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局159大队
❶ 四川省有哪些甲级资质的设计院
共五所,如下:
一、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二、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可以承担电力、化工石化医药、核工业、铁道、公路、民航、市政、建筑等全部21个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业务,以及工程总承包业务、项目管理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并可承揽其取得的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证书(施工专业承包)许可范围内的工程总承包业务。
(1)煤田地质局159大队扩展阅读: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坐落在我国西南文化名城──成都,前身为化工部第八设计院,现为中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现已成为以设计为主体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国际型工程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铁二院),原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简称铁二院),成立于1952年9月,总部设在成都,现有员工四千多人。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缩写:EDRI)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工程设计院,是国内率先整体改制的大型设计院,是国内著名的生物工程、硅产业工程设计院。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01月13日,注册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北路1号,法人代表为黄河。
西南电力设计院是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西南电力设计院创立于1961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大型火力发电设计企业之一,是中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一流设计企业。
参考文献来源:网络-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
❷ 徐州市九里山煤田(6)
九里山煤田位于徐州市、铜山县及沛县境内,呈北东向展布,北与山东毗邻。向西南伸入安徽省,长约30公里,宽约18—27公里。陇海铁路横贯煤田南部,东南距津浦铁路约8公里,经微山湖可通京杭运河,区内公路成网,水陆交通都很方便。
该煤田包括坨城、庞庄、夹河、张小楼、张集、义安等6个中型井田和13个小型井田。成因类型属滨海泥炭沼泽沉积煤田和湖沼沉积煤田。含煤地层有: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分布于拾屯、闸河及马坡复式向斜中。含煤地层均被40—180米厚的第四系覆盖,属隐伏煤田,含煤地层平均总厚386米,含煤19—29层,总厚9.6—29.09米,平均厚12.56米。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4—10层,厚5.75—12.38米,平均厚6.88米。山西组含煤性最好,含煤系数4.96%,含煤3—9层,厚3.53—8.71米,平均厚5.4米。可采煤1—4层,厚1.19—5米,平均厚2.7米,为薄层—中厚层煤。下石盒子组含煤性较差,含煤系数3.34%,含煤3—9层,厚2.4—5.04米,平均厚3.67米。可采煤2—3层,厚1.44米,平均厚2.71米,为中厚层厚层煤。太原组含煤性最差,含煤系数2.09%,含煤91—4层,厚2.85—4.33米,平均厚3.49米。可采煤1—3层,厚0.93—1.7米,平均厚1.47米,为薄层—中厚层煤。煤层以凝胶化物质为主,只有山西组煤层局部丝炭物质占54.2%。显微煤岩类型以亮暗煤为主,次为亮煤。煤质牌号主要为气煤,次为肥煤,少量贫煤、无烟煤。局部受岩浆活动影响变为天然焦。原煤分析含:水分0.84%—3.11%、灰分10.25%30.41%、挥发分32.70%—40.32%、发热量2.23—3.5千焦耳/千克,精煤含碳81.45%85.89%。下石盒子组为中—高灰、低硫煤,山西组为中灰、低—特低硫煤,太原组为低中灰、高硫煤。煤岩可选性一般较好,绝大多数为易选煤,少数为难选煤。可作良好的动力用煤、炼焦和配焦用煤。
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九里山西北广阔之平原曾引起一些地质学家的注意。在贾汪煤田全面勘探的同时,为寻找新的后备基地,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大力加强了区域普查。1955年底,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四队(原贾汪煤田地质勘探队,简称一二四队)普查分队技术负责人董玉林等,在分析了九里山地区地质构造后,认为九里山属于徐州大背斜的西北翼,九里山西北平原与徐州大背斜东南翼的贾汪煤田相对应,推论应有相同的煤田存在。1956年初,一二四队派出了司徒得、李懋典、李宗泰、温顺华等人组成的普查小组,到该地区开展1∶5万路线地质测量,在苏山头找到奥陶系灰岩,而且地层倾向北西,由南东向北西地层由老到新,推断向西北第四系之下有煤系地层存在。随即由一二四队主任工程师汪国栋率领谷声颀和司徒得等人到九里山进一步踏勘,肯定有进一步工作的必要。2月初派司徒得、朱哲、温顺华等人测制了三条地质剖面,从五个方面推测含煤的可能性,推断了掩盖区的构造形态,拟定了钻孔验证方案。与此同时,一二四队在萧县岱桥南施工一孔,于175.38米深处见到0.7米的下石盒子组煤层,其与九里山踏勘区属同一构造单元。2月下旬在踏勘区内布置了三条远景勘探线。一二四队工程师孙绍庚和郭宗泰、李懋典、胡信心、林学彬等,于1956年3月调集钻机,选择第三剖面为突破口,距杨山3500米布置了第一个钻孔(Q1号孔),在第四系之下见到了奥陶系灰岩,依据该孔推出含煤边界,向北2000米,施工了Q2号孔,结果见到太原组的第九、第十层煤(当时华东煤田地质局正在徐州开会,当唐朝信、李登华将Q2号孔见煤的喜讯向吕继业队长汇报时,局领导很高兴,表扬了找煤有功单位和人员),证实了九里山煤田的存在。随后Q3号孔和Q28号孔相继发现了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煤层,从而揭开了九里山煤田普查勘探的序幕,为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提供了丰富的后备基地。为提高勘探效果,加速煤田勘探,吸收了苏联的经验,采用了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在九里山煤田开展普查和勘探。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大队电法二分队姚多银、雷良荣、陈建国等,于1957年3月在九里山煤田全区开展电法(电测深法)普查,并选择有希望的地区同时进行地震勘探,1958年4月提交了《徐州煤田九里山区1957年度电法勘探资料(说明书及附件)》,推断了九里山地区的隐伏构造和找煤有希望的地段,给进一步挑选新勘探区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在电法普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张集地区一狭长高阻隆起构造,煤系可能埋藏较浅。1957年9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徐州办事处(由原一二四队等单位合并组成,简称徐州办事处)地质组长王承义、林学彬等,布置了钻孔验证,结果见到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煤层,从而肯定了张集以南,陇海铁路以北为煤层埋藏较浅的地带(即后来勘探的张集煤矿)。而且进一步推断陇海铁路以南隆起部分,与张集隆起相连,也是一个找煤有希望的地段。
经过二年的普查找煤,大致圈定了含煤范围,部分地段达到了普查程度,并将九里山煤田自北向南划分为坨城、拾屯、义安等三个勘探区。为了加快勘探速度,尽快满足建井的需要,在“边设计、边勘探、边建井”的所谓“三大边”的方针指引下,采用普查、详查、精查一竿子到底的做法,对九里山煤田全区开展精查。1957年12月,徐州办事处三个工区的地质组长张富贵、王承义、李登华、郭宗泰、林学彬等,同时对拾屯勘探区及柳新(坨城勘探区南段)、张井(义安勘探区北段)、坨城(坨城勘探区北段)、张集四个矿区开展情查。1958年7月,江苏煤炭工业局一六九煤田地质勘探队(由徐州办事处所属队改编,简称一六九队)提交了《徐州煤田拾屯矿区精查地质报告》,8月提交了《徐州煤田坨城精查地质报告》及《徐州煤田张井矿区勘查地质报告》,9月提交了《徐州煤田张集矿区精查地质报告》。1958年7月又开始在张小楼矿区进行精查,10月对拾屯勘探区深部进行补充勘探,1959年4月提交了《徐州煤田张小楼矿区精查地质报告》,10月提交了《徐州煤田拾屯矿区深部补充勘探地质报告》。1959年4月,一六九队根据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五队提交的《闸河平原煤田第十、十一、十二井田详细勘探报告》中指出的:第十井田东北部(王门矿区)可能有串珠状的构造小盆地,还可能存在部分煤系的意见,在王门矿区布置了少量的钻孔验证,证明其与闸河煤田全部连成一体,因而开展精查,12月提交了《徐州煤田王门矿区精查地质报告》,扩大了矿区范围。九里山煤田经二年的精查勘探,共获得储量5.75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4.65亿吨。
