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
⑴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网络(人教版)
复习提纲(一)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 地图的组成: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a.数字式 b. 文字式 c. 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学会看地图
§2.4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世界的人口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2 世界的人种
人中是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种***:三大人种通婚
§3.3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达到13亿;英语: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世界的宗教:基督教 教堂:高高耸立;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典:《圣经》 伊斯兰教 清真寺:星月照应;分布: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概述:全世界有穆斯林7亿多人;经典:《古兰经》
3
⑵ 初一上册地理(人教版)重点或笔记
上册:
1.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大小的比较。(历史书p9)
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历史书p9)
①通常把平面图上方定为北,下方为南;左为西,右为东。
②有的地图上右指向标,人们根据向标在地图上定方向。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可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什么是图例和注记,识记常用图例。(历史书p9)
图例是用来标注地图上所表现的地物属性的图形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以说明点、线、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杂实体的数字和文字。
4.地球的形状,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P16) 地球是不规则的椭圆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级半径为6357km;半径为6378km。
5.经线、纬线的定义,经度、纬度的表示。(P18)
地球表明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叫弧线叫经线。
纬度是人们给纬线标注的度数。赤道为0º,赤道以北称北纬(以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以S表示),南北良机的纬度为90º。
6.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 本初子午线为0º经线,南回归线为23°26′纬线,北极圈为66°34′纬线。
7.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P18、19)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为界。
8.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意义。(P21、2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日(24小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而白昼和黑夜就不断地更替。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日。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9.昼夜更替以及地方时差异的原因。(P22/24)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因为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向西移动,又在西方没入地平线一下,白天变为黑夜,黑夜又变为白天,循环不息,周而复始。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2小时,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偏东的时区,时区较早。
10.时区的划分,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区时的换算。(P24/25/26)
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º。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就是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所在的0 º经线。
11.日界线的定义,越过日界线时时间的换算方法。(P26) 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的混乱,在经度180º附近划分了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星期日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退一日变为星期六。反之,则要进一日。
12.高、中、低纬的划分,五带的划分以及成因。(P18/32) 习惯上,把南北纬30º之间称为低纬度,南北纬30º~60º之间为中纬度,南北纬60º~90º之间为高纬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带,接受的光热最多,中年高温,是地球上的热带。
在南北极圈内,太阳光照射的高度最小,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分别是地球上的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既没有太阳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分别是地球上的南温带和北温带。
13.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P37) 最外表是薄薄的地壳。(大陆地壳厚些,它的岩石密度小些;海洋地壳薄一些,岩石密度大)中间一层是地幔。地幔的上层接近地壳处,有一层高温高压的软流层。岩浆就是从这里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面的。
地核部分距地面约2900km以下,由一些铁、镍等重金属的物质组成。
14.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图。(P38/40) 陆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组成。(海底地形图见40页)
1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P40)
①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
③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④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⑤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16.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P43/45)
褶皱、断层、火山喷发、地震。 17.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P47/48)
风蚀地貌、海蚀地貌、河口泥沙沉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石的风化。 18.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P49)
围湖造田就会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当洪水来临会造成泛滥;
在陡坡毁林开荒种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19.板块构造学说(P53) 下册: 20.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P1)
海洋水、陆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 21.地球各种水体中,最庞大的水体是?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量的百分之几?淡水储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哪里?(P2/5)
最庞大的水体是海洋水。占全球水体总量的96.5%。
淡水储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天然冰体。 2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各类水循环中,对人类活动意义最大的是哪种水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的是哪种水循环?(P8/9)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通过降水又返回海洋和陆地。(P8水循环示意图)
对人类活动意义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参与海上循环的水体最大。 23.水循环的意义。(P10)
影响天气变化、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再生资源。 24.水资源的概念。(P11) 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等。
25.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P13)
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亚洲东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水资源丰富。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大陆、非洲的大部分、亚洲的中部和西部水资源贫乏。 26.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点。(P15)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东南部近海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水资源较为丰富;西北部内陆降水量稀少,径流量小,水资源较为贫乏。
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具有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的特点。 27.地球上大气圈的作用。(P17)
大气圈防护来自太空的流星对地面的袭击和紫外线的伤害,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氧气和水汽。大气圈使地球上的严寒和酷暑得到调节,使其适宜人类的生存。 28.什么是天气?(P18)
