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单元

发布时间: 2021-03-05 01:26:37

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前三章的知识提纲,要写满一张A4纸 说了给采纳

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理知识提纲
要人教版
kinden58542 | 2013-09-04
满意回答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纲要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站得高,看得远。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二)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2)气温的变化:
①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影响:
a)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 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
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青藏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③ 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试卷(要有答案)

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测试
班级 姓名 号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测量人的身高时,适当选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
A.1米 B. 1厘米 C. 1分米 D 1纳米
2、我国一角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 )
A.2.4微米 B.2.4毫米 C.2.4厘米 D.2.4分米
3、一位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于 ( )
A. 0.5吨 B.5×107毫克 C.5000克 D. 500千克
4、准确量取80毫升高锰酸钾溶液,所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适合的应是 ( )
A、50毫升 B、10毫升 C、100毫升 D、250毫升
5、用一只原来示数为36℃的体温计,未经甩一下,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假如当天的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
A、37℃ B、35℃ C、略低于36℃ D、36℃
6、关于实验室中常用的水银温度计和生活中使用的体温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都可以测量人的体温 B 都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
C 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 刻度范围一样
7、下图是本班四位同学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

8、上题A图是小明测量过程,则其测量的结果是 ( )
A、比真实值大 B、比较准确 C、比真实值小 D、1.1厘米
9、、在用天平测盐水质量的步骤中,正确序号排列为 ( )
①将盐水倒入空烧杯中②计算盐水质量为m=m1—m2③称出空烧杯质量m2④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①②
10、托盘天平调节好以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边,这时 ( )
A 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 将游码向左移动。
C 向天平右盘中增添砝码或游码从左向右移。
D 减少天平右盘中的砝码或游码从右向左移。
11、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 )
A. 物体外部的形状 B.物体所处的位置 C.物体的状态和物体的温度 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2、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测量液体时,把温度计插入液体中立即读数
B.体温表测量体温时,离开人体读数就不准了
C.实验室用来计量的停表,有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两种
D.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砝码放左盘,被测物体放右盘
13、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 )
A 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14、在运动会上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
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15、下列测量工具中没有“0”刻度的是 ( )
A、托盘天平 B、量筒 C、刻度尺 D、酒精温度计
16、0℃的冰与0℃的水相比较 ( )
A、0℃的冰比0℃的水冷 B、0℃的水比0℃的冰冷
C、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7、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
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18、四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下图中的A、B、C、D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19、用手表测量某同学的脉搏为每分钟75次,则该同学的心脏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
A 0.8秒 B 0.08秒 C 0.6秒 D 1.33秒
20、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圆柱体直径,下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
21、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
A.冰熔化成水 B.由宇宙飞船把种子带到太空 C.把菜刀表面磨光 D.把铁丝拉长
2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克和20克的砝码各1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克,则物体的质量为 ( )
A.124克 B.122克 C.118克 D.116克
23、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读作 ( )
A 4℃ B —16℃ C 16℃ D —4℃
24、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法可采用的是 ( )
A、测螺帽与一张邮票总质量,再减去测得的螺帽质量
B、邮票太小了,不可能用天平测
C、将一张邮票直接测量
D、测100张相同邮票质量,再除以100
25、量如图中所示的一根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
A 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 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 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D 用卷尺量
二:简答题(每格1分,共36分)
26、下面是校运动会的一些成绩,由于老师疏忽,忘了写单位,请加上
(1) 甲同学跳高成绩为 110
(2) 乙同学1000米成绩为 4 13
(3)丙同学扔质量为4 的铅球,成绩为8.50
27、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 ,质量单位是 ,时间单位是 。
2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1) ,(2) ,(3)制定计划,(4)获取事实与证据,(5) ,(6)合作与交流。
29、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南方夏天最高气温高达37℃,读作 ,北方冬天最冷有零下40摄氏度,记作
30、一袋3千克的水放入冰箱内结成冰,则结成的冰的质量将________,若将这些冰由神舟5号航天飞机带上太空,则冰的质量将_____ 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1、如右图: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物体的长度为 厘米(2分),
也等于 米。
32、

