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张克信
⑴ 地质大学出过什么杰出人士或名人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⑵ 王国灿的主要论著
1. 王国灿 桑隆康。桐柏造山带东段结晶基底杂岩中的大型“”型背斜及形成构造背景。地球科学,1996,21(3):291-294。
2. 王国灿 杨巍然。大别山核部罗田穹隆形成的构造及年代学证据。地球科学,1996,21(5):524-528。
3. 王国灿 张克信等 东昆仑造山带结构及构造岩片组合。地球科学,1997,22(4):352-356。
4. 王国灿,杨巍然。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地球科学,1998,23(5):461-467。
5. 王国灿 杨巍然 地质晚近时期山脉地区隆升及剥露作用研究。地学前缘,1998,5(1-2):151-156。
6. 王国灿,梁斌等。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构造复位-东昆仑造山带研究实践。中国区域地质,1998,增刊:25-30。
7. Wang Guocan and Yang Weiran. Accelerated Exhumation ring Cenozoic in the Dabie. Mountains: Evidence from Fission-Track Ages.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8, 8. 王国灿、张天平、梁斌等,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复合蛇绿混杂岩带及“东昆中断裂带”地质涵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2):129-133.
9. 王国灿、侯光久、张克信等,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动力转换, 地球科学,2002,27(1):2-12。
10. 王国灿,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的一种新途径——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地质科技情报,2002,12(4):34-40。
11. Wang Guocan, Chen Nengsong, Zhu Yunhai, Zhang Kexin. Late Caledonian 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East Kunlun Belt, Qinghai,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evidence from geochron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77(3):311-319。
12. 王国灿,向树元,John I.Garver 等。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地球科学,2003,28(6):645-652。
13. 王国灿,吴燕玲,向树元等,东昆仑东段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与地貌变迁,地球科学,2003,28(6):583-592。
14. 王岸,王国灿,向树元,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关系,地球科学,2003,28(6):675-679。
15. 杨巍然,王国灿,简平。大别造山带构造年代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 张克信,殷鸿福,朱云海,王国灿等。造山带混杂岩区地质填图理论、方法与实践—以东昆仑造山带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 朱云海,张克信,王国灿等。东昆仑复合造山带蛇绿岩、岩浆岩及构造岩浆岩浆演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⑶ 金钉石(它是远古时期动物的化石,现在镶在石头里,呈一粒一粒黄色的物体)
早在1923年,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美籍教授葛利普就注意到长兴县灰岩中的动物化石群并命名为长兴灰岩。196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盛金章院士及时命名了“长兴阶”,以代表二叠纪最晚期的地层。科学家先后在这里采集到15个大类近400种化石,证明煤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群。
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克信在这里发现牙形石化石,1986年中国古生物学家殷鸿福提出以牙形石取代菊花石作为划分二叠系和三叠系、同时也是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准,这是地质年代中最重要的3个金钉子之一。由于在约2.5亿年前的这一时代,发生过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而备受世人关注,在这次灭绝中有70%到90%的物种消失了。中国自1977年开展长兴灰岩界线及国际地质对比规划项目后,先后有25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一研究。
1983年长兴煤山与四川广元、西藏色龙西山、克什米尔等被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为候选“金钉子”。中国的王成源教授将点位定于煤山D剖面27C层,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支持。中外学者携手对煤山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质年代、同位素地层等多学科、高分辨率研究,并于1996年中、美、俄、德等国9名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联名文章,共同推荐中国浙江长兴煤山的牙形石化石为划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标准化石,后经国际学术组织界线工作组、三叠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轮投票,最后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认可,从而使长兴煤山成为这一重要地质年代唯一的“金钉子”。
地质遗迹众多、古生物化石丰富的中国又一次获得了“金钉子”,这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⑷ RGMAP第四系钻孔怎么录入
RGMAP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以1:25万合、六、蚌三幅第四纪钻孔录入为例
王志伟,童劲松,储东如,吴维平,汪德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 在安徽省1:25 万合肥、六安、蚌埠三幅的数字填图试点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对第四纪钻孔的录入,我们初步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第四纪钻孔录入及其柱状图生成过程的工作方法,已基本上达到了第四纪钻孔录入的推广应用的“实战性”以及地质调查《总则》和有关《规范》的要求,证明第四纪钻孔的录入技术与方法是可行的。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传统地质资料的精度与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开支。
关键词: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第四纪剖面;岩石花纹库
1 数字填图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逐步实现了全球的数字化。当然了,区域地质调查也不例外,也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调查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地质方法、遥感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地质方法。
传统的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是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上,并把相应的地质观测点及界线手绘在地形图上。一幅1∶25万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实测地质路线长度一般在2500~3500km,平均间距在3~8km之间,数据采集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仅记
录簿就可多达60~100本,并且获取的野外地质资料基本上处于分散的、非动态的
管理现状,极大地制约了资料利用和价值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始了新一代地质填图,他们普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遥感系统(RS)等高新技术,向填图全程计算机化与成果数字化、网络化及地质三维分析可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1 -4] 。
基于RGMAP 数字填图系统,即用地质方法完成数字地质图的工作称为数字地质填图,简称为数字填图。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数字填图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工作,经过几
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PRB数
字填图技术, 以GIS, GPS, RS技术
与手持计算机集成的野外数据采集
器为主体的新6件(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蓝牙GPS、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 ,如图1构成了我国数字填图的科学技术支撑[2-6 ]。
