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重点
㈠ 初二上地理复习提纲的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 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3、 我国各民族总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藏族---西藏自治区,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高山族—台湾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1、 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3、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 第一级阶梯:>4000米,高原、盆地;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500米,平原、丘陵;
5、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影响:
(1)、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
(2)、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潮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能。
6、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7、我国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最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秦岭;最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南北走向:横断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8、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青藏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多梯田。
9、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一般把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
10、 山区的优点: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中草药和动植物资源丰富;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山区的缺点: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易耕种。
11、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所以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冬季风 夏季风 来源 蒙古
西伯利亚 太平洋
印度洋 风向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性质
影响 寒冷干燥 高温多雨 1、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因素,而冬季风则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
2、 1月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0C,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0C。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4)、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3、 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52.3C).
4、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5、 夏季,中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6、 中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49.6C).
7、 我国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
8、 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9、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0、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4类干湿地区。
11、东部—耕作业;西北—畜牧业;北方—旱地农业;南方—水田农业。
12、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
14、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是雨热同期,但是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霜冻、水旱灾害等。 1、 内流河:没有流向海洋→内流区(1/3);河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外流河:流向海洋→外流区(2/3);河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2、 长江—我国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
黄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京杭运河—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
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到北冰洋的河流;
黑龙江—冰期最长;
珠江---汛期最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青海湖—最大咸水湖;
鄱阳湖---最大淡水湖。
3、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注入渤海。
4、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
5、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桃花峪。
6、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7、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造林、种草、绿化大地)。
9、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10、长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是湖口。
11、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12、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1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多的原因是:
(1)、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沛,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
(2)、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14、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2、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3、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有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最大的原始森林。西南林区—树种最多。东南林区—人工林区。
4、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5、土地利用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占2.5%
2、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4、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是兴建水库;
5、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6、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7、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
2、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4、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5、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和水路运送。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3、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4、粮食作物--南稻北麦 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棉花生产—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产棉区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1年1熟或2年3熟 小麦、棉花、花生、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1年2-3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5、 我国四大牧区的比较 内蒙古牧区 新疆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优良畜种 三河马、三河牛 细毛羊 牦牛 牦牛 6、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
(1)、京广、京沪、哈大----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黄河流域----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3、辽中南—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为主。
㈡ 七年级地理思维导图上册: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重点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 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㈢ 7年级上册地理思维导图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识点
重点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 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㈣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23页综合题答案
我认为自己做最好
㈤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39页和40页活动答案
1.夏季普遍高温水热条件配合使农作物旺盛期内充足热量水
2建筑:南;尖顶屋;北:四合院平顶屋;
3强:洪灾
弱: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