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被地质局声讨
❶ 流浪地球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流浪地球》在电影结尾,吴京所扮演的刘培强中校驾驶飞船冲进离子束引爆木星的一幕,感动了很多人。
但是之前的故事背景曾介绍刘培强所在的领航者号空间站上,载有地球物种基因库、植物种子、文明数据等等无价之宝,用这些“文明最后的火种”去挽救濒临崩溃边缘的地球,真的值得吗?
其实除了基因库和数据,领航者上最重要的,其实是一批全球严苛选拔的宇航员。电影里的细节不知你可否注意到,领航者空间站整洁高效,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和谐共处相互配合协作,工作井井有条。
而反观地球上的地下城,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市侩的小民情结、严苛薄弱的生存境地,我们可以大胆进行揣测,影片中的地球,其实远征计划开始,就已经人为走向了灭亡。
如果用整个地球和地质年代的眼光来看,人类不管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无关紧要,都要随着地球的消失而被遗忘——只除了一点:太空航行。
所有的成就和所有的破坏在几十亿年之后都将毫无意义,但大规模飞出太阳系却可能坚持到宇宙灭亡之日,甚至更久。而且,这似乎是一项唯有智慧生命才能达成的壮举。如果说人类对地球有什么价值的话,大概就是这一条了。
而把整个地球都带走,大概是太空航行的一种登峰造极的形式了吧……
所以,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中,当地球文明因为太阳氦闪而面临灭亡的时候,人类不但决心彻底抛弃太阳,还要给地球挂上强力发动机、推着它一起远行,直到两千五百年后抵达四光年以外的南门二(半人马α),一切再重新开始。
❷ 电影《流浪地球》中存在哪些在物理学上说不通的地方
如果是硬科幻的,最好不要违反物理原理。工程法则可以放弃。
❸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的可能性应该怎么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构造。在短时间尺度上(比如说人类时间尺度),地球内部除了外核是液态,其余都是固态,这也是为什么地震波中S波不能在外核里传播,但是能在地球其余部分传播的原因。在长时间尺度上(百万年时间尺度),地幔物质可以通过蠕动的方式进行流动,是非常非常粘的流体,目前通过冰川回弹测出来的地球内部粘度在10^21 Pa*s这个数量级(水在常温下的粘度大约在10^-4 Pa*s)。
首先考虑一下怎么估算。考虑到流浪地球计划整个计划在2500年这个时间尺度上,建造、启动行星发动机在30-40年的时间尺度上,这个时间尺度远远小于地幔对流的时间尺度,因此不用考虑地幔对流,那可以把这个地球抽象成一个分层的固体球,并且处于静岩压力状态。
❹ 关于流浪地球,改变地球轨道推力的发动机,地球地壳板块不会受影响吗,毕竟地球不是一个完整的钢结构体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专门的地质专家计算过了。答案是按照电影的设定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地壳还是撑得住这种推力的。
真正的问题是按照电影的设定,发动机的推力太小了,并不足以以电影设定的加速度推动地球。电影中说要用500年的时间达到光速的千分之五,那么需要的加速度大约是万分之一米/秒^2。地球的重量有60万亿亿吨,需要的推力大约6亿亿吨,而发动机总推力150万亿吨,差了400倍。
如果发动机推力增加400倍,地球还能不能撑住就不好说了。
刚才看了一下另一位叫“钢铁侠”的朋友的回答,照这样的计算的话,即使发动机推力增加400倍,对基础的压强也不过124MPa而已,地壳仍然是能够撑住的。所以行星发动机在工程上完全可行!!反而是挑刺的各路“专家”们信口开河了。
哪怕是一个鸡蛋,用针尖推着走也不是一定会扎破的,只要你不是推得太快。
❺ 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的可能性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的可能性,基本所有计算模型当中都忽略了月球,这意味着不带月球流浪,那么,要先在月球上建立行星发动机,把月球推离地球轨道,放飞月球。考虑到工程难度,还是带着月球流浪比较合适,那么就要在计算当中把月球的质量算进去,也就是说,要推动的质量是地球的质量加月球的质量。
我个人认为,只有当电影本身足够好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思考电影背后的科学有没有问题,不然我们肯定先吐槽特效做的不好、演员演得不行什么的。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科幻电影,甩开第二名大概几个行星发动机。人们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愿意去探讨背后的科学问题,本身也是这部科幻电影成功的地方。如果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科幻片,相信我们的科技行业肯定会更加欣欣向荣。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❻ 流浪地球中太阳体积极度膨胀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水星还是地球
太阳体积膨胀的话,对所有的都是同时影响的,因为万有引力,是对每一个他附近的球体都会有影响
❼ 现在的汽车要做到在《流浪地球》中地表行驶,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点
流浪地球》运载车的操纵采用"方向球"是基于哪些考虑?
