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

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

发布时间: 2021-02-28 17:07:32

㈠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怎么讲

一. 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 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主要交通方式
1、关于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主要纽带。 (1)广义的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两部分,即指借助于客观物质实体,实现人、物和声 音、信息的位移。 (2)狭义的交通只包括运输,即借助于客观物质实体,实现人和物的位移。有时“交 通”和“运输”两词是混用的,一般人们称之为“交通运输”。 (3)交通运输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分为生产过程中的运输(企业内部如矿山、工厂、油 田、林区、农场等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运输)和流通过程中的运输(流通领域的专业化运输), 本课所采用的是流通过程中交通运输的概念。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重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其特点 如下表所示: 按运量 由大到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按运费价格 由大到小为: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用心 爱心 专心 按速度 由快到慢为: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按灵活性 由大到小为: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按连续性 由好到差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按稳定性 由大到小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3、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的交通运输方式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具体内容如下表所 示: 发展趋势 表现 高速化 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 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 -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知识点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网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如 铁路、公路、航海线、航空线、内河航线)、点(港口、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交织, 形成不同形式(如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等)和不同 层次(如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全球性水运网等)的交 用心 爱心 专心 通运输网.如下图所示. 交通运输线和点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是指铁路、水运(河运、海运)、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种交通 运输方式的交通线,如铁路线、公路线、航道、航空线、油气管道线等,是交通运输发生的 基本条件。不同的交通运输线,有不同的区位因素。现代交通运输线的区位一般受下列条件 制约: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②自然环境因素,③科学技术因素。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指港口、航空港、车站等。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 程的重要环节。 大陆桥运输 通常指通过铁路和海运方式,跨越辽阔的大陆,以沟通两个互不毗连的大洋或海域之间 的国际运输形式,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节省运输费用。如从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海, 通过海运送到俄罗斯远东沿海港口(纳霍德卡和东方港等),再经西伯利亚大铁路等陆上交 通,横贯亚欧大陆直达欧洲各国或沿海港口,最后利用海运送到大西洋沿岸各地,称为亚欧 大陆桥。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太平洋西岸黄海之滨的中国连云港,经陇海、兰新铁路,出 国境经中亚接欧洲铁路网,通往欧洲大西洋沿岸各港口,大大缩短了东亚与西欧间的运输距 离。 实现亚欧大陆桥的国际联运甚为便利,这不仅仅是由于走了捷径而节省运费和时间,而 且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国际间铁路协定实现站与站的直接对口运输。“亚欧大陆桥运输无疑是 今后实现国际间、洲际间货物运输的重要形式。 运网密度 运网密度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各类交通线网发达程度常用的指标,它是地区各类交通线路 的总长与地区总面积的比值,运网密度愈大,标志着地区交通运输愈发达;反之,运网密度 愈小,地区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就愈差。影响国家或地区运网密度的因素非常多,如地区经济 发展水平、生产地域专门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然条件、人口和城市的密度、国土的大小等等, 而每一个单一的因素又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高效记忆】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形式由单一到综合,层次从低级到高级。
【方法技巧】设计图形,比较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交通枢纽的区别与联系
2、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区位因素(难点) (1)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需要。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转,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同时,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产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交通运输 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对象,并且塑造了交通运输网的地域组合特征。另外,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状况,为该地区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对象。 (2)自然环境因素 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是凭借天然和人工的线路在运动中进行的,它涉及的空间很大,自然 环境对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有些自然因素如水力、风力和空气的浮力 等,是水运和航空等运输不可缺少的辅助力。所以,深度和一定达到一定浮力的天然河道是 水运发生和分布的基础。高山大川和地质灾害区,则是陆上交通的阻力。它影响着线路的质 量、走向、分布和投资。 (3)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的提高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 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 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 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案例”探究】南昆铁路的建设 (略)
【“活动”参与】 选择一条你熟悉的铁路、公路或一个车站,分析影响它们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 起主导作用? 以京九铁路为例,分析影响铁路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京九铁路(北京—香港九龙)是我国20 世纪90 年代修筑的一条现代化铁路。下面对影 响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1)合理布局交通网。我国的铁路运输一直非常紧张,特别是南北向,尽管有京广、 京沪两条铁路,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往华南方向运输货物,其运量只 能满足计划的 30%~40%。修建京九铁路,会使全国铁路货运状况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缓 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二是活跃整个路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维持香港的 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京九铁路自北而南跨越黄河、长江等大江、 大河,穿越崇山峻岭,沿途地形各异,地质情况复杂。京九铁路在线路设计科学化、施工设 备现代化和施工手段自动化方面均创造出了国内铁路建设的一流水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京九铁路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经 用心 爱心 专心 济发展。这说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对铁路区位 的影响,已经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典型例题】(略)