天气是指一地短时间内大气的冷热、干湿、晴阴、风雨等状态及其变化。常用气温、降水、温度、云量、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表述天气状况。 29.风力等级和风向的含义及符号。
(P29风级表。) 30.如何根据云量来判断天空状况?(P31)
天空状况 云量
晴天 全部天空中被云掩盖的部分,总加起来不到2/10
多云 全部天空中日平均云量≯2/10、≤8/10,太阳时隐时现
阴天 全部天空中被云遮盖的部分,总加起来≯8/10
31.卫星云图中各颜色代表的含义。(P34) 在卫星运图中,通常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黄色表示陆地,白色和灰白色表示云层。颜色愈白,云层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32.什么是气候?(P35)
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大气的一般状况。 33.气候特点通常用什么表示?(P35)
气候特点通常用多年观测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如月、年平均气温,月、年平均降水量等)和极端值(如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多降水量、极端最低降水量等)来表示。 34.东部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P36/37)
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而大陆的气温低于海洋,形成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给东部近海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而气压比海洋高,形成从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干冷的冬季风给我国带来了严寒和干燥。 35.月球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P44)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恰好相等,平均周期都是27.5日。所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人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 37.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和主要成员是什么?(P49)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九大行星和围绕它们运动的大大小小的卫星。 38.太阳活动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P48)
太阳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的剧烈活动可能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通讯、磁场等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9.太阳系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什么?(P49)
木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6.月相及其变化。(P45)
随着日、地、月三者之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人们看到月球的相貌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月相。
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或“朔”。随着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凸向西边的半个月球,称为“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人们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阳照亮的一轮圆月,这就是“满月”或“望”。此后,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逐渐转向地球,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人们只能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再往后,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来越少,又回复到“朔”。
40.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哪些没有卫星?(P50)
水星和金星。 41.地球上肉眼看到的行星有哪些?(P50)
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 42.小行星带主要分布在哪里?(P53)
小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可能与地球轨道相近或相交,因而有可能与地球相撞,造成很大的危害。 43.彗星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P53)
彗星是由岩石颗粒、尘埃和冰块组成的“脏雪球”,一般由慧核、慧头和慧尾三个部分构成。 44.什么是流星?(P54)
太阳系中有无数的流星体,当这些流星体与地球大气相撞时,产生摩擦燃烧,便形成耀眼的光迹,叫做流星。 45.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P56)
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天文单位和光年。 46.全天分为的星座数和最重要的星座。(P57)
按照国际天文学会的规定,将整个天空划为88个星座。(重要星座见57页4图) 47.天体系统可以分为哪几级?(P61)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⑶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一)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近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迷:
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易。系辞》
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第一本地理专著《地理学》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熟悉生活环境、确认方向、识别天气、了解风土人情、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地理与农业生产 2、地理兴建工业企业
3、地理与交通、商业网点、区域规划、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等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西伯利亚居民、狂欢节、圣诞节、斗牛、阿拉伯人的服装等。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1、地图制作过程:鸟瞰图形----平面图-----地图(P6)
(学习基础) 2、最早的地图:距今4700多年苏美尔人
3、地图的种类:(P7)
二、地图三要素:
1、方向:
(1)通常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地图:箭头指向北方
(3)有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
(4)室外看地图:面朝北背朝南
(5)确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年轮;树叶疏密;山两侧的潮湿程度
2、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比较:分子为1分母大,比例尺小
(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线段式比例尺的应用
大比例尺 范围小 内容详细
小比例尺 范围大 内容简单
(5)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
(6)学校平面图宜用约1/1000的比例尺
3、图例与注记:(1)图例与注记的区别(P10)
(2)常用图例符号(P10)
4、看地图的顺序:图名——方向——图例——比例尺——图的内容
5、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习之本):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
6、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学习关健):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成因、联系等
7、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重要途径):准备好地图、指南针、笔记本、照相机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
即天圆地方—张衡的“天之包地,犹地之裹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麦哲伦航行的时间和路线:(P15)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海边看船;(2)草原看马;(3)麦哲伦环球航行;(4)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圆弧形阴影;(5)现代探测技术及照片;(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登高望远
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三、 地球仪
1、 几个概念:地球仪;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2、 纬线与经线
概念 起点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纬线 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以赤道为起点 圆圈(除极点外) 半球:不相等
全球: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东西方向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的弧线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 半圆 所有的经线都相等 南北方向
3、经度与纬度
起点度数 最小值与最大值 北纬南纬东经西经 变化规律
纬度 赤道为0° 0°与90° 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从赤道向南向北逐渐增大
经度 本初子午线为0° 0°与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90°N
本初子午线
N 大 180° W E 180°
0° S 赤道
大 0° 大
90°S 大
4、重要的经纬线:
(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
(2)180°经线:只有一条
