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Ⅱ 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精品教案
http://jp.zxxk.com/Soft/1001/1078057.shtml#下载地址
Ⅲ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的全套教案&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的全套教案&教学课件,建议你去856d高中教学资源网下载,很全的,课件、教案、学案、视频等都有,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从那里下载资料的!我的资料有这个网站的地址
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教案(人教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城市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因素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2)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脉、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经济、文化等。
补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2.城市地域形态
(1)团块状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如果团块状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则只向一侧发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合肥。
(2)组团状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外围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接,而是相隔一定距离。这种类型显得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组团状城市有的是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重庆市,有的是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形态,如上海浦东新区。
(3)条带状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存在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公路、铁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交通线则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发展,如我国的常州。
比较法掌握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 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庆市、上海浦东新区[来源:学&科&网Z&X&X&K] 兰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主要功能分区特点
(1)住宅区: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项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来源:学&科&网]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高级住宅 区[来源:学科网]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补充: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 之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 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常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建筑设计、自然条件等。
4.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 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教材图表:
图2。9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社会阶层 住宅区分化
类型 特点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齐全,环境优雅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小,破旧拥挤,环境状况差
(2)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
(3)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在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这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很明显,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种族因素基本上不产生作用。
(4)历史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5)其他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还有许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类
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P78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工业区。
课本图表:
P18 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1)团状: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团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状城市。
