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笔记
①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③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概括!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组成部分重要性保护重点山地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植被生态保护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③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主要内容
古人有三桩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就是讲话和做文章 ,有名的讲话记录下来,即是语录,从广义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归根结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经国之大事”,是谁也马虎不得的。将文章提到这个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 场险恶而隐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视它的作用,有的更将著书立说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士之患在身灭而名不彰。要想使声名彰明显著,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他人代己立传,一是自 己替自己宣传。自己替自己宣传,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写文章吹嘘自己,一是写彪炳的千秋的文章。前者不易为人承认,牛皮易吹破,做的是无用功;而后者则是所有读书人所梦寐 以求的。所谓名山事业,使多少人为之而献身;今人的著书立说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做学问只要敷衍得过,东抄西摘,七拼八凑,不久便能著作等身,以之夸耀同列,博一个学问广 大 的名声,至于其中的货色是好是坏,谁也不去注意,于是作者便俨然以大学问家自居,顺带的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后,去指导更年轻的人去了。古人将学问、文章当作崇尚的事业,其 执著认真的态度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即如做学问、写文章前的基本功夫——读书学习,也不易 为今人所达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荀子的《劝学》 ,颂扬的是锲而不舍、循序渐进的学风。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读书当作赏心乐事来欣赏,其中滋味,又断非 一般浅人所可知。明代华亭人陈继儒作的《读十六观》,是谈读书的好文章,其中有云:“ 倪文节公云:‘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 声 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 又去:‘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 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读书者当作此观。”虽时移世易,此种心迹,于当今之世,虽不可说绝对没有,但确实远较古代为少。市场经济时代,大家 只求温饱、奔小康,读书作人的事是很少顾及到的了,更谈不到以纯审美的方式去读书、做学问与文章。如上所引诸多古人可谓书痴,做人做到痴,读书读到痴,其卓绝与快乐之处又 岂是常人所意想得到!
④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读书笔记
三 常见的天气系统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锋的形成: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锋面锋线统称为锋。(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 图2.18
2、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定义
降水位置
过境时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主要在锋后
暖气团被迫抬升,可能带来雨雪天气,常带来较强的风。
气压升高
气温降低
天气转晴
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冬季的寒潮,夏季的暴雨。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锋前
暖气团(主动)沿冷气团徐徐爬升,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形成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转晴
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频繁。
3、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中心低气压,气流由四周涡旋流入中心。
反气旋:中心高气压,气流由中心涡旋流到四周。
中心气压
低空气流
中心气流
高空气流
北半球
南半球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辐合
上升
辐散
逆时针
顺时针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辐散
下沉
辐合
顺时针
逆时针
天气晴朗
实例:台风 (热带气旋)
四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全球变暖
1、 全球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氧化碳、甲烷等
2、全球变暖的后果:
a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b 影响农业生产,使中低纬减产,高纬地区粮食产量可能增加。 c 影响水循环
3、应对措施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3、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意义: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二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 洋流:常年比较稳定的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分寒流、暖流
2、 形成因素:盛行风 海陆轮廓 地转偏向力
3、 分布规律:
北半球 中低纬度 顺时针 中高纬度 逆时针
南半球 中低纬度 逆时针 中高纬度 南极环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 影响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
B 影响海洋资源 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C 影响海上航行 顺流省时省力而且安全
D 影响海洋污染 加快进化速度,同时扩大受污染的海域面积。
三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狭义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主体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径流总量:亚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人均径流量 大洋洲最多)
巴西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中国
中国水资源分布状况:三多三少 (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夏秋多冬春少)
4、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A 开源
B 节流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a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
b 表现形式: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整个全球范围内,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c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
a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b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风化侵蚀的地貌: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风力堆积的地貌:新月形沙丘 流水堆积地貌:洪积扇
c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3、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以内力作用为主。
4、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二 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
(1)背斜
向斜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貌
初期地貌
后期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成山
成谷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成谷
成山
(2)典型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
(3)全球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 断块山
(1) 形成
(2) 断层
(3) 典型褶皱山:华山、泰山、庐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 火山
(1) 形成
4、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修建成本、工程难度是影响山区交通运输线路的结构(公路)布局(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形态(迂回前进)
三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A 初期 V型 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下蚀 溯源侵蚀)
B 中期 向两侧侵蚀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C 成熟期 U型 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 形成于山前,由洪积扇形成
河漫滩平原 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有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由于入海口处平缓,海水顶托作用形成
4、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冲积平原 :(有利)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利于农耕、基建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不利 易受洪水威胁
B 聚落选址:平原地区 则丘陵和处之
山区 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2、六大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 各要素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地域分一规律
A 水平地带性a 纬度地带性 以热量为基础
b 经度地带性 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B 垂直地带性 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
⑤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的笔记
全国的教材都不是统一的,你连个版本都不说清楚别人怎么帮你 - -
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笔记整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③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⑦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⑧ 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要教案吗?是湘教版的不?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
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
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
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
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
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
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
,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
落基山脉以东,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
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
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
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请谈
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
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
(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
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活动: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请判断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所种植的小麦种
类。当地有些地方种植冬小麦。
6.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
位置。
(2)玉米带比小麦带位置偏东的原因分析。——需水量的差异。
(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河流分布图予以佐证。
7.美国在此地区,进行“玉米与大豆轮作”生产。
8.小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意义——要求从书中找出。课文P54。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分析造成沙尘暴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牧、过垦导致植被破坏。
2.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有哪些?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略作解释,
“精确农业”留等以后GPS内容中说明)
3.具体了解“处方”农业:
(1)读课文P55,进行活 动题
1 滥用化肥、农药的害处有哪些?——污染土壤、水源、危险人体健康等。
农作物有啥事要开处方?——要施肥和治病。
由谁来开处方?——农技师
处方农业有什么好处?——在书中找出。课文P55
4.进行活动P57第三题。
(1)将下列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其最适宜的解决措施用直线连接起来。
(2)在活动卡壳时,先解释:免耕、休耕、轮作的含义。最好有当地的实例以
佐证。
四.小结活动:学了本课后,请你谈谈美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其中最具现实借鉴
意义的是什么特点。请谈谈你的体会。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机械化、自动化
科技化
政策好
可持续、产品环保等等。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