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人囗与
⑴ 七年级上册地理的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的差别,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的差别,北极点周围只有一个方向,都是正南,南极点周围都是正北。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4、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所画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小,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比较大小时,一定要用数字式。)
5、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0,分别用N和S表示。0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还有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别是多少)
6、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此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左向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7、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0W和160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8、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
9、纬度范围:00—300 NS为低纬度;300—600 NS为中纬度:600—900 NS为高纬度。
10、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5、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6、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7、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爬山就困难。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反之,易形成河流。
18、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0、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2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2、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3、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4、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5、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6、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相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7、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8、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9、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3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3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32、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3、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南半球正好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4、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热海凉,冬季陆冷海暖。
3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3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地球的“雨极”,请查找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乞拉朋齐为什么会多雨?(答案: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爬升形成迎风坡降水。)
3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球的公转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昼夜相等;
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昼夜相等;
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与夏至相反。
地球的五带:
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寒带:南、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纬度为23.50S和23.50N,温带与寒带分界线是南北极圈,纬度为66.50S与66.50N。
(这一部分同学们一定要复习课本68—70面)
38、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地区的亚马逊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的面积最大)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亚洲的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回归线附近内陆与大陆西岸,非洲的面积最大)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中纬度400—60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夏季较集中。(主要在亚欧大陆与北美洲)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和,降水稀少。(亚欧大陆与北美洲北部沿岸)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这两个气候都是终年严寒,长冬无夏。
高山高原气候: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
(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一定要对照课本与地图册26页复习!切记!不能死背!)
39、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阳光直射南半球,则相反。
40、如何阅读气温、降水分布图,由气温变化曲线判断出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再由降水柱状图判别出降水特点,两者叠加就可以判断属何种气候类型。
41、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欧洲(最多)、北美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150多个)
⑵ 有关七年级上册地理的概念。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⑶ 七年级上册地理 (1)世界人口增长过多,数量过70亿,带来的问题有
主要有经济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经济上就业困难,住房面积小,过度贫困;社会上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差;环境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⑷ 初中七年级地理课本上册怎样区分人口增长率过快或者过慢
出现负增长的都是过慢,人口增长率超过中国的都算较快了。一般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慢,发展中国家快。欧洲国家过慢,非洲国家过快。一般题目都会出对比数据,不会就单个数据分析
⑸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 我学的是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的地理
当前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 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
共十一国,世界人口70年增加了2倍:1930年全球人口大约为20亿,1960年上升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突破50亿,1999年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64亿。如计划生育措施有效实施,世界人口在2050年将有望被控制在89亿左右。 世界人口5大国:中国(13亿),印度(10亿),美国(2.97亿),印度尼西亚(2.23亿)和巴西(1.81亿)。
世界人口目前年增长率为1.2%,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年增长率最高,达2.4%。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人口年增长率分别为0.25%和1.46%。
世界人口目前每年净增长7700万,每秒增加2人到3人。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7国为:印度(21%),中国(13%),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印尼和美国(均为4%)。
世界各主要地区的人口排名依次为:亚洲(38.7亿),非洲(8.69亿),欧洲(7.26亿),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5亿),北美(3.29亿),大洋州(3300万)。其中,非洲人口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2.3%。而欧洲人口在过去10年中一直在减少,每年平均负增长0.02%
中国人口为世界人口的20%
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19、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20、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
2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
2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7、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
30、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1、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均为黄色人种。
34、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35、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36、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为清真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3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3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39、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陆地,绿色表示海洋。
40、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41、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42、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3、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44、降水形成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45、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6、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7、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8、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4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
50、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小。
5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5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现象;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53、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54、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55、目前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56、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5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8、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59、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60、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UN)。
61、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62、中国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6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
64、红十字会的宗旨是坚持人道主义。
重点地图读图指导: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读方位。(小河、村庄图)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某的经纬度位置及判断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属的高、中、低纬度,两点间的相对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图,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七大洲轮廓,三条重要的洲界线。
4、判读:大陆、海峡、半岛、大洋、群岛、岛屿。
5、等高线地形图:识别陡坡和缓坡,山顶、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对高度。
6、海底地形图:三部分,五种地形,大陆架的深度不超过200米。
7、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名称。
8、常用图例识别。
9、世界人口分布图:四大人口分布稠密区。
10、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11、常用天气符号图识别。
12、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读,气候类型的判断。
13、地形雨示意图。
14、五带的划分图。
15、地区公转示意图。
16、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
有什么困难,我会鼎力帮助的
⑺ 急求七年级上册地理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答得好悬赏!!!!!!!