(2)条带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
(3)组团状:略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P19 图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中有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都炼钢厂 、电机厂、阀门厂、修理厂等众多工厂,很明显为工业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
P19 读图思考
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 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工 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
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
P20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P20 图2。4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P21 图2。5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
Ⅳ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内容怎么写
地理顺口溜喔:-O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行星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①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2、地球特点赤道略略鼓,两极稍扁平。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南北为经线,相对成等圈。东西为纬线,独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昼夜更换。绕日公转,四季出现。自转一日,公转一年。自西向东,方向不变。5、地球五带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①温,指温度。6、地图辨方向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经线指南北,东西纬线圈。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7、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10、七大洲地形(1)亚洲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江河放射流,水资源可夸。(2)欧洲半岛缘海多,形体分节肢;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3)北美洲东部高原联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东西相间高大陆,世称湖海在其间。(4)南美洲安第斯山雄踞西,东部平原高原区。地形多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西部山脉为最长,亚马逊河流域广。热带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数潘帕斯。(5)非洲平均海拔六百米,号称大陆高原洲,东部高原连一体,西部沙漠平原有。(6)大洋洲面积小,分两区,一大陆,二岛屿。大陆东西高,中部是盆地。(7)南极洲四周环三洋,多年冰雪积;超过二千米,海拔数第一。11、海底地形浅海大陆架,外缘大陆坡;洋盆海沟岭,洋底不可测。12、地形变化地形变化,内外力加。沧海桑田,内部力大;板块运动,拉伸挤压,断层褶皱,出现高洼;火山地震,板块缘发。外部力量,不可轻它;风浪水冰,侵蚀变化,天长日久,削高填洼。13、天气和气候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14、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地势高低也影响,每千米相差6℃。15、地球变暖危害大气污染,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沿海被淹。采取措施,刻不容缓。16、风的形成温高气上升,低压下形成;气自高压来,流动形成风。17、地球气压带高气压带四,低气压带三:南北五度间,高温气上翻,赤道低气压,降水造方便;南北三十度,气流下偏转,副热高气压,少雨常干旱;极地气压低,靠近两极点;南北六十度,副极低压然。18、地球风带气压带相隔,风带共有六:信风赤道搂,东风两极出,南北西风带,四十、六十度。19、降水形成条件空气饱,气温降;凝结核,相碰撞;体重加,雨雪降。20、降水分布规律赤道热,降水多:两极寒,降水难。回归线,分两边;陆西岸,副高带,信风吹,降水亏;陆东岸,季风故,气候温,降水富。中纬度,居内部;距海远,气候干。21、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22、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最大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23、世界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生存条件;耕林草建,伐垦泛滥,流失沙化,人增地减,采取措施,齐抓共管。(2)水资源地球水多,海水大片;只能利用,淡水资源。河湖地下,分布有偏;满足需要,比较困难。保护资源,节用当先;植树造林,防治污染。海水淡化,为期较远。(3)森林资源森林用途:提供材木,含蓄水源,增加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调净空气,①“自然调度”。保护资源,植伐同步。①调,调节大气成分。净,净化。(4)矿产资源矿产种类实不少,煤铁石油最重要。俄巴中澳印加美①,七国铁矿储量高;煤矿要数中美俄,亚欧北美煤质好;石油分布很集中,中东俄美中墨英。①巴,巴西。印,印度。24、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在数;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25、人口问题人口发展过快,环境资源受害;人口城市迁移,带来诸多不宜:住房交通水电,医教就业问题。