1960年,江苏省煤炭工业局物理探矿队(简称煤田物探队)电法三队,技术负责人李世焕和王洪义、周光明,在坨城矿区进行电法详查,10月提交了《铜山县坨城区电法详查勘探资料说明书》,推定了矿区内两条主要断层的位置。
1962年4月,江苏省煤炭工业局技术委员会,根据地质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和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复审“大跃进”以来所提交的地质报告,核实储量的通知》,对1958年以来提交的地质报告进行了复审。根据复审决议和建井需要,按上海设计院所划分的井田范围,一六九队孙绍庚等对过去勘探程度不高的部分煤矿,全力以赴地进行填平补齐的补充勘探,同时对过去的勘探成果进行了总结。从1962年5月至1966年10月先后提交了《桃园煤矿地质勘探报告最终报告修改资料》、《徐州煤田东城、庞庄煤矿地质勘探最终报告补充资料说明》、《徐州煤田九里山矿区地质勘探详查报告》、《徐州煤田王庄煤矿地质勘探最终补充报告》、《徐州煤田九里山矿区拾屯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精查)》、《江苏省徐州煤田张小楼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五队主任工程师石仁宜和吴丰洲、唐开建等,从1963年11月开始,对地处安徽、江苏二省交界处的吴庄煤矿进行补充勘探,1965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萧县、江苏省铜山县闸河煤产地吴庄(12)井最终勘探报告》。提交了储量4907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4307万吨,至此,九里山煤田的补充勘探全部完成。
为“四五”计划期间在江苏省实现年产原煤1000万吨的目标,要求尽快提供大型矿井的地质资料,搞好老矿挖潜,查找新的煤田领域。1973年10月,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物探营地震二队技术负责人牛树昌和顾志民、曹田奎等,以找煤为目的,在郑集地区(九里山煤田西部)进行地震普查。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二、四、五营配合地震二队进行钻探验证,在大刘庄、李庄和马坡等地都发现了煤系和煤层,取得良好效果,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煤田的范围。1974年,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改为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所属各营相继改为队。在郑集地区找煤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1975年,江苏省政府对全省煤炭工业和勘探布局作了统筹安排和调整,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徐州市建立了“徐淮勘探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工作,公司负责人魏绪玉兼任指挥,总工程师吴光荣任副指挥,组织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四、五队(简称煤田二、四、五队)和煤田物探测量队地震二分队,首先在马坡地区进行勘探会战,在普查找煤的基础上,直接跨入最终勘探,1975年完成会战任务,提交了《江苏省马坡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最终)》。提交可供利用储量6863万吨,远景储量4001万吨。
在马坡勘探会战的同时,丰沛煤矿建设工程指挥部煤田地质勘探大队孙忠月、陈作福等采用钻探手段,于1974年底开始对大刘煤矿进行补充勘探,1976年8月提交了《江苏省徐州煤田大刘普查最终报告》,提交可供利用储量1054万吨。
马坡会战完成后,由煤田二队宋文瑞、苏显耀、王国忠等和地震二分队,采用钻探、地震相配合的综合勘探方法,继续在马坡进行补充勘探,在郑集地区普查找煤,同时对李庄井田(包括张集井田及安徽省境内一部分)开展情查,1978年12月同时提交了《江苏肯铜山县李庄井田详、精查地震勘探报告》和《江苏省铜山县徐州煤田李庄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3亿多吨,远景储量756万吨。随后煤田二队又对李庄井田进行补充勘探,施工了19个钻孔。1981年10月,煤田二队提交了《江苏省铜山县徐州煤田马坡煤矿精查地质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2054万吨,远景储量1370万吨。同年11月,地震二分队提交了《江苏省铜山县郑集地区地震勘探报告》。1981年6月对李庄井田西部再一次补充勘探,1983年10月提交了《江苏省铜山县徐州煤田李庄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获得储量1.89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1.82亿吨。
在马坡煤矿李庄井田补充勘探期间,徐州矿务局地质勘探队鲍淀澄、李承文、周尚明等,采用钻探手段,对老矿区的深部进行补充勘探。1977年10月,对张小楼煤矿深部(包括柳新煤矿和坨城煤矿南部)进行补充勘探,1984年9月提交了《江苏肯徐州煤田张小楼煤矿补充地质勘探报告(精查)》,获得储量1.29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1.27亿吨;1979年8月开始对庞庄煤矿(包括东城、庞庄井田、抬屯井田及邓庄井田一部分)深部进行补充勘探,1982年12月提交了《庞庄煤矿补充地质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15989万吨:1983年,在坨城矿区第三线西南14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补充勘探,1987年4月提交了《江苏省徐州煤田坨城煤矿补充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获得储量7213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7039万吨。近10年的深部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九里山煤田的储量。
九里山隐伏煤田的发现,不仅是江苏省煤田事业的重大突破,而且推进了全国煤田普查工作的进展,为全国煤田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56年初在九里山地区开展找煤,到1986年8月基本勘探完毕。投入钻探工作量70余万米。截至1991年底,累计探明储量9.79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9.38亿吨,建设大小矿井17个,设计年开采能力总计518万吨,已开采量(包括损失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17.7%,成为江苏省第二个煤炭基地。
在普查勘探九里山煤田过程中,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测量队的任万忠和孟兆典,于1957年3月改进了投影埋石方法,将线投影改为板投影,提高了多风季节投影的质量,这一成果曾收入1958年《全国测绘技术革新成果汇编》中。同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大队电法二队,首次采用电测深法,对九里山煤田的普查勘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隐伏煤田采用钻探和电法相配合的勘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取得了对隐伏煤田综合勘探的经验。1958年3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在徐州召开先进经验交流会,介绍了九里山煤田的经验。提出开展“比学赶帮大面积红旗竞赛运动”,“放卫星夺高产”,使钻探效率显著提高,出现数十次台月进尺的高产记录,最高台月进尺5022.62米,大大地加快了勘探速度。1979年8月,煤田二队205钻机,在郑集K—25号孔施工中,首次采用绳索取芯钻进,加快了勘探速度。
