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郯城地质局

郯城地质局

发布时间: 2021-01-23 23:27:34

⑴ 郯城地震的地震遗迹

地震遗迹,是对历史地震最直观的记录,可以通过它们对地震进行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然而1668年地震距今已三百余年,随着岁月流逝,人口繁衍,人类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加上洪涝和战乱等天灾人祸,地震遗迹的保存已廖廖无几,虽然地震专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开挖,发现了不少这次地震的地表破坏和开挖揭露的地震时地面震害遗迹,但在地表找到震时留下的遗迹却很困难了。极震区的都城几乎没有保存三百年前的古建筑,现时所见“莒国古城”的土基城墙,也遭人为挖土破坏,剩余残迹不显当时特色。在极震区的外围和低烈度区,还保存一些古代建筑群,当时虽遭到损环,有时又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如临沂的簧学大殿、莒县浮来山刘勰故居、曲阜的孔庙、孔府和邹县的孟祠等[8]。
1、天然遗迹 在郯城特大地震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人口繁衍,农田开发,人类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矿设施建设等,郯城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滑坡、喷沙冒水等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多年来虽有不少人曾到过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去寻查山崩滑坡等遗迹,但都渺无踪迹。然而幸运的是,由于2000年春枣庄山亭镇熊耳山大裂谷的发现,1668年郯城地震在这里造成山崩现象被发现了。据刁守中撰文介绍,熊耳山在枣庄市以北约25千米处,主峰南麓山脚附近为毛宅村,海拔483米。山虽不高,却十分险峻。2000年3月初的一天,一个农民上山打猎,因追赶猎物发现一个大溶洞,此事传开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马上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考察,发现并确认了熊耳山溶洞群。其后,于5月间又进一步发现“山东仅有,全国罕见” 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及山崩遗迹。现场保留有完好如初的山崩石堆,石块断面较新鲜,石堆中压有一个石碾槽,与当地传说的一个故事有关。传说山脚下原本有一个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庄,三百年前的一天夜里,忽然地动山摇,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整个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 除了一个外出串乡的货郎和一只猫幸免外, 村内其他所有生灵全部遇难,这个石碾槽就是当时这个村子的村民碾米用的。这个传说的时间与1668年郯城特大地震年代相符,也与康熙《峄县志》记载相符。大裂谷两壁岩石棱角较新鲜清晰,易于风化破坏的钟乳石石壁现在仍然基本完整无损,甚至岩石顶部覆盖的黄土厚度也大体相当,说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长,且是一次形成的。大裂谷两壁错动方式复杂,以张性开列为主,也有垂直下滑,还有水平左旋错动,说明裂谷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复杂。这些都被认为劣裂谷和山崩为1668年郯城大地震所造成的证据。
2、地震碑迹 现在可以找到的较多的遗迹主要是一些古建筑遗址和经地震损坏后更新修聋时所立的碑铭志,其中很多记载了地震当时的情况和所更新修聋的建筑物当时的破坏情况。这次地震碑迹分布很广,最北莒县最南到江苏邳县。至今发现保存的数量仅存12幢,事实上这是大大缩小了的数字,但是在近二.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中都已当作“四旧”被破坏了,例如郯城县塔上乡新村红石崖古庙曾有一碑,现被新村小学当作石料砌垒在教室墙基内,许多地方的地震碑敲碎作修桥铺路或另作他用,如沂南县新兴庄的碑被凿了个洞作为架井台辘轴。临沂城西的太山行宫东狱庙碑,被博物馆收藏。从这些碑迹分布来看,在震害严重的高烈度区和低度区内都有分布,但大多数碑在重破坏区,反映重破坏区的数量多,如太山行官碑,重修子孙殿三义碑,都宪祖墓志文,赵氏碑,李贞毅碑,阎君殿碑,玉皇殿观音堂等。碑铭除了震时破坏情况的记载,对于发震日期有较多的记录,也有记录时刻的,也有记录余震的。如奶奶庙碑记载了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年压死王槐野韩苑落马伯循之变更甚焉 “三圣堂序”……六月间,地震百余日初震时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从这些碑刻分布和碑文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地面建筑物遭受地层不同程度的破坏。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当走在郯城麦坡地震遗址红褐分明岩石上的一刹那,你后脚还没离开1亿年前的土地,前脚就会踏上了200万年前的红砂岩。在这里,一次次的地质活动,使两组相差约亿年的地层重见天日,并奇迹般地并排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处神秘的自然奇观……
文/片 本报记者 张纪珍
二十年后恐消失遗址亟待保护
麦坡地震遗址的地质地貌原始而神奇,它是渺渺远古留在地球上的一条印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片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地震遗址,正在风雨侵蚀和
人为的破坏下逐渐缩小,“如果不加以保护,大约二十年后这片遗址就会消失”,任郯城县地震局局长的陆军对此忧心忡忡。
“下一场雨就能冲掉不少”,17日,在遗址附近为花生除草的村民徐芝芳说,以前这些“红土山”都是连接在一起的,而现在许多山丘都从中间断开了,零零散散地卧在沟底,规模小了很多。
沟底下,红色山丘周围的一些空地,被附近勤俭的农民开垦成为田地,种上了花生、西瓜、大豆等农作物,不时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在这一片红色中晃动。
世代在此居住的农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身边的这片“红土山”有着多么重要的价值。相反,因为这断层的砂土适合做上好的翻砂,以前曾一度有村民偷土卖钱。如今虽然村里加强了看管,但由于在户外,占地面积又大,仍然难以阻止偷土的人。
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片遗址的保护也开始关注。去年以来,纪录片《 大地震1668》的制片人王峰,和摄制组成员一起,在实地拍摄麦坡地震遗址并查阅大量资料后,对该遗址的重要价值和亟需保护的现状高度关注,并在片中发出了“让麦坡景观在人们的视线里永远不要消失”的呼吁。
陆军说,郯庐断裂带是与东非大裂谷齐名的两条世界巨大断裂带,而南北长约2600米的麦坡地震遗址,是郯庐大断裂出露条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也是景色最壮观、最神奇、最具科研价值的一段。保护好这一处珍贵的自然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保护麦坡地震遗址大体有两个设想,一是进行棚护,就是将断层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建造大棚进行保护。再就是胶护,即用一种特制的胶水将断层固定,以防止风雨无情的剥蚀。但因为缺少资金,这些设想暂时还无法付诸实施。
“红土山”苍凉而神秘
17日,记者来到位于郯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马陵山西坡,那个举世闻名的郯城麦坡地震遗址。即便是有心理准备,但在那一望无垠平整的田地中间,忽然看到一大片沟壑纵横、色彩艳丽的“火焰山群”拔地而起,仍会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马陵山西坡的高处俯视,那一片层层叠叠的像神秘古堡一样的山丘,呈现出与别处截然不同的红色。在这一大片沟壑中,这些岩石呈东西方向排列,形态各异。虽说是岩石,但它却并不坚硬,随手一抓便可以抓起一把,原来经过多年的风化,这红山丘的表层已成为面粉一样的砂土,当地人因此将其称为“红土山”。
更让人奇怪的是,别处山上、沟边都长满荒草,唯独“红土山”上不长,就那样赤裸着,置身其间,满目的红色,很有些苍凉厚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附近翻地的村民张大爷说,这“红土山”上不长草,即便有一些长草的地方,那也是风把别的地方的土刮到了这红土山上,所以才长出来的。
在“红土山”的东端,与其“并肩”而立,且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片褐色的岩石山体。两者紧密连成一体,却又可以明显看出一条刀切一样直的分界线,分界线东面略高呈褐色,西面略低呈红色,两种颜色泾渭分明。“一步跨亿年”地震留奇观
麦坡地震遗址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惊叹,但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紧紧依偎在一起的红褐两种山丘,其形成年代竟然相差大约1亿年。
郯城县地震局局长陆军说,红色的砂岩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褐色的砂页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也就是恐龙生活的时代。按年代推算,那褐色的砂页岩应该注视过恐龙消亡的悲惨情景,也经历了人类进化的全部过程。
当我们从红褐岩石相交的地方迈动脚步时,后脚还在200万年的土地上,前脚已经踏进了“亿年之前”,这就是当地人相传的“一步跨亿年”之说。如今,凡是到此参观、游览的人,无不在这里走上一走,感受“一步跨亿年”的神奇,感受一番历史的沧桑。
这来自久远历史的地层,为什么会冲出地面,裸露在我们面前呢?一亿多岁的"老祖宗"褐色砂页岩,为什么会和"后代"红色砂岩"并肩"而立?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自远古以来一次次的地质活动。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每一次地质活动,都会使地层断裂、错动、逆冲,终于让两组不同年代的地层"重见天日",并巧合地紧挨在一起。根据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态,这并不是一两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
“旷古奇灾”成就地震活断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背后,却是人类的灾难。麦坡地震活断层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目前,我们能有史可查最早发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记载,就是在300多年前的那次“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中国东部十余个省,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 19 万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举头不见眼前人,举头不见当时屋。”时任郯城知县的冯可参,所写的《灾民歌》真实描写了郯城大地震的惨状。
那次地震造成了至少数万人丧生,也使“山川易景”、“河流改道”,据考证原来沿北向南流的沭河就是这次地震中,在马陵山东坡遽然拐向西坡。陆军说,1668郯城大地震对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正是类似这样的数次地震,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麦坡地震活断层。

