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煤田地质局许公兴
『壹』 中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关于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
(豫国土资党文〔2010〕41号)
近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保护资源,努力保障科学发展,积极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总体来看,国土资源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资源利用的结构与布局还不尽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还比较粗放,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资源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资源供应还隐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服务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和国土资源部精神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要求,要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把稳增长与调结构、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更加主动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国土资源部的决策与部署上来。
(二)深刻理解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省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矿产资源人均保有量少和禀赋不够好的基本省情不会改变,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全系统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土地和矿产资源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表面上是资源供应总量不足的压力,实质上是对现有的资源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冲击,是对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长期以来积累矛盾的集中体现和激化。因此,缓解压力、破解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创新,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落实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
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作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结合“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0年行动,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主题,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努力在深化土地调控政策、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等方面下功夫,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结合巩固扩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探索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努力在实施深部找矿和整装勘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完善矿业循环经济体系、保护地质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推进业务管理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水平。
二、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
(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合理引导生产力空间布局,引导区域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引导、调控和保障各类项目建设,优化不同区域的用地布局,推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带、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镇集中。城市、村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有关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五)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
积极争取国家早日审批并实施《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一2015年)》,加快推进省辖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超前部署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积极推进省部合作,加快实施《河南省地质找矿总体部署方案》,落实“6139”地质找矿计划;坚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结合,立足省情推动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省内并广泛开展对外合作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坚持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正确处理矿产开发与其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相关产业的关系;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使矿产勘查开发有序进行。
(六)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充分利用省部合作平台,加快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进度,统筹协调全省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空间类规划,协调城乡区域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和结构。争取到2020年,使规划区内的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得到合理配置,形成国土开发利用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城市群内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实现良性互动,城市群的要素集聚、辐射带动、自主创新、整体竞争等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国土格局。
三、深化资源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七)实行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合理调控各具体项目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和时序。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优先保障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和低碳经济产业用地,积极保障重点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严把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关口,坚决抑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搭车用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探索将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年期与竣工投产后产出效益有机结合的方法,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的用地,在价格、租金和供应时序上实行与一般性项目用地有差别的供应政策,进一步增强土地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八)规范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
科学编制并严格落实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合理确定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和结构,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严禁向别墅类项目供地。规范商品房用地出让行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统一、规范的市场建设要求,坚持和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实施住房用地竣工验收申报制度,加强对住宅用地开发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房地产用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后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九)加强土地收购储备和市场调节
在坚持政府主导、集中统一的前提下,将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和其他依法列入收购储备的用地纳入土地收购储备范围,增强市、县政府土地调控能力。各地要根据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规定,科学制订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适时适量调节土地供需总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土地供应价格,引导投资和建设。探索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储备制度,对产业集聚区新增用地通过各级土地储备机构进行适度的基础设施开发整理,尽快形成工业用地条件,优先保障高新技术工业项目或符合产业导向的招商引资项目,努力缓解部分工业项目用地急与征地时间长的矛盾,逐步改变“土地跟着项目走”的被动状况,形成“用地引导项目”的良性循环。
(十)深化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
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0〕25号),以煤、铝、铁、金、钼、钨、铜、铅、锌、锑等矿种为重点,深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快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兼并、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对已设矿业权进行深度整合,使矿业权的设置能够适应整装勘查和大规模开发的需要。合理设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适当提高企业注册资金、生产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探索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努力提高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十一)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按照摸清家底、适度超前的原则,对钼矿、铝土矿、煤炭、天然碱及深覆盖和低品位铁矿等重要矿产以及稀土、铀等稀缺矿产,由政府出资进行地质勘查,形成一批重要矿产地并纳入储备。对国家出资形成的重要矿产地、处于禁止勘查与禁止开采区内的矿产地、技术条件不成熟以及开发利用不经济的矿产地和需要进行总量调控的矿种涉及的矿产地等,有序进行储备。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形势,有计划地有偿出让储备矿产地,有效调控市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四、创新利用方式,积极构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
(十二)加强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引导
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建设紧凑型城市。按照价格反映稀缺的原则,努力将土地利益调整机制具体化,一方面加大新增建设用地的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渠道,加快形成以对内挖潜为主要特征的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对批而未征的土地,依法依规调整建设用地区位,予以充分利用;对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加大清理处置力度,重新安排使用。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单位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着重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考核与评价,并将结果作为产业集聚区用地指标配备、扩区和升级的依据,把产业集聚区建成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十三)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
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条件及标准,坚决制止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严禁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限制低层建筑,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积极研究政策,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大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的力度。对用于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用地,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对规定应当使用标准厂房的建设项目必须进入标准厂房。
(十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完善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推广应用矿产综合开采利用技术,鼓励贫富兼采、综合回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把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后续产业作为后备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支持省骨干煤炭企业、重点氧化铝企业、钼矿优势企业等发展或联合发展精深加工业,鼓励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搞好统筹协调,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五)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加强考核、监督与奖惩。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建设,对基本农田保护图实行省、市、县、乡四级入库备案管理,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逐级进行分解,落实到图上、地块、村组和农户,保证全省基本农田维持在1.017亿亩以上。