首先:谈一个细思但是不恐的环节
:2020年就已经具备的无人驾驶在逃逸时代为什么用不上?
【1】 无人驾驶技术的第一个技术支撑点卫星定位,无法实现!
逃逸时代的上万个发动机的喷射的粒子流高度都是万公里级的,而GPS的卫星高度和北斗的卫星的高度也是万公里级,不管是偶尔发射但是高度是几万公里级别的赤道专项发动机,还是万公里边缘的推动发动机,对于卫星的轨道设计都有非常精细的要求,适合的轨道比较少,对卫星的能源要求变轨技术成本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难以实现。
因为车轮是全向转动,流浪地球的超时空矿车可以实现黄金时代坦克也无法实现的75度以上爬坡,所以方向球比方向盘更加合适。
最细思极恐的是:方向球的5年才能学会的复杂性是为了没有条件训练司机准备夺车的反抗军准备的
为什么老人也可以驾驶?因为方向球太复杂,反抗军即使夺车,也无法控制车辆,所以可以派在地下城拖家带口反抗成本高昂的老人而不是宝贵但是叛乱可能性高的青壮年去驾驶顺便看守车辆
❽ 为什么官媒都在称赞《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国内票房已经破了44亿人民币,难得的是在海外的票房也是1亿美元的级别了,美国流媒体巨头Netflix也将把《流浪地球》翻译成28种语言,面向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播映。中国电影在国内国际上都票房口碑双赢,罕见地来了一次文化大输出,媒体怎么能不大肆宣传一下呢?官媒虽然素来稳重,不会太渲染,但表扬一下也是不必可少的。
《流浪地球》确实很好看,也很有中国特色,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情感。但就像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说的,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流浪地球》并非是完美的,例如它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到位,物理、地理和地质的硬伤没有很好的解决;例如人物脸谱化,情绪转变缺乏铺垫,屈楚萧等人的表演也有瑕疵;例如所谓特效也没有达到好莱坞顶尖标准,只是和国产电影横向比较算是出色的。
不可否认,《流浪地球》有许多缺陷需要改进,但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了现象级的电影,因为它代表着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次尝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❾ 《流浪地球》登上焦点访谈,官媒为什么会如此称赞
看似与春节不搭调的《流浪地球》却摘得了头魁,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是真的很优秀了,官媒称赞是在情理之中的,票房取得最高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凭实力说话的作品,科幻布境勾勒的很完整。
吴京也再次征服了自己,故事很有看点,“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次的安全提醒,却不会令人感到重复多余,被迫居住在地下城的无奈,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活着最重要,“过去有一种叫钱的东西”,听起来还有点辛酸。
《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很好,中国国产科幻片向来不尽如人意,而这部作品完全提升了新高度,也是很为国产科幻片争光了,而且结局也没有中国式的大团圆美好的结局,而且依旧在流浪,寻找着新家园,一代一代人的坚持。总之,《流浪地球》能够垄断票房,口碑反响都很好,是有据可循的,优秀的作品值得观看。
❿ 以现在的科技来说,《流浪地球》如果真的实行,地球能够承受吗
有网友对此进行了计算。
1、要超过第三宇宙速度(太阳逃逸速度)才能离开太阳系。第三宇宙速度为617.7公里/秒。
2、火箭发动机的原理,其实质是喷出高速度燃料(由于燃烧带来的速度)给予的相反作用力推动。
综上所述理论上地球实现流浪还是有一点点的可能。然而其中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