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二第一节第一课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节第一课笔记

发布时间: 2021-03-04 04:48:52

Ⅰ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全部的手写笔记

有点小多,加个好友,然后我给你私发

Ⅱ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二前两章及第三章第一节的知识点总结,求学霸

这是链接 http://wenku..com/link?url=RsMXjLzm3PTd9yRigRUokXIBKIcDf-_x8NgKvdF8rpC8gxhhGVjm谢谢采纳 祝学专习愉属快

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框架

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Ⅶ 地理必修一必修二总结的读书笔记 2500字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它取决于人口迁移量的大小。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从全球的范围看,人口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变动并不产生影响,决定人口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任何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图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少。农村妇女生育的子女数多,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少。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提高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生育率的差异。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与生育率不同,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1)社会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是直接的。例如,某些地方的水土中含有令人体不适的某些元素,或者缺乏人体必需的某些元素,都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危害非常突出。科学证明,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往往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受灾地区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下表为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死之人数0.72万15.1万17.3万74.5万3、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环境污染也是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癌症的发生大多与环境因素有关,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即使某一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较低,如果在此地长期生活,多样化的有害物质可能对人的机体产生不间断的微小损害,积累的结果能导致人体生理和免疫功能的退化,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人口数量也不一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数量很少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数量增多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其环境污染并不一定严重;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不比发展中国家轻。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技术能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先进的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并应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技术发展的本身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四)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人口内部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称为人口再生产。2、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决定因素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它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2)人口再生产的基本类型类型历史时期特点形成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采猎文明时期极高极高极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加上部落间的战争频繁,人口死亡率极高,平均预期寿命短,尽管出生率很高,但人口增长速度极低传统型农业文明时期高高较低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虽然生产力有所提高,生存环境有一定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然较高,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过渡型产业革命时期高低高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但是由于出生率没有保持同步下降,因而人口快速增长现代型后工业化时期低低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了崭的发展阶段,在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后,出生率也持续下降到与死亡率相当的水平,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负增长(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①出生率高和死亡率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②出生率高,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增长迅速;③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稳定下来,出生率也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偏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这是因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最后阶段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后阶段,属于“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五)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存在差异,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20.91.4发达国家1.11.00.1发展中国家2.50.91.7非洲3.81.42.4北美1.40.90.6拉丁美洲2.40.61.8亚洲2.20.81.4欧洲1.01.1-0.1大洋洲1.80.71.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正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是欧洲,其次是北美洲和大洋洲。非洲生产力水平最低,生存环境、营养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因而死亡率最高。2、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德国、匈牙利等国家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整个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亚、非、拉及大洋洲人口再生产虽然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各个国家之间差别很大:非洲国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高;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圭等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转变的速度较快,目前已接近“现代型”。(六)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产生的背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上述这一定义,其实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1)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改变。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3)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2)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例如土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2、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估计结果。在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的问题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1)悲观者观点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加速利用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出的种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2)乐观者观点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3)多数学者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4)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认识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这里的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如土地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2)我国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①人口与可耕地的矛盾突出几个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1991年)国家中国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081.690.750.190.030.25我国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②人口与淡水资源的矛盾尖锐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现象。(3)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为了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②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③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Ⅷ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3、特点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