除史料记载外,从古建筑遗址、地震损坏后重修的碑志铭、地面震害遗址等,也侧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坏情况。
原郯城县史志办主任徐敏超说:“极震区的郯城由于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筑。”在极震区北端、外围和低烈度区,虽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等,由于当时遭到破坏后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临沂境内临沂市博物馆《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莒南县板泉镇白常村王氏墓《都宪祖墓志文》、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安静村《重修子孙殿、三义殿碑记》等,这些或完好或残缺的石碑,均对郯城大地震有所记述。
此外,从近几年野外考察和开挖发掘的地震迹象可看,闫洪朋说:“形变带延伸长度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的板泉,南到郯城县的茅茨村,在长约70公里的地段内发现有地震断层、构造裂缝、软层理揉皱、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和山体滑移等形变类型。”
地震断层裸露明显,从临沭县岌山附近的七级山到郯城县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断层,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断层,它是沂沭断裂带内一次最新的破坏。地裂缝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变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滩及阶地呈带状分布,北起莒县,经莒南、临沂东部,南到临沭岌山,形成一条长约80公里,宽5至15公里的构造裂缝形变带。通过形变带本身现象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原郯城除史料记载外,从古建筑遗址、地震损坏后重修的碑志铭、地面震害遗址等,也侧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坏情况。
史志办主任徐敏超说:“极震区的郯城由于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筑。”在极震区北端、外围和低烈度区,虽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等,由于当时遭到破坏后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临沂境内临沂市博物馆《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莒南县板泉镇白常村王氏墓《都宪祖墓志文》、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安静村《重修子孙殿、三义殿碑记》等,这些或完好或残缺的石碑,均对郯城大地震有所记述。
此外,从近几年野外考察和开挖发掘的地震迹象可看,闫洪朋说:“形变带延伸长度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的板泉,南到郯城县的茅茨村,在长约70公里的地段内发现有地震断层、构造裂缝、软层理揉皱、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和山体滑移等形变类型。”
地震断层裸露明显,从临沭县岌山附近的七级山到郯城县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断层,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断层,它是沂沭断裂带内一次最新的破坏。地裂缝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变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滩及阶地呈带状分布,北起莒县,经莒南、临沂东部,南到临沭岌山,形成一条长约80公里,宽5至15公里的构造裂缝形变带。通过形变带本身现象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
郯城县、临沭县部分地区烈度达XII度,其它地区烈度达XI度。震时如舟覆,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城郭、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郯城城楼垛口、村落寺观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
X度区北至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毙居民无数,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数尺。
IX度区北至潍坊、益都,南至江苏省邳县、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坏官民房无算,人畜死伤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区北起济南至昌邑、即墨一带,南至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至微山、济宁、泰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至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城垛庐舍多坏,人民有压伤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一般记载房屋多倾倒或扑屋伤人。
沂水县志记载“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记载“龙山山崩”。
2.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关内容: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编写者注: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3.当时郯城知县冯可参(清代邵武县人,康熙进士)震后积极抚恤灾民,时任县令冯可参写作《灾民歌》详细的记述了震后百姓的生活:
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又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 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 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 盖藏委积一时空,断折伤残嗟满目。 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少女黄昏悲独宿,老妪自首抚孤孙, 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积尸腐臭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冢幡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⑵ 金刚石的主要产地

