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七年级地理
⑴ 求音频:七年级地理
可通过“全品中考网(地理)、中学学科网(地理)”查找。
⑵ 哪里可以找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好的学案和ppt课件!
当然是学科网咯
⑶ 地理七年级期末试卷~~!!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选最合理的一个,共40分)
1.读右面经纬网示意图1,图中的字母代表经线或纬线,全部都是纬线的一组是( )
A.abc B.aDE C.DEF D.cEF
2.人类认识到地球是球体形状有一个漫长历史过程,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为球形的是( )
①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
②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④观察日食现象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是4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A.0.2千米 B.2千米 C.4千米 D.20千米
4.地球自转产生了( )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现象 C.四季变化 D.地球上的五带
5.一年之中,我们当地白昼时间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图中箭头所在地是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它是( )
A.山谷 B.山脊 C.鞍部 D.陡崖
读部分板块示意图4,回答7~8题。
7.下图中,C是(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8.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右图4中( )
A.E山脉会消失 B.F山脉会消失 C.地中海会消失 D.红海会消失
9.测量气温的仪器要用到 ( )
A.温度计 B.湿度计 C.雨量器 D.气压计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
B.污染指数小,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C.世界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与一次战争有关
D.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
11.立春以来,我省雨雪天气频繁,雨量大,光照不足,导致田间作物苗情长势差。这反映了天气对人类的哪方面的影响( )
A.生活 B.交通 C.生产 D.军事
12.一般来说,一年中北半球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13.右图6表示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全年高温多雨 B.该地极有可能是在赤道地区
C.该地一定在南半球 D.该地一定在北冰洋内
14.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气候寒冷,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15.下列地区,人口分布最为稀少的是( )
A.亚洲东部和南部 B.亚马孙平原
C.欧洲西部平原 D.北美洲东部
16.右图现象所示的原因有( )
①乡村人多地少,收入少,生活困难
②城里有好学校,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完善
③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④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A.阿拉伯语 B.汉语 C.联合国语 D.英语
18.在中东、北非、东南亚及阿拉伯国家,有数以亿计的穆斯林信徒,他们受伊斯兰教规的约束,有着自己独特的礼仪习俗。进入这些国家进行商贸、旅游等活动,一定要对那里的生活习俗有所了解,否则会带来很大麻烦。结合你的课外知识,穆斯林信徒饮食禁忌较多,( )是禁食的。
A.猪肉 B.牛肉 C.草鱼 D.鸡肉
19.对不同地区聚落景观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
A.东南亚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主要受炎热少雨气候的影响
B.西亚村庄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是受极地寒冷大风天气的影响
C.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时充分利用了当地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很强的优点
D.因纽特人的冰屋主要分布在非洲高山地区,主要是受海拔高的影响
20.下列国家中,人口超过1亿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是( )
A.加拿大 B.巴西 C.新加坡 D.韩国
第Ⅱ卷
二、填空题 (16分)
2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和 组成的经线圈。
22.每年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 日(节气);此时,太阳直射在 上。
23.比较图幅一样大小的蕉岭地图与世界地图,蕉岭地图的比例尺较 (大、小),蕉岭地图表示的范围较 (大、小),内容较 (详、略)。
24.地球上有 个大洲, 个大洋。
25.某地某年7月平均气温是23.3℃,1月平均气温是 —20.1℃,那么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
26.海南岛气候终年炎热,而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这主要是因为两地 的不同;受地形影响,迎风坡上降水较 (多、少)。
27.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分布的人种主要是 ,亚洲东部分布的人种主要是 。
28.阿位伯人信仰 教, 教是泰国的国教。
三、绘图、填表题10分
29.根据下表某地各月气温、降水资料,在下图2中绘制该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6分)
30.结合你对世界国家和首都的了解,填表。(4分)
国家
英国
日本
首都
华盛顿
莫斯科
四、读图题(每空1分,共34分)
31.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问题。(3分)
(1)虚线AB表示(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山顶
(2)丙处的地貌形态名称是 。
(3)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乙地的海拔高度是 米。
32.右图表示的经纬网示意图中,回答问题。(7分)
(1)A点的经纬度是( , )。
(2)已知B地的经纬度坐标是(0°,20°E),请在图中用字母“B”标点出来。
(3)点A在C的 方向。
(4)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图中箭头D表示 方向。
33.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回答问题。(10分)
(1)写出大洲名称:A.____ B. C._____ D.______ E.______。
(2)写出大洋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A洲和B洲分界线是__________运河。
(4)海陆面积对比来看,____分是陆地,____分是海洋。
34.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⑥位于北极圈以北,它属于 (热、温、寒)带的气候。
(2)写出气候类型名称:⑤ ⑦ ⑧ 。
(3)请写出图中属于热带气候类型的序号: 。(全对得1分)
35.读下面4个国家的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按序号写出几个国家的名称:① ②
(2)四个国家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 。1分(可以填图中的序号)
