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地理作业白皮书
①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白皮书试卷基础练习二的答案
小学六年级毕业卷(数学)
一、填空:(20分)
1、一个数由五个亿,三十九个万,七十四个百组成,这个数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万,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是( )。
2、 既能被2整除,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
分解质因数为( )。
3、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6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4、1.08吨=( )吨( )千克 3日8小时=( )日
8立方米16立方分米=( )立方米
5、已知A=2×2×3,B=2×3×5,则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6、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如果圆锥体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那么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7、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0,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5厘米,实际距离是( )千米
8、行同一段路程,甲要3小时,乙要4小时,甲与乙的速度比是( )。
9、在一定时间里,做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做这种零件的个数成( )比例。
10、0.75 =( )÷20 = 20:( ) =( )%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分) 1、某车间有工人98人,某天全部出工,出勤率是98%( )
2、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 )
3、 一个数除以真分数的商一定大于这个数。 ( )
4、如果3X=5Y,那么X:Y=5:3。 ( )
5、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500克盐水中含盐50克,盐水中盐和水的比为( )
⑴1:9 ⑵1:10 ⑶1:11
2、3:2与( )能组成比例。
⑴2:3 ⑵1.5 :1 ⑶1:1.5
3、下面的(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⑴ ⑵ ⑶ ⑷
4、用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要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 )
⑴体积 ⑵容积 ⑶侧面积 ⑷表面积
5、已知3x+3=12则2x+1=( )
⑴ 7 ⑵ 14 ⑶ 9 ⑷ 8
四、计算题:(24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30-19.02 = ÷2÷ =
1-0.49+0.06= ( + )×4=
2、简便运算:(6分)
25×12.5×3.2 2.75×29-1.75×29
4、求未知数x:(6分)
X- 0.8X -6= 16 :X = :2
5、文字题:(8分)
⑴一个数加上它的50%等于7.5,求这个数。
⑵4.8减去0.7除0.14的商,所得的差再除以1.5,得多少?
五、应用题:(36分)
1、光明鞋厂六月份生产鞋26800双,比原计划增产2500双,增产了百分之几?
2、一堆煤堆成圆锥形,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如果每立方米的煤约重1.4吨,这堆煤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28千米,4.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用比例知识解)
4、运800吨粮食,甲车运需要10天运完,乙车运要15天运完,两车合运多少天运完?
5、红星机械厂要加工900个零件,原计划30小时完成。改进技术后,每小时比原计划多加工10个,这样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6、暑假里全班学生共做小制作49件,女生做的占男生做的 。男女生各做小 制作多少件?(用方程解)
② 会考地理题
寒潮 梅雨是春夏之交
③ 以色列地理
国名:以色列国 (The State of Israel)
独立日: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以色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历,但是民族节日均采用犹太历。因此,每年的独立日不一定是公历的5月14日。
国庆日:5月14日(1948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国徽: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国歌:《希望之歌》
国家政要: 总统摩西·卡察夫 (Moshe Katsav) ,2000年任职;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 ,2006年1月,沙龙 病重住院后暂时代行总理职权,4月,被任命为临时总理,5月宣誓就任;利库德集团主席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Benjamin Netanyahu) 。
为中东和平献身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自然地理: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北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625.9万(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