如前面所介绍的,伯纳特兄弟于1870年发现了金伯利金刚石矿。正是这一发现,使人们知道了在哪种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刚石。
原来,那是一种在远古时代的岩浆冷却以后所形成的火山岩。接着,研究者又发现,在这种火山岩中除了金刚石,还含有被称为石榴石和橄榄石的两种矿物。因此,在那些出产石榴石和橄榄石的地点,找到金刚石矿的可能性就相对大。于是,石榴石和橄榄石就成为寻找金刚石的“指示矿物”。
根据指示矿物来寻找金刚石矿的方法并不是在哪一天突然发现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史密森研究所的地球化学家约翰·贾尼在仔细研究了石榴石和金刚石之间的关系后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但是,在那之前,即上世纪50年代,德比尔斯公司的地质人员早就根据指示矿物在世界各地寻找金刚石矿了。
世界各地都发现了金刚石矿。其中,澳大利亚、刚果、俄罗斯、博茨瓦纳和南非是著名的五大金刚石产地。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史蒂文·哈格蒂博士在1999年研究了世界各地含有金刚石的熔岩的年代,结果发现,这些含有金刚石的熔岩至少是在过去7个不同的时期在各地喷出的岩浆所形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熔岩则是在大约10亿年前形成的。在这7个岩浆喷发时期中,以在非洲各地和巴西等地区于1.2亿年前至8000万年前喷出的岩浆中所含有的金刚石为最多。那时正值恐龙时代极盛期的中生代白垩纪。含有金刚石的熔岩,最晚的,是在2200万年以前喷出的岩浆形成的。至于在那以后形成的熔岩中是否含有金刚石,则还无法肯定。
1971年以来的二十年中,在中国陆续发现了几颗50克拉以上和100克拉以上的金刚石,按发现时间的先后排列如下:
1.1971年9月25日,在江苏省宿迁公路旁发现一颗重52.71克拉的金刚石。
2.1977年12月21日,在山东省临沭县常林大队,女社员魏振芳发现1颗重158.786克拉的优质巨钻,全透明,色淡黄,可称金刚石的“中国之最”。被命名为“常林钻石”
3.1981年8月15日,在山东郯城陈埠发现一颗124.27克拉的巨粒金刚石。被命名为“陈埠一号”。
4.1982年9月,在山东郯城陈埠发现一颗96.94克拉的金刚石。
5.1983年5月,在山东郯城陈埠发现一颗92.86克拉的金刚石。
6.1983年11月14日,在山东蒙阴发现一颗119.01克拉的巨粒金刚石,被命名为“蒙山一号”。蒙阴金刚石矿是全国最大的原生矿。
据1987年资料,中国主要金刚石成矿区有:①辽东—吉南成矿区,有中生代和中古生代两期金伯利岩。②鲁西、苏北、皖北成矿区,下古生代可能有多期金伯利岩。③晋、豫、冀成矿区,已在太行山、嵩山、五台山等地发现金伯利岩。④湘、黔、鄂、川成矿区,已在湖南沅水流域发现了4个具工业价值的金刚石砂矿。
湖南金刚石,产于湖南省常德丁家港、桃源、黔阳等地。湖南金刚石以砂矿为主,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分布零散,品位低,但质量好,宝石级金刚石约占40%。相传在明朝年间,湖南沅江流域就有零星的金刚石发现,大规模的寻矿则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沅江整个水域均有金刚石分布,但有开采价值的仅常德丁家港、桃源县车溪冲、溆浦县(黔阳)新庄垅、沅陵县窑头等4处。
湖南金刚石的颜色深浅不一,内外颜色差异明显,呈带状、斑状分布。其褐色系列金刚石,晶体呈黄褐色,内部洁净,表面有大量的褐色斑点,其褐斑的颜色有黄色、黄褐色、褐色、黑色等,主要分布在金刚石的溶蚀面上,褐色主要由自然界放射性粒子的辐照造成。金刚石总体颗粒小,但质地较好,以单晶为主,约占总产量的98%;晶体比较完整,以八面体、十二面体、六八面体为多;绝大多数晶体浅色透明或呈黄、褐色等;粒重多小于28mg,一般为10.9~15mg;22%晶体中含包裹体;60%的晶体表面有裂纹,表面溶蚀不重。
新疆省和田地区墨玉县发现金刚石 1945年,墨玉县出土了一颗重0.5克拉的金刚石,被一个苏联人收购,存放在苏联莫斯科展览馆内。1963年为我国驻苏大使馆发现,将此事转告国家地质部,地质部又责成新疆地质局调查,调查任务交给驻和田第寸’地质大队。经过二十多年的访问调查,终于在1984年证实了这一事实。{日出土地点不是原来所记载的波朋村,而是在吐斯阿克其。吐斯阿克其距和田65公里,距墨玉县城40公里。 1984年10月17目,墨玉县前进公社二管理区三大队二小队社员买卖提奴尔麻木提在吐斯阿克其发现第二颗金刚石。这颗金刚石重O.2028克拉,主晶形为八而体,晶棱弯曲呈弧形,略带黄棕色,透明。在紫外线下不发光;x射线下发天蓝色,经自治区地质局鉴定,确为金刚石。 1985年7月6日,吐斯阿克里再传喜讯,墨玉县金矿职工王峻青在该地距地面2.5米深处,发现~颗重O.221克拉的金刚石。这样,吐斯阿克其先后出土金刚石三颗。金刚石是碳在高温度高压下形成的结晶体,为自然界最硬的矿物,硬度lO,~-般川作高级研磨切割材料,亦用作首饰。

