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讲解视频人教版
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1节辽阔的疆域
第2节众多的人口专
第3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单元知识整合属
新典考题分析
中考趋势方法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1节地势和地形
第2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第3节河流和湖泊
单元知识整合
新典考题分析
中考趋势方法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1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歹
第2节土地资源
第3节水资源
单元知识整合
新典考题分析
中考趋势方法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1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2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3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单元知识整合
新典考题分析
中考趋势方法
答案与提示
② 求大神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视频 最好是那种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快期末考试,急于求成!求帮忙啊
看视频太费时间。我给你发个提纲吧。
§1-1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南北跨越的纬度很广,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有高山地区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4、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表现: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热量丰富,南北相差近50个纬度,致使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使东部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业生产,还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由于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与各国交往。西靠亚欧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陆上交通便利,现已开辟了横贯东西的亚欧大陆桥,可直接与各国直接往来。
二、国土辽阔
1、国土面积: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2、四至点: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最南端: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存在着季节差异。
3、陆上疆界和邻国[来源:Z|xx|k.Com]
陆上疆界:2.2万多千米
陆上邻国: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P4的图1.4)
4、海上疆界和邻国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临海: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1、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市)和乡(民族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区在地图上的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P7的图1.7和P8表)
§1-2
一、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
1、人口数量:13.40亿(2010年),约占世界人口1/5以上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众多,要满足这么多新增人口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将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3、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原因:人口基数大)
二、人口东多西少
1、我国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2、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大致以黑河-腾冲线(胡焕庸提出)为界,东南部人口总数多,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总数少,人口稀少。
东部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
3、造成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
东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发展种植业,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所以人口密度大。
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降水较少,多沙漠、草原,工商业落后,交通不便,因此西部人口稀疏。
§1-3
一、56个民族
1、我国的民族构成
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万;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族、藏族等。
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2、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及节日等(P17“活动2-3”)
二.民族的分布
1、民族的分布: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与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我国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2-1
一、地形类型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草场分布、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地面平坦,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云贵高原:山岭起伏,地面崎岖、梯田广布。
3、三大平原
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主要山脉分布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山脉往往是地形区分界线(23页图2.2)。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三横)
南北走向的三条: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三竖)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三撇)
西北-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两捺)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一弧形)
5、各大地形相互错综复杂,纵横交错:p23地形图、P25-26的“活动3”
二、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包括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
2、五大地形的比例: P23最后正文部分(山地占1/3、山区占2/3)和p24图2.8
3、山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利: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方面有优势。
弊:耕地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交通不便。
三、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总趋势:地势西高东低,呈三阶梯状分布
西部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呈西高东低。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洼地。
2、三级阶梯及其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主要为高原和盆地,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
分界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主要为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三级阶梯的地形剖面图(32°N、36°N)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产生的影响(水汽、水运、水能)
①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②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③河流由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较为丰富。
我国大型水电站多分布于地势第一、二阶梯及地势第二、第三阶梯分界处。原因:山高谷深,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2-2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很大,气温南高北低。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
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3、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气温的南北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大:P33 “活动”
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0℃等温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年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我国年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5—9月;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农业地区南北方差异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干旱、湿润地区分界线,我国农业地区东西部差异分界线。
2、影响我国降水分布的原因: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夏季有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高原山地的阻挡和海陆远近的制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3、四大干湿区及各区分布的植被:(P36图2.12)
湿润区-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干旱区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4、降水量的多少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p37活动题1、2)
(1)影响植被、农业生产
(2)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饮食、民俗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
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东部地区是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南向北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北部分布着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青藏高原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呈现出垂直变化的规律。
