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计算部分清单
⑴ 必修一地理资料表
地理必修【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7、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⑵ 地理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和有关的计算方法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3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2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3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略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4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响:(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山岳的形成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高一计算题:1、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取值原则: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2、如果要求时差,不必考虑纬度,只看经度即可。(1)利用两地的经度差计算时间差,经度差1度时间差4分钟(15度差1小时),按时区计算是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个小时。(2)已知某地的时间,求另一地方的时间,主要要判断所求之处位于已知时间的东侧还是西侧,计算法则是向东加时差,向西减时差。(3)计算过程中如果过了180度经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向东过日界线时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时要加一天。</p>
⑶ 求高中必修一所有的地理计算公式(有图解就最好了)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青云花园(38°N)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豪华典雅.小区由西区,东区及环绕区组成.西区分布有住宅楼8栋,每栋楼有20层,约80米高,楼距约60米;东区为一大型花园,设有游泳池及一些娱乐设施;环绕带分布有车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当地人们购买踊跃.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户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并由于协商不好,将其告上法庭.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这些用户冬季室内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开发商百般狡辩,但住户们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及上述材料,你能说一说住户们拿出了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吗
(2)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从考虑让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的角度,你认为住宅楼群应怎样布局为好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在一年中,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时最小.只要在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阳光能够照射到室内,那么在其余的时间里,房间内都会得到太阳光的照射.
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A楼高为M,楼距为N时,B楼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对于青云小区(38°N)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时(冬至日)应为:
α=90°—纬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楼距应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区的楼距实为60米,显然是由于青云花园的楼距太近(或者说楼层太高)造成了低层住宅的光照不好——这就是住户们打赢这场官司的有力证据.
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足够大,可以考虑降低楼层(多盖几幢),拉大楼距的办法;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不允许,则可以采用错落有致的办法来布局.同时,也可以考虑把住宅楼的走向定为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的走向.
15,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6,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7.人口计算公式,与上面第11点呼吸版主有所不同.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8.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9.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0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21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22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4 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 思维力 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抚养人口
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什么是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 106.74.
25.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6.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⑷ 急!!!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所有计算题和图类型归纳
主要是求地方时,地球自公转的线角速度、太阳直射角,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了解洋流!希望可以帮助你!
⑸ 高一地理必修一需要记住哪些计算公式
高一阶段计算公式较少,主要是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实际距离的计算等。
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所有计算题和图类型归纳怎么写
写地球运动复原理其示意图,地球自转制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地球自转的方向就可以了。
⑺ 高一地理必修一需要记住哪些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⑻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所有计算题和图类型归纳
专题一 地球运动原理其示意图的判读
[知识梳理]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方向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周期:
①自传:地球自转一周(360º)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②公转: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速度
①地球自转: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时,两极为零。
②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
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
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
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º26´N)时,
切点B的纬度为66º34´N或66º34´S。
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
70º´N或70º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ºE的地方时。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
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图解)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
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
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
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
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此交点位于最北是夏至,最南为冬至,位于赤道为春秋分。
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
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三、有关地理问题的计算
⑴时间的计算
①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差15度,时间上相差1小时,4分钟相差1度。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②区时:各地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使用的时间。先掌握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原则相同,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注意地方时与区时的相互转换。
③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
④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
⑵日期的计算。
①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
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⑶昼夜长短的记算
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⑷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其中β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0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026’和460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0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0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0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⑸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①利用已知昼长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②利用日照图上晨昏线与当地纬度交点的经度地方时确定。
③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北京当时日出时间,(注意这个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⑹某地区纬度的计算
①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注意首先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和纬度范围(热带范围还是温、寒带范围)
②利用北极星的仰角计算: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北极星与天顶的角距离=900-当地纬度(只能是北半球)。
③利用昼长确定:当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是X小时,而所求地区的夜长也是X小时时,当地纬度即与上述纬度相同,当半球相反。
⑺经度的计算
某地区的经度求算大多采用地方时等时间来确定。
5.日照图的解题内容和步骤
⑴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①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如专题三中例6中图B)。
②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
③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
⑵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
A.地方时12时的经线。
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
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
②直射纬线的确定。
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
