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系统大学生英雄
⑴ 中国地质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这儿想给你介绍几位来自我们学校的名人。
第一个是欧阳自远院士。如果你对我国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么或多或少听过他的大名。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他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曾推动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指导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他把自己的医生献给了祖国,作为小学弟,我非常敬佩这位前辈。
除了这几个人,地大还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们都秉承着“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我也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
⑵ “三光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毕孔彰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2)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三光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指出“三光荣”精神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质战线职工身上的具体体现,弘扬“三光荣”精神,必将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三光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复兴
1 “三光荣”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1983年初,原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召开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时任部长的孙大光同志提出,“要根据广大职工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提出一个新的能够凝聚整个队伍的口号,代替原来的口号”。在时任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的朱训同志主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和研究,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表述,代替“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艰苦为荣”,部党组研究后认为“归纳得很好”,并以此作为这次表彰大会的主题和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伊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国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摸清我国矿产资源的家底,提供可供开采的重要矿产地,就成为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同志当时曾经警示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1952年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计划已经完成,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这时的大中专毕业生,纷纷要求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李廷栋院士说,1953年他被分配到地质部,又调到办公厅任刘景范副部长的业务秘书,这样的公务员工作是现在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他那时一门心思要去野外。他跑到办公厅主任那里要求“我要去找矿,我要跑野外”。后来终于参加了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的工作。当他们胡子拉碴、衣衫褴褛地下山时,老百姓说是“劳改队下山了”,可他们每个人都很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
五六十年代,一批大学生奔赴了“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我在西藏目睹了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苦、豁达乐观的精神,“一切为了地质事业”。前不久,王全海撰文提到的周祥(“周板块”),以及夏代祥、濮兆华等,他们长期奋斗在这块土地上,无怨无悔,在青藏高原的地质找矿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直到古稀之年,仍旧活跃在青藏高原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2007~2008年,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承担了青海昆仑山主脊附近5200~5600米的金锑多金属普查项目,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穿越地质剖面,施工探槽……战胜了极大的困难,显现了金锑地质找矿的效果,出色完成了任务。全国唯一的英雄地质队——山东第六地质队,他们探索总结出了“胶东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的规律,提出了“阶梯式”成矿理论。自2007年以来,他们在胶东地区深部一年找出一个特大或超大型金矿,累计探明和控制的黄金储量超过700吨。2011年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的浙江第七地质大队,在被称为“浙江西藏”的丽水地区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
常印佛院士说,“三光荣”精神,是“地质战线广大职工几十年来在筚路蓝缕中创业,饥馑匮乏中发展和漫长低谷中坚持的精神概括”,陈毓川院士说:“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的心灵结晶,无价之宝,他说:“三光荣”精神的动力,一是信念,为祖国的复兴及地质事业发展而奋斗。二是爱好,热爱地质工作,执着探索。这亦是真正地质人的必备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光荣”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壮大的地质尖兵,奋战在深山密林、江河、原野,为祖国探查丰富的宝藏,作出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东风吹起地质大军的“三光荣”旗帜,为中华崛起,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今朝,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具有“三光荣”精神的地质强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富强、美丽的中华梦,将做出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
2 “三光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光荣”,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自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提出之后,迅即在地质战线广大职工中产生巨大反响,并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在广大地质工作者身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光荣”的精髓是“献身地质事业为荣”。1991年,江泽民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光荣在于奉献”,这是地质工作者的“魂”。正如陈毓川院士所说,热爱地质工作,执着探索,是这个“魂”的不竭动力。
