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地质大学
❶ 我系石油工程的学生,欲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或者武汉的相关方向研究生,有高手能推荐或者介绍一下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创建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可燃矿产地质及勘探系、能源地质系、能源学院等演变,由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煤田地质及勘探二个专业发展而来。在能源学院的建设历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的中国石油地质专业主要创始人潘钟祥教授、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的创建者杨起院士等。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能源学院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中国能源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干,由能源学院培养的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殷鸿福、张彭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能源学院目前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5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导1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4人,另有退休后返聘的教授(博导)6人和兼职教授4人。在人才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留学或进修过,有获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进入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的1人。
在学科结构上,能源学院设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及“能源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油气井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二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油气田开发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勘探工程”为国家重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180余名,现有各类学生1208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能源学院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不断追踪世界学科发展动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缘。围绕着含油气盆地地质及勘探开发,形成了多个特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储层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气井动态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能源学院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集团公司及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领域涉及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二连盆地、东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国外等含油气盆地。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横向合作项目120多项,2004年科研经费增长至1500万元。许多项目获得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评价,先后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440多篇,其中,进入SCI、EI及ISIP三大检索系的论文40多篇。
能源学院实验室建设快步发展,仪器设备性能优良,实验教学条件良好。下设能源基础室、有机地化室、沉积岩石学室、油气田开发室、油层物理室、数值模拟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
能源学院依托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和科研院所(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大庆油田、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建成了多个具有多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和工程硕士)、多功能(本科生产实习、研究生论文基地、工程硕士办学点和教师科研基地)特色的“产-学-研实习基地”。
另外,我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已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
能源学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作搭桥梁”的科研促教学办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地质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传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居全校之首。
新世纪的能源学院正以高昂的姿态、百倍的信心阔步前进。
