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海南省地质局吴致

海南省地质局吴致

发布时间: 2021-03-06 08:50:16

⑴ 请问一下知情的朋友,怎样才能在海南省地质局找一份工作

在当地地质网站上去查一下

⑵ 有哪位兄弟姐妹可以告诉我海南省地质勘查局这个单位怎么样啊

很闲是真的……
工资应该有保障
但是不高

⑶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1.全国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通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02.76万人,比2011年减少6.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9.79万人,离退休人员42.97万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27.64万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业单位职工6.47万人,其他单位25.68万人。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 27.64万人,离退休人员29.99万人。在职职工人员中,地质勘查人员 14.83万人,占53.65%;矿产开发人员0.81万人,占2.93%,其中技术人员9.96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4.38万人,占15.85%;其他人员7.62万人,占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6.47万人,离退休人员5.19万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38万人,占52.24%,其中技术人员2.20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84万人,占12.98%;矿产开发人员 0.11万人,占 1.70%;其他人员 2.14万人,占33.08%。

2.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2011~2012年,项目组分别赴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河南、甘肃及海南7省(区)地勘单位调研,获取了翔实的资料。各省(区)地勘单位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贵州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单位61家(占全国地勘单位的2.8%),其中国有地勘单位50家(中央直属2家、属地化36家,其他国有12家),占全省地勘单位的82%。61家地勘单位中,具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的有21家;具有地质勘查乙级资质的有26家。全省地勘单位国有职工2.36万人(在职1.06万人,离退休1.3万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300余人。

贵州省国有地勘单位有5支队伍: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局,在职5274人;省煤田地质局,在职1567人;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局,在职2210人;中国建材贵州地勘总队,在职103人;中化矿山总局贵州地勘院,在职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亿元,其中转让矿权收入2.4亿元、工程勘察收入3.8亿元、矿业开发收入2.9亿元、其他收入14.2亿元。

(2)青海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在青海从事地质勘查的有56家地勘单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内19家,4124人次。2010年产值达23.9亿元,人均产值38万元。

(3)西藏自治区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西藏自治区地勘队伍主要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8个勘查单位,现有在职职工1372人,专业技术人员63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39人,中级职称202人。地勘单位具备的勘查资质主要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液体矿产勘查、岩石矿物鉴定与测试等勘查资格证书,其中甲级资质证书10个,乙级资质证书4个,丙级资质证书2个。

(4)黑龙江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行业(不包括油气行业的地质勘查人员)在职职工为16553人。其中由黑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是黑龙江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业局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为10059人,占全行业人员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一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和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黑龙江地质勘查院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的在职职工3257人,占全行业人员的19.7%;此外还有归属地方、矿山企业和独立的各类所有制的地勘单位约63个,从业人员为3237人。

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6.09亿元,地质专项拨款6.58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7.29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75.17亿元,净资产达到41.42亿元,专用仪器设备的净值为3.77亿元。

(5)甘肃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国有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勘局、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建材甘肃总队等。其中,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于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职工总数13079人,其中在职6099人、离退休6980人(离休125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 264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3.3%,其中高级职称419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拥有总资产约28.25亿元。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在职职工2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0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33%。甘肃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3年,是甘肃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现有职工4100人,其中在职职工2060人,离退休人员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人。其中在职职工14331人,离退休人员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的国有地勘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原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合并,组建成立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并于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属1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13个处室,另外,该局还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职工2708人(核定编制1556人),其中,在职职工1585人,离退休职工1123人。专业技术人员82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57人。

⑷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汪东军。谁知道其为人

政治问题也可以问啊 网络无所不能

⑸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人员在测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地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与海南省气象局合作,委托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门成立了项目组,配置了设备及软件,并建立了值班制度及会商机制,为预报预警工作开展提供了信息传输、发布、会商、产品制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目前,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数据库、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及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等。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较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多年来,总站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综合研究成果,为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站每年向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下水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水情通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环境公报》、《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总结》及其他临时报送的资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海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年以来,通过海南省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30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六、法制建设

1.1997年9月29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号发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送审稿),并报送省法制办,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规建设立法计划。

⑹ 以往矿山地质勘探工作

1)中南地质局410队于1953~年进行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万地质测量615km2、1∶1万地质测量12.345km2、1∶2000地质测量7.027km2、槽探6.2948万m3、钻探131个孔共3.1222万m、井探1.0272万m、恢复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坡积矿地质报告”和“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