(十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整合使用各类土地专项资金,努力聚合其他涉农资金,统筹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积极推进“千村整治”试点工程,探索实践新形势下保护耕地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速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创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机制,鼓励有实力的国有地勘单位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加大农村闲置地、荒坡地、废弃地以及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盘活力度,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十七)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明确矿山企业的治理恢复责任和义务,监督检查矿山企业开展工程治理。对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争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用于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点开展城乡居民区周边、交通干线沿途可视范围内的山体破损、地面塌陷等环境影响大、社会各界关注程度高、治理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的成区连片示范区治理,争取经过5至10年的时间,使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
(十八)进一步完善土地预算制度
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配合发展改革等部门做好重点项目遴选工作,科学编制土地预算,努力使重点项目用地总规模与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相适应。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对纳入重点项目范围的建设项目预留用地计划指标,待用地审批时统一配置。对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选址供地。按照“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市、县依靠集约挖潜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对用地计划指标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和检查,将未及时使用的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建设项目使用。
(十九)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研究,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进一步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改革征地制度,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全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抓好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围绕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民进城后集体土地再利用问题,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新途径,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二十)探索构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要求,探索构建各级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紧密结合我省资源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构建以规划为龙头,以矿业权管理为核心,以矿业权准入制度为引导,以矿业权计划投放为调节手段的矿业权管理制度体系,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省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尽快出台改善地质勘查工作外部环境、矿业权优先配置、成果收益分配、找矿成果奖励等政策,支持和鼓励地勘单位探索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二十一)研究落实“两保一高”激励约束机制
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见》(豫政〔2008〕44号)精神,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运用政策、资金、项目、指标等手段,建立完善“两保一高”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四个挂钩”政策的具体措施,即: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集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使用与各地“两保一高”绩效挂钩,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各地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挂钩,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盘活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情况挂钩,将“两保一高”工作绩效与各市、县(市、区)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挂钩。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
(二十二)持续推进国土资源系统政风行风转变
完善土地、矿产等许可、审批、审核事项的网上报送、内部会审等程序,严格落实申报资料补正一次性告知制度,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批材料,压缩办结时限,加强上下沟通和部门协调,强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做到依法、按时、高效。加强全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两转两提”,突出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此件发至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测绘局,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2010年5月26日
『贰』 义马煤田()
义马煤田分布于义马市和渑池县境内,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5—11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共有煤矿7处,为千秋煤矿、常村煤矿、跃进煤矿、南露天煤矿、北露天煤矿、杨村煤矿和耿村煤矿。义马煤田属侏罗纪煤田,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义马组,共含煤5层。其中,普遍可采者1层(底层煤2),大部可采者1层(中层煤),局部可采者3层(底层煤1、上层煤1、上层煤2)。主要为长焰煤,其次是褐煤。区内各煤层自燃现象比较严重,属最易燃煤。
义马煤田开采始于何时尚不可考。根据许多古煤窑中木制工具风化成灰粉、铁制工具已氧化成模糊残骸来判断,其时间已比较久远了。《明一统志》载:“……渑池……等县俱出石炭,”表明最晚至明代,义马煤矿即已被开采。
1913年,陇海铁路修通至义马,并在义马设火车站,于次年投入运营。义马煤炭由于可外运,生产有所发展。1916年,成立有崇实公司,在北井东南红土疙瘩开井5口,用机器开采底层煤,至1920年停办。1919年,豫丰煤矿公司开办,占地2832公顷,估计储量540万吨。1935年,曹世禄调查了义马煤田,在其调查报告中认为含煤层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同时指出其煤炭与其他煤田不同,为易风化易燃烧的有烟煤,含硫成分高,称为臭煤,并估算储量约为1500万吨。豫丰公司开办以后生产一直很好,至1941年共建直井7口,最高产量达每日200吨左右。除日寇侵占义马时暂停开采外,豫丰公司营业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义马煤矿生产日益兴旺。1953年建地方国营义马煤矿,年产原煤11万吨,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好水平。1955年起,对义马煤田开展了普查工作,该年中南地质局及北京、东北两地质学院实习师生测制义马地区1∶5万地质草图100平方公里,河南省工业厅煤田管理局钻探队钻探12个孔,进尺874米。
1956年6月,义马煤矿新井筹建处(工程师何栓深)与省工业厅煤田管理局钻探队(地质技术员孙文屏)合编了义马煤田第一份地质报告《义马煤矿新井设计地质报告书》(即千秋井田地质报告),探明储量600余万吨。
1958年10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四队进入义马煤田勘探,至1960年先后提交了几个报告。除南露天矿报告探明煤500余万吨外,其他报告均因受“大跃进”影响,工作程度低,提交储量未被批准。在此期间一○四队除勘探工作外,一个重大成绩是根据采集的化石将含煤地层正确确定为侏罗系。
义马煤田的主要精查报告是1963年后陆续提交的。中南煤田地质局在1963—1965年期间由张天立主笔提交了《北露天矿重新精查报告》、《义马煤田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66年,由郭熙年主笔提交了《义马煤田杨村、孟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至此,义马煤田已探明储量6亿吨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地质工作中断。“文化大革命”后,江苏煤田地质四队进入义马矿区,于1982年至1988年期间先后提交千秋、常村、跃进3个矿的延深勘探地质报告。截至1991年底,义马煤田共探明煤炭储量10.27亿吨,保有储量8.65亿吨。几乎全为工业储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义马煤田的发展迅速,1981年建立义马市。1985年,年开采量已超过500万吨。1990年后,开采量达到800万吨。
『叁』 我也考河南煤田地质局,你准备的怎么样啦
黑,确实是黑,我所知道煤田局的招聘程序是:
1、招聘启事公布前人员名单就已专经内定好的属,都属于内部子弟或领导家的亲戚朋友子女,半年前内定,俗称“报指标”,这点连人事厅都跟着一起骗人;内部子弟尚需送礼谋定职位,外面再优秀的毕业生也不可能录用,这叫“明坑爹”。这也是管人事的“一条财源”。
2、笔试专业题是局内部人员出的,一般内定的人员人手一册,都有标准答案;为防万一,社会应届毕业生特别优秀的考的更出众,还有第三部防范措施。
3、面试:成绩占70%,面试官都是事先打过招呼的,而且局出的面试费用都很高,就是保证内定人员不漏网。这比十八大选中央委员还准头,因为那还是有一二个选不上的,而招聘是不可能出错的,所以不可能有空名额(有一种情况可以的:为了安排自己的非专业子弟,出现必须有艰苦行业的毕业生来搭配,这方面的自己子弟不够时,会招一二个做陪衬);
4、苦了刚毕业没有经验的学生,可能因为这次注定没有结果的招聘失去了其它好的招聘的机会,对河南局人事上来说,做的事断子绝孙的事!!
『肆』 关于参加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有关情况及河南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4月12日~14日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根据部地勘司安排,由地勘司、经研院、中矿联地勘分会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参加了研讨会,并就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中南地区地勘局长研讨会,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与河南省地矿局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南地区六省(区)地勘局长及有关人员,应邀参加会议的有中矿联地勘协会、报社、甘肃等7个省地勘局、河南省内有关地勘单位的负责人,与会代表共约70人。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研讨会上代表认为,《决定》出台后全国地勘工作整体形势发展良好,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地质工作,有关各省(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包括出台实施意见、召开地质工作会议、起草配套文件,各省(区)在加大地勘工作投入、加强地勘行业管理、落实有关政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二是地勘单位普遍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围绕实现找矿突破、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调整队伍结构、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和新的成效。
研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体认为,一方面,受当前国内外“矿业热”的市场利好因素的影响,地质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整个地勘行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值得重视和研究。代表认为,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勘单位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进一步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发展中增强能力,在服务中谋求地位。
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中南地区地勘局长会议首次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参与合办,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通过交流研讨,有利于反映行业的共性问题,交流经验,更好地促进行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二、专题调研的基本情况
根据地勘司安排,调研组会同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围绕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模式,邀请了河南省地矿局、有色地矿局、煤田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召开了专题座谈,并对河南地调院等基层地勘单位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地勘行业管理的有关情况
河南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了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开展了大量行业调研工作,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落实地勘改革发展有关政策,认真反映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使有关落实政策具有可操作性,省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在有关政策落实过程中,重视发挥地勘单位的作用,多次邀请地勘单位参加,反复协调征求意见,共同研究制定有关的配套落实政策。
围绕地勘单位关心的矿业权管理问题,行业管理部门的同志介绍了大致的情况。河南省在探矿权设置和管理上,按地域划分为三类:一是禁止勘查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勘查开发的区域;二是限制勘查区,针对重点成矿区带,主要由国家和省投入加强地质调查,设立了大量矿调项目(如两权价款项目),这些项目鼓励国有地勘单位申请承担,项目完成提交后公开向社会“招、拍、挂”,收益或股份的15%归地勘单位。据介绍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大的成矿区带被肢解为若干小范围的矿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勘查开发。三是自由申报区。一般按照“行申请者先得”原则,如果有重叠申请的,则通过“招、拍、挂”授予。据了解,河南省对一些认为相对好一点的空白区,也实行“招、拍、挂”。
(二)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