科研方向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虽属于现代地层学的范畴,但从学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地层学所涉及的范畴。层序地层学将年代地层学与现代沉积学、全球海平面升降结合起来, 通过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时间地层单元内进行地层充填结构和展布样式的研究,在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包括盆地沉积演化史分析、地层与储层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及至油气藏描述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层序地层学不仅变革了传统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理论,而且已成为一门能够指导油气勘探的应用科学。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强大生产力的推动下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学的新的分支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我院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在国内外多个盆地和地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研究、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研究、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等。
沉积学与油气储层
沉积学是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沉积岩、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过程及沉积矿产等多个方面。沉积相的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主要研究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沉积条件及有利相带分布、以及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的分析。油气储层研究是利用地质、地震、测并、试井等资料和各种储层测试手段,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体所形成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与确定储层的地质信息及不同层次的非均质性特征.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效果。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沉积相与油气、油气储层综合预测、储层成岩作用、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等。
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
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运移、聚集、演化和分布规律。油气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包括有机质丰度、类型、油源对比等;油气成藏主要研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作用、成藏过程及成藏动力学系统等。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油气地球化学、油藏及开发地球化学、根缘气及天然气成藏序列等。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是地质学中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学科领域,它围绕着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充填、后期改造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等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含油气盆地分析注重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过程以及它们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作用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地层学与沉积学分析、沉降史和热史分析、石油地质学分析等。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
石油构造分析
石油构造分析是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石油构造分析的理论基础、石油构造分析的实例以及与油气形成和分布有关的构造作用、构造样式及构造规律性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含油气盆地内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不仅要研究含油气区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和盆地构造分析,而且还要研究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坳陷、隆起、凹陷、凸起、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带)、油气构造圈闭)的石油构造地质条件。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
煤层气地质与开发工程
在煤层气生成、聚散及成藏的地质过程分析、煤层气生储过程演化与成藏配置关系、煤储层物性及其控制机理、煤储层气-水两相渗流机制、煤层气驱动运移机制、气-固-流耦合作用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以及煤储层伤害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构建了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的地质模型。以煤层气富集性与可采性为切入点,探讨煤层气有利区块的判识标准,建立符合煤层气地质特点和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源评价体系,通过煤层气地质调查圈定有利区带并作出准确地质评价。开展注气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和在深部煤层中进行CO2埋存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能源利用与环境工程
包括洁净能源研究、含能源盆地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等。