(1)请写出图1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1、 2、 3、 4、
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应用 ;
(2)潮湿物品或化学药品 (填“能” 或 “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用托盘天平称取一盛有试剂的烧杯,若右盘上放有100克的砝码1个,50克砝码1个,20克砝码2个,游码示数如下右图所示,天平的指针在刻度盘的中间。则烧杯和试剂的总质量为____克。(2分)
33、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 —V1 。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后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 V2。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 (选填“甲”或“乙”)
(2)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右图所示,则这块碎石的体积是 厘米3。(2分)
34、如图所示是某汽车油量表示意图,表示的是汽车油箱内所剩汽油的 (填”质量”或”体积”),该车此时所剩汽油是 。(2分)
35、小王拿了一支读数为36℃的体温计,用口吹玻璃泡测体温,结果读数不变,他以为体温计坏了,就把它插到一杯热水中,一会儿“嘭”的一声炸了。小王的操作错误有:
⑴ ;⑵ 。
三、分析探究题(第36题4分,第37题10分,共14分)
36、某同学去商店买2500枚小钉子,售货员说小钉子不能数个数卖,只能称。于是,他买回0.5千克小钉子。他很想知道自己买的钉子够不够2500枚,你能想办法(不用直接数个数的方法)帮他“称出”钉子的枚数吗?请写出具体的方法与步骤。

37、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的因素时:
(1)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测: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有关
② ③
(2)小李为研究水温对鱼呼吸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五条相同的金鱼放在不同的水温下(其他条件相同),测出每分钟鱼呼吸的次数,请你分别写出测量水温和时间的仪
器 、 。
温度(摄氏度) 18 20 22 24
呼吸速率(次/分) 92 98 106 116
(3)小李在实验中得到的
四组不同温度下呼吸速率如表:
请根据图表的数据,写出得出的结论 :

七年级(上)第一章测试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B C A C B C C C D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D C A B C D D D B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6、(1)厘米,(2)分、秒,(3)千克、米,
27、米, 千克, 秒
28、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和假设, 检验和评价
29、 热胀冷缩 、37摄氏度、-40℃
30、不变, 不变
31、0.1厘米、
32、(1)托盘、平衡螺母、指针,游码, (2)不能、 (3)193.2
33、(1)甲 (2)20,
34、体积 35L
35、使用前没有把体温计示数甩下去、测体温时没把体温计含在口中 、
体温计插入热水中
三、分析探究题
36、方法步骤:
①先取50枚小钉子,用天平测出质量为M1
②每枚小钉子的质量为M2=M1/50
③0.5千克小钉子的总数N=500克/M2=25000/M1
37、(1)鱼的呼吸速率可能与鱼本身有关(如鱼的种类、大小、性别、健康状况等)
鱼的呼吸速率可能与水中含氧量有关(或气压、水中的食物、水洁净状况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温度计 停表(或钟表)
(3)水温越高,鱼的呼吸速率越大

④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地理的第三单元测试题

16.下列地区属于火山地震带的是 :( ) A.南极洲大陆 B.南北美洲东海岸 C.欧洲地中海沿岸 D.亚洲北冰洋沿岸 二.综合题(60分) 17、读下列地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右图中甲为_____半球,乙为_____半球。这两个半球的界线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经线圈。 <2>、写出右图中数字表示的大洲名称: ①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 ⑦______ 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面积最小的大洲是______;被赤道穿过大陆部分的大洲 有_______,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填序号) <3>、大洲①②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大洲③⑤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大洲④⑤之间的分界线包括________山脉---_______河-----_______山脉和______海峡。 大洲④和大洲⑤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为________。 18、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28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其中几乎全部 位于海洋之中的是____________ (2) E、D两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______ _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 叫
,包括E大洲上的
_____ _山脉和D大洲上的 山脉 。 (3) 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4) 由于板块在地球的内力作用下不断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A、B板块间_________海将不 断扩大形成新的海洋。 (5)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E大洲是____(季节),昼___夜____,在E大洲的北部北极圈内 有______出现。
!@#$%^&&*()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专题

⑤ 人教版地理书初一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活动题一

1.(1)气温逐渐降低抄。变化的原因是纬度,赤道附近接受的太阳辐射多。
(2)高于20°C:赤道附近。低于-10°C:两极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2.1520-720=800m
800/100=8
28.8-8*0.6=24°C
所以山顶的温度是24摄氏度。

我特地把我初中的地理书翻出来看了下,姐我现在可是地理课代表,嘿嘿~

⑥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五个字“自己动笔画”;

觉得自己不专会画,担心画属不好,怎么办?动笔吧!开始了就好办,开画才有思考,只有你画,启动的才是你的思考,思考一启动就停不下来,画好初稿再反复修改几次,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的收获满意的学科思维导图作品!

如果还是不会画,一点头绪都没有呢?网络,找思维可视化研究院,刘濯源老师团队的学科思维导图作品参考,模仿着画。

如果就是一点不想画,就想弄张现成的抄呢?真帮不上忙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