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0-相切纬度(北半球昼长长则该直射北半球)。
⑶时间的确定
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为12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为24(0)时。
⑷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①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
②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
⑸太阳高度
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并非正午太阳高度)
②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度(也是正午太阳高度)。
③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④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射点为圆心,以(90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
⑤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⑹昼夜长短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是(900-直射纬度)N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900-直射纬度)S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相反。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南半球相反;直射点向南移相反。
⑺变式图
无论是什么样的变式图,都利用上述方法的中某一种或几种来确定所隐含的要素。抓住关键点,不要被图的变化所迷惑。
[典型例题]
例1.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 小时内才能看到它。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点为极地。回答1—3题
1.图4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0E)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的时间段(北京时间)是
A.18时10分至19时 B.16时10分至17时
C.20时10分至21时 D.21时10分至22时
3.五星连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颗星是
A.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 B.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解析】1.从背景材料的有关信息可知:“3月22日到4月3日”可以推测出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中的极点是北极点,由此可以判断出图中晨昏线中的晨线和昏线。又“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 小时内才能看到它”②点位于昏线附近,③点位于晨线附近,①④两点地方时距日出或日落的时间约在1.5小时左右。
2.要综合运用背景材料中的“3月22日到4月3日”和“日落之后的1 小时内才能看到它”,吐鲁番的日落时间在地方时18时略后,但北京时间比吐鲁番的地方时早2小时4分,所以在吐鲁番观看的时间段在20时略后到21时之间。
3.主要考察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有关知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是可以肉眼观察到的。
【答案】1.B 2.C 3.D
例2.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a=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4~5题。
4.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5.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解析】4. 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题,属中等难度。该组题立意表达如下两种信息:第一,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通过的“基础语言”,即使在“单科试卷”中,使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门课程都强调要学习该学科有用的知识,基础语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将地理现实繁复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选取,制成直观的地理图表并从图表的信息中“还原”为地理现实或实践的能力。该组题目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将数学的基础语言和能力运用于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对时间的换算是否熟练,以及能否真正理解地理实践和地理图表间的关系,并准确把握一组题目中各个小题的相互联系。
5. 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题,属中等难度。该组题立意表达如下两种信息:第一,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通过的“基础语言”,即使在“单科试卷”中,使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门课程都强调要学习该学科有用的知识,基础语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将地理现实繁复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选取,制成直观的地理图表并从图表的信息中“还原”为地理现实或实践的能力。该组题目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将数学的基础语言和能力运用于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对时间的换算是否熟练,以及能否真正理解地理实践和地理图表间的关系,并准确把握一组题目中各个小题的相互联系。
【答案】4. B 5.B
[能力训练]
(2002年上海)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1-3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长 5∶30 9∶09 11∶25 13∶56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起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回答4-5题:
4、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东经8.50)市场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A.东京(东经139.50)B.香港(东经1140)
C.伦敦 D.纽约(西经740)
5、在上述假定的营业时间内,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作业的是:()
A.法兰克福、新加坡(东经1040)、伦敦
B.伦敦、香港、旧金山(西经122.50)
C.伦敦、东京、纽约
D.东京、洛杉矶、纽约
(2003年上海春招)“月有阴晴圆缺”,月相变化引发了人类的种种情感和联想。回答6-7题。
6、中秋佳节赏月,上海地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
A.早晨B.正午C.傍晚D.子夜
7、上海地区,人们可观察的月球升起和下落的状况是()
A.全年东升西落
B.农历上半月东升西落,下半月西升东落
C.全年西升东落
D.春分日至秋分日东升西落,秋分日到春分日西升东落
(2002年广东)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回答8-10题。
8、在下图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6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6区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区时是()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10、该季节能够看到的景色是()
A.长江流域寒梅绽放 B.巴黎盆地小麦黄熟
C.南极中山小终日斜阳 D.赞比西河流域草木葱茏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地球公转至图中所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昼极夜的范围呈扩大趋势
B. 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夹角呈缩小的趋势
C.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直射点向北移动
D. 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12、黄赤交角增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以北范围增大,南极圈以南范围缩小
B.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13、地球从甲处经乙、丙、丁回到甲公转一周(甲、乙、丙、丁之间等距)四段之间用时最少的是( )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右图为某时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水平直线表示纬线,竖直的直线表示经线,读图回答14—15题。
14.此时北京时间是( )
A.12时 B.0时
C.12时16分 D.11时44分
15.M、N两地的经度差( )
A.大于10° B.小于10°
C.等于10° D.可能大于10°,也有可能小于10°
正当美国宇航局为“勇气”号出现的问题一筹莫展时,“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仍按照原计划于太平洋标准时间2004年1月24日晚9时05分(北京时间25日下午1时05分)在火星表面登陆,以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线索。阅读材料,完成16—17题。
16.材料中的“太平洋标准时间”指的是( )
A.太平洋中部的地方时 B.西五区的区时
C.120°W的地方时 D.美国东部共同使用的时间
17.下列四幅图中与太平洋标准时间6月8日15时的情况相吻合的是( )
读图,回答 18—19题。
18.甲地位于( )
A.大西洋 B.非洲大陆
C.印度洋 D.南美大陆
19.已知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伦敦的地方时可能是( )
A.18时 B.16:20
C.13:40 D.14:20
右图是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6月22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20—21小题:
20.从图中可判断出巴黎的经度是( )
A.27°30′W B.27°30′E
C.2°30′W D.2°30′E
21.这一天巴黎的夜长约是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6小时
22.图16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切点,且与经线B相交,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与全球其它地区日期不同的范围,读后回答: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2)武汉某区(114.5°E,30.5°N)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地方时是 时 分。
(3)此时控制武汉的气压中心应为 压,气候特征是 。
23.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此刻“北京时间”为九点整,那么图17中A地经度为 。
(2)若某地的地方时为11点40分,且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66°34′那么该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3)在昼夜平分的纬线上属东半球范围的那一段中,且为昼半球的部分所跨经度为
A.小于90° B.大于90° C.等于90° D.180°
[能力训练答案]
1、D 2、B 3、D 4、D 5、B 6、C 7、A 8、B 9、D 10、B 11、B 12、D 13、A 14、C 15、A 16、C 17、D 18、A 19、B 20、D 21、A 22、(1)20S、60°E (2)39.5° 15时38分 (3)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温和少雨 23、(1)105°W (2)160°E、46°52′N; 160°E、0°(3)A
⑼ 地理必修一的计算问题
1、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专│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属度│
(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取值原则: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
2、如果要求时差,不必考虑纬度,只看经度即可。
(1)利用两地的经度差计算时间差,经度差1度时间差4分钟(15度差1小时),按时区计算是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个小时。
(2)已知某地的时间,求另一地方的时间,主要要判断所求之处位于已知时间的东侧还是西侧,计算法则是向东加时差,向西减时差。
(3)计算过程中如果过了180度经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向东过日界线时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时要加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