⑶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主要地质灾害

在上面论述地区稳定性时,已涉及地震的灾害。地震也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灾种。在有关水资源的讨论中,也已经分析了山东半岛的旱涝灾害问题。这节着重讨论山东半岛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现象,人类的不当开发,或未能对其很好地进行防治,都会激发、加速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质灾害,有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变性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别简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灾害

在海岸带地区,经常会产生海水入侵使陆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盐度,会失去作为饮用及工农业供水的价值。海水入侵也会破坏岩体的力学性质,增大产生滑坡等灾害现象的危险性。海水入侵还会增强对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是广泛的现象(图18)。实际上,除少数为海水完全入侵地带外(图18中1区),多数是海水入侵与地下水相混合地区,形成咸水-微咸水的混合带,其影响宽度在1km至15km以上。

图18 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图(据孙晓明,2005)

莱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区,其地下水矿化度可由150g/L,经32km的渗流途径,与入侵地下海水不断汇合相混后,变成矿化度为2g/L的微咸水(图19)。大王—羊口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见图20。

图19 莱州湾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矿化度变化剖面(据徐建国,2005)

图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矿化度变化剖面( 据徐建国,2005)

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是局部地区发生海水入侵,后来由于 80 年代初潍坊、昌道、库克等地加强了地下水资源开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使地表水补给量减少,而诱发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与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陆地迁移,形成大宽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带,原先淡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数达 1000mg/L。

莱州湾地下水超采与海水入侵关系见表 29。

表 29 莱州市地下水超采量与海水入侵

(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研究所)

莱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积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积已占全市面积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莱州市海水入侵已达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积为304km2。据1976~1989年的初步统计,莱州湾地区累计开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积达2000km2,低于海平面的负值区有1600km2

龙口市海水入侵面积为78.4km2。烟台市从70年代起开采地下水,由于海水入侵,地下水氯离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变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线已达850m。

青岛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95.6km2,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内移750m。1981年开始开采地下水资源,在李哥庄一带形成面积约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于引贵济青工程输水,地下水开采减少,1994年丰水期漏斗平复。

青岛其他地区,如白沙河—城阳河下游、黄岛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胶南市、胶州市和平度市,这几个地方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59km2

渤海的海水总矿化度为34.4g/L,黄海为33.33g/L,在大连地区海水与岩溶含水层中总矿化度为0.62g/L的淡水混合后,形成的地下咸水总矿化度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卢耀如,1999),则: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体积为Vb的咸水时,相应地下水和咸海水的体积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别为地下淡水、混合后咸水和海水中Cl离子含量。

在山东半岛莱州湾地区,卤水矿化度达50~150g/L,这不是海水的自身总矿化度,实际上是经蒸发、浓缩的盐卤水,就是说海水入渗后,经过自然和人工蒸发浓缩,使地下水中矿化度达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后,经过地下蒸发不断聚集的卤水。从这个数值上看,莱州湾海水入侵是叠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响。

莱州湾东南岸地区海水入侵面积于1979~1993年是急剧增加的,近几年面积扩大率稍有所下降(图21)。

图 21 莱州湾东南岸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变化( 据徐建国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滨海城市也多有发生,地下水中所含 Cl-离子含量可作为海水入侵强度的一个指标,前面已讨论了环渤海北岸大连地带海水入侵的强度,下面将国外一些地区海水入侵、造成 Cl-离子增多的情况列于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国家 ( 地区) 海水 Cl-含量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是严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浓度盐卤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灾害

在莱州湾地带的东营市,由于开采油气资源及地下水资源,于 1985 年发现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门曾用大面积精密水准测量复测了地壳形变规律,结果表明,丘陵区、莱州湾南岸及鲁北平原埕宁隆起的东部,几十年来处于抬升状态,最大抬升区在胶北断块隆起区,上升速率为 4 ~8mm/a,东营—垦利地面沉降量最大达 80mm,利津县以北地带,沉降速率为 4 ~8mm/a,寿光西部地区,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对该地进行了复测,发现地面沉降量为248 ~397mm。2002 ~2003 年,东营地面沉降观测点有43个,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会诱发或加剧海水入侵,莱州湾其他地区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着加剧海水入侵的问题。

3. 矿区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对是个缓慢形变的过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矿山开采引起的,有缓变发展的过程,也有突然发生的现象。山东半岛地区采煤、金、铁等矿产资源引起了较多的地面塌陷现象,特别是大面积煤田采用冒落式方法开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现象更加严重。山东半岛城市群矿区地面沉降概况见表 31。

表 31 山东半岛城市群矿区地面沉降概况

(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目前已闭矿的矿山,有的进行了复垦。矿山开采过程中,尾矿、排土厂等对环境影响较大,尚需治理。总的看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煤矿、金矿及铁矿的矿山环境问题,相对影响的地域比环渤海北翼这一带要小些,但也是今后需予以关注的地质灾害现象。

对山东半岛地区开采地下水诱发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见图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山东半岛地区也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是突发性的,易造成突发性灾害,但是,多有相应的早期形变迹象,如后沿岩土体开裂,滑坡前沿的挤压、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现象。

图 2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下水诱发灾害对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山东国土资源厅供图)

