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质馆梁思成
A. 梁思成谈建筑的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 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B. 谁可以告诉我林微因的资料,在哪可以找到她的诗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1920年4—9月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结婚,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1岁。
林徽因是我国建筑方面的著名学者。她参与了北京大学地质馆、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重要工程设计,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辽、宋部分)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等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林徽因又是作家和诗人。她业余创作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颇有声誉,曾出版有《林徽因诗集》,中国现代作家丛书之一——《林徽因》。
二
徐志摩出身望族,他的父亲是浙江巨富、有名的银行家。徐志摩在伦敦众留学时,因上门求教于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并被她美丽的外表,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等内在的品质所折服;而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坠入爱河。
此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比林徽因大七岁,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也在伦敦。在徐志摩向林徽因正式表示爱意时,林徽因也动心了。可是,林徽因是名门闺秀,不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她要志摩在她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虽然张幼仪能理智地对待这件事,但却遭到了徐父的反对。
而林徽因这边,虽然深爱着志摩,但家庭的背景以及教养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云游的诗人与未来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脚踏实地的梁思成;在享受即时的虚荣与追求学问理想之间,她选择学业和理想。经过一段痛苦的思索与决择,又恰逢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就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等徐志摩后来回国,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虽然如此,徐志摩并没有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一起接待泰戈尔访华,愉快地合作,常有书信来往。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后来眼看追林无望,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并与陆结婚。可是婚后因陆小曼生活放荡不和睦而离异。徐志摩依然恋着林徽因,直到1931从香港赶回北京听林徽因演讲而在飞机上遇难。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是一直有感情的。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将徐志摩遇难飞机的一块残长久地挂在卧室内,并写了多篇文章怀念他。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三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林两家是世交,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小无猜。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他们又相爱了。林徽因喜欢和梁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很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以至许多年过去后,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专家,当谈起他最初为什么选择搞建筑的时候,梁思成竟说是为了林徽因。
林徽因是十分爱恋梁思成的。梁思成也十分怜惜冰清玉洁、口齿伶俐的林徽因。他们结婚以后,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不仅对我国建筑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生活中,梁对林呵护倍至,爱情浓烈,感情深厚。至于梁思成对林徽因如何爱恋,如何欣赏,如何信任,现举三件事例就可知了: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f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微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微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也许,是上帝被他们的矢志不渝的爱情所感动,让梁思成与林微因结了一段美丽的尘缘!于是,才在中国建筑史和爱情史上都有了他们最灿烂的一笔!
四
金岳霖是一位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金岳霖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都是朋友,是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沙龙座上的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尤其是那次当林徽因原原本本把梁思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的这句话告诉了金岳霖以后,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金岳霖很喜欢林、梁的孩子,视为己出,孩子们也敬爱金岳霖,称他“金爸”。
1955年林徽因去世了,金岳霖很悲痛。金岳霖后来回忆到当年参加林徽因追悼会的情形时说:“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他恋了林徽因一生,爱了林徽因一生,为了她而终生未娶。有人说到这样一件事:在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不知他所请为何。开席前他才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由此可见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之深。
五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所以我们不能用一般人的视角来看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感情“纠葛”,而应看到,林徽因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她让我们见识了有别于传统的20世纪初叶那一代“象牙美人”的迷人风采。不仅如此,本文透过对贯穿林徽因一生的感情生活,还体会了有关爱情的一些涵义:
爱情是高尚的,它不是奢侈婚姻的附属品,只要是有利于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体现又不违背人伦道德和社会稳定的秩序,它就可以有更广袤的内涵和存在方式;爱情也不是以婚姻作为唯一的归宿,即使不能结为连理,也可以将友情延续下去,不能变恋人为仇敌,否则,便有悖于爱情的初衷;真心爱一个人不是占有对方,而是为了对方的幸福可以割舍自己的幸福,当发现别人能使对方更为幸福时,不仅可以主动退出,并且还要始终如一地去关于她(他)、爱护她(他)和帮助她(他);而婚姻,以信任和宽容来经营,才能维持其美满,加其深度,使爱情永放光彩。否则,得到的也将会失去。
