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地质局
⑴ 肃北县红尖兵山钨矿床
红尖兵山钨矿床位于甘肃酒泉市西北方向330km 处,属甘肃省肃北县管辖(图版Ⅳ-5)。该矿床是由原甘肃地质局区测二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重砂异常,后经钻探和坑探查明的一处中型钨矿床(中国矿床发现史甘肃卷编委会,1996)。徐玉麟(1983)曾对该矿床宏观地质特征进行过系统总结,并且认为该矿床属岩浆热液矿床。我们在执行国家地质调查项目期间,对红尖兵山钨矿床开展了较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岩(矿)相学和成矿时代研究(图版Ⅳ-6),并且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确定了该矿床的形成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并且建立了综合性成矿模式,该项研究工作对于丰富北山造山带金属矿床研究内容和指导隐伏钨矿床找矿勘查具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矿区地质概况
红尖兵山钨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哈萨克斯坦-北山板块北带优地斜带红石山-黑鹰山地体与公婆泉-月牙山地体汇聚处(甘肃地质矿产局,1989;刘雪亚等,1995;聂凤军等,2005a,2005c,2002b)(图3-4-1)。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沉积物和石炭系下统白山组火山岩,前者为风成沙和残坡积物,后者为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和安山岩。白山组中酸性火山岩地层总体走向为60°~80°,倾向南东或正南,倾角60°~80°,其中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英安岩和流纹岩之间无明显界线,均为渐变过渡关系,前二者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地带,构成钨矿体的容矿围岩,后者则出露于矿区南部地区。相比之下,安山岩呈不规则团块状分布在矿区北部。矿区范围内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二长花岗岩株和长英质脉岩,其中二长花岗岩株可直接构成矿体的容矿围岩。就控矿构造来讲,区内除了分布有一向南东方向倾斜的单斜褶曲外,各类断裂破碎带分布广泛,其中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最为发育,含钨黄玉-石英脉多沿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分布,进而构成一系列北东向产出的钨矿体。成矿期后构造主要为一些北西向高角度逆冲走滑断层,对矿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图3-4-1 甘肃北山红尖兵山钨矿床地质简图
(据徐玉麟,1983改编)
1—第四系冲洪积物;2—流纹英安岩;3—流纹岩;4—流纹质凝灰岩;5—安山岩;6—云英岩;7—二长花岗岩;8—古板块碰撞对接带;9—断层;10—含钨黄玉-石英脉;11—金矿床;12—钨矿床;13—采样位置;左上角矿床位置图:Ⅰ1—西伯利亚板块雀儿山地体;Ⅱ1—哈萨克斯坦板块红石山-黑鹰山地体;Ⅱ2—哈萨克斯坦板块公婆泉-月牙山地体
二、含钨的侵入岩体
红尖兵山含钨侵入岩出露于矿区中部地段,呈两个不规则状岩株侵位于下石炭统白山组中酸性火山岩地层。地表上相对孤立的两个岩株东西相距340m,其直径分别为120m和150m,二者均向外倾斜,倾角为45°~80°。在地下250~350m 处,两岩株连接为一整体,构成一规模更大的岩体(图3-4-1)。含钨侵入岩体岩石类型相对简单,岩性也比较均一,主要岩石类型有二长花岗岩和云英岩。二长花岗岩为浅黄-浅肉红色,细粒花岗嵌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钾长石(35 %)、更长石(25%~35 %)、石英(25%~30 %)和白云母(3 %),副矿物为黄铁矿、辉铋矿、辉钼矿、锆石、萤石、黑钨矿和黄玉。与二长花岗岩相比,云英岩大多在二长花岗岩株的核心部位产出,岩石为灰白-浅黄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有石英(55%~65 %)、云母(25%~35 %)和黄玉(2%~8%),其它矿物有钾长石、钠长石、黑钨矿、辉钼矿、黄铁矿、辉铋矿和萤石。需要提及的是,二长花岗岩常常可构成含钨石英大脉、细脉和线脉的容矿围岩,而云英岩中既有浸染状,也有脉状钨矿化产出。
红尖兵山地区4件二长花岗岩和2件云英岩样品主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数据及计算所获有关参数值列于表3-4-1。由表3-4-1可知,尽管东部和西部两个二长花岗岩株在空间上相距340m,但是它们在主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别。二长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概述如下:①全岩样品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73.43~74.75)×10-2,平均值为74.06×10-2,略高于标准花岗岩值;②(Fe2O3+FeO)、MgO和CaO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2~3.12)×10-2、平均值2.18×10-2,(0.18~0.28)×10-2、平均值0.23×10-2和(0.60~0.95)×10-2、平均值0.79×10-2,这些数值均低于标准花岗岩值;③尽管二长花岗岩与标准花岗岩的碱质总量大体相近,但是前者的K2O/Na2O 比值略低于后者,属正常钙-碱性花岗岩类;④稀土元素含量(∑REE)变化范围为(96.65~99.52)×10-6,平均值98.15×10-6,LR EE/H R EE比值和δE u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34~7.06和0.63~0.76,均低于标准花岗岩相应值;⑤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为一组向右倾斜,并且具有明显铕负异常的曲线(图3-4-2)。所有上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二长花岗岩上侵定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过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
表3-4-1 红尖兵山钨矿床二长花岗岩和云英岩化学分析结果((1))
图3-4-5 红尖兵山钨矿床黑钨矿143Nd/144Nd-147Sm/144Nd图
b.黄玉-石英脉型与云英岩型钨矿石在主要元素含量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别,其中前者SiO2和WO3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另外,与云英岩型钨矿石黑钨矿相比,黄玉-石英脉型矿石黑钨矿以明显富WO3、MnO和N b2O5为特征,反映了它们在形成机理上的差异。
c.由于云英岩中的白云母与黑钨矿的形成时间比较接近,因此白云母的测年结果可以用来近似代表黑钨矿的形成时代。根据从红尖兵山钨矿云英岩里白云母中获得的40Ar/39Ar测年结果(坪年龄为216.6±1.6Ma),可以推断红尖兵山钨矿床形成于印支期。
d.黄玉-石英脉型钨矿石6件黑钨矿样品εNd(216Ma)值为-14.01~-3.57,明显低于云英岩型钨矿石2件黑钨矿样品的εNd(216Ma)值(分别为7.56和5.67),反映了成矿物质来源上的差别。黄玉-石英脉型钨矿石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古老的地壳物质,而云英岩型钨矿石的成矿物质则主要来自于幔源,可能为部分熔融的洋壳。
⑵ 问哈萨克斯坦海拔,地势,气候环境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中部,北起乌拉尔,西至里海,南至天山山脉,东南至阿尔泰山山脉。与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五国有共同边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属强烈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19至-4度,7月份平均气温19至26度。降水量100到300毫米不等。
哈萨克斯坦位于北纬55°26′~40°56′,东经45°27′~87°18′,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部,地跨两大洲,少部份位于欧洲,大部分位于亚洲。阿特劳市的居民每天都可以在欧亚两大洲之间穿行。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从西部的伏尔加河下游到东部的阿尔泰山长3 000千米,从北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到南部的天山山脉宽1 700千米。国境线总长度超过1.5万千米,其中陆路国境线超过1 200千米。哈萨克斯坦通过里海可以到达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可以到达亚速海和黑海。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点东经78°、北纬50°就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东哈萨克斯坦州,与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的中心相距15千米。
从自然地质状况看,哈萨克斯坦并未占尽所有的有利位置:远离温暖的大洋,大部分国土都位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别非常明显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自然条件与俄罗斯中部及英国南部相似,南部的自然条件与外高加索及南欧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似。这里既有低于海平面几十米的低地,又有巍峨的高山山脉,山顶的积雪和冰川长年不化。哈萨克斯坦1/4多的国土是草原,1/2的国土是荒漠和半荒漠, 剩下的国土是山脉和湖泊。 远离海洋、 幅员辽阔及其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哈萨克斯坦气候显著的大陆性及分带性特点。 整个国家几乎都处在强风的控制之下。
⑶ 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
1)主要矿产资源统计,见表7.6。
表7.6 2005年哈萨克斯坦主要矿产资源统计
2)矿业管理机构。
2004年9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通过第1449号决议,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地质和地下资源保护委员会改组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地质和地下资源利用委员会,将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地质和地下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地方管理局改组为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地质和地下资源利用委员会地方管理局。决议明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地质和地下资源利用委员会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能源和矿产资源部的下属部门,它负责在地下资源地质研究、合理和综合利用及地下资源国家管理领域实行专门的执行和监控职能。
3)主要金属矿产资源。
A.铀。世界最大的铀矿生产国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储量居世界第2位)和加拿大,此外还有南非、巴西、纳米比亚、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尼日尔和俄罗斯等,这10个国家的铀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6%。哈萨克斯坦有55个铀矿,其中70%使用地下浸析的方式开采。目前,在哈萨克斯坦进行铀矿开采作业的有哈萨克斯坦原子能工业股份公司、斯捷普诺戈尔斯克国家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铀矿的开采量超过4000t,其中85%是哈萨克斯坦原子能工业股份公司开采的。预计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的铀矿开采量将达到1万t,到2015年将达到1.5万t。
B.黄金。哈萨克斯坦是一个黄金大国,其黄金储量居世界第8位,位于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黄金开采量也位于世界前20名之内。哈萨克斯坦的黄金储量集中在260个金矿,其中40%为共生矿,而且多与黄铁矿共生,60%为单一金矿。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哈萨克斯坦锌业公司、瓦西里科夫黄金合资公司、巴克尔奇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哈萨克金业股份公司等大公司掌握的黄金储量约占全国平衡储量的52%。在哈萨克斯坦从事黄金业的公司共有71家,其中48家是国内公司,18家为外国公司,5家是合资公司。
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开发的金矿有105个,其中37个(35%)正在进行开采作业,56个(53%)正在进行勘探及开采作业,12个(12%)正在进行勘探作业。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对黄金开采业的投资约为10亿美元(仅2005年就达到2.135亿美元),其中82%被用于黄金开采作业。
C.有色金属。
a.铜。哈萨克斯坦已证实的铜储量居世界第4位,位于智利、印度尼西亚和美国之后。国家的铜储量是根据已发现的93个铜矿床的储量计算得出的,一半以上的矿床正在开采。目前在哈萨克斯坦从事铜矿石开采的有9家公司,其中两家是外国公司;规模最大的是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和哈萨克斯坦锌业公司。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铜业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17 亿美元,其中99%被用于开采作业。仅2005年在铜业领域的投资就达4.833亿美元,其中90%是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投入的。预计到2015年哈萨克斯坦的铜产量将进入世界前10强。
b.铅、锌。哈萨克斯坦已证实的锌储量居世界第4位,位于澳大利亚、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已证实的铅储量居世界第6位,位于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中国之后。国家锌矿平衡储量是根据已发现的79个矿床的储量计算得出的,铅矿平衡储量是根据已发现的85个矿床的储量计算得出的。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开发的多金属矿有32个,其中正在进行开采作业的有20个(63%),进行勘探兼开采作业的有9个(28%),正在进行地质勘探作业的有3个(9%)。
哈萨克斯坦主要的铅、锌矿基地是阿尔泰矿区的黄铁多金属矿,2/3以上的铅、锌量都出自这里,采用的是地下浸析开采法。哈萨克斯坦锌业公司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此外,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也附带开采铅、锌矿石,哈萨克斯坦约1/3的铅、锌矿石是由该公司生产的。目前,哈萨克斯坦从事铅、锌开采业的公司有14家,其中11家是本国公司,两家是外国公司,一家是合资公司。正是这些公司的努力使哈萨克斯坦的铅、锌矿产量居世界第6位。