河南省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基本上都是按照“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河南省地勘局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队为基础,一队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实现事企分体运行。以队为基础,目的是保留事业身份;建立公司(资源型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目的是探索推进内部企业化。整体思路是实现“两精干一过渡”(事业精干、企业精干,社会统筹逐步过渡)。同时本着“资本增值、单位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按照“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地质找矿、是否有利于地勘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队伍稳定)的标准,积极推进了二级地勘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主业的发展,如煤田地质局突出了主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关联较弱产业采取了限制收缩政策。地勘单位认为,对于河南省的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普遍仅有2万~3万元(一般工业企业人均资本金在7万元以上),以局为单元的改革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来看,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比较切合实际。
三、河南省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组建模式
河南省在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完成了“建实”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
(一)总体情况
成立于1998年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0年经河南省编委正式批复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河南省政府通过豫编〔2000〕28号文、豫编办〔2004〕107号文、豫财预〔2004〕185号文,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意见》(豫政〔2006〕51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地调院的职能和预算,确定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基本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承担并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工作,为国家和省政府对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综合利用等提供有关基础地质资料。明确地调院为全供事业单位,将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河南省政府还从项目、经费、办公及住宅用地等方面对地调院的建实做强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1)在管理体制上,河南省地调院实行的是“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管理模式。为省编委批复的全供事业单位,编制500人。
(2)在地调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上,地调院在全供事业单位全额预算管理体制下,实行“统分结合、分级分类”管理。即地调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由院统一管理;基本支出和公共费用全部列入省财政事业费预算。在此基础上,实行“三级二类”管理(“三级”指院总部、专业调查中心、分院;“二类”指对专业调查中心、分院实行两类不同的管理模式。)专业调查中心包括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城市与农业地质调查中心、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旅游地质调查中心、遥感所、国外项目部等,对专业调查中心的管理实行行政和业务上的直接管理,以确保预算内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根据专业性质和分布地域设置了14个地调分院,对分院则实行“院队共管,以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分院既承担院下达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也可自主开展一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三)河南地调院模式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1)促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河南省地调院通过队伍建实做强,有力促进了本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项目经费连续以每年3000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共承担国家与地方各类公益性地质项目83项,2006年项目经费达到9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近几年河南地调院在省内外的地质找矿工作方面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新发现和评价大中型矿产地12处,并在基础地质调查、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理顺了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管理体制。一是较好地协调了厅局关系,确立了“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体制模式;二是正确处理了院队关系,从实际出发,保留了依托在各地勘单位的分院,形成了辐射地矿局各地勘单位和全省各地区的工作网络。这样既促进了地调院本身的建实建强,又兼顾了地质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调院与地质队之间在骨干人才竞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3)明确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职能定位。河南地调院明确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公益性地质工作的“1+6”专业服务体系(即: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基础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全面发展)。明确地调院主要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两权价款项目等),主要任务是成为“衔接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原则上不参与社会项目的竞争,不与其他地勘单位争利。
图1 河南省地调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示意图
四、问题和建议
这次研讨会和调研中,地勘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决定》落实及检查力度
地勘单位的同志认为,《决定》出台后各地贯彻落实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落实《决定》文件发了,会也开了,但仅仅落实在文件和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督促检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另外,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决定》的相关配套落实政策。建议国家加强对《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矿业权管理
在矿业权管理方面,一是地勘单位对探矿权“招、拍、挂”(尤其是空白地“招、拍、挂”)反映强烈,建议国家对矿业权“招、拍、挂”进行明确规定;二是不少地勘单位反映申请和取得探矿权难,反映有的省一年多连一个探矿权都不批,有的省将重点成矿区带纳入规划勘查区,只允许勘查基金等专项进入,不允许登记矿业权。地勘单位抱怨,“连找矿的权利都没有了”,怎么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
(三)呼吁协调落实地勘单位改革有关政策
主要还是集中在基地建设、住房欠账、装备、盘活国有土地等政策落实方面。河南反映,按照河南省总体部署,要求在豫地勘单位全部迁郑,提出能否给予经济适用房、征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有代表反映,面对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不足的现实,建议能否继续通过落实矿业权转增资本金等方式,给予地勘单位扶持政策。地勘单位建议,国家能否进一步出台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依法合理取得矿权的政策,由国有地勘单位代理“国家出资人”身份,承担各级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以及经营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针对地质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引进人才难等问题,提出建议国土资源部人教司协调有关部门,下达一些定向性的培训计划,以解决目前地勘单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目前都是各地勘单位自身与地质院校协调定向计划,但省教育厅往往又不认账。
(四)切实改善地质工作环境
一要抑制地方政府掌控资源、经营矿业权的冲动。如某省(区)规定,非国家规划矿区,由地矿局统一登记,规划勘查,招商引资,通过补贴、贴息贷款等进行勘查,勘查后资源交由政府统一配置。一些省(区)省级地勘基金垄断重要的成矿区带,对其他社会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二要切实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地勘单位反映,要么是拿不到矿权,要么已有的矿权也无法正常工作。由于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者对地质工作及有关政策不了解,地方政府利用招商引资活动随意侵犯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反过来埋怨矿业权人“圈而不探”。三是改善地质工作环境,关键是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目前地质工作已经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类“热钱”进入勘查市场,包括社会投资、地勘基金等,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有序进入,关系到地勘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地勘单位也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勘查资金,关系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甘肃地勘局介绍,地勘单位为了改善地质工作环境,主动协调市县政府合作开展矿产勘查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调研中反映,当前地勘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在市场拉动和各种政策利好因素驱动下,近几年地勘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地勘单位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预期目标还远未实现。地勘行业当前的形势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行业如何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国家对地勘行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目标是什么?一些代表也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经过多年了,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逐步理清,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调研工作,使出台的政策更加有效。行业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以及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协调和指导。如许多地勘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障碍,目前地勘单位的产权多元化,由于受身份、国资管理等政策影响,基本上只能采用内部模拟股份制的形式。另外,地勘单位反映现行的勘查费用定额普遍采用大调查定额标准,成本项目不全,对地勘单位在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定价谈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以解决。
『伍』 鹤壁煤田(7)
分布于汤阴、淇县、卫辉和鹤壁诸县、市区境内,北至安阳煤田的王家岭煤矿,南至卫辉市陈召村的鹤壁煤田。属石炭二叠纪煤田,可采煤4层,主要为瘦煤、贫煤、无烟煤,并有少量焦煤。
在鹤壁有宋代的煤矿遗址,有一座竖井井口,4条古巷道,全长500余米。在陈家庄矿西南约3公里处有1456年(明景泰年间)开采的煤窑遗迹。
1916年,瑞典人新常富所著《河南之煤田及煤矿矿业》,记述了汤阴有鹤壁集煤田,估计烟煤及无烟煤约有储量1.3520亿吨。
1936年9月,曹世禄、孟昭彝对汤阴、汲县等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1940年,日本侵华军派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勘测队在鹤壁煤矿打2个钻孔,均在孔深200米处见煤,煤层厚均为6米。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3年平原省工业厅探矿队在鹤一、二号竖井与西天矿附近共钻探21孔,均钻至大煤终孔。自苏联专家到汉口检查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的工作,指出鹤壁所有钻孔需要打过下夹煤组为止,对下夹煤的勘探才引起重视。因杨家庄井田打下夹煤钻孔只占全部钻孔的46%,致使下夹煤组的勘探程度不够。
1954年,河南省工业厅编写了《鹤壁一矿地质报告》。
1954年4月组建鹤壁钻探队,8月改为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鹤壁分队(主管技术员路平),于1955年6月30日编写了《杨家庄井田地质精查报告》。
1955年7月,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鹤壁分队改称一二七地质勘探队(队技术负责工程师路平),于12月30日编写了《教场井田地质精查报告》;1956年3月31日编《杨家庄地质精查报告修改补充资料》;4月编写了《梁峪井田地质精查报告》;9月13日编写了《罗村井田地质精查报告》,储量计算仅大煤一层,为难选瘦煤,计储量3238万吨;1956年还编写了《鹤壁二矿区梁峪井田补充资料》;10月30日编写了《鹤壁矿区陈家湾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1957年还编写了《汲县、辉县间陈照区地质普查报告》;1958年6月30日编写了《鹤壁矿区鹿淇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1962年复审认为需进行勘探);8月编写了《鹤壁矿区小寺湾勘探区地质报告》(1962年复审认为需进行补充勘探);9月编写了《吴家门勘探区:二号、三号井田地质精查报告》(1962年复审认为,二号井田属详查,三号井田属普查均需重新进行勘探)。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三队(技术负责张文域),于1958年12月编写了《鹤壁煤矿区五里间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1963年复审降为找矿报告)、《东鲁仙区普查报告》、《鹤壁外围煤田远景勘探总结报告》;于1959年4月编写了《鹤壁煤田后营地质精查报告》(1962年复审降为晋查找矿报告);6月编写了《鹤壁煤田鹤壁煤矿庙口井田地质精查报告》(1962年复审降为普查报告);9月编写了《龙宫勘探区普查报告》(1963年复审降为找矿阶段)、《陈家湾井田深部地质补充报告》。