作者简介:王志伟(1981—),男,双学士,助理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2 第四纪钻孔录入的理论基础
在RGMAP数字填图系统中,第四纪钻孔录入是在RGMAPGIS数字填图和RGSECTIONGIS数字剖面两个系统中完成的,它们是通过剖面编号进行连接的,所以数字填图和数字剖面中对应的两个剖面编号一定要一致,否则就不能对应起来了。首先,在数字填图中新增一钻孔,设剖面编号201;其次,在数字剖面中新建一剖面,剖面编号也设为201;然后,录入数据,生成柱状图;最后,你就可以在数字填图中“PRB数据操作”按钮下找到“显示剖面图柱状图→显示钻孔柱状图”以察看你所生成的钻孔柱状图,至此你就完成了第四纪钻孔的录入。在数字填图系统3.5以前的版本中第四纪钻孔的录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钻孔信息中的编录者与录入者在生成柱状图时,交换了位置;
(2)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化学地层和年代地层与岩石地层的数据录不进去;
(3)层厚在柱状图中显示不出来,而柱状图中显示的数据则是分层厚度的加和;
(4)柱状图中的岩性花纹显现不出来,即有岩性代码,但在柱状图中生成不了花纹;
(5)岩性柱中,要先把“接触关系”后的几项内容先录进去,然后再录“层号”与“接触关系”;否则按正常顺序录,当敲进去岩性名称时,前面已录的内容就会消失;
(6) 有的剖面分层线没有画出,第四系钻孔数据录入部分数据录入不正常。
就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和中国地调中心进行了沟通,经测试,确认为程序的DEBUG出现了问题,经过修改,目前3.5版本基本解决了上面存在的问题[6-8 ]。
3前期工作(包括前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我们收集了有关合、六、蚌三幅的钻孔资料,大约有500多个钻孔;后经过分析、整理,选择300个第四纪钻孔,作为前人的数据。此外,在本区中我们还实际布置了三条钻孔线。由于1:25万六安幅第四纪覆盖区不多,所以我们只在1:25万合肥和蚌埠幅布置了钻孔线。合肥幅第四纪覆盖面积比较大,因此,我们布置了两条线,Ⅰ线和Ⅲ线,如图1、图3,蚌埠幅只布置了Ⅱ线,如图2。Ⅰ线长192.95米,有6个孔,最深41.8米;Ⅱ线长120.2米,分布了6个孔,最深孔为43米;Ⅲ线长502.1米,10个孔,最深孔达56米,基本上控制
了测区内的整个第四纪。
数据收集完了之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首先,我们把所有的钻孔数据制成卡片;其次,根据座标进行分类,把它们放到每一个1:10万的图幅中。最后,就是对钻孔进行编号了,由于1:10万图幅较多,又考虑到以后能够快速查询的问题,我们统一对每一个1:25万的图幅进行编号,每一编号有一个三位数组成。一个1:25万的图幅包括9个1:10万的图幅,第一个1:10万的图幅中钻孔编号以0开头,如第七个钻孔就编为007。依次类推,第二个
1:10万图幅中的钻孔以1开头,也就是1XX,第三个图幅中的钻孔编为2XX…….下面以1:10万合肥幅的007为例,介绍一下第四纪钻孔的录入。
4数据的录入
第四纪钻孔的录入是在RGMAPGIS数字填图和RGSECTIONGIS数字剖面两个系统中完成的,它们是通过剖面编号进行连接的。首先,在数字填图中打开1:10万合肥幅的PRB库,在“PRB数据操作”中新增一钻孔基本信息,设剖面编号007,填完各有关信息,这样在数字填图中的操作就完成了,下一步就要在数字剖面中进行操作了。同样,在数字剖面中打开1:10万合肥幅的“剖面组织”,新建剖面名称007,即剖面编号、钻孔编号,然后,“打开”,至此你就新建了一剖面。在“钻孔剖面”按钮下进行以下操作,“钻孔数据编辑”中录入数据→“第四系钻孔计算制图”中生成柱状图→“绘制钻孔柱状图”中检查柱状图。需要说明的是:第四系钻孔柱状图的生成只是在数字剖面中的“钻孔剖面”下进行的,不在其它按钮中进行操作,所以就使第四系钻孔柱状图的生成异常简单。当你完成了第四系钻孔柱状图的生成工作之后,你就在数字填图与数字剖面之间以剖面编号007建立了连接。最后,你就可以在数字填图中“PRB数据操作”按钮下找到“显示剖面图柱状图→显示钻孔柱状图”以察看你所生成的钻孔柱状图,看是否符合你的要求,否则就进行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至。这样你就完成了第四纪钻孔的录入。
5岩石花纹库的制作
本系统具有一岩石花纹库,但是不是很全,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岩石花纹录进来,所以就会出现在库中找不到你需要的岩石花纹的现象,这就要求你自己来制作你所需要的岩石花纹。本系统附带了一岩石花纹设计程序,你安装了此程序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一程序进行岩石花纹设计了。程序中包含岩石花纹库和符号库,你可以对其进行组合来来获得自己需要的岩石花纹。此外,你也可以自己来设计你需要的花纹,这里的所有花纹都是由线来组成的,你可以修改线的参数来得到你要的各种符号,如点,你可以修改线的参数把它变的尽量短,短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点。然后,对这些线进行组合就得到了你要的符号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设计好的岩石花纹不能直接使用,因为它不在你需要的目录下,所以,要使用它,你还需要把它放到正确的目录下。具体操作为:
将岩石花纹设计程序中的包SIGNS32.LIB 和 YSK32.LIB包拷进数字填图程序所在的目录里,如你是在默认状态下安装的RGMAP 数字填图系统,你就可直接把这两个包放到“C:\Program Files\MeMapGIS67\Program”这一目录下覆盖以前的包,这样,修改后的SIGNS32.LIB 和 YSK32.LIB才能被数字剖面程序调用。
此外,你也可把GB958.MDB、RGMAP_LITHOSIGN.EXE和RGMAP_SIGN.EXE直接拷进数字填图程序所在的目录里,运行程序后,就可直接被数字剖面程序调用[7 ]。
6第四纪钻孔录入技术的应用
数字填图中第四纪钻孔的录入技术,不仅可以在目前的区调项目中利用,他
还可以运用于其它项目中,其它的非数字填图项目中。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自动生成柱状图的功能,只要你需要柱状图,把数据录进去,柱状图就会自动生成,然后你再根据你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修改。如我们单位的“合肥城市地质”项目中的钻孔柱状图就是利用这一技术完成的。图5是在数字剖面系统下自动生成的,原始的,没有经过修改的,个性化修改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剖面――图6 。
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在柱状图的绘制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开支。
结束语
在安徽省1:25 万合肥、六安、蚌埠三幅的数字填图试点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通过对第四纪钻孔的录入,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第四纪钻孔录入及其柱状图生成过程的工作方法,已基本上达到了第四纪钻孔录入的推广应用的“ 实战性”以及地质调查《总则》和有关《规范》的要求,证明第四纪钻孔的录入技术与方法是可行的。通过数字填图技术在第四纪钻孔录入中的推广应用,与传统的第四纪钻孔录入方法相比,我们摸索总结出这套工作方法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第四纪钻孔录入手工繁琐的工作过程,大大加快了野外、室内资料整理和处理的速度,并实现了第四纪钻孔录入原始资料由过去纸介质存贮方式向数字化存贮方式的飞跃,从而有效地防止地质调查原始资料的损坏和丢失现象发生。
(2)通过对前人地学多源数据的整合分析、数字化处理和技术数据集合管理,并有目的地开展第四纪钻孔的验证和综合分析对比,达到将前人地学资料“转译”成可利用的“新资料”的目的,实现了对前人地质资料及地质调查专业成果的再次开发利用;从而提高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3)有利于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多源信息的整合应用以及有用地质信息的灵活检索和快速提取,从而使地质调查部门更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4)通过建立岩石花纹库,从而解决了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岩石花纹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提高钻孔数据采集效率和钻孔资料收集的准确度,并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但应该指出的是,这套系统中第四纪钻孔的录入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在试验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寻找,并结合地质调查的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以加快数字区调软、硬件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9-13 ]。
致谢
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过程中,得到安徽省地质调查院钟华明教授级高工和戴圣潜教授级高工的指导和审阅,在成文过程中得到李运怀高级工程师和管后春助理工程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 1 ] 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 ].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 2 ] 于庆文, 李超岭, 张克信,等.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0-376
[ 3 ] 李超岭,张克信.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性多源地学空间信息集成若干问题探讨[ J ]. 地球科学, 2001, 26 (5) : 545 - 550.
