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行政
1.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2.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3. 谁有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这可是我亲手打出来的,可不是网上复制的,第一章不见了,你得给我加加分哦!!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
中国的疆域
1.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东西两端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两端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
我国陆上边界长2.2万多千米
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2. 我国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江主航中心线的汇合处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难群岛曾母暗沙
我国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
我国最北端:漠河县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3. 两大内海:渤海 琼州海峡
岛屿和半岛:山东半岛 海南岛 台湾岛
四大临海:黄河 东海 南海 渤海
中国的邻国
中国与14个国家路上相邻,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的行政区划
1. 采用省,县,乡 三级区划
2. 省级行政单位有34个,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截至2000年12月底,中国的人口总数已达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
2.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1. 我国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1%的人口
2.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的平方)
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
众多的民族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大家庭励生活着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期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统称为少数民族。
2.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最少的是珞巴族,约3000人。
少数民族的分布
1. 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2. 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都一律平等。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中国的地势特征
1.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称为地势
2.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3. 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4. 从第一级阶梯向北,向东,地势降至海拔1000~2000米的高度,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分布着盆地和草原。
5. 从第二级阶梯向东,的地势多降至海拔500米以下,是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分布有丘陵和平原。
6. 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中国的地形特征
1.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我国的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的比重是33%。如果将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3. 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山脉—武夷山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横断山脉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山脉等。
我国还有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一些大的地形单元。
4. 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5. 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6. 三大平原: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7.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8.“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
“黑土地”东北平原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气温的变化
1. 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 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3. 1月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4. 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5. 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温度带
五个温度带: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另外还有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降水的变化
1. 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
2.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3.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干湿区
四类干湿区: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第四节 天气与气候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阴晴,冷热等状况;而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天气预报
绿色部分:陆地 蓝色部分:海洋 白色部分:云团 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中国的气候特征
1.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 季风气候显著
3. 在我国,把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把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认识河流和湖泊
1. 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水系
2.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集水区域,这个集水区域称为河流的流域。
3. 相邻的流域之间以高地分隔,高地两侧的流水顺着地面斜坡分别流入不同的水系,这些高地被称为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分水岭。
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1. 主要河流:长江 黄河 黑龙江 淮河 珠江 雅鲁藏布江等
2. 主要湖泊:青海湖 鄱阳湖 洞庭湖 太湖
黄河
1. 黄河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们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 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和河南省旧孟津,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处。
3. 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这里的水能资源约占黄河干流的1/2。目前,这里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多座水电站
4. 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
5. 黄河流入下游地段后,河道逐渐变宽,坡度变小,水的流速也逐渐减慢。这样,河水中携带的泥沙就会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从而形成了“地上和”(悬河)
长江