因地质构造不清,豆马庄一号井于1964年初停止基建,二号井于二季度暂时封闭矿井,三号井因见断层中途报废。为此,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二五勘探队(主管工程师张文域)重新进行豆马庄的勘探,于1964年11月编写了《豆马庄一号及二号井田区地质勘探最终报告》;于1965年9月30日编写了《大吕寨勘探区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二五勘探队,于1966年6月30日编写了《盆场—许家沟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12月编写了《鹤壁煤田一矿井田、二矿井田及贾家区补充勘探总结》;于1967年3月30日编写了《鹤壁煤田红旗勘探区地质总结》。
1968年6月30日,一二五勘探队焦殿选等编写了《大李庄—山彪镇找矿区地质总结》、《鹤壁煤田外围找矿区地质总结》。
1968年11月,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技术负责李忠利)编写了《浚县—滑县地区地震普查找矿总结》,记述测区西北部及中部无煤系地层存在;测区东南部推断有石炭二叠系存在。
1980年11月,河南煤田地质公司物测队(队主任工程师张镇)编写了《安阳—鹤壁矿区深部地震勘探报告》。
1981年8月,鹤壁矿务局地测处(技术负责齐宗贤)和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三队(技术负责奚周根)合编了《冷泉井田煤矿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同年10月,河南煤田地质公司物测队编写了《鹤壁矿区东部外围丰庄地区地震普查找矿总结报告》,推断可能有局部地段保存有煤系地层,但埋藏较深。
1984年10月,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三队(副总工程师毕汝全)编写了《鹤壁煤田龙宫勘探区详查勘探地质报告》。
截至1991年底,共探明煤炭储量12.64亿吨,保有储量10.73亿吨。鹤壁矿务局已利用可供建井的井田14处,已建成鹤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矿,柴厂矿、大吕寨矿、淇县庙口煤矿、卫辉东陈召矿、张六沟矿。年产原煤700万吨以上。
『陆』 焦作煤田()
焦作煤田分布于焦作、辉县、博爱、修武、获嘉、新乡等市、县境内,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6—24公里,总面积888平方公里。共有井田及矿井23处:王封井田、李封井、民有井、塔掌井、朱村矿、焦西矿、焦东矿、小马村矿、中马村矿、田门井、韩王矿、演马庄矿、冯营矿、九里山矿、古汉山井田、辉县吴村矿、焦南井田、恩村井田、墙南井田、赵固勘探区、方庄矿、白庄矿、马坊泉井田。还有一些民采小井。焦作煤田为石炭二叠纪煤田,含煤7组,主要可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一1、一5和山西组二1层煤,均为优质无烟煤。
焦作煤田的发现和开采历史十分久远,据《山海经》记载:“……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贲闻之山”,即在今太行山东南麓焦作一带,“涅石”即煤,可见战国时期已发现焦作地区有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8年(1281年)思想家许衡告老还乡时,见到李封附近煤窑生产情况说;“卧牛之地,月进斗金,”说明该处采煤在当时已有一定规模。
焦作煤田机械化采煤始于英商成立的福公司。1886年,意大利人罗柴的至豫、晋等省考察,探悉豫晋太行山两侧煤炭资源丰富,遂伙同英国商人在伦敦组织福公司(The Peking Syndicate Ltd)在天津设办事处,准备予以开发。福公司于1898年6月,取得了焦作一带部分地区的开采权,1899年2月派英国人葛拉斯率勘探队勘查了焦作煤田。1903年,福公司进行了机械岩心钻探,是为河南省最早的煤矿钻探工作。
1904年,福公司凿井5口,开采大煤(二1煤),深度50—100米,并修建道清铁路运煤。1913年当地几家用土窑开采的民营公司合并成立中原煤矿公司,后中原煤矿公司与福公司联合组成福中总公司。中原煤矿公司成立初仍用土法采煤,至1922年在盘龙河村开凿机械化大井4座,是我国民营煤矿在河南省最早采用机械化采煤的公司。1924年,福中总公司共产原煤160万吨,成为当时我国著名的大煤矿之一。
1927年,阎增才发表了《福中公司煤田地质研究》。1930年,侯德封著有《修武县煤田地质》、《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等。1933年6月,福中总公司改为中福公司。我国著名学者翁文灏、孙越崎等都在中福公司工作过,翁文灏曾任中福联合办事处专员。
中福公司为勘查开采焦作煤田一直从事钻探工作。仅在中福公司联合办事处编制的“焦作炭矿矿区平面图及地面剖面位置图”上统计的钻孔数即达97个。1936年曹世禄、孟昭彝到修武、博爱进行了地质矿产调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焦作时,也打了少量钻孔。至1948年,在焦作矿区打的钻孔已超过100个。这些钻孔,虽然对当时焦作煤矿的开采发挥了作用,但却没有提出过较精确的储量报告。1948年,河南地质调查所编印的《河南省煤矿志》中,估算修武、博爱、辉县煤区共有煤炭储量9.7亿吨。
焦作煤田正规的勘探和较大规模的开发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战争,焦作矿井遭到很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即着手恢复王封、李封等7对井,并成立了焦作矿务局。1950年冬,王化诚、李思利进行了煤田西部地层及构造的研究。1951年,焦作矿务局成立钻探工程队,1952年扩建改称焦作钻探队。1952年,焦作煤田年产原煤达到170万吨,超过新中国成立历史最好水平。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完成的钻探进尺达1.6万米,超过新中国成立焦作历年钻探工作量总和。基于这些钻探资料,顺利地完成了王封、李封等井恢复和扩建工作。1954年元月,焦作矿务局编制的《中马村井田地质精查报告》,记述了小马村井田储量1182万吨,中马村井田储量4027万吨。这是焦作煤田最早的经过精查的储量报告。
1954年8月,焦作钻探队扩建,改为中南煤田地质局第一地质勘探队,首任技术负责为朱仲春,人员由200人增至600人,技术力量也大为增强。1955年,又改名为一二五地质勘探队。该队1954—1956年期间,提交李封、塔掌、焦西、万斛等矿地质报告和一些水文地质、水源地勘探报告,共探明煤工业储量近2.8亿吨。
1956年焦作设市。在此以前,焦作为修武县的一个镇。焦作市是河南省第一个因矿业发展而设立的省辖市。
1957—1965年期间,一二五队继续在焦作作了大量勘探(在1958年元月—1962年3月曾改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一队),提交了演马庄、田门—小马村、九里山、墙南、白庄、方庄、马坊泉等井田或找矿区的精查、普查报告,共计提交煤工业储量6亿余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勘探工作一度中断。1968年10月,一二五队调往湖北。一二五队包括其前身焦作钻探队十几年间为焦作煤田探明工业储量近10亿吨,为焦作煤田的扩大与开发作出了贡献。
1974年,焦作煤田的勘探开始恢复。勘探工作主要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后改为河南煤田地质公司、河南煤田地质局)地质三队承担(首任技术负责郭熙年)。1975年提交方庄井田储量近0.4亿吨。
1975—1977年,河南煤田物探测量队(技术负责张镇)对墙南至辉县地区进行地震勘探。由于煤系地层与围岩存在明显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地震效果十分明显。地震勘探探明墙南、赵固、五里源3个含煤区段,估算储量达12亿吨,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1978—1988年期间,煤田地质三队先后提交了恩村井田、古汉山井田、吴村煤矿和赵固勘探区的精查或补勘报告。1979—1988年期间,焦作矿务局编制了朱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和中马村矿与方庄井田的补勘报告。至1991年底止,焦作煤田累计探明储量34.4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8.8亿吨),保有储量31.6亿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焦作煤田的年开采量日益上升。1986年起,年产原煤达500万吨以上。
『柒』 河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队伍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质勘查单位数量:2006年我省所属勘查单位70个,分布在我省15个省辖市。其中国有地勘单位39个,其他地勘单位33个。
(2)从业人员:2006年末在职职工人数为1678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210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48人,其他人员2472人。
(3)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6765人,占职工总数40.3%,高级技术人员1205人,约占技术人员17.8%;中级技术人员2785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1.2%;其中地学专业432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3.9%。
(4)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人均3.10万元。
(5)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末离退休人员14442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人均1.62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35个,乙级的单位有11个,丙级24个。目前全省共有地质勘查资质205个,其中甲级66个,乙级58个,丙级81个。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三)与上年度对比情况
2006年职工人数为16789人,较上年度的15881人增加5.7%。其中地勘从业人员9210人,较上年度的8839人增加4.2%,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较上年度4281人增加9.0%,矿业开发从业人员548人,较上年度542人增加6人。技术人员6765人,较上年度6320人增加7.0%。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05人,较上年度的1209人减少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785人,较上年度的2633人增加5.8%。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较上年度的43747.54万元增加19.0%。
2006年离退休人员14442人,较上年度的14165人增加2.0%。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较上年度的19036.2万元增加22.7%。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7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甲级的单位有30个,乙级6个,丙级1个。共有地质勘查资质154个,其中甲级55个,乙级47个,丙级52个。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从业人员:2006年末职工人数为1302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8559人,工程勘察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475人,其他人员1616人。
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5524人,占职工总数42.4%,高级技术人员892人,约占技术人员16.1%;中级技术人员2224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3%;其中地学专业344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2.4%。
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人均2.17万元。
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人均1.63万元。
与上年度对比情况:2006年职工人数为13027人,较上年度的12823人增加1.6%。其中地勘从业人员8559人,较上年度的8286人增加3.3%,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较上年度2509人减少23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475人,较上年度476人减少1人。技术人员5524人,较上年度5180人增加6.6%。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92人,较上年度的937人减少4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90人,较上年度的2130人增加7.5%。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较上年度的23142.77万元增加21.9%。
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较上年度的13450人增加12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较上年度的18176万元增加21.9%。
(二)经济发展状况
总资产:2006年总资产445653.31万元,较上年度的361627.55万元增加23.2%。其中:生产性资产128985.8万元,较上年度的110215.45万元增加17.0%,专用仪器设备39588.96万元,较上年度的34958.20万元增加13.2%;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257629.69万元,较上年度的206687.21万元,增加24.6%;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214152.10 万元,较上年度的159522.23 万元增加34.2%;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219698.90万元,较上年度的158359.45万元增加38.7%。
其中国有地勘单位2006年总资产222654.20万元,较上年度的172456.53万元增加29.1%。其中:生产性资产58849.42万元,较上年度的50728.78万元增加16.0%,专用仪器设备26368.28万元,较上年度的23238.05万元增加13.5%;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134283.19万元,较上年度的94533.02万元,增加42.0%;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184097.08 万元,较上年度的137098.45 万元增加34.3%;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176741.81万元,较上年度的124078.32万元增加42.4%。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财政地勘项目204个,由37个地勘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总费用4949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项目2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5个、资源补偿费项目7个、中央基金项目9个,项目经费5886万元。省财政项目183个,项目经费43611万元,其中勘查类110个,项目经费28131万元,公益性地质项目73个,项目经费15480万元。
2006年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地勘局、有色局、国土资源厅所属的20个地勘单位承担。共完成省内、省外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73项,项目总经费15480万元。基础地质8项,资金3189万元;地质科研17项,资金2150万元;地质遗迹12项,资金3360万元;矿山环境治理36项,资金6780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各地勘单位自筹项目14个,社会地勘项目291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安徽,陕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国外地质勘查项目6个。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地质填图598平方千米、钻探697207米,槽探47839立方米、二维地震165197点,电法物理点39075个,在煤矿、铝土矿、铁矿及多金属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费用31027.76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矿业开发总收入15850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建成矿山6个(其中金矿4个,煤矿1个,铅锌矿1个),各矿山生产基本正常,实现收入4500万元。