㈡ 求高一地理必修二湘教版作业本答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A 2. C 3. C 4. D 5. A 6. A 7. B 8. D 9. C 10.C 11. D 12. B 13. A4. C 15. B
6. (1) 低—低—低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2) 上海市“三低”特征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呈下降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3) B7. (1) A B (2)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经济、社会环境、就业带来压力 劳动力缺乏,社会保障压力大8. (1) 略 (2)由解放初的“高—高—低”模式转为“高—低—高”模式,到 21 世纪初逐渐转变为“低—低—低”模式 (3) 1965~1975 年 1949(或1952)~1957 年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 近万年 100 年 30 年 15 年 12 年 12 年 (2) 越来越短 加快
2. D 3. C. B 5. B 6. C. (1) 左:资源、环境 右: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自然资源,它的现有总数并不确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导致人口容量的变化。这决定了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C 9. A0. (1)揭示了各种资源所决定的环境承载力,其中最小环境承载力决定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2) 警戒性 (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对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 C 2. B 3. D 4. C 5. D 6. C 7.C. (1) 华北、华东、华南或沪宁杭 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 (2) 中西部 东部 自发 (3) D(4) B (5) 三峡工程大移民 (6)政治 可持续 环境承载力 (7) 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 C 2.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受种族主义的影响,巴西足球在长时期演化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技巧娴熟、配合默契、脚法细腻的足球风格。因此,巴西足球文化属于地域文化。 (2) 拉丁美洲主要受天主教的影响,在这种宗教的影响下,人们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长,因此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成为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3. B 4. B 5. D 6. A 7. C8. A 9. D 10. 略单元练习1. C 2. D 3. D 4. D 5. A 6. C 7. C 8. B 9. B 10. C11. D 12. B 13. A14. B 15. D 16. C 17. C 18. B 19. A 20. A 21. B 22. B23. D 24. C 25. B26. (1) 1850 年 1.8% (2) ③ 高 出 生 率 、低 死 亡 率 和 高 自 然 增 长率 (3) A (4) A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一直为正值,但数值减小27. (1) 人口老龄化 D (2)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 到发达地区 (3) 国际美国经济发达28. (1) A 国:人口老龄化 B国:青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2) A 国: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重,兵源不足等)B 国:教育及就业等压力大 (3) A国:适度鼓励生育(移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B 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9. (1) 沪 苏 津 粤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年轻人比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2)趋势:东部与中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加剧(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在增加,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变化)。原因: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并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依然很多;由于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造成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 A 2. C 3. D 4. D 5. D 6. C 7. D 8. A 9. C 10. C 11. B 12. C13. D14. B 15. D 16. B 17. D 18. A 19. D 20. C 21. A22. (1) A C C的服务范围半径最小 (2) R2R3R1R3R2R1(3) 核心 主导管理 服务 区域经济的增长23. (1) 垂直 (2)商业的付租能力最强,且底层租金最贵;办公室付租能力弱,居高层;住宅区付租能力最差,因此在最高层。 (3)离市中心越近,建筑高度越高,土地利用率越高。24. (1) 商业 住宅 工业 (2) 外滩 陆家嘴 (3) ABC (4) 住宅 工业 长黄浦(5) D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 B 2. C 3. D 4. A 5. D 6. A 7. B 8. B 9. A 10. D11. C 12. A 13. B14. D 15. D 16. B 17. B 18. B 19. (1) a b (2)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 社会经济 20. (1) A (2) C (3) B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D 2. C 3. A 4. A 5. A 6. D 7. D 8. C 9. B 10. D 11.A 12. B 13. C14. D 15. B 16. A 17. D 18. A
19. (1) 应选 D处。原因:①在季风区应建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可以减少粉尘、有害气体对居民区的污染;②在河流的下游,既减少污染,又有充足的水源;③离铁路和公路、河流近,交通便利。 (2) 产生废渣、废水、废气。 (3)①利用该厂的废渣在附近建一个矿渣水泥厂或砖厂,变废为宝;②建一个废水处理厂;③在厂区多种一些夹竹桃、月季、丁香等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20.(1) C (2)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绿化面积少。 (3)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放出的废气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水域污染。