(3)4个国家中,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 。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是不平等的。请把下列选项填入A、B关系图中。(5分)
a.富国更富 b.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材料 c.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
d.赚到的钱少 e.产品的价格高
七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参考答案
(说明:本套试题突出考查经纬网、方向、图表技能的掌握。从考查的情况来看,难度稍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5:ACABB 6~10:CDCAB 11~15:CCCCB 16~20:CDAC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21.20°W 160°W 22.春分 赤道 23.大 小 详
24.7 4 25.纬度位置 43.4℃ 26.纬度 多
27.白种人 黄种人 28.伊斯兰教 佛教
三、连线填表题(12分)
29.见下图(6分)
30.见下表:
国家
美国
英国
日本
俄罗斯
首都
华盛顿
伦敦
东京
莫斯科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34分)
31.3分 (1)A (2)陡崖 (3)470
32.7分 (1)(20°W,40°N)或(40°N,20°W)(不写括号和逗号不扣分,全对得2分,否则不给分)
(2)如图B点所示
(3)正北 (4).南北 东西 正南
33.10分 (1)A北美洲 B南美洲 C欧洲 D亚洲 E非洲
(2)太平洋 大西洋 (3)巴拿马运河 (4)三 七
34.5分
(1)寒 (2)⑤温带海洋性气候 ⑦温带大陆性气候 ⑧温带季风气候 (3) ①②③⑩
35.9分
(1)①俄罗斯 ②加拿大 (2)①③ (3)中国(或③)
(4)见下图所示
⑷ 综合测试题(一)全效学习七年级地理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35题 每题2分 共70分) 读“世界地理简图”,回答1~4题。 1、图中表示南美洲的字母是( ) A a B b C c D d 2、图中表示印度洋的字母是( A g B h C iD j 3、图中a、b两大洲的陆上界线是 A 苏伊士运河 B 巴拿马运河 C 基尔运河D 京杭大运河 4、图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a B.d C.eD.f 5、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 ) A 中间高、两边低B 中间高、四周低C 东西低、南北高D 中国高、伊朗低6、受地势影响,亚洲河流( ) A 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B 呈环状围绕着青藏高原 C 呈放射状从四周流向中心 D 由东向西流 7、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俄罗斯 B加拿大C中国D美国 8、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和国家分别是: A亚洲、印度 B拉丁美洲、俄罗斯 C亚洲、中国D非洲、中国 9、美国本土部分位于哪一个温度带? A 热带B 南温带 C 北温带 D北寒带 10、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 本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资源丰富 B 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 C 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D 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1、关于印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世界第二软件大国B 世界上几个核技术比较发达国家之一 C 经济发达的国家 D 全球少数几个掌握发射卫星技术国家之一 12、有关印度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孟买B 黄麻的产量居世界前茅 C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D 南亚经济发展最慢的国家 13、当我国为冬季时,澳大利亚为( ) A 夏季 B 秋季C 冬季 D 春季 14、俄罗斯的工业特征是: A 轻工业发达 B 重工业发达 C 轻重工业都发达 D 旅游业发达 15、下列旅游景点属于西班牙的是: A塔桥 B风车C峡湾 D斗牛 16、俄罗斯河流众多,被称为“母亲河”的是: A鄂毕河 B叶尼塞河 C勒拿河 D伏尔加河 17、中东地区最多和最缺乏的资源是 A 太阳能、淡水 B 风力、生物 C 石油、淡水 D 石油、土地 18、有“南极主人”之称的动物是:( ) A北极熊 B大象 C企鹅D袋鼠 19、欧洲西部地区典型的气候属于 A 温带海洋性气候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 20、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是 ) A 日本B德国 C俄罗斯 D美国 2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B撒哈拉沙漠C阿拉伯沙漠 D阿塔卡玛沙漠 [来源:学科网ZXXK] 22、下列动物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一组是: A大食蚁兽、巨嘴鸟 B 袋鼠、鸸鹋 C斑马、长颈鹿 D考拉、鸭嘴兽 23、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是 () A 南美洲 B 大洋洲 C 南极洲 D 北美洲 24、美国的土著居民是 A黑人B 犹太人C印第安人 D 玛雅人 25、对日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森林资源贫乏 B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C 多地震、火山 D 岛国多山,平原狭小 26、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 A智利 B秘鲁C巴西 D墨西哥 27、大量的华人和华侨移居美国,聚居在一起,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 A唐人街 B民族村 C南京街 D华人街 28、有一位美国农民,他种的田地比我们这里一千人种的田地面积还大,一天,他来中国旅游,中国老农好奇的问:“你一个人种那么多的田地,还有时间出来玩?看你的手上没有一点老茧,不像个做事的农民。”下面是一位翻译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美国耕牛多 B.美国雇了大量外籍工人做事 C.美国农业生产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 D.美国自然条件好,种子播下去,不需要人管 29、巴西人热衷的民间娱乐活动是:( ) A泼水节 B斗牛 C跳桑巴舞D滑雪 30、俄罗斯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冬季不冻港是: A 符拉迪沃斯托克B圣彼得堡 C 摩尔曼斯克D 莫斯科 31、巴西应重点保护的植被是( ) A 热带草原B热带雨林 C 温带草原 D温带阔叶林 32、下列动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是 ( ) A 企鹅 B北极熊 C大象 D东北虎 33、下列国家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的是: A土耳其 B新西兰C美国D澳大利亚 34、世界最寒冷的地区是 ( ) A 北极地区B 西伯利亚 C 南极地区D 青藏高原 35、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看做“圣城”的是: A麦加 B麦地拉 C耶路撒冷 D梵蒂冈 第二部分 非选题 (每空1分 共30分) 36、读美国本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洋;B 洋;C湾;D 湖;E 河;G是首都 ; (2)K是旧金山,位于该市东南的 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37、下图为中东地区示意图,据图完成相关要求。