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三节
㈠ 地理必修一作业本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题目,,公转的不用,不要答案的
您能把题目给出来吗,没有书啊
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和难点
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讲解比较难,有些意义是公转产生,有些是自转产生,有专些是共同影响。这属一节要求是三个课时讲解,每个课时都有重点和难点。高一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讲解时最好多使用图像,比如公转,自转等讲解结合ppt效果会好一点。
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一定要仔细,切不可高估高中生的能力。
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点详细总结。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1、水循环
是指水在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空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移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环节多,循环过程复杂、范围广。如登陆的台风、夏季风;外流河入海等都属于系类型。
3、内陆循环
水循环环节少,水量少,如高山冰雪融化、内流河、湖的水循环。
4、海洋内循环
水汽数量很大,环节少,海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落回海洋。
(二)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意义
1、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水循环的过程就是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的转移过程。
2、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陆地水不断更新;实现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三)水循环和水资源
1、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水是可以循环再生的资源,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自然界规律支配,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循环再生能力有限,如果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也会枯竭。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人口、土地和水资源分布的不协调性,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加剧了水资
源紧张。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地表蒸发影响最大
合理的影响: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植树种草等。
不合理的影响:大面积滥伐森林、排干沼泽、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硬化
地面等。
2、人工增雨
在局部地区实施。规模小,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对大范围内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大。
二、河流的补给
(一)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
1、雨水补给
普遍分布,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雨季形成汛期。许多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
举例说明一些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
3、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补给量与气温高低有关,补给量补给小,夏季形成汛期,冬季常断流。
4、湖泊水补给
江河中下游地区湖泊,有削峰补枯主作用,大型水库也有此作用;山地的湖泊可成为河流的源头。
5、地下水补给
补给量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互补。
(二)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改变河流水量、含沙量
1、破坏植被与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增加(减少),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升降缓慢),洪峰水位高(低)到来早(晚);河流含沙量增大(减小)。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水期水位高、水量大。
2、修水库与围湖造田
使河流水量变化平稳(水位升落明显),减少下游河水的含沙量(加剧下游洪涝灾害)。
3、硬化城市路面与铺设渗水砖
增加(减少)地面径流,不利于(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河流水位陡涨陡落(缓慢变化),造成城市洪水或缺水,加剧(缓解)城市水资源问题。
二、洋流
(一)洋流的形成和分类
1、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2、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大气运动和盛行风向;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
3、洋流的分类
(1)暖流和寒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较多,如信风洋流、西风漂流、季风洋流、绕极环流;补偿流(上升流)在大洋东岸明显;密度流存在于海水盐度、密度不同的海洋之间。
(二)洋流的分布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洋东岸为寒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大洋西岸为寒流(风海流),大洋东岸为暖流。
3、40°S附近海域,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南极附近形成绕极环流(逆时针方向)。
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形成,洋流方向有季节变化。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或西南流,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夏季盛行
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索马里寒流出现,是
强大的上升流)。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在高低纬度间进行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2)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及寒流流经地区易形成海雾,影响海洋交通。
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升温增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55°N——70°N大洋东岸最冷月均温比大洋西岸高16——20℃),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至60°N;摩尔曼斯克港冬季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关系密切;四处特殊地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寒流对大陆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如副热带西海岸沙漠的形成;亚洲东
部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纬度比西欧偏低(50°N——70°N);西风漂流的“风
壁效应”及其本身寒流性质加剧了南极大陆的寒冷。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之处,鱼类食物、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如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沿海有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随洋流运动,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顺风顺水航行节省时间、燃料;逆风逆水航行速度慢,费时间费能源。多
海雾的地区不利于海上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船舶航行安全带
来威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其航空母舰沿西风带接近珍珠港,
没有走信风带,试分析原因。
走西风带航线:航程近,是顺风顺水,上空多云雾,利于隐蔽;西风带风大浪
高,安全性不好。
走信风带航线:风浪小,安全性好;对日本来说航程远,且逆风逆水,速度慢,
易被美国侦查到。
㈣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
非常详细,这个文档为两年前的我省了不少时间。建议楼主先踏踏实实地看一遍课本,买一本配套图册辅助阅读。
㈤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 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 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时区=经度/15° 余数>7.5 为商+1;余数<7.5 为商
区时: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已知区时 时区差 (东加西减)
8、 日界线: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0时日界线),自东向西移动。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往东到达180°经线日界线为今天,往西到180°经线日界线为昨天。在180°经线日界线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
9、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0、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冬至日)到北回归线(夏至日)时,即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则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夏至日)到南回归线(冬至日)时,即直射点一直南移,则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③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90°-直射点纬度~极点)如:太阳直射20°N,则出现极昼范围是(70°N~90°N)出现极夜范围(70°S~90°S)。
昼长的计算:昼长=昼弧度数/15°=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时)*2 夜长=24时-昼长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南北半球两条纬线纬度相同时,某一纬线昼(夜)长等于另一纬线夜(昼)长。
1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且有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2、 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
13、 6月22日(12月22日),北(南)纬 、 、 昼长分别是13时13分、14时 51分、18时29分。
14、 判断日出日落方向: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正西日落。注:极夜地区没有日出日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15、 补充知识点:
①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只有在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某地看到北极星的高度,就是某地的当地纬度。如郁南(111°53′E,23°23′N)看到的北极星高度是23°23′。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每月约移动8 。
③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 ,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 ,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 。
④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⑤自西(东)向东(西)飞行的飞机或航行的轮船,看到的太阳日比原来的短(长)。
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极点地区:在极昼期间,一天内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⑦晨昏线与极昼(夜)圈相切,切点所在经线是0时(12时),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⑧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课本习题
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层,大气层具有保温作用,白天地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晚上大气层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吸收地表面的长波辐射返回给地球表面,使得晚上的时候温度不会太低。
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因接受太阳辐射月球表面温度极高,但是晚上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非常低。月球则因为没有象地球这样的大气,因而,致使它表面的温度昼夜变化剧烈,白天表面温度可达127℃,夜间可降至-183℃。
大气逆辐射:
原理
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同时大气逆辐射也能被地面吸收,这就使地面以长波形式辐射所损耗的热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即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花房中玻璃窗的保暖作用,故常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应为-23℃,左右,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是15℃左右。也就是说,大气花房效应使地表平均温度提高了将近38℃。
2成因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是地面获得热量的重要来源。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这种大气的保温作用使近地表的气温提高了约18℃。月球则因为没有象地球这样的大气,因而,致使它表面的温度昼夜变化剧烈,白天表面温度可达127℃,夜间可降至-183℃。
云量多,空气中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 .就是说射到地面的光线很容易被云层反射回来
空气洁净,云量少,反射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多.地面辐射加强,大气辐射也跟着加强,大气逆辐射也会随之加强.
3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区别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如吸收,反射和散射)
但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相当小的。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这就是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㈦ 高中必修一地理的章节顺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版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㈧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图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求答案!在线等,满意追加!!
㈨ 湘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部分主要陆地自然带里的寒带冻原带是什么意思
冰原带的定义要满足2点:1常年冰盖 地下有永久性冰层。2无植物生长 因为常年在0°一下,植物压根生长不了。苔源带是地下有永久性冰川,但是地上不是常年冰盖。一般生长地衣、苔藓还有一些细小绿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