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质局
1.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怎么样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多信息和资讯。
2. 福建省地质医院是公立医院吗
福建抄省地质医院创立于1977年,原隶袭属省地勘局。2001年与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医院合并迁址仓山区黄山。福建省地质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国家公立二甲医院,医疗条件优越,技术力量雄厚,住院部环境温馨舒适。福建省地质医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战斗集体,曾为担负南京军区广大官兵的医疗保健任务和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骄人成绩。
福建省地质医院经过不断的开拓与发展,拥有国际前沿医疗设备和资深专家队伍,设有白癜风专科、内科、外科、妇科、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专科、体检科、肛肠科、癫痫科甲亢科等特色科室
3. 福建省地质医院是几级医院
您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白斑表面是否光滑无皮屑,白斑呈淡白色或乳白色,如果边界模糊不清或朝正常皮肤扩散的话,有可能是白癜风,具体情况需要看到白斑后才可以确诊白癜风怎么预防,白癜风属于难治疾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易扩散,尤其影响美观及生活,建议您及时到国家正规的专科医院进行检测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及治疗最佳时期。
4. 福建马坑铁矿勘查历程简况
马坑铁矿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据记载,矿区开展地质工作始于1913年,前期主要集中在龙岩—坎市一带早二叠世煤系地层分布区。矿区中矿段太保林地表受到F1断层影响,地表矽卡岩褐铁矿发现较早,据说百年以前已有小型的人工采矿和冶炼遗迹。1956~1957年先后有冶金806队、华东地质局378队、安溪地质队、有色金属309队进行普查或者踏勘,开展少量山地工作,未能发现隐伏铁矿(均认为地表矿规模小,远景有限给予否定)。1957年10月,华东地质局403物探队在矿区进行1:10000磁测,发现有长宽达4000m×1000m的磁异常,从而揭开了探索本矿区深部隐伏磁铁矿的序幕。1958~1982年,在大量地质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三个阶段矿区勘查钻探工程,完成钻探工作量141998.65m,探明铁矿储量4.79亿t,伴生钼矿8.29万t,是华东最大的铁矿床。2010年3月~2013年12月,随着“攻深找盲、探边摸底”为重点的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在马坑外围石岩坑铁矿区开展深部钻探,完成钻探工作量10527.81m/12孔,初步探求铁333+334?资源量1.14亿t,远景资源量2亿多吨。
福建马坑铁矿是国内著名的特大型磁铁矿床之一。矿床具有储量大、埋藏深、层位稳定、可造性好、矿坑涌水量大等特点,经规划论证,可建设年采选600万t以上规模的特大型矿山。在矿区近百年的勘查历史中,钻探工程的开展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3月~1962年3月,普查和初步勘探钻探
1958年3月~1962年3月,福建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对马坑矿区进行了普查和初步勘探,共施工钻孔39个,计9524.97m,证实深部矿体为一较大的隐伏磁铁矿体。
该次初步勘探主要在71~87线间(即中矿段)海拔+170m以上,用400m间距进行控制,求得C1+C2级铁矿储量5139万t,其中C1级储量849万t,伴生钼金属量6617t;对71线以西(西矿段)也有少量钻孔控制;87~91线(东矿段)钻孔也已见矿。
第二阶段:1971年4月~1976年3月,中矿段勘探、西矿段普查评价钻探
1971年4月~1976年3月,福建省地质局地质一团对马坑中矿段(71~87线)进行勘探,施工104个钻孔,计36064.69m;对马坑西矿段(71线以西)进行普查评价,施工11个钻孔,计4596.53m。
该次勘探主要是对中矿段矿体用100m×100m与200m×(100~150)m进行控制,共求得B+C1+C2铁矿储量1.15亿t,其中B级储量1652.78万t,C1级储量6824.18万t;辉钼矿总量12160.35t。
第三阶段:1976年3月~1982年4月,西矿段详查-勘探钻探
1976年3月~1982年4月,福建省地质八队对马坑矿区西矿段进行了详查-勘探工作,完成钻探工作量101337.43m/163个孔(含水文孔)。
该阶段详查-勘探工作,提交了《福建省龙岩市马坑矿区西矿段铁矿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求得铁矿A+B+C级储量44673.17万t,其中A级储量5906.96万t、B级储量26138.18万t、C级储量12628.03万t;钼矿金属量74761.73t。
第四阶段:2010年3月~2013年12月,马坑外围石岩坑铁矿区深部钻探
2010年3月~2013年12月,随着以“攻深找盲、探边摸底”为重点的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在马坑外围石岩坑铁矿区开展深部钻探,完成钻探工作量10527.81m/12孔,初步探求铁333+334?资源量1.14亿t,远景资源量2亿多t。
由于马坑铁矿勘查历史相对较长,有些资料收集难度大。通过请教当年实施找矿勘查的老一代地质工作者,系统收集、整理再现福建马坑铁矿勘查钻探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的文字资料、照片与实物资料,全面总结钻探技术在马坑矿区找矿中的作用、应用、价值等情况。研究发现,马坑铁矿各勘查阶段应用的钻探技术手段,反映了当时全国钻探的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保留和传承价值。这一成果,为基地开展钻探科研、培训与科普积累了基础素材。马坑铁矿各阶段主要钻探设备及方法见表1.1。
表1.1 马坑铁矿各阶段主要钻探设备及方法
续表
5.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为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50人,现有在编人员44人,其中专业人员27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4人),其他人员17人。监测中心设主任、副主任、总工程师各一名,职能科室4个:综合科、地质灾害防治科、地下水监测科、矿山地质环境科(未成立),下属监测站7个:福州、漳州、龙岩、三明、莆田、东山、连城(见表)。
福建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二)地下水监测方面
1.1984年以来,每年均提交各监测区的年度《地下水(热水)动态监测报告》、《地下水(热水)水情通报》、《地下水水情预报》、《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年报》、《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热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并编纂出版《福建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年鉴》。
2.福州地热由于过量开采,造成局部地段地面沉降,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利用多年监测资料,为政府及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开采井数、合理布设开采井、严格控制开采量等措施,减缓了下降趋势。
3.永安盆地水源地由于大量开采地下岩溶水,造成水源地水位下降,形成了区域性降落漏斗,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利用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向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开采建议,使地面塌陷得到有效控制。
4.通过多年监测,发现连城北团盆地地下岩溶水水质有污染恶化的趋势,分析认为与建于地下水补给区的垃圾场有关,及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议迁移垃圾场,解除了污染隐患,使地下水水质恢复到了正常标准。
5.2002年重新编制了《福建省水资源评价》报告。