1648年,郯城-莒县地震,诱发了体积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济南长清马山滑坡、崩塌群,长600m,宽500m,平均厚15m,体积近300×104m3,都是规模较大的滑坡。济南历城区西营镇十崖村,于2000年8月暴雨后山体坡面出现35处滑塌点,形成泥石流,毁农田4hm2,牲畜死亡50头,冲垮桥梁7座、树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区也发生了泥石流,20多公顷耕地被毁,270hm2农作物被毁,并毁坏光缆、供电线路。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情况见表32。山东半岛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规模比中国西部地区小得多,最主要的是减轻及避免这类灾害,需要及早监测发现,以便提供适时的依据,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点是,工程建设中,特别注意不要随意开挖施工,避免天然状态下稳定的岩体坡角被破坏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表 32 山东半岛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概况

(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5. 岩溶塌陷灾害

在碳酸盐岩分布区,长期超量开采岩溶地下水,会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导致岩溶水与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并对岩土体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诱发岩溶塌陷的发生。目前,鲁中南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泰安、枣庄、莱芜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发生于泰安旧县、铁路三角区及东郊訾灌庄一带。1970~1994年,在25km2范围内,共发生塌陷152处。塌陷直径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铁路三角区为4~8m,訾灌庄一带为2~5m。旧县地面塌陷造成9个村庄房屋开裂倒塌。20世纪90年代初期,京沪铁路行经本段列车车速限在5km/h。后来,经过勘测处理,如采用旋喷桩、灌浆、连锁铁轨及控制地下水开采等途径,使这一带岩溶塌陷的灾害得到控制。

(2)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发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东王庄水源地及薛城区大吕巷等地,1980~1996年累计产生塌陷200处,目前塌陷分布面积达25km2。塌陷多为点状椭圆形,直径3~10m,东王庄西桥附近一处最大塌陷坑,长80m,宽60m,深1.5m。

塌陷的发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墙壁开裂,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威胁。同时,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导致顺河道排放的污水渗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莱芜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阵公清—西泉河一带铁矿区,由于铁矿生产和当地工农业生产长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间,共发生岩溶塌陷139处,塌坑最大直径35m,最大深度13m,累计塌陷面积6435.0m2

在这个岩溶塌陷区范围内,共有13个村庄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199户的1001间房屋破坏严重,裂缝宽度超过4cm,被迫搬迁。

此外,在临沂市区、沂源县、平阴县、蒙县及蒙阴县等地,亦有一定规模的岩溶塌陷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⑷ 焱城马陵山地震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位于高峰头镇麦坡村,平常以地震断裂带称呼,包括断层陡坎、断头沟等构造地地貌和古地震遗址,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对于开展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被批复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后,应制定全面的保护和开发规划,使遗址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位于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部,公元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后,各级旅游和地震部门下一步将加大对该遗址的保护性开发。
折叠编辑本段表现形式
从断裂角度分析,麦坡地震断层位于"安丘-莒县断裂",1668年郯城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上。此次地震形成的地震断层南北延伸约130公里。其中,麦坡位于该地震断层的南段,是地表出露较为清晰的地段,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折叠正断层
在莒南岭泉镇原炸药厂、左山村西等多处显示了1668郯城地震断层剖面,地质专家在附近开挖的探槽剖面中发现了多次古地震的证据;拉分断陷盆地在莒南板泉镇西分布长轴近南北向的断陷盆地中,据钻探资料显示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达170余米,说明第四纪晚期有多期活动、断陷。
喷砂冒水的现象。在临沭县郑山街道办事处干沟渊村附近开挖的探槽中被发现,这里含有大量喷砂冒水的遗迹,喷砂冒水的通道最大直径接近1米。逆断层、逆掩断层分别出现在地震断裂的中南段,有临沭曹庄镇岌山,郯城泉源乡南毛,郯城街道办事处南泉、窑上村,高峰头镇麦坡,红花镇山外岩、周圩子、孙家塘等地均有出露。
折叠山脊错断
在莒南岭泉镇左山村西发现有山脊断错,郯城窑上村北的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多处山脊被错断。此外,在莒南岭泉镇左山村西、郯城红花镇孙家塘村东的马陵山西坡、郯城高峰头镇麦坡村东的马陵山西坡等多处发现有冲沟、水系沿断层线右旋扭错。在郯城泉源乡南毛、小马庄东可以见到马陵山体顺岩层倾向的滑塌。
麦坡遗址至今仍保留着第四纪活动断层的地貌景观,从裂陷观察,呈立体叠压状,分界明显。
身处麦坡遗址,这里沟壑曲折,山林云消雾散之时,眼前的大地呈现出来的一幕壮观,即便是你纵有千般才情,在大地的神秘、壮美面前,也只能窥见一斑。
仔细瞧,马陵山西坡麦坡遗址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干姿百态,尺度大小不同的地貌。如果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大地给你呈现出了各种形态的兽禽、人物形象。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从不同的距离、角度、高度乃至不同的季节观察,这些造型各异的兽禽、人物形象富于惊人的变化和艺术魅力,也便可以得到不同的观赏感受。
新奇的地貌之上,一棵棵松树,褐色的树干足有碗口粗。漫步在松林之间,放眼望去,一边是中生代紫褐色的土壤,一边是新生代红色的土地,一线之隔,泾渭分明,"一步亿年"。又因为马陵山西坡地处苏鲁交界处,抬抬脚更是"一步两省",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时空穿梭感。
折叠编辑本段悠久历史
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的地貌发育具有三维多层性,内外营力作用下地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郯城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已与马陵古战场公园、望海楼、孝妇冢、银杏生态园林等景区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的风景区。而生活在这一带的老乡们,庄稼年年长势良好,日子过得很富足。
麦坡遗址与地貌景观、地方人文形成的整体美,唯郯城独有。麦坡遗址所在的郯城县历史悠久,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就已经有人群定居。时称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昊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

