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办公系统
❶ 福建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和基础,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省一向重视地质勘查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我省继续加大地质工作力度,不断增加地质勘查投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努力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行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质勘查单位年末职工数31252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0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29人,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级技术人员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质勘查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2.16万元,比2005年增加27%。离退休人员共有23138人,人均费用1.13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全省有45家地质勘查资质单位,共核定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133个。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取得1类以上甲级资质的单位20个,占44.44%;取得1类以上乙级资质的单位有8个,占17.78%;取得1类以上丙级资质的单位有17个,占37.78%。按资质级别统计:甲级资质37个,占27.81%;乙级资质37个,占27.81%;丙级资质59个,占44.36%。按资质类别统计:区域地质调查5个,占3.7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9个,占14.28%;固体矿产勘查41个,占30.83%;液体矿产勘查9个,占6.77%;气体矿产勘查1个,占0.75%;地球物理勘查11个,占8.27%;地球化学勘查5个,占3.76%;遥感地质勘查2个,占1.5%;勘查工程施工27个,占20.3%;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1个,占8.27%;选冶加工试验2个,占1.5%。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资质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34个,占勘查资质单位总数的75.56%。甲、乙、丙级的单位分别为19个、6个和9个,分别占42.22%、13.33%和20%;甲、乙、丙级的资质分别为36个、39个和38个,分别占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性收入2.46万元,比增12.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3.39万元,比增23.22%。离退人员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离退休经费9565.75万元,比增16.66%。
(二)基本经济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收入为144821.70万元,同比(与2005年比,下同)增长9.89%。地勘事业费24903.75万元,其中省级地勘经费约2亿,中央及地方的专项经费4900万元。生产增加值48592万元,比增18.14%,节余与收益6802万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总资产183977.98万元,比增13.77%,其中生产性资产和专用仪器设备32542.44万元,比增8.57%。总负债117607.6万元,比增11.81%。总收入144821.70万元,比增9.89%。总支出140101.77万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总资产为43906.65万元,与2005年度的35519.33万元对比,增长了23.61%,其中生产性资产12940.81元,与2005年度的10930.73万元,增长了18.39%;总负债22492.27万元,与2005年度的19556.96万元,增长了15%;总收入12638.25万元,与2005年度的9074.47万元,增长了39.27%;总支出11543.15万元,与2005年度的8707.86万元,增长了32.56%。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公益性地质工作共91项,其中大调查15项、资源补偿费项目6项,中央财补2项,局地勘费62项、省勘查基金6项,经费6533.4万元,收入9129.53万元,其中西藏矿产勘查425万元。完成钻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从事公益性地质勘查,获得中央、地方地质项目专项拨款1911万元,主要用于省内地质找煤项目,其中承担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3个,中央财政补助勘查项目1项,省专项勘查基金项目5项。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劳务收入共14773.99万元,其中矿产勘查共277项,收入4169.41万元。完成实物工作量钻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从事地灾评估及治理等项目1441项,收入4764.36万元。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地质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云南、贵州进行钻探工作,获得劳务收入3061.45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所属单位参股控股各类矿山13个,国有独资1个,总投资为26542.16万元(包括矿权作价入股)。2006年收入为14613.19万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筹建矿山9个,其中包括合股投资云南施甸铅锌矿。2006年投入矿山开发资金5000万元,有3家开始试产。省煤田地质局属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队在省内参股煤矿开发,2006年度收入350万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况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有15家勘察设计单位,其中3家综合甲级勘察单位。共有6家施工企业,其中1家房建1级总承包资质。2006年承担的省级重点项目达44项,在省外承接勘察项目23项,及境外阿联酋工程物探1项,省外境外结算工程款5898万元。