洁净能源研究:研究洁净能源的天然产出与人工洁净化方法,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含能源盆地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结合地质学的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油气的聚集规律。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用环境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影响现代环境的各种地质因素和与之相关的人为因素及其对策。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用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研究黑色页岩及其伴生矿产(包括部分贵金属矿产和煤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富集规律。
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
主要包括二次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方法、油气井动态分析、调剖堵水方法、压裂酸化优化设计、井网优化等研究方向。
我校在油气藏开发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承担973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国内大油气田有广泛合作。
油气开采工程
油气开采工程理论与技术是综合运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物理、化学、地质、热力学、电子、机械、生物等理论和技术,经济、快速、安全、有效地开采石油天然气的一个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方向。
近年来,水平技术、大位移井技术、化学提高采油率技术、生物采油技术、物理采油技术、稠油热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连续油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采油采气工程理论与技术成为理论研究活跃、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巨大的一门科学。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采油采气工艺、采油机械、修井、测井,增产措施等,是油气田开发的最重要环节。
油气藏工程
油气藏工程是油田科学开发的基础,是油田开发过程中至始至终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油气井的产能评价、油气藏的开发井网设计、油气藏的动态分析与动态预测、合理井网调整与加密、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油气藏工程理论研究与应用是我院的特色和强项之一,目前与全国各大油田都有业务联系。
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
油气渗流力学是整个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基础,它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的水力学,兴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于二十世纪中叶,目前发展有所减缓。矿场工程师们利用渗流力学理论和方法,探索油气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油、气、水等地下流体流动所遵循的规律,制定正确的油气田开发方案和开发调整方案、评价油气储层、分析区块开发动态、有效地控制和调整开发过程。现代油气田开发越来越注重科学地认识和改造油气藏,尊重客观规律,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多的油气,渗流力学是认识油气藏、高效开发油气藏以及改造油气藏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工具。我院教师在非线性渗流、煤层气渗流、水平井渗流、垂直裂缝井渗流和气体渗流以及相应的工程应用方法研究亦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目前的研究方向有:
(1)多相流体渗流研究
以岩心流动实验为基础,油藏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多相流体渗流规律,精细描述开发中后期油层渗流场特征;
(2)压力敏感介质渗流研究
以高温高压油气田开发为背景,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开发过程中由于压力变化而导致的储层敏感效应,研究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通过数学建模研究储层压力敏感效应对可采储量的影响;
(3)低渗透介质渗流研究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油气在低渗透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并结合油气井压裂、酸化、打水平井等增产措施,研究垂直裂缝井、水平井多维渗流问题,形成垂直裂缝井、水平井不稳定压力分析系列方法;
(4)煤层气渗流研究
根据煤层气开采特点,研究多重介质中有吸附和解吸发生的煤层气不稳定渗流问题,给出煤层气开采动态分析和预测方法;
(5)非牛顿流体渗流研究
研究聚合物、完井液、堵水剂等非牛顿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行为,分析储层损害、堵水效果等。
储层建模与数值模拟
我校在此领域内有着突出的优势,在与国内主要油田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以岩心、测井和地震多资料相结合的、以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为基础的、以建立油藏地质模型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技术,建立精细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及油气田开发的地质模型。在精细、等时的地层单元内开展储层,隔层预测与评价研究,能大大提高地层预测的准确性,为油田开发中注、采井布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流体流动最佳数值模拟提供岩石物理模型。