犹太新年哭墙祈祷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 哭墙
港口城市海法标志性建筑
“船型大厦”
简史: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1897年成立了“世纪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
以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
阿克有5000多年历史,是世界
最古老城市之一
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2005年9月,以色列国防军在原加沙定居点附近的以军总部举行告别仪式并降下国旗,宣告以色列对加沙长达38年的占领就此结束。
2005年巴以关系回顾 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 以色列的核状况
政治: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竞选。以色列没有宪法,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能基本上是礼仪性的。议会有权解除总统职务。内阁向议会负责。
前进党赢得以色列大选 以色列议会选举制度 以色列三大政党 利库德集团
耶路撒冷老城
圣墓大教堂
经济:50多年来,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 6万美元。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雅法老城 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公园
旅 游 胜 地 死 海
外交:开展全方位外交。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
与中国关系: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003年12月,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5年11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1-9月双边贸易总额达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以色列特种部队
1953年,以色列开始着手组建了自己的特种作战部队,它的兵力都是从陆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训练尖子,然后将这支新成立的部队命名为以色列第101部队、到了1954年,以色列考虑战争和应付国内突发事件,制止内乱的需要,决定将第101部队与伞兵旅合并,改为第202伞兵旅。该旅主要由旅部和4个营以及其它支援部队编成。1967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第202伞兵旅又改称第55伞兵旅。1960年以后,以色列使用特种部队作战颇为频繁,由应急作战转换为执行反恐怖任务。目前,以色列的特种作战部队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是一般任务部队的加强和补充,它在应付突发事件、敌后侦察、实施心理战、特工破坏、反恐怖等方面近年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76年7月,以色列特种作战部队突袭非洲乌干达恩德培国际机场行动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这次战斗在以军作战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在雅典被4名巴勒斯坦人和2名西德人劫持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机上242名乘客中有105人为以色列人,他们被软禁在机场候机大楼内作为人质。劫机者要求以色列在规定时限内将关押中的53名巴勒斯坦人送来乌干达进行交换,否则人质将被处死。以色列为救出人质,成立了以总理拉宾、国防部长佩雷斯为首的行动指挥部,由步兵-伞兵司令肖姆隆拟制了代号为“闪电行动”的军事营救计划。
4架以色列空军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从以色列秘密起飞,并乘着夜色秘密降落在了恩德培国际机场,而在事先他们也并未通知那里的地面控制塔台。以色列部队赶在午夜降临前一个小时悄悄降落在了恩德培国际机场。随后以色列人便驾着一辆黑色的梅塞德斯和护卫的几辆吉普驶出运输机,径直驶往旧航站楼。乌干达人以为这是伊迪·阿明或是其他乌干达高官的车队。3组突击队员按预定方案分别扑向各自的目标,整个行动像事先演练得那样流畅,10分钟攻占候机大楼,20分钟解救人质,10分钟检查,12分钟返回飞机。从第1架以色列飞机落地到返航的最后1架以色列飞机起飞,只有短短的53分钟!六名劫机者被击毙。还有一名人质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而被打死。在总共103名人质中有三人死亡。在奇袭过程中,机场的乌干达部队也向以色列特种部队开火,并打死了以色列部队的地面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上校,而他也是这次行动中以色列军队唯一一名阵亡者(值得一提的是,约纳坦·内塔尼亚胡是以色列著名政治家本雅明·内塔尼亚胡(Jonathan Netanyahu)的哥哥,后者曾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以色列总理)。作为对乌干达政权的死敌肯尼亚(据信本次行动得到了肯尼亚的大力支持)的回报以及自身安全考虑,机场上的11架乌干达战斗机也被悉数破坏(这些飞机基本是乌干达空军的主力)。
以色列特种部队这次长达3520公里的大胆行动,以他们的技能和智谋创造了现在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营救人质行动。佩雷斯得意地称赞这次"霹雳行动"是前所未有的最远距离、前所未有的最 短时间、前所未有的大胆作战。而乌干达总统阿明先是谴责以军打死乌干达士兵和炸毁飞机的暴行后却不由得赞扬说:“我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认为袭击非常成功,以色列特遣部队真是好样的!”