(3)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5)北纬23.5°与南纬23.5°: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6)北纬66.5°与南纬66.5°:北极圈与南极圈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60°——90°
低 中 高
6、东西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7、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为180°,符号相反。
三、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 海陆分布大势: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71 %/ 29% );
无论怎样把地球分成出两个半球,都是水半球面积大于陆半球面积
二、 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几人概念: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洋;海;海峡;
2、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及印北
3、 洲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4、 绘制海陆轮廓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一、 陆地地形
1、 海拔与相对高度:两者的概念与计算
2、 五种地形的比较
地形类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态
共同点 地表形态
不同点 世界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 亚马孙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青藏高原(高)
巴西高原(大)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岖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系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
3、 世界两大山系:(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 西岸为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弧
(2)横穿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大陆北部的山脉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二、 海底地形
大陆架:坡度缓,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洋中脊:新海洋诞生的地方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海沟: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
三、 学看地形图
1、 地形图的绘制过程: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2、 五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表示图
3、 五种地形类型的表示图
4、 颜色与地形:黄色——陆地,蓝色——水域,绿色——平原,大面积黄色或棕色——高原,长条形黄色或棕色——山脉,众多小块黄色——丘陵
5、 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
6、 坡陡处等高线密集,坡缓处等高线稀疏
7、 如何利用等高线爬山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 地表形态变化: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断缩小
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森林林遗迹;东非大裂谷将形成海洋
二、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和假说内容(P33)
三、 板块构造学说:(P35)1、内容:3点 2、六大板块名称与分布 3、解释了大陆漂移
四、火山和地震: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的人口数量与增长
1、 总数:65亿
2、 增长: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18世纪以后增长迅速。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
3、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
三、 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匀
1、 分布地区: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区
2、 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3、 四大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四、 世界的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
(1)、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各种污染和灾害
(2)、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
2、人口增长过慢所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3、对策与出路: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4、城市人口比重(P43)
5、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人口由城市向农村迁移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一、人种的概念与种类(P45)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二、三大人种的比较和分布
人种 外表特征 分布地区(P45和图3-8)
黄色人种 P45阅读文 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 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区
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总数:2000种
2、联合国六大语言及分布: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语言 分布地区和人数
汉语 中国和东南亚(使用人数最多)12亿
英语 英、美、澳、印、菲等(使用最广)4亿
法语 法国
俄语 俄罗斯
西班牙语 西班牙及南美洲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
二、 世界的宗教
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宗教 发源地 时间 分布 教徒 建筑物及经书
基督教 巴勒斯坦 公元1世纪 欧美及大洋洲 10亿、
多与广 教堂
《圣经》
伊斯兰 教 沙特 公元7世纪 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中国西北部 7亿
穆斯林 清真寺
《古兰经》
佛教 古印度 公元前6世纪 东亚、东南亚
及斯里兰卡 2亿
善男信女 庙宇
《藏经》
第五节 世界的聚落
一、 聚落的形态
1、 聚落的概念与类型:城市和乡村
2、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名称 概念 人口 交通 经济活动 建筑物
城市 P51 多且集中 道路多且宽便利 非农产业如工业服务业等 高且密集
乡村 P52 少且分散 道路少且窄 农业为主 矮且分散
3、 乡村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 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各个阶段的外表景观的变化(P52图)
5、 容易形成聚落的地方:河流的交汇处、入海口;沿河沿湖;铁路或公路的交叉处;平原和山麓地带
6、民居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53)
7、湿热地区——双层结构、屋顶倾斜(坡形屋)、人住上层
寒冷地区——墙厚窗小、双层玻璃
炎热干旱地区——屋顶平(平顶屋)、窗小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文化遗产的类型:
2、保护措施:(P54第二段)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名称 概念 时间 稳定性
天气 一个地区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短 不稳定
气候 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情况。 长 较稳定
二、天气符号: 会识别:台风;沙尘暴;晴天;雨;雪;阴天等
三、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四、天气预报:报气温和降水;中央电视台: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五、天气与气候 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 气温
1、 概念与单位
2、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B同纬度的海陆气温不同
C南半球等温线平直;D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P61)
(2)一月平均气温分布(最冷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最热月)(P62、P63)
(3)最热的地方是非洲大陆;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
3、气温的测定:一日4次;日均温(除以4),月均温(除以月天数),
年均温的计算(除以12)
三、降水
1、降水的条件:三方面:水汽;气温下降;有凝结核
2、降水的类型及区别: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3、降水量的测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计总和)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B沿海地区降水多,
内陆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5、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乞拉朋齐、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6、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1)表示方法: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气温,右侧纵坐标表示降水量
(2)绘制过程:先描点,画光滑的气温曲线,再画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分析方法:A看气温最高月与最低月及其气温值和年温差
B看降水逐月分布情况、季节分配情况、总降水量情况