(9分) (1)中东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 ______ 海; B海; C 海;D 运河。G为(国家)。 (2)三洲是指洲、洲、洲、 (3)该区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其分布中心 E是 湾。 读日本国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日本领土由若干大、小岛屿组成。写出图中字母A、B代表的岛屿名称:A: 岛;B:岛。 (2)C处是_________山,它常被看作是日本国的象征。 (3)日本工业主要集中于 洋沿岸和 海沿岸。(4)日本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5)日本是太平洋西北的岛国,东临 , 西临 _。 39、读“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5分) (1)A是东南亚著名的 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B海域是我国的 (东、南)海。 (3)图中 (C、D)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屿 台湾岛。 (4)图中的大部分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水稻、小麦)。 (5)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 (蕉麻、亚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来源:学科网ZXXK] 375e.cn 海陵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 地理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70分,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C B C B A A C C D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D D C C A D[来源:学科网] B B C C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来源:Zxxk.Com] A C A C C C B B D C C 第二部分 非选题(30分,每空1分) 36、(1) 大西 洋 太平 洋 墨西哥苏必利尔 湖密西西比 河 华盛顿 (2) 硅谷(1) 里 海 地中 海 红 海苏伊士 运河埃及 (2) 亚非欧 (3) 波斯湾新课标 第 一网 38、(1) 本州 北海道(2)富士山 (3) 太平 洋濑户内 (4) 亚欧太平洋 (5) 太平 洋日本 海39、(1)马六甲 (2)南 (3)D(4)水稻 (5)蕉麻
⑸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资源都在哪里下载
中学学科网 网络文库
⑺ 初一年级地理
初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方法总结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表明,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成为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中学的普通地理教师,我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学生,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吸取其他教师的先进教法,总结了一套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我将其命名为导学式教学方法。
一、基本内容
导学式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引导自学,指导学法。即教师的
主要作用为“导”,导包括指导和引导。引导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纲要,让学生以此为线索来学习,指导就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学会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将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应以教师的“纲”为线索,学生的“自学”为基础,学习方法的指导为重心。一般来说,课堂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写出提纲,明确要求。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份教学纲要,应尽可能
地反映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结构。并展示该课的学习目标,注明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和对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
2、学生看书,自学基础知识。
在教师的纲要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
标注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使学生读书,读图的目的更明确,勾画,标注的方法得当。逐步掌握读书,读图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学生通过看书,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但对个别难点问题理解起来肯定有一定困难。这是一个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也可由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4、通过课堂练习,强化记忆。
课堂练习是指在课堂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技能的既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练习题教师应事先设计好,既要覆盖本书所有的知识要点,又要有典型性,并且要有一定的梯度。此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发现练习中的问题,在总结中进行评讲订正。
5、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经过以上练习,教师应用最简洁的语言作出总结,在突出重点的同时,
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讲一下,注意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并对本课的学习方法作出总结和指导。
上述教学方法的五个步骤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教材
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精选教材中适合实行以上方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学;(2)教材内容线索清晰,条理清楚;(3)教材内容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4)能从教学内容中提取出比较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
三、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
1、。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再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知
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要养成他们主动地研究和探索知识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用大部分的时间让老师“灌”。而是由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纲要,学生通过自学来分析和解决教材中遇到的问题。当然这并不让教师在课堂中无所作为。老师的作用在于“导”。“导”得好,整堂课就可能是高效的,成功的。不好的话,课堂就会成一盘散沙。不仅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就连过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做不到了。