1958—1960年期间,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质量,钻探质量低;过大放宽勘探网度,降低储量级别要求;违反勘探程序,采用“普、详、精查一竿子到底”和“边设计、边勘探、边建井”的方针;矿井改进方案变动太大,导致部分勘探工程布置和高级储量分布不合理;只顾短期急需,缺乏长远考虑,初期放弃了对太原组的勘探,以后又不同程度地犯了片面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的错误。以上各种原因,造成同一矿区一再补充勘探,已经开工建设的矿井又停建或改建,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一个“欲速则不达”的深刻教训。
❸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队伍,包括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和不具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
(一)队伍构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共有117家单位,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97家,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21家。具体分布如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20家,不具地勘资质的8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省核工业地质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3家;省煤田地质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均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册1家。
(二)人员结构与技术水平
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有21678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12110人),离退休人员为23605人。拥有地质技术人员7188人,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63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564人。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732人,增长3.49%;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299人,增长2.53%;离退休人员增加112人,增长0.48%。地质技术人员增加405人,增长5.97%;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79人,增长3.09%;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81人,增长13.09%。
(三)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
全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为248642.52万元,总资产为272459.78万元,总负债为168783.82万元。总支出235454.5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761.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6451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5740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0024.15万元,增长13.85%;总资产增加27220.96万元,增长11.1%;总负债增加45643.73万元,增长37.06%。总支出增加21984.64万元,增长10.3%;节余与收益减亏839.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长13.89%;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492元,增长18.81%。
(四)技术专业与资质
全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9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303项。按专业分,区域地质调查7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9项,固体矿产勘查93项,液体矿产勘查21项,气体矿产勘查1项,地球物理勘查29项,地球化学勘查20项,遥感地质勘查3项,勘查工程施工54项,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2项,选冶加工试验4项。按级别分,甲级资质49项,乙级资质95项,丙级资质159项。按单位分,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有35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为18个,只有丙级资质的单位为43个。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家,拥有8类勘查资质共101项。其中甲级资质21项,乙级资质38项,丙级资质42项。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39项。其中甲级资质9项,乙级资质11项,丙级资质19项。
省核工业地质局共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29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16项,丙级资质8项。
省煤田地质局7家,拥有6类勘查资质共28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14项。
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册地质勘查资质的有5家,它们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南总队、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长沙地质调查所、核工业230研究所等,拥有9类勘查资质共21项。其中甲级资质4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8项。武警黄金十一支队没在我省单独注册地勘资质,其从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级主管单位武警黄金三总队的地勘资质。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为便于调查研究传统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问题,本报告下文中除特别注明的外,所称“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是指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单位和中央在湘地质勘查单位。
(一)基本概况
1.从业人员构成
职工总数18676人,离退休人员20271人。其中地勘从业人员6807人,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3713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51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4810人。有技术人员4642人,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279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94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016人。与2005年相比,职工总数减少39人,减幅2.1%;离退休人员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从业人员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减少89人,减幅2.3%;矿产开发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38人,减幅4.7%;技术人员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减少18,减幅0.64%;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12人,增幅12.4%。