我省对国外矿产开发工作比较重视,2006年省财政对2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安排资金460万元,并出资多次支持地勘单位出国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阿尔及利亚能源矿产部、智力、越南、津巴布韦等达成了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投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工程地质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总收入179393.61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9417.94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1999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实行了属地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了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采取“以队为基础,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基础,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以队为依托,组建矿业公司,走市场化道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采取以队为基础,抓住矿权这一新经营观念,在矿权经营、矿业开发上走在前列。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则是以队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单位进行重组,强化地勘主业,改造多种经营,实行项目经理制,增加竞争力。核工业局坚持“以局为主,多企业并存”、“同身份,多机制,分配放开,统筹统一”和“产权多元化,模拟股份制”的原则,发展主业,保留辅业。近年来地勘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坚持“两个符合”
一是符合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勘工作新体制,各主管单位认真履行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管理职能;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体运行。二是符合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以及国土资发〔2003〕35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与良性互动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转变经营机制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发展同地质找矿成果与发展地质勘查经济相结合。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有利于地质勘查队伍稳定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地勘队伍稳定。
一是处理好速度、质量与地质找矿成果的关系,切实加强地质工作管理,努力提升地勘工作的科技水平,力争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二是处理好国家、集体、职工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要保值,集体利益要体现,职工利益要确保;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持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将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要求,继续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强化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为中原崛起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地勘单位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地矿队伍。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得力措施,为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做精地质勘查事业,努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通过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战略,调整开发结构,做好矿产开发业,形成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产业基础。三是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和大公司战略,变生产经营型为经营管理型,做优工勘施工业,提高产业的鲜活力。四是通过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转化为后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改革发展的基本设想
(1)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设想:一是巩固和建强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勘查工作队伍,完善专业机构设置,充实服务手段,增强地质勘查和科研能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依照地质勘查队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的现状,根据产业关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对地质勘查队伍进行重组。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地勘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员,重点加强科研和野外一线工作力量;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2)企业化改革的主要设想:继续分离地勘单位所办企业(实体),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组建资源型公司或地质勘查公司,培育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主体。
(3)继续分离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地勘单位所办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交社会有关部门管理。
五、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属地质勘查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的特殊性,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离退休职工和下岗人员较多,队伍负担较重
因年老体弱,部分职工不能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但又无合适岗位安排,处于待岗状态和隐性下岗状态。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是地勘费的一笔不小支出。
(二)基地建设欠账较多,设备严重老化
地勘单位现有的基地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水电设施老化、道路残破,职工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环境较差。因缺少资金更新仪器设备,大多数老设备仍在超期服役,无法满足现代地质找矿的工作需要。
(三)有些优惠政策和待遇没落实到位
过去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下发的文件明确地勘队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的个别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很好落实。
(四)个别地方地质工作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地对地质工作认识不一,或者宥于自身利益考虑,个别地方阻挠项目实施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地方擅自截留国家资补费项目资金,致使地质工作顺利开展不够。
六、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
要全面贯彻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2003〕76号、国发〔2006〕4号文的有关政策,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确保国务院有关政策的落实。
(二)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地勘队伍的改革继续根据事企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步实施。本着缺啥补啥的要求,重点在抓落实、抓配套、抓完善上下功夫。
(三)加强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指导
根据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应加强地勘队伍改革模式、建设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支持商业性地质工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应统一指导地勘队伍改革,认真做好地勘行业调控和指导工作,加强地勘行业协调与服务,确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指导国有地勘队伍改革与管理。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捌』 河南省能源研究所的待遇怎么样
关于公布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的通知
--------------------------------------------------------------------------------
时间:2007-9-5 14:09:00 阅读1031次
各煤炭地质会员单位、各获奖单位和个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评选工作已于2007年5月经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审通过,共评选出优质地质报告32件,优质专业报告64件,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19项。评选结果已经在《中煤地质报》(6月4日)公示,在规定的公示期内没有人提出异议。现予以正式公布。
一、综合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特 胡绍龙、朱文伟、周士荣、孙贵、徐其林、随峰堂、邵军战
2 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特 岳正喜、郭维森、冯国富、何青、马瑞平、侯宏奇、常宇飞
3 贵州省盘县雨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特 任文林、洪愿进、陈建平、王健、熊孟辉、王树华、陈康
4 辽宁省铁法煤田大兴井田煤层气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101勘探队 特 于在春、王生辉、崔玉环、黄贵、李希彦、刘淑霞、练贵先
5 河南省焦作煤田赵固一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 特 刁良勋、徐连利、孙锦屏、牛志刚、刘全民、刘传喜、李元建、王海泉
6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东露天矿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第一勘探局一一九勘探队 特 严建新、袁同星、李春兰、张新发、张聚法、田秀荣、武建全
7 山东省巨野煤田郓城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一 王付山 宁凡顺、范士彦 姜明丽、郭剑萍 王克敏
8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9 甘肃省民勤县红沙岗矿区北井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查院 一 李晓军、马国林、赵西蓉、张成功、张亚玲、刘继东
10 江西省丰城市石上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姚嘉、郑在邦、徐小明、王涛、江中乐、李文成、刘效贤
11 四川省攀枝花煤矿区大箐河煤矿区向钭东翼深部地质普查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地质队 一 陈述明、李正武、刘明富、梁红勉、冯东、余杰
12 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贠三强、孙少平、徐连利、刘全民、李元建、郭海英
13 山东省金乡煤田霄云寺井田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孟运平、周峰岩、冯建强、羊玉武、何黄生、郭满娇
14 陕西省黄陇侏纪煤田彬长矿区小庄井田勘测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 一 申小龙、成永康、吕广罗、任秀娟、韦文奎、南武校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积家井勘查区(中南部)煤炭详查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雷少毅、姚建明、关汝青、侯飞龙、邓魏、刘智昌
16 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陈建平、舒万柏、熊孟辉、吴庆柄、易同生、刘崇义
17 贵州省普安县糯东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任文林、洪愿进、曹志德、曹细如、王树华、熊炜
18 山东省巨野煤田正邦井田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黄尊灵 张正修 路庆海 卢忠良 钟 明 栗 洁
19 山西省沁水煤田潞安矿区高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 一 黄广林、朱增良、蔡晋、石玲、郭天福、赵万福
20 黑龙江省宝清县朝阳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110勘探队 一 张桐华、姚淑荣、孟庆发、徐旭英、王力、程予广
21 安徽省濉溪县杨柳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一 张文永、张家礼、蔡学斌、云晓鸣、卜军、左传明
22 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南矿区麻家梁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一七三勘探队 一 薛少波、张玉峰、杨岗、宋博辇、马继勇、张春沛
23 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潘吉塔格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6队 一 黄健民、王正华、尹宝强、典陆波、毛明、雍晓艰
24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报告 宁夏煤田地质局 一 李新安、崔建忠、梁永平、郭天辉、张明、韩克喜
25 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岔角滩井田(南段)勘探地质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地质队 二 蒋忠芳、高原、马金龙、何国祥、胡春林
26 河南省禹州煤田泉店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贠三强、孙少平、孙宝山、刘全民、李元建
2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白生海、王云合、田贵发、张勇祥、康耀芳、
28 安徽省淮北煤田临涣矿区袁店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徐胜平、刘玉昌、吕凡家、黄芳友、赵智勇
29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 二 范庆武 鲍怀伟、鲁孟胜 黄春慧、姜明丽