26、世界人种问题世界人种分清,要看肤发眼睛。白居欧洋北美①,黄人主在亚东,黑人非洋美国,种族歧视受轻。①洋,大洋洲,后面“洋”字亦同。27、世界主要语言世界民族二千,多有自己语言。汉语使用最多,亚洲中国东南;英语使用面广,英澳北美印度;俄语比较集中,拉美西语侵占;法语世称美丽,主要法国内焉;阿拉伯语亚非,国际重要语言。28、世界三大宗教世界宗教三,佛基伊斯兰。基督徒十亿,欧美洋广泛①;佛教源印度,回真伊斯兰,六亿穆斯林,亚非最多见。①欧美洋,欧洲,美洲和大洋洲。29、世界人口过一亿的前10个国家中印美尼俄①,巴日尼孟巴②。①印,印度。尼,印度尼西亚。②巴,第一个“巴”字指巴西,第二个“巴”字指巴基斯坦。尼,尼日利亚。本句可用形象语言“终因没米(尼的谐音)饿,八日你梦巴(锅巴)”来帮助记忆。墨西哥是第11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30、有关世界国家问题世界国家近二百,面积俄加中最大,领土领水海陆空,两邦之间国界划。政治制度分社资,多数国家不发达;国际交往要平等,五项原则维护它。31、世界区域划分世界区域分十三,依据人地和自然①。亚洲区域数有五:东西南中和东南;非洲区域两部分,撒拉划分南北线;美洲区也分两段,拉丁美洲占南边;欧分西东联北亚②,南极大洋独成片。①人地,人文地理因素和地理位置。②东联北亚,欧洲东部和北亚联合为一个区域。32、东亚各国东亚有五国:中朝韩日蒙①。蒙古居内陆,畜牧业较盛;朝鲜分南北②,北朝资源丰;南韩经济发,与日称“小龙”;中国更重要,后面另外评。①朝,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②朝鲜,指朝鲜半岛。33、东亚地形东亚海岸线曲折,半岛岛屿似星罗;西部高原和山地,东部平原丘陵多;地势西高东部低,东流入海是江河。34、东亚季风气候东亚季风显著,东海西部大陆。海陆比热不同,气压随季摆动。夏陆增温较快,形成低气压带;海水吸热较迟,低温高气压在;季风从海到陆,近海降水丰富。气候还分两种,温带亚热季风。35、东 亚沿海与内陆差异东亚之沿海,温湿人稠密;平原耕地广,稻茶丝产地;沿海多良港,经济贸易益。西部人口少,多高原山地;草原气候干,畜牧加工宜。36、日本日本四大岛,本洲最重要;海岸线曲折,人稠地狭小;地震活动频,海洋季风显;森林水力富,矿产资源少;经济发展快,科技水平高;经济四要区,原料进口靠;对外贸易港,神横本州岛。东京为枢纽,铁路速度高;寒暖流交汇,捕鱼北海道;地小靠机械,农业单产高;文化东西兼,樱花国代表。37、东南亚地理状况“南洋”东南亚,共十个国家;最大群岛国,印度尼西亚。欧洲向东行,必经马六甲;印太两洋间,“十字路口”卡。半岛山河间,分布呈纵列。上游“V”字谷,流急水力富;下游宽且缓,冲积成平原;土肥灌溉便,人稠农业兴。群岛多火山,三大板块间;印度尼西亚,“火山国”名兼,农民不怕险,火山口种田。38、东南亚两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赤道边,马来半岛群岛焉;全年对流雨为主,一载降水过二千;雨热充足植物茂,四季农作不休闲。热带季风分雨旱,中南半岛菲北边;六至十月为雨季,旱十一至五月天;全年降水一千五,雨季播种收在旱。39、东南亚居民和物产东南亚人稠,物产多量大:橡胶油棕锡,盛产在马来①;椰子和蕉麻,菲律宾可夸;稻米为主食,泰国质量佳;印尼文莱国,石油在开发;人稠多信佛,建筑出精华;柬寨吴哥窟,仰光大金塔;经济有发展,华人贡献大。①马来,马来西亚。40、新加坡马来半岛新加坡,形如狮子市岛国;岛小如星人稠密,四分之三华人多。“十字路口”马六甲,太印航行必经过。资源贫乏靠进口,独立新兴工业国。地理优越港口良,对外贸易航运多;开放吸资引技术,工业发展“小龙”活。花园城市环境美,旅游行业创汇颇。41、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群岛国最大。产量世界首,木胡藤金纳①;石油输出口,本区亦最大;热带雨林景,翡翠链项挂;万隆环境雅,疗养旅游佳;都城雅加达,位于岛爪哇。①木,木棉,胡,胡椒。金纳,金鸡纳。42、南亚地理气候南亚次大陆,地形分三部:北部为山地,三国居内陆;南德干高原,土肥矿产富;中间农业区,平原连成弧。三条大河流,冲积平原出;印河便灌溉,恒布下游汇①。气候热季风,降水有偏护。①恒,恒河。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本河源于中国境内,在中国称雅鲁藏布江。43、印度南亚最大国,首都新德里;人口世居二,耕地亚洲一;麻茶世界首,棉蔗属经济;孟加两大港①,棉麻工业地。①孟,孟买。加,加尔各答。44、印度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棉花茶,还有花生甘蔗和黄麻。45、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南亚西,工业棉纺织第一;农业主要靠灌溉,干旱恒河解危机;伊斯兰堡为首都,最大城港卡拉奇。46、中亚中亚有五国,哈塔吉土乌①。欧亚铁路桥,“丝绸之路”古;五国内陆居,高原平原主;气候多干旱,卡拉沙漠著②;河湖多内流,灌溉引阿姆③。民族一百三,奉教伊斯兰。“白金之国”乌④,产棉世第三。矿产储量大,煤铁石油天⑤。乌都塔什干,大城枢纽站。①哈,哈萨克斯坦。塔,塔吉克斯坦。吉,吉尔吉斯斯坦。土,土库曼斯坦。乌,乌兹别克斯坦;下面④也指此国,不再另注。②卡拉沙漠,卡拉库姆沙漠。③阿姆,阿姆河。⑤天,天然气。47、哈萨克斯坦中亚哈萨克斯坦,世界最大内陆国;民族俄罗哈萨克①,耕地草原面积阔,能源采矿工业体,石油煤矿储产多,卡拉干达工业地,阿斯塔那为国都。①俄罗,俄罗斯。48、西亚和北非居民及地理位置西亚和北非,阿拉伯人多;教奉伊斯兰,西亚除四国①。五海三洲地,西亚交通活;古有丝绸路,海陆空今说。北非国六个,临海港口多,塞亚的阿卡②,苏伊士运河,沟通两大洋,运油经此过。①四国,指以色列、塞浦路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筹四国。这几个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②塞,塞得港,亚,亚历山大。的,的黎波里。阿,阿尔及尔。卡,卡萨布兰卡。49、西亚北非的地形和气候两区地形高原主,北回归线过中部;副高东北信风带,炎热干燥沙漠布;农业主要靠灌溉,山地绿洲可放牧;冬季降水地中海,西亚北非均分布。50、西亚和北非石油两区石油最富饶,储产出口世最高。七大石油生产国①,埋藏浅且油质好。输往西欧和美日,方式油船和管道。到日须经马六甲,欧美多绕好望角。①七大石油生产国,指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51、西亚北非各国物产西亚北非好物产,紫羔皮产阿富汗;安拉羊毛土耳其①,伊朗羊毛织地毯;椰枣特产伊拉克,摩哥盛产油橄榄②。①安拉,安卡拉。②摩哥,摩洛哥。52、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地形高原主,淡水资源薄。储产居世先,石油之王国。沙土变农田,投资举新措。麦加称圣城,首都利雅得。53、埃及埃及位置重,亚非欧要冲。地跨两大洲,苏伊士居中①。尼罗贯全境②,“绿色走廊”青。阿斯旺大坝,金字塔奇景。河谷三角洲,长绒棉著名。工业采石油,运价收入升③。