[ 4 ] 杜道生,陈军,李征航. RS GIS GPS的集成与应用[M ].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
[ 5 ] 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7-383
[ 6 ]葛梦春,方成名 ,于庆文,李超岭.数字路线地质调查与数字填图方法[ J ]. 新疆地质,2003,21(增刊):26-32
[ 7 ]于庆文,李超龄,张克信,等编写.数字填图技术应用培训教材(之一) [M].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 8 ] 国家地质总局书刊编辑室.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一分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 9 ]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 10 ]李超岭. 我国数字填图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 新疆地质,2003,21(增刊):1-6
[ 11 ]覃小锋,周开华等.1:25万修测区数字地质填图前人剖面资料录入、验证的工作方法———以广西1:25 万玉林市幅为例[ J ].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5,1:60-67
[ 12 ] 覃小锋,胡贵昂,周开华等.1:25万玉林市幅PRB数字地质填图方法研究[ J ].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3):205-208
[ 13 ] 宁振国,杨恩秀等. PRB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1∶25万济宁市临沂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为例. [ J ].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10):54-57
Application of RGMAP Technique i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 example of Quaternary bore recording of three sheets of 1:250000 Hefei ,Lu’an, Bengbu
WANG Zhiwei, TONG Jinsong, CHU Dongru, WU Weiping, WANG Dehua
(ANHUI Academy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Anhui,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stage for about three years in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ree sheets of 1:250000 Hefei ,Lu’an, Bengbu in Anhui Province,the authors also recorded Quaternary bore and completely summarized a set of work method for Quaternary bore data input. Technique of Quaternary bore recording and column generating automatically has significance of extending application and has met the standard of Geological Survey. It proves feasibility of Technique of Quaternary bore recording .Besides, it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working , has economized time and has saved expenses.
Key words: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mapping technique; Quaternary section;Rock pattern dictionary
⑸ 华南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牙形石序列及其演化谱系
丁梅华赖旭龙张克信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基于全球二叠系-三叠系候选界线层型和点(GSSP)—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牙形石材料,本文主要讨论了牙形石序列及Clarkina和Hindeos-Isarcicella谱系的演化。建立了3个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石带,从下往上依次为: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Hindeo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isarcica带。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动物群,即: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C.subcarinata动物群、Hindeos latidentatus-Clarkina meishanensis动物群和Hindeos typicalis动物群。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牙形石序列的建立对于完善牙形石分带和全球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在煤山剖面上精确确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建立于煤山D剖面上的Clarkina演化系列仅出现在上二叠统,它代表了欧亚型Clarkina系列的后裔。该演化系列主要由Clarkina orientalis(Barskov and Koroleva)、C.subcarinata(Sweet)、C.wangi(Zhang)、C.changxingensis(Wang and Wang)、C. carinata(Clark)、C.dicerocarinata(Wang and Wang)等组成。Clarkina orientalis是C.subcarinata的祖先。C.subcarinata演化成3个分支,即:C.changxingensis、C.deflecta和C.carinata。C.deflecta进一步演化成C.dicerocarinata。Clarkinawangi的演化尚不清楚。长兴煤山剖面的Hindeos-Isarcicella演化系列为Hindeos latidentatus-H.parvus-Isarcicella turgida-I.isarcica。
关键词牙形石序列谱系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煤山华南
1引言
自从殷鸿福等(1988)提出Hindeos parvus的首次出现作为全球三叠系的底界以来,这一建议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层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所接受。因此,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石动物群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长兴煤山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作了详细研究[1~14]。为了研究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附近含牙形石层,并建立详细的牙形石序列和演化谱系,我们牙形石研究小组在煤山剖面作了大量工作。作者之一张克信和两位研究生于1993年至1995年间,在煤山从东至西的7个采石场剖面上逐层采集了第24e层到第29层的120个牙形石样品。平均采样间隔为6cm,其中第27a层到第28层的采样间隔为4cm,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剖面第28层的sarcicella isarcica、B剖面的第25层中的Hindeos latidentatus均是在煤山剖面首次发现[10,11]。这样,煤山剖面新的牙形石材料使研究建立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完整的牙形石序列并讨论牙形石演化谱系成为可能。
2牙形石带
根据煤山7个剖面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第24层到第29层牙形石产出特征,可分为3个牙形石带。从下往上讨论如下(图1):
图1长兴煤山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主要牙形石的分布图
1—粘土;2—钙质泥岩;3—泥灰岩;4—泥质微晶灰岩;5—硅质微晶灰岩;6—生物碎屑微晶灰岩;7—石英;8—锆石;9—微球粒;10水平层理;11—波状层理;12—递变层理;13—
2.1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
Clarkina changxingensis(Wang and Wang)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附近分布于第24e层到第27b层,往下可延至长兴组下段的中部。Clarkinachangxingensis带以C.changxingensis(Wang and Wang)的首次出现作为其底界,以Hindeos parvus(Kozur and Pjatakova)的首次出现作为其顶界。C.changxingensis分子在长兴组下段数量稀少,但在长兴组上段很丰富。王成源和王志浩[1]于1979年将长兴组分为2个牙形石带,即: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 lecta带和C.subcarinata-C.wangi带。这2个牙形石带是顶峰带,它们之间的界线不清,两个带明显部分重叠。因此,丁梅华对此2带进行了修订,并建议将长兴组从下往上分为C.subcarinata带和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2个牙形石带[15]。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第24e层到第27b层从下往上包含如下3个动物群:
动物群1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C.subcarinata动物群。该动物群由Clarkina changxingensis(Wang and Wang)、C.deflecta(Wang and Wang)和C.subcarinata(Sweet)组成。它分布于第24e层,Clarkina changxingensis丰富,以Hindeos latidentatus(Kozur,Mostler and Rahimi-Yazd)的首次出现作为其顶界。该动物群分异度高,含牙形石种12个。在煤山剖面上本动物群与菊石Rotodiscoceras sp.及
动物群2Hindeos latidentatus-Clarkina meishanensis动物群分布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岩中(第25、26层)。本动物群以H.latidentatus(Kozur,Mostler and Rahimi-Yazd)和Clarkina meishanensis Zhang,Lai,Ding,Wu and Liu的出现为底界,以Clarkina meishanensis消失为顶界。与动物群1相比本动物群的丰度有所下降,但分异度仍然较高,含9个牙形石种。其中Clarkina changxingensis(Wang and Wang)和C.deflecta(Wang and Wang)仍占优势。含动物群2的层位相当于赵金科[2]的“Otoceras层”下部,盛金章等[3]的“混生层1”,殷鸿福等[9,16]的“下过渡层”的下部和王成源[7]的“界线层1”。动物群2在第26层——黑色粘土层中与菊石Otoceras(?)sp.、Hypophiceras spp.共生,这2个菊石属原被认为是三叠纪最早期分子。但是,它们的出现时代受到了质疑[6,17]。Otoceras(?)sp.、Hpophiceras spp.与许多二叠纪典型分子如Pseudogastrioceras sp.、Clarkina changxingensis和C.de lecta共生。杨守仁等[18]报道在江苏镇江大力山原定为三叠系底部的Hypophiceras层所含的牙形石均为晚二叠世长兴期典型分子,应与本文的动物群2属同期产物。在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上Kozur口头报道了把格陵兰的样品送给Sweet教授后,后者在下Hpophiceras层中发现了早长兴期的牙形石Clarkina subcarinata和C.orientalis;在Otoceras boreale层中发现了晚长兴期的Hindeos latidentatus;在Ophiceras层中发现了H.parvus(二叠系-三叠系工作组通讯,1993年2号)。这进一步说明Otoceras层下部和Hypophiceras层可能属于长兴阶顶部而不属于下三叠统。
动物群3Hindeos typicalis动物群产出于第27a和27b层。该动物群是以二叠纪Clarkina类群牙形石分子如Clarkinade lecta(Wang and Wang)、C.orientalis(Barskov and Koroleva)、C.meishanensis Zhang,Lai,Ding,Wu and Liu的大量绝灭作为开始,以三叠系底部的Hindeos parvus(Kozur and Pjatakova)的首次出现作为其顶界。本动物群以Hindeos typicalis(Sweet)最常见,含少量Ellisoniasp.。在华南乃至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上,在Hindeos parvus(Kozur and Pjatakova)首次出现以下一般有一段厚数厘米到数米的地层,除含Hindeos typicalis及少量Ellisonia外,其他牙形石少见,该段地层即为动物群3的赋存层位。动物群3属种单调,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是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后生物复苏前的低潮期产物。Sweet[19,20]在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盐岭地区建立了Hindeos typicalis带作为下三叠统的第一个牙形石化石带。Matsuda[21]从下往上将其进一步划分为Hindeos minutus带、Hindeos parvus带、Isarcicella isarcica带,并认为Hindeos minutus带和Hindeos parvus带分别归于Otoceras woodwardi菊石带的下部和上部,而Isarcicella isarcica带则归于Ophiceras tibeticum菊石亚带的下部。作者认为本文中的Hindeos latidentatus-Clarkina meishanensis动物群和Hindeos typicalis动物群相当,Matsuda的Hindeos minutus带可与Otoceras woodwardi带的下部对比;Hindeos parvus带相当于Matsuda的Otoceras woodwardi带的上部,Isarcicella isarcica带相当于Ophiceras带的下部。煤山动物群3的产出层位相当于盛金章[3,22]的“混生层2”下部,殷鸿福等[9,16]的“上过渡层”下部和王成源[7]的“界线层2”下部。
2.2Hindeos parvus带
该带分布于下三叠统的第27c、27d层中,以Hindeos parvus(Kozur and Pjatakova)的首次出现为底界,以Isarcicella isarcica(Huckriede)的首次出现为顶界。本带牙形石属种十分单调。王成源[73]曾在长兴忠心大队剖面上的第882-3层和第882-4层(相当于第27c、27d层)中报道了晚二叠世的Clarkina changxingensis和Hindeos julfensis(Sweet)。这表明Clarkina changxingensis和Hindeos julfensis的残存分子可延续到三叠系底部与Hindeos parvus共生,也就是说本带牙形石动物群具有二叠纪和三叠纪类型的混生特征。本带相当于盛金章等[3,22]的“混生层2”上部,殷鸿福等[9,16]的“上过渡层”上部和王成源[7]的“界线层2”上部。Hindeos parvus作为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的分子广泛分布。
2.3Isarcicella isarcica带
该带分布在第28、29层,是Isarcicella isarcica的延限带,以Isarcicella isarcica(Huckriede)的首次出现为底界,顶界不清。Isarcicella isarcica首次发现于煤山A剖面的第28层[10,11],但在第29a层该种没有发现(注:近年在第29层已发现了此种),但是在D剖面的第29a层发现了Isarcicella turgida(Kozur,Mostler and Rahimi-Yazd),也发现了Clarkina planata(Clark)[20]。在具体情况下,Isarcicella turgida的出现可早于[23]或晚于[24]I.Isarcica的出现。一般认为上覆的含I.turgida的层位仍属于Isarcicella isarcica带,即使在含I.turgida的层位中没有发现I.isarcica。根据第29a层牙形石特征,由于Isarcicellaturgida在该层的出现,作者认为它属于Isarcicella isarcica带。本带相当于盛金章等[3,22]“混生层3”,殷鸿福等[9,16]的“上过渡层”顶部和王成源[7]的“界线层3”以及杨遵仪等[4]的Pseudoclaraia wangi-Ophiceras带的底部。Isarcicella isarcica与Hindeos parvus一样,是世界性广布分子,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均有产出。
3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Clarkina谱系和Hindeos-Isarcicella谱系
3.1Clarkina谱系演化
煤山D剖面上的Clarkina演化系列仅出现在上二叠统并代表欧亚演化系列的后代[25]。它主要由Clarkina orientalis(Barskov and Koroleva)、C.subcarinata(Sweet)、C.wangi(Zhang)、C.changxingensis(Wang and Wang)、C.deflecta(Wang and Wang)、C.carinata(Clark)和C.dicerocarinata(Wang and Wang)等组成。煤山D剖面上长兴期Clarkina种的分布见表1。有关Clarkina演化系列(图2)讨论如下:
表1煤山剖面长兴期Clarkina种的分布
图2Clarkina谱系演化
Clarkina orientalis(Barskov and Koroleva)在煤山剖面发现于龙潭组上部,所以,Clarkina orientalis仍然是C.subcarinata(Sweet)的祖先。C.subcarinata在长兴期演化成3个分支,它们是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和C.carinata。C.changxingensis的Pa分子是一种对称性分子,该种的分布范围自长兴组下段中部到长兴组上段的顶部。Clarkina deflecta的Pa分子明显具有一个对称过渡系列(表2),其Pa分子根据隆脊与其齿台后缘相交于中部、左边或右边,分别称为近对称型、左(旋)型和右(旋)型。C.deflecta分布于长兴组下段中部到长兴组上段的顶部。Clarkina deflecta通过其Pa分子齿台前缘的分化进一步演化成Clarkina dicerocarinata(Wang and Wang)。Clarkina carinata是通过C.subcarinata齿台后缘一侧或两侧变窄演化而来。Clarkina wangi分布于长兴组下段中部到长兴组上段,它可能是由Clarkina leveni(Kozur,Mostler and Pjatakova)演化而来,但这一假设未被证实。
表2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组Clarkina delecta的Pa分子的后端对称性分类
总之,Clarkina谱系的繁盛阶段在晚二叠世,尤其是在长兴期。