施工业承接23个省级重点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项,结算工程款553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质勘探队下属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万元。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从事产品深加工、测绘测试、遥感、联号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机加工、印刷等。注册总资本为13457万元。2006年收入34655.89万元。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其他产业收入344.7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以结构调整为抓手,突出地勘主业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地勘行业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地质勘查的核心产业,积极调整地质勘查行业的经济和人才结构,推进地勘产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工程勘查与矿业开发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主业倾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质人才,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二是以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我省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的龙头,加大对地调院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单位的人才和装备资源,切实履行主业的公益性社会职能。三是不断拓展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范围,建立大地质的观念,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大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满足农业地质、城市环境地质等新领域的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为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质工作服务。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采取现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进的项目管理体制。五是出台了矿业开发管理办法和探矿权管理办法等,明确了矿业权管理中的权利义务,鼓励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矿业开发管理,矿业开发成为我省地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矿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实行地质勘查单位内部事企分体管理的运行机制
制订了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体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地勘单位推行一体两制,分轨运行,企业和事业的职能分离,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分别管理。从事地质勘查生产经营的实体均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企业机制运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将非经营性资产交给事业管理,努力开发利用好资产资源,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履行安置辅助工作,切实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益。
(三)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机制
针对地勘单位二级单位、实体繁多,项目资金投资情况复杂的特点,积极推行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加强内部管理,重点围绕“八个化”,扎实推进企业化改革进程:管理机构精简化;干部选拔民主化;劳资形式多样化;产权制度清晰化;资本运营集中化;地质勘查商业化;生活基地物业化;离退休管理社会化。围绕经济发展,缩减管理人员,以企业的标准打造新型地勘单位,建立精干的管理服务团队,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机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优势产业的优势环节
对多种经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区别对待,有进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规模以上企业,想方设法,多管齐下,采取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建立品牌,鼓励出口,开拓境外市场等措施,促进矿山企业成长壮大。对个别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实行退出机制,妥善处理。将地勘的延伸产业如桩基、机械加工、房地产等从地勘经济整体中分离,实行企业化经营,按企业机制运行,并探索组建股权多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以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开搞活地勘单位的小企业。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
“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省属国有煤炭矿山企业按1:1比例配套),委托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在省级煤炭勘查规划区开展煤炭资源的调查、普查和必要的详查以及在武夷成矿带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开展前期地质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质较好、矿床规模较大的煤炭资源优先配置并协议出让给省属国有煤炭矿山企业外,其余采用市场竞争方式出让矿业权,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地质勘查再投入,实现滚动发展。
(二)科学编制和实施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组织编制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优化我省地质工作布局,引导地质勘查资源合理配置。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纳入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通过年度计划、勘查项目、专项措施等予以落实。