油藏模拟是油藏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针对某一油藏,以最小的资本投入和操作费用获得最大的油气采收率。油田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从油藏现状出发,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采收率所需要的最佳技术。而油藏模拟是获得这一目标最高级的方法。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油藏经营管理是油藏区块作为对象,根据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以油藏管理部门为核心,组织物探、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艺、地面建设、经济分析等人员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分工与合作,共同协调管理。是以确定的目标情况下,各部分协同完成目标,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达到科学开发油气田的目的,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在我国的研究才起步,目前还不能完成照搬国外的模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现代油藏经理模式的研究。
师资队伍
能源学院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
杨 起
能源学院在职教授(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樊太亮(博导)、邓宏文(博导)、李治平(博导)、侯读杰(博导)、汤达祯(博导)、
李宝芳(博导)、林畅松(博导)、陈开远(博导)、姜在兴(博导)、于兴河(博导)、
刘大锰(博导)、黄海平(教授)、黄文辉(教授)、肖建新(教授)、唐书恒(教授)、
张金川(教授)、何登发(教授)、郭少斌(教授)、王晓冬(教授)
能源学院现有副教授(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陈昭年、陈 程、王红亮、毛小平、刘景彦、陈永进、丁文龙、刘鹏程、王宏语、李胜利
地大能源学院网站:上面有任何一个导师的联系方式。
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石油方面研究生
地大北京能源学院考研专业及导师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高等数学
④827大气化学
01大气环境污染 刘大锰
03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影响 刘大锰
05大气环境地球化学 黄文辉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
③302数学二
④828沉积岩石学或82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报考邓宏文导师外国语可以选考俄语。
0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王宏语 于兴河 王红亮 姜在兴 李胜利 康志宏 陈永进
03石油构造分析 陈昭年 何登发 丁文龙
04油气储层地质与评价 王宏语 于兴河 郭少斌 黄文辉 李胜利 刘大锰 刘景彦 刘鹏程 唐书恒 陈 程 康志宏 陈开远 王晓冬
05层序地层学及应用 王红亮 郭少斌 陈开远 樊太亮 林畅松 邓宏文肖建新
06煤与煤层气地质 刘大锰 汤达祯 唐书恒
07应用沉积学 黄文辉肖建新
08盆地分析与模拟 陈昭年 刘景彦 毛小平 林畅松 丁文龙
09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及评价 张金川
10油气成藏机理与预测 侯读杰 毛小平 汤达祯 张金川 陈永进 黄海平
081826★能源地质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
③302数学二
④82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或830油矿地质学 报考李治平导师外国语可以选考俄语。
01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侯读杰
02储层表征与建模 于兴河 陈昭年 王红亮 李胜利 李治平
03煤层气开发 汤达祯 李治平肖建新
04油气资源评价 王红亮 郭少斌 黄文辉 张金川
05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 于兴河 陈昭年 何登发 李胜利 汤达祯 张金川 樊太亮 林畅松 丁文龙 肖建新
08煤的洁净利用 黄文辉
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
③302数学二
④82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或831油层物理学 报考邓宏文,李治平 导师外国语可以选考俄语。
01油气田开发地质与开发技术 王宏语 于兴河 鞠斌山 李胜利 刘景彦 唐书恒 康志宏 陈永进 邓宏文
02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 刘鹏程 李治平 王晓冬 陈永进
03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 王宏语 于兴河 郭少斌 李胜利 刘景彦 陈 程 康志宏 陈开远 樊太亮 林畅松
04油田化学与环境治理 范洪富
05油藏开发地球化学 侯读杰 黄海平
07采油工程及提高采收率 范洪富 鞠斌山 汤达祯 李治平 王晓冬
08储层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 刘鹏程 汤达祯 唐书恒 陈开远
❸ 高分介绍研究生地质工程专业
矿山地质抄工程学科是将袭地质科学应用于矿业工程的边缘学科领域,本学科将为全国矿业生产、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培养能够运用地球科学基础理论,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矿山地质高级人才。本专业的设置有利于采矿工程重点学科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培养矿业工程和地质科学交叉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领域将涵盖现有硕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岩土工程(工学)和地质工程(工程硕士)等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矿山地质工程学科点以资源工程系等为组织基础,与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
❹ 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构造沉降特征对BSR分布的影响
李胜利1,沙志彬2,于兴河1,丛晓荣1,姜龙燕1,方竞男1,王建忠1
