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考卷
㈠ 跪求!!!!!!!!急急急 救命啊 有答案再加100分!!!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册试吧大考卷第一章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分)
(2011·济南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该地着名旅游景点“双龙戏珠”的最佳观赏时段为9月20日至24日,最佳观赏位置在甲处。在此期间太阳下山时,可见其徐徐从鞍部落下,形成“双龙戏珠”的地理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山脉与图中所示山地走向一致的是()
A.长白山脉B.祁连山
C.横断山脉 D.秦岭
解析:9月20日至24日,太阳基本上从正西方向落下,“双龙戏珠”景观的最佳观赏位置在甲处,故该山地为南北走向,与横断山脉走向一致。
答案:C
2.国外游客在该地(112°E)观赏“双龙戏珠”时,给远在家乡吃午饭的朋友打电话,他的家乡最可能在()
A.孟加拉国达卡(90°E)B.奥地利维也纳(16°E)
C.美国新奥尔良(90°W)D.巴西玛瑙斯(60°W)
解析:“双龙戏珠”发生在该地(112°E)地方时18时左右,而此时国外游客的家乡朋友正在吃午饭,即当地的地方时比该地迟6个小时左右,故国外游客的家乡可能在位于16°E附近的奥地利维也纳。
答案:B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M、N、P三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表示夏至日情况的一组是()
A.M1、N1B.M2、N2
C.M1、P2D.N1、P2
4.关于三地自转线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P点最大B.M点最大
C.N点最大D.无法判读
解析:第3题,在我国夏至时,昼长都大于夜长,因而M1、N1、P1表示的为夏至日。第4题,根据M、N、P三地昼长的变化幅度(变化幅度越小纬度越低),结合二至日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出M点的纬度最低,因而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3.A4.B
(2011·烟台模拟)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A.冲积平原B.河谷平原
C.流域D.低地
6.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D.流水作用
7.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A.分水岭B.山脊
C.刃脊D.等高线
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所有计算题和图类型归纳怎么写
写地球运动复原理其示意图,地球自转制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地球自转的方向就可以了。
㈢ 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含答案 百度文库
1。天体 吸引 绕转 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
2。太阳内 哈雷彗星 76
3。地震波 纵波容 横波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千米处 2900千米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
4。普通 存在生命 生命存在 光照 宇宙 日地 15°C 体积 质量 大气层
5。气体球 氢 氦 6000K 电磁波 核聚变反应
6。光球层 光球 色球 日冕 光球 黑子 色球 耀斑 黑子和耀斑 黑子 11
7。气候 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
希望对你有些帮助哦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书上找的
㈣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着,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一个太阳日。也就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显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出3分钟56秒。 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在空间上移动的角度。而线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在单位时间内空间上向前移动的距离。由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以地轴为圆心在转动,而每一个圆都是360°,所以,除极点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由于地球上纬线圈(即自转圆周)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1670千米;南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纬45°处,这一点经常反映在题目中,要记住),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6.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7.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8.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四季与五带: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五带: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见下表)。 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极圈至北极点无有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无无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无无南寒带南极圈至南极点无有
㈤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经典题目
一、 单项选择题
1、 地球的形状是( )
A:圆形 B:椭圆形 C:球体 D:正球体
2、 在下列个比例尺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1:40000 B:1:10000 C:1:4000 D:1:1000
6、 关于纬线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B:纬线是半圆形的
C:纬线长度不相同 D:0度纬线是最长的
7、 关于本初子午线叙述正确的是(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亚洲欧洲分界线
C:纬度起始线 D:经度起始线
8、 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中,确定方向的办法是( )
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都用经纬线确定方向
C: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9、 某地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南侧是南半球,北侧是北半球,该地的经纬度是( )
A:0?b,0?b B:0?b,180?b C:0?b,20?bW D:0?b ,160?bE
10.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
A:赤道 B:0?b 和180?b C:20?bW 和160?bE D:20?bE和160?bW
1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 ) A:平原 B :高原 C:丘陵 D:盆地
12.关于经线叙述正确的是( )
A:经线是圆形的 B: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C:0度经线又叫赤道 D:所有经线是不等长的
13.地理的英语单词是( ) A:earth B:geography C:globe D:map
14.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这一天的节气是(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不相同 B:地球自转产生四季变化
C:地球公转产生五带的划分 D:地球公转产生昼夜更替
16.周末我们全家去广州玩,应选择( )
A:广州地形图 B:广州气象图
C:广州交通旅游图 D:广州政区图
看右图,回答17-19题
17.B点的坐标是( )
A:(20?bN,30?bE) B:(20?bN,30?bW)