c.铝。哈萨克斯坦已证实的铝土矿储量居世界第10位,位于几内亚比绍、澳大利亚、牙买加、巴西、印度、中国、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之后。国家铝矿平衡储量是根据已发现的28个铝矿床的储量计算得出的。哈萨克斯坦所有的铝土矿及铝产品都是哈萨克斯坦铝业股份公司生产的,该公司下辖巴甫洛达尔铝厂、红十月铝矿和图尔盖铝矿。
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对铝业开发的投资达3.94亿美元(2005年的投资为6370万美元),其中98%被用于开采作业。这些投资都是哈萨克斯坦铝业股份公司投入的。目前,哈萨克斯坦铝土矿的年产量为450万t。预计到2015年会达到500万t。
d.镍、钴。哈萨克斯坦的镍储量和钴储量分别居世界第12位和第7位,其平衡储量分别是根据已发现的39个镍矿和55个钴矿的储量计算得出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储量掌握在哈萨克斯坦镍业有限公司和索科洛夫斯克-萨尔拜采矿选矿联合公司手中。目前,哈萨克斯坦共有5家公司从事镍、钴矿的开发工作,其中两家是外国公司,3家是本国公司。
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对镍、钴矿开发产业的投资超过10 亿美元,增长了3倍(2005年的投资为860万美元),其中63%被用于开采作业。哈萨克斯坦所产的镍几乎全部出口。在国内镍储量还够开采许多年、世界对镍矿石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加强镍矿石的采选及加工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是非常迫切的。
D.黑色金属。
a.铁、锰。哈萨克斯坦已证实的铁矿储量居世界第6位,位于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中国和巴西之后,其平衡储量是根据已发现的47个铁矿的储量计算得出的;已证实锰矿储量居世界第4位,位于南非、乌克兰和加蓬之后,其平衡储量是根据已发现的31个锰矿的储量计算得出的。铁、锰矿产业是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发展规模最大的。哈萨克斯坦索科洛夫斯克-萨尔拜采矿选矿联合公司、哈萨克斯坦铬业公司等掌握了全国铁、锰矿工业储量的98%。从事铁、锰矿业开发的公司共计有23家,其中3家是外国公司,20家是本国公司。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开发的铁、锰矿有32个,其中7个(22%)正在进行勘探作业,10个(31%)正在进行开采作业,15个(47%)正在进行勘探兼开采作业。
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对铁、锰矿业的投资达17亿美元,几乎都被用于开采作业。仅2005年的投资额就达到4.116亿美元,大约99%的资金是大型公司投入的(60%是哈萨克斯坦索科洛夫斯克-萨尔拜采矿选矿联合公司提供的)。1996~2005年哈萨克斯坦铁、锰矿石的产量增长了两倍。
2005年哈萨克斯坦铁矿石产量为4000万t,锰矿石产量为300万t,预计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5500万~6000万t和400万~500万t,到2015年将分别达到8000万t和700万t。
b.铬铁。哈萨克斯坦已证实的铬铁矿储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因为世界1/3的铬铁矿藏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斯坦的铬铁矿石被认为是世界上质量最好、最具竞争力的。目前,哈萨克斯坦发现有23个铬铁矿,哈萨克斯坦铬业公司几乎掌握了所有的铬铁矿工业储量。哈萨克斯坦铬业公司开发的铬铁矿有9个,哈萨克斯坦东方日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有1个。
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对铬铁矿产业的投资达10.927亿美元,2005年的投资额为1.059亿美元,其中98%是哈萨克斯坦铬业公司投入的。目前哈萨克斯坦的铬铁矿年产量为400万t,预计到2010年将达700万t,到2015年将达900万t。
4)矿业投资环境。
哈萨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国内政治经济稳定,投资法规不断完善,拥有各类技术人才,这些因素促使外国不断加大对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目前,共有40多个国家的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经营。
哈萨克斯坦的矿业投资和开发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10年来,矿业开发领域的工作人员数量大幅增加,2005年已达到20万人。矿业开发企业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的投资达到6340万美元,对社会领域的投资达1.958亿美元。10年前,哈萨克斯坦合资企业的投资额只占矿业领域总投资额的16%,而到2005年已达76%。
总体上说,1996~2005年这10年间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投资增长了6倍多,总额达550亿美元左右,仅2005年的投资额就达126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向了矿产资源的开采,15%用于地质勘探作业。预计,2006~2010年哈萨克斯坦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将达480亿美元,2010~2015年将达520亿美元左右。
⑷ 地质部门现状及发展前景
在苏联时期,由于塔吉克斯坦拥有一批已经确定的矿产地和有利的成矿条件,苏联地质部门在塔吉克斯坦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测量和地质勘探工作,系统地研究和评价了地下资源的工业潜力,发现并不同程度地勘探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矿床。正是在这些探明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塔吉克斯坦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矿山企业,为当时塔吉克斯坦和整个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苏联时期塔吉克斯坦地质领域的经费超过20亿卢布(ИброхмАзим,2007)。
塔吉克斯坦1991年独立之后,在整个90年代,社会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地质部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首先是地质人才流失特别严重。1990~1995年,有4770名高水平的专家离开了地质部门,专家出国的浪潮一直延续到2005年(图5-1)。经费不足和人才流失导致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整体下滑。这从岩心钻探、探槽掘进和探井掘进工作量上看得非常清楚(图5-2~图5-4)。
上述这种萧条景象,直到2005年才开始扭转。地质勘探工作投资开始明显增加。2005年,国外对塔吉克斯坦地质勘探的投资仅有10多万美元,2006年达到24.23万美元,2007年激增至1000万美元,2008年预计地质部门可吸收外资2000万美元左右。与此同时,国内投资规模也呈增长趋势。2008年国内企业对地质勘探工作的投资预计可达50万美元,比前几年增加了几倍。目前地质总局完成了34个拨款项目和36个合同项目。国家拨款的稳步增长为地质勘探工作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图5-1 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职工人数变化(引自 《地质调查动态》,2008,No.19)
图5-2 塔吉克斯坦机械岩心钻探量(米)变化(引自 《地质调查动态》,2008,No.19)
图5-3 塔吉克斯坦探槽掘进工作量(千立方米)变化(引自 《地质调查动态》,2008,No.19)
图5-4 塔吉克斯坦探井掘进工作量(米)变化(引自 《地质调查动态》,2008,No.19)
形势的好转迎来了专业地质人才的回流。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高校毕业生不断进入塔吉克斯坦地质部门,队伍趋于年轻化,2006年时专家的平均年龄为54岁,2008年降为42岁。
2006年,塔吉克斯坦政府批准了 《塔吉克斯坦地质部门2007~2015年发展规划》。这个 《规划》应当是塔吉克斯坦今后一个时期地质勘探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制定和实施无疑标志着塔吉克斯坦的地质勘探工作和矿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⑸ 区域构造
研究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传统地质学观点,划为准噶尔地块、外准噶尔地槽、阿尔泰地槽和天山地槽4个大地构造单元。70年代以后,按板块构造理论,或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或划分为哈萨克斯坦板块。即使划分为同一板块,在具体细节上仍有所不同。
一、深大断裂带
裴伟在1945~1956年间对深断裂作了详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深断裂的明确定义,并把这一概念用于地槽研究中。同时,指出了深断裂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发展特征及其对地壳构造发展和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意义。
50年代以来,张文佑等人先后把深断裂概念引入和应用到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来,强调深断裂对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作用,1974年明确提出断块构造系统,并据此来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和阐明其发展特征。
岩石圈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是垂向分层、横向分块。不同级别或深度的断裂,将岩石圈划分成不同规模的块体。其中深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历史漫长的特点,其作为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控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深大断裂强烈的构造-热动力作用,开辟了深部岩浆流体的上升通道和定位空间,促使不同构造层次的物质活化和重组,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各种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新疆北部深断裂共有20条(图1-1),现择其代表性断裂加以叙述。
图1-1新疆深断裂分布图
1—超岩石圈断裂;2—岩石圈断裂;3—壳断裂;4—推测断裂;5—隐伏断裂;6—断裂编号
(一)额尔齐斯断裂⑥
位于本区北部,处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超岩石圈断裂。在东、西两端(延向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境内)出露规模较大的蛇绿岩套,在我国境内断裂北侧的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和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河组中发现较多的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并有似层状超基性岩平行层理产出。南侧的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也具有不甚典型的蛇绿岩建造。在富蕴县沙尔布拉克一带,由辉长岩、基性岩墙群、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顶部为复理石沉积。锡泊渡一带,由基性熔岩(橄榄玄武玢岩)、碧玉岩等组成。深断裂两侧岩石变质程度明显不同,北侧上石炭统喀喇额尔齐斯河组遭受低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南侧中泥盆统北塔山组遭受葡萄石-绿纤石相埋深变质,显示双变质带的某些特点。断裂总体走向300°,其东南段走向290°,西北段走向310°,呈略向南西突出之弧形,断裂向北东倾,倾角60°~70°。带内构造变形强烈,以韧性变形为主,糜棱岩带广泛发育,晚期表现为逆冲推覆性质。
该断裂还是一条现代活动性很强的断裂,历史上发生过深源地震:1931年曾发生8级地震,1956年5月21日发生过5.5级地震,震源深度88km,为一条形成于古生代或更早的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二)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20)
位于本区南部,处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超岩石圈深断裂。总体上呈北西—东西—北东向展布,呈微向南突出之弧形,在中国境内全长1400km,断层面总体向南倾,倾角50°~80°。在阿奇山到雅满苏一带,地貌上形成南高北低的断层阶地,航、卫片上反映明显。沿断裂带有狭长凹地、干谷盐池地和一系列长形断陷盆地分布,其中沉积有厚达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及二叠纪地层,同时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长条状古生代基性—酸性侵入岩。断裂带东段阿拉塔格一带见有混杂堆积;中段北侧巴音沟一带出露完整的中石炭世蛇绿岩套剖面;西段及其以北为一现代热泉异常带,有40℃的温泉多处。
在深断裂上有不同宽度(几十米至数公里)的挤压破碎带,地表与钻孔中均可见到大量的糜棱岩、碎裂岩、擦痕及强烈揉皱的各种片理化岩石以及褪色变质现象。
从该断裂所控制的地层及侵入体的时代来看,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形成,并且多次活动,有些地方还切割了第四纪的沉积物。该断裂1906年12月23日发生过8级地震,震源深23km,1944年3月10日发生过7.2级地震,震源深27km,亦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三)阿尔曼泰断裂⑧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西段呈北西西向,断面向西南倾,倾角60°左右,位于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带上,为一个岩石圈断裂。断裂控制了泥盆纪蛇绿岩套的分布,该蛇绿岩带由扎河坝-阿尔曼泰超基性变质橄榄岩、少量铁镁质堆积杂岩、辉长岩、辉绿岩,具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经多次构造侵位,并受变形作用,蛇绿岩套被肢解,呈冲断片分布于断裂带上,带内可见华力西早期、中期酸性及中基性岩充填。西北段扎河坝煤矿一带切割了中石炭统,岩石产生透镜体化、糜棱岩化和小褶皱。
沿断裂带点状和线型金及多金属化探异常点发育,对金及多金属成矿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上可见西南侧高东北侧低的断层陡坎。1954年2月19日在北塔山断裂带上发生过5.2级地震。为一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四)卡拉麦里断裂(14)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南东段略呈弧形。物探成果证明,断裂两侧重力、磁性、波速均有明显差异,为一岩石圈断裂。断层面总体向南西陡倾,沿断裂有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及蛇绿混杂岩分布,晚期的碱性花岗岩切割早期花岗岩和辉绿岩墙。蛇绿混杂岩恢复后再现的层序自下而上有变质橄榄岩、堆晶异剥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海相基性熔岩以及深海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深断裂两侧构造线方向不协调,北东侧褶皱带为北西向,南西侧褶皱带为近东西向。两侧地层建造差异大,北侧为优地槽型沉积,蛇绿岩套发育,化石稀少;南侧为冒地槽型建造,多为滨海—浅海相或陆相,化石丰富。断裂带亦具韧性剪切变形,以断续的狭窄糜棱岩化带为特征。据统计,东准地区84%的金矿(化)点分布在此深断裂带上,可见该断裂对金、多金属成矿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1948年7月27日,曾发生过5级地震。该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于晚古生代,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深断裂。