6.2007年通过水质检测,发现龙岩盆地部分地下水氰化物检出率出现异常。为此,经过分析研究,编写了《龙岩盆地地下水氰化物检出率出现异常》专报,报送龙岩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6. 福建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和基础,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省一向重视地质勘查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我省继续加大地质工作力度,不断增加地质勘查投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努力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行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质勘查单位年末职工数31252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0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29人,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级技术人员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质勘查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2.16万元,比2005年增加27%。离退休人员共有23138人,人均费用1.13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全省有45家地质勘查资质单位,共核定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133个。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取得1类以上甲级资质的单位20个,占44.44%;取得1类以上乙级资质的单位有8个,占17.78%;取得1类以上丙级资质的单位有17个,占37.78%。按资质级别统计:甲级资质37个,占27.81%;乙级资质37个,占27.81%;丙级资质59个,占44.36%。按资质类别统计:区域地质调查5个,占3.7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9个,占14.28%;固体矿产勘查41个,占30.83%;液体矿产勘查9个,占6.77%;气体矿产勘查1个,占0.75%;地球物理勘查11个,占8.27%;地球化学勘查5个,占3.76%;遥感地质勘查2个,占1.5%;勘查工程施工27个,占20.3%;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1个,占8.27%;选冶加工试验2个,占1.5%。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资质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34个,占勘查资质单位总数的75.56%。甲、乙、丙级的单位分别为19个、6个和9个,分别占42.22%、13.33%和20%;甲、乙、丙级的资质分别为36个、39个和38个,分别占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性收入2.46万元,比增12.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3.39万元,比增23.22%。离退人员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离退休经费9565.75万元,比增16.66%。
(二)基本经济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收入为144821.70万元,同比(与2005年比,下同)增长9.89%。地勘事业费24903.75万元,其中省级地勘经费约2亿,中央及地方的专项经费4900万元。生产增加值48592万元,比增18.14%,节余与收益6802万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总资产183977.98万元,比增13.77%,其中生产性资产和专用仪器设备32542.44万元,比增8.57%。总负债117607.6万元,比增11.81%。总收入144821.70万元,比增9.89%。总支出140101.77万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总资产为43906.65万元,与2005年度的35519.33万元对比,增长了23.61%,其中生产性资产12940.81元,与2005年度的10930.73万元,增长了18.39%;总负债22492.27万元,与2005年度的19556.96万元,增长了15%;总收入12638.25万元,与2005年度的9074.47万元,增长了39.27%;总支出11543.15万元,与2005年度的8707.86万元,增长了32.56%。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公益性地质工作共91项,其中大调查15项、资源补偿费项目6项,中央财补2项,局地勘费62项、省勘查基金6项,经费6533.4万元,收入9129.53万元,其中西藏矿产勘查425万元。完成钻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从事公益性地质勘查,获得中央、地方地质项目专项拨款1911万元,主要用于省内地质找煤项目,其中承担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3个,中央财政补助勘查项目1项,省专项勘查基金项目5项。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劳务收入共14773.99万元,其中矿产勘查共277项,收入4169.41万元。完成实物工作量钻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从事地灾评估及治理等项目1441项,收入4764.36万元。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地质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云南、贵州进行钻探工作,获得劳务收入3061.45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所属单位参股控股各类矿山13个,国有独资1个,总投资为26542.16万元(包括矿权作价入股)。2006年收入为14613.19万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筹建矿山9个,其中包括合股投资云南施甸铅锌矿。2006年投入矿山开发资金5000万元,有3家开始试产。省煤田地质局属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队在省内参股煤矿开发,2006年度收入350万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况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有15家勘察设计单位,其中3家综合甲级勘察单位。共有6家施工企业,其中1家房建1级总承包资质。2006年承担的省级重点项目达44项,在省外承接勘察项目23项,及境外阿联酋工程物探1项,省外境外结算工程款5898万元。施工业承接23个省级重点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项,结算工程款553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质勘探队下属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万元。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从事产品深加工、测绘测试、遥感、联号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机加工、印刷等。注册总资本为13457万元。2006年收入34655.89万元。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其他产业收入344.7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以结构调整为抓手,突出地勘主业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地勘行业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地质勘查的核心产业,积极调整地质勘查行业的经济和人才结构,推进地勘产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工程勘查与矿业开发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主业倾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质人才,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二是以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我省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的龙头,加大对地调院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单位的人才和装备资源,切实履行主业的公益性社会职能。三是不断拓展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范围,建立大地质的观念,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大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满足农业地质、城市环境地质等新领域的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为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质工作服务。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采取现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进的项目管理体制。五是出台了矿业开发管理办法和探矿权管理办法等,明确了矿业权管理中的权利义务,鼓励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矿业开发管理,矿业开发成为我省地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矿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实行地质勘查单位内部事企分体管理的运行机制
制订了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体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地勘单位推行一体两制,分轨运行,企业和事业的职能分离,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分别管理。从事地质勘查生产经营的实体均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企业机制运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将非经营性资产交给事业管理,努力开发利用好资产资源,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履行安置辅助工作,切实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益。