C:(20?bS,30?bE)D:(20?bS,30?bW)
18.C点在哪一半球?(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19.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1.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和沿海相比,沿海的降水多,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
A.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2.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4500m,则和平原地区(海拔以200m计算)的气温相比,降低了
A. 23.8 ℃ B. 24.8 ℃ C. 25.8 ℃ D. 26.8 ℃
3. 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地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A. 24小时 B. 一年 C. 365天 D. 366天
4. 南半球的冬季是指
A. 3、4、5月 B. 6、7、8月 C. 9、10、11月 D. 12、1、2月
5. 下列温度带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少的是
A. 热带 B. 北温带 C. 南温带 D. 北寒带
6. 如果在地球上选一个地点,要求四面朝北,应是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极的极点 D. 北极的极点
7. 地球上最大的岛屿是
A. 台湾岛 B. 马达加斯加岛 C. 海南岛 D. 格陵兰岛
8. 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9. 关于天气的叙述“当天空布满云时”,这样的天气是
A. 阴天 B. 晴转多云 C. 晴转阴 D. 晴天
11.甲地位于300E与200N的交点,乙地位于300W与200S的交点,下列正确的是
A.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 B.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C.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向 D.甲地位于乙地 的 东南方向
12.某地1月平均气温为25℃,7月平均气温是-10℃,则此地气温年较差是
A. 33 ℃ B. 35 ℃ C. 20℃ D. -13℃
14.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
A . 终年高温多雨 B. 终年炎热干燥 C.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 .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15.温带和热带的分界限是
A . 回归线 B . 极圈 C . 赤道 D . 本初子午线
17. 下列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所有经线都一样长 B.所有纬线都一样长 C. 00 经线以东是东经D. 23.50 N是北回归线
18. 下面的语句中说明是气候的是
A . 明天大风降温 B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D .东边日出西边雨
19. 黑种人的故乡是
A. 西亚 B. 大洋州 C.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 欧洲
24. 地球的赤道周长的长度是
A. 2万km B. 3万km C. 4 万km D. 5万km
26. 下列大洲中只濒临两个大洋的是
A . 亚洲 B . 欧洲 C . 北美洲 D . 南极洲
27. 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B .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温差大
C .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D . 等温线上的各点的气温不相同
28. 下列不属于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是
A. 比例尺 B. 指向标 C. 图例 D. 图幅的大小
29. 与我国相邻,而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 蒙古 B. 哈萨克斯坦 C. 俄罗斯 D. 巴基斯坦
30.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说的是我国著名山
A. 泰山 B. 黄山 C. 庐山 D. 华山
31. 下列地形区属于“黑土地”的是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东北平原
32. 材料:2001年2月28日,法国东南部突然降大雪,在通向圣马克西曼的A8号公路上,滞留了约4 000辆机动车。是说明了
A. 天气与生活的关系B.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C. 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D.天气与旅游业的关系
33. 海拔每降低100m,气温升高____℃。
A. 0.4 B. 0.5 C. 0.6 D. 0.7
34. 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
A. 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 B. 地球表面昼夜变化
C. 绕地轴自转 D. 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7. 地形共有五中形态,其中“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是
A. 山地 B. 丘陵 C. 平原 D. 盆地 E. 高原
39. 关于天气的叙述“当天空无云或少云时”,这样的天气是
A. 阴天 B. 晴转多云 C. 晴转阴 D. 晴天
43.亚洲 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44. 下列海峡或运河中,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是
A. 直布罗陀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巴拿马运河 D.马六甲海峡
45.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
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
46.下列高原中,以高山气候为主的是
A. 伊朗高原 B. 蒙古高原 C. 德干高原 D.青藏高原
47. 在气温的日变化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中午12点 B. 凌晨2点 C. 午后14点 D.日出前后
48. 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是1.3%,亚洲是1.4%,2000年世界总人口是60.55亿,亚洲的总人口是36.8亿。如果2001年世界增加100人,则亚洲增加的人口数量是
A. 63人 B.64人 C. 65人 D.66人
49.西亚和北非分布的主要人种是
A. 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全不是
51.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其中印第安人属于
A. 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全不是
52.被人们叫做“大自然总调度室”的是
A. 矿产 B. 森林 C.气候 D. 土地
53.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汉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
54.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据是
A. 面积大小 B. 人口多少 C. 工业产值多少 D. 经济发展水平
55.下列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大洋州 B.非洲 C. 亚洲 D. 拉丁美洲
56. 里海是:
A.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B.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C.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D.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
5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某处呈现封闭等高线,其四周的等高线数值大于中间的数值,可以判定此处是 A. 盆地 B. 山顶 C. 山谷 D. 山脊
