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地质大学林教授

地质大学林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3-06 23:28:25

⑴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导师有哪些

导师有23位,下面各导师名字附图。挑一个介绍了。你可以手机网络搜索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进入主页,看师资力量。
解习龙(Dr.XinongXie),男,博士,教授,博导,1963年出生

►1979年9月—1983年6月,武汉地质学院矿产地质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6月,武汉地质学院矿产地质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8年9月—1992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矿产地质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86年8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任教,1988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被原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海洋学院党委书记。

►1995年9月—1996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质及地球物理系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3月—2000年10月,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滨-厄本分校地质系做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3月—2003年5月,在这三年间曾三次赴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3月—2004年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兴趣)

目前主要从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分析

■深水沉积学

■盆地流体动力学与油气成藏

☆ 科研项目(目前在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南海西北陆缘盆地形成演化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 (2011-2014,项目编号:91028009,在研,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深水峡谷体系形成机制及充填构型对比研究”(2014-2017,项目编号:41372112,在研,负责人)

★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之专题“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构造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与评价”(2014-2017,项目编号:2011ZX05025-002-02,在研,负责人)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协作项目“渤海海域古近系“混合沉积”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研究”(2014-2017,在研,负责人)

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⑶ 中国地质大学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叶大年 1939.7 矿物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与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共17名)

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长:郑新奇 教授、博导。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院办、财务、人内事、学科建设、外事。
分党容委书记:马兴祥 副教授。主持院分党委全面工作。
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立奎。分管学生工作、党支部建设;兼学工组长。
副院长:邢廷炎 副教授、硕导。分管研究生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转化;协管学科建设、外事。
副院长:张玉清 副教授、硕导。分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

⑸ 地质大学出过什么杰出人士或名人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⑹ 中国地质大学的杨义勇教授怎么样啊,那个人能帮我说下,好相处吗

一个搞地质的你好好干本职工作不中嘛?瞎扯淡什么。

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兼职院士4人(殷鸿福院士、袁道先院士、张本仁院士和张宗祜院士);院内在岗的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0人。

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抄术梯队合理,李江风、王占歧在国内土地资源领域享有盛誉,黄德林、杨力行在公共管理领域造诣高深,曾克峰等在区域规划、地理信息领域颇负盛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 行政管理人员10人,实验室管理人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43人(占教师比例为64%),在读博士学位14人(占教师比例为22%),90%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35%的教师有出国学习经历。
学院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聘请了多名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兼职导师,每年引进2—3位优秀博士。学院要求教师具有国内访学、国外留学、实务部门挂职三种经历,建立公正有效的奖惩制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专家学者,努力构建一支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哪个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好一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质方面还是有一些沉淀,拥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老师,师资力量不错和教学资源都不错,学生的就业率也不错,总的来说,还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好一些。

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17个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



(9)地质大学林教授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教职工13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5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5人。





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

全院教职工抄65人。其中教师58名: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讲师8人、助教及其他17人。教辅人员7名:实验技术人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5人。有博士学历者27人,硕士学历21人。
迄今,学院的相关学科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大学本科生50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后近10名。多年来,我院培养毕业的学生一直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其中应届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5左右。几十年来,我院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在国土资源、石油、冶金、有色、煤炭、铁道、水电、建筑、城市建设、建材、民航、航天、核工业等十几个行业,以及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建设及国家政府部门担任了重要角色,为国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截止到2005年6月底,我院共有在校本科学生1015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生64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