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
Ⅰ 求地理和生物高一必修一的所有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的化合物脂质
有机物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C—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C
H
O核糖动植物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蔗糖植物∕
麦芽糖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植物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功能
脂质脂肪C、H、O∕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C、H、O
(N、P)∕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地理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总结
地理其实很简单,多看图就可以了,一切题目源于课本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示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Ⅳ 高一必修一的地理化学知识总结
第一个单元,生活和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钱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性质的货币 - 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上)。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功能③货币:
4,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造成: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该物质:小于需求的性能: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性能价格下降,纸币升值的。影响;减少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受益的人,但在很长的时间大规模的下降将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这样的经济衰退,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提高,导致弱市场消费,长期的经济发展,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课不断变化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因素的价格: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的供应和需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A,卖方的市场:一种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由卖方的意义。
B,性能: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甚至提高价格,但也可以出售的商品。
②供过于求,价格较低。
A,一个买方市场,是一类由买方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B,性能,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确定的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大宗商品价格的水平,因为它们包含的价值量是不同的。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量越大的商品价值,价值量更高的价格;是体积更小,价格越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确定商品的价值的大小。
①测定震级的因素有: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正常的生产和社会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商品所需的时间。
B,使用的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②价值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多的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大小。
劳动生产率的工人的生产率。劳动率“↑↑劳动卫生产品数量↑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表现,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价值的大小,但可以改变个别劳动时间的改变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图表级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
①价值规律的大小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价值量的基础上的等价交换的实现。
②表现:受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分配),以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生产部门的分配((内部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企业之间,总之,有利于优化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的最优分配)
第三个教训,丰富多彩的消费
1,消费型:
(1:有形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按产品类型划分的。
(2)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租商品的消费。
(3)根据与消费的目的,生活的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数据消费,信息消费的发展和享受消费者生存数据消耗,以满足需求较低的水平,是最基本的消费,信息消费的发展能满足人的发展的要求;享受享受最高水平的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3,消费结构为:
(1),消费结构是指各种消费支出在消费总开支的人的比例。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和变化的方向,其次是生存需要发展的需要,然后享受所需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个人的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消费者的复杂性,人们的心理往往是不同的。
(2)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复杂性的表现: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现实的心理:
6,做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BR /单位,投资和创业
课,生产和经济体制
测试网站:生产和经济体制
(一)生产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
(1)生产决定消费(人食用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但所决定的客观物质生产的情况下)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和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者创造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历史的历史,生产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
测试地点:的需求为:(1)以大力发展生产力,确定的主要的矛盾,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和基本要求。中国是目前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人民日益增长材料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只有发展生产力,以建立坚实的物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以获得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技术基础,缩小赶上,更不是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提高我们国家的立场,在国际
考试中心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主导作用 - 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 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的基本经济特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
( 3)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如下: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主导地位,我们必须要有量的优势,但也注重质量的提高。
②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经济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的能力,那就是体现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控制能力,控制整体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稀缺资源的控制。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测试中心,四个第五课,企业和工人,管理和发展本公司
1,企业的利润。①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国家经济的细胞。
②在中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业务的成功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2)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不善的企业。将
9,企业破产,兼并或破产。是长期亏损,破产和经济现象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破产清算的损失。利于加强破产制度的实施,企业风险意识,鼓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测试地点:劳动和就业
1,的重要性,劳动和就业。(1)劳动工人的精神和肉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性活动的支出。工人为主体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源的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光荣属于工人。
2,中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完全相符①比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大,和相对生产力发展水平低;②在质量的劳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光滑。所有这些,使该国的就业问题是突出的,比任何其他国家都繁重和紧迫,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
④党和政府开始扩大就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3,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的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建立的概念,其自己的工作。基于个人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做什么,这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2)建立有竞争力的就业前景。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来实现自己的就业机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3)建立平等就业的概念。需要适当的作业工人创造社会财富,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脚踏实地,认真的,你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建立多种方式的就业前景。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导致的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如自由职业者,灵活的工作日内,临时就业增加,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这是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选择就业,实现就业。
考试中心六:维护劳动者
3,实践的权利和利益:工人享有的权利,实现劳动者义务为前提。因此,自觉履行的义务工作人员,给予正确的基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中国的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的利益。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投诉,咨询,调解,申请仲裁或向法院需要维护的途径,而不是采取非法的手段来报复。
工人,以提高他们的意识权利和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法定程序权利被侵害时的权利,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为每名工人。
第六课,投资选择