2)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于1957~1964年进行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质测量0.6km2;钻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1953年由中南地质局410队及1957年经广东地质局海南地质队进行的地质勘探,原国家储委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号和177号决议书批准为可供设计报告,1957年至1963年该队在矿区东部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并提交了报告。全矿区累计探明表内地质储量29170.1万t(B+C+D级),其中表内原生矿(B+C+D级)储量26870.8万t,表内坡积矿储量(B+C+D级)2299.3万t。2003年底保有储量13575.1万t(A+B+C+D级),其中A+B+C级储量10016.2万t,露采范围内保有储量4490.1万t。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矿区北一东段铁矿体勘探程度较低,深部铁矿体的情况基本没有进行工作;②因任务变更的原因,钴铜分析资料不系统,拣块样占的比重大,资料可靠性差,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低;③矿区地层时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对矿区成矿机理、矿床成因及类型和控矿因素研究不足。

3)广东冶金地质934队于1968~1975年进行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万地质测量计29km2;1∶2000计3.84km2;钻探148个孔计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原冶金工业部储委于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储字第19号文批准北一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5686583t,金属量:钴11120.12t,铜59894.53t,镍3260.17t,银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东段E8~E17线铁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不足;②东段E17~E31线间深部找矿认识不足,控制不够,对找矿远景研究程度较低。

4)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5~1976年进行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区段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63个孔、进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段补充地质勘探储量计算说明书”。广东省冶金局以粤冶地字[1979]168号文批准南矿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1336052万t,金属量:钴1387.97t,铜13805.14t,镍318.68t,银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南矿-枫树下地段石灰顶向斜的控矿机制研究不够,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矿远景未作交代。

5)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6~1980年参加了海南富铁矿普查找矿会战,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53个孔、进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铁矿床远景评价报告”的编制草稿。由于历史原因,该报告没有评审出版。2006年6月经海南省地质勘查局组织复制并提交了该“远景评价报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了专家评审,并以琼土环资储备字[2006]17号核定报告提交的E4a~E27线间净增D级(相当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铁矿石总量10068.6327万t(TFe平均品位42.86%)。

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钻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过大,部分矿块矿量仅达到E(3341)级;②部分钻孔矿心采取率偏低(采取率<75%,约占28%),未能揭穿矿体;③未进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研究;④未进行可选性试验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⑺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怎么样

简介: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在1953年在海南省正式成立,位于海南省海口市。
注册资本:150万人民币

⑻ 海南省铁矿找矿预测及勘查建议

海南岛铁矿资源丰富,尤以超大型优质富铁矿-昌江县石碌铁矿而闻名于世。海南岛除石碌超大型铁矿床外,还有保亭县南好铁矿、三亚市田独、红石等小型铁矿床。资源潜力分析表明,除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外,全岛铁矿资源潜量约11500万t,其中石碌铁矿区约1.12亿t,占97%。在今后铁矿勘查部署上,提出以石碌铁矿为中心开展“攻深找盲、探边摸底”,在石碌矿区外围及保亭南好—三亚红石一线开展“面上找点、重点突破”的勘查和找矿思路,以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查两种方式部署铁矿勘查,努力扩大已有矿产地的资源储量规模和寻找新的铁矿基地,为提高海南省铁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海南省铁矿资源分布及近年勘查进展

(一)海南岛铁矿资源分布

在大地构造上,海南省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解体)沉陷的海南-印支地台(南部三亚台缘坳陷带)及其北侧陆缘区(北部五指山褶皱带)联合组成而浮悬于南中国海(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亦称华夏断块华南断坳中的海南隆起),经历了中岳-晋宁阶段古构造板块分化,加里东阶段向北漂移、沉陷,海西阶段后期联合对接,印支阶段碰撞隆起,燕山阶段断裂剪错、断陷盆地形成,喜马拉雅阶段琼州海峡裂谷拉伸、沉陷,致使海南岛与华南大陆隔海相望等漫长、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程。海南岛铁矿资源集中分布在岛西南五指山褶皱带内。

石碌超大型铁矿床位于岛西昌江县石碌镇南侧。区域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西段,抱板隆起中部,昌江-琼海大断裂西段南侧,中、新元古代古老基底出露区北东端。本矿床以赤铁矿为主。在矿区11km2面积的范围内,已探获铁矿资源/储量3.9941亿t、铁矿石品位TFe49.22%。

