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书第二课
㈠ 初一地理第二课地球的公转讲解(追加分)
教学要求
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 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内容点析
1.昼与夜的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严格来讲,太阳是一个点光源,即太阳光是从一点发出的,但是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达到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了。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体表面上,有半个球面可以接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半个球面则为黑夜。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相垂直的大圆圈。
2.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昼夜交替,缘于地球的自转(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时)。直觉告诉人们,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其实,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因此并不感觉地球在运动,相反,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教材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人们看到的太阳的运动,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本部分的活动内容中,设计了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互致问候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畅畅白天要向姨妈道晚安。图1.18说明,纽约此时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昼半球。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转播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就要考虑时间的差别。
4.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角度是不变的,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5.图1.19出现了回归线和极圈,需要了解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为66°34′,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 23°26′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度上,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所以北纬23°26′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正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至23°26′ S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南回归线。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所以,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可见,赤道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是由天文原因形成的。
6.图1.19“地球公转示意”解读。这幅图说明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等。第二,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图中显示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地球所处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处,有一个文字框,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以及北半球相应的季节。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清晰、直观地说明四季变化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字框中出现了“直射”这个词。所谓“直射”,就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为90°。对于等量的太阳光来讲,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角越大,单位面积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气温就越高。如果按照图中给出的时间排一下顺序(3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可以大致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怎样移动的。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在处理四季形成内容时,尽可能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7.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解读。这幅图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第二,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的特征。教材设计了三位生活在不同地带的儿童,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当地的太阳照射情况,比较亲切。在儿童的表述中,出现了“正午”一词。所谓“正午”,就是中午12点钟。就一天而言,正午的太阳升得最高,不同纬度,正午太阳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同的。在有太阳直射的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很高,就像热带地区小朋友说的那样“总是照在头顶上”。第三,我国在五带中的位置。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温带,从气候来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8.“地球的公转”部分的“活动”,第二题是使学生掌握说明一地四季变化的思路。四季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天文因素(如太阳照射情况),也有地理因素(如地形和气候状况)。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天文因素,因为实际季节的划分,是在天文季节基础上的调整。
一般分析季节的变化,主要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入手。本题目中的前两小题,引导学生回忆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来证明夏季是中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的季节;冬季的情况与之相反。第三小题,归纳出分析的思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
教学建议
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和手段。
(1)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本节教学所涉及的现象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借助适当的媒体手段,如实况录相、计算机课件、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3)在电化教学条件尚不完备的地区或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小型地球仪、手电筒等作为辅助学具,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4)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基础,也为了避免与高中学习内容的重复,教科书有意识地对本节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主要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了,有些知识和概念待进入高中阶段再继续学习。
本节新课的导入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法。
(1)有条件的学校,播放或演示“地球运动”的实况录象或课件,请学生观察。
(2)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这两种设计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1.第一个活动设计。
(1)把自转与公转的规律进行对比讲述。
(2)在教学条件不同的学校,教师可以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演示、分小组演示或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来演示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参与演示“地球运动”的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时反馈,及时补学。
(3)教师让学生概括总结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4)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 转
公 转
方 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2.第二个活动设计。
(1)利用光源或地球仪,教师演示或指导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要求学生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要求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或学生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教师或学生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是12个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依季节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5)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讲述: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图上画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让学生计算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并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了解时刻计算“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7)教师让学生总结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并总结、整理板书内容。
3.第三个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①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这个提问的设计,是为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使地表热量发生季节变化而作必要的铺垫,但不能按高中地理学习那样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加深。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2)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教师可以利用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暂填写左面两项内容)
节气和季节(月份)
太阳直射的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的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总结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完成上表中右侧内容的填写。
(4)教师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球的五带图”,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㈡ 初一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一、二节总结
第一节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中国的东面。
1、日本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2、日本的范围(组成)
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及周围的小岛屿
3、面积和人口37.7万平方千米,1.27亿
450N
韩国 日本海
1250E——1450E 太平洋
朝鲜海峡
中国
东海 250N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有什么影响?
纬度位置 → 北温带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位置 → 岛国 气候降水多,有海洋性特点,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对外经济联系
5、日本的象征 富士山 活火山
日本是 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岛国
活动:P19 图7.4,
比较日本与英国跨越的经纬度范围?
哪个国家大?环境复杂程度?
日本跨越的经纬度大 ,日本的国家面积大,
日本 : 377,905平方公里,英国 : 242,910平方公里
日本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多火山、地震。
7、读下图,它是日本哪座著名的山峰?描述其景观
它是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圣岳”),著名的活火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8、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连接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在两板块碰撞、挤压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9、讨论火山带来灾难,能为人类造福?
火山喷发时,大量火山灰降落。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灰分化成为肥沃的土壤;火山岩浆流动形成的各种地貌,成为一大景观;火山口往往形成湖泊;火山分布地区往往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
10、日本多地震,日本人民如何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1)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报准确性。
(2)日本住房: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增加抗震设施。
(3)加强全民抗震教育,增强人民求生能力。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七大秘诀
• 全世界最优质的产品
• 勤俭、节约的国民
• 精英官员
• 批量生产优质产品
• 三人同心
• 以公司为家
• 取长补短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经济特点 经济十分发达,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2、日本工业类型 进口——加工 ——出口
3、读P22 阅读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 1)日本利用世界经济恢复,引进技术发展工业;
• 2)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
• 3)岛国多优良港口的优势,利于海上运输。
•
4、阅读资料、下图和课本P21图7。8,分析日本经济 以什么部门为主?
日本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对外依赖严重,需要大量进口煤、铁矿石等原料
日本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2% 第二产业:37% 第三产业:61%
5、读上图,日本除 木材 之外,经济发展的原料、燃料都需进口;说明矿产资源贫乏。
6、日本工业原料主要来源:
石油— 中东 ,铁矿石— 澳大利亚 、 巴西 ;铜— 智利 、加拿大 ;煤— 中国。
7、读上图,日本工业品主要销售地
美国、西欧、东南亚、中东等地。
8、日本的工业分布和工业区
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地区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9、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出口加工经济→B 太平洋沿岸有利条件→ A工厂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D
→ C 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 工业经济效益高
活动:讨论日本经济发展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解决?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 →降低经济竞争力→受世界经济影响大。
用地用水紧张、工业污染严重、工人工资高 →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高科技工业发展慢。 → 加大国家支持。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
2、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十字路口位置十字:太平洋——印度洋 亚洲——大洋州
4、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 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太平洋与 印度洋的重要 海上通道。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为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主要经济作物: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东南亚是橡胶、油棕、椰子、亚麻的最大产地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山河相间分布,河流上游能源丰富,下游有肥沃的平原。
2、城市沿河分布3、找出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 湄南河、 湄公河、红河
城市名称 附近大河名称 所在国家名称
河内 红河 越南
金边 湄公河 柬埔寨
万象 湄公河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缅甸
四、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是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2、华人: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3、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
第二节 俄罗斯
货币: 卢布
白色: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
蓝色: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
红色: 温带的标志。
(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