(4)特殊值:热带:全年T >20度(16度) 亚热带:最冷月T>0度
温带:最冷月T<0度最热月T>16度 寒带:最热月<5度
多雨:月R>100MM 适中:月R=50MM左右 少雨:月R<30MM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球的形状即纬度位置
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变小——气温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比
运动形式 含义 方向 周期 结果及影响 特征
自转 绕地轴转 自西向东 一天或24小时 昼夜交替、各地时间的差异、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公转 绕太阳转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变化、各地获得热量不同、形成五带。 1、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总是保持66。5度夹角2、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变化
二分二至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季节 地理现象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春季 昼夜等长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夏季 昼长夜短、北极极昼南极极夜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秋季 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冬季 昼短夜长、北极极夜南极极昼
3、 地球上的五带 北南温带,北南寒带,热带
(1)名称 (2)分界线 (3)太阳直射情况 (4)极昼极夜现象 (5)获的光热情况
二、海陆分布
物理性质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海洋 吸热慢放热慢 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 近海地区降水多
陆地 吸热快放热快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内陆地区降水少
三、地形地势
1、屏障作用:阴坡气温低湿度大,阳坡气温高湿度小
2、阻挡作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垂直作用: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约降低0。6度,导致高山高原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四、人类活动
1、影响局部气候:缓和与恶化
2、导致气候反常: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旱涝灾害
4、 城市热岛效应:城区和郊区气温和降水不同
五、 洋流影响:暖流经过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经过地区降温降湿。
六、 地球变暖的结果: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加剧,干旱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一、 划分标准:各地气温和降水的组合而形成的气候特征。
二、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总量较少,分旱雨两季 热雨气候两侧,以非洲最典型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总量大,分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和大陆西岸地区,以撒哈拉沙漠最典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及阿根庭澳大利亚等沿海地区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三、亚热带气候类型
三、 温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和附近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中纬度40-60度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夏季温和,降水稍多,冬季寒冷干燥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中部和北部
四、 寒带气候或极地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苔原气候 夏季短暂温和,冬季漫长而严寒,终年降水极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气候 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
五、 高山高原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
六、 学习方法:1、本章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世界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的各三大规律要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一对应分析。2、世界气候类型要用比较法来学习,认真查阅图表:如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的异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异同点;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异同点。3、了解热带雨林气候的功能,热带草原气候的动植物,地中海气候的硬叶林和旅游,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景观差异,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南北极地区的动物,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对称特点。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200个国家和地区
1、面积上: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梵蒂冈
2、人口上:中国、印度、美国、梵蒂冈
3、社会制度上:社:中越朝古;资:美英法
4、地区:格陵兰(丹麦)、百慕大地区
二、分布特点
1、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半球分布:发达国家: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3、大洲分布: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4、南北对话、南南合作、五项原则
三、发展差异
1、发展差异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
2、差异表现: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占世界人口80%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22%的国民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却相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不同。
3、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东南亚国家。
第二节 国际合作
一、 国际间的矛盾和与冲突:
1、 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2、 表现:见课本P92图
二、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世界三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
三、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能说明P42的图
第三节 国际组织
1、意义:重要工具、纽带和桥梁
2、联合国:记5 大常任理事国与总部、了解六大机构。
3、WTO、奥委会、红十字会:记总部所在地,了解宗旨和职能及认别标志。
4、其它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
⑷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人教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考点2:经纬线与经纬度 1、纬线与纬度 ①纬线的定义: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一周的圆圈。 ②纬线的特点: ③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 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等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特点:教材从文字和图像两方面说明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通过饼状图对世界海陆面积进行了比较;通过南、北半球以及柱状统计图说明了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把地球称为“水球”的依据。当然,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就居住在陆地上,将人类的家园称为“地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七大洲:教材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等基本概念入手, 天气预报图 1、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气符号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3、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识点汇总,有天气和气候,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初步具备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1.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三个知识点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能力: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 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力目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及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⑸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⑹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⑺ 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