(三)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中的各项政策,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十一五”期间,逐步落实属地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现有使用的土地需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可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储,并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与发展。
(四)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鼓励外商在我省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地质勘查单位到境外周边国家开展我省紧缺的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省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的合作与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重点加强武夷成矿带以及重大地质问题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我省东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西部重要成矿远景区1: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抓紧修编福建省地质图、福建省矿产图、福建省煤田地质图,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信息服务。加强农业地质工作,积极开展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近海养殖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务。加强城市地质工作,开展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质调查,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五、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地勘单位家底薄,历史包袱重,退休人员多,地质投入经费不足,部分地勘单位技术装备落后,难以满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质工作科技人才队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研究能力不高。由于地矿系统生活、待遇比较差,地质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尤其是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地质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出现人才危机。
(二)对策和建议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对地矿系统的投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单位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政策,重点解决好地勘单位在社会保障、职工住房、离退休人员待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2)发展地质教育,加快人才开发。发展我省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专业建设。省教育厅要根据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省内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鼓励毕业生到地质一线就业。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要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工资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倾斜,完善津贴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❷ 福建省国土测绘院是事业单位吗编制有没有待遇如何
国土测绘院,前身是八闽测绘院,现在改个名字比较好听,不过好歹也是甲级单位,在厦门,厦门城市可要比福州好多了,好像也是有事业编,我以前有个同学就入编了,待遇一般吧,估计应该和省测差不多
❸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转企之后局机关会并入公务员系统吗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隶属贵州省直事业单位,一些岗位也属于公务员系统,至于转企之后是否会并入公务员系统这个问题,建议咨询官方,具体以官方回复为准。
希望能帮到你。
❹ 勘查理论
(一)龙岩煤田构造控煤研究的历史
随着煤炭工业建设的开展,自1986年以来,在龙岩煤田各区勘探过程中,发现许多缓倾角断裂,对勘探区的经济价值影响很大。有的区从地表来看,上覆地层很厚推测童子岩组煤系地层埋藏很深,但因缓倾角断裂影响,实际埋藏变浅,提高了经济价值;有的勘探区,童子岩组煤系地层大面积出露,以为希望很大,但因缓倾角断裂的影响,童子岩组仅呈“表皮状”覆在文笔山组或栖霞组或更老的地层之上,丧失了经济价值;也有的勘探区因受缓倾角断裂影响,在文笔山组、栖霞组、甚至石炭—泥盆系或更老地层之下保留了童子岩组煤系地层,有了新的发现。鉴于上述原因,广大地质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对缓倾角断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对缓倾角断裂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地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指导了地质勘探工作。
(二)龙岩煤田构造控煤理论
在长达几十年的煤田勘探实践中,福建地质工作者对境内煤田地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开展了无数次的地质科研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70年代,重点研究含煤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将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划分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曾分别称龙岩组、加福组);20世纪80年代初,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又细分3个段、5个亚段、12个标志层等。煤田内构造研究如火如荼,从断裂、褶皱—缓倾角断裂—滑动构造—滑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构造认识不断深化。并提出了“地层是基础、构造是关键、找煤是目的”的找煤共识。90年代,加强了聚煤盆地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聚煤盆地内部沉积环境、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化规律、聚煤规律。