④ 高一下地理5,6,7单元的重点
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在逐渐增加;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区位:1、该事物的位置;2、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P6~9
区位因素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⑤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P7理解人类对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合理改造。
⑥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P10~17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密集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是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经营的代表。
商品谷物农业
(面向市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是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p14 图5.15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p17图5.19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工业P18~19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科学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科技发展使工业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工业部门越来越多;使工业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使工业生产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P21~23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P28~33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衰落最明显)P29图5.34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P31图5.38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P33图5.4,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它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业分布P23图5.27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⑦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⑧工业联系的方式:工序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工业集聚的表现: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集聚和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⑨工业地域的两种形成类型: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按性质的两种分类及其特点: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六、人类的居住地---聚落P41
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大。分散的乡村聚落形成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P41图6.2~6.3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P43~49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平原
P43图6.6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世界上三大城市密集地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我国特大城市最多的省区:辽宁、江苏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我国特大城市位于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如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P48图6.14(理解)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②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3、城市化P51
含义: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后,城市化加速发展。P51 图6.17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产业革命,也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
P51图6.17目前世界城市总人口6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44%);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发展,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中国39.10%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P54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城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P63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亚欧大陆桥(P64 图7.2);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 (图7.3 )
邮电通信 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邮政通信即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邮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电信通信的概念。
商业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P67~73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P67图7.8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建设京九线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P69图7.11
c.汽车站:人们出行,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是汽车站。P73图7.15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P72图7.14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P75
特点:综合性: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变化性: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P76图7.19~7.20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2交通环境污染。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而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来自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
P77图7.12理解解决交通线路拥堵的措施
⑤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P79
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有利于学术交流。
3、商业贸易 P82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P83图7.27~28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P84图7.29~7.30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c.商业网点组织商品流通的效益与距离商品生产基地远近有密切联系。
③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业信息的交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活动)。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制成品,并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P34图7.34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P94图8.1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P96图8.4知道项目
②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P100图8.8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P102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⑤ 谁有高二白皮书数学·英语·化学·地理·物理·生物的答案跪求!!!
赞同如下回答:
水杉陈晓东 | 四级
找一下《教材全解》
⑥ 新加坡的的学生规则
新加坡游学abc
游学新加坡行前准备ABC
接受新加坡海格女校的邀请,青岛市实验小学举办的“魅力狮城游学”活动,经过前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2月23日游学团将正式启程。那么,在踏上新加坡的游学行程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新加坡的知识是你必须了解的?我们特别咨询青岛市国际旅行社的相关人员,为孩子们和家长们进行一一解析。
必备物品
■新加坡地处赤道,2月一般气温在28摄氏度左右,所以只需要7天的夏季衣服即可。在游学期间,由于整个流程中准备了一些旅游参观活动,因而游学人员每人需准备一双运动鞋。
■新加坡的电压是220V,跟国内一样,但是新加坡的插座跟国内有所区别,最好事先协调新方准备一个插座转换器(随行老师会妥善解决)。
■新加坡的公寓一般没有预备洗刷用品。因此学生需要自备毛巾、肥皂、牙刷、牙膏等洗漱用具。
■学生如果有需要可以自备常用药品(如感冒药等非处方药)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
■游学活动安排了走进海格课堂学习活动,为保证课程的消化,学生可以自带笔记本、文具用品以及录音笔、MP3、等数码产品。一些比较重的英汉词典等之类的物品,建议就不用带了。
■学生自己随身携带的行李最好不超过5公斤,托运行李最好不要超过20公斤(国际航班规定)。
■航班(往):乘坐CA1570航班,下午3:20青岛流亭机场起飞,4:35到北京机场;接着乘坐CA975航班, 11:30北京机场起飞 ,凌晨5:45到达新加坡机场。
(返):乘坐 CA958航班,早上8:15新加坡机场起飞,下午 4:05到北京机场;乘坐CA4656航班,晚上 8:00北京机场出发,9:10到青岛流亭机场。
最佳的行李准备:一个可以拖拉的行李箱(托运),一个小的双肩包、一个腰包。
通讯设施
由于新加坡的手机是GMS的。国内手机到了新加坡以后,只要在当地买一种临时的卡即可,临时卡18新元,可以往国内打长途许多分钟。在新加坡,许多便利店都有销售,游学人员只要凭护照登记一下即可。在出国之前,不需要做任何准备。
货币兑换
新加坡的货币为新元。新元和人民币兑换的比例在1:5.1左右,最近由于美元有所波动,汇率也在调整。在新加坡,不接受人民币。在国内申请的可以在国外消费的信用卡,在新加坡可以使用,只不过消费的是美元,回来还款是人民币。在大型购物中心及餐馆,除了新元之外,美元、澳元和英镑均可使用。对每笔消费,政府均征收5%的商品消费税。几种主要的信用卡服务,包括AmericanExpress,DinersCard,JCB,Mastercard和Visa,一般都给予受理。另一种普遍采用的付帐方式是NETS系统,通过ATM卡可以方便地付款。在新加坡,多数银行受理外币兑换业务。兑现时需出示护照,也可能要收取一定的佣金。除了银行和宾馆之外,还有其他持照经营的货币交易商提供货币兑换服务。多数银行的营业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下午3:00,周六上午9:30-11:00或至下午1:00。有些银行延长了周六的营业时间并提供夜间服务。(我们只做一般常识性了解)。