3.2Hindeos-Isarcicella谱系演化
Hindeos parvus(Kozur and Pjatakova)是介于sarcicella和Hindeos之间的牙形石种。Hindeos parvus的Pa分子的形状与Hindeos属其他种十分相似,但在尚无parvus的分枝型分子的报道这一点上又与Isarcicella很相似。这样,H.parvus的归属还未确定。本文将H.parvus归入Hindeos属。Hindeos parvus分布于三叠系底部,出现比Isarcicella isarcica早。因此,H.parvus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indeos-Isarcicella谱系演化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在长兴煤山B剖面的第25层(白粘土)中发现了Hindeos latidentatus(Kozur,Mostler and Rahimi-Yazd)。我们认为H.latidentatus是Isarcicella谱系的先驱分子。除H.parvus细齿高度比H.latidentatus细齿高度要高之外,H.latidentatus的Pa分子与H.parvus的Pa分子十分相似。Orchard[26]将煤山B剖面第25层中的Hindeos latidentatus定为H.aff.parvus。但是,我们认为H.latidentatus可从晚长兴期延至早格里斯巴赫期,而H.parvus仅出现于格里斯巴赫期。煤山B剖面的标本更接近于H.latidentatus而不是H.parvus。下面根据长兴煤山剖面的牙形石资料对Hindeos-Isarcicella谱系演化进行讨论(图3)。
图3煤山剖面Hindeos-Isarcicella谱系Pa分子的演化
Isarcicella isarcica(Huckriede)采自煤山A剖面第28层;I.turgida(Kozur,Mostler and Rahimi-Yazd)产于煤山忠心大队剖面的第882-3层(据Wang,1994);H.parvus(Kozur and Pjatakova)产自煤山D剖面第27c层;H.latidentatus(Kozur,Mostler and Rahimi-Yazd)产于煤山B剖面二叠系顶部的第25层
Hindeos-Isarcicella谱系由H.latidentatus、H.parvus、Isarcicella turgida和Isarcicella isarcica组成。Hindeos latidentatus出现在煤山B剖面上二叠统顶部的第25层(白粘土层),与Clarkina deflecta和C.changxingensis共生。这说明H.latidentatus出现的层位在上二叠统并低于H.parvus带。本文所讨论的H.latidentatus的Pa分子是根据齿台的长宽比以及细齿的长度来区别于H.parvus的Pa分子的。Hindeos latidentatus通过增加除主齿之外的细齿的长度、膨大基腔宽度,演化成H.parvus。H.parvus出现在长兴煤山D剖面的第27c层。该种广布于下三叠统底部,其首次出现早于I.isarcica。在齿台口面的两侧发育一条横脊的I.turgida自H.parvus演化而来,它发现于煤山忠心大队采石场剖面的第882-3层[7](相当于煤山D剖面的第27c层)。根据伊朗中部[27]和伊朗西北部[23]的资料,I.turgida的首次出现晚于I.isarcica;而在奥地利的Gartnerkofel剖面I.turgida出现早于I.isarcica[24]。I.turgida通过在其齿台上面的一侧发育一个细齿演化成I.isarcica。在煤山A剖面第28层首次发现了I.isarcica。最后I.isarcica演化成口面两侧具有细齿的分子,可能代表Hindeos-Isarcicella谱系中最年轻的分子。Hindeos-Isarcicella演化系列在格里斯巴赫期末绝灭。
如上所述,indeos-Isarcicella演化谱系由latidentatus-parvus-turgida-isarcica组成。
4结论
在煤山剖面丰富的牙形石资料的基础上,可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建立3个牙形石化石带,并可进行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从下往上,这3个牙形石带是: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Hindeo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isarcica带,其中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包含3个动物群。作者同时揭示了在煤山剖面Clarkina谱系和Hindeos-Isarcicella谱系的存在。这不仅证明了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是连续的,而且也证明了Hindeos 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底界的标志。
致谢美国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和科学博物馆的Lucas博士对本文英文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涂丽娟、黄剑勇完成了本文英文文稿的排版工作;本文得到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资助号:49472087,49632070)。在此特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成源,王志浩.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纪龙潭组、长兴组牙形刺及其生态和地层意义.见: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编.中国微体古生学会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14~120.
[2]赵金科,盛金章,姚兆奇等.中国南部的长兴阶和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的界线.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丛刊,1981,2,1~85.
[3]Sheng Jinzhanhg,Chen Chuzhen,Wang Yigang,Rui Lin,Liao Zhuoting,Y.Bando,K.Ishi and K.Nakamura.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middle and eastern Tethys.Journal of Faculty of Science,Hokkaido University,Ser.4,1984,21(1),138~181.
[4]杨遵仪,殷鸿福,吴顺宝,杨逢清,丁梅华,徐桂荣.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5]张克信.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动物群及地层意义.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7,12(2),193~200.
[6]Yin Hongfu,Yang Fengqing,Zhang Kexin and Yang Weiping.A proposal to the biostratigraphy criterion of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Memoire della Societa de Geologic Italiana,1988,34,329~344.
[7]Wang Chengyuan.A conodont based high-resolution eventostratigraphy and biostratigraphy for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ies is South China.Palaeoworld,1994,4,234~248.
[8]王成源.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古生物学报,1995,34(2),129~151.
[9]Yin Hongfu,Wu Shunbao,Ding Meihua,Zhang Kexin,Tong Jinnan and Yang Fengqing.The Meishan section——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Albertiana,1994,14,15~31.
[10]赖旭龙,丁梅华,张克信.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Isarcicella isarcica的发现及其意义.地学探索,1995,11,7~11.
[11]张克信,赖旭龙,丁梅华,吴顺宝,刘金华.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20(6),669~676.
[12]Zhang Kexin,Ding Meihua,Lai Xulong and Liu Jinhua.Conodont sequenc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at Meishan section,South China.In: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candidates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ed.by Yin HF).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1996,57~64.
[13]Ding Meihua,Zhang Kexin and Lai Xulong.Evolution of Clarkina lineageand Hindeos-Isarcicella lineage at Meishan section,South China.In:Yin Hongfu(ed).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Candidates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Wuhan,1996,65~71.
