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质大学张浩
Ⅰ 武汉经纬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武汉经纬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14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登记成立回。法定代表答人张浩,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研发、生产及销售;智能交通等。
法定代表人:张浩
成立时间:2010-03-08
注册资本:2872.8284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102000119676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5号银久科技产业园一期4幢4层1号
Ⅱ 秦兆阳是谁
秦兆阳(1916— ),湖北黄冈人。1934年入湖北武昌乡村师范,同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上海《时代画报》、《抗战画报》等发表漫画,并在《武汉日报》发表诗歌作品。1937年毕业后到黄冈县中心小学任教。1938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分校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1943年起,先后任《黎明报》编辑及社长、《前线报》社副社长、冀中军区文艺工作者协会常委等职。
1949年后曾任《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副主编和《文艺报》执行编委。1946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俺们毛主席有办法〉。1950年发表童话〈小燕子万里飞行记〉,获1952年儿童文学一等奖。1984年发表著名长篇小说《大地》,获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首届人民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平原上》、《幸福》、《农村散记》等;中篇小说《女儿的信》;长篇小说《在田野上,前进!》;童话《小燕子万里飞行记》;散文集《黄山失魂记》、《风尘漫记》等。
秦兆阳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至建国前为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为第二阶段,特点是散文化和诗意美;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作品的风格由诗意的抒情趋向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却又被忽视了的作家.
记从团风走出的秦兆阳
白羊山下参天树
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玲通讯员秋明华杉
(一)
白羊山蜿蜒百里,是团风县回龙山镇最大的山脉。1916年,著名作家、评论家秦兆阳,就诞生在山脚下这个宁静的小湾子———枣树店。
12月的山风透着寒意。看着满山起伏的苍茫松涛,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秦兆阳的一句诗:“参天树为什么要深深扎根,是为了繁茂它绿色的生命。”不过,少年秦兆阳在白羊山的怀抱中勤奋读书时,大概也未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竟会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湾子里有一个小池塘,牛儿在塘边悠闲地吃着草。我向70多岁的张春华打听秦兆阳的故居,可巧她正是秦兆阳的侄媳。张春华指着临塘的两层楼房告诉我,秦兆阳当年的故居就在这里。20世纪70年代,房子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他们只好拆掉,盖起了现在的楼房。
秦兆阳幼时在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12岁时到汉口求学,1934年考入湖北武昌乡村师范,毕业后在黄州中心小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诗歌和漫画创作。1938年,青年秦兆阳怀着满腔热血,告别了家乡,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之后几十年,秦兆阳曾有几次来湖北,1985年他思乡情切,带病来汉参加黄鹤楼笔会,并感慨赋诗:“四十余年风月,八千里路云烟。归来双鬓皤然,今夕故乡大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只在1954年回过一次枣树店。张春华至今还记得,那年秦兆阳进村时坐的是两轮推车。
对于秦兆阳的生平事迹,张春华是知道一些的,老伴秦波成常向她谈起这位叔叔。然而在她看来,自家并没有沾上多少名人的光:家里过的日子还有些穷,年过古稀的老伴仍每天挑着剃头担子穿街走巷,儿子则在家种田。张春华说:“大文学家又咋了,可没给我们留下任何东西!”
(二)
身为作家和评论家的秦兆阳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他78年的生命中,却留下了太多值得后人评说的东西。
———秦兆阳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女儿的信》、《洁白的风帆》、《回首当年》、《在田野上,前进!》、《大地》等大量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以及《论概念化公式化》、《文学探路集》等论文集,诗歌、散文创作也颇有成就。
———提起秦兆阳,人们无法忘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顶梁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当时主持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以至于中国文坛长期尊崇秦兆阳式的编辑,认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应以培养作家、出版好作品为最高目标。
———1956年,秦兆阳发表了著名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对5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所体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和反思,在文艺界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在坚持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现实主义的总原则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对各种“现实主义”作时代的划分。秦兆阳因此受到批判,说他发表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暴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这和他帮助修改、发表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一事,成为他被打为“大右派”的两大罪状。秦兆阳因而在文坛消失了长达22年。
———1979年,秦兆阳“右派”改正后,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当代》杂志主编。次年,在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召集的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上,他列举“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界危害最大最烈的事实,鲜明有力地指出揭露“文革”的罪过和拨乱反正,正是人民的希求、时代的需要。多年后,仍有作家撰文回忆,当时秦兆阳以洪亮的、带有浓重黄冈口音的普通话在大会讲台上一板一字地说道:“真正的歌德派,应该是我们,我们,我们!对于党中央新的方针路线,我们是要做真正的歌德派!我们通过批判来歌颂,通过歌颂来批判!我们歌颂三中全会路线之德、拨乱反正之德、实事求是之德、干部和人民不可扑灭的正气之德、民族生机之德……这也就是思想解放!”
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文化界、知识界已成为平凡的真理,在那个年代却被视为惊世骇俗的言论。秦兆阳当时说出这样的话,该是拿出了何等的勇气!