2、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在一个成长和发育的阶段,有着较强的求知
欲和较旺盛的精力。抓住这个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多动脑,多观察,多动手。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觉得充实、愉快、有趣。而不致于感到上课是一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事情。
3、地理教学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既突出了对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了地理基
本技能训练与能力的培养。教学要求也与以前的大纲有所不同。将全部地理知识划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把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划分为“学会现行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是从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习来编写的。教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配有大量的彩色图表,编选了大量的学生自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教材的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深入浅出,许多知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字,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尚处在摸索阶段,有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在教学中我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教训:(1)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 )理论性过强,学生比较生疏的内容不适合采用此方法教学。(3)练习题的设计应难易适当。偏难的习题可能会激发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可能会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要将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才能真正取得进步,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⑻ 初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题
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各地教材不一样
建议去学科网看看
内容比较全
注册一下就可以下自己想下的内容了
大多数是免费的
⑼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知识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洋的狭窄水道。
例21:关于地球表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占三分(七分),陆地占七分(三分) B.海洋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半球的陆地占40%,海洋占60%)C.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南半球的陆地占20%,海洋占80%) D.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南极洲)
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学会运用简笔图。运用基本经纬网作为参照判断大洲、大洋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五带、低中高纬度等。 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级欧大洋 大洲名称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濒临海洋
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北冰洋、大西
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
洋 半球位置
东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主要大洲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例22:北回归线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部分: A.亚洲、北美洲、非洲B.非洲、大洋洲(穿过岛屿) C.南美洲、大洋洲 (穿过岛屿)D.亚洲、(穿过岛屿)非洲
例23:全部在一个半球的大洲是:A.南极洲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面积、纬度范围、轮廓形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 四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名称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北美洲之间
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之间
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环绕
例24: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A.北冰洋B.太平洋 C.大西洋D.印度洋 二、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有缓慢的、也有瞬间剧烈的形式;沧海桑田的变化可以用地壳的上升、下降、挤压、碰撞来解释。大陆漂移学说是一种解释方式。例25:P32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带多火山地震。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的运动:发生张裂运动→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发生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地中海、阿尔卑期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例26:海啸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印尼成为2004年大海啸的重灾区? 例27:长沙为什么很少特大地震?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海洋生成和发展的图示见P38组图;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见P37图。运用简笔略图表示火山地震带。
例28: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 A.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 还可以问:日本群岛、红海、东非大裂谷、冰岛火山
例29: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例30:庞贝古城是维苏威火山爆发的遗址,维苏威火山爆发是在全球火山地震带上吗? 例31:2004年大海啸是爆发在全球火山地震带上吗?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今天+风和日丽:天气用语(短期);今年+四季分明:气候用语(长期)短期天气预报可以了解大气短时间的状况,大气长期稳定的特征要了解气候特点。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描述