3、不同气候的特点不同:课本39活动题1、2
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影响气温)、海陆位置(影响降水)、季风和地形(垂直变化)。
2、季风气候显著的形成、因素和影响(P40的图2.28)
季风的形成:
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使南北温差加大。
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距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越来越少。
因素: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
影响:P40—41活动题1、2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2-3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外流河的概念
2、内流河(区)和外流河(区)分布:(P42的图2.30)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注意澜沧江、怒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等)
我国东南部外流区河流多,河流水量大,受地形影响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我国西北部内流区河流少,河流水量小。
3、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点:
外流河: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水文特征差别明显: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较短,含沙量大;
原因: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内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4、京杭运河(6省5大水系,南水北调疏水通道):P44阅读材料
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我国第二长河)的地理位置:(P50图2.41黄河流域水系图)
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上、中游分界城市:内蒙古河口,中、下游分界城市:河南桃花峪;主要水利枢纽:三门峡、小浪底、万家寨等;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2、黄河的贡献:P51的正文倒数二段
塑造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提供丰富的水能和灌溉水源;旅游景观。
3、黄河的忧患:(P52-53活动题)
上游:荒漠化、凌汛;原因:气候干旱、草地退化;受纬度位置影响,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河水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水位猛涨;
可采取措施:生态环境建设(还草还林等)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人为原因(破坏植被)。
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中游支流多、黄土土质疏松;
可采取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修建大型水利枢纽等
下游:地上河;
原因:P51的最后一段;可采取措施:疏通河道、修建大堤等
三、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长江(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的地理位置: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上、中游分界城市:宜昌;中、下游分界城市:湖口;主要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等;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支流:(雅砻江的山民(岷)骑着嘉陵摩托去乌汉买香(湘)干(赣))
2、“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因此,长江干支流上建立了很多座水电站,但因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低。
长江干支流很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3、长江开发和治理(P48-49的“活动题”)
宜昌到江西湖口的中游段,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特别是荆江段,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于两岸陆地,加上曲流发达,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新中国以来,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疏通长江航道,加强沿江港口建设,提高了长江运输能力。
4、生态建设:退田还湖(P48阅读材料)
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泥沙淤积与上游的水土流失有关。
§2-4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分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濑、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自然灾害特点
(1)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2)发生最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
3、分布及原因(P56图2.48 P57图2.49,P58活动题)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登陆带来狂风暴雨灾害,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与华北地区。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大河中下游地区,以南方地区更为严重。洪涝灾害的产生与南方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夏季有关。
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山地,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我国中西部山区地震灾害也很多。山区地震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洪水灾害。
我国西南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这里地形复杂,夏季多暴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3、防灾减灾:(措施:四方面,避灾方法:P60活动题)
§3-1
一、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够实行永续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二、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是:总量大,人均不足。
课本64页卡片小字。[来源:Z+xx+k.Com]
2、节约和保护资源:P66的“活动1”
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措施。
§3-2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P67-67的图3.6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点:(1)总量丰富,
⑵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缺点:⑴我国人均耕地量少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也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多
⑶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⑷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1、耕地: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的平原、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的山区
3、草地: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半干旱、干旱区的内陆地区,这里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以发展牧业为主
4、难利用土地(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资源被破坏严重:突出问题: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四个原因(P71图3.13):城市扩张,占用耕地;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乱砍乱伐、水土流失;不当排放,土地污染。
2、土地资源的保护: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保护措施:四个方面(P72的图3.12)(P73-74活动题)
(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4)在易遭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对难利用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沙漠、戈壁:发展旅游业,种植耐旱农作物,发展沙产业等。
雪山:发展旅游业,利用冰雪水资源,开发动物资源等。
高寒荒漠:开发耐寒植物,发展高寒畜牧业。
石山:发展旅游业,开发矿产资源等。
§3-3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水资源: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是我国的主要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
原因:夏秋季降水丰沛,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源较为丰富;冬春季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水资源相对不足。
解决措施:兴建水库(三峡、小浪底)
3、水资源的空间分配:南丰北缺(南、北方分界线:长江流域北界为界);
原因:南方河流众多,水量大;北方河流较少,水量也小;
影响: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北方的缺水状况。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影响南北耕地类型;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制约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引黄济青)
4、 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P78图3.16)
3条输水路线:
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江都市计划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北达山东和天津。
中线方案,把丹江口水库的水引到华北平原,北达北京。
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三、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在利用上的问题:
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缺水状况仍继续加重;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
2、 解决措施:
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节水措施:
农业生产: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改变农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工业方面: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生活方面: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洁剂和清洁剂。