正方代表陈述观点。:我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多,增长快好。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人多力量大”,由此看来,人口多,增长快好。正方代表话音刚落,反方代表迫不及待的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人口都不太多,这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人民的生产水平高,国家就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搞建设,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好。在正反两方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我宣布:希望接下来的自由辩论环节时间,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能大胆的发言,你可以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的方式阐明本组的观点,反驳对方,尽量的说服对方。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很出色的!刚说完,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说老师我来说,正方:人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越来越少,国家就会灭亡。
正方:我们人口多,可以建排污工程,可以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人口少,劳动力少,干活就辛苦。人口少不好。
反方:人口少,可以发展各种机械化生产,如美国农民人数不到全国总人数的3%,但他们可以生产既能满足本国人们的需要,还可大量的出口粮食。
正方:人口少,没有人来保卫祖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反方:人口多,房子要得多,占地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没地种粮食。
正方:那我们可以用高科技制造粮食,人口少,有地没人种,种出来没人吃。
反方:人多,死了都没地方葬(全班同学大笑)。
正方:现在实行火化不需占地。反方:人多,社会治安乱,打、诈、抢的人多。正方:难道人少的国家就没有社会治安问题吗,美国人口比我国少,他们的枪击事件随处可见,社会治安问题应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密切相关,与人数的多少关系不大。
反方:人多,找工作困难,就业机会少。
反方: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都没处住,地球负担不起了。 边说边举起了一幅漫画“地球的母亲”,你们看,地球母亲能承受得了吗? 全班同学为之哗然,教师及时鼓励。
正方也不甘示弱,但由于时间的关系,
教师及时引入第三阶段:从刚才的辩论来看,同学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辩论是有理有据,老师非常高兴。下面我们进行第三轮,总结陈词,由正方两方各选一名代表,总结自己的观点,时间一分钟。正方: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孤单、寂寞,国家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多,我方认为人多,人口增长快好。(全班同学鼓掌)反方: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而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为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会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慢好。教师:从刚才的辩论赛来说双方不相上下,说得都很有道理,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也认识了人口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不利之处,由此说明了人口数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人口增长不要过慢,也不要过快。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授课多以“注入式”教学方式,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一系列实践活动,由于辩论教学强化了意见的分歧,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围绕着讨论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进行创造性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国的人口这一知识点时,学生质疑: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中国人口的资料。课堂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正反双方都找到许多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正方辩论也反驳了上节课有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现在的战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较量,而不是单纯的从数量上的较量”,同时也举例说明了城市中人口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反方也举例谈到了他们父母有好多亲戚,我们或下一代可能少了,也谈到了以后可能显得孤独。当时,我只觉得学生实在说得太好了,他们不仅动手查找资料,而且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从而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做了简单的点评,并对优秀辩手提出表扬。同时也对本课难点做了一个归纳:人多人少都有利弊,关键是使学生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而针对我国的国情而言,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虽然学生的辩论不象电视大赛那样精彩和专业,但学生的表现相当不错,通过这节辩论课后,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并使他们认识到人多和人少并不是单纯从数量上来说,而更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国情来看,懂得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比教师自己通过简单的提问和给出资料得出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感,作一次辩论赛是不错的。从知识量来讲,初一学生都是来自各农场,信息量不足,知识量比较少,但有关中国的人口问题听得不算少,进行辩论赛时,深度不够,广度有限。 课前准备:1、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多,增长快好,反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少,增长慢好。2、每一方都认真查找资料,准备辩论赛的材料。3、教师辅助,并指导他们辩论的方法。 辩论过程: 教师陈述:辩论过程共分三轮,第一轮正反两方各选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间为一分钟;第二轮自由辩论(时间不限);第三轮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 第一轮:陈述观点。 