试验基地七: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的含义:一个人属于法律的人民币或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存折或存款证等证书,个人存折或存款证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支付,按照活动的规定,储蓄机构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
2,我们主要的储蓄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社和邮政企业依法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的储蓄存款,同样的目的,但可以赚取利息。利息是的唯一的收入储蓄存款,银行储蓄存款支付补偿,在增值部分的存款利息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主要,到期日和利率水平。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利率x存款期限。在中国,20%的存款利息收入上缴国家的税收。
和储蓄存款分类。目前,我们的储蓄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主要有两大类。作为投资目标,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的存储独立的资金,但带来的好处低流动性不足的定期储蓄,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收入低,银行信贷,储蓄存款更安全,风险较低,但也有存款贬值,通胀风险,时间和通讯存款退出
测试中心八: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试验基地1,根据他们的风险失去了兴趣。他的作品为主体,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确定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实现按劳分配,是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个人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消费品分销。
2,内容和要求:在公共部门的经济,工人劳动社会在社会总产品(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扣除所有必要的规模分配个人消费品,和更多的劳动力多与少,但赚得少。
4,意义:(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根据他的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结束根本上否定了系统的开发在过去几千年来什么都不做,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贫穷和消除两极分化,它反映了劳动者一起工作,社会地位的公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
6,在外面工作分配:分配个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的
测试中心第二效率优先,充分考虑到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是指在输入比较经济活动输出,这表明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节约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一直在寻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②收入分配效率:
收入配送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制,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有利于调动人的伞兵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反,它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分配的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国情。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任务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人口众多,相对贫穷的人均资源,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分配。
2,考虑到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公平更广泛的含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和其他领域。博览会在这里说的是指的公平分配收入。公平的收入分配,主要用于在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这将需要的收入差距,社会成员之间可以不被过大,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的需要。
(2):
收入分配的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
①效率是一个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只有公平的保证。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给工人,以刺激工人的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组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考虑到公平的意义。
(1)反映“效率优先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效率优先,真正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
②考虑公平,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分配的结果促使奋进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分配的结果,促使奋进,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推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的差距;需要落实分配政策,也促进了奉献精神,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倡导的回报社会和先富起来具有丰富的。
③要正确处理公平分配之间的关系,最初的重点,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效率,再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以个人收入和经济活动联系的贡献,充分调动人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参与国家的再分配,它是要加强政府的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关联的非法收入,提高税收通过提高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公平的分配。
第8课
测试网站的国民收入分销,金融,它的作用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影响因素: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限制的主要因素。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功能是能够实现的,而政府财政支出的功能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反映政府的政策。
6 1的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只有三种情况:收到大于支持,有储蓄支持大于关闭亏损;收入和支出是相等的。在
②在国家预算和决算,收入和支出的理想状态是平等的,这表明国家财政筹集的资金已动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支出完全平等的。
③财政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稍有积蓄,超过收入或费用,有轻微的赤字。
④预算赤字今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预算赤字手段依赖于借款住,和
7,金融的作用:
(1)集中力
(2)确保人民的生命
第十课的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试验基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配置资源
1,资源的合理配置:
到①资源的分配有限的资源和人的需求无限,这一矛盾决定。
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社区内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在一个产品的生产资源的增加,将降低资源的其他产品的生产。为了尽量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必须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2,资源的基本手段分配: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配置资源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主要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的变化,安排和调整的市场。
③什么样的商品在市场上销售,扩大生产;昂贵的生产要素,供应,人们会减少这些元素的使用,市场仿佛“看不见的手”,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管理,和配置
①市场配置资源,实现主要是通过价格,供应和需求,竞争和其他市场能在全社会的财产。
4,市场配置资源(信道)和优势。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在转会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益杠杆
②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调动积极性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促进科学的进步和企业管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试验基地,市场秩序
意义的市场规则,和主要内容:
(1)市场规则的法律和法规,行业标准,市场伦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市场上运行。各方面作出具体规定。<BR / (2)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商品的市场准入规则,可以进入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规则。市场,市场交易规则对交易行为的规定。市场交易规则的市场规则的核心。
3,市场交易的原则:
(1)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和信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行为在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
(3)诚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的原则市场交易,以确保有秩序的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规则。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交易活动,做到有章可循,买卖双方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使交易顺利。坚持的交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按照法律操作的市场需求,但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题的意义。
试验基地,市场监管的限制: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不是所有的行业和领域的市场工作,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法律和秩序,消防及其他领域的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火器及弹药的成语危险品,毒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当允许运营商自由经营,会严重危害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公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
2,和市场调节固有的缺点:
(2)(1)市场自发调节。失明(3)滞后。
测试中心,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 ,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及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上的局限性,同时也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指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和意义的手段。
①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规范和控制国家经济。
②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平衡的国际收支。
测试网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2个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Ⅳ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公自转 但是现在考的很少了。
第二章 大气 受热过程是基础,三版圈环流 洋流
第三章 水圈 水循环图权
四章 岩石圈 岩石圈循环 山岳 河流 内外力是基础
五章 地带性非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
纯手打 求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