58.当太阳直射23.5N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半球为冬至日 B. 海南岛旗杆正午的影子朝北
C.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D. 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
60.下列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
A. 亚洲 B. 北美洲 C. 欧洲 D. 大洋州
61.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
A. 亚洲 B. 南极洲 C. 非洲 D. 南极洲
63. 5cm 代表实际距离100km的地图比例尺是
A. 图上用1cm代表实际距离20km B. 图上用1cm代表实际距离20m
C. 图上用1cm代表实际距离200km D. 图上用1cm代表实际距离10km
64. 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
A. 非洲 B. 南美洲 C. 南极洲 D. 北美洲
65.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
A. 塔尔沙漠 B. 塔克拉玛干沙漠 C. 撒哈拉沙漠 D. 卡拉库姆沙漠
67.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
A. 东欧平原 B. 密西西比河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68.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
A. 刚果河流域 B. 密西西比河流域 C. 亚马孙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
69.世界最小的大洲是
A. 南极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D. 大洋州
73.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民居特点是
A.住的冰屋 B. 住的窑洞 C. 住的竹楼 D. 住的楼房
74.下列条件不可能被选择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聚落地
㈥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基础测试答案
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㈦ 急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前三节常考题目
[章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区域差异。天然的地理特征,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地球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循环继续改造,生物,地理环境的作用,在最后的分析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促进转移的化学元素;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到现在的气氛;改造水圈,影响水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地理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以创建一个生物,生物创建的环境。所以生物的生物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完整的地理环境。例如:西北内陆 - 离海较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 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 - 气候干燥,和中的作用水,弱的作用,物理风化和风力显着,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有机质含量高。地域分异的地理环境法:(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 自然带沿纬度(北 - 南)定期更换这种分化的方向是热的。例如: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两侧随纬度增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沙漠区。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带)分布的影响,陆地和海洋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经常性的区域分化,分化水分。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森林 - 草原交错带区 - 沙漠区(3)垂直山地区分化:在高山区,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形成一个垂直自然带。例如:在赤道附近,从山麓到小山的顶部看到类似的水平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山。
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㈨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月考详细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会考说明: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太阳系概况。(Ⅰ)说明地球是太阳是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Ⅱ)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系 ___系 ___系 ___系 河外星 系 其他恒星系统 其他行星 1、 太阳系:1) 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2) 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星)_(星)_(球)_(星),_(星)_(星), (王星) (王星)。3) 八颗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 、 、 巨 行 星: 、 远日行星: 、 2、 地球: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2) 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__(1 5℃ ) 自身物质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__(N、O)存在生命的条件 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练习题:1、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A.一级 B.二级 图北京2009会考说明P11C.三级 D.四级2、在太阳系中,有关地球的特殊性的正确叙述:A.既有自转又有公转 B. 体积在八大行星中最小C.唯一有高级生命的行星 D.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大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会考说明: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Ⅰ)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Ⅱ)1、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地球 的影响:黑子与降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 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中断 地球 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练习题:1、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A.重力势能 B.生物能 C.太阳辐射 D.风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A.诱发地震和潮汐 B.产生磁暴和极光C.诱发海啸和台风 D. 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长波通讯3、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A.耀斑、日冕 B.黑子、耀斑 C.黑子、磁暴 D.耀斑、磁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