21世纪以来,加大了隐伏区、半隐伏区找煤理论和实践,确定了“四下”找煤靶区;“四下”是指推覆体盖层下、火山岩盖层下、白垩系“红层”盖层下及滑覆体下找煤。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根据成煤环境条件,构造发育规律。创新找煤理念,在厘清以往“滑脱构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滑脱、滑覆、推覆构造理论并存的找煤新理论”。在“四下”找煤靶区大胆实践,在以往认为是找煤禁区开展找煤工作并成功突破,发现了漳平内林、永定东门地、新罗悠远等大型煤矿区,福建深部找煤成果受到了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高度表扬。
滑脱构造的概念:F0(F0下)滑脱断层以及和它有成因联系的上覆滑动地层(单指煤系地层)内部产生的滑脱褶皱、低序次低级别的断层(如F01断层),统称为滑脱构造(图4-21)。
图4-21 滑脱构造结构示意图
滑覆构造的概念:F02滑脱断层以及和它有成因联系的上覆滑动地层(翠屏山组、溪口组)内部产生的滑脱褶皱、低序次低级别的断层(如F03断层),统称为滑覆构造(图4-22)。
图4-22 滑覆构造结构示意图
推覆构造的概念:逆冲断层(F)以及和它有成因联系的上覆推覆体(煤系地层下伏地层如:栖霞组—泥盆系、寒武系—奥陶系、前震旦系)内部产生的伴生断层、次级褶皱。统称为推覆构造(图4-23)。
图4-23 推覆构造结构示意图
❺ 基地建设
野外科研基地位于武夷山成矿带的中部龙岩煤田,科研基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境内,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基地交通方便,有公路和铁路网线。
展示馆位于风景优美的莲花山森林公园南侧、福建121地质大队大院内,布展面积约600m2;展厅地面铺设仿古地砖,古朴深沉,墙面以黄色基调为主,突出地质勘探主题;展馆设计理念先进,智能化水平较高,功能配套齐全,运用了高科技手段,集声、光、电之大成,以中央控制系统控制互动,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有机结合;展馆设有7个分馆:综合馆、地质馆、勘探与开发馆、地质科研成果馆、化石岩矿陈列馆、“四下”找煤典型矿区馆、找煤理论与勘查关键技术馆。此外,展示馆内还另设有队史厅。
基地建设可概括为“1个室内展示馆、1个标准岩心库、4个野外勘查技术示范场地(包括教育示范地质剖面)、1个科研基地网络平台”。科研基地内有大楼5座,包括办公大楼、地质勘查院、钻探公司、物探公司、测试公司,具有科普宣传、会议、研究生实习等功能,基地内实际建筑面积约100000m2。展示馆布展内容丰富,展示馆融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科普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是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地质公众参与的理想科技场所。龙岩煤田科研基地内保持最完整的是古生物标本,主要保存在基地展示馆内。其次,岩心标本也很齐全,各勘查区钻孔岩心、地层岩石标本,主要保存在岩心库中。福建省121地质大队标本展示厅共收藏古生物化石1374件,主要采自省内二叠纪地层中,以童子岩煤系地层中的标本占大多数。其中头足类94件,类151件,腕足类514件,双壳类191件,其他动物化石52件,古植物化石372件。
(一)展示馆
(1)综合馆:布展内容有沙盘、遥感图片、领导关怀、龙岩概况、重要事件、人才培养。
(2)地质馆:布展内容有野外照片、工作照片、岩心照片、配文字说明。包括:龙岩地质概况、福建省煤田地质图、龙岩煤田地质图、龙岩煤田构造纲要图、闽西南地层简表、典型剖面图、遥感图、矿区分布图等。
(3)勘探开发馆:主要有福建省龙永煤田勘探和开发史、福建省龙永煤田钻探进尺统计表、福建省龙永煤田历年提交的地质报告一览表、福建省龙岩煤田历年重要产量表、龙岩市重要煤炭基地、立柱部分用化石标本集成展示。
(4)科研馆:主要有地层认识过程示意图、地质找煤理论研究过程,构造(从地质力学到三下找煤)剖面示意图1张、沉积环境认识过程示意图1张、翠屏山3线剖面示意1张、发表的有关书籍及相关的小设备(实物展示)。
(5)典型矿区馆:主要有红层下(仁盘)找煤示范、火山岩下(吕凤)找煤示范、推覆体下(王庄)找煤示范、滑覆体下(东门地)找煤示范,以及在仁盘矿区、吕凤矿区、东门地矿区等矿区精选的岩心照片资料。
(6)关键技术馆:主要有煤田地质理论演变、矿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地质填图技术、地面物探V8技术、测井技术、钻探技术、化验测验技术、数字化3D技术、福建深部找煤理论及关键技术组合。
(二)专业技术设备
具有野外科研、室内研究的基本科学仪器和设备:地质、测量、电法、钻探、测井、测试各类设备齐全,并有专人管理和维护。钻探设备:国内深孔岩心钻探设备,孔深1500~2000m的地质岩心钻机较多采用XY-6立轴式钻机,2000m以上钻孔采用XY-8型立轴式钻机或全液压动力头式钻机。福建省121地质大队主要采用张家口探矿机械总厂生产的XY-6B型钻机。物探设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瞬变电磁(TEM),轻便坚固的采集系统、GPS同步系统和无线网络技术,大功率TXU30发射机配套国产柴油发电机组,大功率,大电流长时间供电,接收信号强,探测深度达1500m以上。
(三)路线及路线设计
路线设计1:省煤田地质博物馆(福州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内)—基地展示馆(龙岩省121队内)—翠屏山煤矿—推覆体剖面(东肖森林公园)—东门地勘查区。
路线设计2:基地展示馆(龙岩省121队内)—翠屏山煤矿(滑覆体下)—九峰岐野外剖面(推覆体下)—仁盘勘查区(红层下)—吕凤勘查区(火山岩下)。
(四)矿区野外观测点选择与分布
本观测基地拟以“四下”找煤为重点,对龙岩煤田典型矿区进行野外补充地质工作,观测点分布在11个矿区,选择了5条典型剖面(翠屏山1条、吕凤2条、仁盘1条、长塔龙潭1条),组织地质人员进行野外观测。
1.翠屏山矿区
补充编录地点位于十八茶坑公路,编录公路长度为991.43m。从西至东编录的地层为文笔山组(P2w)33.60m,童子岩组第一段(P2t1)645.20m,童子岩组第二段(P2t2)为304.33m,童子岩组第三段(P2t3)8.30m。童子岩组第一段(P2t1)为含可采煤层、以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地层;童子岩组第二段(P2t2)为一套以泥岩为主的海相地层,它们为整合接触,本段地层滑覆构造特别发育。在15号桩位有火成岩出露,在27号桩位有断层出露,同时看到许多小褶皱。本段剖面对完善矿区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经对比,2号桩、9号桩、21号桩和26号桩附近的泥质砂岩为同一套地层,结合地形地质图,可以判断本段地层有两个向斜和背斜。
2.吕凤矿区
补充编录了2条剖面,分别为11线西侧第1号公路和煤矿矸石山15线东侧第2号公路。其中1号公路编录636.42m,2号公路长度1206.13m。
3.龙潭野外实录剖面