[14]Wang Chengyuan,H.Kozur,Ishiga Hiroaki,G.V.Kotlyar,A.Ramovs,Wang Zhihao and Y.Zakharov.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t Meishan of Changxing County,Zhejiang Province,China——A proposal on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for the base of Triassic.Acta Microplaeontologica Sinica,1996,13(2),109~124.
[15]Ding Meihua.Conodont sequences in the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and the nature of conodont faunal changes at the systemic boundary.In:Sweet W.C,Yang Zunyi,Dickins J.M.and Yin Hongfu(eds).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09~119.
[16]殷鸿福,吴顺宝.过渡层——华南三叠系底界.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5,10(专辑),163~173.
[17]Yang Zunyi,Yang Fengqing and Wu Shunbao.The ammonoid Hypophiceras fauna near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t Meishan section and in South China: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In:Yin Hongfu(ed.).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 Candidates of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Wuhan,1996,49~56.
[18]杨守仁,王新平,郝维成.浙江、江苏“Hypophiceras”层中的二叠纪牙形石.科学通报,1993,38(16),1493~1497.
[19]W.C.Sweet.Permian and Triassic conodonts from a section at Guryul Ravine,Vihi District,Kashmir.Paleont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University of Kansas,1970,49,1~10.
[20]W.C.Sweet.Uppermost Permian and Lower Triassic conodonts of the Salt Range and Trans-Ins Ranges,West Pakistan.In:B.Kummel and C.Teichert(eds).Stratigraphic boundary problems:Permian and Triassic of West Pakistan.1970,207~273.
[21]T.Matsuda Early Triassic conodonts from Kashmir,India.part 1:Hindeos and Isarcicella.Journal of Geosciences,Osaka City University.1981,24(3),75~108.
[22]盛金章,陈楚震,王义刚,芮琳,廖卓庭,何锦文,江纳言,王成源.苏浙皖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22.
[23]H.Kozur H.Mostler und A.Rahimi-Yazd.Beitrage zur Mikrofauna permostratiadischer Schichtfolgen,Teil I:Neue Conodinten aus dem Oberperm und der basalen Trias von Nord-und Zentraliran.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Mitteilung Innsbruck,1975,5(3),1~23.
[24]H.P.Schoenlaub.The Permian-Triassic of the Gartnerkofel-1Core(Carnic Alps,Austria):Conodont biostratiraphy.Abhandlungen der Geologischen Bundesanstalt,1991,45,79~98.
[25]D.L.Clark and F.H.Behnken.Evolution and taxonomy of the North American Upper Permian Neogondolella serrata complex.Journal of Paleontology,1979,53(2),263~275.
[26]M.J.Orchard.Conodont fauna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Observations and Reservations.Permophiles,1996,28,29~35.
[27]Iranian-Japanese Research Group.The Permian and the Lower Triassic System in Abadeh region,Central Iran.Memoir of Faculty of Science,Kyoto University,Ser.Geol.and Mineal.,1981,47(2),61~133.
⑹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与意义
马飞飞1 李莉2 郭慧锦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RGMap 2.0升级到2010年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2010)。自开展此项技术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地质调查资料,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仍没有标准规范,影响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和验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组织形式、质量要求及数据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和探索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地质资料管理机构接收、检查地质调查资料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数据库资料 汇交技术要求
1 研究现状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开展了1:5万和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至2003年,研制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它使野外数据采集的空间定位及数据采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填补了我国地学信息野外现场数字采集技术的空白。传统的纸质笔记簿和手图,被具有GPS定位与导航显示、漫游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具图形编辑功能和电子笔记簿功能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所取代。这种全新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野外定位、标绘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地质现象描述、产状记录、采样、素描、照片、野外实测剖面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的功能,并采用了结构化数据库与非结构化地质观察现象文本数据库相结合的特点,辅以PRB 字典库,为地质学家野外调查提供了多方位技术支撑。通过4幅1:5万和10幅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试点应用,使数字填图系统已臻于完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推广数字填图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数字填图工作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从此,我国在全球真正率先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全程化[1~5]。
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由数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统构成。RGMap为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RGMapGIS为数字填图室内综合整理与数据处理子系统、MEMap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探矿工程数据采集子系统、MEMapGIS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区数据、控矿工程数据的数据综合、处理、制图子系统、MEExplo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可视化子系统。
2010年,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DGSS(2010)。该软件系统由4大子系统构成:①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
数字地质调查项目数据库资料汇交到目前仍没有标准规范而不能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很多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工作,但是地质资料却不能及时汇交并提供利用,汇交人不清楚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应汇交哪些内容,数据应如何组织,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目前主要运用于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因此笔者重点就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从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数据的验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 汇交内容
2.1 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综合成果、遥感、勘探工程库、基本信息、数字剖面等。
2.2 矿产远景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主要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基本信息库、勘探工程库、遥感、综合成果、大比例尺综合图和数字剖面、元数据和各类建库文档等。
3 格式要求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文件格式汇交,电子文件的命名、属性结构不得更改;各类成果库的整理应符合相关的数据库建库标准(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等。
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原则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项目开展中所使用的软件或根据开发时所用的工具软件而提交相应格式的电子文件。
数据库文件的汇交,应包括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库文件、元数据文件和数据库所涉及的字典库与系统库,以使数据库能够正常打开,汇交的数据库只能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带的系统库(SLIB)文件;确保数据库中各个图层齐全,属性完整,参数正确;删除数据库中的冗余文件及文件夹。汇交数据库的同时需汇交与数据库相关的建库工作报告、数据库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报告等文字材料。
以数据为主的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应汇交包括所有数据在内的表文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索引文件、备注文件、容器文件等。
以图形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的图形文件、图层文件、外挂库和浏览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属性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以及与数据库关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
以光栅图像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图像文件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
软件汇交,应包括最终形成的软件系统的安装程序、源代码以及软件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如有测试数据也应一并汇交。
非独立使用的软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软件或控件,无法提供时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说明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及其版本、生产商等相关信息。
4 文件的编制
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汇交时,数据库类文件应保持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身文件的组织方式、目录结构和属性结构。数据库类文件编制时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夹形式进行存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按照《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进行编制,装饰图层分层进行整饰,整饰图层的命名采用被整饰图层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olygon.wl,a_GeoPolygon.w,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的命名和属性进行编制;其他库文件按照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进行建库; 元数据按照《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采用元数据采集器进行编制。
“安装程序”、“源代码”、“技术文档”、“测试数据”等类别分类建立文件夹存放相应的电子文件。
数据库或软件类所用到各种工具软件的系统库、字库等相关文件要以独立文件夹的形式与其他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个系统共用一套文件,则可将它们存放在上一级文件夹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给予说明。
5 组织形式
每一份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电子文档以一个独立的子目录(一级子目录)置于根目录下,子目录名即为该份资料的电子文档号,该份电子文档所有的电子文件均置于此子目录下。在一级子目录下建立两个名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的二级子目录,分别用于存放该份电子文档的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在“源电子文件”子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数据库和软件”的三级子目录,将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所有数据库资料按照其系统形成的原有的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到该子目录中。
