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法制教育渗透
㈠ 高中地理必修二法制教育的章节有哪些
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计划生育)思想教育的倒是很多,法制教育的确实不多
㈡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在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地理学科进行法制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因为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教学是真实具体的,不流于说教,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地理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个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的教师是不可能灵活、机智、有效地在学科中渗透法律知识的。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如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在国家安全方面涉及《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兵役法》、《反分裂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在环境及资源保护方面涉及《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在行政法律法规方面涉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护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原则的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大陆架公约》、《南极条约》、《海洋法公约》、《控制危险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此外,我国的《农业法》、《国籍法》、《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从而很好地结合教材灵活驾驭。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法律知识,才能增强法律意识。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依据,找准切入点,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渗透点”。我认为,在《祖国心脏——北京市》的教学中可以渗透《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三个活动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法》,沙尘暴与《环境保护法》,人口的增加与交通、水资源的匮乏等,增强学生的环境和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通过对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阅读和北京旅游的介绍,学生了解文化遗迹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应当加以保护,从而学习《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2.联系实际,把知识性与现实性结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教学中,结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绿洲、绿洲农业、能源开发等知识点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法》、《水法》、《农业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点,增强学生珍惜爱护节约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疆独等反动势力分裂祖国、制造恐怖的邪恶罪行,本节的法制渗透重点还在于爱国主义与国防知识教育。
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新疆的“疆”字,概括新疆的地形特点,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记住“三山夹两盆”的特点,以及漫长的国界,面积最大的省份,邻国最多的省份等相关知识点。并播放“新疆打砸抢烧事件”新闻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教师总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巩固新疆边防安全及新疆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献身国家安全、献身祖国边防的责任感。一旦祖国需要,就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国防法》的要求保卫边疆,为巩固国防作贡献。
3.紧跟国际时事及国内要闻,把握法制渗透教育的契机。
在《祖国宝岛——台湾省》的教学中结合近年所发生的钓鱼岛风波、黄页岛事件与“台独”分裂活动等现实,渗透《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并加强对《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结合台湾省地图及我国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中提供的相关依据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钓鱼岛、黄页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地理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地理课堂氛围生动活泼而具有教育意义。
㈢ 怎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小学阶段教育目标来讲,小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也越来越强,知法、懂法以及用法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帮助他们树立法制意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同时能够灵活的运用法律知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工作当成是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落实,努力增强小学生的法律素养,让他们明白知法守法懂法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
另一方面,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任何不良习惯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由长期的经历而形成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语文课程教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不但要让他们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同时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借助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确保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渗透法制教育,一般我们选择开展的实践活动包括下面几种:第一是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班级黑板报,在黑板报中设置法律专栏,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收集和整理与他们实际生活相关的法律常识,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这些法律知识,潜移默化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是组织进行演讲比赛,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和法律都相关的主题,比如说《诚实和诚信》,从他们身边的故事讲起,让他们自行收集素材,教育他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也可以选择《远离网吧》等主题的演讲;第三是学生参与表演,我们结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在语文课堂中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用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表演生活中所看到的好人好事或者不良现象,让他们在游戏中收到法制教育。
(二)习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教学的思想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笔者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融合法律案例,将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放到写作课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法制观念。比如说小学三年级的看图作文,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小猪让小狗不要在旅游景区的文物上乱写乱画,这一副写作素材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名胜古迹,同时高速他们损坏文物是违法行为。又比如可以选择日记法,培养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能够记录自己真实的心情,能够将自己的错误写在上面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第三是课堂讨论法,在作文课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讲一些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他们就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发表意见。比如说就假冒伪劣产品阐述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相关法律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
(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之中选择出一些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素材,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很多课文都是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比如说笔者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让学生思考,假如武松在现代,他打死老虎的行为还会受到人们欢迎吗?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些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让学生展开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把法律意识内化为他们主动守法的行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可谓一箭双雕。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有效的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真正意识到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和整合法制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课堂时间活动来融入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㈣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
一是让自己树立法治意抄识,让自己自觉学法知法用法;
二是道德其实也是规矩的一方面,守道德也就是守法的原始阶段,所以德育其实也就是法治教育了,上好了德育课也就是上好了法治课;
三是超出道德也就是进入了法律调整范畴,所以守好德就是守法的关键,所以在上好德育和法治课时多采用案例教育法,用事实来教育好守德就是守法的观念;
四是请相关法律工作者到学校讲授安全也会是不错的方法。
㈤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㈥ 政治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渗透的方法 :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渗透的原则 :
1、目的性原则。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选择性原则。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二年级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国家制定的有关保护珍禽珍兽的一些法律知识。到三四年级时,又可以渗透在学生有限的能力之内如何保护动物。到高年级又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4、贴近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
5、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有趣性原则。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关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
㈦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关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己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使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停的后退。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在对学生情境学习指导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学徒制的模仿中,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的表象,而没有认知到知识的本质。所以要普及学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时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过于枯燥无味,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捷径。
(l)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特定的地理知识点。地理情境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地理思维的发展特点。地理情境创设应与学生的地理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情境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即所创情境的内容、结构与表述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在内容与问题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积极、广泛地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地理情境的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且在解释地理情境的相关知识上花时过多。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课中,阅读材料“泥沙掩盖了古文明”叙述了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成就和没落的原因,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寻找古巴比伦文明没落的原因,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家乡、国家有没有此类环境恶化现象(长江挟沙量逐年增大、黄河成为地上河……),进一步思考危害和解决办法: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收获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长期甚至永远无法弥补的危害、国家应当立法制止人们的短视行为、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总之,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既是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地理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㈧ 简述“如何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百度文库
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学生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能吃,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环境保护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我是小小执法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工艺、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后墙上方,贴上一些标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摩模拟法庭庭审录像,再放有关法律知识的小动画,使学生产生小小执法员公正无私的表,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达到情与画完美结合。
3、在游戏中渗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学Oxford English2A中要求学生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动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边表演边学习句型Red light. Stop ! Yellow light .Wait! Greenlight.Go!在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然后让学生边游戏边掌握句子No parking! No bicycles! Don’t cross! Turnleft! Turn right!等,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掌握了英语知识,又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4、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思品课《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5、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一个知识面,而学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贵州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学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