保亭县南好-三亚红石铁矿床分别位于岛南保亭县毛感乡和三亚市高峰乡。区域构造位置处于五指山隆起南部与三亚台缘坳陷带交界部位,夹持于尖峰-吊罗和九所-陵水两条东西向大断裂之间,为岗阜鸡倒转复式背斜分布区。本矿床以磁铁矿为主。三亚市红石铁矿145.5万t、TFe42.74%;保亭县南好铁矿53.1万t、TFe41.28%。

另有三亚市田独铁矿已探获铁矿资源/储量202万t、TFe53.39%;白沙牙老铁矿,已探获铁矿资源/储量11.35万t、TFe30.75%。

(二)近年勘查进展

海南省铁矿资源丰富,且以富铁矿为主。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已发现铁矿床6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4处、矿点十几处,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超40000万t。

2006年,石碌铁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全国危机矿山找矿项目(任务书编号:[2006]122号;项目编码:200646092),项目由海南钢铁公司承担,2007年由海南省地质勘查局资源环境调查院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共同组织实施。项目采用矿山-地质勘查-科研三结合方式,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化探等手段结合GIS、地下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和精细立体填图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特定成矿区带”的勘查战略部署原则,紧紧围绕石碌式铁钴铜多因复成矿床的成矿特点,在已掌握的矿体赋存规律、构造特征及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演化模式等基础上,总结该类型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立体勘查技术模式,开展矿体预测和评价工作,多角度、多层次收集成矿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综合研究,提高地质勘查找矿的水平和质量。在勘查手段上,对石碌矿区北一—花梨山、南矿—朝阳的深部及边部铁-铜-钴矿体的延伸地段,开展深部普查地质工作,参照200m×200m的工程网度,重点在石碌矿区东部,前人勘查的“空白”区,运用钻探工程、结合井中物探,进行深部、边部找矿;对外围鸡心、武烈、金牛岭区段预查区,运用地质、物探(磁法、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化探土壤测量等手段综合提取各种找矿信息,认真筛选和圈定重点部位和最佳的异常地段,进行地表揭露和深部工程验证。在已知矿区的深部及周边外围区域,扩大矿床规模,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力争达到在石碌矿区找“北一”、在石碌外围找“石碌”的目标,以期获得最佳的找矿效益。

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完成钻探竣工钻孔14个、进尺10694.55m;物探瞬变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各1200个点;槽探4000m3、高精度磁测56km(剖面)和33km2(面积)、磁测井3000m以及科研专项等。取得的主要进展有:

1)瞬变电磁法(TEM)。反映赤铁矿(化)体的TEM异常特征是在矿体产出部位引起的感应电压较为强烈,幅值大,在电压剖面上表现为“彩虹”的异常形态特征。矿体埋藏浅,则矿体感应异常出现早;埋藏深,则矿体感应异常出现晚。反映构造的TEM异常特征是在向斜两翼部位电压曲线抬升,在轴心部位曲线下降,形态如“锅底”状。此特征在中晚期测道表现尤为突出。

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反映赤铁矿(化)体的CSAMT异常特征是在矿体产出部位的二维反演电阻率较低,一般<200Ω·m。

3)高精度磁力。石碌群地层在有赤铁矿赋存地段有较强磁性(后期改造富集),有大矿(磁铁矿化叠加)才有主要磁异常,没矿(没有磁铁矿化叠加)没异常或异常很弱。主要磁异常指示了找矿主要部位。

4)钻探竣工的14个钻孔,除见到铁矿体外,部分钻孔还有钴铜矿体共生,达到了见矿率86%的地质效果。目前ZK1101孔赤铁矿体最大见矿累计厚度139.37m,平均品位TFe53.91%,其中孔深570.12~623.62m见厚层富铁矿体(TFe平均61.17%,厚度53.5m),同时还见到薄层钴矿体(Co平均0.257%,厚度3.7m)。ZK1302孔除见赤铁矿体(TFe平均44.16%,厚度17.02m)外,并见到富铜矿体(Cu平均6.18%,厚度3.05m)和钴矿体(Co平均0.04%,厚度1.7m)。据14个钻孔初步估算,预计可新增铁矿资源量逾4500万t(333)、铜钴金属量达1.5万t。