6 质量要求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内容齐全,包括技术文档、原始资料数据库、综合成果数据库、元数据、建库工作报告和质量控制文档等内容。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需经过专家验收,提供正式的验收记录表、验收意见和验收报告等。各类库文件应按相关规范完成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任务(重点是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样品数据库、综合成果库的建库)。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关联关系正确,该数据库文件可由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行。数据种类应与报告一致。数据必须分图幅组织。所有的数据库文件必须有正确的投影参数。
7 数据检查
7.1 齐全性检查
对照任务书、成果报告、成果报告评审意见及数据库文件的验收报告或验收意见书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数据是否汇交齐全,检查内容参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
7.2 完整性检查
对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与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重点检查文件、图层、数据表、空间实体的完整性,数据量缺失和数据项缺失,注记的完整性和相关技术文档的完整性等。
7.3 正确性检查
①按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库文件组织形式的正确性。②对照成果图检查空间数据库文件是否为最终的成果数据,首先检查图元个数的一致性,图元是否有多余或遗漏;其次检查图元数据相对位置的正确性,确保空间数据库文件是最终的成果数据。③数据文件及文件夹命名的正确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确性及数据属性中上下标、大小写等书写格式的正确性。④系统库文件正确性的检查。⑤数据参数的正确性检查。⑥整饰文件的正确性。重点检查整饰图层文件的命名、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技术要求。⑦空间数据库的正确性。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存储组织结构表进行空间数据库的检查。⑧地理数据的正确性。重点检查地理数据的命名和属性的正确性;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需按照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进行命名和属性结构的设置。
8 意义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地质勘探等地质工作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形成的资料的制作、接收、验收和汇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矿产评价等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资料可参照本汇交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中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质量要求、数据检查及组织形式示例对地质资料汇交人如何汇交数字地质调查资料,资料管理机构的资料管理人员接收、验收此类地质资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今后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7~383.
[2]李超岭,张克信,墙芳躅,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63~768.
[3]李超岭,杨东来,于庆文,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2002,29(2):213~217.
[4]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李超岭,张克信,于庆文,等.数字填图中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技术[J].地球科学,2004,29(6):745~752.
⑺ 金成五或奖有啊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⑻ 赖旭龙的代表性著作
1.张艳红,赖旭龙 *.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 2007,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5(6): 624-630.
2.罗根明,赖旭龙 * , 江海水、张克信, 2006.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牙形石 Neogondolella 大小变化及其意义。 中国科学 (D 辑 ) , 36 ( 4 ): 316-325
3.程丹丹,赖旭龙,葛继稳,刘宪群,范深厚 . 2007. “ 活化石 ” 水杉的原生种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 环境科学与技术 , 30(5): 48-50
4.盛桂莲、赖旭龙 * 、王頠, 2004 ,分子人类学与现代人的起源, 遗传 , 26 ( 5 ) :721-728
5.钟华, 赖旭龙等, 2003 ,一种 从大熊猫粪便中抽提 DNA 的新的改进方法, 动物学报 , 49 ( 5 ): 670-674
6.赖旭龙 , 杨淑娟 , 唐先华,施苏华,李润权,杨洪,高强,李涛,盛桂莲 . 2004. 仰韶文化人类遗骸古 DNA 的初步研究。 地球科学 , 29(1): 15-20
7.赖旭龙,杨洪, 2003 ,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纪研究 , 23 ( 5 ): 457-470.
8.赖旭龙、杨群、杨洪,古 DNA 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北京:科学出版社 , 40-61
9.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等, 2002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178 页
10.唐先华、赖旭龙、钟扬、李涛、杨淑娟, 2002 ,化石记录与分子钟假说。 地学前缘 , 9(2):465-474
11.杨淑娟、赖旭龙、唐先华、盛桂莲, 2002 ,古代 DNA 实验技术研究, 遗传 , 24 ( 5 ): 551-554
12.赖旭龙, 2001 ,古代生物分子与分子考古学。 地球科学进展 ,16(2):163-171.
13.Lai XL., Wang W., Wignall P.B., Bond D.P.G., Jiang HS., Ali J.R., John E.H.and Sun Y. 2008.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 During the End-Guadalupian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 Sichuan , China . 2008,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69 ( 2008 ): 78-93
14.Luo GM., Lai XL. *, Shi G. R., Jiang HS, Yin HF., Xie SC., Tong JN., Zhang KX., He WH., Wignall P.B. Size variation of conodont elements of the Hindeos- Isarcicella clade ring the Permian- Triassic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mass extinction. 2008,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64(2008):176-187
15.Luo G.M, Lai XL.*, Feng QL., Jiang HS., Wignall PB., Zhang KX., Sun YD., Wu J. 2008, End-Permian conodont fauna from Dongpan sec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ep and shallow-water facies. Science in China (D) , 51(11): 1611-1622
16.Sun YD. , Lai XL. * , Jiang HS. , Luo GM. , Sun S. , Yan CB. , Wignall P.B. 2008, Guadalupian (Middle Permian) Conodont Faunas at the Shangsi Section, Northeast Sichuan Provi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Vol. 19, No. 5, 451-460
17.Jiang HS, Aldridge RJ, Lai XL*, Sun YD and Luo GM. 2008. Observations on the surface micro-reticulation of platform elements of Neogondolella (Conodont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Meishan , China . Lethaia ,41 : 263-274
18.Jiang HS, Lai XL * , Luo GM, Aldridge RJ, Zhang KX and Wignall PB, 2007. Restudy of conodont zonation and evolution across P/T Boundary at Meishan Section, Changxing, Zhejiang , China.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s ,55:39-55
19.Yin HF, Feng QL, Lai XL, Baud A, Tong JN . 2007. The protracted Permo-Triassic crisis and the multi-act mass extinction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s , 55:1-20
20.Zhang KX, Tong JN, Shi GR, Lai XL et al..2007. Early Triassic conodont-palynological biostratigraphy of the Meishan D Section in Changxing, Zhejiang Province , South China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52(1-2): 4-23
21.Yin HF, Feng QL, Baud A., Xie SC, Benton M J., Lai XL, Bottjer DJ. 2007, The prelude of the end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predates a postulated bolide imp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einces , 96(5):903-909
22.Xie SC, Pancost R, Huang JH, Wignall PB, Yu JX, Tang XY, Chen L, Huang XY, Lai XL. 2007. Change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occurred as two episodes ring the Permian- Triassic crisis. Geology, 35(12):1083-1086
23.Huang XY, Dan D, Lu LQ, Xie SC, Huang JH, Wang YB, Yin HF, Wang HM, Zhang KX, Lai XL. 2007. The fluctunating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episodic biotic crisis ring the Permo/ Triassic transistion: Evidence from microbial biomarkers in Changxing ,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50(7): 1052-1059
24.Leng Q, Fan SH, Wang L, Yang H, Lai XL , Cheng DD, Ge JW, Shi GL, Jiang Q, Liu XQ .2007, Updated database of all known native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in South-Central China based on new census surveys and expeditions. Bulletin of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48(2): 185-233
25.Zheng YY, Xu RK, Wang CY, Ma GT, Lai XL, Ye DJ, Cao L, Liang JW, 2007. Discovery of Early Triassic conodonts in western Gangdi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ngnale 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50(12): 1767-1772
26.Luo GM, Lai XL*, Jiang HS , Zhang KX, 2006. Size variation of the end Permian conodont Neogondolella at Meishan section, Changxing , Zhejiang and its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49(4): 337-347
27.Weinstock J, Willerslev E, Sher A,Tong W H, Ho S Y W, Rubenstein, Storer J, Burns J, Martin L., Bravi C., Prieto A., Froese D., Scott, E., Lai XL and Cooper A. 2005. Evolution, Systematics, and Phylogeography of Pleistocene Horses in the New World : A Molecular Perspective. PLoS Biology , 3(8) e241: 1373-1379
28.Xie SC , Lai XL et al., 2003, Molecular fossils in a Pleistocene river terrace in southern China related to paleoclimate variat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 34: 789~797
29.Lai XL, Swift A. 2002, Ramiform illustrations in our publi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_ A review of the Permian- Triassic conodont taxonomy. Albertiana , 27: 29-31
30.Lai XL, Wignall PB and Zhang KX., 2001, Palaeoecology of the conodonts Hindeos and Clarkina ring the Permian -Triassic transitional period.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171: 63-72.