正方:我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多,增长快好。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人多力量大”,由此看来,人口多,增长快好。 反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人口都不太多,这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人民的生产水平高,国家就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搞建设,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好。 教师:正反两方都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进行第二轮自由辩论。正方:人口多,干活不累。反方:人口少,占地少。正方:人口多,劳动力多。反方:人口少,耗费的资源少,人口多,吃得多,拉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环境污染严重。正方:我们人口多,可以建排污工程,可以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人口少,劳动力少,干活就辛苦。人口少不好。反方:人口少,可以发展各种机械化生产,如美国农民人数不到全国总人数的3%,但他们可以生产既能满足本国人们的需要,还可大量的出口粮食。正方:人口少,没有人来保卫祖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反方:人口多,房子要得多,占地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没地种粮食。正方:那我们可以用高科技制造粮食,人口少,有地没人种,种出来没人吃。反方:人多,死了都没地方葬(全班同学大笑)。正方:现在实行火化不需占地。反方:人多,社会治安乱,打、诈、抢的人多。正方:难道人少的国家就没有社会治安问题吗,美国人口比我国少,他们的枪击事件随处可见,社会治安问题应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密切相关,与人数的多少关系不大。反方:人多,找工作困难,就业机会少。正方:人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越来越少,国家就会灭亡。反方: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都没处住,地球负担不起了。 边说边举起了一幅漫画“地球的母亲”,你们看,地球母亲能承受得了吗? 全班同学为之哗然,教师及时鼓励。正方也不甘示弱,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及时引入第三阶段:从刚才的辩论来看,同学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辩论是有理有据,老师非常高兴。下面我们进行第三轮,总结陈词,由正方两方各选一名代表,总结自己的观点,时间一分钟。正方: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孤单、寂寞,国家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多,我方认为人多,人口增长快好。(全班同学鼓掌)反方: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而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为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会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慢好。教师:从刚才的辩论赛来说双方不相上下,说得都很有道理,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也认识了人口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不利之处,由此说明了人口数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人口增长不要过慢,也不要过快。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
⑻ 初一地理上关于人口和语言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云南腾冲至黑河一线为界。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江苏 河南 山东 广东 台湾 上海 天津 北京 浙江。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语言分布:
总体上中国汉语分八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 、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 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 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闽南方言。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至于新近发现的“平语方言”,多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在这里特别谈谈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来都是个“移民地区”,因而岛上语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说,海南岛上的语言是中国八大方言的缩影。现在,海南岛上住了几代人汉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话”外,还通行十几种方言(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如:海南话(闽南方言)、军话(西南官话——北方方言)、 “艾话”(客家方言)、白话(粤方言)。此外,海南的汉族居民还有:儋州话(疑为粤方言变异)、迈话(疑为粤方言变异)、临高话(疑为广西壮语变异)、村话(语种不详)等
⑼ 世界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哪(初一地理上册)
有两类地区人口的密度最大,一类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如沿海区、平内原区、气候温容暖湿润区等(这些地区也常常是人类历史上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区,如世界上的几个重要的古文明发展区);另一类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综合以上论述,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地区是: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属于上述第一种类型;欧洲西部、北美五大湖沿岸地区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
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主要是当前世界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即最热、最冷、最干、最湿、海拔最高的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极地附近、南美亚马逊、北美加拿大地区等,包括我国的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