(五)达尔布特断裂(12)
断裂呈北东55°~235°方向延伸,全长近百公里,为一岩石圈断裂。断面沿走向微有弯曲,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或近直立。沿断裂破碎带发育,一般宽50~100m,动力变质的片理化带宽达4km。该断裂对蛇绿岩的控制作用极为明显,蛇绿混杂岩体呈断片分布于大断裂的北侧分枝断裂上。地貌上见有直线状沟谷和构造阶梯,南高北低,高差2~50m不等。
该断裂形成于石炭纪,以后又多次活动,以至切割了上更新统—全新统沉积层,并于1940年2月2日在该断裂带上发生过5.7级地震,表明其亦为一长期活动之断裂。
此外尚有物探资料证实的准噶尔南缘隐伏断裂⑩和吐-哈隐伏断裂
二、板块构造单元的划分
据肖序常(1992)研究,以达拉布特-卡拉麦里缝合线为界,新疆北部可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其中西伯利亚板块大体以额尔齐斯断裂和阿尔曼泰断裂为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即阿尔泰陆壳板段(IA),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IB)和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IC),研究区包括后面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2)。
(一)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IB)
该板段是我国境内西伯利亚板块中一个最大的二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内未发现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出露,下伏地壳以过渡型地壳为主要特征。按其沉积建造组合特征还可以划分为两个较大的三级构造单元,位于北带的称做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IB-2),主要由该期弧后盆地蛇绿岩、弧后盆地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南带称做和布克一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IB-3),主要由该期岛弧沉积构成,以发育钙碱性侵入岩为特征。此外,于晚古生代中期,当晚古生代准噶尔大洋转化成残留海盆之时,沿额尔齐斯断裂带南缘一线发生拉张,形成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IB-1),在裂陷槽中有源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侵位于裂陷槽沉积建造之中,其中富含块状铜、镍硫化物,形成新疆境内最大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床。
图1-2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略图
(据肖序常,1992)
1—缝合线;2—裂谷;3—裂陷槽;4—2级构造单元界线;5—盆地;6—1级构造单元代号;7—2级构造单元代号;8—3级构造单元代号
Ⅰ 西伯利亚板块
Ⅰ A 阿尔泰陆壳板段
Ⅰ A-1 阿尔泰早古生代陆坡沉积区
Ⅰ A-2 额尔齐斯晚古生代中期拉张陆缘岩浆带
Ⅰ B 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Ⅰ B-1 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
Ⅰ B-2 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
Ⅰ B-3 和布克—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
Ⅰ B-4 洪古勒楞地体
Ⅰ B-5 库兰喀孜干地体
Ⅰ B-6 考克赛尔盖地体
Ⅰ C 北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
Ⅰ C-1 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洋壳板片)
Ⅱ 哈萨克斯坦板块
Ⅱ A 北天山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Ⅱ A-1 塔城地体
Ⅱ A-2 西南准噶尔晚古生代增生楔
Ⅱ A-3 唐巴勒—玛依勒山早古生代洋壳板片
Ⅱ A-4 将军庙地体
Ⅱ A-5 荒草坡地体
Ⅱ A-6 依连哈比尔尕山-大南湖晚古生代中期—早期洋壳板片
Ⅱ A-7 博格达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初始洋盆)
Ⅱ A-8 黄山晚古生代中期—晚期裂陷槽
Ⅱ B 伊犁—中天山陆壳板段
Ⅱ B-1 雅满苏晚古生代中期拉张陆缘岩浆带
Ⅱ B-2 博罗地体
Ⅱ B-3 科古琴山-米什沟古生代岛弧-海沟板片
Ⅱ B-4 伊宁晚古生代中期裂谷
Ⅱ B-5 东天山中新元古代古陆坡沉积区;
Ⅱ C 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板段
Ⅱ C-1 哈尔克山早古生代海沟板片
Ⅱ C-2 哈尔克山早古生代增生楔
Ⅱ C-3 哈尔克-库米什-卡瓦布拉克早古生代晚期洋壳板片
Ⅱ C-4 霍拉山-额尔宾山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片
Ⅲ 塔里木板块
Ⅲ A 塔里木北缘陆壳板段
Ⅲ A-1 喀拉铁热克晚古生代陆坡沉积区
Ⅲ A-2 阿克苏地体
Ⅲ A-3 柯坪震旦纪—古生代陆棚沉积区
Ⅲ A-4 库鲁克塔格地体
Ⅲ A-5 北山晚古生代中晚期裂陷槽中新生代—晚古生代末期上叠构造盆地
JGB—准噶尔盆地;THB—吐鲁番-哈密盆地;TMB—塔里木盆地
(二)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洋壳板段(IC)
该板段以出露有大量晚古生代早期蛇绿岩为特征,故称洋壳板段。该带蛇绿岩目前仅在清水一带获得辉长岩全岩K-Ar法年龄,为388~392Ma(据新疆地质局第一区调大队,1987)。另据李锦铁等(1988)资料,在南明水一带发现蛇绿岩之上不整合有含早石炭世菊石化石的碎屑沉积岩系,故该带蛇绿岩的形成当在韦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之前。该板段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海沟俯冲杂岩再经后期构造混杂作用形成的蛇绿混杂岩,故将其下属的三级构造单元称做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IC-3)。在构造上则以叠瓦构造为特征,冲断作用均自北向南,使蛇绿杂岩仰冲到其南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北部陆缘之上,而大量的洋壳物质则潜没于北部的岛弧之下。
综上所述,按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本区存在着2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个三级构造单元,由北而南依次为:①喀拉通克晚古生代中期裂陷槽(IB-1);②布尔津-阿尔曼泰晚古生代早期弧后盆地(IB-2);③和布克-三塘湖晚古生代早期岛弧(IB-3);④达拉布特-卡拉麦里晚古生代早期海沟(IC-1)。
三、大地构造的历史演化
新疆北部显生宙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即前震旦纪构造演化阶段——古克拉通阶段,震旦纪—中石炭世构造演化阶段——古克拉通解体、开合交替阶段,二叠纪—侏罗纪构造演化阶段——新克拉通化板内逆冲推覆阶段(图1-3)。
(一)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古克拉通阶段
南天山北缘断裂带以北地区,包括中天山、北天山、准噶尔和阿尔泰等,大致于古元古代末中条运动后褶皱固结成陆壳,形成元古宙准噶尔板块(王作勋等,1990)。当时断裂带以南地区,包括南天山、塔里木北缘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洋盆阶段。大约在新元古代末该洋盆向北侧俯冲,南天山优地槽闭合褶皱,并形成阿克苏群的高压变质带(肖序常等,1990),使塔里木板块与元古宙准噶尔板块拼合。大体同时,昆仑优地槽也发生闭合褶皱,使元古宙羌塘板块与塔里木板块聚合(黄汲清,1990),于是三大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新疆古克拉通。
(二)震旦纪—中石炭世构造演化——古克拉通解体、开合交替阶段
自震旦纪始,新疆古克拉通开始解体,新疆北部地壳演化进入反复开合、海陆交替阶段。
图1-3准噶尔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示意图
1—陆壳;2—洋壳及其俯冲方向;3—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建造;4—复理石建造;5—洋壳残余;6—花岗岩;7—褶皱带;8—断裂;TP—塔里木板块;J—准噶尔板块;SP—西伯利亚古板块;SMO—萨彦蒙古洋;T—塔城板块;A—阿尔泰板块;WJO—西准噶尔板块;H—洪古勒楞;Ta—唐巴勒;STO—南天山洋;MO—玛依勒洋盆;EJO—东准噶尔洋;KO—卡拉麦里洋;ZAO—扎河坝—阿尔曼泰弧后盆地;ES—额尔齐斯边缘洋盆;NTO—北天山洋盆
1.震旦纪—早寒武世
新疆古地壳发生第一次拉张,扩张中心位于新疆以北的俄罗斯西萨彦岭及蒙古西部,以分布广泛的蛇绿岩代表新生洋区,蛇绿岩上部枕状细碧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含震旦纪—早寒武世的化石。
2.晚寒武世—中奥陶世
西萨彦岭洋盆闭合,在西萨彦岭和蒙古西部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蛇绿岩之上发育了典型的晚寒武世岛弧型火山-沉积建造;晚寒武—中奥陶世的下磨拉石建造及酸性钾钠型火山岩,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纪—早寒武世岛弧型建造之上;同时有大量的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Ⅰ型花岗岩类侵入。在西准噶尔发生拉张,形成了以唐巴勒地区和洪古勒楞地区为代表的具完整蛇绿岩剖面的洋壳,蛇绿岩上部的沉积岩夹层中产有中奥陶世放射虫和其他化石,代表了这一时期准噶尔新生洋盆的存在。伴生的斜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508Ma(据肖序常等)。
3.志留世
西准噶尔洋盆闭合,但紧随其后再次拉张,在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地区形成具有蛇绿岩建造的小洋盆。在东准噶尔莫钦乌拉—野马泉一带出露的奥陶系—志留系,包括荒草坡群、库布苏群和索尔巴斯塔乌群,显示该区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的初始洋盆,推测东准噶尔当时处于边缘海盆环境。与此同时,南天山陆壳也开始拉张开裂,表现为南天山境内广泛分布的志留纪蛇绿岩,其时代可由其上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确定。志留纪末,南天山洋向北消减聚合,阿尔泰以北的萨彦蒙古洋也闭合并向南增生,西准噶尔玛依勒山有限洋盆和东准噶尔边缘海盆也在此时聚合褶皱,在东准噶尔地区下泥盆统磨拉石建造不整合盖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之上,志留系中有加里东晚期的花岗岩侵入,下泥盆统底砾岩中见有该期花岗岩砾石。至此,新疆古克拉通经历了一次次向南递进式的开合之后又重新聚合在一起的运动。
4.早泥盆世—早石炭世
是新疆北部一次最重要的地壳拉张时期。这次地壳拉张自南而北依次形成了卡拉麦里洋盆、阿尔曼泰弧后盆地、额尔齐斯陆缘裂谷和红山嘴-诺尔特断陷盆地等,显示出张裂规模由南至北依次减小的特征。这一时期形成了横贯东西准噶尔的达布尔特-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和扎河坝-阿尔曼泰蛇绿岩带,代表了同时期的弧后盆地扩张带,西北侧额尔齐斯一带广泛发育的火山岩组合代表着大陆边缘拉张型的边缘海盆。据陈哲夫等(1993)对达布尔特-卡拉麦里、扎河坝-阿尔曼泰两条蛇绿岩带的研究,二者形成时期相近,属早、中泥盆世,与蛇绿岩的形成同时或稍后,伴有少量幔源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的侵入。洋盆大约在早石炭世早期末闭合,至早石炭世中、晚期整个东准噶尔地区为陆间残余海盆(李锦铁等,1990)。早石炭世中期至晚石炭世,是东准噶尔花岗岩类活动的鼎盛期,形成区内广布的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类,这一时期亦是Cr、Sn、Cu、Au、Hg的重要成矿期。
5.中石炭世—早二叠世
新疆北部发生了小规模的张裂,形成了喀拉通克等裂陷槽,有大量基性岩侵入,并形成铜镍矿床。之后沿裂陷槽发育了非造山的A型碱性花岗岩。这一时期的陆相火山—次火山活动较强,形成金铜矿床。
由上可见,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新疆古克拉通向北递进式的开合作用。
(三)二叠纪末—侏罗纪构造演化——新克拉通化、板内逆冲推覆阶段
自二叠纪起,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等因素影响,新疆北部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东准噶尔地区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裂陷槽封闭。此后,各陆块相继下降成盆地,造山带隆起,遭受剥蚀,东准噶尔地区由北向南发生推覆构造运动,整个新疆北部的现代构造格局在侏罗纪末基本定型。
综上所述,东准噶尔的构造演化历史共经历了4次主要的开合运动:①晚寒武世—奥陶纪第一次拉张,形成西准噶尔洋盆,闭合于奥陶纪;②志留纪第二次拉张,形成西准噶尔玛依勒山小洋盆和东准噶尔边缘海盆,闭合于志留纪末;③早泥盆世—早石炭世第三次拉张,形成了卡拉麦里洋盆,闭合于早石炭世早期末;④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第四次拉张,形成若干裂陷槽,闭合于早二叠世末。
因此,本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实际上是洋盆的拉张聚合交替变化的历史,每一次拉张-聚合运动发育相应的沉积建造、构造变形、岩浆组合及其相应的成矿作用。
⑹ 额济纳旗青山铜矿预查区
一、概述
青山铜矿预查区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为:经度:97°40'~97°45',纬度:42°32'~42°35',面积38km2,预查区与外界交通不便,东距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400km,有边防公路相通;南距黑鹰山铁矿100km,有简易公路相连。经黑鹰山铁矿至甘肃省嘉峪关市380km,有公路相通。
(一)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受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内蒙古北山成矿远景区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人曾在该区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物化探工作,主要有:
a.1958~1964年,原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在该区进行过1:100万(玉门幅)地质调查,对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了初步划分,并于1964年出版了1:100万地质图。
b.1966~1979年,原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先后在北山成矿远景区开展了1:10万、1:5万航空磁测和航空放射性测量,发现较多磁异常和一定数量的放射性高值区,并且对主要航磁异常进行了1:5万地面磁法检查工作。