⑼ 张克信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1 杨逢清,胡昌铭、张克信,1990,沉积地层工作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杨遵仪,吴顺宝,殷鸿福,徐桂荣,张克信,毕先梅等,1991,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
3 Yang Zunyi, Wu Shunbao, Yin Hongfu, Xu Guirong, Zhang Kexin and Bi Xianmei, 1993, Permo-Triassic events of South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4 殷鸿福,丁梅华,张克信、童金南等,1995,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5 张克信,殷鸿福,朱云海等, 2001, 造山带混杂岩区地质填图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武汉
6 张克信 ,庄育勋, 李超岭 ,于庆文等,2001,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张克信,1984,浙江长兴葆青剖面Otoceras层中牙形石动物群的新资料,地球科学,9(3):38
「2」张克信,1987,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动物群及地层意义,12(2):193-200
「3」殷鸿福、张克信、杨逢清,1988,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划分新方案,地球科学,13(5):511-519
「4」张克信,1988,苏浙皖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牙形石古生态,地球科学,13(5):537-543
「5」张克信、殷鸿福、吴顺宝,1989,华南二、三叠纪之交的灾变群及其对生物大绝灭的效应,《第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2-86
「6」张克信、田树刚,1991,微球粒与火山活动,在杨遵仪等著《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53-61
「7」张克信、吴顺宝、刘勇勤,1992,南京湖山大隆组放射虫和牙形石及其指相意义,地球科学,17(3):295-300
「8」殷鸿福,张克信,1993,新灾变论,在穆西南主编:《古生物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假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09-135
「9」张克信,赖旭龙,丁梅华等,1995,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地球科学,20(6):669-676
「10」Zhang Kexin, Ding Meihua, Lai Xulong and Liu Jinhua, 1996, Conodont sequenc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at Meishan Section, South China, in Yin Hongfu (ed.), 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 candidates of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Wuhai, 57-64
「11」张克信、童金南、殷鸿福、吴顺宝,1996,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层序地层研究,地质学报,70(3):270-281
「12」张克信、陈能松、王永标、龚一鸣、黄继春,1997,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地球科学,22(4):343-346
「13」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in Hongfu and Wu Shunbao,1997,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iang,southern China . Acta Geologica Sinica,71(1):90-103
「14」殷鸿福, 张克信, 王国灿等, 1998, 非威尔逊旋回与非史密斯方法——中国造山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增刊: 1-9
「15」S.Mei, K.Zhang and B.R. Wardlaw, 1998, A refined succession of Changhsingian and Grriesbachian neogondolellid conodonts from the Meishan section, 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ala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43(1998):213-226
「16」张克信、黄继春、张天平等,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
大学学报,1999, 24 (2): 111-115
「17」张克信, 黄继春, 殷鸿福, 王国灿等, 1999, 放射虫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为例, 中国科学(D辑), 1999年第6期
[18]Zhang Kexin, Huang Jichun, Yin Hongfu, Wang guocan et al., 2000, Application of radiolarians and other fossils in non-Smith strata—Exemplified by the A’nyemaqen melange belt in East Kunlun Mt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4):364-374
[19]骆满生,张克信等,2001,东昆仑造山带塔妥煤矿羊曲组时代新知, 地层学杂志, 2001, 25(1):24-27
[20]Yin Hongfu, 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ang Zunyi and Wu Shun,2001,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t(GSSP)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pisodes, 2001,24(2):102-114
⑽ 有谁知道金钉石是什么我有这个东西
金钉石
早在1923年,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美籍教授葛利普就注意到长兴县灰岩中的动物化石群并命名为长兴灰岩。196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盛金章院士及时命名了“长兴阶”,以代表二叠纪最晚期的地层。科学家先后在这里采集到15个大类近400种化石,证明煤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群。
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克信在这里发现牙形石化石,1986年中国古生物学家殷鸿福提出以牙形石取代菊花石作为划分二叠系和三叠系、同时也是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准,这是地质年代中最重要的3个金钉子之一。由于在约2.5亿年前的这一时代,发生过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而备受世人关注,在这次灭绝中有70%到90%的物种消失了。中国自1977年开展长兴灰岩界线及国际地质对比规划项目后,先后有25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一研究。
1983年长兴煤山与四川广元、西藏色龙西山、克什米尔等被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为候选“金钉子”。中国的王成源教授将点位定于煤山D剖面27C层,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支持。中外学者携手对煤山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质年代、同位素地层等多学科、高分辨率研究,并于1996年中、美、俄、德等国9名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联名文章,共同推荐中国浙江长兴煤山的牙形石化石为划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标准化石,后经国际学术组织界线工作组、三叠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轮投票,最后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认可,从而使长兴煤山成为这一重要地质年代唯一的“金钉子”。
地质遗迹众多、古生物化石丰富的中国又一次获得了“金钉子”,这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