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必修三试卷讲评课地理

必修三试卷讲评课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3-13 14:25:30

1. 地理必修三总结

接着: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 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附表在后)

区域比较的方法
大项 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7.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总体认识:
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 农业投入 农业技术 经营方式 农产品商品率 农民收入 增收措施 农业生态
传统农业 中国农业大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 低。
劳动密集 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 粗放 低 低 扩大生产规模(垦荒、扩大载畜量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
现代农业 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集中生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高。
资金技术密集 生物技术、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 高 高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良品种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能源消耗大(农业污染较重)
问题总结:
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评价通常要从上表所列诸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最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展开分析或论述。生态恶化区的农业发展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有关理论分析阐述。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项目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条目作答。
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⑵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⑶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
1、存在的问题:
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
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思路:
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⑵“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
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 组成: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 遥感技术(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 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
1、 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 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
三维视图、多媒体)。
3、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
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四、 数字地球
1、 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
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
的综合应用。
2、 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
3、 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
4、 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5、 应用:使人类拥有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
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2. 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及试卷讲评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114-01
摘要: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结性复习结合起来。试卷讲评课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试卷,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构建知识网络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地理学科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已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也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们地理教研组通过多次讨论逐步形成共识:即复习课首先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讲练结合,注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下面我就从如何上好高中地理复习课的角度,结合大家的观点,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
地理复习课课时一般都比较少,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重现全部的知识点,教师应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必要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温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已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的难点几乎都集中在高一地理的前两个章节,即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部分。这一部分如果老师在书上划出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背书,或许分数也不低,甚至会比较高,但学生今后学习地理学科的困难将会增大。所以地理复习课应注意突破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利用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复习课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方法。
因为地理学科在初中的会考近年来一直是开卷考试,上了高中学生依然不够重视。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学生,考试肯定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对于目前的高考模式而言,选修地理的只是学生中为数极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复习课,在保护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与高考接轨,吊起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地理学科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复习课要经常性的不间断的进行
复习课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期中、期末前才有复习课,而要注意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结性复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1.任课老师拿到试卷后,首先自己在做题目的过程中,估计出所教班级学生每题的正确率;
2.结合命题老师给出的答案进行讨论;分析出命题老师的命题思路;
3.进行试批改,把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收集、分析;
4.在批改过程中,每位老师将学生的不同的错误答案进行收集,在阅卷后进行交流。分析出共同点,为试卷讲评打好基础。
5.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老师进行换位思考,即找出学生可能的思维误区。
以上工作主要在阅卷过程中完成。
试卷拆封后,老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试卷。在几年前和孙主任同轨教学时学到了一个很实用的方法,现在大家都在用,即将学生答卷上每个答案用表格进行统计,得出每题的正确率,然后和原先的估计值对比,通过分析,找出自己讲课、复习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试卷讲评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
在实际讲评操作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在本次高一试卷讲评中,有一位同学在一个选择题的思维上进入误区,这道题的意思是:人造卫星在太空可以及时、迅速的收集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原因是利用了什么。在所给答案中,最贴近的答案是利用了高位置的空间资源。但学生认为另一个答案太阳能资源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太阳能卫星什么也干不了。当然这不是命题老师的思路,也不是本题的命题要点。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儿子,问第一个学生时不敢回答,问第二个学生时,答案当然是先有父亲,而我追问了一句,没有儿子,他怎么会成为父亲,谁又会承认他是父亲,但能不能说先有儿子后有父亲。而回到这一题讨论时学生也就没再争论。
五、试卷评价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情感激励原则。
1.欣赏性。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应大加推崇。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等。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其内在的更大潜能。讲题时可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用投影表示于课堂,也可由学生上台讲解。讲评后可将特别优秀的答卷加上点评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效仿、借鉴。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要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
调查结果发现“对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师把问题摆出来,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而获得解决好。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因此,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板演,或设计为理解题意的小实验让学生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与试卷讲评课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它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试卷讲评课教学,应充分发挥试卷讲评课教学的激励、诊断、强化、示范功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致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互动,才能提高教学的实际功效,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评价与提高,从而提高复习与讲评的课堂质量。

3. 如何讲地理试卷分析课

地理还是偏文科的学科,应该主要以知识点为主,而解题方法并没有很强的技巧性。所以分析地理试卷主要是将试卷中的题目与课本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知识点作为重点让学生牢记!

4. 地理必修三哪个课题适合讲观摩课

如果是人教版除了地理信息技术一节,必修三总体来说其他内容都适合讲观摩课。我的建议是选择一节你自己相对熟悉的,擅长的,然后多试讲几次,做到心中有数,就没问题了!