⑸ 圈层间水文过程

一、降水与气温变化过程

(一)干湿与冷暖变化过程

华北平原孢粉组合特征(吴忱,1992)、古河道及地层演化、生物遗存、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献资料,自然环境演化、白洋淀与宁晋泊的扩张与收缩等,以及包气带和地下水同位素信息表明,华北平原半定量干湿与冷暖气候变化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近11000a以来华北平原干湿与冷暖演化过程

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南庄头遗址,瀑河冲积扇上文化层中存有 10500~9700a(B.P.)间石器、陶片、鹿角及骨器,它说明当时先人摆脱了对洞穴的依赖,迁移到白洋淀地区活动,加之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段草本花粉达到80%以上,并伴有云杉、冷杉花粉出现,表明当时气候偏冷干,根据计算年均气温较今低4℃以上。

华北平原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渤海湾,以及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遗存碳素测年和孢粉资料表明,9700~9000a(B.P.)期间为气候迅速变暖的时期,尽管年均气温较今低,但降水量明显增加,加速了植物的生长和泥炭沉积。9000~8000a(B.P.)间,气候又向偏凉的方向转化。进入8000~3200a(B.P.)时期,华北平原处于大暖期。其中在7500~5000a(B.P.)时段内,区内落叶阔叶树种类增加,出现了水青冈、枫香、山桃核、山矾和现生于热带和亚热带湖沼水域的水蕨的孢子。水蕨孢子大量出现在6000a(B.P.)以前的白洋淀地区和山东郯城地区,少量出现在北京、天津、鲁北、胶州湾、莱州湾地区和中原的文化遗址(图3-2)。根据中国现代生长的水蕨36个分布点比拟,包括42个气象台站的30a 气象记录,推断6000a(B.P.)前后的华北平原的1月份气温可达5℃,比保定的1月份气温高9℃。5000a(B.P.)郯城的1月份气温较今高6℃,年降水量较今高460~140mm,平均年气温高3℃。

图3-2 水蕨现代分布和全新世华北平原遗迹

河北围场与张家口之间的坝下地区600 多个不同文化期遗址的空间展布表明,在7800~5900a(B.P.)间,农业北界由35°N北移到35°30′N。当时年降水量比今高至少50mm,温度上升了1℃。至5900~4700a(B.P.)时期,农业北界曾达到36°30′N,年均气温上升3℃,降水量比今高100mm左右。当进入4200~4000a(B.P.)间,农业北界返回35°30′N,年均气温下降了3℃,年降水量也减少100mm。

而在4000~2100a(B.P.)间,农业北界继续向南移至35°14′,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减少。

根据河北平原中全新世地层中出现的水蕨孢粉推测,中全新世时期河北平原的年均气温较现在高1~4℃,年降水量多150~250mm。在中全新世孢粉组合中出现大量水生、湿生植被孢粉(表3-1),说明当时河北平原上分布着较广的湖泊沼泽,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今高40%(曹银真,1989)。5000a(B.P.)前后,河北平原喜冷湿的云杉、冷杉植物群曾一度扩展到北京西部的山麓地带(孔昭寰等,1982),在中全新世的温暖期间曾出现过短期的气温下降。随后气温又回升,但降水量明显减少,气候向稍干的方向发展。

表3-1 全新世河北平原孢粉组合对比表

①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78,河北平原第四纪地质;②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1978,保定地区平原第四纪地质初步认识;③许清海等,1989,30000年来鲁北平原的植被与环境;④吴忱等,1988,黄河古三角洲的发现及其与水系变迁的关系;⑤许清海等,1993,2500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植物生态学报与地植物学学报,17(1):21~32。

在3200~2500a(B.P.)间,华北平原的孢粉资料均反映温带落地林面积减少,喜温干的松林和草原扩展,气候呈现温凉偏干波动,如表3-2所示。

表3-2 晚全新世华北平原气候变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重建华北平原年降水和气温演化过程如图3-3和图3-4所示。

图3-3a 12400a(B.P.)以来华北平原年气温变化过程

(据张光辉等,2004)

图3-3b 近2000a(B.P.)以来华北平原年气温变化过程

(据张光辉等,2004)

(二)12400a(B.P.)以来降水量演化规律

降水补给是地下水更新的源泉,降水量变化反映区域地下水补给源的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地下水储量资源形成而言,千年尺度是一个重要尺度。

从千年尺度出发,度量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时段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具有如下特征:

(1)12400~8000a(B.P.)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15.7mm,变差系数(Cv)为0.32,Cs/Cv值为2.12;最大降水量的时段是8500~8300a(B.P.)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0mm,最小降水量的时段是11800a(B.P.)前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0mm。

(2)8000~3200a(B.P.)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6.3mm,变差系数(Cv)为0.24,Cs/Cv值为-0.92;最大降水量的时段是6900~5700a(B.P.)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0mm,最小降水量的时段是 3750~3850a(B.P.)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0mm。

(3)近3200a(B.P.)以来,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56.3mm,变差系数(Cv)为0.22,Cs/Cv值为4.52;最大降水量的时段是2550~2350a(B.P.)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0mm,最小降水量的时段是2900~2800a(B.P.)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0mm。

图3-4a 12400a(B.P.)以来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变化过程

(据张光辉等,2004)

图3-4b 近2000a(B.P.)以来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变化过程

(据张光辉等,2004)

(4)12400a(B.P.)以来的年降水量概率分布特点是:25%概率的降水量为674mm,50%概率的降水量606mm,75%概率的降水量为536mm,95%概率的降水量为382mm。

以天津和北京为例,百年尺度的降水量变化规律,具有如下特征:

1891~2001年111a 间,天津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39.8mm,最大降水量为976.2mm(1977年),最小降水量为253.7mm(1902年),次小降水量为269.5mm,Cv为0.30~0.32,Cs/Cv值为1.5~1.7之间。