C. 有谁知道林徽因的啊详细。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林徽因
--------------------------------------------------------------------------------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9 11:45 新浪文化
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并回福州探亲。在福州期间,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疗养。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
从1931年到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联合编辑出版了《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
D.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简介
李华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但收藏有大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工作者编著的地质资料,而且还收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从技术角度看它的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它的史料价值非常大。目前,我国开采的许多矿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工作过,这些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记载了当时的技术和认识水平,是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笔者查阅了大量馆藏新中国成立前地质资料,选取了部分资料,编撰成此文。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
关键词 旧中国;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简介
馆藏资料是地质找矿、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制定产业政策、规划设计、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本馆”)馆藏地质资料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约7400余种。有外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国人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梭尔格、鲁滨孙、卫勒、伊立生、别也夫斯基、布加塔耶夫、安特生、丁格兰、赫勒、新常富、哈卜罗公丁、鲁滨孙等考察、调查编著的地质资料;有我国著名的地质专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谭锡畴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编著的地质资料。这些地质资料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展开了调查,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从技术方面来考察其参考作用已不大,但它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笔者现选择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介绍如下,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
1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外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
辛亥革命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机构,一些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国人进行的。
李希霍芬(Richthofen)。本馆虽未收藏到李希霍芬编著的原著,但收藏有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从译著资料来看:他调查了基础地质、陶瓷土,涉足了我国的江西、湖南、陕西、四川及中国东部地区。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共包括7种:《江西浮梁景德镇陶土矿》/333号资料、《湖南省地质记》/1136号资料、《陕西地质纪略》/1137号资料、《江西鄱阳湖四周地质》/1138号资料、《江苏地质考察》/1139号资料、《中国东南部地层统系表》/1149号资料、《四川省地质概略》/1162号资料。
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以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为首的考察队,对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进行了考察。馆藏有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于1894年编著的《秦岭山第21章》/1126号资料、《秦岭山第22章》/1127号资料共2种英文资料,是本馆珍藏最早的地质资料之一。
丁格兰(F.R.Tegengren)。1915年来华,1916年任地质调查所顾问,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丁格兰在华期间,足迹遍及河北、江苏、山西、山东、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对铁矿、煤矿等矿种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丁格兰从1915年至1923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6种。
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1912年应聘来华,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在华期间,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扬子江流域等地区。主要对煤矿、铁矿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安特生从1914年至1920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4种。
2 馆藏(旧中国时期)国内部分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
辛亥革命后,我国相继组建了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研究院、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我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这“三大机构”中,相继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物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2.1 基础地质及区域地质调查
2.1.1 地层
《河北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1090号资料,是高振西1931年建立的“蓟县剖面”手稿;《甘肃省地质概略》/1140号资料,记载了袁复礼在甘肃首次发现下石炭统臭牛沟系。
2.1.2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谭锡畴于192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5137号资料;王竹泉于1926年完成第二幅《太原榆林幅》/5138号资料;李捷于1929年完成第三幅《南京开封幅》/5139号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黄汲清主编的《1:100万区域地质图》/12044号资料,这套图共由14个图幅构成;1945年至1948年在黄汲清的指导下编制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12857号资料。这些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能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概貌。