单元练习
1. C 2. D 3. B 4. B 5. A 6.B 7. C 8. D 9. D 10. D 11. A 12. B 13. D14. B 15. D 16. D 17. C 18. B19. D 20. B 21. C 22. B 23. D 24. B 25. C
26. (1) 铁矿石、煤、石灰石。 (2) 钢铁工业。(3) 资源丰富,交通方便。27. (1) 香港 (2) 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并且方便交通。 (3)位于珠江三角洲,南临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交通方便;科学技术力量强。28. (1) 城市化 乙 乙 (2)受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影响。 (3) 中心商业 房租较低,生活费用支出少 (4) 城市人口多,接近消费市场。 (5)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D2.C3.B4.A5.D6.A7.D8.D9.C10.A11.B12.C13.A14.B15.D16.B
17.我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销售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我国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零售商所获取。今后的发展策略: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C2.B3.B4.C5.C6.C7.D8.A9.B10.D11.A12.C13.A14.D15.A16.D
17.(1)小麦种植小麦需要土地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值低;远离城镇可降低成本
(2)花卉鲜花要及时运到消费市场,应靠近公路;单位面积产值较高,可选用地价较高的土地
(3)乳牛单位面积产值高,应选择面积最小的土地;需水量大,应靠近河流;应接近消费市场
18.(1)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2)地少人少,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应用科技,表现为高度机械化,重视生物技术(3)科学技术(4)D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C2.(1)D(2)C(3)A3.B4.A5.D6.B7.A8.D9.A10.C11.B12.C13.A14.B
15.(1)A.③④⑧⑩B.⑤⑦■C.①②⑥⑨(2)BA(3)①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炼相同数量的钢铁所需的铁矿石和煤越来越少;②由于运输矿石的巨型船舶出现,大幅度地降低了运输费用,使得在沿海建立钢铁厂既接近了原料、燃料地,又接近消费市场。所以,近几十年来钢铁厂向沿海发展。
16.(1)①B接近科技文化区,技术力量强②E靠近铁矿区,接近交通线,地处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③C靠近燃料地,地处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④D靠近旅游区,风景秀丽,环境好⑤A在城市与矿区、铁路之间建绿化带,减少对城市的污染,保护城市环境(2)东北部(3)相对合理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位于河流的下游,可减少对城市水源的污染,工业布局相对合理
17.(1)与音响制造厂有联系的工厂有:电器和电子元件厂(如:线路板、机芯、电容、唱盘机、扬声器、开关等)、塑料制品厂(如外壳)、外包装厂(如纸箱)。(2)音响零件供应比重与零件供应商距厂家的距离成反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C2.D3.B4.B5.A
6.(1)②⑤②地在两河的交汇处,⑤地在河流的入海处,水运便利,商贸活动频繁
(2)便于铁矿石和煤的运输,促进铁矿产地和煤炭产地的经济发展
7.(1)甲乙道路河流(2)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河网密度大,聚落沿河道分布
8.C9.C10.B11.D12.D13.B14.A15.C
16.(1)铁路(2)北京石家庄天津铁路枢纽(3)石家庄
17.(1)南疆铁路线沿天山山麓修建,这里水源较丰富,沿线多绿洲分布,地形平坦,修建铁路的自然条件较好(2)沿线的经济较发达,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重要的棉花产地;城镇多,有利于把沿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外,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与边疆地区,铁路建成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单元练习
1.B2.B3.A4.C5.A6.D7.D8.C9.A10.A11.B12.A13.A14.B15.D16.C17.A18.C19.A20.C21.A22.D23.D24.A
25.B
26.(1)③④①②
(2)两者都是种植业A为商品农业,B为自给农业
27.(1)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2)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运便利
(3)交通便利;省会城市,科技力量雄厚(言之有理即可)
(4)旅游业
28.(1)热带亚热带季风区(2)稻米
(3)蔬菜花卉
29.(1)市场信息封闭,交通不便等。
(2)学校是农村人才集中地。(言之有理即可)
30.(1)见右图(2)劳动力价格低廉。
(3)技术导向。
(提示:近年来台湾以高素质人材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向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这与近年政府的大力提倡及民间产业的积极投入有关,使之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B2.D3.D4.A5.A6.A7.C8.D9.A10.C11.D12.D13.A14.C15.C16.B
17.(1)生物体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物种的数量(2)加快速度加快(3)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和滥捕滥猎、建立休渔制度等。(举例略)
18.(1)DBHC(C、H可以对调)FEAG
(2)生态破坏
(3)控制人口增长
19.(1)从左向右:CAB(2)毁林开荒(3)水土保持植树种草修建梯田
20.(1)刚果盆地、亚马孙河流域等(2)A(3)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
(4)不购买贺卡,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做好保护森林的宣传工作等。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A2.D3.C4.B5.C6.A7.B8.C9.C10.D11.B
12.(1)C(2)B(3)D(4)略(例如使用一次性用品者以为是一种时髦,其实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它破坏森林,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它污染环境,助长了不合理消费,对未来人类的发展不负责。要注意回收,尽量减少或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转变观念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A2.D3.C4.D5.D6.D7.D8.C9.D10.C11.D12.B13.D
14.(1)环境环境生态
(2)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
(3) 略(如,火电厂附近建水泥厂;钢铁厂附近建硫酸厂等)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A2.B3.C4.B5.D6.A7.A8.B9.C10.A11.A12.C13.A14.C15.B16.D17.B
18.(1)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2)变坏(恶化)死亡减少(3)C(4)C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C2.B3.A4.D5.B6.A7.B8.C9.B10.C11.D12.A13.C14.C15.D16.C17.D18D19.A20.C21.A22.A23.D24.D
25.D
二、非选择题
26.(1)(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性(2)臭氧层平流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等设备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经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3)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患皮肤癌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等。
27.(1)C(2)水体土壤(3)略(例如,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等电子产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等)
28.(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CADBE(2)冷锋风沙、暴风雪(3)木材加工造纸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
29.(1)林种植家禽、家畜饲养(2)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②促进林业发展,减轻水土流失;③减少化肥施用量,减轻水和土壤的污染;④解决了能源问题,改良了土壤;⑤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加收入等。
30.(1)A(2)水体质量总体不断下降(水污染状况不断加剧)该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展迅速,大量废弃物排入湖泊(3)水质东东岸(东南岸)水质优于西岸、西南岸(4)加快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缩短太湖换水周期等。

