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一重要公式

地理必修一重要公式

发布时间: 2021-02-25 18:10:53

A. 求高中必修一所有的地理计算公式(有图解就最好了)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青云花园(38°N)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豪华典雅.小区由西区,东区及环绕区组成.西区分布有住宅楼8栋,每栋楼有20层,约80米高,楼距约60米;东区为一大型花园,设有游泳池及一些娱乐设施;环绕带分布有车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当地人们购买踊跃.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户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并由于协商不好,将其告上法庭.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这些用户冬季室内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开发商百般狡辩,但住户们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及上述材料,你能说一说住户们拿出了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吗

(2)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从考虑让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的角度,你认为住宅楼群应怎样布局为好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在一年中,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时最小.只要在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阳光能够照射到室内,那么在其余的时间里,房间内都会得到太阳光的照射.

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A楼高为M,楼距为N时,B楼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对于青云小区(38°N)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时(冬至日)应为:

α=90°—纬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楼距应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区的楼距实为60米,显然是由于青云花园的楼距太近(或者说楼层太高)造成了低层住宅的光照不好——这就是住户们打赢这场官司的有力证据.

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足够大,可以考虑降低楼层(多盖几幢),拉大楼距的办法;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不允许,则可以采用错落有致的办法来布局.同时,也可以考虑把住宅楼的走向定为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的走向.

15,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6,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7.人口计算公式,与上面第11点呼吸版主有所不同.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8.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9.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0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21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22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4 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 思维力 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抚养人口

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什么是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 106.74.

25.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6.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B.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详细解析,要很全面的,就像那些计算的公式和课外老师的知识点全要!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光年,约 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质量占 地月系:
八大行星: 、 、 、 组成 和
、 、 、
总星系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层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 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现于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 方向 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周期 日,长 小时 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时。地球表面除 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
①导致 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时,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又称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 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每年 月初位于近日点, 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向
角速度约为每天 ,近日点时较 ,远日点时较
周期为 ,约为 日 时 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 的变化, 长短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 带、 带、 带、 带
五带 划分界线: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的纬线最大,向 、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 ,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化。夏季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横波(S波):只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约 千米,海洋较 ,约 千地壳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 ;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特征,主要由 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和
结构: 外核 呈 或 状态
内核 呈 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
喷出岩,如 、 、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而形成。
如 、 、 、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
(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3)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 线, 压指向 压) 风向与等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
情况 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为北半球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低压( 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高压( 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的季节移动
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部和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季风
亚洲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 、气压 、天气转晴 冬季的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 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 、气压 、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气压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顺) 台风
反气旋 气压 中心向外
(北顺南逆) 伏旱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状态和 状态的变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就性质来讲属于 。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于 ,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先把第一二章看了吧,最重要 这个行么?

C.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的所有计算公式,和知识点的详细解析。请速回。

先为你提供一个非常有用的,采纳后继续!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 H=90度—专纬度差
其中,属H为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距。纬度差的计算方法是:同减异加。即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处于同一半球,使用减号;处于不同半球使用加号。

D. 地理必修一里怎么计算时差,求公式和简单的例题

我们分两抄步走会容易懂些;另一袭个就是过日界线,所以它们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第二步算日期。举例:计算时间(钟点)是“东加西减”。其实光计算时间(钟点)不难:西加东减。一个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钟点超过24小时了就得加一天,因为这两个是同一个时区回答,在线的西侧是6号:纬度间的距离计算:有两种情况要变更日期。总结。比如:这个很好计算,向东过了这条线就是5号,到西十一区了吧,再向东就到了西十二区,这样,每一度相差大约111公里?加到东十二区是14时对吧:向东加。这句与算时差(钟点)的正好相反,那就在日期是加一天就行了。接着再向东呢,你想的太复杂了。西十区16点……,比如从赤道到北纬10度,我简称它为“东加西减”,一直加。记住(过日界线),过了24小时就是“第二天”这容易理解吧,难在过日界线:记住。明白吧。因为纬度线都是平行线,这就遇到日期问题了。先算时差:北京时间10点;计算日期正好相反,是15点,那么向东每过一个时区就加一小时,不需要什么公式,距离大约为1110公里。 时差的计算还真是要认真学。能记住吗。当你加到西二区时就是24时了,向西减(不管它什么日界线),还是14时?祝你学习进步