1841~2001年的131a间,北京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9.7mm,最大降水量为1406.1mm(1959年),最小降水量为242.3mm(1902年),1920、1921、1935、1965年降水量介于255~333mm之间,Cv为0.35~0.37,Cs/Cv值为2.0~2.3。近50a来,海滦河流域(平原区)与背风区的Cs/Cv值为2.0~2.5,燕山、太行山迎风区的Cs/Cv值为3.0~3.5,潮白河水系上中游及滦河上游的Cs/Cv值为4.0。

二、降水、径流、蒸发和气温之间互动关系

12400a(B.P.)以来,华北平原区域上降水、径流与蒸发之间关系如图3-5 所示,年地表径流量和年陆面蒸发量都与年降水量呈正比相关,其中千年尺度的地表径流有效年降水量约为320mm。就是说,当降水量小于320mm时,层圈间水文循环缺少陆面径流水文过程。

图3-5 12400a(B.P.)以来华北平原区域径流量(R)、陆面蒸发量(E)与降水量(P)之间的关系

(据张光辉等,2004)

(a)年天然地表径流量与年降水量之间关系;(b)年陆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间关系

据施雅风等(1995)和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干湿环境条件下,相同水文要素的相同幅度变化,引起相关水文因子的变化量大小不等。

当仅考虑降水量变化时,若年降水量减少20%,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类似中全新世时期或现今的江南地区,河川径流量约减少30%,蒸发量减少1%~2%,土壤含水量减少4%~6%;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类似晚全新世时期或现今的西北地区,径流量减少40%以上,蒸发量减少5%~14%,土壤含水量减少13%~17%。若年降水量增加20%,在温湿气候条件下,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0%,蒸发量增加1%~2%,土壤含水量增加6%~8%;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径流量增加45%以上,最大可达60%,蒸发量增加8%~16%,土壤含水量增加10%~15%。

当年降水量基本不变时,蒸发潜力发生变化20%时,在温湿气候条件下,径流量约变化8%~13%,蒸发量变化10%~20%,土壤含水量变化3%~7%;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径流量变化25%~35%,蒸发量变化3%~10%,土壤含水量变化7%~13%。

在暖干气候条件下,当降水量和蒸发潜力同时发生变化,降水减少10%,蒸发潜力增加10%时,在温湿区,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在干旱半干旱区,径流量、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减少,径流量减少的幅度约为28%~40%。

在冷湿气候条件下,当降水量增加10%,蒸发潜力减少10%时,在温湿区,径流量增加20%~25%,蒸发量减少8%~10%,土壤含水量增加3%~5%;在干旱半干旱区,径流量、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增加,径流量增加30%~45%。

在冷干气候条件下,降水减少20%,蒸发潜力减少10%时,在温湿区,径流量减少22%~27%,蒸发量减少7%~12%,土壤含水量降低2%~4%;在干旱半干旱区,径流量减少30%~40%,蒸发量减少12%~16%,土壤含水量减少9%~25%。

在暖湿气候条件下,降水量增加20%,蒸发潜力增加10%时,在温湿区,径流量增加20%~28%,蒸发量增加8%~15%,土壤含水量增加1%~5%;在干旱半干旱区,径流量增加30%~45%,蒸发量增加10%~18%,土壤含水量减少5%~15%。

气温变化对于区域年降水量和年陆面蒸发量的大小是一个关键因素。12400a(B.P.)以来,华北平原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高年均气温约为16℃,最低年均气温约为6.5℃,最高年均温度与最低年均温度之差近于10℃(图3-6)。最高年均气温出现在7200~5800a(B.P.)期间,最低年均气温出现在早全新世初期。从图3-6 可见,尽管降水量和陆面蒸发量与气温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但是,随着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和年陆面蒸发量增大的趋势是明显的,千年尺度的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变化率为88.2mm/℃,年陆面蒸发量与年均气温变化率为68.7mm/℃。

图3-6 12400a(B.P.)以来华北平原区域降水量(P)、陆面蒸发量(E)与气温(t)之间的关系

(a)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之间关系;(b)陆面蒸发量与年均气温之间关系

在区域水循环中,随着气候冷暖或干湿变化程度的不同,各水文要素之间关系不是恒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例如白洋淀地区的年天然地表径流量与年降水量之间关系表达式如下。

当265mm<P<350mm时,为

R=0.031P-8.21 (相关系数0.946)

当350mm<P<600mm时,为

R=(16.68lgP-40.95)2 (相关系数0.928)

当600mm<P<900mm时,为

R=0.21P-99.81 (相关系数0.932)

1956~2001年期间,白洋淀流域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之间关系为

R=0.4002P-118.9 (相关系数0.917)

式中:R为年径流量;P为年降水量。

美国学者通过对700多个汇水流域的数据相关分析,得到下列关系式:

当4.4℃<t<9.9℃和51mm<P<3302mm时,为

R=(0.02P-0.95t+11.9)2(相关系数0.790)

当10.0℃<t<15.0℃和229mm<P<2032mm时,为

R=(0.02P-0.79t+7.71)2(相关系数0.835)

当15.6℃<t<20.6℃和102mm<P<1626mm时,为

R=(0.02P-0.17t+2.68)2(相关系数0.792)

式中,t为年均气温(℃)。

⑹ 2010郯城地震

lz不要这样啦!!我是福建人,被你这么一说,怕怕的。
2012该咱地咱回地。我们一样得活,答你说是不。
该死的一定得死。想赖都赖不掉。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啊!!
希望楼主,吉人天像。同时请LZ不要再说那有的没的。

⑺ 郯城大地震的介绍

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中国山东省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发专生一次巨大地属震。此震是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影响最广和损失惨重的一次地震,震级估计为8.5。据史书记载,以莒县 、临沂县和郯城县的地震灾最重。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的灾情是“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临沂的灾情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按此记载,烈度应为最高的 Ⅻ 度。此震是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 ,其重复期很长。从地质构造上看,有一条深大断裂带自南向北从鲁南地区通过,名为郯城、庐江大断裂。

