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① 初二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我国东部的平原、浅丘陵地区地势地平、水热光条件优越,适宜于发展回种植业,我们就大力答发展种植业;
2、东部山地地区,地面起伏大、山高坡陡,水热光条件优越,不适宜种职业,适宜于植树造林,我们就大力发展林业;
3、我国西部高原降水较少、牧草丰茂,适宜于发展畜牧业,我们就大力发展畜牧业;
4、河湖等水域适宜于发展水产养殖业,我们就大力发展渔业。
——这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初二教材“中国农业”一节中的图文资料不是讲得比较清楚吗?
②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主要是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农业主要特征:
(一)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
(三)周期性
动植物的生长大于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2)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扩展阅读:
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课题。中国考古学界几十年来一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进行探索,在江淮河汉诸流域及广大地域内进行调查、发掘,发现了一批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徐水南庄头、湖南澧县彭头山等地点。
前两处遗址的年代距今约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遗址和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南庄头遗址。
在发掘的6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条小灰沟和草木灰层,出土了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夹沙红陶片等与居民生活有关的遗物。特别是作为谷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在遗址中出土,说明当时已有农作物栽培业出现。
据碳14测定,它的年代为距今10510±u65297X10—9690±u65305X5年(未作校正)。它比磁山文化还早,甚至比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还早千年之久。它是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因此,它把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上推至万年以前。
③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就给你举个例子。有句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内因地制宜的重要容性,不同地区,不同地形的土壤成分,温湿度,酸碱度等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地形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使各种农作物在适宜自己的条件土壤中生长,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收成。
④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因地制宜发展、 平原应该发展什么 草原呢等等许多 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什么
黄河:上游——流量大、含沙量小,水能丰富,水质清澈
中游——水专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属大
下游——流量小,无支流,地上河
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中游——湖泊众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下游——江深水阔,黄金水道
⑤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P104页活动题第2题。急啊!
根据这个山村地理环境的特点,首先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一部分退耕还林,增加版林地面积,启动沙源治权理工程;其次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增加玉米和饲料牧草的种植面积,引进优良牧草作物,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牧养农。
⑥ 初中地理: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1、我国东部的平原、浅丘陵地区地势地平、水热光条件优越,适宜于发展种植业版,我们就大力发展种权植业;
2、东部山地地区,地面起伏大、山高坡陡,水热光条件优越,不适宜种职业,适宜于植树造林,我们就大力发展林业;
3、我国西部高原降水较少、牧草丰茂,适宜于发展畜牧业,我们就大力发展畜牧业;
4、河湖等水域适宜于发展水产养殖业,我们就大力发展渔业。
——这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初二教材“中国农业”一节中的图文资料不是讲得比较清楚吗?
⑦ 八年级地理上册课后活动解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04页2题
你说这道题我没有找到答案
下边是相关的问题和答案,你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1.荒漠、沼泽是否属于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由此不少同学可能会认为,荒漠、沼泽目前人类不能大规模地利用,所以不属于自然资源。其实不然,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关系就像水资源与水的关系一样,两者很难划清。所以人们将当前可以利用和预见将来能大规模利用的土地,都作为土地资源。其实人们对荒漠和沼泽的利用早就开始了,例如人们将沙漠作为核试验和卫星发射基地;古埃及人通过灌溉,将沙漠变成绿洲;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多沼泽地,经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变成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了祖国的“北大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泽一定会得以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如何认识我国“人与土”的矛盾?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的责任。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我国人均耕地、林地面积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大,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全国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后备土地资源只有1300多万公顷,这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3.我国目前耕地减少的原因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居世界首位。土地肥力下降,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明显低于欧美等国家的2.5%~4%的水平。
(2)土地沙漠化加剧,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我国荒漠化的面积每年增加1000多平方千米,甚至在我国南方也出现了沙荒地。近半个世纪,土地沙化面积扩大了500万公顷。其中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
(3)土壤次生盐碱化面积扩大
我国盐碱化土地达9913万公顷,其中现代化盐渍化土壤3693万公顷,潜在盐渍化土壤1733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次生盐渍化面积达933万公顷。由于不适当灌溉等原因,有的地区次生盐渍化面积还在扩大。
(4)大量征用、占用耕地作他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调查,我国由于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等大量占用农田,每年平均流失耕地超过30万公顷,加之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由建国初期0.18公顷下降到现在的0.1公顷,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的人口从5.5人上升至10人,耕地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
4.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而草地则相对集中在西部内陆,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是由我国地形、气候分布的东西差异所造成的。首先,因为我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而且我国东部属季风区,降水比较丰富,所以这使得东部平原区特别适宜用作耕地。第二,因为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所以,它们成为我国三大宜林地区。第三,因为我国的高原、高山和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处于内陆,气候干燥,不适宜森林的发育和耕作业的发展,而是分布着面积广大的草地;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势高峻、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目前条件下还未利用的土地。
5.如何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谈谈你的看法。
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那么如何落实保护土地这一基本国策呢?
首先,依照政策法令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国家已经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每个公民特别是执法部门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对违反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其次,因地制宜,合理用地。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防止过度开垦,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建设人工草场和防护林网。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工业生产及农村建房等非农业用地要做到合理规划,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面积。
再次,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做到增产增收。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在保持农作物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加强农业的科技研究,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禁止乱占耕地。要防止城市的外延式扩张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杜绝违反规划盲目批地,致使土地闲置浪费。要转变土地使用方式,走内涵式节约型经济发展之路。
最后,要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让每个公民都了解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地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