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

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

发布时间: 2021-01-19 22:31:40

A.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方面

1、看到太阳没动,所以肯定是逆着地球自转在飞行,SO B
2、飞机以赤道自转一半的速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北纬45°。。
3、C

B. 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那几章好难,咋办啊

首先,要明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这个是最基础的。其次,就是要了解公转回和自转所带来的一些现象,如昼答夜更替,四季更替等。这一章死记是没用的,要多做多想,运用你的空间思维去想象,还有记住一些公式。刚开始学这一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困难,先要自己思考一下,看有没有头绪,如果没有就去请教老师或同学。练习时必须的,有深入浅,先做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慢慢掌握,这样后面再复习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难了。
采纳哦

C.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好难,尤其是地球运动那块内容,怎样才能学好请地理大神解答

地球运动的那一章的题目主要是算时间,所以,我给你一些地理时间的计算方法。 一、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三、日界线 日界线简单地说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从本初子午线开始,

D.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中,有关的地球的地图怎么看

通过晨线与赤道抄的交点的经线是6点,通过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而求某一条经线上的时间,需要利用已知经线的已知时刻,加减时间差.而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利用东加西减,东经度大的地方时大,东经度地方时大于西经度地方时.西经度大,地方时反而小.向东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一天.一张地球的图片一般只有一面,看它被几等分.比若被6等分,那每条经线差30度.最后一个问题你是不是问错了.一般题目是已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过你若要求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如北纬30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是70度,90-70=20度,那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就是30度N-20度=10度N.我也刚读高一,很多可能会错..

E.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以及

一,根据昼弧的长度,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就是昼长时间。
二,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12-日出时间)*2。昼长=(日落时间-12)*2

F.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 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 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时区=经度/15° 余数>7.5 为商+1;余数<7.5 为商
区时: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已知区时 时区差 (东加西减)
8、 日界线: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0时日界线),自东向西移动。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往东到达180°经线日界线为今天,往西到180°经线日界线为昨天。在180°经线日界线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
9、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0、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冬至日)到北回归线(夏至日)时,即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则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夏至日)到南回归线(冬至日)时,即直射点一直南移,则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③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90°-直射点纬度~极点)如:太阳直射20°N,则出现极昼范围是(70°N~90°N)出现极夜范围(70°S~90°S)。
昼长的计算:昼长=昼弧度数/15°=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时)*2 夜长=24时-昼长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南北半球两条纬线纬度相同时,某一纬线昼(夜)长等于另一纬线夜(昼)长。
1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且有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2、 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
13、 6月22日(12月22日),北(南)纬 、 、 昼长分别是13时13分、14时 51分、18时29分。
14、 判断日出日落方向: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正西日落。注:极夜地区没有日出日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15、 补充知识点:
①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只有在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某地看到北极星的高度,就是某地的当地纬度。如郁南(111°53′E,23°23′N)看到的北极星高度是23°23′。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每月约移动8 。
③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 ,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 ,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 。
④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⑤自西(东)向东(西)飞行的飞机或航行的轮船,看到的太阳日比原来的短(长)。
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极点地区:在极昼期间,一天内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⑦晨昏线与极昼(夜)圈相切,切点所在经线是0时(12时),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⑧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G.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
非常详细,这个文档为两年前的我省了不少时间。建议楼主先踏踏实实地看一遍课本,买一本配套图册辅助阅读。

H.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听不懂

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许多题不是背一背书就能解答,尤其是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关键还是要容将课本上的概念、原理和过程学明白。其实这一章许多内容实际上就是初中水平的数学几何和物理题,只不过是渗入了地理概念而已,所以将概念弄明白是最主要的。如果说其中的精华,就是课本中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考试内容千变万化,实际上还是书中的基本原理。书中的原理真正学会了,则一通百通。
另外,地球运动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例如经线、纬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弧、夜弧等,都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建议将数学几何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简单说把地理题当成数学几何题来做,可能会更简单一些。千万不要过于依赖背书,关键在理解。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1)方向;2)速度;3)轨道;4)周期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3)昼夜长短变化;4)四季更替;5)五带划分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晨昏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每一个小标题可以记录下来,记下内容,在书上要是在找不到,可以上网查

I.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地方时的计算

简单公式:(1)未知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min(2)未知区时=已知区时+/-时区数差×1h注:若已知地在未知地以东,则减去时差;反之,亦然 望采纳 谢谢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