1. 我国第一长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干流流经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后,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
2.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分列南北,中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航运条件极为优越,是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7万余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65%,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4.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章总结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 理解经纬线的概念以及几条特殊经纬线的意义。(参看七年级上册P16图)
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线垂直相交的线(半圆),它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是指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指示东西方向。
特殊经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日界线);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它们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特殊纬线: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北纬23.5°纬线(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南纬23.5°纬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北纬66.5°纬线(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南纬66.5°纬线(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3、 会判读经纬网图某点的位置和两点的相对方位。
重点知道如何判断东经和西经、北纬和南纬;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要求掌握方法)
4、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或24小时),知道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不同的经度时刻不同。
5、记住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或365天),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四个节气的日期和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参看七年级上册P69图)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6、记住五带的名称和划分的界线,知道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带(北温带)
(参看七年级上册P70图)
7、记住地图的基本要素: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8、会运用地图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要点是记住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同时注意单位的换算。
9、能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适用的地图。如郊外进行越野行动选地形图;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哪选政区图;去博物馆参观想知道如何坐车选交通图。
10、记住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1、会在图上判断七大洲、四大洋,记住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参看七年级上册P23、24图)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12、会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参看七年级上册P58图)
13、会计算年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参看七年级上册P60活动题)
14、知道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山麓到山顶的气温变化规律。(参看七年级上册P61)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即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山麓气温高,山顶气温低(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100米降0.6°C)
15、会计算年降水量,初步学会阅读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参看七年级上册P66活动)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
16、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降水多,平原降水少;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7、知道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18、会分析赤道地区和极地、沿海和内陆、平原和高原山地的气候差异,并说明其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参看七年级上册P74—85活动练习)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极地终年寒冷(纬度位置影响);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海陆位置影响);山地降水比平原多(地形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呈垂直分布(地形)。
19、记住1999年世界人口的总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
20、知道目前欧洲与非洲人口增长情况的差异。
欧洲人口增长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零或负增长),非洲人口增长快。
21、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饥饿贫困、就业困难、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政策:鼓励生育(如法国给多子女的家庭发放补贴)。
22、知道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亚洲;白色人种—欧美;黑色人种—非洲。
23、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24、知道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起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亚洲西部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我国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称回教或清真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的一个支派)。
25、认识聚落中不同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的关系。(参看七年级上册P53图)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既防晒又凉快。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凉爽又防潮湿。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们住窑洞;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人们住冰屋,保暖。
26、记住世界上陆地面积居前三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记住世界上人口居前二位的国家(中国、印度)
27、列举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名称:
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
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埃及、韩国、新加坡、等等。
28、记住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29、读亚洲及其周边地区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说出我国的几个较大的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印度、哈萨克斯坦)(参看七年级下册P3活动1、2及图)
亚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北邻北冰洋、东邻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部与欧洲相接、西南部与非洲相接。(参看七年级下册P2图)
