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长江作业答案必修二
Ⅰ 高一地理必修二 试题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网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给你一个网站,在这里你应该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帮到你
Ⅱ 高一地理分层检测卷答案必修二
1.C 2.B 3.C 4.B 5.A 6.B 7.C 8.D 9.B 10.C 11.C 12.B 13.B 14.C 15.B 16.B 17.B
18.(1)横波 纵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3)纵波和横波的速度明显加快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4)地幔 外核 内核(5)液态 固态(6)软流 软流 地壳 上地幔顶部
19、(1)地面温度太高 (2)物理性质、对流层、平流层 (3)温度 (4)平流、增加(迅速上升)、臭氧 (5)对流、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6)对流、平流层、对流层
Ⅲ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作业本(必修2 湘教版)第一、二章答案
联系我吧,图片还有2张呢。可以发到你邮箱。
Ⅳ 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课堂导学案答案
http://wenku..com/link?url=g5NIxPBAf-HVg3d1BboY-_
~如果帮助了你,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内意回答】按钮容
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活动题参考答案 急!!!
辛劳成果,望采纳+酬赏,谢谢。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动题答案:第一单元
活动(第3页)
1、 第一年人口增加4000人。10年后,总人口数约为200000×(1+2%)10=243799人,一年人口增加4145人(243799*1.7%)。
2、 人口增长数量受人的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学的共同影响。例如,我国目前肃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呈下降趋势,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依然相当庞大(超过1000万)。
活动(第7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第二节
活动(第9页)
1、
2、
活动(第11页)
1、 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较优越;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密度低;经济发达、个人需求等。
2、 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站长、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新资源地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
3、 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有大量新兴工业和新资源而成为“阳光地带”,吸引了大批移民。
第三节
活动(第14页)
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相对资源数量有限。
资源的利用水平开发技术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重了我国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基数巨大(2008年达13.4亿),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超过1000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动题答案:第二单元
活动(第21页)
1、 ①商业中心记者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香港的中心地带。商业区的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②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是相离的。
③略。
2、 略。
活动(第24页)
方案二较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容易产生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变,条件差;职工在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在与工业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给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第二节
活动(第25页)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寻求的服务功能 (1) (2) (3)
依据表2.1,可以知道枣强镇非农人口有11万人,为小镇,他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近,前往该地的频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万人,为中等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级别提高,多是人们生活所需的耐用品、较高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前往该地的频率较少;石家庄市人口有231万人,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丰富、级别较高,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远,前往该地的频率更少。
活动(第30页)略。
第三节
活动(34页)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
初级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
活动(第35页)
1、 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 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 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 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 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在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活动(第37页)
1、 略
2、 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改变。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医疗和教育压力大等问题。
3、 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
活动(第38页)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点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动题答案:第三单元
活动(第43页)
1、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 江西的千烟洲是丘陵山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丘陵上去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鱼业。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 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受益是逐渐递增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要因素。
(活动(第44页)
1、(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端产品为主。
2、略。
活动(第46页)
1、 略。
2、
自然 气候温湿、土地肥沃
社会 小麦—牧羊区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鼓励政策、交通便利
经济 耕作业以实现商业化
科技 机械化水平很高
3、 略。
第二节
活动(第48页)略
赌徒思考(第49页)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机械化水平高
产量高 生产率高 地广人稀
商品率高 粮食需求少 生活习惯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活动(第50页)
1、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 自给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 商品农业 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第三节
活动(第52页)
1、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 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 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活动(第52-53页)
1、 西欧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2、 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3、 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相比,西欧的乳畜业接近市场。气候条件不同,草场质量不同欧洲以奶牛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则以肉牛为主。后者远离市场,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动题答案:第四单元
活动(第60页)
1、 鞍钢选择近动力和原料产地,对自然因素依赖大;宝钢接近消费市场,受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大。
2、 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使得原料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国外廉价的原料,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3、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了提高 对懂了和原料地依赖减弱,缩短了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距离,区位选择更灵活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工业集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素质要求提高
工业生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对市场依赖加强
第二节
活动(第63页)
1、 惠州影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2、 可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也能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3、 距离递减规律,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组装厂越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所占比例越高。
第三节
活动(第67页)
1、 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与铁矿石地距离近,便捷的水陆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2、 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 煤炭开采成本增加,新的能源替代品的出现,煤炭作为能源的地位下降。
(2) 世界性钢铁过剩。
(3) 新科技革命的冲击。
(4)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加剧。
(5) 产业结构单一。
3、(1)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资源条件是辽中南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两个重工业区煤炭资源、交通、市场条件都很优越,但是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
活动(第70页)
1、 相同之处: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2、 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意大利工业小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大企业集团;而温州虽是生产同种产品,但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
意大利新工业区: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温州乡镇企业: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海运条件便利;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等。
3、 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活动(第72页)
1、 相同点:两个工业区都是在第二世界大战后,在交通便利、没有传统工业区优势的地区,形成的工业地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不同点列表如下:
对比项目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为主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低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区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技术条件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直射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大力支持
2、(1)与美国“硅谷”相同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也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不同的是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2)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优势是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堵,用地紧张、地价高;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品很少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动题答案:第六单元
活动(第92页)
1、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方式发生着变化。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囊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质变差等。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起什么作业,目前未知。
2、 (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问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张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羊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活动(第97页)
1、 略。
2、 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致灭绝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3、 (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课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正确。
(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额发展的目的。
第二节
活动(第100页)
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支力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活动(第104页)
图6.16所举的个人行为对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有: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不随地乱扔废弃物,随手将废弃物分类放置;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用水;重复、多次用水;夏季减少空调的使用,提高空调温度的设置等。
Ⅵ 假日巧练必修二地理答案
答案链接:网页链接
Ⅶ 高中地理必修二世纪金榜答案
自己好好做做吧,世纪金榜难度不大,查查课本和地图,一方面独立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也熟悉了课本和地图。
加油,祝你学习进步!
Ⅷ 高中地理必修二长江作业有新华书店有卖的吗
一般新华书店什么的都有卖的,实在不行淘宝也有
Ⅸ 地理必修二
一、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特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2、人口迁移
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原始社会 追逐生活资料
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具体表现
政治原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经济原因 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举例:“我国80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20世纪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大人口流动——“民工流”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是一个理想值。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4、城市空间结构
⑴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城市功能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⑵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① 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② 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图2-3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读上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③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
5、城市服务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⑵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
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6、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
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①土地被占,耕地减少②地面下沉,水质恶化③环境污染④就业困难,秩序混乱⑤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 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
地域文化 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
与城市 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 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
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
地域文化与人口: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亚洲季风区(图2-2)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图2-3)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图2-4)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图2-5)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热带迁移
农业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 气候极湿热;
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2-11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杆 B.牧草 C.羊粪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
2、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
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
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
举例: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
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2-6)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图2-6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从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角度考虑,请将下列工厂的代号填在图2-12中相应的空格中:
①皮革厂 ②火力发电厂 ③化工厂 ④印染厂 ⑤造纸厂 ⑥炼油厂 ⑦钢铁厂 ⑧电镀厂 ⑨酿造厂 ⑩水泥厂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著名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图2-8)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图2-7)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特点: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水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区内有发达的水陆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4、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
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
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