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常见题型
㈠ 高一地理必修二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以斜率来理解,(3)的左边图形在坐标轴之上,斜率为正;右边斜率为负。正好是先上升再下降,出现峰值
㈡ 地理必修二的一些问题
1浓度等值线?浓度等值线是在哪出现的知识点呢?什么浓度?不记得见过。不过根据扩散的内原理风应该有浓容度高的地方吹向浓度高的地方,垂直于等值线。
2这是在说规划时的选择,居住区的选址问题。
首先因为是居民区,所以要减少污染,那些工厂的废气就要减少,所以要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就是这个城市经常出现的风向,风向是风的来向)相垂直的郊外布局,这样就减少了风带来的污染影响。另外可以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这样受到的污染是最小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也是同理,主要是为了减少对居民区的大气污染。
又及:这里的风向玫瑰图也很重要,看懂了它才能更好地做出来这类题~
加油~
㈢ 地理常见题型
重点推荐:高中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 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 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 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 美 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 美 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 洋 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 极 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④ 对植被的破坏
6. 洪涝小专题:
⑴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⑶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7. 干旱小专题:
⑴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⑹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
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8. 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
⑴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⑸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⑹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⑺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⑼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⑽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⒀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⒁ 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⒂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⒃ 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 大 ,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⒄ 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 小 ,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⒅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 ,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⒆ 天山南坡有无林带 无 ,原因为: 背风坡,降水量少。
⒇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9. 农业小专题: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
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 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 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 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10. 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
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 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 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 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⑹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⑻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开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 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⑼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 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⑽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㈣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
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
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下面继续...
㈤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 该事物的地理位置 ;二是 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选择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气候(光热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市场、政策、科技、交通、劳动力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自然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的结果
5、混合农业主要是 谷物生产 和 饲养牲畜 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6、 澳大利亚 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小麦-牧羊 ,主要分布在 墨累-达令盆地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水稻种植业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 平坦 ;气候 湿润且雨热同期 ;人口 密集,劳动力充足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小农经营2.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水平低(但除日本外)4.水利工程量大5.科技水平低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面向市场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 家庭私营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国营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 小麦,玉米 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美国 ,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中部平原 ,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 一体化 农业生产。
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优越的自然条件。2.便利的交通3.地广人稀4.高度发达的工业5.先进的科技
17、美国农业的特点: 一体 化、 工业 化、 市场 化
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 、 商品率高
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 以放牧牲畜为主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植被稀疏的大面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 ,
牧牛为主有 美国,阿根廷 ,牧羊为主有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干旱半干旱 气候区
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规模大 、 经济效益好 的特点
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 地广人稀 、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3、乳畜业是随着 城市 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市场 的 化、 化畜牧业地域类型,产品是 牛奶及其纸品 。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北美五大湖地区 ,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的北京上海
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 大城市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 郊区
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市场广阔 、多汁牧草丰富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美国等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 土壤 、河西走廊的粮面 气候 ,海南的天然橡胶 热量 ,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 地形 ,
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面向市场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地广人稀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混合 农业。
㈥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详解
第一源题 D
A项可持续发展应该三个原则,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B项限制消费当然是不可行的。。C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是不合理的发展。。。D项正确。发达国家消费的资源更多,排放的弃物更多,对环境影响更大,应负更大责任。
第二题 C
A项青藏高原上的应该是自然因素
B项市场因素
C项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政策国素。
D项 自然因素。
有疑问欢迎各位大大指正。
㈦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点考哪些内容
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锋面,洋流
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农业类型,工业类型,交通线的布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㈧ 高一地理有哪些常考的题型
高一地理只有自然地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
其中,非选择题内为问答题与识图题.
经纬度计容算
日期变更
等值线认识(等高线、等温线、等盐度线……)
洋流(记模式图)
地球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变
地转偏向力大小
气候(也是记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