(三)
秦兆阳的父母都葬在枣树店,墓很简单。1992年,秦兆阳的侄儿秦桂林到北京出差时,表示想代他重新为父母立块碑,秦兆阳却拒绝了。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不要在农村带这个头。”10年后的今天,秦桂林回忆起这件事,仍不由感慨:“叔叔太‘马列’了。”
“我是共产党员”,这是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秦兆阳的心声。当初他被蒙冤受屈时,更使他痛苦的还不在于戴上右派的帽子,而在于被取消党籍。这令他感觉到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似乎心被摘掉了,灵魂无依了!即使在“脱帽”后,他想到的仍是何时能重新入党。
秦兆阳曾自嘲是一个“板大先生”,说自己从小较真、认死理,参加革命后,共产党又培养了他认真的性格。其实秦兆阳的“呆气”,正体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这使他的人生因背负太多的历史责任感而显得格外沉重,却也成为他不折不挠、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在他的遗作《最后的歌》中,就作出了一段精彩的总结:“在魂梦中我独自旅行在祖国的大地上,询问追求想找到一个人生的答案:为什么我这一生极少哈哈大笑,而痛苦有时也是感动的眼泪却流了许多许多……在我苏醒的时候,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却涌现在我的心头:毕竟,你是笑在最后,虽然是带点苦涩的,当然也是庆幸的微笑。”
50多岁的秦桂林现住在回龙山镇上。他曾当过回龙机修厂厂长,后来又一度把石制品加工抓得有声有色,在镇上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当地人都亲热地叫他“苗子”。他对秦兆阳是非常敬仰的。在他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幅秦兆阳亲笔绘就的国画给我们看,并讲述了和叔叔来往中的一些故事。
秦桂林之父是秦兆阳的堂兄,战乱前住在武汉。秦兆阳少时在汉求学时曾寄住他家,受到资助。秦兆阳成名后并未忘记堂兄的深厚情谊,每月都会寄来10元钱,一直持续到1957年前。那时秦桂林就很崇拜这位闻名已久的叔叔了,经常写信给他,不会写的字就空着,为此没少挨叔叔的骂。但直到1967年秦兆阳到黄石去探望胞弟秦会涛,秦桂林才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叔叔。只是他没想到,遭受许多磨难的叔叔竟会看起来这么年轻,这么乐观。那几天,秦桂林关在房里,跟叔叔学了几天的围棋,这成为他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个片段。
(四)
秦兆阳只是从团风走出的众多名人中的一个。包惠僧、林育南、张浩、地质学家李四光、哲学家熊十力、经济学家王亚南、思想家殷海光等也诞生于此。大别山南麓这方并不富裕的土地,何以能孕育如此多的杰出人才?是重视教育的传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是当地人聪明勤奋的个性使然?团风人自己也未得出明确的答案。
或许团风人的血液里真有着奋发的因子。走在县城里,规划有序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初具规模的招商工业园、热闹着沸腾着的老城区,都令你深深感受到团风人踔厉风发的精神面貌。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童春珍介绍,建县6年以来,团风的年财政收入已从最初的2000万元跃升至8000万元,整整翻了几番。今年起,该县又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她说,团风县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名人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以前发掘利用还不够。今后,他们将把这作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离开团风前,我再次来到枣树店。秦兆阳故居前有一株油树,据说是秦兆阳还在村里时就有了的。不知哪年突如其来的风雨使它倒在了池塘中,却仍奋力地向上生长,形成一幕极为奇特的景象。几十年过去了,它竟枝繁叶茂,在冬日的萧瑟里透出生命厚重的红。
建国以来,我们有一些出色的文学期刊编辑,特别在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方面,他们长期地付出了无声的辛劳;在过去“左”的思潮对文学事业的严重干扰下,有人还为此蒙冤二十余年,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我觉得这些人的劳绩不仅不应该被埋没,而且他们的编辑工作经验,发现、培养文学新人的经验,对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为此我写了本文。
默默的耕耘
你见过这样的主编吗?他不是徒具虚名,不干实事。他不是等待下属人员给他送复审稿件去,他只在稿件上简单地批上“用”或“不用”一两个字。他有一种直接到堆积如山的无名作者来稿中去寻找佳作,发现人才的乐趣。秦兆阳就是这样的主编。
1956年我在他底下干编辑。记得夏天的一个早晨,他把肖平的小说《三月雪》的手稿给了我。他是手稿的第一个读者,是我们编辑下班后,他从一个编辑案头堆积的稿件中挑选出来的。这篇小说很快发在《人民文学》当年第8期,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影响很大。肖平1954年在《人民文学》发过《海滨的孩子》,对于《人民文学》的编辑不算陌生。但在《三月雪》发表前,他的名气不算很大,他的来稿从编辑手中漏掉并非没有可能,假如这个编辑粗心大意点,或者没有鉴别出来的话。秦兆阳这种眼睛向下,丝毫不烦看普通投稿者的来稿,深入、细致的作风,无疑对每个编辑是个鞭策。还有完全是无名的作者,被秦兆阳从浩如烟海的稿件堆中,“沙里淘金”地“淘”出来了。50年代中期的读者,或许还记得中篇小说《总有一天》,曾在《人民文学》1956年第七、八期连载,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单行本。作者黄远是泉州医院的一位医生,在这以前,没有写过什么有影响的作品。寄到编辑部的这部手稿,可不像个样子,是写在几册六十四开很不整齐的笔记本上,蝇头小字,写得也不规整。以往碰见这样的来稿,编辑可以不看就退回去的,一则它是好几万字的长稿;二来这样小的字写在小本本上很难吸引人读下去。可是秦兆阳耐心地读完它(作为这部手稿的第一个读者,这部小说,也是他从编辑案头“拾”去的),并亲自为它整理加工后送到工厂发排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秦兆阳断断续续在《人民文学》干了五年小说编辑及执行主编,比他专业搞创作的时间长多了。不论是当编辑或主编,他总是花去绝大部分精力,在来稿的“海洋”中辛勤地耕耘、播种和收获。要统计他发现、支持的作品和人才吗?在如今的知名作家中可以开列出一长串名单来。例如建国初期,玛拉沁夫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孙峻青、白桦发在《人民文学》的第一篇小说,都是经秦兆阳之手发出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出版前,秦兆阳选登小说的精彩片断《奇袭虎狼窝》,并写编者按语,对这位即将面世的新作家,给予及时、热情的肯定。有的人知道是秦兆阳发现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有的人可能至今还不知道。
我要说,这是一种道地的鲁迅所称赞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文学编辑岗位上,我常见有两种编辑:一种人看稿很细,也有水平,但只愿为知名作家服务,不大看得起无名作者的来稿,因而在他们的编辑记录中,很少有发现人才的记录。还有就是像秦兆阳这样的编辑,他们也善联系知名作家,但绝不以此为满足。好像半年一年的编辑工作下来,不发现几个新的名字,不从大量废“沙”中“淘”出有希望的“金子”,那就还没有完全尽到编辑的职责。这样的编辑更可贵。
识——胆——思
一个编辑要有“识”,还要有“胆”。他的“识”表现在极其敏感地发现作者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新探索和思索,以及这种探索对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发展的意义,而给予及时、明确的肯定。他的“胆”,表现在发现这样的作品后,能够大胆、果断地予以支持,有魄力将它发表出来,而这往往要受到旧习惯势力的反对,要冒些风险,甚至编辑个人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所以并不是所有编辑都能做到这一点。想过“平安”、“太平”日子的编辑,当然不会这样干。但他们编辑的刊物也往往“四平八稳”得很,在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留不下突出的痕迹。
我还记得1956年初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刘宾雁,将他的第一篇文学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寄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刘宾雁长期担任记者,接触面广,头脑敏锐,又爱思索。1956年春节,他将长期积累的感受,用文学特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一吐方快,只一个星期,《在桥梁工地上》便完稿。文笔犀利、深沉,可以说在我们建国以来的文学创作上,第一次这样锋利、深刻地触及官僚主义、保守主义的时弊;而且不只是官僚主义、保守主义,还第一次大胆、尖锐地触及了某些领导干部的风派气质和风派行径,这比单纯地揭露官僚主义、保守主义更见深刻。后来的事实不断证明,像罗立正这样一个风派气质、“一贯正确”的人物,在我们风云多变的政治生活中,实在是个难得的典型。在这以前,刘宾雁写过大量新闻特写,翻译过苏联作品,但利用文学形式反映生活,在他还是头一次。《在桥梁工地上》是他文学的处女作。而秦兆阳作为这篇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一下子发现了刘宾雁,他立即给他去信,以简短、鲜明的语言,肯定了他的探索。接着在《人民文学》四月号,以头条、通栏、极为显著的地位,发表了《在桥梁工地上》。秦兆阳为作品写了编者按语:“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的、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希望从这篇《在桥梁工地上》发表以后,能够更多地出现这样的作品。”他还在编后记中写道:“在现实生活里,先进与落后、新与旧的斗争永远是复杂而尖锐的,因此我们就十分需要‘侦察兵’式的特写。我们应该像侦察兵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边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落后的事物以致命的打击,以帮助新的事物的胜利。本刊这一期所刊登的《在桥梁工地上》就是这样的特写。像罗队长这样的人,像曾工程师这样的人,像他们之间的斗争,在我们的生活里难道是很少的吗?我们怎么可以对他们视而不见呢?怎么可以看见了而不写呢?”这些话今天读来仍然觉得新鲜,没有失去它的意义。