c.1975~1979年,原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区调队在北山成矿远景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出版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红石山幅和黑鹰山幅),为本次矿产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d.20世纪90年代初期,内蒙古第一和第二物化探队在北山成矿远景区进行了1:20万化探扫面工作,圈出金、铜、银、锑、铅和锌等多金属元素综合异常多处。
e.2001~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甜水井和青山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
f.2002~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开展1:20万重力测量(红石山幅),编制1:2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红石山幅)。
(二)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该区矿产地质工作程度较低,20世纪90年代只做了零星矿产普查工作,主要有:
a.1997~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甜水井一带进行异常查证工作,完成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0km2,并在石炭系绿条山组中发现金矿体。经槽探揭露,金矿体长100m,厚3~5m,平均品位3×10-6。这一发现表明,甜水井地区是寻找金矿的有利靶区。
b.200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和甘肃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开展了《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综合找矿预测与评价工作》,认为该区区域地质背景可以与新疆东天山延东和土屋大型铜矿区对比,成矿条件较好,同时总结了该区所在的北山北带2处中型金矿、4处小型金矿、6处金矿点的地质特征和矿化类型,指出该区金矿的赋矿围岩为下石炭统白山群或海西期中酸性岩浆岩,与金矿床有关的岩浆岩为海西期中酸性侵入岩。
c.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青山一带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312km2。通过该项工作发现一条长12.5km,宽约4km的金、铜、银、钼异常带,呈北西西走向,铜最高强度为324×10-6,金最高强度49.4×10-9,各元素异常面积大,连续性好,地球化学条件及地质背景对成矿十分有利。
d.2001~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北山地区开展矿产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发现了多条铜、金和锰矿化带。
e.2003~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本区开展国家资源补偿费勘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青山铜金矿普查”,完成钻探2654m,槽探6819m3,并编写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青山铜金矿地质普查报告”。
二、成矿地质环境
(一)区域地质背景
预查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上的雀儿山地体,其南侧紧靠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北山板块之间的缝合线-红石山-黑鹰山-六驼山深大断裂。区内主要出露上古生界沉积岩,尤以石炭系和泥盆系最为发育。侵入岩以石炭纪为主,超镁铁质-中性-碱性岩均有,在与石炭系的接触带附近,热接触变质作用和热液交代作用非常发育。区内构造线走向近东西,北东向的走滑断层切割近东西向构造。
1.地层
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是上志留统碎石山群流纹岩、砂岩夹硅质岩和大理岩,出露面积较小。泥盆系雀儿山群分布于清河口以西,近东西向展布,主要为一套安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夹少量钙质砂岩,青山铜矿化带即赋存于该群的中基性火山岩内;石炭系分布在矿区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下部绿条山组以砂岩、砾岩、硅质板岩、千枚岩为主夹中酸性火山岩;上部白山群分两个部分,下部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熔岩为主;上部以绢云绿泥千枚岩为主夹磁铁石英岩,是区内富铁矿床的重要含矿层位;上二叠统方山口组分布于清河口北东,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玄武岩和安山岩,不整合于下石炭统绿条山组之上;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片理化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碳质页岩出露于预查区北东中蒙边境附近;白垩系下统赤金堡群广布全区,以灰黄色砂砾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碳质页岩、石膏。上更新统苦泉组砖红色粉砂岩、泥岩、砾岩星散分布于区内(表4-2-1)。
表4-2-1 青山地区地层系统
图4-2-3 Ⅱ号矿带0号勘探线剖面图
五、物化探异常查证
(一)1:1万物化探综合性剖面测量
综合性剖面工作主要布置在青山北带和南带,投入了激电(中梯)、高精度磁测和土壤测量等工作。在进行剖面测量工作之前,首先采集预查区主要出露的各类岩(矿)石物性标本,在高斯第二位置测定了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用小四极法测定了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从测定结果来看,安山岩和安山质角砾岩物性特征相似,呈现出高磁和高阻特征,反应了二者物质组分和成岩环境相近。辉石岩以强磁性和低电阻为特征。粉砂质板岩呈中等电阻和弱磁性。蚀变安山岩以低阻和弱磁为特征。
石英闪长岩普遍具有劈理化、糜棱岩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热液蚀变使得电阻率降低和磁性减弱,以具有中等电阻和弱磁性为特征。地表各类岩石极化率均小于1%。从测井资料来看,青山南带激电异常和青山北带激电异常是由石墨化碎裂安山质角砾岩所引起的。石墨化碎裂安山质角砾岩呈低阻和高极化特征,视电阻率小于50Ω·m,视极化率为8%,其产状、埋深与物探推断的极化体的产状相同。
1.青山南矿带(Ⅰ矿化带)
南矿带处于一近东西走向的强构造片理带中,该带东西长4km 左右,南北宽250~300m 左右。带内岩石(片理化蚀变安山岩)片理极为发育,片理呈平等密集分布的薄片状。肉眼可见细脉状和薄膜状孔雀石化和黄铁矿化以及浸染状辉铜矿化。经探槽揭露,铜矿体长200m,斜厚度分别为2.0m和1.0m,前者铜含量最高值为1.91%,平均值为1.34%,后者为0.76%。
采用激电中梯测量圈定出一个近东西向展布的带状激电异常,走向长度为1km,宽300m。异常较为低缓,等值线比较稀疏,最高值为4.7%。从视极化率剖面平面图上可以看出,560线至600线之间,曲线北侧陡,南侧缓。北侧有明显的低于背景值的负异常。620线以东正好有相反的情况,曲线南侧陡,北侧缓。从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上来看,测区内分布有两个呈北西西走向低阻异常带,ρs值小于200Ω·m。北侧的低阻带宽400m,南侧的低阻带宽100m。激电异常分布在北侧低阻带的南端,显示出极化体的低阻特征。
预查区磁异常总体上较为平缓。从ΔT 等值线平面图上可以看出,仅在测区中部地区分布有两个弱磁异常,异常长度和宽度接近,负异常分布在北侧。经实地检查,异常是由沿断层侵位的闪长岩脉所引起的。从△T 剖面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正负异常之间曲线较陡。预查区各类岩石的感应磁化强度均大于剩余磁化强度,剖面内有效磁化方向应该向北倾,那么闪长岩脉只能是向南陡倾。
在640线激电测深断面图上,极化体的低阻特征更为明显,视电阻率小于70Ω·m,最低值为47Ω·m,该激电异常是由石墨化碎裂安山质角砾岩引起。
2.青山北矿带(Ⅱ矿化带)
矿化带位于蚀变石英闪长岩体北部,呈近等轴状展布,东西断续长2.5km 左右,南北宽60~500m。地表可见孔雀石化和辉铜矿化,呈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含矿岩石为紫红色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和紫红色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探槽揭露,铜矿体长100m,斜厚度6.0m,铜含量最高值为0.74%,平均值0.51%。
青山北带激电异常亦呈条带状分布,走向为东西向,长度大于1.6km。异常宽度较小,为100~150m。从平面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异常分为两部分,590 线以西异常强度比较高,最高强度值为4.42%,590线以东异常强度值明显降低。异常沿走向上连续性好,说明极化体可能是连续的。无论从等值线平面图,还是从剖面图上,均可清晰地看出极化体的低阻特征。异常主要分布在安山质角砾岩中,向东伸入到海西期石英闪长岩中。
为了确定极化体的产状,在550和580线上进行了激电测深和激电联合剖面测量,测量结果是一致的,极化体以低阻为特征,向南缓倾。在激电测深断面图上,极化体向南缓倾,以低阻为特征,视电阻率值为400~600Ω·m。从550线激电联合剖面曲线来看,随着供电极距增大,ηs“交点”向南移动。另外极化体呈低阻特征,联合剖面ηs曲线极值点连线指向极化体的反倾斜方向。这些都说明极化体是向南倾的。在ρs断面图上,地表矿化带呈高阻特征,下延深度小于60m。ps联合剖面曲线在矿化带上方有明显的“反交点”,显示出它的高阻特征。随着供电极距增大,“反交点”不明显了,说明高阻体是有限延伸的,与测深断面图反应的结果是一致的。激电中梯在地表矿化带上也没有发现视极化率异常,更进一步证实矿化带下延深度有限。
从高精度磁测数据(△T)等值线平面图来看,磁异常可分为两部分,界线非常明显。预查区西部磁异常近东西向展布,预查区东北部磁场等值线呈北西向展布,磁场也较为平缓。这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的时间不同,岩石化学成分也有区别,火山岩沉积韵律不同,导致其磁场特征也不相同。地表矿化带上有弱磁异常显示,异常近东西向展布,最高强度值为314nT,负异常位于正异常的北侧,属正常磁场范畴,说明剩余磁化强度较小。代表性岩石样品物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蚀变安山岩具有较强的磁性,是引起磁异常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孔雀石化安山岩磁性较弱,有理由认为磁异常不是矿化带的直接反映,而是由紫红色蚀变安山岩引起的,是间接找矿标志。
3.青山北带ASI-1异常
在查证土壤ASI-1异常时,发现了1处铜矿化点,矿化体长度为60m,宽3~5m,走向北西向。垂直矿化体走向布置了3条物化探剖面。从ηs(极化率)、ρs(电阻率)和△T(磁场强度)等值线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异常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受构造控制明显。ηs异常强度高,最高值为16%,高低异常相间排列。剖面曲线上异常存在多个峰值,曲线畸变显示出浅源场的特征,ρs异常也有类似的特征。从综合剖面图上可以看出,高极化率异常往往和低电阻率异常带相对应,ρs值小于100Ω·m,显示出极化体的低阻特征。高精度磁测△T 异常强度较高,剖面曲线畸变,说明磁性体形态复杂埋深浅。
通过对该异常进行钻孔验证,没有发现原生铜矿化体。从钻孔岩芯原生晕测量结果来看,金和铜元素异常具有强度高和连续性好的特点。金最高含量为848.8×10-9,铜最高含量为1029×10-6。从原生晕曲线上可以看出,金、银、铜、砷、锑、铋和汞元素相关性好,金和铜的高值地段,银、砷、锑、铋和汞的异常也较高,只是异常范围较窄,显示出前缘晕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金的平均值为71.28×10-9,离差为108.5,变异系数为1.52,具备高丰度值和强分异的地球化学特征,是主要成矿元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银、铋和铅相关性好,是主矿化因子。
总而言之,ASI-1异常区应该是寻找金矿床的有利地段。但是,从钻孔原生晕曲线来看,金异常主要分布在深度为200~300m的范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找矿难度。
根据地质和物化探异常特征,我们认为地表的铜矿化带也应该具有高磁和高阻的特点。高极化和低阻异常有可能是石墨化安山岩引起的,相反,中等极化率高阻异常应该引起重视。因为,高电阻率往往是强蚀变的反应,中等极化率也说明金属矿物有一定程度的富集,所以还有必要对这样的组合异常进行验证。
(二)1:2万土壤测量
1:2万土壤测量布置在青山预查区1:5万A SI综合异常范围内(相当于青山北矿带内),面积26km2。加密后异常进一步分解为5个子异常,分别为AS1-1、AS2-2、AS3-3、AS1-4和AS1-5,其中AS1-1、AS3-3和AS1-5异常规模较大,异常浓度较高,找矿前景较好。
六、工程验证情况
(一)槽探和井探验证情况
在青山南矿化带(Ⅰ号带)按400m的间距(线距)布置了槽探工程,在KQITC12探槽中见到了铜矿化体,圈定出Ⅰ-1和Ⅰ-2两个铜矿体。青山北带按100m的间距(线距)布置了槽探工程,在K QⅡTC0-1探槽中见到了铜矿化,圈定出Ⅱ-1和Ⅱ-2两个铜矿体。
2004年在青山北带Ⅱ-0勘探线上布置了KQⅡQJ0-1浅井工程,浅井深20m,普遍见有孔雀石化,铜含量最高值为0.94%,一般在0.1%~0.4%,其中在13~15m 左右见宽2m 左右的孔雀石碎裂蚀变安山岩,岩石破碎强烈,具张性构造特点,孔雀石呈粉末状分布于岩石的裂隙中。在井深20m 处向北、南两侧分别施工了CM1和CM2穿脉,仍见有孔雀石化,但其强度有所减弱。相对而言,CM2比CM1的孔雀石化要强一些。
(二)钻探工程验证情况
在青山铜矿预查区共施工8个钻孔,对青山南带激电异常、北带激电异常、北带AS1-1铜异常等了验证。钻孔验证结果表明,所有钻孔中均没有见到原生铜矿化体。在KQⅡZK0-2、KQⅡZK0-3、KQⅡZK 6-1和K QⅠZK12-1钻孔内见到了石墨化糜棱岩(图4-2-2,图4-2-3)。这表明,青山北带和青山南带的激电异常主要由碳质引起。
对所有钻孔岩芯的原生晕测量表明,金矿化较强,其中KQIIZK19-1孔见连续金矿化带最厚处可达124.5m,金含量最高可达848.8×10-9,铜含量最高可达1029.0×10-6,这说明,本区金矿的勘查前景较好。
七、综合评述
经过本次工作,可对青山铜-金矿预查区的成矿特征归纳如下:
a.该预查区处在哈萨克斯坦-北山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部位靠西伯利亚板块一侧,为一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在该带上已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矿产,如新疆东天山的土屋、延东和蒙古的欧玉陶勒盖等大型斑岩型铜矿床。
b.该预查区位于古亚洲成矿域,黑鹰山-乌珠尔嘎顺铁、铜、金成矿带内。古生代地层发育,已发现众多的金属矿床。
c.预查区内构造发育,以东西向为主,含矿化蚀变的片理化带规模大。
d.预查区附近有一晚石炭世侵入岩呈岩株状产出。
e.铜矿化体产于中-下泥盆统红尖山组中。
f.围岩蚀变类型繁多,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另有少量孔雀石化和辉铜矿化等。
g.物化探异常,青山地区金、铜和钼等元素丰度高、分异性强。这些元素容易成矿,它们既有丰富的物质来源,又有较强的集聚能力,是预查区内主要成矿元素。事实上,以上述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广泛分布全区以及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点就可以说明这一点。钻孔原生晕测量结果进一步征实,金的找矿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尽管到目前为止在青山地区未能取得找矿突破,但是,通过上述分析与归纳,说明本区仍具有较大的成矿与找矿潜力。