童子岩组指的是文笔山组之上、翠屏山组之下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以基本相连的长塔、龙潭等井田最为发育,现对3个井田剖面综合分层。
童子岩组发育完全,三分性清楚,第二段不含煤,第一、第三段均有较好的含煤性,其中第一段比第三段更好。含煤地层的沉积物主要是交替出现的细砂岩、根土岩、煤层、泥岩、粉砂岩。
(五)矿区典型实物标本汇总与保管展示
除少量典型地层标本、岩矿标本保存在展示馆内,展示馆基本按照地质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能反映海西煤炭等地质勘查成果、历史,而且兼顾具有代表性的矿物、岩石、化石精品;且大量采用大量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绝大部分岩心仍按规范保存在岩心库里。
(六)展区介绍
龙岩煤田地质展示馆虚实结合,奇妙无比。就地取景,建筑设计采用了自然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手法,人工建筑与设计美景浑然一体,互为补充。整个展示馆区占地面积500m2。
整个展览以煤为主线,展览采用文字、图表、标本、模型、雕塑、壁画结合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互动等手段,以电子沙盘、立体影像图和触摸屏为手段,整个展览馆分为7个展厅:综合厅、勘探开发厅、地质厅、科研厅、典型矿区厅、勘查技术厅、实物厅。真实再现了龙岩地质发生、煤田勘探、技术示范过程,展示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地质遗迹、矿石化石标本,将大家带进记忆远古时期的潮涨潮落,见证地质历史的沧海桑田里,去体会五彩缤纷的壮观场面。
龙岩煤田勘探技术展示馆主要有几部分内容,一是龙岩煤矿勘探史、开采史、科研发现史;二是勘探技术、成果展示;三是化石、矿物标本陈列;四是野外地质观测现象。
宽泛的展示内容,演绎了龙岩煤田地质勘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浓缩了龙岩的地理、生态和人文,再现了龙岩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丰硕成果,它既是勘探技术示范的平台,也是科普教育的课堂。
独具匠心的展馆构造,成就了5大看点:一是主题鲜明的序厅,二是绚丽多彩的图文灯箱,三是穿越时空的时光隧道,四是多媒体互动触摸台,五是声情并茂的影像系统,六是野外地质观测剖面。
看点之一:主题鲜明的序厅,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黄色幕墙,镶嵌着醒目的“国土资源部龙岩煤田勘探技术示范展示馆”一行文字,顶棚是一座约6m2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中心的地球东半球模型,下方是一盘约5m2、1:25000的龙岩矿区电子互动沙盘。
看点之二:绚丽多彩的图文灯箱,它们再现了地质工作者艰难曲折的勘探历程和辉煌成就,其中一张简单的“闽西南地层沿革简表”,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历尽了千辛万苦,几经反复,才确立了被地质界誉为“铁柱子”的闽西南地层层序,它为龙岩煤田地质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四下”找煤典型矿区馆和找煤理论与勘查关键技术馆,重点介绍了“四下”找煤理论的产生、完善过程,在4个典型矿区证实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应用V8物探仪、绳钻等关键技术,开展深部勘探,新增煤炭资源量数亿吨,煤田地质勘探有了重大突破,使面临资源枯竭的老矿区获得新生。
看点之三:穿越时空的时光隧道,进入时光隧道,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解说,把人们的思绪引入到遥远的时空,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隧道两侧陈列的古生物化石,是地质人员数十年来收集的上千件古生物化石中的一部分,这些化石不仅是地质人员认识和判别地层的标志,也是科普教育的生动教材。
看点之四:多媒体互动触摸台,观众通过多媒体互动查询系统,即可查询有关内容,扩展展厅信息量,系统与电子沙盘联动,方便查询闽西煤矿区分布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看点之五:声情并茂的影像系统,该系统播放的福建煤田地质局拍摄的影视片,生动地介绍了福建地质演变和成矿过程,声情并茂,是一部视觉效果极佳的科普教育影片。该系统预留输出接口,为今后增加影视资料提供方便。
看点之六:野外地质观测剖面,数十年来,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建造和维护了众多的野外地质观测剖面,它们不仅为地质勘探提供基础资料,也是技术培训的理想课堂。
❻ 请问福建省196地质大队怎么样待遇,福利等如何沙县那地方怎样谢谢各位!!!
还行....我是121地质队的...
❼ 福建煤田地质局待遇怎么样啊
莫要被不知抄情的或者有心人忽悠了。待遇要看你去哪个大队,总之 ,有些情况要具体分析,但是有一些是可以告诉你的:工时长,工资一般,没双休,晚上加班,没自由时间,没加班费,要出外业。来的第一年收入基本为零,第二年开始会有点积蓄。效益工资要托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能领到钱。平均一个月三千来块钱。自己看着办吧。
❽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的单位职责
主要职责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组织开展煤田地质勘查、开发活动;管理回所属事业单答位,负责管理局属国有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负责指导局和直属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❾ 急急急!请问在福建省煤田地质局从事地质工作,待遇怎么样平均一年出野外多久出野外一般都去哪
待遇方面应抄该可以吧!煤田是个袭好单位!看你是那个部门的了!!应该出差机会也不少!主要是看你在那个部门了。至于你出差去那,那要看你们业务在那了.
你们应该不会太累。有不想钻机上的工人!!顺便告诉你,待遇应该是和你付出成正比的。在顺便说下 我也是煤田地质局的!我在河南!
❿ 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属什么级别的单位
一二一煤田地质勘探队正处级事业单位!
根据闽委编办〔2010〕173号《中共福建省委版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权关于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整顿方案的批复》文件精神,福建局所属一二一煤田地质勘探队、一九六煤田地质勘探队、一九七煤田地质勘探队分别更名为福建省一二一地质大队、福建省一九六地质大队、福建省一九七地质大队。所属3个地质大队均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根据省编委批复,该局还保留了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福建省煤田地质测绘院、福建省煤田地质岩土测试中心(福建省煤田地质物探普查队)3个直属事业单位。
http://www.ccgc.cn/html/jicengdongtai/20100916/2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