Ⅲ 张浩叔叔有什么贡献怎么去世的
张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1897年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团风县回龙镇林家染铺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林仲丹(仲旦),由于党的秘密工作的需要,又曾先后化名为张植三、张至善、张新甫、张志山、张开照、陈子贞、李福生(李复生)、李春生、张春山、张春生、林青山(林春山)、林武等。 1922年2月,张浩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莫斯科留学;1925年5月回到上海,参与上海地委工作;1927年1月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副官兼特务队队长;1928年4月受命去长沙重建湖南省委;1929年1月调任上海沪西区委书记;1930年4月任满洲省委常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6月任省委书记;1932年2月任全国总工会常委;1933年1月赴欧洲,3月抵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5年7月25日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即启程回国,向党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内容,并带回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密码;1937年2月任中共中央工农部部长,10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38年2月因病返回延安,一边养病一边工作;1942年3月6日因病逝世。 张浩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在党的历史上,其最大的贡献是在1935年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从莫斯科带回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推动了中共中央及时调整政策,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以国际代表名义帮助中共中央解决了张国焘分裂党的问题,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张浩和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林育南(1898—1931)是堂兄弟,张浩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张浩还和林彪是堂兄弟关系,张浩年长林彪10岁,林彪是在张浩的直接带领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堂兄弟之间感情很好,张浩在林家排行第八,林彪等弟弟们都尊称他为“八哥”。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下辖3个师,一二九师由刘伯承任师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后改为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据李达在回忆张浩的一篇文章中说,张浩任一二九师政委时,工作困难很大,这里面有3个原因:第一,一二九师的基础是红四方面军,张国焘的问题被处理后,干部、战士的思想非常复杂。原来不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认为,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大多是张国焘提拔起来的,执行张国焘路线也很卖力,处理张国焘的问题时,这一部分人也应处理;第二,几乎所有的干部战士都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想不通,特别是对身穿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头带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非常反感,有的人将领到的衣服、帽子摔掉了,还有的吵着要回家,不愿当兵;第三,红四方面军过去善于打大仗、恶仗,长于阵地进攻和阵地防御,抗战开始后,要以打游击战为主,干部战士一下子难以适应这个变化。张浩以前一直在白区工作,未带过兵,在部队没有任何基础,要带好部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张浩以自己的高尚风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一二九师全体指战员的爱戴。通过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把全师干部战士的思想统一了起来,解决了以上存在的三大困难。 张浩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很有说服力。有一天,张浩路过一个连队,正碰上战士们发牢骚。有的说:我们打了这么多年国民党,现在又要我们去穿他们的服装,真是想不通;还有的说:国民党部队的服装穿在身上,就像山羊掉了角——比狗还丑。张浩听后,就和战士们谈了起来,他耐心地向战士们讲明为什么要穿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的道理,经过几个小时的谈话交流,将战士们的思想疙瘩解开了,才离开连队。过了两天,他下到另一个连队检查工作,又碰到一些战士说气话,还听说有的战士将帽徽扯下来扔了。他马上叫连长将全连战士召集起来,要亲自给战士们讲话。战士们集合到齐后,张浩对他们说:“大家知道吧,西瓜外面是青的,里面却是红的。我们就是‘西瓜政策’,大家帽子上的帽徽就是西瓜皮,人是里面的瓤子。我们部队改编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没有变,传统没有变,仍然是工农子弟兵。我们仍然归党中央指挥。因此,大家不要对帽徽、服装问题想不通。这是说的军队,我再说说自己。过去在湖南时,白色恐怖严重。为了坚持斗争和生存下去,我在庙里当了和尚,我剃了发穿上和尚服装、鞋子。尽管我身上穿了僧人服装,但并不是真僧人,我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是湖南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湖南省委的同志并没有因为我剃了发穿上和尚服装,而认为我不是共产党员,不是省委领导同志。我那时穿僧人服装,是革命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同志们今天穿国民党军队的服装,也是革命和事业的需要。因此,大家不要太计较穿什么服装、带什么帽子的问题,关键要看军队是不是为国家、人民打仗。”张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自己现身说法,让战士们心里豁然开朗。 张浩在一二九师任政委时,还机智地处理了一件关系国共两党关系的棘手事。一二九师开到前线之前,蒋介石为了切断八路军3个师之间的联系,便以“作战需要”为名,调一二九师到石家庄去与日军正面作战。于是蒋介石特派他的高参、与刘伯承过去在旧军队里认识的乔茂才带着他的手令找刘伯承。乔茂才到达一二九师时,刘伯承正好不在师部,张浩接待了他。张浩看了蒋介石的亲笔信,便知这是蒋介石的“借刀杀人计”。于是张浩悄悄派人去告诉刘伯承,叫他不要回师部,并马上派人将李达找来,对李达交代如何对付乔茂才。于是在张浩的导演下,李达把乔茂才安排在一二九师师部给他好吃,陪他玩,却绝口不提调动的事。乔茂才几次提出要见刘伯承,李达均以种种借口搪塞,使他始终无法见到刘伯承。后来,乔茂才见自己呆在一二九师师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无所事事的,觉得没趣,便自行离开了部队。回到重庆的乔茂才因未完成任务,被蒋介石狠狠训斥了一顿。 张浩在一二九师工作到1937年年底,因脑伤时常发作,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坚持工作。后来,他坚持不住,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伯承见张浩难以坚持正常工作,特地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报告了张浩的严重病情,建议中央将张浩调回延安治疗,并另派一位政委到一二九师。毛泽东接电后,当即与张闻天等人商量,决定调张浩回延安,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一二九师政委一职。
希望采纳
Ⅳ 黄冈籍名人及其主要成就
林彪 军事家。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革"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Ⅳ 苏州市高岭土矿()
苏州阳山高岭土矿位于苏州及吴县的阳山、苏州观山地区,包括阳西、阳东、西白龙寺、观山及戈家坞5处大、中型高岭土矿床。矿区东距苏州约15公里,东北距沪宁铁路浒墅关站4公里,有河流连接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矿区位于木渎向斜西北翼。高岭土矿由火山碎屑岩、流纹岩、酸性岩脉及下二叠统堰桥组中泥质页岩蚀变而成。矿体呈似层状、囊状、脉状,赋存在逆掩断层及火山岩底部不整合面上的矿体规模较大,堰桥组中的矿体规模较小。粘土类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多水高岭石,次为蒙脱石、水云母及绢云母。矿石化学成分:Al2O3一般30%—39%,SiO2 40%—50%,Fe2O3 1%—5%,TiO2 0.01%—0.30%,CaO+MgO 0.03%—0.3%,灼减8%—13%,可塑性 3.3—8.9,耐火度多数在1700℃以上。围岩蚀变主要有大理岩化、高岭土化、硅化,局部有夕卡岩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矿床成因类型以热液蚀变矿床为主,次为风化矿床。
唐朝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中有“开元贡白石脂,元和供白石脂三十斤”的记载,证明苏州高岭土矿远在唐朝已经开采,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代主要开采阳东及阳西高岭土矿。1926年开始私人陆续在此建矿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私营矿先后停开或合并,1954年由国家接管组成地方国营苏州采矿公司。