3、节水标志:P80的阅读材料和图3.22
§4-1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交通运输的发展:P84的图4.1
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依据:根据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等,考虑运价的高低、运速的快慢、运量的多少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水路运输量最大,占地少,污染轻,成本低,价格最低,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铁路运输运量大较大,价格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价格较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运量较小,价格最高。
(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一般来说,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适宜选择航空运输;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的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或铁路。
二、我国铁路干线分布
1、铁路线的分布特点:东部地区铁路建设比较早,发展速度比较快,铁路网密集,部分城市之间还有高速铁路相连;西部铁路建设晚,发展速度比较慢,铁路网稀疏。
我国铁路干线分为南北向和东西向铁路干线,在铁路干线交汇处形成铁路枢纽,如北京、上海、郑州等。
2、铁路线的命名方法:P88的“活动1”
3、铁路线的基本分布:三横五纵(名称、起止点的城市、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四条高铁、高原铁路、丁字铁路(P88图4.5和P89的“活动2”)
三横铁路: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五纵铁路: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北铁路干线:滨州——滨绥线;哈大线;京哈线;
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四条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海高铁;哈大高铁;
§4-2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概念
2、农业的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P90-91的图4.6)
3、农业的重要性: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民经济的基础。
4、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多种新功能。新型农业形态迅速发展,成为重要产业(课本92页阅读材料)。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P100的图4.13及小字部分
2、东、西部农业分布差异:(P93图4.10)
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西部:天然草场广布,农业中的畜牧业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其中,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3、南、北方的分布差异:
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差异表现:耕地类型、熟制、作物种类等(P94图4.11及边上的小文字)[来源:学科网]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P97活动题1、2)
发展农业要考虑的因素:
⑴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P96图7.13及边上的小文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
⑵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政策。城市附近的郊区要积极发展蔬菜、花卉、肉、乳、蛋、奶等的生产,以满足城市(市场)需求。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重要作用:①品种的改良②生产效率提高③抗灾能力增强
2、具体事例:①杂交水稻袁隆平②温室大棚技术③农业机械化④滴灌、喷灌技术
3、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3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工业:基本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开采自然资源、对原材料加工和再加工。
2、重要性: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对现代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3、发展现状: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二、工业的空间分布
1、基本格局: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分布稀疏(P103的正文部分和图4.21)
沿交通线(铁路线——京哈、京广、哈大等、公路线)、沿河(江)、沿海
2、主要工业基地(P104的“活动1-2”)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3、 中西部发展:
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
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1、发展特点:发展迅猛,贡献巨大(7倍多)
2、类型: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
3、分布:
(1)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
(2)聚集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P106图4.25)
4、具体事例:
(1)“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我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产业基地。
(2)“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②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来源:学|科|网Z|X|X|K]
③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和人才
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物理的视频学习
你在网上一科一科搜,肯定有的。
④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人教版地理主要知识点如下:
01、中国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0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0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0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0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0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0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0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09、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0、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8、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0、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脉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21、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2、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4、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5、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27、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8、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9、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干湿地区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5、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36、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37、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38、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4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43、我国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众多,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45、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6、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只占2.5%
48、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49、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51、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52、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农业,工业,家庭的节水方法)
53、在各种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54、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5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5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5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5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5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6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6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6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6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65、●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岭-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01)1月份0℃等温线
(02)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03)年降水量800 mm等降水量线
(0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0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06)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