2.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
年度总收入208538.58万元,总资产187721.53万元,生产性资产67503.87万元,专用设备原值17601.5万元,专用设备净值10545.1万元,总负债为103436.58万元。总支出199627.58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065.0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990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903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2675.83万元,增幅18.58%;总资产增加22969.39万元,增长13.94%;生产性资产增加8591.21万元,增长14.58%;专用设备原值增加2091.88万元,增长13.49%;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47.47万元,增长12.21%;总负债增加15658.59万元,增幅17.84%;总支出增加28819.02万元,增长16.87%;节余与收益减亏1178.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资质情况
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中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210项,其中甲级资质43项,乙级资质79项,丙级资质88项。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1家,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经济发展状况
1.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概况。全局20家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数6283人,地勘从业人员4242人,离退休人员7891人。其中技术人员169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884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人数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87人,增幅4.00%;离退休人员增加379人,增幅5%。技术人员增加30人,增幅2%;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32人,增幅8.40%。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73723.35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1778.62万元,地勘设备原值7603.98万元,专用设备净值4526.6万元),总负债43203.26万元。总收入74499.8万元,总支出66997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96.7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512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8649.94万元,增幅13.29%;生产性资产增加3272.26万元,增幅17.68%;地勘设备原值增加913.67万元,增幅13.66%;专用设备净值增加709.58万元,增幅18.59%;总负债增加7520.84万元,增幅21.08%;总收入增加13658.1万元,增幅22.45%;总支出增加6262万元,增幅10.31%;节余与收益为减亏672.19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2893人,离退休人员为3832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87人。有技术人员790人,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78名,中级职称人员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总数减少16人,降幅0.5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3.33%;离退休人员减少30人,降幅0.78%。技术人员增加25人,增幅3.27%;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43人,增幅12.46%。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30099.22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为11278.05万元,地勘设备原值为2693.67万元,专用设备净值为1628.02万元),总负债12648.34万元。总收入25629.67万元,总支出为25222.03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233.7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904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816.73万元,增幅14.52%;生产性资产增加2717.7万元,增幅31.75%;地勘设备原值增加320.86万元,增幅13.52%;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1.52万元,增幅7.35%;总负债增加2868.63万元,增幅29.33%;总收入增加7320.99万元,增幅39.99%;总支出增加7854.23万元,增幅45.22%;节余与收益为减亏278.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3775人,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1189人,其中地学专业人数55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78人,中级职称人员325人。离退休人员4876人。
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增加70人,增幅1.89%;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增加3人,增幅0.25%;地学专业人数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增加2人,增幅1.14%;中级职称人员增加14人,增幅4.50%;离退休人员增加16人,增幅0.33%。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45390.10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为20908.15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1640.67万元),总负债30878.80万元,总收入为76933.07万元、总支出79698.47万元,节余与收益537.3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1936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645元。
较2005年,总资产增加6429万元,增长16.50%;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增加793.98万元,增长3.95%;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234.44万元,增幅16.67%。总负债增加2768.8万元,增幅9.85%。总收入增加9492.39万元,总支出增加10159.67万元,增幅分别为14.08%和14.61%。节余与收益增加184万元,增幅52.1%。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长1.43%;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935元,增长6.82%。
4.湖南省煤田地质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册职工2312人,离退休职工2863人。地学专业人员3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6 人,中级技术职称227人。