“三光荣”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找矿立功”。“以找矿立功为荣”,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这样,在改革开放之后是这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是这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也是这样。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艰苦奋斗为荣”是“三光荣”的精气神,弘扬创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向上,廉洁克己奉公,就是这种精气神。
“三光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质战线职工身上的具体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治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是每个公民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这三个倡导、三个层面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找矿立功”就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苦奋斗”、“献身地质事业”正是地质战线广大职工的根本追求,是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的具体体现。
在这里,我们更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为地质战线和广大职工创造一种更加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环境,激发广大地质职工的更大积极性,为地质找矿再立新功。
3 弘扬“三光荣”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立新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中,明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无处不在。
今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广大地质工作者,肩负着更加宏大的历史使命。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
(2)水资源的勘查、合理开发、循环利用等方面。
(3)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海洋经济方面。
(4)严格耕地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5)对实施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6)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在提高地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
(7)在制度建设等方面。
广大地质工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我们不管做哪一项工作,都应该继续弘扬“三光荣”精神,在所从事的有关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⑶ 以人为本 解决地质人才危机
王瑞敏1许庆丰2尤孝才2
(1.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01601;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地质工作改革已经历了20年的时间。目前,地质人才正处于历史上最“萧条”的时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方面,随着老一代地质人才逐渐离退、流失,又一个人才断层行将出现;另一方面,后继的人才队伍培养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学院式的研究人员多,能从事野外一线工作的实干人才少。因此,解决地质队伍人才危机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的当务之急。
一、地质人才匮乏正成为地质工作发展的瓶颈
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领军人才短缺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不到2万人,这与地质工作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外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及中青年拔尖人才短缺,许多领域缺少学术带头人,缺少在国内和国际上有影响的专家。以内蒙古地勘局2004年资料为例,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度较高,地勘局职工总量为1.6万人,其中8000人为离退休职工。在册职工8000人中,4000人为下岗职工。在4000名在岗职工中,约300人为地质类专业技术人员,而真正能到野外作业的骨干才100多人。
2.队伍“老化”,人才断层问题比较严重
一个成熟的地质专家,需要10~20年经验积累。由于历史的原因,地质工作较长时间处于萎缩状态,缺少课题支撑和实践锻炼,30多岁的业务骨干短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极少。据青海局高学忠副局长说,青海局在岗职工3000多人,一年要退休300多人,再过几年就退光了,队伍自然消亡。据了解,目前从事野外工作的35岁以下人员严重短缺,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另外,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据抽样调查,地勘单位属地化5年来,地勘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面约50%。
3.人才结构不合理,野外一线人员严重不足
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管理、经营、后勤服务人员相对较多。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既能从事研究、又能胜任野外工作的人员较少,野外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地质调查局系统真正能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不足2000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更少。缺乏熟悉地质工作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综合性人才,缺乏熟悉地质工作和项目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缺乏把地质工作成果有效社会化的高级人才。据黑龙江地勘六院的资料分析,在职职工325人中,技术干部只占总数的23.4%,而地质技术干部仅占总数的6.8%。作为科研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勘单位,技术干部的比重应达到65%以上,而现有的比重已经降到不能再降低的临界点,甚至超出了警戒线。
4.现有人才综合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现在人才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有待提高。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分配激励力度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5.人才培养渠道不畅通,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加强
各单位虽然与一些大学建立了培养人才的合作关系,但由于受到资金、学习周期、本职工作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效果不够理想。教育费用偏高,教育经费不足。与大学合作培养一个在职博士,大约需要3万元,单位无正当渠道支付。
二、加快人才培养,创新地质人才培养体系
1.立体培养,盘活现有人才