2.2 矿产地质调查及矿山发现资料
2.2.1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地质专家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张文佑、谭锡畴等人以及我国一些地质机构或学术团体聘请的国外地质学家,如:瑞典人新常富(E.T.Nystrom)、丁格兰等人,对我国目前正在开采的一些矿山进行过地质调查,如:山西煤矿,早期进行地质工作的是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泽煤铁矿地质》/978号资料。我国目前开采的矿山有相当数量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进行过地质工作。
2.2.2 矿山发现资料
(1)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资料。《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3822号资料,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的首份发现资料。1940年8~11月,常隆庆、刘之祥到康滇边区做地质调查,途经盐源、盐边弄弄平、攀枝花进入云南华坪、永胜等地。在刘之祥编写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的引言中记载:“矿产方面,其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之磁铁矿。储量可达1000万吨之上,居宁属第一,亦全国不可多得之大矿。”在第一章“沿途地质”中记载:“攀枝花一带有磁铁矿数处。作者认为此铁矿之发现,为此次调查中之最大收获”。
(2)江苏贾汪煤田的发现资料。《江苏铜山县贾汪煤田地质》/2750号资料,是谢家荣发现贾汪煤田的首份资料。
(3)新疆油田的论述资料。《南疆油田调查略记》/742号资料、《新疆乌苏县独子山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743号资料、《新疆库车铜厂油田》/3996号资料、《新疆温宿县塔克拉克油田》/3997号资料、《新疆[独山子区]乌苏独山子油田》/4565号资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738号等资料,是黄汲清在新疆调查时编著的石油地质资料。在《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认为:陆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层之一,灰绿色的钙质页岩和薄层灰岩也可为生油层。
(4)云南磷矿的发现资料。《云南磷矿之发现经过与概况》/654号资料,是程裕淇于1939年编著的。1939年1月,程裕淇在昆阳中邑村发育的震旦寒武纪地层中,系统地采集了被些人认为是铝土矿的岩石标本,经化学分析,发现此种岩石含P2O5达30%。
(5)大同煤田。对大同煤矿的最早调查应首推我国地质工作前辈王竹泉,他于1918年,在对大同煤田调查时,首次指出该煤田为石炭纪—二叠纪与侏罗纪双纪煤田,并论述了大同煤田的煤质和煤量(见《山西煤矿志》)。
(6)东川铜矿。东川铜矿区的早期调查资料,主要由我国著名地质专家白家驹、丁文江、谢家荣等编制。《云南东川铜矿之研究》/644号资料,由白家驹编制、《云南东川铜矿节略》/645号资料,由丁文江编制,《云南东川铜矿简报》/652号资料,由谢家荣编制。
(7)大降坪黄铁矿。1931年5月,两广地质调查所徐瑞麟、蒋溶沿西江进行地质调查时,到本区调查铁矿,他们将铁矿分为沼铁矿和铁帽两种,著有《广东西江沿江地质述略》/2655号资料。
2.3 物探地质勘探资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赵仁寿、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等用电法、磁法,在甘肃玉门油矿、贵州水城县观音山铁矿、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贵州赫章县铁矿山、云南巧家县汤丹铜矿、云南安宁县砂场铁矿、云南巧家县落雪铜矿、云南会泽县黄铁矿、云南会泽县矿山厂铅锌矿、云南个旧县老厂锡矿、云南昭通县褐炭田等矿山进行了物探勘查工作。其中《试用磁秤探测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报告》692号资料是我国物探地质学家李善邦、秦香菱,于1939年编著的首份物探资料。
2.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
最早的水文地质调查当推章鸿钊。他在1926年,就我国的温泉进行了调查,编著有《中国温泉之分布》/7749号资料;工程地质调查方面:1938年,熊永先对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进行调查,编著有《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地层勘查报告》/2006号资料。
2.5 天然地震地质调查资料
《调查民国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说明》/7967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意见》/7748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7755号资料、《甘肃地震考节要》/7756号资料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于20年代初期调查甘肃大地震时编著的地震调查资料。
上述资料,仅是全国地质资料馆珍藏地质资料的一小部分,它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了地层系统、构造地质,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自豪,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激励我们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努力奋斗。
E.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历史溯源
北大建筑学科发展历史
早在1902年国立京师大学堂初创之际(1898年),建筑学科既已被列为《钦定学堂章程》的重要内容。1928年,北平大学既已设立建筑系,此后,北京大学的建筑学科教育或兴或废,与百年国运共历苍桑。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力图推广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成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次年,重新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两份章程对建筑学科的设置已经有了详细规定,这是北京大学与建筑学的初次接触。不过,要到20多年后,国内才开始出现比较正规的建筑学科。 1928年夏,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创设,是为北大建筑系的前身。系主任为汪申,另有讲师华南圭等。汪、华两位先生留学法国,主张中国也像法国一样将建筑系设在艺术学院中,但“由于在艺术学院里近艺术较多,与中国情况不适合”,不久建筑系分出,改属北平大学工学院。沈理源1930年到工学院任教,并于1931及1934年出任系主任,教授建筑设计和建筑图案。当时汪申、华南圭、乐嘉藻、林是镇 、朱兆雪等皆在工学院出任教职。
沈理源教授在1920年就对胡雪岩故居进行过测绘,成为后来修复重建的重要依据,俟后又组织北大工学院的师生测绘故宫,留下珍贵的资料。乐嘉藻先生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时任北大教授的梁思成怀着热切的心情读了此书,受过科学训练的他当然不能满意这样一本“笔记”类的书。冷静看来,其实乐先生具有独特的建筑史观,他并不认为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的最突出特点是结构上的进化或退步,比物质更根本的还有建筑背后的精神。这些观点在当时全社会鼓吹科学的大背景下是很容易被攻击的,当今我们恰恰要借用乐老的资源来反思这一点。