⑺ 哈萨克斯坦4.8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6日8时10分在哈萨克斯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8千米,震中位内于北纬44.93度,容东经78.82度,距我国边境线最近约83公里。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1949米。地震的原因: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挤压或者拉伸,当挤压力或者拉伸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力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从而把岩层中集聚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形成了地面的震动。
⑻ 矿产资源基础与潜力
一、基础地质调查
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位于世界著名的成矿带的中段,矿产资源潜力巨大。阿勒泰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新疆全区处于领先水平,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阿勒泰地区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奠定了基础。阿勒泰地区至 2008 年底已完成了全地区基岩露头区的1∶20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面积约9. 2 万 km2,完成了 1∶ 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面积约1. 2 万 km2,1∶ 2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除西北部高山区 ( 友谊峰南部,面积约4 200km2) 外,其余基岩露头区均已覆盖,部分地区完成了 1∶ 5 万化探工作。另外,还开展了1∶10 万至1∶20 万航磁、航重及 1∶ 5 万航空综合站及地电、地磁测量等工作 ( 表 3-1) 。但相比全国而言,基础地质工作欠账较多,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如 1∶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了全地区面积的10. 19%,1∶5 万物探普查只完成了0. 93%。
表 3-1 阿勒泰地区基础地质工作情况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 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地质项目调查工作建议汇报和地质勘查成果汇报资料,2008; 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阿勒泰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2003。
伴随着基础地质工作的开展,地学科研也取得了较好成果,各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等在本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专项研究,地学科研工作基础扎实,特别是国家 “305”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公开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加快了成果转化,注重社会效益。上述基础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为矿业特区资源潜力分析评价提供了基础。
二、矿产资源勘查
阿勒泰地区位于哈-中-蒙世界级黑色、有色金属成矿带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区之一,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下面分别就地区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进行阐述。
( 一) 能源矿产
1. 油气
历史上看,阿勒泰地区属于少油气的地区。近年来通过地区对油气资源的勘查显示: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前景较好,乌伦古河区域具备形成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该区域内乌伦古坳陷、布尔津盆地、福海盆地均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2006 年,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投资9 亿元,在福海县境内获得天然气流,2008 年已形成日产30 万 m3的天然气规模,有 20 多口油井正式产油。2008 年,地区原油产量约 2. 2 万 t/a。在地区南缘滴水泉以西一带,已施工油、气、水井 119 口,其中出油气井 87 口,油气资源前景较为可观。
2. 煤炭
阿勒泰地区在历史上属于缺煤地区,其煤炭资源的特点: 一是规模小,二是分布不均衡。截至 2008 年底,区内尚未发现大中型煤矿。沿额尔齐斯河南吉木乃的托斯特—福海吉拉沟—富蕴的卡姆斯特—青河卡拉塔什一带均为地区煤炭资源重点勘查区。以上大体沿准噶尔盆地东、北、西北缘呈半环形分布,含煤地层的埋深随着向准噶尔盆地中心延伸由浅变深。其中卡姆斯特一带为主要煤田区,总面积约 7 400 km2。从行政区划看,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富蕴、青河、福海、吉木乃县等境内。
依据阿尔泰区域地质背景,阿勒泰地区在北屯、布尔津县城至吉木乃县城以及乌伦古河段扎河坝以西一带的大片第三系覆盖区,都有上述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含煤断陷盆地存在的可能,但覆盖层一般厚达几十米至上百米,表明煤炭资源潜力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在富蕴县卡姆斯特至三巴斯陶一带探明煤炭储量 6 000 万 t。2007 年富蕴县煤炭勘查取得了较好找矿成果,多个勘查区块可采厚度可达 7 ~ 10 m,显示出良好的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前景,截至2008 年底已探明储量10. 26 亿 t,远景储量500 亿 t。在吉木乃县诺海—哈尔交一带和山巴斯套至德伦山一带煤炭资源潜力巨大,今后应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提高储量级别,为矿业特区煤电、煤化工基础建设提供坚实的煤炭资源保障。
阿勒泰地区现有煤炭探矿权 142 个,主要分布在富蕴卡姆斯特地区,另外福海、吉木乃等县市也有分布。综上所述,地区煤炭勘查程度低,大部分为预查,资源潜力大,应进一步加大勘查开发力度。
( 二) 金属矿产勘查
阿勒泰地区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大体上可分为 3 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找矿成果显著。
1. 地质勘查情况
第一阶段 (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 。以铁、稀有、砂金等矿产勘查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对铁矿基本未做过地质工作,仅 20 世纪 30 ~40 年代有少数地质学家做过菱铁矿地质勘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大规模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力测量等基础地质工作,1958 年 “全民大炼钢铁”,极大地促进了铁矿的找矿和勘查,在 50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就发现和评价了一大批磁力异常和铁矿产地,如阿勒泰蒙库铁矿等也在其中。新疆是我国开展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最早的地区,尤其是阿勒泰地区,早在 1935 ~1950 年,前苏联及我国的地质学家对阿尔泰山进行过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地层和金矿等调查工作。前苏联对可可托海 3 号脉等稀有矿进行勘查开采。1950 ~1954 年,中苏合作,统一对阿勒泰地区稀有矿山勘查和开发进行管理,前苏联专家编写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报告。1955 年由中国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矿进行勘查和开发管理,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开发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 ( 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 。主要以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勘查为重点。这一阶段主要由我国地质学家对阿尔泰伟晶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阿勒泰地区伟晶岩的研究始于 1964 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原冶金部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地勘局以及新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对阿勒泰地区柯鲁木特和可可托海等地伟晶岩的矿物学、矿化特征、构造地质及控矿构造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伟晶岩成矿地质条件和特征的认识。这些研究为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 (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主要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勘查为主。在火山成矿、层控成矿、多源多期多成因等成矿理论和阿尔泰山南缘是哈萨克斯坦成矿区阿尔泰东延区等新的找矿思路推动下,1997 年至 “305”项目实施前期,新疆地勘单位在阿尔泰山南缘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大比例尺地物化探综合找矿和铁、金、铜镍、铅锌矿等普查工作。1978 年新疆地矿第四大队发现喀拉通克铜镍矿并开始进行有色金属勘查,1984 年新疆地矿第四大队发现哈巴河县阿舍勒铜锌矿床,新疆有色 706 队发现阿勒泰市铁木尔特铜多金矿床,至此,阿勒泰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在铅锌的找矿思路上有了新的认识,相继发现了可因布拉克铜锌矿、红敦铅锌矿 ( 1985 年) 、可可塔勒铅锌矿、阿巴宫铅锌矿 ( 1986 年) 、阿克哈仁铅矿 ( 1987 年) 等一批矿床。在“七五”、“八五”期间,由于地勘单位与 “305”项目科研单位进行了勘查-科研一体化的联合攻关,阿尔泰山南缘有色金属成矿带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就贵金属矿产金而言,20 世纪 50、60 年代阿勒泰地区金矿地质工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 世纪 70 年代后,特别是 “七五”期间,金矿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发现和探明了哈巴河县多拉纳萨依金矿、富蕴县沙尔布拉克金矿等。1981 年至今,为大规模金矿勘查阶段。1981 年,武警黄金部队对阿尔泰山开展了大面积砂金普查和重点砂金矿床的勘查评价。1985 年以前,采取 “就矿找矿”方法,在阿勒泰地区基本查明了西岔河、红墩和卡拉迈里 3 个中小型砂金矿。通过新疆地矿局、武警黄金部队、国家 “305”项目科研单位、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等单位的工作,对金矿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找矿取得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青河县砂铁矿勘查工作也在开展,预测资源量约 4 000 万 t ( 金属量) 。
2. 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分析
阿勒泰地区相比新疆全区而言,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稀有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等。
利用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分析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的勘查程度如下,据 2006 年国土资源部资料: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 1/3,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为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为40%左右。相比全国而言,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较低。如铁矿的查明程度为 17. 84%,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2 个百分点,其他如铜、铅、锌、镍、金等矿种的查明程度仅为全国 10% ~18%,找矿潜力巨大 ( 表 3-2) 。
表 3-2 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对比表
注: ①矿产资源查明程度 = 已查明储量/预测资源储量 ×100; ②金矿包括了岩金、砂金和伴生金。
资料来源: 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根据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资料,2004; 全国资源来源于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 2008 ~2015 年) 》,2008,国土资源部。
综合各类矿产科研预测表明,阿尔泰成矿区带是全国16 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黑色、有色金属、稀有、贵金属等矿产资源潜力很大,特别是铜、镍、铅、锌、金、铁等重点矿种。但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相对较低,这与上述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阿勒泰地区金属矿产勘查程度相对较低,深度不够,因此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深部找矿是增加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深部找矿力度,拓展深部及外围第二找矿空间对阿勒泰地区而言是增加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矿产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如 2009 年 10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进一步加快地质勘查步伐,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深部找矿意见: 在矿业特区内,深化阿尔泰的地质勘查布局,与 “358”项目紧密结合,以铁、铜等优势矿产为重点,开展富蕴县锰库铁矿、青河县哈腊苏铜矿两个矿区的深部找矿工作。
( 三) 非金属矿产勘查