⑻ 临沂莒南在不在地震带上

康熙年间的郯城大地震形成的断裂带,就在岭泉,据说周期400年,已经到了

⑼ 我国金刚石/钻石产地发现的历史及现状

图2.1 重达101.4695ct的蒙山5号金刚石晶体

Figure 2.1 The No.5 Mengshan diamond crystal weighing 101.4695ct

中国出产金刚石的记载是在明朝(1488年),湖南沅水流域的农民在淘砂金时就常淘到金刚石,山东郯城地区明朝时也有金刚石的发现。20世纪20~30年代,山东胶县七宝山地区也发现过金刚石。1917年编写的《临沂县志》记载:“金刚石有明净如水而无色者,有白黄红绿诸色者用于宝饰,小者可划玻璃,往往拣而得之,不恒有。”(叶寅生,1997)。其后,最重要的一些发现包括:1937年,山东农民罗振邦在郯城金鸡岭翻地时偶尔发现了重281.25ct的金刚石,淡黄色,晶形似一只刚出壳的雏鸡,结合产地其被命名为“金鸡钻石”;1939年,也是在山东的郯城,又有人拾获了一颗重218.75ct的金刚石(白立仑,1997),后来,这两颗金刚石据说均被日军驻临沂的顾问掠走,至今下落不明(涂怀奎,1998)。1965年,山东省地质局809队在山东蒙阴常马庄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原生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红旗1号”;1971年6月,辽宁省地质局区调队在辽宁瓦房店发现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管,随后确定了3个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矿带。1977年12月21日,山东省临沭县岌山公社常林大队村民魏振芳在田里发现一颗淡黄色,重158.786ct的天然金刚石,引起轰动。该晶体呈八面体、透明,属宝石级钻石,被命名为“常林钻石”,是中国目前可见最大的钻石(走向世界,2009)。70年代末,复州河城的金刚石砂矿发现一颗无色透明的宝石级金刚石,重10.8ct。1981年8月15日,山东临沂县郯城陈埠矿区发现一颗棕黄色124.27ct的巨粒金刚石,晶体呈立方体与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命名为“陈埠1号”。1983年11月14日,山东蒙阴王村矿区胜利1号金伯利岩筒中发现了一颗淡黄色透明119.01ct的金刚石,被命名为“蒙山1号”。1986年,湖南沅水流域的桃园县群众挖到一颗不规则椭圆形,透明度较好,重43.15ct的金刚石,其后湖南的农民还挖到过一颗重62.1ct的金刚石。1991年于瓦房店发现“岚崮1号”钻石,这是辽宁发现最大的一颗透明宝石级钻石,重60.15ct,呈八面体。2006年5月27日,山东蒙阴建材701矿在胜利1号岩管生产线上选出一颗呈拉长八面体晶形、重达101.4695ct特大金刚石(图2.1)。表2.1为部分我国已发现的大于2g(10ct)的金刚石/钻石晶体。

表2.1 我国已发现的大于2g(10ct)的金刚石/钻石Table 2.1 Diamonds above 2g(10ct)found in China

自发现中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床“红旗1号”,到1977年,基本探明了山东常马庄、王村、西峪、头寸和红喜庄5个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床;此后数年,山东陆续发现60余个金伯利岩。

1971年,辽宁省地质局区调队在辽宁瓦房店发现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管,继而发现了3个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矿带(包括几十个岩体,其中最富的品位为1.6ct/m3)。其后,至1980年又探明了30号、42号、50号、57号、68号和74号等6个具有工业价值金刚石原生矿床。1992年辽宁省地矿局地质6队,采用金刚石重砂测量和高精度地面磁法测量新技术,在辽宁瓦房店岚崮山地区发现了3个新的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岩体;2009年,辽宁地质队又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在瓦房店位于110号岩管东侧下方找到一个金刚石储量大约在21×104ct的中型金刚石矿(中国新闻网,2010-1-21;东北新闻网(沈阳),2010-02-05)。

1990年10月,湖南宁乡县云影窝地区含金刚石的橄榄金云火山岩岩体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至今,该区已发现了25个橄榄金云火山岩岩体(脉)。经对6个岩管进行采样选矿试验,在4个岩管中发现了65颗微粒金刚石,这些发现虽然不具经济意义,但为扬子地台金刚石的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表明我国南方原生金刚石的成矿条件良好并具备较为广阔的找矿前景(王仲会,1998;梅厚钧等,1998;张培元,2001)。

图2.2 中国三个主要金刚石 / 钻石产地的大地构造区位及金刚石 / 钻石发现情况

( 据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等修改 )

Figure 2.2 Geotectonic locations and diamond exploration situ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diamond fields in China

(After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至今,我国目前已基本查明了辽宁、山东、湖南、江苏等省金刚石原生矿床与砂矿金刚石矿产资源的储量(金刚石/钻石产地及分布见图2.2)。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保有金刚石储量2295×104ct,在世界上30多个钻石产出国中大约居第10位。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我国年产金刚石约(10~15)×104ct,但在2002年前后,辽宁50号岩筒的金刚石开采基本结束,2009年以后山东蒙阴胜利1号岩金刚石的产量和质量也开始下降。实际上,最近两年国内金刚石的产量已经很难统计,较为重要的可能是湖南省沅水流域间歇性的金刚石砂矿开采,农闲期间,有大小规模不等的淘砂机在4~5个地区进行钻石砂矿的开采,有些开采点一个点的淘砂机就可达5台(图版Ⅰ),每天可以有上百克拉的产量,但总体上估计年产量不会超过10×104ct。

⑽ 山东省地震带分布在哪里

山东地震带主要分布于山东中部和渤海湾,郯庐断裂带。

拓展资料:

我国地处环太平版洋地震带与欧亚权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我国地震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