30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二号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 二 何进军、郭维森、赵岩、王艳丽、康永焕、梁秋利、杨占盈
31 福建省永定县昌福山煤矿区中井田详查(最终)地质报告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二 鲍继坤、陈泉霖、何仲秋、刘东辉、陈国美
32 贵州省普安县泥堡勘探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二 舒万柏、陈康、吴庆炳、杨有龙、刘崇义
二、物探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矿西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张兴平、王宏进、汪洋、陈加林、李正越
2 宁夏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张奋轩、冯西会、王中锋、朱芳香、杨永群、许德才、郭志斌
3 山东省岱庄生建煤矿湖西矿井一、五、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李丽萍、徐衍合、王松杰、范庆荣、周霄鹏、王真
4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吴守华、徐永清、周国兴、徐小连、栾国廷、张艳娟
5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孙疃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徐奭、赵显宗、武磊彬、赵智勇、郭龙芳、史春玲
6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S5采区三维地震勘探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一 高俊良、段建华、宋长愿、石君华、黄明恢、蔺国华
7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济(宁)北矿区唐口井田C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一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牛小军、李广善、徐芳
8 晋城金驹实业有限公司赵庄2号井西一盘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盒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刘卫、李树东、陈双华、张宁茹、蔡军、邓国成
9 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S6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张胤彬、杨双安、李连英、张淑婷、贾建平、杨晓东
10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水库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牛鹏程、马国东、斐文春、汪洋、王瑞杰、郭浩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红柳井田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一 刘俊友、郭良红、江德花、王利强、周新潮、张少恒
12 山西沁水盆地马必区块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一 常锁亮、索重辉、陈强、郝治国、王润福、贾智鹏
13 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磁法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刘江、王星明、郭栋、寇中平、马福生、杜建辉、钟建宇
14 南山集团柳海井田北部海域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侯慎建、孙升林、武喜尊、王玉海、王宏进、冷广升
15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东二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陈昌武、刘海忠、王树敏、王云红、王瑞芳
16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汶小刚、冯西会、杨永群、李倩秀、朱芳香
17 上海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姚桥煤矿西九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程增庆、王瑞杰、王宏进、汪洋、王秀荣
18 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朝川矿戊一、四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孙卫东 王 真、孙立新 张 莉、朱金华
19 晋城蓝焰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庄矿井四盘区北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韩少明、张胤彬、张淑婷、王建青、郑民刚、亢红霞
20 内蒙古自治区鄂克自治旗伊敏煤田五牧场勘探区西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张群、辛思华、孔庆和、张文德、卢君实
21 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矿新一采区右三片、新二采区右一片地震、电法、水文地质综合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杨永波、王玉文、刘吉才、李又臣、于卫东、
22 大庆市东风地区地热资源地震勘查成果报告 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 二 于云舟、张作伟、李朝林、任日春、屈学贤、王文瑞
23 宁夏宁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任家庄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二 刘克军、尹俊青、王永奎、陈昌礼、邵同梅
24 阳煤(集团)一矿南条带杨坡堰分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二 倪新辉、段建华、吴成远、陈洪恩、赵广玲
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大南湖煤田一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物探队 二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徐芳、吴淑媛
26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果岸地裂缝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 二 吴加和、潘树仁、沈骥千、陈红萍、曹茂春
27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泉店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绍伟、马学明、贾运巧、刘卫、蔡军
28 安徽恒源煤电有限公司深部(II63、II61采区)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周韬、周建雄、张运霞、张开元、满立新
29 山东省宁汶煤田义能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李丽萍 范庆荣、田思清 刘永川、栗 洁
30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南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刘海平、张胤彬、杨双安、张淑婷、杨晓东
31 老虎头煤矿南留庄井四采区水文电法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方含珍、邓朱根、赵雪峰、梁太木、曹峰
32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明煤矿—410水平东翼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田雪丰、李正越、王玉海、郭浩、娄建
33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孔庄煤矿中深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蒋贤东 徐海荣、栗 洁 许崇宝、王宝贵
34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元矿二水平东翼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二 徐爱军、武学明、周新潮、陈贵红、杨崇斌
35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十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耿丽娟、郭彦民、刘丕哲、丁华、刘晓红
36 济宁二号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二 程怡、李德华、岳洪波、张玉良、邱苏
37 陕西彬长矿区大佛寺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冯西会、李米田、王中锋、朱芳香、王伟、张奋轩、杨永群
38 河南省正龙煤业有限公司城郊矿南三、南五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卫、朱英丽、侯懿、贾运巧、张新红
39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先期开采块段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王云、郭磊、徐亚兵、桂杉、张安徽
40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范庆荣 王书军、田思清 张 宏、王 真
41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景矿芦南二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二 戚广龙、于卫东、曲延林、屈绍忠
三、水文、工程、环境、测量及其它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兖济滕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 一 鲁孟胜 姜明丽、张心彬 范士彦、郝启勇、隋建红
2 甘肃省大通河铁城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一 张子祥、马国哲、刘继东、马国林、张成功、沈树龙
3 二连浩特—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境永州至蓝山(湘粤界)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西安煤航遥感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一 王飞跃、赵小峰、刘春华、王涛、王喜英、刘江
4 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应急开发工程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水文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一 孙玉臣、沈智慧、白喜庆、张立才、李连娟、李曦滨
5 邯郸市主城区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及用地评定分析 水文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 一 翟立娟、卢世威、许霞、吴爱新、马秀芬、唐燕波
6 山西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赵学兵、郭振全、刘志成、任斗金、杨伍喜、赵振江
7 四川省达州市达县桥湾乡倒虹村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地质队 一 陈照雄、张显伟、王泽均、刘尚武、李小君、冯秩群
8 山西省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郑庄矿区航空地质填图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任斗金、文红伟、刘建军、郑启孝、陈慧林、吴扬云
9 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口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王淑霞 聂文志、许崇宝 林 宁、刘正风 刘冬梅
10 邯郸市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一 袁同星、陈春琳、刘占勇、龚汉红、刘向阳、郭岩
11 华亭中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甘肃陇原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平凉分公司 二 李奇峰、王育正、王祖德、王月强、王志鸿
12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II类项目开县丰乐镇井泉滑坡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报告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 二 李大华、杨明显、廖云平、向晓军、李德万
13 河南省伊川县奋进煤矿黄村分矿注浆堵水工程竣工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 二 刘铁林、邱增果、曹增法、唐岳明、施立虎
14 河北省邯郸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二 袁同星、龚汉宏、刘向阳、刘占勇、郭岩
15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II类应急抢险项目开县丰乐镇李家坪滑坡下滑体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二 傅耀军、杨光辉、王学峰、万雪林、王春明
16 禹州至登封高速公路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综合报告 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郑州基础分公司 二 康文献、张先哲、汪源典、刘绍伟、康鸿文
17 京沪高速铁路韩台煤田段采空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 范士彦 林树杰、于付国 谢 波、姜明丽
18 襄垣县古韩镇大黄庄村房屋裂缝与周边煤矿采煤沉陷关系勘查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 二 李敬宇、田卫东、刘君、李树林、王志康
19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官矿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汤振清 孙文洁、刘松良 吴绍清、贾继旺
20 罗家寨气田内部集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肖建新、周建中、刘忠敏、黎冬林、白绍罗
21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拉纳山隧道、拉纳山出口左侧不稳定钭坡及地希弄中桥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冉茂云、徐德明、谢尚斌、贾建超、李茂竹
22 青(岛)红(其拉甫)国家重点干线公路鲁冀到邯郸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二 孙占起、白喜庆、石少州、张立才、李本军
23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分布图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尹德顺、顾娇杨、曲延林、熊云飞、倪萍
四、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储量(万吨) 提 交 单 位 主要完成 人员
1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地质报告 135000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王双明、王国柱、李智学、崔忠省、王兴、田善学、王中锋、申小龙、刘瑞安
2 贵州省清镇市新店西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2660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赵福平、杨淑萍、张杰、吴亚荣、梁建庄
3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62929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赵福平、杨通保、舒万柏、吴亚荣、雷正均、唐显贵、梁建庄
4 贵州省毕节市岔河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92677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陈名学、赵福平、吴亚荣、杨淑萍、梁建庄