30、读亚洲地形和河流图,填出几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几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几大河流(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参看七年级下册P2图)。
读图说明亚洲的地形特点:地势中高周低,以山地、高原为主。
读图说明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31、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参看七年级下册P7图)
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2、知道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33、知道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34、读日本图,填出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域(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东海)、首都(东京)、附近国家(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
(参看七年级下册P66图或地图册)
35、知道日本经济特点: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本国资源缺乏)
36、分析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工业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原因是:日本资源贫乏,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销往国外;沿海地区交通方便,且成本低。(参看七年级下册P68活动练习)
37、读东南亚图,分析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参看七年级下册P37马六甲海峡)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38、说出东南亚的主要农产品。
东南亚气候湿热,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作物。
A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B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C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D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量国。
39、记住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0、读印度图,填出德干高原、恒河平原、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和主要邻国。(参看七年级下册P42图)
41、对照印度地形、降水量分布和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说明该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参看七年级下册P44图)
水稻分布在降水多的平原地区;小麦分布在降水较少的高原地区。
42、读俄罗斯地图,填出其面临的海域(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主要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脉)、主要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首都莫斯科、港口圣彼得堡、西伯利亚大铁路。(参看七年级下册P76图)
43、知道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有丰富的森林、石油、煤、铁资源,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
44、知道中东的范围。包括亚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东北部。(参看七年级下册P46图)
45、读中东地区图,填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参看七年级下册46图)
46、知道中东地区最丰富和最贫乏的自然资源分别是石油和水资源。缺水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47、知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产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48、读欧洲西部图,填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德国(柏林)及其首都。(参看七年级下册P53图)
49、知道欧盟的组成情况。
今年5月1日欧盟吸收了10个新成员国,至此欧盟共有25个成员国。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50、知道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及其原因。
欧洲地处中纬度大陆的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分配均匀,地形以平原为主,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广布,因而畜牧业发达。(参看七年级下册P55)
51、读非洲地图,填出大西洋、印度洋、好望角、撒哈拉沙漠、尼罗河。
(参看七年级下册P16)
52、分析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的现状。
非洲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问题),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粮食不足问题),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问题),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即目前非洲出现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
53、说出几种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4、知道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是什么(是服务业)。
55、知道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养羊数量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它又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因为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56、读美国地图,填出其面临的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主要邻国(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科迪勒拉山系、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参看七年级下册P84图)
57、说明美国既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从世界各地大量进口各类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工业发达,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所以美国应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尽主要责任和义务。
58、分析巴西热带雨林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然而这一片森林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巴西为开发亚马孙地区,修建公路、开采矿产资源、开荒种地、开辟大型农牧场,不惜把大片森林化为乌有。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策:巴西政府表明要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59、会判读北极和南极地区图(参看七年级下册P58—59图)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周围环绕三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周围环绕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60、知道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地地区因为纬度高,气候严寒,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地表终年冰雪覆盖。
61、说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南极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62、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
我国在南极已经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