1930年代,北大进入大规模的建设发展时期,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和女生宿舍(1935)明显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简洁实用,重视材质表现。在南京引领“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潮流时,他的实践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另一支脉。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陷,北大与清华、南开内迁组建西南联大。1938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在京恢复招生,建筑工学系主任为土木工程师朱兆雪,沈理源、钟森 、赵冬日等继续出任教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北京临时大学工学院,1946年由北洋大学接办,改称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年改回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建筑系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建筑学科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冯建逵、于倬云、杜仙洲、臧尔忠、祁英涛、王炜钰等,他们为中国的建筑事业特别是古建筑保护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喜的是,相隔近半个世纪,2000年5月27日,北京大学再次开启了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同时招收建筑学研究生,标志着北大重又介入到中国当下的建筑活动中来。
北大景观设计学科发展历史
1998年1月,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机构,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创办的。
2003年1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基础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成立。
现在研究院共有中外教授15人,在读博士生9位,在读全日制硕士44人,在职硕士生30人。研究院拥有水生态与绿地系统研究所、土地规划设计研究所、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GIS与区域景观规划研究所、景观政策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研究院开办有《景观设计》和《城市环境设计》两本公开出版的杂志,还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著作。
研究院已经获得了一系列国内和国际景观设计大奖,如中国生态“红飘带”入选世界建筑新奇迹、浙江永宁公园获得世界城市滨水设计与开发利用的最高奖、俞孔坚博士先后五次登上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景观设计(ASLA)综合专业奖的领奖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是国内行业教育与实践的领军机构。
2009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哈佛设计学院联合推出“哈佛—北大平行设计课程”,北大、哈佛学生均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选课,并且互相学习。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目前不招本科生,只开展研究生教育,招收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行业精英。目前,研究院所开展的学历教育分别是:
1、博士研究生专业:
·人文地理学(景观规划设计方向)(每年招收2—4名,学制3—4年)。详情请参观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相关内容中“城市与环境学院”(每年1-2个招生名额)和“深圳研究生院”(每年1个招生名额)。
2、硕士研究生专业:
·地理学(景观设计学)(每年招生30名,学制2年)
·人文地理学硕士(景观规划设计方向)(学制3年)
3、专业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MLA,景观设计)(每年招生30名,学制3年以上)
F.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历史溯源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力图推广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成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次年,重新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两份章程对建筑学科的设置已经有了详细规定,这是北京大学与建筑学的初次接触。不过,要到20多年后,国内才开始出现比较正规的建筑学科。
1928年夏,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创设,是为北大建筑系的前身。系主任为汪申,另有讲师华南圭等。汪、华两位先生留学法国,主张中国也像法国一样将建筑系设在艺术学院中,但“由于在艺术学院里近艺术较多,与中国情况不适合”,不久建筑系分出,改属北平大学工学院。沈理源1930年到工学院任教,并于1931及1934年出任系主任,教授建筑设计和建筑图案。当时汪申、华南圭、乐嘉藻、林是镇 、朱兆雪等皆在工学院出任教职。
沈理源教授在1920年就对胡雪岩故居进行过测绘,成为后来修复重建的重要依据,俟后又组织北大工学院的师生测绘故宫,留下珍贵的资料。乐嘉藻先生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时任北大教授的梁思成怀着热切的心情读了此书,受过科学训练的他当然不能满意这样一本“笔记”类的书。冷静看来,其实乐先生具有独特的建筑史观,他并不认为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的最突出特点是结构上的进化或退步,比物质更根本的还有建筑背后的精神。这些观点在当时全社会鼓吹科学的大背景下是很容易被攻击的,当今我们恰恰要借用乐老的资源来反思这一点。
30年代,北大进入大规模的建设发展时期,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和女生宿舍(1935)明显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简洁实用,重视材质表现。在南京引领“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潮流时,他的实践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另一支脉。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陷,北大与清华、南开内迁组建西南联大。1938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在京恢复招生,建筑工学系主任为土木工程师朱兆雪,沈理源、钟森 、赵冬日等继续出任教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北京临时大学工学院,1946年由北洋大学接办,改称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年改回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建筑系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建筑学科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冯建逵、于倬云、杜仙洲、臧尔忠、祁英涛、王炜钰等,他们为中国的建筑事业特别是古建筑保护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喜的是,相隔近半个世纪,北京大学再次开启了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大重又介入到中国当下的建筑活动中来。
G. 梁思成对建筑学的理解有哪些融合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 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
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