5 贵州省金沙县龙凤井田煤炭勘探 67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刘继东 单松炜 谢 波、颜丙宏、韩绪山、滕子君、鲁 楠
6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 28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李献水 李海元、郑良村 吴钦宝、范庆武、鲍怀伟、刘振亭
7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煤田东大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880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王国龙、琚海鸥、孙际青、蔡晋、郭天福、张江平、李延辉
8 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公司郑庄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368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李广宏、刘国生、蔡晋、孙际青、黄广林、李延辉、琚海鸥
9 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探报告 4777 青海煤炭地质局105队 刘天绩、文怀军、赵国德、蔡玉良、毛晓勇、李永红、翁彦良
10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新上海庙地区煤炭资源预查地质报告 726646 宁夏煤田地质局 顾建宁、李万寿、卢建国、于新芳、郑国敏、孙志鹏、李志兴
11 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煤田西区预查地质报告 81116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孟宪民、戚广龙、许文军、陈殿海、屈绍忠、刘迪新、朱彦武
12 安徽省蒙城县赵集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1500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张文永、程勇国、徐胜平、冯春平、卜军、唐成光、吕凡家
13 安徽省蒙城县邵于庄井田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12187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王顶立、葛灵生、刘春、张铮、蔡学斌、程勇国、黄芳友
14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34563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黄维清、王遂正、王兴华、刘向阳、李洪、吴守华、张新生
15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煤田朱家街矿区详查报告 8142 吉林省煤田地质203勘探公司 李亚文、俞青山、陈金平、王洪力、王敏吉、魏喜文、毛宝安
16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64316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1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32290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郭晋宁、王青平、白生海、王云和、田贵发、张勇祥、陈玉香
18 青海省鱼卡煤田尕秀西段煤炭详查报告 28692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白生海、王云和、潘语录、鞠崎、张占贤、余存莲、方万武
19 山东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勘探 28035.2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武旭仁 赵广金、牛连雨 王怀洪黄春慧 范庆荣、江明根
『玖』 关于义马生物群
河南西部的新安、渑池、义马、陕县一带分布着中生代地层,东西长约47km,南北宽约22km、面积约510km2,被称为义马盆地。特别是义马、渑池地区分布的煤系地层义马组,由于北露天矿露天开采,出露有极好的地层剖面。义马组中不仅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称为“义马生物群”。
义马组及所含动植物化石历经地质古生物专家研究(丁文红、杨钟健、裴文中等,20世纪20年代;孙健初,1934;龚凤岐,1946;顾知微、楚旭春,1950~1951;河南省工业厅地质队义马矿务局筹建处,1953;中南地质局,1955;中南煤田地质勘查局149队,1956~1958;河南煤田地质局104队,1958;中南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127队,1965~1966;江苏煤田地质勘探四队,1979;张璐瑾,1965;王从风,1983;康明、孟凡顺等,1984;席运宏,1977;王自强,1984;杨世蓉,1994;姚萱丽等,1989;曾勇等,1995;周志炎、章伯乐,1988~2002;陈金华等,1997;邓胜徽等,1999,2003;等等)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和进展,其中周志炎、章伯乐等对古植物化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新成果,使以义马银杏为代表的义马植物群在国内外有较好的知名度。曾勇等(1995)系统测制了义马组的地层剖面,系统采集各门类化石,并出版了 《豫西义马组植物群研究》,建立了义马组的基本框架。笔者考察义马组并采集了大量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并进行了鉴定和研究;章伯乐(2007)在义马组发现鳖化石(存义马市国土资源局)、吕君昌等(2007)在该组中发现了张北恐龙足印(存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使义马生物群增加了新的内容。现依据“调查评价”工作结果和以上研究成果,将“义马生物群”的基本特征进行初步总结。
『拾』 谁了解中煤第一勘探局煤层气研究所的情况
关于公布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的通知
--------------------------------------------------------------------------------
时间:2007-9-5 14:09:00 阅读1031次
各煤炭地质会员单位、各获奖单位和个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评选工作已于2007年5月经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审通过,共评选出优质地质报告32件,优质专业报告64件,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19项。评选结果已经在《中煤地质报》(6月4日)公示,在规定的公示期内没有人提出异议。现予以正式公布。
一、综合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特 胡绍龙、朱文伟、周士荣、孙贵、徐其林、随峰堂、邵军战
2 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特 岳正喜、郭维森、冯国富、何青、马瑞平、侯宏奇、常宇飞
3 贵州省盘县雨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特 任文林、洪愿进、陈建平、王健、熊孟辉、王树华、陈康
4 辽宁省铁法煤田大兴井田煤层气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101勘探队 特 于在春、王生辉、崔玉环、黄贵、李希彦、刘淑霞、练贵先
5 河南省焦作煤田赵固一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 特 刁良勋、徐连利、孙锦屏、牛志刚、刘全民、刘传喜、李元建、王海泉
6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东露天矿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第一勘探局一一九勘探队 特 严建新、袁同星、李春兰、张新发、张聚法、田秀荣、武建全
7 山东省巨野煤田郓城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一 王付山 宁凡顺、范士彦 姜明丽、郭剑萍 王克敏
8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9 甘肃省民勤县红沙岗矿区北井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查院 一 李晓军、马国林、赵西蓉、张成功、张亚玲、刘继东
10 江西省丰城市石上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姚嘉、郑在邦、徐小明、王涛、江中乐、李文成、刘效贤
11 四川省攀枝花煤矿区大箐河煤矿区向钭东翼深部地质普查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地质队 一 陈述明、李正武、刘明富、梁红勉、冯东、余杰
12 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贠三强、孙少平、徐连利、刘全民、李元建、郭海英
13 山东省金乡煤田霄云寺井田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孟运平、周峰岩、冯建强、羊玉武、何黄生、郭满娇
14 陕西省黄陇侏纪煤田彬长矿区小庄井田勘测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 一 申小龙、成永康、吕广罗、任秀娟、韦文奎、南武校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积家井勘查区(中南部)煤炭详查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雷少毅、姚建明、关汝青、侯飞龙、邓魏、刘智昌
16 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陈建平、舒万柏、熊孟辉、吴庆柄、易同生、刘崇义
17 贵州省普安县糯东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任文林、洪愿进、曹志德、曹细如、王树华、熊炜
18 山东省巨野煤田正邦井田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黄尊灵 张正修 路庆海 卢忠良 钟 明 栗 洁
19 山西省沁水煤田潞安矿区高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 一 黄广林、朱增良、蔡晋、石玲、郭天福、赵万福
20 黑龙江省宝清县朝阳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110勘探队 一 张桐华、姚淑荣、孟庆发、徐旭英、王力、程予广
21 安徽省濉溪县杨柳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一 张文永、张家礼、蔡学斌、云晓鸣、卜军、左传明
22 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南矿区麻家梁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一七三勘探队 一 薛少波、张玉峰、杨岗、宋博辇、马继勇、张春沛
23 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潘吉塔格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6队 一 黄健民、王正华、尹宝强、典陆波、毛明、雍晓艰
24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报告 宁夏煤田地质局 一 李新安、崔建忠、梁永平、郭天辉、张明、韩克喜
25 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岔角滩井田(南段)勘探地质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地质队 二 蒋忠芳、高原、马金龙、何国祥、胡春林
26 河南省禹州煤田泉店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贠三强、孙少平、孙宝山、刘全民、李元建
2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白生海、王云合、田贵发、张勇祥、康耀芳、
28 安徽省淮北煤田临涣矿区袁店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徐胜平、刘玉昌、吕凡家、黄芳友、赵智勇
29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 二 范庆武 鲍怀伟、鲁孟胜 黄春慧、姜明丽
30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二号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 二 何进军、郭维森、赵岩、王艳丽、康永焕、梁秋利、杨占盈
31 福建省永定县昌福山煤矿区中井田详查(最终)地质报告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二 鲍继坤、陈泉霖、何仲秋、刘东辉、陈国美
32 贵州省普安县泥堡勘探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二 舒万柏、陈康、吴庆炳、杨有龙、刘崇义
二、物探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矿西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张兴平、王宏进、汪洋、陈加林、李正越
2 宁夏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张奋轩、冯西会、王中锋、朱芳香、杨永群、许德才、郭志斌
3 山东省岱庄生建煤矿湖西矿井一、五、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李丽萍、徐衍合、王松杰、范庆荣、周霄鹏、王真
4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吴守华、徐永清、周国兴、徐小连、栾国廷、张艳娟
5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孙疃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徐奭、赵显宗、武磊彬、赵智勇、郭龙芳、史春玲
6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S5采区三维地震勘探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一 高俊良、段建华、宋长愿、石君华、黄明恢、蔺国华
7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济(宁)北矿区唐口井田C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一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牛小军、李广善、徐芳
8 晋城金驹实业有限公司赵庄2号井西一盘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盒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刘卫、李树东、陈双华、张宁茹、蔡军、邓国成
9 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S6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张胤彬、杨双安、李连英、张淑婷、贾建平、杨晓东
10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水库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牛鹏程、马国东、斐文春、汪洋、王瑞杰、郭浩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红柳井田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一 刘俊友、郭良红、江德花、王利强、周新潮、张少恒
12 山西沁水盆地马必区块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一 常锁亮、索重辉、陈强、郝治国、王润福、贾智鹏
13 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磁法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刘江、王星明、郭栋、寇中平、马福生、杜建辉、钟建宇
14 南山集团柳海井田北部海域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侯慎建、孙升林、武喜尊、王玉海、王宏进、冷广升
15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东二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陈昌武、刘海忠、王树敏、王云红、王瑞芳
16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汶小刚、冯西会、杨永群、李倩秀、朱芳香