为优化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地勘单位应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培养急需人才。一是短期培训。要根据需要,不定期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地质专业适用技能培训班等,提高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管理才能和专业技能。二是在职学历教育。地勘单位要与所在地高校联合办学,举办地质勘探、岩土工程、工商管理、油气勘查等专业的硕士、博士课程进修班,努力提高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的专业素养。三是岗位锻炼。从工作条件比较好、工作业绩比较突出的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条件比较艰苦复杂的地勘单位任职,推动和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
2.立足大学教育,超前培养后备人才
从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看,目前地质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通过市场引进人才,或者在现有人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自我培养人才工作力度,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解当前人才压力的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给地质工作巨大压力的严峻形势,当前国内地质人才严重短缺是绝对的,不是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本身所能解决的。因此,必须加大对地质院校培养地质人才的投入力度。在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中,加强地质、矿产、石油院系建设和专业设置,开设《地球科学教育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并同数理化一样作为必修课。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科学规划,鼓励地质院校多培养地质人才。
3.放眼未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地学教育具有全民性、社会性,了解和掌握地学基本知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应把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地球科学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地球科学初等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使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和地球科学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加强地学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全民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地学应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高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完善继续教育体制,要以此为依托,构建地学终身教育体系。
三、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观念,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引进观念。以重点科研院所、地调中心、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等为依托,广开渠道,通过各种形式,从海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紧缺的技术骨干。
建立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的工作机制,结合地调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果,选拔优秀人才。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技术骨干,在项目安排上给予进一步的支持。按照队伍规模、人员结构和专业定位,有计划地招聘技术骨干和新毕业大学生。
建立各级人才培养教育基金制度,多渠道吸纳资金,对负责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青年技术骨干给予支持,使他们尽快成为我国地质领域的顶尖人才。
坚持调查和科研相结合,完善项目管理办法。确定项目负责人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发扬协作精神,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群体。
开展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建立与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高层次的学习培训,学习、引进国外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借鉴国外地质科技管理方式,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学术交流研讨制度,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为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和舞台。学习、研讨、宣传、推广科技领域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坚持“公开选拔、积极培养、严格考核、滚动发展”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完善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有条件的单位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加大人才之间的流动和竞争。完善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度,完善聘后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对于向企业化转制的单位,要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解决地质人才危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提出措施、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始终抓实抓好。
作者简介
[1]王瑞敏,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工程师。
[2]许庆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人事处处长,高级经济师。
[3]尤孝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财务处处长,研究员。
⑷ 求一篇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我虽然不能帮你写,但可以告诉你写的方法。
主要分五大部分(具体还得结合自己情况而写)专
一、自我评估属
自我优势劣势评价、测评软件和他人评价,最后总结
二、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专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切记结合自己情况分析,最好最后 也结合自己做个简单的总结)
三、目标确立
1.职业目标与自己专业相结合
2.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
3.职业目标与自身条件结合
四、实施措施
1.大学阶段的实施目标需要的措施
2.毕业短期实施目标的计划
3.毕业长期实施目标的计划
五、反馈评估
综合总结整个规划、列出备选方案。。
这是本人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你成功的职业规划!!!
⑸ 求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具体获奖情况