要素 常用的有:气温、降水、风、云、雾等 一般只用:气温、降水 例词
阴晴、风、雨、冷、热、雪、雹、雾、
扬尘、沙尘暴
终年炎热多雨、全年高温少雨、
冬季寒冷干燥
特点
时间 短时间 长时期 变化
常变化
少变化
联系 均指大气状况: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
例32:下列为我国某地区某日的天气预报:北方有一股强冷空气明天起影响我市,预计明天白天:晴,偏南风8-9级,最高温度12°,最低温度零下5°。请说出这一预报中不科学或错误的地方。(风向、气温、摄氏度)
例:下列词语那些是描述天气与气候的:狂风暴雨、多云转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乌云密布、彩云满天、四季如春、冬冷夏热、一场秋雨,一场寒、春风又绿江南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P46 3-6
电视天气预报:卫星云图(晴天:无云的地方;阴天:有灰白色云的地方;有雨:白色云的地方) 其它天气预报:报纸(P45图3-4)、互连网(P47活动4) 例:P46活动1、2、3 例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天气预报范围的是( ) A.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B.降水的强度C.空气质量公报D.风力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阴:指天空中经常有云的情况;晴:天空无云或去很少。
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
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来判断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污染指数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大。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对人体健康越有害,影响越严重。
人类活动对大气状况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为此,人类应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的地方气温高、太阳斜射或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气温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与生活:气温的测定:气温的表示符号℃,读法“摄氏度”,气温的观测及平均气温的计算(每天观测多次,然后再取平均值: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气温日变化:最高气温(14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得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气温高 气温低 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低纬度 高纬度 纬度 同一纬度
夏季陆地 夏季海洋 海陆
冬季海洋
冬季陆地 同一地点
海拔低
海拔高
地形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高温地区(高于20℃);两极地区为低温地区(低于-10℃)
例34: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分布区位于( ) 例:P50活动 P51活动1、2 A.亚洲大陆 B.非洲大陆 C.南美洲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降温和凝结,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降水类型由上升降温的形式决定。一般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日降水量: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月降水量:某月每天观测的降水量之和;年降水量: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之和,通常指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分布: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③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④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例35:下列四个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亚洲东部 B.南美洲北部 C.非洲北部 D.欧洲西部
例36:下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是( )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内陆地区D.亚欧大陆沿海地区
例37: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东经91°50′,北纬25°2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18mm,被称为地球的“雨极”,请查找地图和资料,简要分析乞拉朋齐为什么会多雨?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南麓、迎风坡降水多)
★绘制气温曲线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气候曲线图的绘制方法:①绘制横坐标,把它们平均分成十二段,逐段标上月份;②绘制纵坐标,依次标注气温刻度,单位为℃;③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平直的曲线表示出来;④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图外,完成画图。(可概括为:一横月,二纵温,三网格,四定点,五连线)
气温曲线图的的阅读方法:一是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二是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
降水柱状图的绘制方法:①绘制横坐标,把它们平均分成十二段,逐段标上月份;②绘制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为毫米;③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有柱状图表示出来;④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图外,完成画图。
降水柱状图的的阅读方法: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
例38:教材P51活动1、2学会运用气候类型一节所有气候图标分析气候特点,如P53第一题、第二题、P55活动、P56第二题、P59、P60活动。
★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气温(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冬冷夏热;每日14时气温最高)降水(温带地区沿海向内陆递减并影响景观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逐渐由森林景观过度到草原景观、荒漠景观)
例39: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太阳落山时B.深夜12点C.凌晨1点D.日出前后 例40:关于气温的变化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7月份,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B.山麓地带温度低于山顶温度C.高度每上升1200米,气温下降7.2℃D.同一地区,下层空气较上层空气冷
⑽ 求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