首都古开罗,非洲最大城;亚历山大港,地位不可轻。①苏伊士,苏伊士运河。③尼罗,尼罗河。③运,运河。侨,侨汇。埃及劳动力资源丰富,前往西亚工作的人很多,每年有大量的侨汇收入。54、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状况撒哈拉以南,地形多高原。东非大裂谷,陷落地层断。乞力马扎罗,非洲最高巅。维多利亚湖,属盆地凹陷。中部有盆地,刚果河其间。几内亚海湾,大西洋沿岸。马达加斯加,大岛位西南。南非好望角,大陆西南端。55、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非洲热带大陆,赤道横贯中部。气候略成带状,南北对称分布。中部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雨足。三边热带草原,干湿南北季反。热带沙漠规律,南北回归不误①。地中海式南端,冬雨夏干特殊。①回归,回归线。56、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资源资源动植物,出名有矿产。珍贵木材种,花梨木和檀①,波巴布树寿,生长热草原。动物非特有②,猩河象鹿斑③;埃塞俄比亚,天然动物园。黄金金刚石,储产均世端。几内亚铝土,储油也可观。①檀,檀木。②非,非洲。③猩,大猩猩。河,河马。象,非洲象。鹿,长颈鹿。斑,斑马。57、科特迪瓦科特迪瓦,“象牙海岸”。农业为主,垦林为园。“可可王国”,第一出产①。咖啡木材,非洲之巅。阿比让市,“小巴黎”赞。多样农产,摆脱困难。①第一出产,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58、亚洲综述(1)气候气候复杂千万象,水热分布差异大。东部季风多雨雪,西部大陆多风沙。南部低纬号暖国,北部高纬称寒极。(2)高原山地帕米尔高原,四周山脉环;喜马拉雅山,珠峰世界巅;天山阿尔泰,兴都库什南。青藏最高原,北蒙南德干;中西伯利亚,伊阿隔海湾。(3)湖泊河流里海最大湖,西北属于欧;死海贝加尔,最咸最深属。长江第一河,黑湄入太波②;北流勒时鄂③,南流恒印河。①伊阿,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②黑湄入太波,黑龙江、湄公河都注入太平洋。③勒叶鄂,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59、欧洲西部轮廓认清欧洲大陆西,记住四三和二一。四个半岛居南北①,三个内海波地黑②,二个岛记列颠冰③,一个北海属边缘,还有一湾比斯开。①四个半岛,指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和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②波地黑,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③列颠冰,指不列颠群岛和冰岛。60、欧洲西部地形气候欧西地形分三,山地平原相间;地表错综复杂,侵蚀受自冰川。气候西部特点,温带海洋明显;东属温带大陆,远海洋性逐减;南部地中海式,北部夏爽冬寒。61、欧洲西部居民和国家欧洲西部区,国家三十多。最小梵蒂冈,称为“袖珍国”。居民白主人,人口增长弱。工业中心密,多为发达国。旅游业兴旺,名胜古迹多。62、英国“联合王国”西欧英,英多海峡位置重①,三面环海属岛国,英法海底隧道通。海岸曲折多港湾,伦敦利物浦驰名。早期工业近煤炭,战后新区又形成:汽车飞机和电子,伦敦苏南英兰中②;北海沿岸石油产,重要中心阿伯丁。气候湿润宜农畜,贸易出口品制成。大港伦敦称“雾都”,首都游览多名胜。①英多海峡,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②苏南,苏格兰南部。英兰中,英格兰中部。63、法国法国领土六边形,国家轮廓须记清。欧西面积为最大,科西嘉岛也附从。塞纳河经巴盆地①,地势东南西北倾。平原丘陵土肥沃,气候温湿宜兴农。粮食产出世重要,园艺葡萄酒闻名。洛林铁矿里尔煤,地中海岸炼铝兴。水核发电能源补,巴黎盆地工业精。首都巴黎多古迹,化妆烹调享盛名。①巴盆地,巴黎盆地。64、德国中欧须说德,陆上邻九国。铁路连四方,“十字路口”说。水运颇便利,沟通多运河。居民德意志,奉教信基督。地势阶梯布,南北农差多。工业现代化,褐煤钾盐富。鲁尔重工区,慕黑新区落①。首都位柏林,波恩联邦德②。法兰航空港③,汉堡易北河。①幕黑,慕尼黑。②波恩联邦德,被恩是原联邦德国的首都。③法兰,法兰克福。65、意大利地中海岸意大利,靴踢撒丁西西里。北部阿尔卑斯山,隧道与内相联系;南部山脉亚平宁,中部平原属冲积。南多火山和地震,汞铝硫磺和园艺①。波河平原农业区,丝稻小麦和玉米②。米兰都灵热那亚,工业发达三角地。钢铁大厂塔兰托,水上城市威尼斯。首都罗马世皆晓,游览胜地多古迹。①铝,铝土矿。②丝,蚕丝。66、俄罗斯东欧俄罗斯,地跨两大洲。面积世最大,重心居于欧。平原高原山,自西向东走。冬季长且寒,极地气候有。“母亲伏尔加”,欧最长河流。贝湖世最深①,西伯利亚属。资源蕴藏富,煤铁林水油。工业重为主②,莫圣区居欧③;乌拉尔新西④,二战间后有。农业不稳定,谷物需进口。首都莫斯科,东欧铁路稠;圣彼得堡港,海参崴港口;摩尔曼斯克,不冻有暖流;伊尔库茨克,东部交通纽。东区正开发,经济发展有。①贝湖,贝加尔湖。②工业重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③莫圣区,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④新西,新西伯利亚工业区。67、乌克兰东欧西南乌克兰,丘陵低地布相同。黑土肥沃宜兴农,气候大陆性草原;克半岛南是黑海①,风景优美“珍珠”赞。煤锰铁水资源富,顿煤克钢第水电②。向有“粮仓”之美誊,麦薯玉米向葵甜③。首都基辅第河畔④,敖德萨港黑海边。①克半岛,克里木半岛。②烦煤,顿巴斯煤矿。克钢,克里沃罗格钢铁基地。第水电,第聂伯河水电站。③薯,马铃薯。向葵,向日葵。甜,甜菜。④第河,第聂伯河。68、北美概述北美美国加拿大,英法后裔英语主。本地居民印第安,因纽特人居北部。经济均属发达国,地形可分三大部:西部高山平行数,海陆板块不稳固;东部山地和高原,阿巴拉契亚拉布①;中部平原五大湖,“地中海居美大陆”。温带大陆气候广,北寒南热少特殊;西部高山湿气挡,降水自东移内陆;中部平原贯南北,冬夏气温变化速。①阿巴拉契亚,阿巴拉契亚山。拉布,拉布拉多高原。69、北美气候东部季风区,冬寒夏热雨。中部大陆性,南北少差异。西部临大洋,气候类型齐。夏受飓风侵,冬有寒潮袭。70、加拿大美洲北部加拿大,面积第二大国家。地广人稀密度低,林海雪原好景夸。南部走廓宜工农,人口集中也在它。蒙特利尔多伦多,国家首都渥太华。领土一半为森林,“枫叶之邦”是说加。铀锌钛矿世居一,水资丰富电可发。寒暖流汇纽芬兰,著名渔场别忘它。工农牧业均发达,人少生产机械化。
Ⅵ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5页图1-1-3):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10
5
0