与2005年相比:在册职工减少32人,降幅1.37%。离退休职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级技术职称增加16人,增幅7.58%。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27443.57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105.85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167.3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260.4万元),总负债12693.08万元,总收入21648.39万元,总支出21436.9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389.2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773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218.81万元,增幅13.29%(其中生产性资产增加980.84万元,增幅16.01%;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加482.36万元,增幅28.63%;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264.86万元,增幅26.60%);总负债增加2193.47万元,增幅20.89%;总收入增加2293.53万元,增幅11.85%;总支出增加2460.17万元,增幅12.96%。节余与收益为减亏4.5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度,在省内开展了13个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经费2411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12项,经费2211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承担1项,经费200万元。
公益性地质调查中,中央财政出资项目11个,投入经费2088万元,包括:1个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80万元)、1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6万元)、1个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90万元)、4个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730万元)等共7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1016万元;4个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1072万元;省级财政出资项目2个,分别为“湖南省1:20万区域化探遗留问题成果报告编制及印刷”(223万元)和“1:5万湘幅、横溪幅矿产资源远景调查”(100万元),投入经费323万元。
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以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主体,所有13个项目均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二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线,13个项目均为地质找矿服务;三是投资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财政为主,占全部投资的86.6%,省级财政开始加大投入,为全面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度,四个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8个,经费9141.17万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项,经费5523万元,其中吸收外资合作勘查经费882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17项,经费197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为钻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6项,经费1146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个,经费498.17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从事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工作。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965.3万元,收入为1104.7万元;省核工业地质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84万元,收入235万元。总体看来,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四个地勘局所属单位均从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实现结算总收入104726.3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5亿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6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5.5亿元;省煤田地质局0.71亿元。各地勘局充分发挥在工程地质、桩基础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揽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机械制造、物业、教育、医疗、房地产、园林和服务等产业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础,并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达22.5%;省核工业地质局经营收入为477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经营收入4164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经营收入1.67亿元,比2005年增加0.18亿元,增幅12.1%。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些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和自身特点,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改革。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初步实现了地勘队伍全面脱贫解困,各单位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
(一)整合资源,同城合并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率先实施同城合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启动队伍重组工作,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为重点,将同一城市内的所属地勘单位进行合并,全面整合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质资源,减少了内部无序竞争,简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过队伍重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较快的单位人力资源不足,发展较慢的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的问题,以一个品牌带动一片,达到了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目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拓宽了发展空间。