苏州高岭土矿系统普查勘探工作始于1956年。在此之前仅进行了少量的矿山调查工作。
1929年,英国人英克门氏被延请查勘苏州阳山瓷土矿,同行的有胡公恺工程师,经初步调查,确认有开采价值。
1944年,日本大使馆矿物资源调查班阳山调查组佐藤舍三曾到阳山进行调查,写有《江苏苏州阳山粘土产地调查报告》,估算了阳东及阳西矿区矿石储量132万吨。
1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孙德彰来阳山进行调查,著有《阳山白泥矿》,对阳东、阳西及观山西南脉状高岭土矿的矿体规模进行了概述,提出高岭土矿成因为热液蚀变而成。
1954年12月,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方邺森、韩同蓉等到阳山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供给李学清教授对阳山高岭土矿进行科学研究,于1957年5月发表了《苏州浒墅关阳山高岭土的初步研究(摘要)》。
1956年5月,江苏省工业厅成立苏州市阳山勘探队,开展以寻找“阳山式”高岭土为主的地质普查工作,8月提交了《苏州地区地质普查报告及其远景评价》。同年10月开始在阳山采用小圆井揭露矿体,11月底对阳东羊眼睛矿段进行钻探,从此对阳山高岭土矿开始了较正规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1958年3月,江苏省工业厅钻探队和苏州市阳山勘探队合并,组成江苏省工业厅勘探队,负责阳山高岭土矿的地质勘探。1958年7月江苏省工业厅勘探队改名为江苏省地质局苏州地质队,继续该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通过张浩泉(地质组长)、袁增晟(技术负责人)、王道修、俞祥元等工作,于1958年10月提交了《苏州阳山东高岭土矿地质勘探报告书》,这是提交的第一份苏州高岭土矿勘探报告,并首次提交了高岭土矿可供利用矿石储量419万吨。1959年3月提交了《江苏省苏州阳山西高岭土矿床地质勘探报告书》,获得高岭土矿可供利用矿石储量787万吨。同时在矿区北部发现有高岭土矿,即后来普查勘探的西白龙寺高岭土矿。
在勘探阳山高岭土矿阶段,苏联专家马列万斯基应江苏省工业厅的邀请,到阳山作调查研究,对苏州高岭土矿地质勘探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其中对在石灰岩和粗面岩分布区寻找矿体的建议,为以后的找矿起到指导作用。1957年5月,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徐克勤、孙鼐教授及杨鸿达、刘英俊、胡受奚、陈树盛等通过专题调查,亦对阳山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时代和勘探工作提出意见,与此同时,郑志炎工程师提出了《对阳山高岭土矿勘探工作意见书》。
1960年,苏州专区地质队(原苏州地质队)根据地质部及江苏省地质局的要求在阳西进行补充勘探,同时在阳山外围开展高岭土矿的普查找矿工作,在年终总结报告中提出在阳山北部到观山一带粗面岩分布区有可能赋存有较大的高岭土矿体,并提出在蚀变火山岩区寻找明矾石矿的建议。1961年以自然电场法配合钻探继续对阳西高岭土矿11—18线进行补充勘探。1962年江苏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原苏州专区地质队,简称地质四队)俞祥元、李灿华等继续在阳西11—18线、6—11线进行补充勘探,于1965年提交了《江苏省阳山高岭土矿阳西矿区6—11线补充地质勘探报告》及《江苏省苏州高岭土矿阳西矿区11—18线地质勘探最终报告》,探明高岭土矿可供利用矿石储量576万吨,为国家建设一个优质高岭土矿原料基地提供了地质依据。
1960年3月,建筑工程部非金属地质公司102队程大耕等根据该部综合勘探院下达的任务书及苏州阳山白泥矿的勘探任务委托书,对阳东矿区沙墩头矿段进行了勘探。1962年6月以后,选择27线以东氧化铁高岭土露天开采块段进行勘探,于1964年3月提交了《苏州阳山高岭土矿阳东矿区沙墩头矿段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高岭土矿可供利用矿石储量80万吨(其中氧化铁高岭土矿31万吨,硫化铁高岭土矿49万吨),硫化铁高岭土矿远景储量286万吨。
1962年建筑工程部非金属地质公司华东分公司505队(简称505队)吴书楣(技术负责人)、蒋振声、王树钧等采用钻探、磁法、电法等综合勘探方法,对白墡岭主要含矿地段进行补充勘探,于同年12月提交了《苏州阳山高岭土矿床阳东矿区白墡岭矿段详细找矿报告》,为勘探提供了依据。1963年底对白墡岭矿段继续进行勘探,到1965年5月结束野外工作,6月份提交了《江苏省苏州阳山白墡岭高岭土矿地质勘探报告》,探明可供利用矿石的储量119万吨。
1964年2月,505队钱志成等在观山南西地区进行约2个月的矿点检查,1964年10月—1965年1月进行详细找矿,于1965年3月提交了《苏州观山沙性高岭土矿详细找矿报告书》,探明可供利用矿石储量4万吨。
1964年,地质四队开始对西白龙寺高岭土矿进行普查,后因矿床构造、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而停止工作。1967年5月受江苏省轻工业厅委托,地质四队王道修、赵秀南、戴俊法、魏文龙、李灿华等对该区进行勘探,于1968年8月提交了《苏州阳山西白龙寺高岭土矿区地质勘探最终报告》,探明高岭土矿可供利用矿石储量118万吨,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1965年底,根据江苏省地质局应在矿区外围寻找高岭土矿的指示,地质四队在技术负责人徐金城主持下,王元清、陆瑞宝、孙国民等十余人经过讨论,决定在观山进行钻孔验证,经局批准布置两个钻孔,于1966年5月12日施工的第二个钻孔发现40多米厚的高岭土矿,从而揭开了普查勘探观山高岭土矿的序幕。在以后的10余年普查勘探中,先后参加工作的有余纪扬、丁世辉(地质负责人)、奚劲秋、李顺民、周勤舟、孙国民、李灿华等,于1982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观山高岭土矿普查及3—16线南部块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高岭土矿矿石储量4373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3450万吨,伴生明矾石储量513万吨,估算了高岭土矿底板菱铁矿矿石储量122万吨。为苏州高岭土矿增添了一个大型高岭土矿床及中型明矾石矿床。
1982年,地质四队由魏文龙主持设计在阳北戈家坞施工2个钻孔,见到具有工业价值的高岭土矿体。1986年青山地质组陆生根(项目负责人)、黄光荣、张志忠等,开始对戈家坞高岭土矿进行普查,通过槽探、钻探等工作,于1987年12月提交了《江苏苏州通安乡戈家坞高岭土矿普查地质报告》,提交了矿石远景储量1041万吨,可作为矿山建设规划和进一步部署地质勘探工作的依据。1984年由陈叙福负责提交的《苏州西部地区高岭土资源总量预测——德尔菲法研究成果报告》,预测高岭土矿资源总量近亿吨。
苏州高岭土矿经过30多年普查勘探,在阳山、观山地区提交了5个大、中型高岭土矿床,累计探明了高岭土矿矿石储量6879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4629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923万吨,远景储量1327万吨。伴生明矾石可综合利用。
苏州高岭土矿普查勘探工作是在前无实例的情况下,由地质四队地质人员在边工作、边实践中完成的。探索发现隐伏高岭土矿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发现或探明大、中型苏州高岭土矿过程中,徐金城、俞祥元、王道修、李灿华、丁世辉、魏文龙、陆生根等在普查勘探阳西、阳东、西白龙寺、观山及戈家坞5处大中型高岭土矿床中均先后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通过工作积累了一整套的工作方法,为以后普查同类型高岭土矿提供了宝贵经验。该队所提交的《江苏省观山高岭土矿普查及3—16线南部块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获地质矿产部找矿一等奖。
苏州阳山优质高岭土矿,驰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在阳山建成一座我国最大的高岭土矿采选联合企业——中国高岭土公司,设计年产矿石37万吨。观山高岭土矿正在建设中。阳山已成为我国优质高岭土矿生产基地。高岭土产品有8个系列40多个品种,供全国20多个行业使用,并远销国外。
Ⅵ 董华的工作经历
:
1978年11月应征入伍。年9月考入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内燃动力专业,198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被录取为武汉海军工程大学船舶动力装置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7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入中国科技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2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3月进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1月赴美国进修(高访),同年3月赴以色列做博士后,2000年8月回国,受聘于青岛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城市公共安全
担任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大学物理、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
硕士研究生:计算流体力学(CFD)、高层建筑空调与节能、热湿传递过程、负荷计算和专业英语;
博士研究生课程: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在研及已经完成的重要课题情况: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2001BA803B06),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阳能热电站容积换热器换热机理研究,负责人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太阳能热电站容积换热器研究(2001-498),负责人2001-2003,负责人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地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011150105),负责人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青岛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研究(2001KNS-2S-41),负责人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高效大功率太阳能换热器研究(0229006),负责人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多源热泵应用技术研究(03-2-jsh-08),负责人