5)根据石碌铁矿床的多因复成成矿特点,NW—SE向复式向斜的槽部是有利的找矿区域;而构造改造富化阶段所叠加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其韧性中间层(即石碌群第六层)因韧-脆性剪切构造发育,既有利于深部来源流体(卤水)促使矿源层和/或基础矿床中的成矿元素被再次活化、迁移和富化,又有利于富化的矿体定位;变质核杂岩构造早期产生的近E—W向和NW—SE向两组共轭剪张节 理严格控制呈“S”形和反“S”形透镜状矿体,晚期发展的近NS向和NNW、NNE向高角度正断层则导致矿区近EW向的伸展和矿体的断陷。应力分析表明,矿区北一矿体东部顺向斜轴部向东南的延伸区的深部是Fe-Co-Cu找矿远景区,尤其在近EW向和NW—SE向两组X共轭剪张节 理所产生的透镜体叠加部位可形成厚大的富铁矿体。

综之,中新元古界石碌群第六层二透岩、白云岩和二透岩化白云岩为Fe-Co-Cu矿的直接赋矿岩系,瞬变电磁法(TEM)异常的感应电压强烈,幅值大,在电压剖面上表现为“彩虹”状的异常形态特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二维反演电阻率较低(一般<200Ω·m)及主要磁异常和早期近EW向褶皱被晚期剪切变形构造所叠加改造的部位是形成厚大的富铁矿体的有利地段。从现有资料分析,石碌群可能隐伏于矿区东部震旦系(即本书所称的石碌群第七层)、石炭系、二叠系盖层之下,在这些地区应是找寻隐伏的石碌群以及石碌式富铁矿床和钴铜矿床的有利区域。

二、海南省石碌式铁矿找矿预测

根据石碌铁矿床的多因复成成矿特点和成矿作用演化模式以及找矿标志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应重视在昌江-琼海断裂带两侧有石炭-二叠系出露地区的深部铁矿找矿工作(图9-14),特别是加强昌江-琼海断裂带两侧含碳酸盐岩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出露区,既被印支—燕山期以来花岗岩体侵入、又有近EW向和NE—SW向构造发育地区的深部找矿工作(图9-15)。另外,也应注意九所-陵水与尖峰-吊罗断裂带之间,为印支—燕山期以来花岗质岩所侵入的早古生代含碳酸盐岩地层的地区的深部找矿工作。因此,在海南全岛,凡是在被印支—燕山早期以来花岗质岩侵入的地槽构造层分布区(即地槽发展阶段形成的沉积建造分布区),是寻找石碌式铁钴铜多因复成矿床较有远景的地段。结合海南岛重力和磁力异常(见第八章 ),据此,初步将海南省铁矿找矿远景区划分为5个区域(图9-14):即昌江石碌铁-钴-铜远景区(Ⅰ)、保亭南好-三亚红石铁-铜-铅-锌远景区(Ⅱ)、南坤园铁-金-钼远景区(Ⅲ)、琼海铁-金远景区(Ⅳ)和乐东铁-金-铜-钼远景区(Ⅴ)。

图9-14 海南岛铁钴铜矿找矿远景区规划图

图9-15 昌江-琼海断裂带(即图中B)及两侧线性构造特征(据汪啸风等,1991,经修改)

进一步结合前人区域物探(磁法、重力)异常和海南省“十一五”地质勘查规划研究专题成果,我们提出海南省应优先开展工作的铁矿成矿预测区有两个,即昌江石碌铁-钴-铜成矿预测区和保亭南好-三亚红石铁-铜-铅-锌成矿预测区。从成矿构造背景、主要控矿构造、成岩成矿时代、赋矿岩石特征及物化探异常特征、共伴生矿床类型、矿(化)体的赋存部位、空间分带、围岩蚀变特征、矿石结构构造与矿石矿物组合特征等综合分析入手,采用德尔菲法或地质类比分析法,对上述优先开展工作的两个成矿预测区估测了相关矿种的预测资源潜量,并列于表9-17。