5. 高中地理教学中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哪些

我们老师是问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说出我们自己的思路,然后老师挑出其中的错误这样

6. 高三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试卷讲评课,对纠正错误、巩固双基、规范解题、孰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意义。如果教师不注意技巧,只是在课堂上逐题讲评,就题讲题,板演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结果会导致一堂课下来忙忙碌碌,结果事倍功半,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试卷讲评课呢?
一、讲评课的准备工作
1、答题实际的调查,做好答题各项数据的分析统计。要统计记录各题的对错数字,错误的类型、性质和原因,同一道题有哪些不同的解法,从而确定讲评的内容和重点,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防止讲评时对所有题目一律平均用力,不分主次的偏向,对重点、难点内容应下大功夫进行讲解。
2、对题目中的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归类,安排好讲评题目的顺序。确定哪些题目按章节的纵向顺序讲评,哪些从横向的角度,哪些从题型角度归类讲评。如果只按试题本身顺序讲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分散的、孤立的和零乱的,不利于学生通过讲评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3、应讲解题目的各种正确解法,保证讲评的科学性。要备好各种不同解法的思路、步骤和基本过程,明确这些解法的特点和优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注意解题的规范,针对学生的疑难备好突破难点的讲解方法,力求做到讲评时在科学性上不出任何错误。
4、注意对解题方法的指导、能力及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体现素质全面培养的目标。在备题目的解答的同时,必须考虑通过讲评,学习哪些科学方法,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并决定具体的目标,使学生通过讲评,得到全面的提高。要求学生在改错后把试卷重新交来,并且要求学生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反思、总结。学生在重新交来的试卷中,除认真改错外,还附有不少的自我批评的语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反思。这种认真的分析、反思、总结方法,将反过来促进他们今后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
二、讲评课中的常见问题
1、开始上课就批评学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讲评课上成公布答案课或是简单的改错课。
3、教学方式呆板,就题讲解,平铺直叙。
4、从上课到下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无学生的积极活动。
5、不做错题统计分析,逐题讲解,重点不突出。
三、讲评课讲评什么
1、讲评典型错误与错因
讲评课要有选择、有所侧重。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教师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都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评讲时,也可抽部分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暴露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及时弥补。
2、讲评审题和解题思路
怎样指导学生审题呢?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该题是怎么考的,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以及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有没有最佳解题途径等等。其次,要学会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挖出隐含条件,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排除干扰因素,审准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注意语言表述要准确,力求用学科术语、概念、知识原理等知识性语言组织好答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3、讲方法与技巧
教师要在题型分类,错误归类的基础上,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如选择题中的直选法、排除法等,简答题中的抓审题、关键字词、挖掘隐含条件、筛选信息、准确表述等方法,讲评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此类技巧,日积月累就能达到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的目的。对于一些题目,还可采取提示方法、思路,再给学生一个解题的机会,进而主动寻求答案。
4、讲评发散思维和变化
讲评中不能就题论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提问。高考每年所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而试题不同,命题人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题设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以能力立意”,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其实,高考试题并不神秘,不少题型都是常见的,但很多试题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只是因为变换情境,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的定势等造成失分。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显得尤为关键。所以典型题目按原题讲完之后,教师还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小结与反思,即对某些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原题的结论进行衍生和扩展,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也可把习题的因果关系倒置(如实验设计题目);还可把几个题目、几个过程进行组合等等。这种训练立足于基础,不刻意求难,注重渐进性、合理性,学生感到别开生面,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思维就会拓展开阔起来。
5、讲规律
对于同类问题,解决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此深入研究,抓住本质,找出共同规律。
四、讲评课怎么讲
(一)方式的选择
1、归类评讲:难度比较大的试题采取归类评讲,把试题分成若干类,归纳起来讲,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专门强化重要知识点的,专门启发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专门教训粗心大意学生的,专门诱惑思维定势的。这样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讲评不至于枯燥乏味。
2、重点评讲:对于试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试题,可重点讲。主要突出方法和技巧、规范和规律、严密性和科学性。
3、学生评讲:对于试题中的个别题目,特别是因思维定势和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由学生自己来评讲,允许台下学生提问、反驳,进行辩论和讨论,加深理解。
(二)策略的选择
1、讲评要注意鼓励学生
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应大加推崇。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等。讲解时可以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利用投影展示于课堂,也可由学生讲解,讲评后可将优秀试卷加上点评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效仿借鉴。
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去寻找原因,鼓励其克服困难,奋勇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要让他们也在赞扬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提出其合理的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增强其成功感。
2、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要注意启发学生
讲评课教师应重在解题思路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或引导学生回忆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挖掘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或探寻题中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现已有的学科知识。切忌满堂灌输式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简单肤浅,要针对重点知识精心设疑、点拨、耐心启发,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时空,让学生领悟深、领悟透。
4、找相关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解题时,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查漏补缺,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结构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综合运用及解题能力的提高。
5、要注意分析归类
教师在讲评课时不能只按题号的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知识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具体可按3种方式归类:
(1)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知识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
(2)按题型归类:就是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同一类型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
(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a.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b.审题时对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c.思维定势的负迁移等。
以上三种方法不能彼此孤立的进行,要善于交叉渗透。
6、加强变式或延伸性练习
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试题情景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哪些能力?
(2)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怎么考的?
(3)这一类试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
(4)通过此题的难度,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试题是高考中的难题,什么样的试题是高考中的中等和容易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然后才是试题的答案。
(5)最后是要进行“变式训练”,可将原题中的情景、已知条件、设问等进行改动;或改变命题条件,或将题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等。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五、讲评课后该做什么?
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
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针对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矫正成果。
每次试卷讲评后老师还要做有心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消化讲评内容。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求他们课后及时花时间加以消化和巩固,若还有不理解的就到老师处问;二是随机抽部分学生到老师处把错题再做一遍,以检验他们自己消化和巩固的程度;三是在以后的测试中,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错误的题目,变换方式,增加复现率,以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
课后个别辅导。多数情况下,课堂上师生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这就需要课后老师与学生个别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有效进行这样的个别辅导,首先取决于老师在批改试卷和对试卷统计分析时是否注意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了记录。其次,要求老师能够与学生真诚平等对话而不是训斥,才能理解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再次,在个别辅导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不要忘了对学生的欣赏,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总之,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切实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双基,全面提升学习能力。我相信,只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把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试卷讲评课一定会成功,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完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7. 怎样上好地理试卷评讲课