在新加坡,付小费的做法并不流行。因为大多数宾馆及餐馆的账单里已经包含了10%的服务费。
新加坡入境须知
入境时要向移民局出示护照、签证以及在机上填妥的入/出境卡片。移民局在护照上加盖“允许停留14天”的印章,并将入/出境卡的出境卡交还旅客后,入境手续就算办完。移民局偶尔也会要求旅客出示出境机票,并询问入境目的、停留期间等有关问题。
出境的时候,飞机起飞前通常提前2小时办理登机手续。飞机起飞前一般提前30分钟开始登机。以上手续,带队教师会提前安排处理。
行前特别提醒
■严格按照要求准备随行物品,不得有违规物品随身携带。女孩子常用的剪纸刀、小水果刀等,要放在托运行李中托运。否则检查时,按照规定不能携带。
■由于时间紧凑,在游学期间洗衣物不一定很方便,学生要多带几套换洗衣服。
■由于新加坡的饮食有点像泰国等东南亚风格的口味,酸酸辣辣的,初到新加坡游学的学生,千万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吃坏肚子。
■如遇特殊情况请及时与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联系。在机场入检或公共场所的时候,学生紧跟团队,不要走散。由于游学的整个流程比较紧凑,学生一定要服从纪律,听从带队老师的安排,准时按老师安排的时间集合。
■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千万不要出现遗失现象。
■无论走到哪里,认真阅读相关说明,明确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特别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果皮纸屑、不能吃口香糖,要遵守交通规则、海格校规、就读班级的班规,尊重新加坡家庭生活习惯。
如果大家(老师、家长、学生)有行前准备的记录(文字和照片均可),可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也可在下面跟帖交流,愿我们此次出行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你要去吗?????
⑦ 急~~~~跪求高中历史,地理会考资料 T_T 另外再附加20分
高一地理下册(人文地理)知识归纳
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在逐渐增加;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区位:1、该事物的位置;2、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P6~9
区位因素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⑤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P7理解人类对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合理改造。
⑥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P10~17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密集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是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经营的代表。
商品谷物农业
(面向市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是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p14 图5.15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p17图5.19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工业P18~19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科学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科技发展使工业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工业部门越来越多;使工业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使工业生产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P21~23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P28~33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衰落最明显)P29图5.34
新兴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P31图5.38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P33图5.4,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它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业分布P23图5.27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⑦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⑧工业联系的方式:工序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工业集聚的表现: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集聚和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⑨工业地域的两种形成类型: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按性质的两种分类及其特点: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六、人类的居住地---聚落P41
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大。分散的乡村聚落形成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P41图6.2~6.3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P43~49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地形 平原
P43图6.6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世界上三大城市密集地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我国特大城市最多的省区:辽宁、江苏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我国特大城市位于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河流
河流下游城市最密集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如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P48图6.14(理解)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②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3、城市化P51
含义: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后,城市化加速发展。P51 图6.17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产业革命,也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
P51图6.17目前世界城市总人口6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44%);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发展,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中国39.10%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P54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城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P63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亚欧大陆桥(P64 图7.2);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 (图7.3 )
邮电通信 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邮政通信即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邮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电信通信的概念。
商业
P66图7.7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P67~73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P67图7.8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建设京九线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P69图7.11
c.汽车站:人们出行,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是汽车站。P73图7.15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P72图7.14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P75
特点:综合性: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变化性: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P76图7.19~7.20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2交通环境污染。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而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来自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
P77图7.12理解解决交通线路拥堵的措施
⑤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P79
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有利于学术交流。
3、商业贸易 P82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P83图7.27~28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P84图7.29~7.30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c.商业网点组织商品流通的效益与距离商品生产基地远近有密切联系。
③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业信息的交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活动)。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制成品,并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P34图7.34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P94图8.1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P96图8.4知道项目
②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P100图8.8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P102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⑧ 高中地理1-3 复习
好的,我也是文科毕业,现在专业是地理。
⑨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周围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现象)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楼主,看我粘贴的这么辛苦,采纳我吧 ——czh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