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3第三章思维导图高清

地理必修3第三章思维导图高清

发布时间: 2021-02-27 02:02:27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三章和必修二的第二 三 四的思维导图



来自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私以为很赞。
稍后发必修二的图
希望能够帮到您,若满意就给个采纳吧谢谢!

地理必修三亚洲.欧洲西部.美国的思维导图

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169° 39′ 7″W,66° 4′ 45″N),南至丹绒比亚(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跨越经纬度十分广,东西时差达11-13h。西部与欧洲相连,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陆块欧亚大陆。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广义是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
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法),布鲁塞尔(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
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1个州、[1] 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为963万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人口3.1亿,通用英语,是一个移民国家[2] 。
北美原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始向这里移民,英国则后来居上。1773年,英国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独立战争结束后的1788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崛起。19世纪初,美国开始对外扩张,历经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美国国力大增,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霸权超级大国[3] 。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4] ,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新等实力领衔全球。作为超级军事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经费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业之多、科研成果之丰富堪称世界典范。虽然当前面临各种国内外问题,美国还是因其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健康的生活环境、顶尖的教育资源等,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追逐美国梦[3] 。

Ⅲ 求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详细)

实在搞不清楚,你们的地理必修3是那个版本的?我见到的必修三目录是这样的!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问题研究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图例

针对这个,把我的复习资料发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1、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2、特点和优点: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1、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2、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1、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3、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七年级地理思维导图上册: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重点如下:

  •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 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Ⅳ 求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Ⅵ 7年级上册地理思维导图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识点

重点如下:

  •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 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Ⅶ 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在网络文库上有。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思维导图。

Ⅷ 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的思维导图绘图。地理课不听的后果,感谢各位大佬。呜。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网络文库里有很多
我摘了下来,你看看。
希望能帮到你。

Ⅸ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3知识框架

必修3总共5章。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重点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遥感,GPS,GIS)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重点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山西省为例) 重点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重点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各种农业类型 重点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重点
第二节:产业转移(东亚为例) 重点

课本上就只有这么多了,你想要真正学好地理,你要理解,纯粹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建议买一本地理知识小书,方便拿在手上看的,闲来无事,就多翻翻。看地理,学会多联想。祝你学习进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