主要有白云母、钾长石、宝石等地区优势特色矿产资源。早在 20 世纪 30 ~ 40 年代,前苏联一批地质工作者在新疆路线调查中,发现了阿尔泰山的白云母和宝石矿。新中国成立后,阿勒泰地区非金属矿产勘查得到全面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以白云母和水晶等国防尖端工业原料为勘查重点,为我国提供了大型白云母矿基地。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非金属找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 世纪 90 年代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地质工作重心西移,非金属矿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使得非金属矿产勘查的力度不断加大。以新疆地矿局和新疆建材地质队伍为主,并有其他多个部门参加,对阿勒泰地区的非金属矿产进行了大量的勘查,发现 54 个非金属矿产地。探获了大量的储量,为新疆和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原料基地。20 世纪 60 ~70 年代进行的阿尔泰山白云母矿勘查,探明了纳森恰、阿尤布拉克、库威中下游等 3 个超大型白云母矿床,使新疆白云母储量居全国首位。阿尔泰山白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程度比较高。
( 四) 地下水资源勘查
阿勒泰地区地下水资源研究程度极低。截至 2003 年底,仅完成 1∶ 5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局部地区结合工、农、牧、矿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大比例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但所占比例甚微。
三、地质科研方面
随着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勘查的大量投入,阿勒泰地区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地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完成了 1∶ 50 万阿勒泰地区地质矿产图及说明书的编制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末,编制了阿勒泰地区 1∶ 50 万地质矿产图、有色及贵金属成矿规律图,并出版了 《新疆阿勒泰地区金、铜、镍、铅、锌成矿预测区划报告》。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国家 “305”项目在本地区设置了大量的专项研究,自 “七五”以来,在阿勒泰地区实施了 120 项研究课题,引进技术援助项目 1 项,从事项目研究的国内外科研院所和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达2100 人次,投入研究经费共计9129 万元,使本地区的地学研究工作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在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地质科研方面,对稀有金属矿产及其成矿规律的研究早,投入大,攻关单位技术力量强大,前苏联以及我国地质学家对新疆阿尔泰山伟晶岩的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阿尔泰山花岗岩成矿规律、演化等方面的理论,为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 ~1987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新疆有色地勘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等对阿勒泰花岗伟晶岩的矿物成分、稀有金属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等进行了研究,出版了相关专著,提交了研究报告。1986 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305”项目实施以来,使新疆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矿产的勘查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新疆地勘局地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完成了阿尔泰山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的研究。在非金属矿产科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 “305”项目开展以来,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如针对白云母进行过典型矿床研究等。
2008 年 7 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的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项目 ( “358”项目) 经过对阿勒泰地区的调查研究,初步确定了总体部署方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 《关于加快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现已明确了 2009、2010 两年工作目标,使得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勘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阿勒泰地区找矿前景预测
按照区域地质背景、金属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成矿带划分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黑色、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接替区。对接替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初步统计出预测资源量。
( 一) 国家级的接替选区
为了科学定量评价西部资源接替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布局提供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地质调查实施项目———西部资源接替区选区评价,阿勒泰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接替区是西部 12 个资源接替区之一,西起哈巴河县,东至青河县,南北宽50 ~80 km,东西长约 200 km,面积约 1 300 km2。区内铁矿、铜矿和铅锌资源有较大潜力。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实施以来,在富蕴县获得铁矿资源量 ( 333+ 334) 17 500 万 t,阿巴宫测区 3 500 万 t、巴利尔斯 3 500 万 t、加尔巴斯岛 500 万 t、蒙库东10 000 万 t,巴利尔斯、加尔巴斯岛、科依来普铁矿、阿舍勒铁矿可供普查。另外,在青河县发现了喀拉苏、卡拉先格尔铜矿,具有较大的斑岩铜矿找矿前景。
另据中国铜业网2009 年11 月19 日报道,阿舍勒铜矿深部地质勘查获重要突破。在深516. 20 ~ 587. 00 m 见铜硫矿体 1 层,矿体真厚度约 61. 31 m,Cu 平均品位 3. 00% ,Zn 品位0. 71% ,S 品位 48. 88% ,Ag 品位 23. 93g / t,其中 516. 20 ~ 530. 00 m ( 视厚度 13. 8 m) ,铜平均品位达 5. 27%。该矿体位于阿舍勒铜矿Ⅰ号矿带北侧,深部发现厚度大品位高的铜矿体,表明Ⅰ矿体在深部没有封闭,显示阿舍勒铜矿在深部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和潜力。
( 二) 资源预测
阿勒泰地区有铁、铅、锌、铜和金勘查开发区,区内以额尔齐斯构造挤压带为界,可分为北部阿尔泰成矿区和南部准噶尔成矿区,全区划分出 2 个Ⅱ级成矿区,分别为阿勒泰成矿区和准噶尔成矿区,划分 6 个 A 级成矿预测区和 12 个 B 级成矿预测区 ( 图 3-2) ,并对未来该区矿产资源情况进行预测 ( 表 3-3) 。
图 3-2 阿勒泰地区成矿带及成矿预测区图
表3-3 阿勒泰地区各成矿预测区资源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 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A 级成矿预测区资料统计,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2003。
另据有关资料,阿勒泰矿业特区主要矿种预测资源量为: 煤炭超过 511 亿 t,铁矿8 亿 t,铜 1500 万 t,锌 2 000 万 t,铅 1 000 万 t,镍 160 万 t,金 2 000 t,白云母 2. 37 万 t等。因此,加大地质勘查力度,使预测资源量尽快转变为探明储量,是矿业特区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
⑼ 矿产工业
(一)总况:结构与产量
表5-1和表5-2分别列出塔吉克斯坦矿产工业的结构和近年来矿产品的产量,从两表中所列资料,可以大体了解塔吉克斯坦矿业的基本面貌。
表5-1 塔吉克斯坦2006年矿产工业结构(1)
续表
续表
注:(1)本表资料截至2007年11月底,数据单位未标明的,均为吨;(2)有的地名或企业名称沿用了苏联时期名称;(3)估计值,作了四舍五入处理;(4)指生产同一种矿产品的企业产能总和。
资料来源:U.S .Geological Survey,2009b。
表5-2 塔吉克斯坦矿产品产量(1)
注:(1)本表资料截至2007年11月底,数据单位未标明的,均为吨;(2)估计值,作了四舍五入处理;(3)修正值。
资料来源:U.S.Geological Survey,2009b。
总体来看,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大背景下,塔吉克斯坦的矿产工业也在缓慢地前进,其现状并不乐观。正如塔吉克斯坦国家地质总局局长A.易卜罗欣所指出的:“如果要评价塔吉克斯坦采矿工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则应当指出,它与已经探明并准备开发的矿床的总体潜力是不相适应的。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矿物原料开采加工的规模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时的水平。”从1994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吸引外资,目的在于直接在本国生产最终产品,同时千方百计支持国营和私人矿业公司以及矿业领域的中小企业(ИброхимАзим,2007)。
(二)主要矿业部门概述
1.能源工业
塔吉克斯坦能源消费主要靠水电,油气和煤炭开采加工十分薄弱。石油年产量2万多吨,天然气产量不到5000万立方米,在采的两个煤矿(北部的舒拉布煤田和泽拉夫尚谷地的法恩-亚格诺布煤田)合起来年产煤10万吨左右。如果说油气产量上不去与油气田规模小、油气藏埋深大有关系,煤炭情况就不一样,资源条件还是不错的,财力不足和技术落后是很重要的原因。
2.有色金属工业
铝业是塔吉克斯坦的支柱产业,铝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塔吉克铝厂(TadAZ)位于首都杜尚别市以西50千米处的图尔孙扎德,1975年建成投产,从邻国(主要是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进口氧化铝来炼铝,年产能力51.7万吨,现年产40万吨左右,基本上全部供出口换汇(表5-3)(王正立等,2005)。
表5-3 塔吉克斯坦铝产量和出口量(吨)
资料来源: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
塔吉克斯坦是世界主要产锑国之一,按2008年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前些年产量增长较快,2001年矿山产量为2500吨,2005年突破4000吨大关,2006年又跌为3480吨,2008年为3390吨(R.M.Levine et al.,2008; 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吉日克鲁特矿床是唯一在采的矿床,深部层位发现了富矿,今后产量有望增加。
3.贵金属工业
塔吉克斯坦金矿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开发程度较低,产量不高。目前在采的岩金矿床还是西部的吉拉乌矿床,由塔吉克斯坦和英国合资(塔吉克斯坦占51%股份,英国占49%股份)的泽拉夫尚公司经营。除吉拉乌矿床外,原料基地尚有塔罗尔、乔列等矿床和吉拉乌矿床周围的一些小矿床。
另一个金矿开采公司是与加拿大合资的阿普列列夫卡合资公司,它是1996年在原凯拉库姆矿山基础上建立的,1996~2000年期间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工作,2001年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2002年下半年开始生产。其原料基地是塔吉克北部的几个小型含金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如阿普列列夫卡、克孜勒切库、布尔贡达矿床,金的工业总储量约有20吨,矿石年产能力18万吨。
砂金开采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达尔瓦兹地区,由达尔瓦兹黄金公司经营,已有30多年的历史(项仁杰,2006a)。
银矿开采在塔吉克斯坦北部的卡尼曼苏尔地区进行,由阿德拉斯曼采选联合企业经营,年产量估计有5吨。
为了改变塔吉克斯坦贵金属矿业的落后面貌,塔吉克斯坦政府制定并通过了专门的规划,加速发展贵金属采矿,计划到2010年,大大增加贵金属产量,其中包括砂金产量。计划将泽拉夫尚谷地一些准备开采的矿床投入开采(如乔列、杜奥巴等矿床)。还要加强塔吉克斯坦北部和南部一些金矿和含金综合性矿床的详细地质勘探工作,以增加工业储量(Иброхим Азим,2007)。
⑽ 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中国冶金地质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系统勘查单位共有个(含三级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1688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145人。其中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5492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61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和辅助工种近1700人。地质勘查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地学专业人数为244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08人;地质勘查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1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9人;地质勘查业中级技术人员119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40人。2006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21431元,比2005年增加了2624元,提高了14%;离退休职工为17529人,年人均离退休费14678元,比2005年减少了157人,年人均离退休费增加了1218元,提高了9%。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直属的8个局院共有9个地质勘查院,加上总局控股的1个矿业公司,共具有甲级勘查资质29个,乙级30个,丙级27个。另外,各局所属的矿业公司、地质队也具有勘查资质。
