)开展矿床模型地质体参数法新方法研究,并全面应用。应用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地质体、矿床、成矿地质异常作为整体,改进和发展了地质体积参数法。研究了控制资源潜力关键要素,认为成矿系统规模越大,矿床资源潜力越大。通过已知矿床系统的参数进行类比,预测未发现的矿产资源及其潜力。

(5)提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图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预测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制方法及模型,认为只有建立好综合编图模型,有可能使预测要素图能够充分利用物、化、遥综合信息。

(6)提出了资源量三维立体预测方法。尽管本次没有进行系统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深部地质钻探资料等进行预测方面有一的定进展。如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我们重点设计了预测地质体深度参数。对于该参数我们设计了7种确定依据,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矿地质体参数等。

3.计算机矿产预测全面应用

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应用是本次预测评价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础数据都建立在GIS上空间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在本次预测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质数据成矿信息提取和综合。协助地质专家进行最小预测靶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如果没有计算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那么完成25种矿产预测这项繁杂工程是不可想象的。同时预测成果数字化将为今后常态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础数据。

4.全国23个矿种预测成果

全国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是在省级和大区重要矿产总量预测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国的层面进行了汇总,并划分了全国层次的3级预测区。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全国层面上,按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测资源量、不同深度预测资源量、不同地质可靠程度预测资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预测资源量针对铁、铝土、铜、铅锌、钨、锡、钼、稀土、金、银、锑、锰、铬铁矿、镍、菱镁矿、锂、钾盐、磷、硫、萤石、重晶石和硼矿等23个矿种进行了汇总,并对重要3级预测区进行了评述。经过对全国23个矿种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全国重要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以及预测资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征如表所示:

我国23个矿种预测区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5.人才培养

通过多年项目技术培训和实际工作,培养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大批矿产预测年轻人员。这些年轻地质矿产预测人员既懂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又懂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该项目的博士、硕士近50人,全国培养的预测评价人员近500人,为以后矿产区划常态化提供人才保障。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