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优课视频观后感
『壹』 看完视频 观后感怎么写
在上次的年级班会课上我们观看了老师录制的衡水中学的视频,看完了视频之后,我也有了很多的感触和体会,认识到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距,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在视频中我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我们与他们相比真的还差的很远。就比如说他们的课桌吧,有两层抽屉,第一层他们放满了书,第二层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字典,而课桌上就更不用说了,桌面上全是书、各种练习册和厚厚的卷子等。但是我们呢?我们的桌子上每次最多就是一本书、一本练习册和一个笔记本,抽屉里更是什么都没有,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空空如也。这样的学习方式如何与衡水中学的学生比。我还看到了他们所吃的饭,我们都在家里吃着父母精心烹饪的食物,而他们却只有吃米饭、馒头、西红柿鸡蛋,有一点肉吃都很满足了。而且长期的住校生活也让他们远离了父母,他们当然特别想家,要是换了我们能受得了吗?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能坚持下来吗?肯定不能。我们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努力吗?那我们以后在社会中遇到他们,我们是否有能力与他们竞争?我们是他们的对手吗?这一个个问题必然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那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他们的学习精神,现在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享受的。我们应该从学习中的一点一滴做起,逐渐做到和他们一样努力,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和他们去竞争。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我们应该有所改变,应该一点一点的抓起我们的学习,考出一次比一次优秀的成绩,应该重视到学习的重要。那么,从现在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打造出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追问追答
『贰』 地理自己给自己讲课以后的感受
地理优质课听课心得
2013年13日—14日,我有幸聆听了省级优质课。选手们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多人次的指导,水平的确很高,为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导向。从各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深感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导入的多样化,激趣化。
在导入的上,老师可谓是别出心裁,都有独特之处。采用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如科教视频、著名电影的相关环节、趣味动画等等,点出本课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
大多老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非常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如有的老师就将当地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有选手们设计的案例和例子很多涉及到身边的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比如,有位老师讲土地盐碱化,自己亲自在试验田上种植庄稼,拍成视频,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是拉近了地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地里的实用性。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后的讲课活动中至关重要,照本宣科的课越来越得不到认可。新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教材使用的新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教学活动设计合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灵活多样的课堂环节设计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也尽情展示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多老师采用小实验、小制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更直观的感受相关现象的原因。一些选手设计的环节名称更能时尚、醒目,比如郑州的一位老师在讲气候的时候,采用了游园寻宝游戏,让学生轻松闯关,也加深了对各地区气候特点的记忆。如“点点看”“火眼金睛”等环节设计,不仅检测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奠定了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学生主动参与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
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闪光点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风解,激励学生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有独特见解的内光点,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五、课件制作精良、巧妙,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灵活。
每个老师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有的老师在讲地球时,讲到每一个方位时都会能够拉动屏幕上的地球,在造成视觉冲击的同时,更立体清晰的展示了方位。因此课件设计精巧,运用适时且流畅也非常的重要,给人耳目一新的快感。
六、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凸显教学主题。
虽然现代教学手段先进了,但画图仍是地理老师的基本功。准确快速画出地图标出相关方位,增加学生对老师敬佩之情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尤其是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设计的板书既体现了本节课的主题内容,简单的板书寓意深刻、全面、思路清晰透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通过听省地理优质课,我深刻进行了反思:在以后地理教学中,逐步学习以上地理教师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叁』 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观课议课记录
说教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对初中地理上册进行复习。
在初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只涉及了三节内容;
分别是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
足
,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三节内容。要求教师要根据会考的要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
行详细的归纳总结,
明确教学重点,
难点和关键点,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
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中国的地形,
气候,
河流和湖泊后安排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主要
是考虑到地形、
气候、
河流和湖泊是促进和影响自然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
地理环境要素,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
响,
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后期中国的农业,
工业,
交通运输业学习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
前后关联的特
征。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
(
1
)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来的
严重后果以及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
(
2
)对学生进行自然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1
课时教授本单元的内容,一课时安排练习并讲解练习。
『肆』 八年级地理三江源听课心得体会
从三江源的听课学习中,我充分地再一次了解了我国三大河流的发源地的一个概况。
『伍』 《地理中国》观后感 5篇
【一】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二】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
【三】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陆』 关于地理的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
篇一: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制度有历史的规定性,因为这一原因,对历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后,新制度的建立者也并不是从历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终无论何时,习俗、规范、宗教信仰,以及许多其他被继承的制度都制约着行动。这几天想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闲暇之余,得以有机会系统观看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放的大型纪录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看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诸强的兴衰变迁。简要地就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和参考。如有不妥,并请指正。谨致谢忱!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荷兰尽管有其曾经的辉煌,但我总觉得是昙花一现,进入20世纪鲜见有其突出的大国地位,我个人认为仍属“小国”之列,如果替代,可能意大利是比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见,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多以鼎盛时期的辉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够统一。这点或许需要改进和完善!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行为,给被奴役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是一种被奴役的改进;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都曾盛极一时,且从其衰败的历程给其他国家以警示;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经或正在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引领时代的进步,用更时髦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显然,中国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甚至连日本都不如。何故?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成吉思汗时代尽管用无力征服了世界的诸多地方,但毕竟是昙花一现,并未维持多久,就盛极而衰,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明朝(当时GDP比重比现在美国占世界比重还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袭击我沿海地区。清代中后期以来,泱泱中国更只是西方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有种民族的劣根性。“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在大汉王朝时候体现了这一点。《汉武大帝》中,刘彻之前尽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扰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尽管改变了这个现象,但由于连年征战,最终人才凋敝,国库空虚,给大汉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埋下了隐患。此后,绵羊的劣根性更是彰显无遗!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所以我们要做大国,要崛起!