青岛市安监督局项目:重大危险源动态管理技术平台研制,负责人
早期火灾图形的小波特征分析,河南省煤矿瓦斯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HKLGF200703),负责人
基于小波分析的早期火灾图象特征和辨识技术研究,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HZ2006-KF04),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危害模拟分析的城市供水网络易损特性及安全防范研究(50578077),主要参加人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城市供水网络安全防范模式与技术研究(5-1-NS-54) ,主要参加人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 DONG Hua, CHAO Fengqin ,ZHANG Jiguang & SU Jian, An Improvement in Calculations of the Wind-inced Pressure Field,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Science Press:901-913(EI)
2. ZHANG Jiguang,DONG Hua, ZHANG Tianwei & SHEN Henggen, Application of UGIS in urban community safety system,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Science Press:2612-2618(EI)
3. Chu xiaoming,Hua dong, Reliability Design Analysis of City Community Safety System,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Vol.Ⅲ,184-188,2002 (EI)
4. Jian Su,Hua Dong. Effects of Time Scale on Solutions of Inverse Heat Conction Problems, ASME Summer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Las Vegas, Nevada, USA ,July 20-23, 2003, HT2003-47018(EI)
5. 董华,A. Kribus and J. Karni.叉排圆柱阵列自由段及顶端对流传热研究, 热能动力工程,2002,2; 129-131(EI)
6. 董华,郭进,A. Kribus and J. Karni.太阳能热电站容积换热器的数值研究,计算力学学报,Vol.19,No.4,2002,11:461-465(EI源期刊)
7. 董华,A. Kribus and J. Karni. 圆柱阵列换热器底部壁面对流换热的初步研究,太阳能学报,2002, 23:2, 246-251(EI源期刊)
8. 胡军,董华,周恩泽,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运行模式的实验研究,暖通空调[J],2005,35(2):123-125(EI源期刊)
9. 杨卫波,施明衡,董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模式的探讨,暖通空调[J],2005,35(8):25-31(EI源期刊)
10. 周恩泽,董华,刘健,直埋热水供热管道强度计算软件的研究,暖通空调[J],2005,35(9):122-124(EI源期刊)
11. 胡军,董华,周恩泽,杨卫波,螺旋盘管式相变储热单元储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太阳能学报,2006(accepted) (EI源期刊)
12. 涂爱民,董华,杨卫波,佟少臣,基于圆柱源理论模U型埋管换热器的模拟研究,太阳能学报,2006(accepted) (EI源期刊)
13. 董华,胡军,薛梅.系统论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构建中的应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Vol.13, No.6,2003:36-39
14. 董华, 周恩泽,褚晓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14(5):60-63
15. 张宾,董华,涂爱民,佟少臣,李春娥.基于GIS的城市公共技术平台,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J],2005,15(8):70-75
16. 薛梅,董华.天然气电冷联供系统的效益分析, 煤气与热力,Vol.23,No.5, 2003:309-311
17. 薛梅,董华. 住宅热损失系数的确定与应用,煤气与热力,2004,24(4):203-205
18. 薛梅,董华. 孙文杰,变流量质调节供回水温度公式的修正,煤气与热力,2004,24(11):634-637
19. 佟少臣, 董 华, 涂爱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燃气紧急事件的管理,煤气与热力,2005,35(3): 24-27
20. 杨卫波,董华,周恩泽,胡军.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ESHPS)联合运行模式的研究,流体机械, 2004,32(2):41-45,49(核心期刊)
21. 周恩泽,董华,涂爱民,太阳能-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间歇运行模式下房间热力过程的数值研究,流体机械,[J],2005,33(8):58-62
22. 吕坤,王海英,董华.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中国涂料,Vol.18, No.4,2003:36-38
23. 董华,杨卫波. 事故和灾害预测中的突变模型,地质灾害与环境,Vol.14,No.3,2003:39-45,49
24. 周恩泽,董华.相变储热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Vol.19,No.1, 2003:100-103
25. 董华,吕坤,乔海涛.控制论在城市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灾害学, Vol.18, No.3,2003:1-5
26. 董华,张吉光,李淑清.城市公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 2004,18(3):65-68,(核心期刊)
27. 杨卫波,董华,胡军.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ESHPS)及其研究开发,能源技术,Vol.24,No.4,2003:160-165
28. 杨卫波, 董华, 苏有亮,林国亮,土壤源热泵的研究与开发,能源技术. Vol.24, No.6, 2003: 241-244
29. 涂爱民,杨卫波,董华,佟少臣,圆柱源理论用于地下U型埋管换热器的模拟研究,能源技术,2005,26(1):1-5
30. 董华,佟少臣,涂爱民.数字城市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科学进步与对策,2004, 21(7):149-151(核心期刊)
31. 杨卫波,董华,胡军,张浩.浅议混合地源热泵系统(HGSHPS),能源研究与利用,Vol.89,No.5,2003:32-35,48
32. 薛梅,董华. 温度调节和加湿模式的探讨,制冷与空调,2004, 4(4):39-43
33. 杨卫波,董华.土壤源热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建筑热能通风空调Vol.22,No.3,2003:52-55
34. 涂爱民,董 华, 朱冬生,周恩泽,太阳能--热泵热源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研究,暖通空调[J],2007,37(1):108-112
35. DONG Hua,LIU Si-chao & LI Weihong, Technological Platform of Urban Community Security Based on GI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 No.3:1045-1049,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7,ISBN 978-7-03-018723-9
Ⅶ 黄冈有什么名人呢
黄冈名人分以下几类:
1、政治方面有:有2人担任过国家主席,1人担任过国家副主席,1人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3人担任过人大副委员长,6人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2人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30人担任过历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其中6个政治局委员、3个常委、2个副主席),300多人担任过省、部、军级领导职务。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3人是黄冈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林育南、张浩等。
2、军事方面有:在中共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有3位是黄冈人,他们是李先念、王树声、林彪。在1965年前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黄冈市共有101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8人,中将17人,少将76人(后划入新县、大悟、金寨地界的19人尚未计算在内),其中红安县的将军人数在全国所有县中名列处二,故有“将军县”之称。
3、科学方面有:毕升、李时珍、李四光、彭恒武。
4、科举名人有: 刘子壮 、陈 沆 、胡明庶 、帅承瀛 、陈 銮 、金德嘉 。
5、禅宗祖师有: 道 信 、 弘 忍 。