表9-17 海南省铁矿资源潜量成矿预测一览表

(一)石碌铁-钴-铜成矿预测区

预测区位于海南岛南西部(图9-14中Ⅰ),北至白沙邦溪,南止昌江七差大岭,西起昌江十月田,东达白沙金波,长约34km,宽约18km,面积约612km2。石碌矿区主要出露中新元古界蓟县-青白口系石碌群(包括原震旦系石灰顶组),东部为石炭、二叠系盖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褶皱主要为轴向NW—SE或近EW的石碌复式向斜构造,由石碌群(含石灰顶组)组成,向斜西端翘起,向东倾伏,最大的北一铁矿体即产于该向斜核部。断裂构造主要有NNW向、SN向、NE向、EW向等四组。预测区的北面为印支—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南面为印支—燕山早期钾长花岗岩。区内主要矿产为石碌式富铁矿床,并有钴、铜矿床共生,自上到下为铁、钴、铜三者呈叠置关系。在矿床成因上,本书认为属多因复成改造富化型(火山-沉积变质+构造改造+热液叠加)矿床。铁、钴、铜矿体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白云岩、结晶灰岩、透辉石透闪石岩内,并夹多层富铁矿层。第五层顶部(局部地段)出现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中酸性沉凝灰岩等。其次有冶金用石英岩、白云岩等非金属矿床。石碌群与花岗岩接触带附近有铜、铅、锌矿化。石碌群虽然经历了区域变质、热接触变质和岩浆热液交代蚀变作用,岩石类型比较复杂,但仍保留着区域变质岩石特征,变质矿物主要是绢云母、绿泥石,区域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铁矿石主要为赤铁矿,仅在接触带附近见到少量磁铁矿。

经预测本预测区铁矿资源潜量约1.12亿t。

(二)南好铁-铜-铅-锌成矿预测区

预测区位于岛南部保亭县南好—三亚红石地区(图9-14中Ⅱ),呈NE向分布,长约34km,宽约13km,面积442km2。区内主要出露志留纪和石炭纪地层,志留系自下至上有下统陀烈组变质粉砂岩、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空列村组千枚岩夹结晶灰岩、石英岩;中统大干村组结晶灰岩、千枚岩、变质砾岩,靠亲山组结晶灰岩、千枚岩、变质砂岩;上统足赛岭组千枚岩夹结晶灰岩、含炭千枚岩。其中足赛岭组与铁、铜、铅、锌矿化关系密切。石炭系下统南好组板岩、变质粉砂岩、砾岩。志留系足赛岭组和石炭系南好组为主要含矿层位。倒转背斜西北部有海西期二长花岗岩,东南部为印支期二长花岗岩,燕山早期花岗岩,晚期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其中燕山期花岗斑岩与区内铁、铜、铅、锌、硫等矿化关系密切。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褶皱主要为岗阜鸡复式倒转背斜,斜贯全区,次一级褶皱有鹅格岭-空猴岭倒转向斜、那通岭-白土岭倒转背斜、什茂-情安岭倒转向斜、振海山倒转背斜。全长30余km,宽10km,总体走向NE向,褶皱由奥陶纪、志留纪和早石炭世地层组成。断裂构造主要有NE—NNE向,近EW向及SN向三组,后者常有燕山晚期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充填,前二者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大小岩体广布,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十分活跃,从而形成了广泛而繁多的热液蚀变岩石。常见与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有矽卡岩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上述热液蚀变可作为区内寻找铁、铜多金属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预测区已探明小型矿床5处(其中铁矿2处、铜矿1处、铁铜矿1处、铅锌矿1处),矿点5处(包括铅锌、铜、钨、金、毒砂)。矿床类型主要为产于足赛岭组结晶灰岩,含钙质千枚岩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

经预测铁矿资源量约300万t。

三、海南省铁矿资源勘查建议

海南省铁矿资源勘查和找矿部署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矿山后备资源储量正常接替和寻找新矿产基地为目标,以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资源及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的关系,强化对地质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在勘查和开发部署上确定重点地区,主攻铁矿、兼顾其他矿种评价,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化探等手段,结合GIS、地下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和精细立体填图等现代信息技术,多角度、多层次收集成矿信息,紧紧围绕海南省铁矿床的成矿特点,开展矿体预测和评价工作。预期目标是探获铁矿资源量8000万t。

(一)石碌铁-钴-铜矿预测区勘查和找矿部署

预测区面积612km2。本区的勘查和找矿部署原则是以石碌铁矿为中心,在矿区44.26km2范围内,北一—花梨山、南矿—朝阳的深部及边部铁-铜-钴矿体的延伸地段(E10~E27线间:见图3-2),开展“攻深找盲、探边摸底”,在矿区近外围开展物化探扫面,为矿山直接的后续资源接替提供保障,此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在矿区外围约568km2范围,按公益性与商业性投资两种勘查方式分成两个区块:西区面积293km2,为海南省“戈枕—尖峰战略性矿产勘查规划区”内,具体部署是利用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经费和海南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从已有的地质和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入手,用现代成矿理论和计算机数据集成技术综合提取各种找矿信息,认真筛选和圈定重点部位和最佳的成矿靶区4~6处,开展物探高精度磁力扫面工作,辅以瞬变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并经少量钻孔验证。预期新发现矿产地3~5处,工作程度达到预查,然后设置探矿权,并以招标拍卖桂牌方式出让,引导和带动商业性勘查开发。东区面积275km2,为商业性勘查区,重点鼓励企业开展风险性勘查。