篇二:关于地理中国观后感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篇三: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在舒缓婉转的传统中国音乐中(我只听出其中有一首是《阳关三叠》),伴随着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圣湖、江河湖沼等优美的画面更替,种种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纷纷登场,一个可与赵忠祥为《动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样舒缓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动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幅幅画卷,引人遐思!
原来中国还有这样美的地方!对此,制片者除了惊艳,也指出了人类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但不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积极成效。特别提及,毛主席时代曾号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胜天”,但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中国已回归传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挑战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着神奇的力量,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类有意愿(并付诸行动),自然界总会有办法(恢复)”。这是影片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这与西方媒体通常情况下一味炒作与渲染中国的环境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秘鲁也有很多人或出于无知,或源于偏见,往往追随西方,刻意对中国的问题横加指责。去了中国,才发现大不一样,而惊叹于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平衡各种复杂矛盾与关系的高超艺术。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么多的中国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中国政府不仅要对本国负责,而且作为一个大国要对整个世界负责,面临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有谁能真正肯定地给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有谁敢夸口说放在那些个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
中国有几千年的智慧积淀,有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人通过自身的和-谐发展才能解决得更好。
很高兴《美丽中国》这部片子与我经常向秘鲁朋友宣讲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近代世纪相比,今天我们可说是生逢盛世,怎当不备加努力。挑战和困难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训总结提高,前途无疑是光明的。
篇四: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
篇五:经典人文地理的观后感
《经典人文地理》是一个展现古老传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电视栏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观点,以更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广阔的地区和高端受众讲述云南,直接促进世界对云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将云南以外的经典人文地理纪录片推荐给观众。 带着对人文历史的敬畏,带着对大自然的谦卑,《经典人文地理》为您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是每一个曾经用脚走过大地,用心体验过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学,其中充满了趣味与新知“人文地理”是国际电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与赞誉的电视节目,两套电视节目在全球145个国家通过有线网络等各种渠道播出,成为覆盖全球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频道。 近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采购和播出《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中涉及中国的题材还不到1%。 以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最为丰富的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我们需要自己的《人文地理》电视制作与播出,最应该也最渴望了解中国的正是我们自己。 电视《都市里的戏班子》是一部反映老昆明传统民俗文化的好片子。
整部片子以散文笔调的形式述说着花灯在昆明的鲜活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成分,又有老昆明人熟知的调子,可谓人文经典。就片子而言,有优点,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下面就自己的感觉,少谈优点,多说缺点吧。
整部短片是纪实的,但在编排的情节与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有些仓促,若能娓娓道来,且能大大提高片子的质量,也更有厚重感。
里面缺少经典的花灯唱词、唱调,而这些又是许多昆明人,以及部分云南人所熟悉的,假如在片中出现,会给人以久违了的感觉。这正是吸引观众与让观众有亲情感的最好的手段。
在拍摄演员的日常生活时,有表演的痕迹。由于这些人有表演的天赋,在舞台下,在生活中,当面对镜头时自觉不自觉地表演了起来,因而让自然的生活情节,有了不自然的成分。这是一部好片子所应该避免的东西。
主持人普通话没有特点、个性,缺乏感染力,本来影片最后的解说词精彩、到位,但经他这么一说,显得苍白无力。
本剧一个突出的亮点是音乐配得非常好,舒展、悠扬的轻音乐,加上时髦的歌曲,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并引起共鸣。我们不在乎用什么音乐,古典的、现代的、前卫的,或者是民间的,只要能感染我们,打动我们,只要我们喜欢就是最好的。
『柒』 优质课视频观后感于漪
雨停时,披衣起身,打开门,雨水洗过的空气扑面而来,透着清淡的草木芬芳,深深吸一口,格外清新洁净。
『捌』 写一篇观看《美丽中国》地理记录片作文 观后感一篇(800字以上)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
对于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美丽中国》创作者富有理性与关怀,执著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开启这一项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
《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的人们,表现出中国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淳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个定位是十分准确且适时的,因为在现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国的古典特质已经日渐湮灭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离观赏,有时候真的内心在疑问,这真的是中国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既有同情也有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朝圣路,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洁之土与万物,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还是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澄澈与充实。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这沉重的事实令我不禁生出无限忧心。
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更是留给大众以思考。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看吧,外国人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真正的中国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处,在香格里拉,在楼兰。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舍的村民心中。他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只为那圣洁的天地。。
喜马拉雅的巍峨山峦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众多文明的源头,几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过30年,80%的冰川将不复存在,领略了神圣的恢宏之余更多的是对人类自我糟蹋,导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时候常常面对匪夷所思的镜头就想人家是怎么拍的,为什么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间平稳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变化得经历如何漫长的等待。一部优秀纪录片最为重要的是创作的精神,团队意识,敢于冒险又耐得住寂寞。
《美丽中国》关注了自然与人生存的大命题。更多了种人文关怀,对古老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不断疏离违背了宇宙的规律,纪录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环境的审视。自然不会毁灭,即便人类灭绝,天也照蓝,归根结底,人类毁灭的只是自己。
从香格里拉到丝绸之路,从蒙古草原到喜马拉雅,从大兴安岭到热带海洋,整个系列看下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几千年的人与生物。
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片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