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6. 求初一上册地理(人教版)口诀,如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初中地理知识巧记口诀大全会学习的伢总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善于规纳,巧记忆,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所学的知识可能是终生不忘。下面初中地理巧记大全基本上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了概括,对初中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1.七大洲名称及按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亚知识概括: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
河流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6.中美地狭七国名称:
(1)中美地狭有七国,色地马拉伯利兹。萨、洪、尼、哥、巴拿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萨)泥(尼)哥爸(巴)离(伯利兹),中美七国永牢记。
7.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8.美国农业带及其分布:
美国农作形成带,中部冬麦北春麦。五大湖区及东北,典型乳肉畜牧带。南部地区条件好,成为集中玉米带。密河下游平原区,棉花似海处处白。西部山地高原区,牧业农业需灌溉。
9.西亚、北非地理位置:
亚欧非洲紧相连,滨临四海一湖间。丝绸之路连东西,海陆空运很方便。紧邻油区波斯湾,里海海峡西北端。南北运河苏伊士,三洲两洋航程短。
10.拉美气侯特征:
“拉美”大部居低纬,热带气候主地位。充足热量降水丰,“暖湿”二字表入微。“安山”两侧显差异,季节相反赤南北。
11.澳大利亚知识总结:
赤道以南澳利亚,地广人稀国发达。中部平原水自流,动物古老不可怕。骑在羊背坐矿车,首都设在堪培拉。
12.中国的省级行政区:
(1)三北两广两宁山,五江四南藏蒙川。陕甘青贵福吉安,港澳重天上台湾。
(2)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藏川北上天,重蒙台海福吉安。
13.120万人以上的15个少数民族:
蒙白布回朝,满彝哈尼瑶。壮族过千万,土藏侗维苗。
14.我国的山脉:
(1)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台湾山脉东分布,长白武夷夹当中。弧形山脉气势雄,喜马拉雅山似卧龙。
(2)东西走向六条山,天阴昆秦南喜山;南北横贺六喜断;东北西南三排山,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东台湾;西北一东南祁连泰,我国地形是多山。
15.长江干流流经省区:
(1)由入海口逆上:沪苏皖赣湘鄂渝,川云藏青至源地。
(2)青和藏,川渝云,两湖赣皖苏沪城,浩浩荡荡入东海,六三零零,航运忙不停。
16.长江主要支流及注入长江时所在省:
乌、岷、雅、嘉、赣、沅、湘、唯有汉水不叫江。乌岷雅嘉川汇入,汉鄂、赣赣、湘、沅、湘。
17.黄河干流流经省区:
(1)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过后入豫鲁。
(2)发源青海川甘宁,途经内蒙晋与秦,再经豫鲁入渤海,五四**略呈“几”字型。
18.黄河支流及注入黄河时所在省:
湟、洮、汾、渭、洛、沁。前两甘,渭河秦,洛、沁、豫,汾河晋。
19.长江中下游主要河港:
宾(宜宾)客重(重庆)来,宜昌会晤(武汉)。敬酒(九江)五壶(芜湖),难难(南京、南通)老张(张家港)。
20.我国沿海开放14个城市:江海连波通三州,秦岛云烟上青天。
21.季风与非季风区界线:兴安、阴山、贺兰山、巴颜冈底季风圈。
22.我国灾害性天气:春旱、伏旱和夏涝,台风、热风和冰雹。风雪流,倒春寒,还有霜冻和寒潮。
23.我国重点建设的煤矿:
(1)内蒙东部北到南,伊敏、霍林、元宝山。准格尔矿靠晋陕,黄河“几”字内捌弯。东胜、神府立西南,内蒙陕西黄河边。晋北黄河“几”右肩,大同平朔正扩产。辽宁北部铁法建,黑省东部双鸭山。鲁南兖州战犹酣,安微中部有淮南。
(2)山西大同与平阳,鸡西鹤岗黑龙江。鲁兖苏徐皖两淮,河北峰峰与开滦。辽宁阜抚贵六水,河南有个平顶山。
24.我国石油工业基地:
东北庆、扶、辽河田,华北大港与中原。胜利、南阳和东濮,西北克、冷玉门关。
25.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大余钨,个旧锡,铜矿集中在德兴。平果铝,招远金,水口铅锌铜共生。锡矿山区却产锑,铜仁无铜偏产汞。白云鄂博多稀土,金昌镍都更著名。
26.我国特大城市数目巧记:
辽四多多鲁三星,黑吉冀台苏双份。皖桂琼与青藏宁,至今尚无特大城。其余二十一家庭,唯有一城百万人。草原钢城是例外,剩下二十政中心。
27.巧记特大城市名:
沈大鞍抚济淄青,两个哈尔吉长春。石唐台高包郑原,京津户渝蓉贵昆。羊城昌宁(南京)杭福港,西安兰州汉(武汉)沙新(乌鲁木齐)。
28.我国的五岳:
(1)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2)东西太滑(泰华)路难走,南北两横(衡、恒)又受阻。中部山高(嵩)耸入云,“五岳”山名诗中出。
29.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贵重急需数量少,航空运送为最好。易腐变质鲜活货,短程公路最可靠。远程量少飞机运,量大专用火车跑。大宗笨重远不急,铁路水运均可到。
30.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枢纽:
南北京广与沪津,京哈北京──哈尔滨。焦枝、枝柳和宝成,向南延伸是贵昆。东西京包和包兰,陇海、浙赣和兰新。湘黔株洲至贵阳,贵阳──昆明是贵昆。主要枢纽京、哈、沈,郑、武、广、株和天津。上、南、兰、西、成、重、济,石家庄和贵、柳、昆。
31.牛郎、织女星所在星座:织女弹琴,牛郎猎鹰。
32.九大行星:水浸(金)地球,火烧木星成土,天海冥王都叫苦。
33.世界著名商品粮出口国:美加法澳阿,饿了就去拉。
34.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1)四江三湖一成松,九大粮地记心中。
(2)长三珠三和江汉,洞、鄱、淮、松四平原。
35.我国商品棉基地:
鲁西北、冀中南。长下滨,沿二平原。豫北、黄淮和江汉,还有祖国南疆边。
36.我国棉纺工业分布:
长三及附近,上海为中心。黄河中下游,京、石、郑、西、津。江汉及附近,武汉为中心。
37.小麦的分布:
小麦分布各大洲,耐寒耐旱耐盐碱。我国东北和华北,美加中部大平原。西伯利亚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草原潘帕斯,欧洲西部广平原。种植面积最广大,产量位居粮食先。
38.水稻的分布:水稻作物单产高,喜热喜湿喜水生。亚洲分布占大半,中国南方最集中。
39.世界玉米的分布:
玉米高产成本低,生长季长温暖期。地区分布较广泛,遍及亚欧美与非。
40.月相规律:
上上西西右见晚,下下东东清早天。自西向东四相时,上盈下亏月长圆。
41.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42.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古不古?三十八亿年前起太古。二十五亿年前到元古,五亿七千年进寒武(古生代)。二亿五中生代,七千万年新生来。
43.世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
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44.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金属:
吾(钨)弟(锑)吸毒(稀土)心(锌)太(钛)烦(钒),首位金属记心间。
45.原始农业型:
赤道雨林耕地少,北极地区生存艰。刀耕火种是手段,兽皮遮身食生餐。
46.企业化种植园:
热带作物种植园,集约经营产品专。集中拉非与南洋,产品外销技术先。
47.我国的地域口味:
安徽甜,河北咸,河北浙江咸又甜。宁夏河南陕青甘,又辣又甜外加咸。山西醋,山东盐,东北三省咸带酸。黔赣两湖辣子蒜,又麻又辣数四川。广东鲜,江苏淡,少数民族不一般。因人而异多实践,巧调能如百人愿。
南亚地理气候
南亚次大陆,地形分三部:
北部为山地,三国居内陆;
南德干高原,土肥矿产富;
中间农业区,平原连成弧。
三条大河流,冲积平原出;
印河便灌溉,恒布下游汇①。
气候热季风,降水有偏护。
①恒,恒河。布,布拉马普特拉河;本河源于中国境内,在中国称雅鲁藏布江。
印度
南亚最大国,首都马德里;
人口世居二,耕地亚洲一;
麻茶世界首,棉蔗属经济;
孟加两大港①,棉麻工业地。
①孟,孟买。加,加尔各答。
印度主要作物
水稻小麦棉花茶,还有花生甘蔗和黄麻。
7.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19、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20、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
2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
2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7、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
30、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1、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均为黄色人种。
34、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35、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36、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为清真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3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3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39、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陆地,绿色表示海洋。