李胜利(1971一),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摘要: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有比较明显的BSR(似海底反射)分布区,且多分布在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由于BSR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与否的重要地球物理参考标志,而构造变动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对琼东南深水区424口虚拟点的单井盆地模拟数据分析,计算总沉降量与负载沉降量,进而求取各地质时期构造沉降量与沉降速率的方法来探讨新近系构造沉降史与BSR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受红河走滑及区域性幔源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影响,以5.3 Ma和1.8 Ma为界,存在3期构造沉降加速过程,尤以更新世(1.8 Ma以来),构造沉降加速更加明显。空间上构造沉降速率呈周边向中心地带递增的规律,中央裂陷带的构造沉降速率变化较之南部隆起区要快,而中央裂陷带与南部隆起之间的区域,构造沉降一直维持快速沉降状态,这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区BSR主要分布在各凹陷与凸起次级构造单元相接且构造沉降速率较高的区域,其构造沉降速率大小在70~110 m/Ma,且变化迅速,对BSR的形成与分布有利。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BSR分布;构造沉降速率;定量模拟
Impact of Neogene Tectonic Subsidenc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SR Distribution in Qiong dongnan Basin
Li Shengli1,Sha bin2,Yu Xinghe1,Cong Xiaorong1,Jiang Longyan1,Fang Jingnan1,Wang Jianzhong
1.School 0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BSR which is found in the intervals varies from the Late Miocene to now in the deep water area oft he Qiong Dongnan basi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rks to identify the gas hydrate and is usually influenced by the tectonic movements.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from 424 pseudo well poi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SR' s distribution an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was pointed out.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were three different tectonic subsidence acceleration times bounded by 5.3 Ma and 1.8Ma in the deep water area of the Qiong Dongnan basin under the affection of the Red River strike slip motion and regionality mantle-derived basic magma activity.In which,the third phase (from 1.8 Ma to now) was the fastest tectonic activty stage.From the basin's margin to center,th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 meanwhile it changed more rapid in the central fault block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uplift zone.The areas between central block and southern uplift zone which had advantage to preserve the gas hydrate maintained relatively high subsidence rate.BSR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orderland between secondary structure unit where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high and changed faster.The areas which had higher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varied from 70m/Ma to 110 m/Ma.
Key word:Deep 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SR Distribution;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0 前言
南海北部陆坡地区蕴含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1-6],BSR(似海底反射)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聚集的最有意义的地球物理指示之一(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通常指示天然气水合物相位稳定的底部反射特征[2,7-10]。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重要的新生代盆地之一,前人的研究业已证明,该盆地具有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1,11-12]。前人已在构造沉降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因素等单方面对琼东南盆地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13-16],却未曾就BSR与沉降的关系进行过细致地分析。BSR在南海北部边缘主要分布在晚中新世以来的新近系中,这就有必要对这个时期的构造沉降史及其如何影响BSR的分布进行分析与研究。