(二)事企分开,做大实业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大力推行“产业兴局、实业兴局”的发展战略,引进企业机制,将事业管理和企业运作分开进行。抓住地矿业、建筑业和物业三大产业系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资本真实化,产权人格化,运作规范化”,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人财物的资源重组,分别组建江山地矿集团公司、中南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和江山物业集团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地质工程施工的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湖南省地质建设(集团)总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工程勘查施工为重点,以树立品牌为兴业之本,以省内扩展、省外扎根为发展思路,优势进市场,强势创市场。2006年度工程勘查经营收入达4.5亿元,成为了局内龙头企业。
(三)产业分离,加强勘查
为做大做强地质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别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勘查)院。通过项目运作,留住了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地质勘查骨干,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社会出资的各类地质工作。
(四)单位进城,稳定队伍
为稳定地勘队伍,改善职工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更好地盘活各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各局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大力推进地勘队伍就近向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搬迁工程。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均已进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面加快了进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单位仍在县城,正在实施搬迁工作;省煤田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局的进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单位进城,全面改变了地勘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场形象,过去萎靡不振、破烂不堪、人心涣散的局面大为改善,增强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省煤田地质局积极探索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按市场规律调整分配制度,全面调动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为下步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近年来,该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队大企业”的思路,在保存事业性单位的基础上,推行内部股份制,主体向企业化过渡。收益80%由投资人享有,按投资额进行分配;20%归局或队。省核工业地质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资质公有化,资产私有化,项目责任化,人员社会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减局属各单位不良资产,促使局属二级单位轻装前进,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采取措施,主动关停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好、资不抵债的单位和企业,核减二级单位的不良资产,让困难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各局在改革过程中,均充分考虑了稳定的因素,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策略。有色地质勘查局实行了内部经费分开,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则针对不同改革内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区别处理。既保持稳定,又推进改革,促进发展。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以局为单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人、财、物各自独立,在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种经营三大领域各具特色,在产业经济发展和改革重点上也不尽相同。以局为单元推进改革,符合湖南的实际,也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二)做产业文章,发展实体
各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均在一定领域有较优势的产业和相应的经济实体,这是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致力于做强三大集团总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进一步促进地质建设总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房地产、物业等的发展,做强实体。
(三)向企业过渡,明晰权属
企事分离,事业管理一块按事业体制运行,企业经营一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行,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省煤田地质局明晰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的身份,重组力量,实行专业化改造;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以企业集团公司的方式,分解企业和事业;省核工业局以建立混合制经济形式,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为手段,明析权属,企事分离,发展外向型、自主型企业,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
五、对策建议
(一)给足改革成本
国有地勘单位资产较少,除少量的固定资产外,几乎没有其他资产,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也基本进入社会共享体系。国有地勘单位原来是小社会,与外界接触较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压力较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比国有企业改制难度更大。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向国有地勘单位注入改革成本,进一步为国有地勘单位减负,推动改革进程。
(二)落实优惠政策
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优惠扶助政策。但多数政策以导向性为主,不够具体,没有配套的办法和措施。相关部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建议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委就地勘单位享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逐项制订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从事地质找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大力培养人才
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人才紧缺,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紧缺,是当前困扰和阻碍地勘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建议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质类人员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地质队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