二、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末总资产211962.28万元,其中生产性设备67586.00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0494.13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3420.08万元。生产性资产占总资产的31.89%,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占生产性资产的30.32%,专用仪器设备的平均成新率65.48%。与2005年末对应指标比较见表1。
从表1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1723.29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增加741.47万元,仅占新增资产(9684.86万元)的7.66%;2006年末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平均成新率较上年降低2.54个百分点。
表1 资产负债对比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度实现总收入93858.28万元,总支出82529.02万元。与2005年度相应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收入支出构成及对比表
从表2看,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增加,特别是中央专项拨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594万元,增长比率为69.85%。同时随着地质勘查行业的回暖,其延伸产业的收入增长较快,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增加额较大(2390.75万元),矿业权转让的收入增幅较大(190.56%)。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共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助、危机矿山等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67个(其中矿产勘查项目55个),完成国家各类勘查经费近1.5亿元。其中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1个,下设8个工作项目,总费用800万元。2006年共实施钻探245330米,坑探13126米,浅井3297米,槽探143368立方米。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局院共取得地方财政地质项目资金1208万元。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事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包括大中型矿山生产勘探、深部找矿等社会地质勘查、地灾评估与治理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评价、治理施工方面成效显著。
(四)勘查工作区域及勘查成果
国内矿产勘查项目主要分布在阿勒泰铁金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天山铁铜多金属矿成矿带、大兴安岭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冀东铁矿成矿带、胶东金矿成矿带、吕梁铜矿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闽中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南岭成矿带、桂西南锰矿成矿带、三江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等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上。国外项目主要分布在蒙古、马来西亚、加蓬、秘鲁等国。勘查的矿种主要为:铁、锰、铜、铅锌、金、煤等。
通过2006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共探获333+334类资源量铁矿7170万吨,锰矿5367万吨,铜70万吨,铅锌76万吨,金57吨,银885吨,煤矿15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1处。一批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果。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新疆托库孜巴依金矿投产试车,中南局、山东局、二局参股矿山获得了较好收益。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实现工程勘察施工收入11424.59万元。本年投入固定资产1753.09万元,本年新签合同金额21071.78万元,新开在建工程986个。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其他产业收入6387.43万元,主要为商贸服务、物业开发收入。
三、中国冶金地质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尤其是总结“十五”后三年以来,推动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必胜信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驾驭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本领,在取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发展经验,这就是:
(1)坚持把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取向;
(2)坚持把推进事企分离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
(3)坚持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4)坚持把加强管理,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5)坚持把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中国冶金地质3万余名职工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智慧的结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将对中国冶金地质未来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冶金地质“十一五”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设想
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突破“资源短缺、技术滞后、事企交织、管理粗放”等发展瓶颈,必须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为实现经济协调持续超常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
(一)深化改革的三项工程
1.推进事企分离
完善事企分离体制,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事企体制平稳转换,保持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更是一项事关中国冶金地质发展全局十分艰巨的改革任务。在总结“十五”地质队层面上推进事企分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总局和局院在事企分离上的基本职责,完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该稳定的稳定好,该发展的发展好”。总局作为集团化发展的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承担国家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任务,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协调控股公司和局院级区域性集团公司的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局院一方面要充分用好事业单位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事企两种体制分开的基础上,按“大企业、小事业”的格局推进分离。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变革单一产权关系,激活存量资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在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条件相对成熟的黑旋风锯业公司要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上市步伐,力争用2~3年的时间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完成二次创业;二是在工勘等充分市场竞争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和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三是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地矿业领域,要抢抓机遇,加快矿权流转,具备条件的矿权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总局、局院投入为主,地质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投入为辅,收益风险共担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引进社会资本,走联合勘查开发的路子;四是基地管理的小厂点,要彻底放开搞活,可实行职工持股经营或在自愿的前提下,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在置换职工身份的同时,出售给职工。
产权制度改革,是政策性极强、牵动面极广的改革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履行程序,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要坚持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则,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运行模式;要以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各层面职工自觉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3.打造市场竞争主体
事企分离目的在于为打造市场竞争主体铺平道路,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要在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的前提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策略,在总局和局院两个层面上分别构建重点企业和区域性集团公司。总局重点培育专业性强、技术领先、人员精干、制度先进为特征的重点企业,使之逐步成为产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力雄厚的产业核心企业。局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市场,重点构建市场地域性鲜明的骨干企业,并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调整归并、资源整合优化,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管理扁平高效、品牌效应优良的区域性集团公司。市场主体是适应市场的产物,打造市场竞争主体,要以产权关联为纽带,以做优、做大、做强为目标,符合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经得起市场的严酷考验,做到循序渐进,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三大改革工程,核心在产权制度改革,前提是事企分离体制建立,目的是打造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要正确处理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总局构建专业化重点企业与局院发展区域性多元化集团公司或区域性专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任务整体协调、有序高效地推进。
(二)加快发展的三大任务
1.突出加强矿产地质勘查
地质勘查作为中国冶金地质第一主业中的重中之重,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资源保障力的神圣使命。高起点,大手笔,充分发挥中国冶金地质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占有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强化中国冶金地质的经济基础,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是“十一五”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一要进一步调整地质工作布局,突出加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的地质勘查工作。针对经济建设紧缺的铁、锰、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锡、金等大宗支柱性矿产,重点在大兴安岭、阿尔泰、东西天山、雅鲁藏布江、中蒙边境、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大、中比例尺的矿产勘查和区带物化探工作,广泛获取有效找矿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评价、成矿预测、选区选点,择优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取得地质找矿新突破。同时根据地质找矿战略西移的实际,适时建立西部地质工作协调机构。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地勘投入产出回报机制和风险投资主体。高风险、大投入是地勘工作的产业属性。加快矿产资源快速评价步伐,获得有价值的矿权,必须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一方面,总局和各局院要适时培育好地矿风险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有限的地勘事业费的作用,按市场方式,投向有望矿区,形成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联合勘查,引入实力雄厚的中外公司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化解地勘投资风险,也可加快勘查步伐,实现矿权增值,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三要突出加强列入国家计划的资源枯竭矿山地质工作,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为切入点,积极承揽矿山生产勘探,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探边摸底及寻找新的原料基地,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四要针对地质找矿难度加大的客观实际,提高地质科技创新水平,总局拟在适当时候,组建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增强地勘业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的核心任务是为总局地质找矿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为市场主体在重点成矿区带,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有偿技术智力支持。五要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脆弱区,开展包括环境地质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水文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等,不断拓展地勘业的经营领域和产业链。六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睦邻友好国家为重点,以铁、锰、铬、铜、金等矿种为主,以融资或合资组建公司的方式,开展周边国家重点成矿区带的调查与评价,选择合适矿区进行勘查开发。