笔者依据大量二维地震剖面采集的数据,选取琼东南深水区424个模拟点,利用回剥法与艾利(Airy)模型对琼东南深水区构造沉降进行定量计算,采用盆地模拟软件PRA (basin mod)模拟虚拟点的埋藏史与构造沉降史,通过研究不同构造区带的剖面与平面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构造沉降的时空演变规律。随后将BSR与构造沉降速率图叠加,进而讨论琼东南深水区BSR分布与构造沉降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工区地理背景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海南岛的东南部,东经108。-111°、北纬15°-19°。盆地呈北东向伸展,由北部箕状坳陷带、中央裂陷带和南部隆起区三大部分组成,是一个在前第三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陆缘拉张型盆地[11,19-20]。“深水(海)”这一术语是指位于陆架坡折向海一侧包括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的深水环境(水深>200 m)[21]。根据这个深水概念,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包括中央裂陷带大部和南部隆起区。主要的次级构造有乐东、陵水、宝岛、松南、北礁、长昌6个凹陷,甘泉西、永乐2个凸起,以及陵南、松南2个低凸起(图1)。
图1 工区地理位置与构造区划图(据文献[22]修改)
表1 研究区地层与层序划分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琼东南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及其与BSR的关系,结合中中新世以来南海发生的构造运动以及全球和莺琼盆地海平面相对变化,在琼东南深水区识别出晚中新世以来的3个层序界面:自下而上分别为T3、T2和T1,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1.6 Ma,5.3 Ma,1.8 Ma(表1,图2)。相应的,从自下而上可识别出层序Ⅲ、层序Ⅱ、层序Ⅰ 3个地层层序,大致对应于黄流组、莺歌海组及乐东组(表1),这3层即为本区的目的层位。
图2 B—B’地震剖面层序划分
2 沉降史分析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钻井资料较少,但二维地震测线覆盖广。因此,从交叉测线中选出424口虚拟井点,按照点—线—面的研究思路,根据构造沉降理论及计算方法,在优选砂地比、孔隙度-深度关系等参数的基础上[23],利用PRA (basin mod)软件定量模拟计算各点的构造沉降量及构造沉降速率。
2.1 虚拟井点沉降史埋藏史分析
沉降史图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某点在整个地质时间内沉降的变化情况。从次级构造中选取8个代表虚拟井点(井位见图1)绘制埋藏史与沉降史图(图3)。这8个点基本平均分布在工区范围内并且处于该点所在次级构造单元的中心位置,能较准确地反映所处次级构造单元的沉降史、埋藏史。
位于乐东凹陷内的Q1点(图3)以5.3 Ma和1.8 Ma为转折点,呈现不明显的3段式加速沉降。其中1.8 Ma以来构造沉降明显加速。位于陵水凹陷的Q2点和位于工区中部北礁凹陷内的Q5点的构造沉降速率都无明显的变化,一直呈平稳态势。位于长昌凹陷的Q4点具有与Q2点和Q5点相似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的是Q4点的构造沉降速率呈现微弱上升的趋势。
位于工区南部华光凹陷的Q6、甘泉西凸起的Q7、永乐凸起的Q8(图3)在5.3 Ma以来都出现了构造沉降加速的现象,只是永乐凸起在1.8Ma以来构造沉降速率略有减小。总体而言,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深水区的构造沉降呈缓慢加速状态。空间上,乐东凹陷部位的构造沉降速率的加速过程较之于其他构造部位快,愈往东、往南,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愈不明显,呈现空间上西部变化快、东部变化慢、北部变化快、南部变化慢的特点。
2.2 典型剖面沉降史分析
从工区的纵向和横向上共选取4条剖面A—A’、B—B’、C—C’和D—D’ (各剖面地理位置见图1)。进行构造沉降速率的计算,分析研究区纵向及横向上的构造沉降变化特征。
A—A’剖面自乐东凹陷的中部偏北地带向南经过华光凹陷西部(图4)。11.6 Ma以来,乐东凹陷的构造沉降活动较活跃,速率一直呈现波动状态,1.8 Ma以来构造沉降速率迅猛增加,最高值可达170 m/Ma,说明乐东凹陷1.8 Ma进入了快速沉降的状态。沉降加速从北向南减小,至华光凹陷境内时,沉降加速过程消失。与乐东凹陷不同,华光凹陷的构造沉降速率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状态。1.8 Ma之前,研究区西部的构造沉降中心位于华光凹陷内,之后转移至乐东凹陷中部偏北的地带。
图3 琼东南中央裂陷带单点埋藏史与构造沉降史曲线
红线表示构造沉降,其斜率即为构造沉降速率
B—B’剖面位于琼东南盆地中部偏北的地方,横穿宝岛凹陷、松南低凸起、北礁凹陷和永乐凸起,跨越中央裂陷带和南部隆起区两大二级构造单元(图5)。就构造沉降速率分布而言,该剖面大致可以分为3段:西北部的宝岛凹陷与松南低凸起部分的快速沉降区,中部北礁凹陷与永乐凸起大部分地区的缓慢沉降区以及永乐凸起东南部地区异常快速沉降区。初始沉降中心位于宝岛凹陷境内,之后一直向东南方向转移。更新世以来,中央裂陷带与永乐凸起接触地带构造沉降明显加速,至全新世,沉降中心转至北礁凹陷与永乐凸起接触的地带。
C-C’剖面位于工区东北部边界,横穿长昌凹陷,向南延伸至永乐凸起西部边界处(图6)。该剖面所经过地区的构造活动比较活跃,沉降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长昌凹陷北部的构造沉降速率一直相对较小,接近永乐凸起的中南部地区构造沉降速率较大,一直维持在100 m/Ma以上。整体来看,1.8 Ma以来构造沉降速率的涨幅明显超过之前的2个时期。
图4 A—A’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图
图5 B-B’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图
图6 C—C’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图
D—D’剖面横穿中央裂陷带的大部分次级构造(图7)。中央裂陷带的构造沉降速率一直比较高且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最低值不曾小于60 m/Ma,更新世以来(1.8 Ma以来),大部分地区的构造沉降出现了加速,只有陵水凹陷和松南低凸起交界地带出现了速率的下降。在1.8 Ma之前,构造沉降速率从西向东增大,沉降中心位于长昌凹陷境内。之后,沉降中心转移至乐东凹陷境内。整体上,琼东南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在时间上也有差异性,西早东晚,其中西部乐东凹陷自晚中新世开始加速沉降,而中东部自上新世才开始[24]。
对比以上4条剖面可以看出:空间上A—A’剖面与B—B’剖面经历了相似的演化过程,即由北向南构造沉降速率逐渐降低,C—C’剖面则与之相反,呈现了由北向南构造沉降速率逐渐增加的过程,D—D’剖面各构造单元构造沉降速率无甚区别。时间上各剖面大致经历了相似的演化过程,代表了3期构造沉降事件,反映了5.3~1.8 Ma,1.8~0 Ma时期构造沉降加速的过程,而以1.8~0 Ma时期更为明显。