6、方志学家有:王葆心。
7、文坛巨星有: 闻一多、叶君健 、胡 风 、冯文炳 、秦兆阳 、 黄 侃 、 殷海光。
8、新闻巨子有: 詹大悲 、郭超人。
9、戏曲巨擘有: 余三胜 、余紫云 、余叔岩 、邢秀娘 、方掬芬。
10、哲学大师: 熊十力 、汤用彤 、徐复观。
11、医学名家: 万密斋 、庞安时 、杨济泰。
12、客籍名人: 杜 牧 、王禹偁 、苏轼。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毕升 北宋活字印刷伟大发明家,发明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
陈潭秋 (1896--1943),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董必武(1886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曾经任教于黄冈中学前身,创立武汉中学,在延安期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国家副主席,代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年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政协主席。)
林彪(1907年生,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共和国开国元帅,军事家)
李四光(1889年生,著名地质学家,北大地质系主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闻一多(1899年生,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曾是清华大学教授)
王树声(,军事家,大将,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韩先楚(,1913年生,军事家、上将)
秦基伟(,1914年,上将,国防部长)
陈锡联(,1915年,军事家、上将)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黄侃(1886年生,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
废名(1901年生,小说家。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
叶君健(1914年生,作家,文学翻译家,辅仁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家协会、中国笔会副会长)
王亚南(1901年生,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熊十力(1885年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
徐复观(中国新儒学大师,台湾地区著名学者.)
殷海光(1919年生,台湾地区五六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政论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中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彭桓武(1915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Ⅷ “普及向”这个词中的“向”是什么意思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主编,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1959年,汪绍楹 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11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精装全二册,平装全四册
2.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修,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7月,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广陶校刊本
3. 《初学记》,[唐]徐坚等编修,司义祖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全三册
4. 《文苑英华》[宋]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十七人编纂,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残本补配明本,1966年5月第1版(1972年1月装订);1982年7月第2次印刷;1990年8月第3次印刷;1995年第4次印刷,全六册,一千卷
5. 《分门纂类唐歌诗》,南宋赵孟奎编,宛委别藏本。是书原有100卷,分天地山川等8类,每类下又分小类,共收诗人 1353家,诗40791首。现仅存天地山川类5卷,草木虫鱼类6卷。
6.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传为刘克庄编集,李更、陈新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7. 《唐宋诗三千首——瀛奎律髓》,[元]方虚谷(方回)编,[清]纪晓岚批点,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3月,据1922年扫叶山房本影印。《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2005年4月新1版,全三册。《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五言七言律诗,共选诗人385家,诗3014首,以大家为主,兼顾各种流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七百年间诗歌创作和律诗流变的轮廓,又对所选之诗及唐宋诗歌各种流派作了精要细致的分析评点。此书对后世影响甚大。李庆甲先生潜心耕耘,将清代以来品评《瀛奎律髓》的论述汇成一书,撰成《瀛奎律髓汇评》,是为研究诗史、诗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8. 《唐诗类苑》,[明]张之象编撰,全书200卷,“诗逾数万,人至千余”(《凡例》)。共有39个部(大分类),1094个类(小分类)。如“天”部下有日、月、星、河等18个小类。实际收诗数为28067首,载录诗人数为 1472人(除去无名氏)。该书是按题材(主题)分类的现存最大的唐诗选集。中岛敏夫整理,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90—1995年,共7册,前6册是明万历刊《唐诗类苑》200卷的影印本。
9. 《类编唐诗七言绝句》。明代敖英编撰。此书专收七绝,分吊古、送别、寄赠、怀思、游览、纪行、征戍、杂咏、道释等15类,诗后大多有简扼评语,为其他选本所少见。
10. 《唐人咏物诗》,又名《唐人咏物诗选》。明末清初聂先等人编撰。所选皆律、绝二体,计12卷,分天、地、水、木各类编次,又以音韵排列。
11.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库全书本
12.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淸 圣祖玄烨 定,《四库全书》第一千四百三十五册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册____集部第三百七十四至第三百七十五;清·陈邦彦等编《历代题画诗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13. 《咏物诗选》,清俞琰,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1月
14. 《古今别肠词选》四卷,清赵式辑。陈维崧、彭孙遹、王士祯。尤侗评点。赵式,字去非,诸暨(今属浙江)人。久困场屋,以寒士终。此书取宋代以来抒写离情别意之词900多首汇为一编,分调编次,卷一、卷二收小令,卷三收中调,卷四收长调。每卷卷末附以己作,共计153首。赵氏于每词之下代拟标题,将原作之题、序一概删削,甚失原貌,最为选家陋习。词下间有圈点和夹注夹批,然殊乏可采。今存康熙四十八年(1709)遗经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5. 《唐宋元明酒词》二卷,明周履靖辑。履靖宇逸之,嘉兴(今属浙江)人。“能诗好事,与其妻桑贞白相唱和,多刊书籍以行,《夷门广牍》卽其所编。盖亦赵宦光、陈继儒之流,明季所谓山人者也。”(《四库提要·梅墟先生别录》)此选是继宋黄大舆《梅苑》之后另一部专题词选,凡二卷,共收录唐五代宋元明词人31家描写与酒有关之词133首。编者并根据词作内容增添题目,如《饮兴·调酒泉子》、《南楼漫酌·调玉楼春》等等。其中间有周氏和作。是书今存金陵荆山书堂刊本、《夷门广牍》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16. 《撰辰集》四卷,清汪森辑,沈进校定。此为节序词选,分类编排。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天穿节、春社、寒食、清明、上巳、送春、立夏、重午、立秋、七夕、中元、秋社、中秋、九日、立冬小春、冬至、腊和除夕等二十三个节令选录,每类之下入选词作不等。全书共选唐宋金元明人词346首。卷末有沈复粲跋:“右汪晋贤《撰辰集》四卷,钞本也。向为吾邑周梅生先生家所藏,首有晋贤名印。其书或未经刊布者,予借而录之,间有误字,一仍其旧云。道光壬寅秋日山阴沈复粲识。”仅存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沈复粲钞本,南京图书馆藏。
17. 《同情集词选》十卷,清陈鼎辑。陈鼎,字汉年,江苏如皋人。此书自《词综》、《词律》诸书选录唐宋以来至清代康乾之世词人小令“与己之情有同然者”391调1122首,其中所录小令,以杨慎、李渔、许嗣隆、杨婉、范安澜、邓繁祯等人为多。依《历代诗馀》体例,按词调字数之多寡为序排列。所选词格调不高,标举香艳柔媚词风,提倡温柔敦厚之旨,寄托大雅之说,以“香草美人,风喻弥深;忠爱之忱,溢于楮墨”者为填词止境,开常州词派之先声。是书尝五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成书,今传有守拙斋巾箱本,缮写较精,卷首有陈鼎自序、雪访居士序、熊琏序及黄理等二十一家题辞。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8. 《百家词》吴讷(辑)、林大椿(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3月版(上、下册)