应该都对的

㈢ 跪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不好意思,是人教版的。作为参考吧。
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那里环境优美,有配套的公共设施。
(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距离越远。(参考课本P28图2.13)
3、(1)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2)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稍被拉平的“S”型,(参考课本P33图2.20)
初期阶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有些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在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2、(1)季风水田农业:该种植业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参考课本P47图3.10)
(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参考课本P50图3.14)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参考课本P51图3.15)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1)下列各种工业根据主导因素不同将序号填入相应的导向型工业:
A.家具制造业 B.啤酒厂 C.制糖业 D.罐头加工厂 E.有色冶金业
F.电子装配厂 G飞机制造业 H集成电路工业 I普通服装工业
原料导向型C , D、市场导向型A, B、动力导向型E、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F,I 、技术导向型G, H 。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参考课本P59图4.3)
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的依赖程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铁矿—沿海。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大型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鞍山、汽车城十堰。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 鲁尔区(参考课本P65图4.9)
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距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相对过剩,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3)新工业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轻工业为主。萨索洛以瓷砖生产为骨干企业。(参考课本P69图4.18)
(5)美国硅谷的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微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硅谷的几次创新:70年代半导体 、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互联网。
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参考课本P71图4.19)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1)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南昆铁路的起终点城市是南宁、昆明。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以及石油开发区,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的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参考课本P81图5.4)
区位条件:(经济)把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社会)经过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自然与技术)沿途地势起伏大,地质复杂,必须依靠科技。
2、(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 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㈣ 地理思维导图 必修一必修二知识链接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你说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知识链接,是将必修一的五个章节内: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容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和必修二中的五个章节: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系统的绘制成学科思维导图吗?如果只是画一个章节还好,如果是要把两本教材系统绘制,你只能参照思维可视化研究院的高中地理学科思维导图了,下图是我下的,看不清楚就自己到刘濯源教授博客中下载:


㈤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有所加快,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迅速。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逐渐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化,进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
2、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我国由于采取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特点与发达国家相似;世界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因此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与发展中国家相似。
3、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旧大陆(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发展中国家(亚非拉)迁往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总趋势是由北方迁往南方,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战争、自然灾害、移民支边等。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东部经济发展快,人口大量由内陆迁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重要因素。如:卡特里娜飓风引起美国人口迁移的原因:自然灾害;目前我国人口大量由农村迁往城市:经济因素。
5、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环境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6、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的趋势是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城市外缘,环境优美的地区,低级住宅区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在大城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其外观特点是建筑高大密集。工业区往往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带,并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目的: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7、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向外延伸)、多核心模式。三种模式的核心都是中心商务区。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因素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受经济因素影响,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北京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的因素:历史因素。
8、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相距越远。
9、城市化的过程: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等级提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
10、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处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11、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②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地表径流、地下水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13、为了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提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4、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下,形成山水城市,如杭州。古代帝王的都城大多以皇宫为中心,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15、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江南丘陵的茶园(土壤)、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地形)、华南的双季稻(热量)、荷兰的鲜花装点世界各地(交通的改善、保鲜技术的进步)、城郊由种粮食改为种蔬菜(市场)。 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1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种植业(种小麦)与畜牧业(牧羊)相结合,主要分布在国土东南部、西南部。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农业模式。
17、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中国是最大稻米生产国。区位条件: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居民喜食稻米,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18、商品谷物农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中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东北和西北,为国营农场。
19、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距海港近。促进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饲养良种牛等。
20、乳畜业:面向城市市场的畜牧业类型,比较发达的地区有西欧、北美五大湖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世界许多国家大城市市郊。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饲料因素(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21、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热带地区毁林开荒——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碳循环;过渡放牧——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陡坡开荒——水土流失;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药——土壤污染等。
2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资源能源(传统工业主要因素)、环境(高技术工业);社会经济因素——交通(高技术工业要求快捷的航空和高速公路)、市场、科技、劳动力、政策、工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23、不同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不同: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电解铝、电解铜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等动力导向型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技术导向型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24、以下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鞍钢——原料、燃料;宝钢——市场、港口;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大型工业基地——政策;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国、回乡投资办厂——政策、个人偏好。
25、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水污染工业(印染厂、造纸厂、化工厂、炼油厂等)——布局在河流下游;大气污染工业(水泥厂、钢铁厂、火电站、化工厂等)——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季风区垂直于风向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6、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的类型:工序上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工厂之间主要是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工厂之间有的是工序上的联系,有的是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可能会发展成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
工业聚集的优点:公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费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27、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有: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很多传统工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
28、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③充沛的水源;(社会经济条件)④水陆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冲击;⑤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等。
整治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③调整工业布局;④改善交通条件
29、世界著名的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共同特点:在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形成的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3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③以轻工业为主;④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⑤生产高度专业化;⑥工业分布在小城镇和乡村,生产过程分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其突出优点是既专业分工,又密切协作。
3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短;③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32、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社会经济条件)③世界人才高地(科技实力雄厚);④交通便捷;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的主要工业部门:微电子工业。
33、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需要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即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
34、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株洲沿铁路发展);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嘉兴由沿河伸展转为沿公路发展;大运河的淤塞使沿河的济宁、扬州等城市发展缓慢,空间形态基本不变)。
35、交通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山区交通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交通运输还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6、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谋求人地协调。
37、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38、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9、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40、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途径: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个人做起、国际合作。
4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生态农业。(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㈥ 急需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试卷 附详细答案!质量要好!!!