图7 D—D’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图
2.3 构造沉降速率平面变化规律与BSR分布
就这3层而言,时间上:晚中新世期间(11.6~5.3 Ma) ( 图8A)构造沉降速率变化最为缓慢,沉降中心位于东南部的甘泉西凸起与东北部的长昌凹陷地区。上新世之后(5.3 Ma以来) ( 图8B)构造沉降速率整体增大的同时,变化强度越来越剧烈,东南部的沉降中心向西南部转移。至更新世与全新世时(图8C),进入了新一轮的加速沉降期,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剧烈,最高沉降速率增至170 m/Ma,沉降中心转移至西南部的乐东凹陷境内与长昌凹陷西北部近边界处。
空间上:研究区的构造沉降速率呈周边向中心地带递增的规律。中央裂陷带(尤其是1.8 Ma以来)的构造沉降速率变化较之南部隆起区要快。而中央裂陷带与南部隆起之间的区域,构造沉降一直维持于快速沉降状态。
BSR沿研究区长轴方向分布,分布的速率范围比较广,主要分布在各凹陷与凸起次级构造单元相接且构造沉降速率较高,大小在70~110 m/Ma的地带(图8D)。这是由于沉积盆地坳隆接合部位往往是断层和褶皱发育的有利部位,并有很多断层切穿下部的沉积层并延伸至海底沉积层附近,这样可为下部天然气向浅部运移开辟有利通道,褶皱构造更易于天然气的捕获,进而形成水合物矿藏;另外坳隆接合部位,不仅断层发育,而且沉积岩性偏粗,为气体侧向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疏导系统。
图8 琼东南深水区不同时段构造沉降速率分布平面图
A.11.6~5.3Ma期间;B.5.3~1.8Ma期间;C.1.8~0Ma期间;D.11.6Ma以来总的构造沉降速率分布与BSR对应关系图
3 讨论
3.1 断裂演化对构造沉降的影响
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主要与红河走滑断裂有关,红河走滑断裂从约8 Ma开始左旋走滑,左旋走滑持续到10~5 Ma,从10~5 Ma开始转变为右旋走滑。5.3~4.7 Ma右旋走滑活动进入高潮[25]。10~5.3 Ma以来加速沉降与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相对应,红河断裂晚期右旋走滑活动对盆地构造沉降影响由西往东逐渐减弱。琼东南盆地12~5.3 Ma以来的晚期快速沉降过程由西往东逐渐减弱,离红河断裂越近的地区,晚期加速沉降越强烈,这进一步反映了红河走滑断裂对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影响。5 Ma以来,在红河断裂走滑的基础上,吕宋岛弧向欧亚大陆及南海构造域碰撞,产生了密集的近东西向张性、张剪性断裂,加剧了构造沉降的幅度。1.8 Ma以来的构造沉降的加速过程可能与区域性的幔源基性岩浆喷发活动有关[26]。
3.2 琼东南深水区构造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以及分布特点
构造沉降速率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一直占总沉降速率的60%以上(图9),在整个盆地的总沉降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构造沉降表现为从边缘向中心逐渐递增的过程(图8)。西北部和东北部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剧烈,中间地带变化缓慢。沉降速率的变化存在空间上的差异,西快东慢,边缘部位较之中间部位要快。从时间上看,总沉降速率与构造沉降速率差值越来越大,表明盆地慢慢由构造沉降阶段向热沉降阶段演化的过程。
图9 构造沉降与总沉降速率关系图
3.3 构造沉降与BSR的关系
BSR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次级构造单元的交界地带或者次级构造的中心地带。交界地带以断裂为主的多重构造影响再加之大陆边缘陆坡的控制作用,能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运移、最终形成储藏提供优越条件。构造中心一般是沉降最快的地方。盆地的快速沉降促成了巨厚的富泥质沉积物的充填,加之高热流导致了规模巨大的异常压力体系形成,并在其周围常压区形成了气藏。中西部地区5.3 Ma以来的持续平稳沉降,为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BSR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注意的是,BSR与天然气水合物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没有BSR的地方也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当海底产状与地层产状不一致时,BSR也有可能是某种岩性界面[27,28]。
另外,BSR的分布对构造沉降速率范围也有一定的要求[23]。从本区的研究来看,它可以出现在较大的构造沉降速率范围内,但是主要出现构造沉降速率在70~110 m/Ma的范围内(表2)。过低的构造沉降速率不能提供足够的可容纳空间,过高的沉降速率则会导致气体的散逸,皆不利对应于天然气水合物的BSR的形成。
表2 深水区各构造沉降参数与BSR对应关系
4 结论
1)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深水区存在3期的快速沉降过程:第一期沉降过程是晚中新世(11.6~5.3 Ma),第二期沉降过程是上新世—全新世(5.3~1.8 Ma)。第三期沉降(1.8 Ma到现今)过程存在时空上的差异。
2)不同构造单元构造沉降规律有所差异,伴随沉降中心的迁移,中央裂陷带与南部隆起之间的区域,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构造沉降速率。其中,更新世以来(1.8 Ma以来),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构造沉降出现了加速,这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3)晚中新世以来,红河走滑断裂是造成构造沉降变化的主要原因。1.8 Ma以来构造沉降的加速过程则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
4)次级构造单元中部以及交界地带构造沉降变化迅速,由于沉降速率变化较快,断层等发育,可以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构造沉降速率的快速变化有利于BSR的形成。较高的构造沉降速率有利于提供充足的可容纳空间。
致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梁金强、王宏斌等为此基研究提出了相关资料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于兴河,张志杰,苏新,等.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条件初探及其分布[J].地学前缘,2004,11(1):311-315.