40、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41、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42、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3、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44、降水形成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45、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6、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7、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8、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4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
50、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小。
5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5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现象;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53、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54、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55、目前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56、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5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8、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59、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60、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UN)。
61、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62、中国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6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
64、红十字会的宗旨是坚持人道主义。
重点地图读图指导: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读方位。(小河、村庄图)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某的经纬度位置及判断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属的高、中、低纬度,两点间的相对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图,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七大洲轮廓,三条重要的洲界线。
4、判读:大陆、海峡、半岛、大洋、群岛、岛屿。
5、等高线地形图:识别陡坡和缓坡,山顶、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对高度。
6、海底地形图:三部分,五种地形,大陆架的深度不超过200米。
7、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名称。
8、常用图例识别。
9、世界人口分布图:四大人口分布稠密区。
10、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11、常用天气符号图识别。
12、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读,气候类型的判断。
13、地形雨示意图。
14、五带的划分图。
15、地区公转示意图。
16、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
有什么困难,我会鼎力帮助的
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4、 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 气温日变化:气温最高(14时) ,气温最低(4时左右) 气温的变化 (课本p51图)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 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 纬度因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到两极递减 海陆因素 夏季陆地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 沿海多于内陆 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 降水少 另外要知道: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另外气温还要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17的1、2两大题。降水主要还要掌握课 本P56活动题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6、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小雪 中雪 大雪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扬州就是这 种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上P19的第1题、 第2题的① (画图尤其要掌握) 、 ③、 ④ P21 的第4题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课本P65页活动题2 (计算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完成题目) 2、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堵塞、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 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 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23第2题 ,P24的第4题的②、③ ,P25的①、②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5、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 伯语 6、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如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 所是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地理填充图册P26页第1题、第2题的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7、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自然资源、土壤、交通、位置 聚落的形成条件 (课本P80图) 人文条件:历史文化、宗教、政策 聚落的形成条件了解即可,主要会使用聚落形成条件来进行分析 8、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人口密度 人员职业构成 经济特点 聚落规模 建筑特点 乡村聚落 小 农业为主 不发达 小 密集(高层建筑) 城市聚落 大 非农业为主 发达 大 稀疏(低层建筑) 第五章 发展和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世界面积位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 3、地跨两洲的国家,例如埃及(跨亚非) 、土耳其(跨亚欧) 、俄罗斯(跨亚欧) 。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1、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 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国。 3、发展中国家经济较落后的原因。
9. 34个行政区顺口溜,初一上学期地理书上的!!
简单的抄: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蒙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复杂的:
了解祖国图上行,黑、吉、辽进内蒙,建设新疆往西行,开发西藏往南转,西藏往东是四川,说四川,道四川,四川往南是云南,从云南往正东,过了广西是广东,广东省往南看,南海面上有海南,还有港澳已归还。从广东往北看福建对面是台湾,在往北浙江省、还有上海、安徽、江苏到山东。渤海之滨有天津,祖国首都北京城,大部分都临河北省,河北往西是山西,过了黄河是陕西,甘肃省狭又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上是一小串。河北南部是河南,过了湖北是湖南,湘南(湖南)紧邻贵州和江西、三十四个省区要说到,还有重庆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