期末评价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2分,共3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答题表中。
1、对目前中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严重老龄化 B.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C.人口分布不平衡 D.人口素质水平高
2、人口增长模式变化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永久性移民明显增多 B.迁移形式多样化
C.移民的主要原因是战争 D.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4、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B.气候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人口分布
C.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
D.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5、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民工流 B.去美国学习一年
C.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定居 D.欧洲风情半月游
根据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的有关数据,分析回答6-7题。

时间(年) 1955 1964 1969 1984 1989 1994
城市人口比重(%) 14.1 18.2 17.6 22 25.7 28
6、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曾一度减小
C.我国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D.目前城市化速度仍低于发达国家
7、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较低
C.城市化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2004年10月4日是世界人居日,我国厦门市荣膺当年的“联合国人居奖”。当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城市——农村发展的动力”。
8、2004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说明
A.城市的服务范围远远大于农村
B.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
C.在某一区域中,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
D.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通过农村才能体现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据此回答9-10题。
9、该研究小组对城市洪水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10、该研究小组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减少城市洪水的措施最不可行的是
A.在老城区改造中,要留有一定水面以便蓄水
B.增加绿地面积,以利雨水下渗
C.完善道路排水管道设施,便于排水
D.提倡居民使用井水,降低地下水位,以利地表水下渗
11、《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市场
12、为了减少运费,最需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 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 D.高级时装厂
13、下列关于交通运输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建设的限制因素相对较少
B.先进的科技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C.莱茵河航道是欧洲内河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青藏铁路是世界最高、也是世界最长的铁路
14、关于上海港区位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海港,又可兼作河港,主要港区沿海岸分布
B.经济腹地限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
C.以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上海市为依托
D.该地区坡度平缓,水流分汊多,流量分散,非常利于通航
15、我国北方辽宁等省也可种植水稻,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夏季气温较高 B.增施化肥
C.培育优良品种 D.市场需求量大
16、辽宁省的西柳镇位于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处附近,全镇当地总人口才3.6万,但西柳服装市场年营业额超百亿元,为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一。形成该市场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 B.自然条件好 C.国家政策 D.交通便利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题2分,共1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选对者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答题表中。
17、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表现在
A.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B.促进经济的发展
C.能够缓和移入国人口压力,应大力提倡 D.移出国人才外流,被明令禁止
18、特大城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有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转移部分人口,吸纳高素质人才
B.控制人口增长,规划建设大量高级住宅,建筑物高大且稠密
C.将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一律清除,加强园林绿地建设
D.建设立体交通道路系统,控制城区运行的机动车辆总数
19、下列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水平高 B.以农场经营为主
C.水利工程量大 D.单产高、商品率低
20、关于混合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也有此种农业类型
B.以水稻种植和养羊混合经营为特色的农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
C.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一种良性生态农业系统
D.混合农业的经济收入很不稳定
21、与美国“硅谷”相似的高技术工业区是
A.德国鲁尔区 B.印度班加罗尔
C.日本“硅岛” D.中国辽中南工业基地
22、下列关于旅游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人们的经济收入越高,旅游的路程会越远,时间会越长
B.游览价值高的旅游资源,无论位于何地,其开发价值都高
C.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D.旅游区的接待容量应高于其环境承载量
23、有关城市道路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道路网
B.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不同城市的道路网都有统一的格局
D.在进行规划时应注意遵守“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则
2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下列地理事象影响深刻的是
A.行政区划调整 B.聚落空间形态 C.城市人口比重 D.商业网点分布