[2]姚伯初.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初探[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18(4):11-18.
[3]姚伯初,杨木壮,吴时国,等.中国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J].现代地质,2008,22(3):333-341.
[4]祝有海,吴必豪,卢振权.中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J].矿床地质,2001,20(2):174-180.
[5]WUA S,ZHANG G,HUANG Y,et al.Gas Hydrate Occurrence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5,22:403-412.
[6]杨木壮,潘安定,沙志彬.陆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30(6):85-90.
[7]HOROZAL SENAY,LEE GWANG H,BOY Y I,et al.Seismic Indicators of Gas Hydrate and Associated Gas in the Ulleung Basin,East Sea (Japan Sea) and Implications of Heat Flows Derived from Depths of the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J].Marine Geology,2009,258:126-138.
[8]王健,邱文弦,赵俐红.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0,29(2):100-106.
[9]HAO WENFENG,WANG JINQU,FAN SHUANSHI,et al.Evalu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49:2456-2553.
[10]LANOIL B D,SASSEN R,LA DUC M T,et al.Bacteria and Archaea Physically Associated with Gulf of Mexico Gas Hydrate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1,67:5143.
[11]黄保家.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潜力及有利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1999,卷期:34-39.
[12]蒲燕萍,孙春岩,陈世成,等.南海琼东南盆地~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与资源远景评价[J].地质通报, 2009,28(11):1656-1661.
[13]HOLBROOK W S,HOSKINS H,WOOD W T,D Methane Hydrate and Free Gas on the Blake Ridge from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Science,1996,273:1840-1843.
[14]陈多福,姚伯初,赵振华,等.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稳定分布的地球化学边界条件及其分布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4):73-78.
[15]高耀斌,黄志龙,郝石生.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5,9(2):77-81.
[16]孙春岩,吴能有,牛滨华,等.南海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预测[J].现代地质, 2007,21(1):95-100.
[17]佟殿君,任建业,雷超,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6):963-974.
[18]张云帆,孙珍,郭兴伟,等.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8,27(5):30-36.
[19]郝诒纯,陈平富,万晓樵,等.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J].现代地质,2000,14 (3):237-245.
[20]张功成,李增学,何玉平,等.琼东南盆地煤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5):693-699.
[21]于兴河.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二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467-469.
[22]林畅松,张艳梅.盆地沉降史模拟分析[C]//龚再升,李思田.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75-86.
[23]于兴河,梁金强,方竞男,等.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与似海底反射(BSR)分布的关系[J]古地理学报,2012,14(6):787-800.
[24]袁玉松,杨树春,胡圣标,等.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史及其主控因素[J].地球物理学报,2008,51(2):376-383.
[25]向宏发,韩竹军,虢顺民,等.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定量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增刊):56-59.
[26]李思田,林畅松,张启明,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陷的动力过程及10Ma以来的构造事件[J].科学通报, 1998,43(8):797-810.
[27]PARTY SHIPBOARD SCIENTIfi C.Site 997.Proceedings of Ocean Drilling Program[J].Initial Reports,1996,164:277~334.
[28]张光学,黄永样,祝有海,等.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远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22(1):75-81.
❺ 黑龙江高考问题
今年分数普遍较低,
地质大学应该是没问题的,
看你选什么专业啦~
但是中石油有点儿悬,
望再三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