预期目标是探获铁矿资源量7800万t。

(二)南好铁-铜-铅-锌成矿预测区勘查和找矿部署

预测区面积442km2。为海南省“牛腊岭—同安岭战略性矿产勘查规划区”内,本区的勘查和找矿部署原则是以保亭县南好铁矿、三亚红石铁矿为中心,利用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经费和海南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在综合分析其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已有的地质和物、化、遥资料综合集成,首先开展成矿预测研究,优选找矿靶区2~3处,继后进行物探高精度磁力测量扫面,在成矿有利地段进行少量钻孔验证,预期新发现矿产地1~2处,然后设置探矿权,并以招标拍卖桂牌方式出让,引导和带动商业性勘查开发。实现“面上找点、重点突破”。

预期目标是探获铁矿资源量200万t。

⑼ (二)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国有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壮大的,几十年来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具有地质找矿无可替代的优势。

他们不仅占有我国绝大多数的地质技术力量和地质技术装备,而且占有大量地质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对找矿区块的优选,进而对地质找矿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有地勘单位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当国有地勘单位摆脱旧体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

当前国有地勘单位优势主要表现:一是掌握有长期工作积累的大量、系统的地质资料信息;二是具有比较完备、先进的地质勘查工作技术手段和装备;三是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齐全的、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在当前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中,这些优势已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地勘单位在这些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最关键支撑要素。

2.找矿突破中的主力军作用

各省(区、市)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地勘单位长期工作提供的资料信息基础上的。

(1)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信息成果

甘肃省地勘局建局50多年来,在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和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现和评价了格尔珂、早子沟、大桥等超大型金矿,石板墩大型磁铁矿,尤其是国宝山铷矿等具有超大型规模前景的重大找矿成果,有望成为国家级稀有金属勘查开发基地。

西藏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在驱龙铜矿、甲玛铜矿等重大发现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承担了大量的地质找矿项目

各省(区、市)在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整装勘查中,绝大部分勘查项目是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各地勘单位也把主要勘查工作要素投入到整装勘查、找矿突破工作中去,许多地勘部门把三分之二的力量投入其中,真正起到主力军作用。

青海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实施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矿产勘查项目,探索实施探采一体化,效果明显。

西藏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在推进改革、走企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地质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在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青藏专项、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河南省属地勘单位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矿产勘查项目,找矿效果明显。同时,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各国有地勘单位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10多个资源丰富的省(区、市)建立了资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区已取得找矿突破。如在新疆哈密、内蒙古探明了两处特大型钼矿;在新疆西昆仑西段查明了一处特大型优质铁矿;在西藏当雄、嘉黎一带查明了6处大中型矿产地,获得一大批银铜铅锌资源储量等。

(3)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承担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企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勘单位,也是地质找矿效果比较好的地勘单位。地质找矿投资和地质找矿技术劳务的结合,在一个企业的主体内,或者在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企业对企业的连接,才能形成高效的地质找矿机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就是这方面的良好例证。他们现有从业人员194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4人(地质人员318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类地勘项目240个,投入地勘费6.18亿元,累计圈出水系沉积物异常501处,磁法异常118处,普查基地16处,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10处,新增资源量:金98 t、铁矿石2.9亿t、铜铅锌206万t、银1092 t、钴2万t、钨1.1万t。

甘肃煤田地质局是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4)积极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

河南省积极走向非洲、美洲、大洋洲、中亚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在几十个国家进行矿产勘查,其中多个国家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如几内亚铝土矿勘查,累计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超过我国铝土矿保有资源量总和;利比亚铁矿勘探,已探明铁矿资源量为特大型规模;坦桑尼亚维多利亚金矿普查,矿床规模已达大型以上等。

海南省地质局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有关国家开展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工作,努力实现探、采、选、冶及深加工一体化经营。目前,该局已在国外申请获得矿权50多个,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

⑽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怎么样

简介:海南省复地质环境监制测总站前身为创建于1981年的海口地下水监测站,1991年经原地质矿产部批准,正式成立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海南省地矿局。2003年3月20日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调整为正处级。2007年底经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隶属关系变更为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成立时间:1991-04-23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