① ② ③ ④ 时间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口迁移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发 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 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口迁移 2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 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迁入地有利条件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 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发展”角度
口容量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特点:相对性。世界60亿,中国8-9亿。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
河流自西向东流 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无CBD)②CBD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 环境不好
②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混合区 综合功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思考〕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背向
(按收入) 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发展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 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理论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37页图2-2-4,大体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么地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对交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排放)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特点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内容:物质、非物质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 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 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
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 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 内向、封闭
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 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 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 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 气候(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然 温度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甘蔗 南蔗北甜
因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素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肥力:东北平原为黑土;长江中下游水稻土、“鱼米之乡”
酸碱性 耐酸性(中国南方):茶树、马尾松、杜鹃花
耐碱性(中国北方):柏树、碱蓬、柽柳
地形 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 市场(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到底种什么取决于市场
会 交通 交通发达,速度提高
因 保鲜技术
素 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
集约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农作物生产越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农业生产技术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 ①以色列无土蔬菜栽培(技术)②江南丘陵茶树(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场)
④横断山区立体农业(地形) ⑤海南岛天然橡胶、青藏高原青稞(气候)⑥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气候) ⑦冬季,南方蔬菜运往东北(交通)⑧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农业地带) (在城市郊区)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荷兰,鲜花王国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密集)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原始迁移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农业类型 原始、粗放、自给 传统、劳动密集、自给 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劳动力多,精耕细作 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 不断迁移变换 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 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机械
