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必修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必修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发布时间: 2021-03-01 00:02:28

A. 求文档: 湖南教育书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生率
-
死亡率

2
人口增长模式


1
)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
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
)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
18
世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


20
世纪
50
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

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
原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
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
3
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
;
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
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
社会经济因素
2
制度因

3
计划生育因素
P8
5
世界人口达到
50
亿:
1987 7 11
达到
60
亿:
1999
达到
65
亿:
2006 2 28
年龄结构

0
——
14


65
岁(中国
60
岁)以上

年轻型

大于等于
40%
小于
4%
成年型

30%
——
40%

老年型

小于
30%
大于
7%|60
以上大于
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
1.0%
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
1.5%
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
世界人口的“
J
”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
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
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
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
1
)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
平的物质基础。


2
)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
2.535
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
占淡水储量的
0.03%
左右。


3
)土地资源:
1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我国土地
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
)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
用)

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沙化速度加快,
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


最高人口数量


5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
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
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
即最佳人口数量
)
注:重点阅读
P14
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
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
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

1
)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




2
)与科学技术水平成

比(
3
)与地区开放程度成

比(
4
)与人类的文化生
活消费水平成



7
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
)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
2
)地形(
3
)经
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

1
)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
耕底面积小(
2
)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
3
)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
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
2
)科
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
3
)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气候适宜,
热量降雨多,
农作物成熟快

2

经济科技水平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

1
)必须改变定居地(
2
)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
3
)必
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
人口流动:
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3
分类(
1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
和县际迁移(
2
)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
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
/
排斥力与拉力
/
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
1
自然
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
2
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
1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2
经济布局
3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政治因素
1
战争
2
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
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
20
世纪
50
——
70
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

(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6
人口迁移的影响
P16
7
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P21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
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
2
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

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
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1
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
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
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
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


1
)地形:温带——平原,热带
——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
2
)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
适中(中地位地区)

3
)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1
)资源:矿产(
2
)交通运输:武汉,徐州
(3)
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

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
巴西利亚,伊斯兰堡(
4
)旅游(
5
)科技(经济)

6
)宗教:麦加,麦地那,梵
蒂冈,拉萨(
7
)军事:嘉峪关市

3
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
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
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
,地形
(平原)
,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
,注意环境保护

5
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
: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
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文化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状况等
P30
7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
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P32\33
9
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
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
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
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
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
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
3
倍)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
高级服务
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
(相同级别的中心地
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
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
城市化的意义
P36
3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
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
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
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6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

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6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7
中国城市化特点
P40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病

2
逆城市化阶段表现: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祖
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环境良好、房租地价便宜,基础设
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
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
动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
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
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
(由于需降低省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

3 P52
4
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


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

类型二:传
统(矿产)资源

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
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
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

7
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

作用
P55
8
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9
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10
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
P58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P60
1
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
的地域分布)

2
热量:活动积温(指标)
: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
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
、土地类型、土地肥力

4
地形
;
坡度与高度

5
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
P61
1
劳动力

2
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
(
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
治等
)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
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三社会经济因素

1
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
交通运输:
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
(影响园艺业、
乳畜业、
商品农业)

3
农产品消费状况

4
政府政策

2
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
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3
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
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
品化农业
P63-64
5
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
、技术集约化

6
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
P65
7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
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
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
P66

B. 高中所有必修的地理人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什么区别

人教版和湘教版从本质上讲差别不大,是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两种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作为国家推行多年的老版本,比较兼顾各个省区的情况,体系也比较完整,思路相对清晰,排版由大到小,分属宇宙地理,海洋地理,陆地地理,人文地理

而湘教版教材推行这些年来,由于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已经有湖南,黑龙江,广东等多个省区在推广使用。

相对而言,湘教版内容简介,注重案例教学,多活动和讨论,偏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生源的要求相对较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不是很受老教师欢迎。当然,两种版本的的普遍推广,说明各有千秋,而且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基本一致。

(2)必修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C. 高一地理必修一(湖南教育出版社)总结(最好3和4单元的)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D. 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
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
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
农业类型特点 原始、粗放、自给 传统、劳动密集、自给 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劳动力多,精耕细作 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 不断迁移变换 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 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机械
生产技术 靠自然 凭经验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 贫穷落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 无 生态失衡、物种少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障碍、资源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 工业特点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运输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 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技术指向型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指向型 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 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二、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补充
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近:公路、铁路;远:航空、水运
运量,大:铁路、水运;小:航空
运费,高:铁路;低:水运
二、邮电通信
分类 方式 任务
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信通信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三、商业
环节:收购存储、调运、销售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市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沿交通轴发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株洲
(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
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
城市郊区化

E. 求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电子书

湖南教育出版社网址是 http://www.shoulai.cn/09_index.aspx 或http://www.hneph.com/
人民出版社网址是http://sqsm.ccpph.com.cn/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http://www.bnup.com.cn/main/
电子书我以前看过内不知现在还在不,你可以容去查查

F.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二封面是哪里

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南麓
李扬地理频道(全国最大的高中地理学习网站)

G. 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二封面是哪

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 3

H. 高中所有必修的地理人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什么区别

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不同教材是不同的专家编写的,串起知识点的主线不同,导致章节有所变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