(三)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机制
针对地勘单位二级单位、实体繁多,项目资金投资情况复杂的特点,积极推行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加强内部管理,重点围绕“八个化”,扎实推进企业化改革进程:管理机构精简化;干部选拔民主化;劳资形式多样化;产权制度清晰化;资本运营集中化;地质勘查商业化;生活基地物业化;离退休管理社会化。围绕经济发展,缩减管理人员,以企业的标准打造新型地勘单位,建立精干的管理服务团队,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机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优势产业的优势环节
对多种经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区别对待,有进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规模以上企业,想方设法,多管齐下,采取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建立品牌,鼓励出口,开拓境外市场等措施,促进矿山企业成长壮大。对个别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实行退出机制,妥善处理。将地勘的延伸产业如桩基、机械加工、房地产等从地勘经济整体中分离,实行企业化经营,按企业机制运行,并探索组建股权多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以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开搞活地勘单位的小企业。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
“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省属国有煤炭矿山企业按1:1比例配套),委托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在省级煤炭勘查规划区开展煤炭资源的调查、普查和必要的详查以及在武夷成矿带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开展前期地质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质较好、矿床规模较大的煤炭资源优先配置并协议出让给省属国有煤炭矿山企业外,其余采用市场竞争方式出让矿业权,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地质勘查再投入,实现滚动发展。
(二)科学编制和实施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组织编制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优化我省地质工作布局,引导地质勘查资源合理配置。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纳入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通过年度计划、勘查项目、专项措施等予以落实。
(三)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中的各项政策,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十一五”期间,逐步落实属地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现有使用的土地需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可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储,并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与发展。
(四)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鼓励外商在我省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地质勘查单位到境外周边国家开展我省紧缺的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省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的合作与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重点加强武夷成矿带以及重大地质问题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我省东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西部重要成矿远景区1: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抓紧修编福建省地质图、福建省矿产图、福建省煤田地质图,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信息服务。加强农业地质工作,积极开展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近海养殖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务。加强城市地质工作,开展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质调查,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五、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地勘单位家底薄,历史包袱重,退休人员多,地质投入经费不足,部分地勘单位技术装备落后,难以满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质工作科技人才队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研究能力不高。由于地矿系统生活、待遇比较差,地质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尤其是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地质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出现人才危机。
(二)对策和建议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对地矿系统的投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单位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政策,重点解决好地勘单位在社会保障、职工住房、离退休人员待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2)发展地质教育,加快人才开发。发展我省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专业建设。省教育厅要根据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省内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鼓励毕业生到地质一线就业。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要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工资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倾斜,完善津贴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7.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下属单位
1、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
2、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3、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
4、福建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
5、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
6、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7、福建省闽南地质大队;
8、福建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9、福建省地质探矿机械设备服务中心;
10、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11、福建省地质工程大队;
12、福建省地矿建设大队;
13、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
14、福建省地质测绘院,加挂“福建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牌子;
15、福建省地质培训中心;
16、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加挂“福建省资源遥感中心”牌子;
17、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大队;
18、福建省核工业二九五大队。
8.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的单位职责
主要职责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组织开展煤田地质勘查、开发活动;管理回所属事业单答位,负责管理局属国有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负责指导局和直属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