生产技术 靠自然 凭经验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54、55、56图) 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 贫穷落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 人少:无;人多:生态失衡、物种少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世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
1、小麦和绵羊同时进行—小麦牧羊带
2、分布:西南,东南(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分布地区)(57页图)
3、优点:①轮作,保持肥力,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②互惠互利,种植业秸秆作为饲料饲养绵羊,羊粪作为肥料 ③ 时间互补,合理安排农事:冬小麦,5-6月秋种,11-12月春末夏初收;绵羊冬季忙④收入稳定 ⑤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据市场需求决定种、养
4、限制因素:灌溉。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东水西调
四、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 采集、狩猎 农业阶段为障碍 资源(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思考]50和52页杜能模式和辛克莱模式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
位因素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 工业特点
原 材 料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失重)
市 场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超重)
运 输 条 件 运输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 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素质 技术指向型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劳动力成本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劳动力密集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能源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条件 环境指向型 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 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其它因素 寻找最优区位 有利的地点、集聚作用、厂商的个人喜好、工业惯性、政策等。
纺织工业:劳动力,新疆纺织工业:原料(长绒棉)
二、工业地域
工业 生产上的联系 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联系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
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思考]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补充]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例]某城镇建钢铁厂、造纸厂、啤酒厂、服装厂,从
A、B、C、D、E、F中选最佳区位
钢铁厂:
造纸厂:
服装厂:
啤酒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按运量、速度和运费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 近:公路 铁路 高:铁路
远 航空 大 运费
铁路 量 水运 低:水运
水运 小:航空
〔思考〕①广州某热电厂向秦皇岛订购了20万吨煤( )②淄博炼油厂所使用的胜利油田的石油( )③由武汉到郑州探亲( )④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 )⑤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⑥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开会,第二天必须到达( )
分类 方式 任务
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信通信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二、邮电通信
三、商业
环节:收购 存储、调运 销售 (78图3-3-9,商业中心形成条件)
(商业活动前提)(购销时空矛盾缓冲器)(商业活动终结)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
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 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
市沿交通轴发展 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案例)、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
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 集中式团块状 分散状
单一 多方向
内聚 沿轴放射状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类似于对城市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城市郊区化
Ⅶ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必修二配人教版与配湘教版差别大吗
差别较大,原因是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差别较大。
建议还是用配套的学习资料比较好,针对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