19. 《全唐诗》,[清]圣祖玄烨御定 彭定求、季振宜等 奉敕编,(1)康熙扬州诗局本,12函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10月,全二册。(2)王全(即王仲闻、傅璇琮)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1979年8月第2次印刷;1985年1月第3次印刷;1990年2月第4次印刷;1992年10月第5次印刷,平装25册;1999年,横排简体字本。(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67年12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时命曹寅领衔在扬州开馆编修《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名在籍翰林负责编修,仅用一年多时间, 这部多达900卷的大书就编修完成了。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当时几乎全靠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唐诗》二书拼接成编。全书收诗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有康熙扬州诗局本,字大阅目,分为12函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以影印。中华书局1960年又出版了排印本,1999年又出横排简体字本,较便利用。这部大书完成了总汇唐诗于一书的工作,并以其特殊的权威和普及向世人展示了唐一代诗歌的面貌,使此后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大获沾益,至今不废。不过《全唐诗》仍有遗漏、误收、重出、注释错误、小传错误等不足之处。清乾隆中日本学者市河世宁(旧译上毛河世宁)辑有《全唐诗逸》三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第25册附收),补录128人诗66首又279句。近人王重民又有《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诗4663首又1199句。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外,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6月)中,尚可补唐人逸诗近千首。
附:
全唐诗稿本
[清]钱谦益(1582-1664)、季振宜(1630-1674)递辑 屈万里、刘兆祐 主编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9月初版;1986年12月第二次印行,全71册, “明清未刊稿汇编第二辑” (国立中央图书馆原藏)
全唐诗录
[清]徐倬(1624-1713)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全二册,“四库文学总集选刊”
全唐诗外编
王重民(1903-1975)、孙望(1912-)、童养年 辑录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
台北:木铎出版社,民国72年6月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1952-)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全三册
增订注释全唐诗
陈贻焮(1924-2000)主编 陈铁民(1938-)、彭庆生(1938-)副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全五册
20. 《唐五代词》林大椿 辑,商务印书馆,1933年;辑录唐五代词人82家,1134首。附有校记,注明所选词来源和作者简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校补断句刊行。1957年10月北京第4印。辑录唐五代词作者81家、词作1147首(一说1148首),是继《全唐诗》之后又一次唐五代词的大型结集。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 和《全唐诗》中的附词,虽选择尚不甚精当,但搜罗已颇具规模。不过未收敦煌词,则是一大憾事。书中以人编次,唐词按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打破了《全唐诗》等断代总集以帝王居首、女流方外殿后的传统惯例。卷末附有简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伪的考辨、各家重见和字句异同的校勘、宋人诗话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遗闻轶事。
21. 《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收词达2500多篇,颇为丰富,且于各词后兼采词评,也很特殊。此书的缺憾,一是不於诗词之分没有严格的取舍标准,只要有一种书作词收入者,即视为词入编;二是各词所注出处,不分主次先后,许多出处太晚,敦煌词几乎全据王、任、饶三家书转引;三是不甚注意作品真伪的辨别,于后人改唐诗或乐府为词者,不作辨析,伪作亦收入很多,仙鬼词中不少是宋、元明人所作。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全书的学术质量。
22.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全二册。据唐时词乐实际,分为正、副两编,正编收录曲子词,以唐宋词集收录和唐宋典籍有明确指认者为限;副编收录属诗属词尚有争议的作品,并明确了几条标准,这就确保了全书的编纂质量。同时,又很注意尽量利用第一手的文献,讲究用书版本,以求录文可信,对有争议、互见的作品作了认真考订。尽管细节方面还有些可议之处(如仍沿袭了一些明清词籍的误说、有同题之作因出典不同而分收正、副编,小传也稍有可补处),本书在处理极难措置的问题上均较前此诸书更为精密审慎,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23. 《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编纂《全宋诗》。傅璇琮、孙钦善、倪其心、陈新、许逸民主编。全书72册。初步统计收作者9079人,诗247183首,残诗5983句(联),存目323首(句)。宋代立国比唐代长二十多年,但存世文献的数量,则数倍于唐代。宋人文集保存至今者,也超过唐代四到五倍。唐代存诗在1000首以上的只有3人,宋代估计在百人以上。宋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错收误录非常严重。同时,宋诗编录和研究的情况,比唐诗要差很多。全部唐诗的编录,可以追溯到南宋,明清之际几代人作了持续的努力,才有《全唐诗》的出现。即便如此,《全唐诗》的缺收和误录,都有数千例,小传更是在在多误。《全宋诗》是筚路蓝缕的工作,稍微近似一些的书只有厉鹗《宋诗纪事》和陆心源的《补遗》,没有依凭,难度可以想见。《全宋诗》首次完成了宋一代诗歌的全面结纂,为有文集的作者补充了大量集外诗,对9000多位无集作者作了诗作的首次汇集,并且对所有宋人别集中的诗歌作了认真校理,一般都曾利用了传世的主要善本,作了全面的校勘。各集整理都有文本交待,且一律保存别集原编的先后次第,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存原集的信息,如北宋诸集中诗,分古近体后大致保存了作品先后写作的次第,对学者考定作品系年和写作动机,是极重要的线索。《全宋诗》对所有散见作品都说明了文献来源,为近万名作者作了生平勾勒,并说明依凭,虽不完备,已很可贵,因为其中绝大部分作者此前没有任何研究基础可言。对部分作品的作者归属、真伪歧异、题序及本文有显著别本等情况,有所考按和甄辨。
24. 《全宋词》,唐圭璋编,王仲闻修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1995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全五册。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线装本300卷附2卷。建国后中华书局再版时,由王仲闻(学初)重行校订增补,抽换大量底本,并增补词人240余家,词1400余首。全书共收词人1330家,词作约2万首。王氏还重考词人行实,改写小传,引书达350余种。后又续有修订补正,写成《订补附记》。第一次修订本1965年6月出版。1979年重印时附上唐圭璋《订补续记》。王仲闻是王国维之子,家学渊源,谙于宋代文史,对宋人笔记了如指掌。《全宋词》校补毕,唐圭璋曾建议改题“唐圭璋、王仲闻辑”。
别集
25. 《中国历代诗人选集》(40册),台北:远流出版社,民国71年
26. 《曲江集》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27.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八册)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
28. 《杜诗详注》(五册)[清]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1989年12月第3次印刷;1995年4月第4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29. 《王维集校注》(四册)陈铁民,中华书局,1997年8月
30. 《王维诗集笺注》杨文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1. 《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32. 《高适集校注》孙钦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
33. 《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34. 《李颀诗评注》刘宝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5. 《韩愈全集校注》(五册)屈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36. 《白居易集笺校》(六册)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37. 《柳宗元诗笺释》王国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38. 《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蒋维崧、赵蔚芝、陈慧星、刘聿鑫,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39.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二册)陶敏,岳麓书社,2003年11月
40. 《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41. 《温飞卿诗集笺注》[清]曾益注、顾予咸补注、[清]顾嗣立续注,王国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98年3月新1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42. 《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43. 《王荆公诗注补笺》李之亮,巴蜀书社,2002年1月