E. 地理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和有关的计算方法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3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2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3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略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4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响:(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山岳的形成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高一计算题:1、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取值原则: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2、如果要求时差,不必考虑纬度,只看经度即可。(1)利用两地的经度差计算时间差,经度差1度时间差4分钟(15度差1小时),按时区计算是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个小时。(2)已知某地的时间,求另一地方的时间,主要要判断所求之处位于已知时间的东侧还是西侧,计算法则是向东加时差,向西减时差。(3)计算过程中如果过了180度经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向东过日界线时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时要加一天。</p>

F.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知识通解
一.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
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
(一)时区的划分
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
应用:(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
某地所在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
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7.5°E至7.5°W为零时区;172.5°E至172.5°W为东西十二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序号,推算时区的中央经线和范围的公式
某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度数=该地时区序数×15°
说明:①除零时区处,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和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一条)
②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及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边界。
(二)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而曰期相关1天。
应用: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数
说明:①若所求在已知地的东边,选用“+”,西边选用“—”。
②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数为大的时区序数减去小的时区序数;若两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时区差数则为两地时区序数之和。
③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曰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曰零点。若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所求地已进入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曰期则要加1;或求得的时间为负值,则所求地应该为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曰期则要减去1。
(三)特别的计时方法
1.半区计时法:根据本国所跨经度范围,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印度采用东5.5区。
2.东部时区计时法: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用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
3.统一时间计时法: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为联系的方便,采用一个时间。例如,我国领土从最西端的73°E(东五区)至135°E(东九区)共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采用了“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指的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120°E的地方时,而非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
三.曰界线及曰期变更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曰期也随之更替。为了避免曰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又叫“国际曰期变更线”。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曰界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
在地球上有两条曰期变更线,180°经线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而0点经线则是自然形成的。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或区时,求今曰与昨曰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计算地球上某一曰期的范围,必须确定两条经线: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地方时为今曰0点(或昨曰24点)的经线。“今曰”的范围是指: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向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到180°经线这一段范围,其它经度范围为“昨曰”。公式如下:
今曰占全球比例=东十二区区时÷24
说明:①东十二区的区时可以通过已知地的地方时或区时推导。
②昨曰占全球比例为:1-东十二区区时/24。
若太阳直射180°经线,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时,全球分属两天,今曰与昨曰的地区范围各占二分之一。若太阳直射0°经线,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时,全球各地同属一天。
四.曰出曰落时间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同一纬度的各地昼弧(或夜弧)是等长的,即同纬度的各地昼(夜)长是相等的。昼弧所对应的经度数换算成时间即为昼长(15个经度对应1小时),夜弧所对应的经度数换算时间即为夜长。正午12点把白昼分成相等的上午和下午两半,上午即曰出至正午,下午即正午至曰落。而24点(或0点)也把黑夜分成相等的两半。
应用:已知经纬网光照图,推算某点的曰出曰落时间公式
曰出时间=12-昼长/2 或曰出时间=夜长/2
曰落时间=12+昼长/2 或曰落时间=24-夜长/2
说明:①某点的昼、夜长短,可过这该点作一条纬线,这条纬线被晨昏圈分为两段,在阴影部分的这段是夜弧,另一段则昼弧。
②光照图中任意一点的曰出曰落时刻,就是该点所在纬线与晨线和昏线相交点的时刻,且曰出与曰落时刻之和为24。

G. 高一地理必修一需要记住哪些计算公式

高一阶段计算公式较少,主要是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实际距离的计算等。

H. 求,地理高一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解题方法与公式

http://hi..com/152601314/blog/item/e29492b6cb0c88fd31add1ab.html
看看

I. 高一地理必修一需要记住哪些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