2.规模发展地质技术服务业
发展以工勘、地理信息为主体的地质技术服务业,是中国冶金地质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优势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稳定队伍、发展主业的客观要求。工勘重点是打造中基发展、山东正元建设、中南勘基、中冶地勘、山西冶金岩土等资质较高、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做强做实,形成一批在国内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核心技术研究,全方位引进、吸收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注重加强地下空间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密切关注国家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工程建设及特殊工程领域的有关市场和技术服务,以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不断壮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要由生产组织型逐步转向经营管理咨询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效能,深入研究工艺、工序体现在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方式,以实现做规模、提效益的目的。地理信息业要重点打造山东正元、武汉科岛、河北天元等,以“3S”技术,努力培育各自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矿产资源勘查、通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找准服务领域,将技术服务做精做优;要构建研发和应用两级平台,以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大应用软件和技术开发的力度,通过合作、提炼和创新,使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和服务跃居国内领先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产权为纽带、利益为杠杆,联合打造高端技术研发支持平台,下决心改造和提升现有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坚决扭转高端技术低端操作的被动局面。
3.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超硬材料生产和机械装备制造既是支撑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业之一,也是颇具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一是着力加强黑旋风投资公司平台的功能与建设,推进制造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延伸产业发展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完善黑旋风科技园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展开二期建设,增强制造业的市场扩张能力和产业吸附能力。三是黑旋风锯业公司,要继续向亚洲最大、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迈进,进一步完善市场拓展战略,调整市场布局,规范市场运作,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激光锯片、框架锯、超大型锯片和复合锯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机械公司要以世界先进机械制造业为目标,选择高附加值的产品,建立完善CAD系统、机械加工系统和销售系统,加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五是中印合资晶日公司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继续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按“精干单晶,壮大工具,稳定材料”的发展思路,实现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继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使金刚石合成和金刚石工具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产品结构、企业发展战略。六是黑旋风、晶日两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机制,规范策划行为,加速成为中国冶金地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知名的工业企业。
中国冶金地质初具规模的地质技术服务和超硬材料生产及机械装备制造,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产物。这些产业的形成,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专业技术优势;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牢牢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我们要站在宏观经济整体的高度,以国际化视野,研究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要从各局院、各重点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间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主业突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闲置地物、地产的利用和开发,使之成为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政策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继续实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地方政府在已增加属地化地勘单位执行地方政策投入的基础上,正在抓紧落实《决定》精神,加大措施落实上述规定。按《决定》要求,作为中央管理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应比照上述规定执行,目前,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落实《决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希望能与属地化地勘单位一样执行国务院的上述规定,也希望国土资源部予以关注、反映和支持。
(二)地质勘查能力建设问题
一是地质找矿难度加大,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装备,现有的技术和装备远不能满足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急需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地质勘查效果,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地勘单位地质勘查能力建设,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资金投入,改善装备水平,增强地质勘查能力。
二是由于地勘单位成立时间长,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在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部分基地仍处偏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改善。为此,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2003年12月13日向国资委、财政部报送的《关于执行国办发〔2003〕76号文等有关情况汇报》材料中,提出了对远离城镇、职工生活和工作相当困难、严重影响稳定和发展的14个野外地质队基地实施搬迁改造。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专门提出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快步伐。
三是产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非常雷同的产业,小而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半数以上的单位负债率超过60%,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地勘单位资本金问题
资本金不足是地勘单位的共性问题,地勘单位转企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国家多年没有对地勘单位进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改制很难实现。建议考虑采取政策优惠方式,予以解决地勘单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将地勘单位转让矿业权的收入全额转增资本金;二是对地勘单位经营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将减免税金全额转作资本金;三是国家投入资金形成的矿业权,免交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将免交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全额转增资本金;四是允许地勘单位占用的划拨土地无偿变性并进行商业开发。运用多种方式为地勘查单位积累资本金,创造条件实现改制。
(四)中央和地方地勘单位待遇差距继续加大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针对地勘单位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补贴,同处一地的中央地勘单位一直未能享受,中央和地方同样性质单位职工待遇差距逐年拉大,离退休职工屡有上访。2006年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重视和关怀,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但没有考虑原有差距,反而对地质勘查单位在职职工增资费用只安排70%,其余30%由单位自行解决,这更拉大了与地方地勘单位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分配不公平程度,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五)地勘单位矿业权的权益没有保障的问题
管理矿业权的政府部门经常政企不分。政府审批权限过大,造成一级市场活跃,二级市场不发育。各级政府热衷于用行政权力运作矿权并出资设立项目控制矿业权。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矿业权市场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比例还很大,远没有形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格局。由于多级审批、层层设障,加上勘查登记操作不规范,造成地勘单位勘查成本加大,矿业权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勘查登记和办理矿权延续等环节受隶属关系的影响,矿权管理部门对中央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分别对待,使中央地勘单位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中央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工作受此制约并逐渐被边缘化。建议尽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和相关的配套法规,明确国有地勘单位作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载体;政府部门从矿业权市场中退出,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矿权交易平台;确保勘查单位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获取风险勘查的最大利益。
(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我们虽然抓住了市场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使长期以来积累的先进生产力得到一定释放。但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冶金地质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跳出地勘单位的圈子,仍然是以事业的理念管理企业,以行政的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经济总量规模不大,经营资产存量少,底子薄,负担重,且发展不平衡;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匮乏,产业科技带头人短缺等是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已改制的企业,改制不彻底,治理不规范,企业责权利不清晰,活力不强,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也是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方面。这些将通过持之不懈地推进改革逐步深化。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目前虽然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作为中央管理的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我们将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对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并积极寻找国家急需矿物资源,争取矿产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找矿突破,在推进地勘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勘体制改革以及在拓宽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将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营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并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地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