英盛观察认为试卷评讲课是各科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其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提高。上好高中地理复习阶段的试卷评讲课,对进一步巩固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同时,通过试卷评讲课,师生共同进行自我评价,而且还能够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试卷讲评前要有准备,讲授新课要备课,试卷讲评课同样要认真备课。应把试题逐一分析、分类,按知识点归类或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对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一是选择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三是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来进行讲评。不仅要备好试题内容,还要备好学生情况。讲评前我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试题考查了哪些地理能力,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讲评前对学生的答题情况也进行了认真诊断,弄清哪些题错得多,错在哪里,找出错误的症结,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把握学生答题情况,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剖析。

如何进行“评”?“评”就是师生通过对试卷卷面情况的分析,共同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目的是为了达到教与学的信息沟通和教学过程的调整,通过对试卷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考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知道所答试卷是应用哪些教学知识,根据什么思想和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讲评过程要始终抓住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把出错的根源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探索准确答题的路子,阐明规律、理清思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以促进教学的统一与完善。

1、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不能只评得分多少,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答卷中热病站总结,找出得失原因。

2、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应该先让学生明确试卷中有哪些主要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了解自己对哪些知识点是已经掌握了的,对哪些知识点还没有真正的掌握,以便今后加强对自己知识薄弱点的复习与巩固。

3、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应该认真研究、挖掘试题中的智能考查,并以次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解题思路中领悟出自己解题思路中的得失之处,以便今后注意和加强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强应变能力。

4、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做题卷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如何进行“讲”?教师对试卷的分析讲解,不能单纯的向学生提供参考答案,或是简单的讲述解题的思路,在评试卷的过程中也应充分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在对试卷的讲解与分析中,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系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适当变化。根据试题所含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变化。例如,关于黄赤夹角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的考查,讲解时可提出“如果黄赤夹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又将如何变化?”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不仅何以加深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又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2、引伸拓宽。就是将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引伸,适当发挥。讲评时应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问的广泛联系,尽可能通过试题拓展使地理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可以这样问学生:“这道题假设这样改一下怎么做?”“由这点你还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个知识点。”“从这里你可以联系到我们生活中的事例吗?”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把题目的知识进行发散,迁移到其他知识点上去,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关于地中海气候的考查,讲解时可提出“如果地中海地区温和湿润时,我国受什么气团控制?昼夜长短状况怎样?美国洛杉矶和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又如何?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差别”等问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思考练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复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3、联系实际。就是指把试题中所含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根据试题中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显示生活中的某些地理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或解释。例如,关于天气系统的考查,讲解时可提出“冬季当寒潮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我们当地的天气会如何变化?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等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练习中巩固锋面天气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知识比较。就是在讲解试题时,将同类地理事物或相似地理知识进行比较。例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进行比较;德国鲁尔工业区与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进行比较;等值线图中的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进行比较。也就是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边比较边讲解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各知识间的联系与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知识深化。指的是教师在讲解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其能力水平,结合地理高考命题的新特点、新趋势等,适当增加知识量或适当增加知识难度,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再进行设问,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达到知识深化的目的。例如: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之一的“水利工程量大”这个问题,“大”的原因是什么?(水旱灾害多)为什么水旱灾害多?(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为什么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