44. 《苏轼诗集》(八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2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45. 《黄庭坚诗集注》(五册)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5月
46. 《陆游集》(五册),中华书局,1976年11月第1版;1977年5月第2次印刷
47. 《韦庄集笺注》聂安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8. 《韦庄诗词笺注》齐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49. 《李煜李璟词》詹安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50. 《欧阳修词笺注》黄畲,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51. 《乐章集校注》薛瑞生,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52. 《东坡词编年笺证》薛瑞生,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3. 《秦观集编年校注》周义敢、程自信、周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4. 《清真集校注》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55.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56. 李清照集笺注 徐培均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 《姜白石词编年笺注》夏承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58. 《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邓广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1995年5月第2次印刷
59. 《李白诗歌赏析集》裴斐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2月
60. 《杜诗鉴赏》夏松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61. 《李贺诗歌赏析》梁超然选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62.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靳极苍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
63. 《柳永词赏析集》谢桃坊主编,巴蜀书社,1987年7月
64. 柳永词选评 谢桃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 柳永集 孙光贵,徐静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66.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陶然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67.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高丽华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68. 壮岁族旗拥万夫:辛弃疾 邓红梅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69.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4月
70. 《周邦彦词赏析》钱鸿瑛,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71.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12月
72. 《陆游诗歌赏析》段晓华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3. 晏殊词新释辑评 刘扬忠编著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74.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陈祖美编著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75. 王安石诗文选评 高克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6. 黄庭坚诗词文选评 黄宝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7. 秦观诗词文选评 徐培均,罗立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8. 周邦彦词选评 刘扬忠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9. 李清照词选评 陈祖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陆游诗词选评 蔡义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1. 辛弃疾词选评 施议对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2. 辛弃疾词选 朱德才选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选集(今人分类)
83.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1474 页 。分55部,大体按自然、人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序排列,下分222门(仅名胜部就有33门),门下再分1175类(仅花卉门就有100类)。共收入418位唐代诗人的诗篇2706首,基本荟萃了全唐诗的精华。全部按类鉴赏,以一篇鉴赏文章统摄一至数类诗。
84.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85. 《古诗类编》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集体编纂,胡光舟、周满江主编,张明非等编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王运熙序。全四册。参酌古代类书的类目,根据今人的要求,除芜去杂,删繁就简,间立新类,变通体例,厘定为22大类,包括天象自然、江河湖海、山川田园、四时寒暑、岁时节序、花草果木(一、二)、飞禽走兽、鳞介虫鱼、宫观楼台、器用饮食、文学艺术、百工农商、古今人物、战争军旅、忧国伤时、民生疾苦、羁旅行役、交游赠答、抒怀言志、爱情家庭、咏史怀古等;下分334细目,共编入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诗歌2730余首,上起《诗经》下迄清末。
86. 《全唐诗精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选诗约6000首,厘为30大类,是近些年来所出的分类最多的唐诗选本,分类法参照明代张之象编撰《唐诗类苑》。
87. 《唐人绝句类选》,周本淳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88. 《唐人咏物诗评注》刘永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
89. 《唐人送别诗选》,王定祥等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90. 《离别在今宵:唐人送别诗100首》,白晓朗、黄林妹评注,1991年9月
91. 《新编唐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将所选333首诗归为10类。
92. 《盛唐边塞诗评》,漆绪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3.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1990年?)
94. 《唐代边塞诗选注》,孙全民,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9月
95. 《中国诗歌宝库·唐诗选》(上下册),赵昌平,上海书店,1993年8月
96. 《中国诗歌宝库·宋诗选》,陈达凯,上海书店,1993年8月
97. 《新编宋诗三百首》,吴在庆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将所选339首诗归为9类。
98.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99. 《唐风宋韵新吟》陈晋编,万卷出版公司(前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此书收集了一些以思想旨趣见重的唐宋诗词,并把所选入的作品分为时令、山水、劳动、感悟、情谊、品格、政治、友邻八篇。多数篇目下,又划出若干专题类别。在这些诗词的介绍中还添加了阅读导读与感悟文字,为读者欣赏唐宋诗词提供了借鉴。本书的编选工作,从选目、编排、前言到导语、会心一悟文字以及注释,历时半年,共易十四稿。
Ⅸ 武汉经纬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武汉经纬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14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登记成立。专法定代表人张浩,公属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研发、生产及销售;智能交通等。
法定代表人:张浩
成立时间:2010-03-08
注册资本:2872.8284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102000119676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5号银久科技产业园一期4幢4层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