我知道我们学校的获奖情况,给你看看吧!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版赛于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竞赛共权分“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地学知识竞赛”四个单元。中国海洋大学选派的地质学专业2009级张玉祥、王爱美、王群、李朝阳、马珊和高星华6位同学组成两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竞赛,荣获单元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团体三等奖(总排名第九),刘东生老师获得优秀教练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旨在激励大学生学习和运用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地学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来自全国39所院校、104个参赛队的300多名选手参加了本次竞赛。
⑹ 地质部门的人才发展
在俄罗斯经济和政治改革的近20年中(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家地质部门遭受了重大损失。地质系统的各个部门大幅萎缩,其区域性的科学生产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但随着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在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能源、环境、地质等相关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其行业发展也进入一个较为良好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一)人员发展状况
据1991年的统计数据,俄罗斯地质系统辖有44个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员工有3.5万人,其中博士520人、硕士2600人。1991~2010年期间,俄罗斯联邦地质相关机构进行了大幅缩减和改革,到2010年,尚存16个单位,总人数约6950人,其中博士232人、硕士813人。60岁以上博士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76%;硕士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35%提升到2010年的49%。但年龄在40岁以下的高学历人才相对却不多,具有硕士学历的仅约120人,而这个年龄段的博士则更少。
俄罗斯改革开始之前,地质生产部门曾有40个生产联合体,员工总数达40多万人。2011年成立了统一的国家股份公司——“俄罗斯地质”公司,目前,其下设有38个小型生产单位,员工总数约5万人。
随着对地质勘探的重视和经费的不断增加,地勘队伍的人员配置日趋合理化,使得地质工作在管理和业务开展方面更为有效。目前,约有1.35万人在国家地质部门工作,其中科研部门6950人、生产部门5000人、管理部门1500人。在地质部门改革之前,地质队、地质测量队、普查队、专题监察队的人员设置为每15~20人中有1名管理人员(队长)。而现在,每8个员工中就有1名管理人员。
俄罗斯地勘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老龄化十分严重,2012年地勘企业和科研单位各年龄段员工分布情况示于图2-5。从数据可以看出,50~60岁是主要的年龄段,分别占员工总数的26.3%和24.0%。但在地勘企业,小于50岁的3个年龄段的员工比例(21.4%,18.1%,20.2%)比较平衡,这是今后各年龄段干部平衡配置的前提条件。
图2-5 截至2012年1月1日俄罗斯地勘企业和科研单位各年龄段人员所占比例
(据Е.Г.Фаррахов,2012)
俄罗斯地质系统工作人员的组成特点是:具有高技能的人员和工人占较大比例。地勘企业和科研单位不同教育程度员工的分布情况示于图2-6。
图2-6 俄罗斯地勘企业和科研单位不同教育程度员工所占比例
(据Е.Г.Фаррахов,2012)
从上述数据可知,在地勘企业,受过普通中等教育的员工人数最多,占46.3%;在科研单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76.3%。
(二)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目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俄罗斯地质人才发展在分配结构、年龄、学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如:
——地质部门严重萎缩,人才流失严重;
——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很大,青年工作者较少(特别是科研单位);
——青年人员流动性大,各种地质专业的高级技术干部紧缺;
——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工人培训有困难。
俄罗斯地质部门的人才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吸引青年人从事地质行业,仅是地质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解决办法:从根本上建立地质人才的连续培养体制,使他们对地质科学领域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提高福利待遇,使其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鼓励科技创新等。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在年轻一代普及矿山地质专业;
——保证地质工作人员的物质基础和劳动报酬;
——改进矿山地质专业人员的培养体系(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
——将地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大纲归并为全俄罗斯统一的连续地质教育体系;
——发展各区域的实习中心,供矿山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教学实习;
——建立地质部门的领导人才储备机制。
⑺ 求一份地质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如果要糊弄自己或是别的什么人,随便你怎样抄也无可厚非。
但你的人生,你对未回来的职业规划,总不能就这答样全靠别人的帮助吧?
自己看看铺天盖地的网店广告,每个人的用户名都是q号,都鼓吹赚钱,都要你去买他的软件,拉你去当他的下线,这样疯狂的网络传削就算不能遏制,难道你非要推波助澜? 非要去给这拉人头发展下线的金字塔垫底?
虽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但是赚钱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赚到的,所以建议自己还是先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是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职业,才能让自己有好的回报。
成功的职业规划,主要的考虑因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对哪些知识比较有感觉,能够深入发展下去?
2、你的性格适合做什么?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性格的人去做。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你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力?对于自己欠缺的能力,应该怎样去做?
4、你性格本身存在哪些弱点需要克服?不要让弱点成为你成长中的绊脚石。
⑻ 地质行业怎么了为什么这个行业排名前几的大学生都没工作
从2014年左右开始,国内产能过剩,就是说钢铁、煤炭、水泥、金属、玻璃等回一时消耗不了,外加答房地产产业下滑、雾霾等原因,倒逼钢厂停产、采矿业暂时没落,使得找矿地质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对地质专业的学生需求日益减少甚至不再招聘新人,以至于有些地质研究生没有工作,这与国内大环境有关。
另外,你可以试试有色金属、核工业的地质队,也许工作好找一些。
⑼ 大学四年读了地质探测现去当兵有用吗
大学读的是地质探测,现在去当兵是可以的,当兵是不一定要你去地质探测,当兵是服从需要。很有可能是下连队,所以你不用担心跟学什么没有什么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