选择题答题表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答 案
题 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 案
题 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 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52分)
25、阅读表一,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表 一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出生率‰ 死亡
率‰ 自然增长 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
长 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
长 率‰
上海
山西
甘肃
匈牙利
韩国
尼日利亚 11.32
22.31
22.85
12.1
16.4
46.5 6.39
6.25
5.95
14.1
6.2
14.0 4.96
16.06
16.93
-2.0
10.2
32.5 7.28
19.59
19.37
12.2
15.4
43.0 6.74
6.94
6.64
14.4
5.8
14.0 0.54
12.65
12.73
-2.2
9.6
29.0 5.80
17.46
20.82
11.3
16.0
45.0 7.00
6.70
6.84
14.4
6.0
15.0 -1.20
10.76
13.98
-3.1
10.0
30.0
(1)选择合适的坐标统计图表示我国三省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上海、山西两省市的人口增长分别属于哪个人口增长阶段、哪种增长模式?
上海:________________、 ;山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199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0‰,是全国第一个出现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单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表一中的三个国家,_________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现代型”,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人口增长处于加速增长阶段的是_________国,该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图一是“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 2000年,四国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_,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四国中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是___________,人均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____________。
(3)印度和中国相比,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国家是_________,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
(4)一般地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体现____________水平的高低,试简要说明原因。

27、图二表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1分)
(1)图二的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地租最高的是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和④相比,地租是_____点更高一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在四点中选择一点建立仓储式超市,你认为应当选择在哪里?简要说明原因。

(4)分析该城市钢铁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28、根据图三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我国内地某大型铁矿区附近有炼焦煤、石灰石、粘土矿和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资源。该地区附近有河流和铁路干线,周围是盛产小麦、棉花的农业区。
(1)随着大型铁矿的开采,该地将建立焦化厂、钢铁厂、发电厂和水泥厂。请在图三中填出A、B、C、D所代表的工厂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2)该地的主导工业部门是________工业。
(3)下面工厂中,在该地建厂条件较好并与主导工业联系密切的是( )
A.重型机械厂 B.精密仪表厂
C.造船厂 D.纯碱厂
(4)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该地适宜建立的轻工业企业有_______________(说出两个)。
29、图四是“宝山钢铁公司区位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宝钢位于__________河口,所需的富铁矿主要从印度、巴西和___________等国进口,运输方式是_______。所需煤炭来自安徽和山西等地,运输方式有_______、河运和________等。
(2)宝钢淡水资源充足,附近市场广大,产品可通过铁路、水运和_________等运输方式运往______________市和其他广大地区。
(3)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生产与_______之间联系的纽带。
(4)上海港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______ 。

参考答案
期末评价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第1-16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7-24题为双项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答 案 C D B C C B B C
题 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 案 D D A C D C A D
题 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 案 AB AD CD AC BC AC AD B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52分)
25、共12分。
(1)合适正确即可(2分) (2)上海: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型(2分) 山西:增长减缓阶段 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中(2分) (3)上海率先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家庭观念开始变化,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水平较高,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较高和社会生育观念的转变,同时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深入人心,措施落实有效(2分) (4)匈牙利(1分) 尼日利亚(1分) 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高自然增长率(2分)
26、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
(1)德国 日本 (2)日本 日本 (3)印度 中国 (4)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3分)
27、共11分。
(1)③(1分) 位于市中心,多条主街交汇,交通通达度极好(1分) (2)①(1分) ①点尽管离市中心较远,但位于高速公路旁边,交通通达度好,故地租较高;④点离市中心稍近,但交通不便,地租较低(2分) (3)②(1分) 大型超市占地面积大,既要求地租便宜以降低成本,又要方便市民的来往。②点位于市区两主要居民区的中间、主干道的边缘,地租较低,交通也便利,故而最合适(2分) (4)不合理(1分) 我国华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该厂位于居民区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又位于居民区河流的上游,对居民区有污染;同时钢铁厂运输量大,而该厂附近并没有主要交通干线,运输不便(2分)
28、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
(1)发电厂 焦化厂 钢铁厂 水泥厂 (2)钢铁 ⑶AC(2分) ⑷面粉厂、棉纺厂、饮料厂等(1分)
29、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
(1)长江口 澳大利亚 海运 铁路 海运 (2)公路 上海 (3)交通运输 消费 (3)上海本身发达的经济和面积广大、经济繁荣的港口腹地(2分)

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1必修复习资料
1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㈧ 高中地理知识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复的建设的区位因素: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
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㈨ 求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知识结构图

给邮箱我啊!我发给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