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质大学李四光
① 中国地质大学李四光学院是公立学校吗
是地大直属教学学院,属公立的。
李四光学院成立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地球科学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同指导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携手,于2012年4月在北京签约成立了“C2科教战略联盟”。 C2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英文缩写:CAS)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缩写:CUG)的英文首字母,采用“C2”的展现方式,寓意实现各方合作的倍增效应。根据“C2科教战略联盟”协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式组建李四光学院,负责全面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的“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的菁英教育。
李四光学院成立于2012年6月,挂靠学校教务处,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学院院长。学院设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地球科学菁英班全体本科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协同育人工作。
地球科学菁英班从2012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生规模为60人。菁英班学生入校之初不区分专业方向,统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地学类基础课程;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根据学生意愿,结合学业成绩,学生可从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这四个专业方向中选择其一做为主修专业方向,按照目前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完成本科教学计划。
② 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李四光计划的具体要求与申请流程是什么
1、 选拔对象来
我校****级在籍全日制本源科生,课程学习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以上,外语水平高,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立志献身科学研究事业。
2、 选拔时间与方式
(1) 学校将于****月组织“李四光计划”报名与选拔工作,学生根据自愿报名与学院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申报“李四光计划”;
(2) 请各学院于******日前将申报名单报教务处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学校初步定于9月底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
(3)每个学院限报5名学生;
(4)我校基地班和各类实验班的学生不再参加“李四光计划”的申报;
(5)本次将选拔30名学生入选“李四光计划”。
具体的问一下学工处的老师吧!
③ 李四光预言地震的四大城市是哪些这个可信吗
李四光地震预言并不存在,这个是不可信的。
李四光先生1971年去世,他在世时,地震科学界从没有所谓“四大地震”的论述,社会上也没有”四大地震“的传说。
70年代中期特别是唐山大地震后,“四大地震”的说法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转。而后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预言四大地震”的说法。其实这第四个的XX是个筐,一般就是地震谣言传播者所在的地区,经常频繁地被变换成近乎全国各地“中枪”的地区。
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但凡看到明确某地将于某时发生某级地震的消息,必然是谣言,切勿传播。
3、卫生间
地震时,尺度越小的房间越安全,尺度越大震动越大越容易倒塌。卫生间的墙多是承重墙,房顶坠落物少,相对更安全。
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张本仁,198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翟裕生,1997年获得李四光地质内科学奖
李思田,199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刘本容培,200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唐辉明,201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蒋少涌,201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⑤ 请问李四光是地质大学的吗
北大的教授
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友中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吴奇之,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业,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骆耀南,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龚再升,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天然气专业,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何国琦,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刘本培,195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何自新,196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何汉漪,1962-1967年7月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200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叶天竺,196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王双明,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郑亚东,1957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李惠,1964年8月于北京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毕业,200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周海民,198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李干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200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马永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200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彭善池,1968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200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谢玉洪,200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获李四光奖
汪啸风,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专业,200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丁俊,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201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杜时贵,1984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硕士学位,201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燕长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找矿专业,201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范立民,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201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潘桂棠,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201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彭建兵,1978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专业,201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是怎么回事
就是地质学基地班 专门培养科学家的 里面的学生可以任选老师和课程 还有很多特权 专门的一个老师带一两个学生
⑧ 李四光与武汉大学有什么关系
通过他地质勘查才选定了武大校址。
李四光先生(1889-1971)与武汉大学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十年渊源”。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改建武昌中山大学(原武昌高师)为国立武汉大学,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王星拱、叶雅各等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李四光为委员长,负责在东湖珞珈山建筑新
校舍。1929年王世杰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在就任演讲中说:“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准的大学。”他提出要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门类齐全的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规模要达到万人以上。时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从上海请来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凯尔斯,担任珞珈山新校园建筑规划的总设计师;又请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缪恩钊教授做监理工程师。缪毕业于清华土木系,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建筑专家,一流监理工程师。并选定驰名全国的大公司汉协盛、上海六合、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负责承建。经过十年建设,出现了文学院、法学院两座独特的骰形“广厦”;理学院和工学院两大片中西合璧建筑楼群,其造型风格各具特色,在国内高校独树一帜。学生宿舍(樱园老斋舍)依山就势、巧手天成;学生食堂、小礼堂与俱乐部“秀外慧中”;特别是老图书馆,古朴典雅居群楼中央,扼校舍至高,俨然一座珍藏古今经典的科学殿堂。此时珞珈山校园绿化亦基本成型。武汉大学从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校长王世杰(如今老图书馆旁立有王校长的雕像)在珞珈山新校舍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斯时李四光身兼三职:中央地质所所长、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和武大“建委会”委员长。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每次到校总是愉快地接受王世杰校长的邀请,利用晚上在理学院阶梯教室向全校师生做学术演讲。他的报告题材很广,大多取自其研究课题:《庐山冰川问题》、《东亚恐慌中中国煤铁供应问题》等,他讲到:“抚顺的烟煤,其产量很多,煤质亦佳”,而“日下全区煤田,全在日人势力控制之下”。又道:“中国蕴藏百分之九十以上之采取权,完全操诸日人之手。”他大声疾呼“国人早日醒悟,急起图之”。他的每次讲演,都极受欢迎,教室内外总是挤满了听讲的人。
从他到任之日起,直到珞珈山上古朴典雅、玲珑秀美的十余幢建筑全部落成,这位委员长方才卸任,给人们留下了一栋栋流光溢彩的现代古典建筑、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玉阁黉宫,如今大都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这中西合璧的完美杰作像一幅绝美的画卷,镶嵌在葱茏叠翠的珞珈山麓,宛如回响在东湖岸边的一曲优美旋律凝化而成的永恒绝唱。
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电话
027-67885190
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计划
基地班与各类实验班本身较其他班级具有优等性,同时这类班级内和李四光计划培容养班级差不多属于同一级别,如果基地班或者各类实验班的同学也去参加李四光计划,其他同学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已经进入基地班和实验班的同学已经啃下一块好面包填饱肚子,又怎么会再让你们啃更多的面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