17 上海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姚桥煤矿西九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程增庆、王瑞杰、王宏进、汪洋、王秀荣
18 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朝川矿戊一、四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孙卫东 王 真、孙立新 张 莉、朱金华
19 晋城蓝焰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庄矿井四盘区北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韩少明、张胤彬、张淑婷、王建青、郑民刚、亢红霞
20 内蒙古自治区鄂克自治旗伊敏煤田五牧场勘探区西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张群、辛思华、孔庆和、张文德、卢君实
21 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矿新一采区右三片、新二采区右一片地震、电法、水文地质综合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杨永波、王玉文、刘吉才、李又臣、于卫东、
22 大庆市东风地区地热资源地震勘查成果报告 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 二 于云舟、张作伟、李朝林、任日春、屈学贤、王文瑞
23 宁夏宁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任家庄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二 刘克军、尹俊青、王永奎、陈昌礼、邵同梅
24 阳煤(集团)一矿南条带杨坡堰分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二 倪新辉、段建华、吴成远、陈洪恩、赵广玲
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大南湖煤田一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物探队 二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徐芳、吴淑媛
26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果岸地裂缝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 二 吴加和、潘树仁、沈骥千、陈红萍、曹茂春
27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泉店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绍伟、马学明、贾运巧、刘卫、蔡军
28 安徽恒源煤电有限公司深部(II63、II61采区)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周韬、周建雄、张运霞、张开元、满立新
29 山东省宁汶煤田义能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李丽萍 范庆荣、田思清 刘永川、栗 洁
30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南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刘海平、张胤彬、杨双安、张淑婷、杨晓东
31 老虎头煤矿南留庄井四采区水文电法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方含珍、邓朱根、赵雪峰、梁太木、曹峰
32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明煤矿—410水平东翼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田雪丰、李正越、王玉海、郭浩、娄建
33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孔庄煤矿中深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蒋贤东 徐海荣、栗 洁 许崇宝、王宝贵
34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元矿二水平东翼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二 徐爱军、武学明、周新潮、陈贵红、杨崇斌
35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十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耿丽娟、郭彦民、刘丕哲、丁华、刘晓红
36 济宁二号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二 程怡、李德华、岳洪波、张玉良、邱苏
37 陕西彬长矿区大佛寺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冯西会、李米田、王中锋、朱芳香、王伟、张奋轩、杨永群
38 河南省正龙煤业有限公司城郊矿南三、南五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卫、朱英丽、侯懿、贾运巧、张新红
39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先期开采块段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王云、郭磊、徐亚兵、桂杉、张安徽
40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范庆荣 王书军、田思清 张 宏、王 真
41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景矿芦南二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二 戚广龙、于卫东、曲延林、屈绍忠
三、水文、工程、环境、测量及其它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兖济滕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 一 鲁孟胜 姜明丽、张心彬 范士彦、郝启勇、隋建红
2 甘肃省大通河铁城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一 张子祥、马国哲、刘继东、马国林、张成功、沈树龙
3 二连浩特—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境永州至蓝山(湘粤界)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西安煤航遥感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一 王飞跃、赵小峰、刘春华、王涛、王喜英、刘江
4 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应急开发工程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水文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一 孙玉臣、沈智慧、白喜庆、张立才、李连娟、李曦滨
5 邯郸市主城区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及用地评定分析 水文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 一 翟立娟、卢世威、许霞、吴爱新、马秀芬、唐燕波
6 山西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赵学兵、郭振全、刘志成、任斗金、杨伍喜、赵振江
7 四川省达州市达县桥湾乡倒虹村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地质队 一 陈照雄、张显伟、王泽均、刘尚武、李小君、冯秩群
8 山西省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郑庄矿区航空地质填图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任斗金、文红伟、刘建军、郑启孝、陈慧林、吴扬云
9 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口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王淑霞 聂文志、许崇宝 林 宁、刘正风 刘冬梅
10 邯郸市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一 袁同星、陈春琳、刘占勇、龚汉红、刘向阳、郭岩
11 华亭中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甘肃陇原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平凉分公司 二 李奇峰、王育正、王祖德、王月强、王志鸿
12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II类项目开县丰乐镇井泉滑坡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报告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 二 李大华、杨明显、廖云平、向晓军、李德万
13 河南省伊川县奋进煤矿黄村分矿注浆堵水工程竣工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 二 刘铁林、邱增果、曹增法、唐岳明、施立虎
14 河北省邯郸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二 袁同星、龚汉宏、刘向阳、刘占勇、郭岩
15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II类应急抢险项目开县丰乐镇李家坪滑坡下滑体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二 傅耀军、杨光辉、王学峰、万雪林、王春明
16 禹州至登封高速公路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综合报告 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郑州基础分公司 二 康文献、张先哲、汪源典、刘绍伟、康鸿文
17 京沪高速铁路韩台煤田段采空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 范士彦 林树杰、于付国 谢 波、姜明丽
18 襄垣县古韩镇大黄庄村房屋裂缝与周边煤矿采煤沉陷关系勘查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 二 李敬宇、田卫东、刘君、李树林、王志康
19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官矿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汤振清 孙文洁、刘松良 吴绍清、贾继旺
20 罗家寨气田内部集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肖建新、周建中、刘忠敏、黎冬林、白绍罗
21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拉纳山隧道、拉纳山出口左侧不稳定钭坡及地希弄中桥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冉茂云、徐德明、谢尚斌、贾建超、李茂竹
22 青(岛)红(其拉甫)国家重点干线公路鲁冀到邯郸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二 孙占起、白喜庆、石少州、张立才、李本军
23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分布图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尹德顺、顾娇杨、曲延林、熊云飞、倪萍
四、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储量(万吨) 提 交 单 位 主要完成 人员
1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地质报告 135000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王双明、王国柱、李智学、崔忠省、王兴、田善学、王中锋、申小龙、刘瑞安
2 贵州省清镇市新店西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2660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赵福平、杨淑萍、张杰、吴亚荣、梁建庄
3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62929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赵福平、杨通保、舒万柏、吴亚荣、雷正均、唐显贵、梁建庄
4 贵州省毕节市岔河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92677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陈名学、赵福平、吴亚荣、杨淑萍、梁建庄
5 贵州省金沙县龙凤井田煤炭勘探 67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刘继东 单松炜 谢 波、颜丙宏、韩绪山、滕子君、鲁 楠
6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 28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李献水 李海元、郑良村 吴钦宝、范庆武、鲍怀伟、刘振亭
7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煤田东大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880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王国龙、琚海鸥、孙际青、蔡晋、郭天福、张江平、李延辉
8 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公司郑庄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368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李广宏、刘国生、蔡晋、孙际青、黄广林、李延辉、琚海鸥
9 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探报告 4777 青海煤炭地质局105队 刘天绩、文怀军、赵国德、蔡玉良、毛晓勇、李永红、翁彦良
10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新上海庙地区煤炭资源预查地质报告 726646 宁夏煤田地质局 顾建宁、李万寿、卢建国、于新芳、郑国敏、孙志鹏、李志兴
11 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煤田西区预查地质报告 81116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孟宪民、戚广龙、许文军、陈殿海、屈绍忠、刘迪新、朱彦武
12 安徽省蒙城县赵集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1500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张文永、程勇国、徐胜平、冯春平、卜军、唐成光、吕凡家
13 安徽省蒙城县邵于庄井田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12187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王顶立、葛灵生、刘春、张铮、蔡学斌、程勇国、黄芳友
14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34563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黄维清、王遂正、王兴华、刘向阳、李洪、吴守华、张新生
15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煤田朱家街矿区详查报告 8142 吉林省煤田地质203勘探公司 李亚文、俞青山、陈金平、王洪力、王敏吉、魏喜文、毛宝安
16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64316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1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32290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郭晋宁、王青平、白生海、王云和、田贵发、张勇祥、陈玉香
18 青海省鱼卡煤田尕秀西段煤炭详查报告 28692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白生海、王云和、潘语录、鞠崎、张占贤、余存莲、方万武
19 山东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勘探 28035.2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武旭仁 赵广金、牛连雨 王怀洪黄春慧 范庆荣、江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