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难点
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森林的开发和保护》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急求!
教学重抄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❷ 地理必修二的重难点有哪些
人口和城市经常一起考试,重点是掌握基础知识,然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熟练阅读图表。
农业工业区位分析是重点。
❸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难点,考点有哪些
必修一特别是洋流也很重要:什么洋流都要记清楚,根据图很好记,可以和北内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容示意图结合起来记忆,风向就是洋流流向,一举两得,还有背斜与向斜,考点:大型渔场形成的成因,两点:1。寒暖流交汇。2。上上补偿流 共形成四大渔场,形成成因特殊的还有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特别是分冬夏季,冬逆夏顺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半球:经度是由零度经线向东西两半球递加,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加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水温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地方时的计算: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所求地方时 (东加西减)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方的的经度时: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某地经度
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和难点
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讲解比较难,有些意义是公转产生,有些是自转产生,有专些是共同影响。这属一节要求是三个课时讲解,每个课时都有重点和难点。高一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讲解时最好多使用图像,比如公转,自转等讲解结合ppt效果会好一点。
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一定要仔细,切不可高估高中生的能力。
❺ 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单元重难点归纳!急求满意即采肯定好评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l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l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l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l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l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l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l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l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l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l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l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l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l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l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l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l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l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l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l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l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l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l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l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l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l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l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l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l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l 春分/秋分:
? 侧视图:
?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 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l 夏至:
? 侧视图:
? 日期:6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 冬至:
? 日期:12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l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l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l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l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l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l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l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l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❻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重难点知识及近年高考例题
详见网络知道
❼ 高二必修二地理重难点知识总结表格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
❽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难点,考点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地理抄在整个高袭中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了绝大部分的理论原理,宇宙中的地球最难,地球上的大气最重要,洋流和地质部分也好重要,高中地理10年教龄一线教师,为你解答。如果有疑问你可以到网络传课找到我的免费课程学习,免费的哦,搜索高一地理,找到地球上的大气精讲
❾ 中学生体能训练方法
重复法: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条件下,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
变换法:采取变化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
持续法:再练习时,在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间歇法:是指根据练习的情况,调整和控制各练习之间的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的效果的方法。
循环法:是指选择若干练习和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在每个作业点完成规定的练习,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综合法:是指重复法、变换法等以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锻炼方法。
注意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方法有很多,重在坚持。
锻炼需要每天坚持下来才会达到健身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正在长身体的时期,平时也要多注意各种营养,每天要荤素搭配,多吃蔬菜跟水果,豆制品类食物也要适当的补充,现在年轻人有熬夜的习惯,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家长们要督促孩子们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